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生提示
2020-05-27秋天,是从立秋之日起,到立冬之日止,其间经过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等六个节气。并以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日)作为气候转化的分界。
中医学认为,燥为秋季的主气,称为“秋燥”。其气清肃,其性干燥。秋天养生主要是防止燥邪对人的伤害,这样才能养护好体内的阴气。
“秋风秋雨愁煞人”,在秋天里,人们一定要保持精神上的安宁,只有这样才能减缓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还要注意不断地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并不使神志外驰,以保肺之清肃之气,这就是顺应秋季季节特点,在精神上养收的方法。
在饮食调养方面,首先要按照《黄帝内经》提出的《秋冬养阴》的原则,也就是说,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饮食,以防秋燥伤阴。比如吃些银耳,甘蔗,犁,芝麻、燕窝、菠菜,藕等食物。第二,秋季饮食要“少辛增酸”。所谓少辛,就要少吃一些辛味的食物,这是因为肺属金,通气于秋,肺气盛于秋。少吃辛味,是以防肺气太盛;中医认为,金克木,即肺气太盛可
更多>>春捂秋冻是民间广为流传的养生习俗,老人常说,春寒料峭,衣服得慢慢减;而进入秋天,则还有秋老虎在后伺候,大可不必赶着添衣服。真是这样吗?记者从医院了解得知,每年初秋都会出现一个感冒小高峰,看似热感冒,其实是风寒入侵所致。对此,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张诗军教授表示:春捂秋冻是个广义概念,但落实到个人头上,你还不一定就hold得住!
此外,贴秋膘、吃秋蟹诸多养生法都存在一些认知误区,要想好好度秋,还得听从医生建议。
医学指导/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张诗军教授
贴秋膘得悠着点
夏天身材清减是比较常见的现象,因为夏天脏腑气血较弱,吃东西不容易消化,所以食欲也会随之降低,自然不太可能大快朵颐;而秋天一旦天气转凉,人的气血逐渐旺盛,胃肠道吸收能力开始变强,很多人都会感觉食欲大增,四处寻觅美食的念头又活跃起来,还有的则有意识地开始贴秋膘进补,但在这方面一定得悠着点。张诗军教授说。
另外,即使是瘦
更多>>导读:春天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沉睡了一个冬季的生物开始慢慢苏醒,人体也进入生的时期。那么春季养生要怎么做呢?如何才能做到防病保健呢?
春季养生初春如何养生防病保健康
在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我们应该为自己的身体打好底子,迎接全年的挑战。春季怎样养生才能达到防病健身之目的呢?
养肝调畅情志疏理气机
肝脏具有调节气血,帮助脾胃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的功能以及调畅情志、疏理气机的作用。大连市中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原所贤介绍,春季养肝得法,将为整年的健康安寿奠定良好基础。
原医师介绍,情志养生是养生的重中之重,肝在情绪主怒,因此生气发怒易导致肝脏气血淤滞不畅而成疾。心情舒畅乐观才会使人健康,因此在初春时节,应注意调控情绪,多听笑话,多看喜剧,保持情绪通畅,让今年有一个好的开头,并顺势保持下去。
防病注意保暖及时诊治
春天是净化调养身体的最佳季节,也是旧病易发的季节。此时气候由寒转暖,万物复苏,病毒、细
更多>>一、养肺先要宁心神
养肺首先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的万物萧条。
通俗地说,心平气和是养肺的最好方法,肺是呼吸器官,而情绪变化表现最显现的地方就是呼吸。呼吸急促、不平稳不仅增加肺的负担,同时也会使身体里的气外泄,这与秋收恰恰相反。因此,秋天的精神调养很重要。
秋季女性保健二、起居有度适秋凉
秋季天高气爽,应早卧早起,这样有益于秋收。进入深秋以后,天气变化无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
因而着衣要随天气变化而增减,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易受凉感冒。睡觉要护住胸背,因为五脏的腧穴都汇集于背部,如果邪风侵入,容易中风。
三、秋补宜滋阴润燥
中国民间自古就有贴秋膘的习俗,每至立秋,家家户户就开始食肉进补。对此,在饮食调养方面,要按照《内经》提出的秋冬养阴的原则,也就是说,要多吃些滋阴 更多>>
隆冬时节,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在这段时间里,各种心脑血管疾病易发生或复发。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尹艳教授指出,人们在注意冬季的同时,若能自动自觉地避开传统误区,不仅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还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辨明体质,科学进补
尹艳指出,冬季气温较低,五脏六腑既需要吸收充足的养分抵御风寒,又要储备好能量迎接春天的生发之气。因此,此时补气养血、濡养脏腑是养生的关键所在。“补养脾肾,藏阴益精”是冬季调补的重要原则。所以有“冬季进补”的传统习惯。但并非所有的人都适合进补。一般而言,适当进补温热性质的羊肉、狗肉、鹿茸、人参等热性食物和药物,可以增强耐寒能力,提高免疫功能。但人的体质有差异,阳虚质、气虚质的人宜适合温补,而阴虚质、湿热质、痰湿质的人由于体内原本存在虚火或实火,若盲目跟风热补,则犹如“火上浇油”。这三类人群应根据自身体质特点,适当平补。平素应少食生冷、肥腻
更多>>夏季养生小常识
夏季是四季之一。在大多数地区夏季是气候炎热、有可能缺水的季节,今天小编主要介绍夏季养生的一些常识性内容。
1.夏季失水多,应多喝水
喝多点水,而且是温水比较好,每天要喝七八杯白开水。身体要随时保持水分和补充水分,水在人体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明,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水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器官、肌肉、血液、头发、骨骼、牙齿都含有水分,夏季失水会比较多,若不及时补水就会严重影响健康,易使皮肤干燥,皱纹增多,加速人体衰老。另外矿泉水、冷茶,牛奶,苹果汁是理想的解渴饮料。
2、应时起居
夏季则宜晚睡早起,中午尽可能午睡。切记不能在楼道、屋檐下或通风口的阴凉处久坐、久卧、久睡。更不宜久用电风扇,因夏令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大开,易受风寒侵袭,吹的时间过久可能会引起头痛、腰肌劳损、面部麻痹或肌肉酸痛等。
3.保健要养阳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
更多>>往往蕴藏于不易察觉的生活细节中。比如,老人们的叹息、自言自语、朗诵歌唱等与口齿相关的动作,都会起到健脑、强肾等意想不到的养生效果。
长吁短叹增加肺活量。长吁短叹,对老人来说其实是好事。几声叹息后,会产生一种难得的舒畅感,尤其是经常胸闷的老人。胸闷或疼痛与紧张、气行不畅有关,长吁短叹可以促进肺部排尽浊气,增加肺活量,增加血液的含氧量。
自言自语刺激大脑。家人没有必要对喜欢自言自语的老人进行指责,因为,说话能刺激大脑,使脑部血流供应充分,改善大脑缺氧状态。此外,对于一些精神焦躁的老人来说,自言自语有镇静作用,增加安全感,可以调整紊乱的思绪。
咬牙切齿强肾气。建议老人每天醒来后,将上、下牙齿整口紧紧合拢,且用力一紧一松地咬住,咬紧时加倍用力,放松时也互不离开。每次做数十遍,有利大脑血氧供应,还能使肾气充盛,预防耳聋。
细嚼慢咽促消化。老人多咀嚼能活化大脑皮层,可预防大脑老化和认知障碍症。咀嚼
更多>>丹参蜂蜜饮
〔功效〕活血散於,疏通血管,肃清 心脑血管於堵状况,改善心脏疾病。 适用于冠心病、心率失常、动脉硬化、 高血压等病症。
【材料】丹参15克,炼蜜30克。
【做法】将丹参洗净切片,放入砂锅 中,加清水1500克,煎煮至1000 克,去药渣,取汁放入砂锅内,加 入蜂蜜,再煮沸即成。
【用法】日服1剂。
李子蜜饮
〔功效〕可补中润燥,祛火散淤。适用于冠心病等。
【材料】新鲜李子 20克,蜂蜜20克。
【做法】将新鲜李 子去杂洗净,放入锅中,加适量水, 煮沸20分钟,去渣后加入蜂蜜再次煮沸即成。
【用法】日服2次。
葱姜粳米粥
〔功效〕可活血温中,通利脏腑器官, 保证心脏功能正常化。适用于冠心 病引发的胸闷、胸胁疼痛、气短等症。
【材料】葱白5〜10根,生姜5片, 粳米50克。
【做法】将粳米洗净,加入适量水煮 成稀粥;再加入葱白、生姜熬煮即可。
【用法】趁热服用,每日2次。
双
更多>>导读:春天是万物复苏也是百病发作的季节,因此初春做好养生对整个春季的健康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初春时节,养生要如何做起呢?
春季养生初春注重八养
春季是一个气候多变的时节,在这个季节的养生也要掌握科学的方法。中医认为,春季是养生最重要的季节,春季中医养生重在八个方面,分别为阴、阳、气、脑、脾、胃、肾、热,中医专家提醒。春季养生要注重这八养。
一、养阳
春夏季节是大自然气温上升、阳气逐渐旺盛之时,此时养生宜侧重于养阳才能顺应季节变化。根据春天里人体阳气生发的特点,可选择平补和清补饮食,如选用温性食物进补。平补的饮食适合于正常人和体弱的人,如荞麦、薏苡仁、豆浆、绿豆及苹果、芝麻、核桃等。清补的饮食是指用食性偏凉的食物熬煮的饮食,如梨、藕、荠菜、百合等。
二、养阴
阴虚者及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宜在春天发作,饮食上可采用蜂蜜疗法,将蜂蜜隔水蒸熟于饭前空腹服用,每日100毫升,分3次服用;或用牛奶
更多>>当今的族常常会有眼睛干涩,视物不清,浑身疲倦,情绪不稳定,不调等症状。这些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中医理论对血的阐述“目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皮受血而能润,骨受血而能固——如果因某种原因血液运行发生了障碍,肢体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便会麻木不仁,四肢得不到足够的血液,就会手足不温;皮肤得不到足够的血液,就会干枯——”。可见血对人体上多么的重要。
中医学又指出“久视伤肝,久坐伤骨”,经常看、读书的人就具备了久视和久坐这两个条件。“肝藏血,主情志的疏泄”,肝就象人体的一个血库,如果伤及肝脏,则血库里的血就不够充足,相继就会出现眼睛干涩,酸痛,流眼泪,近视,模糊,小腿抽筋,腰膝酸软,手无力,手指不灵活,皮肤出现斑点,情绪不稳定,不调等一系列症状。“肾主骨、生髓、通脑”如果伤及肾脏,就会出现手脚凉,颈椎、腰椎、关节痛、记忆力减退、尿频、大便不正常、内分泌失调等一系列生殖泌尿疾病。
中医讲“胆有
更多>>热门栏目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