养生 > 养生大全 > 浅谈中医养生 > 导航 >

浅谈中医养生,2022浅谈中医养生,关于浅谈中医养生

浅谈中医养生

2020-12-23
  • 1、浅谈中医养生 了解个中奥秘
    1. 浅谈饮食养生
    2. 浅谈运动与养生
    3. 了解女性养生

    调养精神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七情过度,精神过用,可以伤神,以至形体损伤。《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要求我们少思寡欲、胸怀宽广、乐观,以避免过度的精神刺激,使精神始终保持正常状态,从而使神明而形安。

    适宜的生活规律 《上古天真论》中说:食饮有节,起居有常。饮食不节可以伤形,即形食味味伤形;起居失常也可以伤形,即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房事不节,尤能耗伤精血致形败神伤。因此我们不可暴饮暴食,过食肥甘厚味,不可房劳过度。要有适宜的生活规律,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劳逸适度 《素问宣明五气论》中有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之说,疲劳过度会影响健康。然而,不劳动同样会影响健康。华佗云: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气谷得消,血

    更多>>
  • 2、浅谈中医养生几大原则
    1. 养生五大原则
    2. 养生四大原则
    3. 饮食养生三大原则

    导读:中医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医学,中医在中国已有几千的历史,从最早的神农尝百草开始,中医讲究以调养内脏气血,痛经活络来达到治愈治病的效果。中医针灸有是中医理疗中的又一特色,它可以通经活络,止血化瘀,调节经血的作用。

    浅谈中医养生几大原则

    中医养生内容博大精深,经过历代养生家上千年的开掘、淬炼与发展已日趋完善,大致可概括为食物养生、行为养生、运动养生、药膳养生、精神养生等诸多养生形式,中医养生的精髓主要有以下几大原则:

    1.中庸之道:中庸原意是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用于养生不外乎要求平衡适中,避免极端化、绝对化。如绿豆汤、茄子、柿子椒、白萝卜等本是好东西,可一些伪大师将其功用无限夸大,说其可替代药物行使治疗作用,这就成了十足的谬误。

    2.天人合一:养生要符合自然规律,要与时令、环境、社会统一协调。如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黄帝内经》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

    更多>>
  • 3、中医理论浅谈秋季养生原则
    1. 中医理论季节养生
    2. 春季养生中医理论
    3. 中医理论冬季养生

    中医学认为五脏功能必定与自然界相适应,五脏功能的强弱虚实与四时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故提出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之于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金匮要略》即有秋不食肺之说。燥为秋季主气,乃六淫之邪,其性干燥,易耗津液,所谓燥胜则干。津液既耗,必现一派燥象,常见口干舌燥、鼻涩咽痛、皮肤干枯、干咳少痰、大便干结、烦燥不安等一系列症状,医学上称之为秋燥综合征。秋燥伤肺则咳,润燥肃肺为秋令养肺之法则。

    秋季养生之饮食原则:

    滋阴润肺: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立秋过后,炎热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人们常讲秋老虎,毒如虎,需要多喝水、多吃水果,比如雪梨、鸭梨等。宜多食用和胃补脾、养肺润燥的粥品。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

    宜酸少辛:《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讲到:肺主秋肺收敛,

    更多>>
  • 4、浅谈张仲景对中医养生学的贡献
    1. 对中医运动养生学的认识
    2. 中医养生学
    3. 中医养生学的运动

    防微杜渐治未病

    张仲景在《伤寒论》原序中曾抨击那些不注重摄养身体的人是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至于养生大法,它非常重视治未病。他在《金匮要略》开篇第一句就直陈上工治未病,何也?接着他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为例,阐述了预防疾病的方法。

    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必然受大自然的支配。是能动的顺从大自然的变化,还是被动的接受大自然的约束,其结果是截然不同的。张仲景认为人的能动性应当占主导地位。他形象地说: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人怎样才能象轻舟那样自由地在水上遨游呢?他说: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这与《内经》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道理是一致的。而保持身心健康或防治疾病恶化的关键在于养慎。所谓养慎,就是内养正气,外御病邪。他说: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

    更多>>
  • 5、浅谈秋季养生
    1. 浅谈饮食养生
    2. 浅谈运动与养生
    3. 浅谈饮食与养生

    秋三月以秋分为季节气候转变环节,此时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白露”后雨水渐少,秋风瑟瑟,天气干燥,故秋令主燥。“一场秋雨一场寒,”中秋后,昼热夜凉,气候变化大。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若不注意养生保健,身体容易患病,旧病复发,所以古人称秋季为“多事之秋”是有一定道理的。秋季养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调和情志

    一般而言,秋天人的情绪不太稳定,易于烦躁或悲愁伤感,特别是身临花木凋零、秋风萧瑟的深秋,一些人(特别是老年人)心中常有苦闷与垂暮之感。因此,秋季养生以调达情志、培养乐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为首要,在阳光明媚的天气里,外出观赏风景,访亲会友,可消解忧郁愁烦,令人心旷神怡,给生活增添乐趣。

    起居有常

    秋季昼热夜凉温差较大,应随时增减衣服,以防止秋凉感冒。为了提高人体在冬天的御寒能力,呼吸道抵抗力较弱而易患支气管炎的人们,应特别进行秋季锻炼,以保证机体顺利地从夏热与秋凉“接轨”,以提高人体对

    更多>>
  • 6、浅谈气功养生史
    1. 中医养生浅谈
    2. 浅谈冬季饮食养生
    3. 气功养生

    气功,作为医疗保健,其历史源远流长。它起源于唐尧时期,奠基于春秋战国,以后历代有所进展。远在两千多年前先秦时期的医学著作和其他著作中,就相关于气功的论述。道家的老子、庄子,都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到了古代的气功,如《老子》中的虚其心,实其腹、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庄子》中的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等,均是讲练功的。现存最早的且完整地描述呼吸锤炼的,要数战国初年石刻文中的《行气玉佩铭》。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一批简帛医书中,就有描述气功的帛书帛画。《黄帝内经》中亦有不少地方与气功相关,如《素间刺法论》的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后停津令很多等。气功一词,首见于晋时许逊《净亮宗教录》的气功阐微,但这一词在古代未平凡使用,而是直到现代才盛行起来;在古代,仍称为导引、吐纳。服气等。葛洪在其《抱朴子

    更多>>
  • 7、浅谈“秋冻”养生
    1. 浅谈饮食养生
    2. 浅谈运动与养生
    3. 浅谈饮食与养生

    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凉。秋天气候多变,早晚温差悬殊。这时候,不要急添厚衣,应有意识地从事一些适宜的耐寒锻炼,从而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秋冻。不过,不同的人群、人体的不同部位、不同时间,要区别对待,不能一味都冻。

    老人、婴幼儿秋冻要当心

    深秋季节气温变化大,温差、风速、大气压都处于较大的波动状态。这种变化多端的天气会使人的皮肤、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大,导致血压升高,也会引起血液黏稠度增高,严重时还会导致冠心病患者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甚至还会导致血管破裂发生中风,引起偏瘫,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凡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在深秋季节不但不应该冻,相反还应该注意保暖,随着天气的变化及时增添衣服,以免旧病复发影响身体健康。那些身体调节功能较差的年老体衰者、正在生长发育的婴幼儿及长期病号均不宜秋冻,此外有支气管病、哮喘病、冠心病等病史的人也不宜秋冻。

    更多>>
  • 8、浅谈 小雪节气养生术
    1. 小雪节气养生
    2. 节气小雪如何养生
    3. 小雪节气老人养生

    11月22日是我国传统节气小雪,小雪的到来,意味着冬季降雪即将拉开大幕。

    小雪节气,在养生方面都要注意些什么呢?

    下面您整理了多方面的注意事项:

    农历:十月(小)初廿四节气的小雪,它是每年11月22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40度时开始。它是寒冷开始的标志,一般在中原地区已开始下雪了,而在我们南方地区则已是明显的深秋时分,秋风瑟瑟、秋雨阵阵了。

    小雪,望文生义,表示降雪开始的时间和程度。雪是寒冷天气的产物。民间曾有:十月立冬小雪涨,斗指己,斯时天已积阴,寒未深而雪未大,故名小雪。这时的黄河以北地区已到了北风吹,雪花飘的隆冬,此时我国北方地区会出现初雪,虽雪量有限,但还是提示我们到了御寒保暖的季节。

    小雪节气的前后,天气时常是阴冷晦暗的,此时人们的心情也会受其影响,特别是那些患有抑郁症的朋友更容易加重病情,所以在这个节气里我要着重和患有抑郁症的朋友们讲讲如何在光照少的日子里学会调养自己。这样的气温

    更多>>
  • 9、怡情养生 浅谈舞蹈文化与养生
    1. 浅谈舞蹈与运动养生
    2. 浅谈运动与养生
    3. 浅谈饮食与养生

    中国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舞蹈的传统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祖先就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来表达他们最激动的思想情感。那时的舞蹈活动几乎渗透到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劳动、狩猎、战争、祭祀、娱乐和性爱。可以说,没有一项重大的活动离得开舞蹈。

    随着社会的发展,舞蹈的思想内容和形式技巧也有很大的发展,祭祀祖先、歌颂英雄的乐舞,庄严肃穆、气势雄伟;宴乐娱乐的舞蹈抒情优美、技艺绝伦。至于流传在各族人民中间的舞蹈,更是千姿百态、色彩斑斓。这些传统悠久的人体动态文化,以其为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替代的特色和艺术感染力,成为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周朝建立以后,即已制定出礼乐制度,整理了前代遗有的乐舞,创造演出了规模相当完整的系列舞蹈作品《大武》。从创造演出的作品中,开始形成了中国古典舞蹈的舞蹈、音乐、诗歌三者相结合的艺术风格。

    汉代的民间俗舞有很大的发展,在当时盛行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形式--百戏中

    更多>>
  • 10、浅谈五常修身养生
    1. 浅谈饮食养生
    2. 浅谈运动与养生
    3. 浅谈饮食与养生

    导读:古之五常:仁、礼、信、义、智。虽为道德学,却与《黄帝内经》之《素问

    古之五常:仁、礼、信、义、智。虽为道德学,却与《黄帝内经》之《素问五常政大论》相合。《内经》阴阳五行:木、火、土、金、水。合人体肝、心、脾、肺、肾五脏。人身的健康与否,全在于五脏六腑的平衡。它们既相生又相克。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它们始终是阴阳矛盾对立而又统一,通过彼此间相互的生克制化关系,维持和促进事物相对平衡协调和发展变化,从而达到整体的平衡以维护人身的健康。倘若哪一脏太过或不及,必先累及到其上下二脏,进而影响到其他脏腑。以木为例:生我(木)者水,我(木)生者火,克我(木)者金,我(木) 克者土。所以必须保持各脏功能之平和,才能制化有矩。

    五常合五行归五脏:

    肝属木合仁,在志为怒,肝藏血,主筋,主谋虑,将军之官,大怒则伤肝,怒后生忧,肝木凌脾土。

    心属火合礼,在志为喜,心主神明,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狂喜则伤心,乐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