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生提示
2020-05-27秋天,是从立秋之日起,到立冬之日止,其间经过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等六个节气。并以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日)作为气候转化的分界。
中医学认为,燥为秋季的主气,称为“秋燥”。其气清肃,其性干燥。秋天养生主要是防止燥邪对人的伤害,这样才能养护好体内的阴气。
“秋风秋雨愁煞人”,在秋天里,人们一定要保持精神上的安宁,只有这样才能减缓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还要注意不断地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并不使神志外驰,以保肺之清肃之气,这就是顺应秋季季节特点,在精神上养收的方法。
在饮食调养方面,首先要按照《黄帝内经》提出的《秋冬养阴》的原则,也就是说,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饮食,以防秋燥伤阴。比如吃些银耳,甘蔗,犁,芝麻、燕窝、菠菜,藕等食物。第二,秋季饮食要“少辛增酸”。所谓少辛,就要少吃一些辛味的食物,这是因为肺属金,通气于秋,肺气盛于秋。少吃辛味,是以防肺气太盛;中医认为,金克木,即肺气太盛可
更多>>一、养肺先要宁心神
养肺首先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的万物萧条。
通俗地说,心平气和是养肺的最好方法,肺是呼吸器官,而情绪变化表现最显现的地方就是呼吸。呼吸急促、不平稳不仅增加肺的负担,同时也会使身体里的气外泄,这与秋收恰恰相反。因此,秋天的精神调养很重要。
秋季女性保健二、起居有度适秋凉
秋季天高气爽,应早卧早起,这样有益于秋收。进入深秋以后,天气变化无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
因而着衣要随天气变化而增减,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易受凉感冒。睡觉要护住胸背,因为五脏的腧穴都汇集于背部,如果邪风侵入,容易中风。
三、秋补宜滋阴润燥
中国民间自古就有贴秋膘的习俗,每至立秋,家家户户就开始食肉进补。对此,在饮食调养方面,要按照《内经》提出的秋冬养阴的原则,也就是说,要多吃些滋阴 更多>>
隆冬时节,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在这段时间里,各种心脑血管疾病易发生或复发。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尹艳教授指出,人们在注意冬季的同时,若能自动自觉地避开传统误区,不仅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还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辨明体质,科学进补
尹艳指出,冬季气温较低,五脏六腑既需要吸收充足的养分抵御风寒,又要储备好能量迎接春天的生发之气。因此,此时补气养血、濡养脏腑是养生的关键所在。“补养脾肾,藏阴益精”是冬季调补的重要原则。所以有“冬季进补”的传统习惯。但并非所有的人都适合进补。一般而言,适当进补温热性质的羊肉、狗肉、鹿茸、人参等热性食物和药物,可以增强耐寒能力,提高免疫功能。但人的体质有差异,阳虚质、气虚质的人宜适合温补,而阴虚质、湿热质、痰湿质的人由于体内原本存在虚火或实火,若盲目跟风热补,则犹如“火上浇油”。这三类人群应根据自身体质特点,适当平补。平素应少食生冷、肥腻
更多>>夏季养生小常识
夏季是四季之一。在大多数地区夏季是气候炎热、有可能缺水的季节,今天小编主要介绍夏季养生的一些常识性内容。
1.夏季失水多,应多喝水
喝多点水,而且是温水比较好,每天要喝七八杯白开水。身体要随时保持水分和补充水分,水在人体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明,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水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器官、肌肉、血液、头发、骨骼、牙齿都含有水分,夏季失水会比较多,若不及时补水就会严重影响健康,易使皮肤干燥,皱纹增多,加速人体衰老。另外矿泉水、冷茶,牛奶,苹果汁是理想的解渴饮料。
2、应时起居
夏季则宜晚睡早起,中午尽可能午睡。切记不能在楼道、屋檐下或通风口的阴凉处久坐、久卧、久睡。更不宜久用电风扇,因夏令暑热外蒸,汗液大泄,毛孔大开,易受风寒侵袭,吹的时间过久可能会引起头痛、腰肌劳损、面部麻痹或肌肉酸痛等。
3.保健要养阳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
更多>>丹参蜂蜜饮
〔功效〕活血散於,疏通血管,肃清 心脑血管於堵状况,改善心脏疾病。 适用于冠心病、心率失常、动脉硬化、 高血压等病症。
【材料】丹参15克,炼蜜30克。
【做法】将丹参洗净切片,放入砂锅 中,加清水1500克,煎煮至1000 克,去药渣,取汁放入砂锅内,加 入蜂蜜,再煮沸即成。
【用法】日服1剂。
李子蜜饮
〔功效〕可补中润燥,祛火散淤。适用于冠心病等。
【材料】新鲜李子 20克,蜂蜜20克。
【做法】将新鲜李 子去杂洗净,放入锅中,加适量水, 煮沸20分钟,去渣后加入蜂蜜再次煮沸即成。
【用法】日服2次。
葱姜粳米粥
〔功效〕可活血温中,通利脏腑器官, 保证心脏功能正常化。适用于冠心 病引发的胸闷、胸胁疼痛、气短等症。
【材料】葱白5〜10根,生姜5片, 粳米50克。
【做法】将粳米洗净,加入适量水煮 成稀粥;再加入葱白、生姜熬煮即可。
【用法】趁热服用,每日2次。
双
更多>>导读:春天是万物复苏也是百病发作的季节,因此初春做好养生对整个春季的健康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初春时节,养生要如何做起呢?
春季养生初春注重八养
春季是一个气候多变的时节,在这个季节的养生也要掌握科学的方法。中医认为,春季是养生最重要的季节,春季中医养生重在八个方面,分别为阴、阳、气、脑、脾、胃、肾、热,中医专家提醒。春季养生要注重这八养。
一、养阳
春夏季节是大自然气温上升、阳气逐渐旺盛之时,此时养生宜侧重于养阳才能顺应季节变化。根据春天里人体阳气生发的特点,可选择平补和清补饮食,如选用温性食物进补。平补的饮食适合于正常人和体弱的人,如荞麦、薏苡仁、豆浆、绿豆及苹果、芝麻、核桃等。清补的饮食是指用食性偏凉的食物熬煮的饮食,如梨、藕、荠菜、百合等。
二、养阴
阴虚者及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宜在春天发作,饮食上可采用蜂蜜疗法,将蜂蜜隔水蒸熟于饭前空腹服用,每日100毫升,分3次服用;或用牛奶
更多>>当今的族常常会有眼睛干涩,视物不清,浑身疲倦,情绪不稳定,不调等症状。这些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中医理论对血的阐述“目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皮受血而能润,骨受血而能固——如果因某种原因血液运行发生了障碍,肢体得不到足够的血液,便会麻木不仁,四肢得不到足够的血液,就会手足不温;皮肤得不到足够的血液,就会干枯——”。可见血对人体上多么的重要。
中医学又指出“久视伤肝,久坐伤骨”,经常看、读书的人就具备了久视和久坐这两个条件。“肝藏血,主情志的疏泄”,肝就象人体的一个血库,如果伤及肝脏,则血库里的血就不够充足,相继就会出现眼睛干涩,酸痛,流眼泪,近视,模糊,小腿抽筋,腰膝酸软,手无力,手指不灵活,皮肤出现斑点,情绪不稳定,不调等一系列症状。“肾主骨、生髓、通脑”如果伤及肾脏,就会出现手脚凉,颈椎、腰椎、关节痛、记忆力减退、尿频、大便不正常、内分泌失调等一系列生殖泌尿疾病。
中医讲“胆有
更多>>
板栗素有干果王之称,脆香爽口,酥软宜人,是一种人人喜爱的果品,它同时又用于多道菜肴佳品制作的蔬菜。板栗养生鸡就是其中非常著名的一味。这道菜品具有独特的风味,兼具果品的木香,养生鸡的嫩滑。其中的鸡汤,喝上一口,如同琼浆玉液,让人有如升仙之感。
现将板栗炖鸡的做法详细介绍如下,供各位朋友参考。
一、 剥板栗皮:先用菜刀在每颗板栗中央切一刀,再把他们放在一个盆子里,倒入开水,泡上十分钟左右,皮就全部脱开了,连里面那层带毛的薄皮也脱了,就是没有脱干净的话,也很容易撕掉它。
原料:嫩鸡半只(450克),去皮板栗150克,新鲜红椒两颗,大蒜1整个,姜片20克,青蒜两颗。调味料:生抽2大匙,砂糖2茶匙,蚝油1茶匙,料酒1大匙,鸡汤1杯。
1. 将山鸡宰杀、去毛、取出内脏、冲洗干净,剁成2.5 厘米见方的块,用清水冲洗干净;
2. 板栗洗净,用刀割上十字口,用沸水煮至开口时捞出,剥去外壳及毛皮;
3.
更多>>秋季养生 秋季喝水的讲究
水是人体获取矿物质的重要途径,在特殊情况条件下还是主要来源。秋天人们更是离不开水。但水与水也是不一样的。根据水质的不同,可以分为软水(硬度低于8度)和硬水(硬度高于8度)。饮用水根据氯化钠的含量,可以分为淡水和咸水……秋季喝哪种水好?下面的提示应多加注意。
白开水 俗话说:人是水浇成的,这话不无道理。秋季天气干燥,平时喝白开水就可以了。清纯的水才能有效地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浓度高的饮料,比如咖啡、茶及汽水等,不但不能为身体提供水分,还会从细胞中夺取水分,导致脱水,不能多喝。自然的白开水中富含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能够调节人体内的平衡,这是普通饮料所无法达到的效果。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任何一种含糖的饮料都不如白开水的价值高,因为白开水进入人体后能很快地被肠胃吸收,发挥新陈代谢的功能,同时还能调节体温、清洁人体内环境。喝白开水最好选择烧开后自然冷却的凉开水(20—2
更多>>入秋了天气转凉了,各种流行病也开始泛滥起来,一不小心就会成为这些疾病的困扰者。尤其是男性朋友秋季更需要养生保健。下面就为大家推荐5个男性秋季养生的妙招。
1、补充维生素
维生素在人体免疫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身体抵抗外来侵害时各类免疫细胞的数量、活力都和维生素有关。因此,秋季感冒流行季节,别忘记每日服用维生素c片剂,也可以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和水果,例如猕猴桃、橙子。为使呼吸道黏膜经常保持湿润,还要补充维生素a,最佳来源是茴香、胡萝卜和甘蓝。此外,经常吃一小撮核桃仁或葵瓜子,它们富含维生素e。
2、按摩3个穴位
通过对3个穴位的刺激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预防秋季容易出现的上火、炎症,提高免疫力。这3个穴位分别是大椎穴(低头时,颈后最突出的椎骨下方)、曲池穴(屈肘成直角所形成的肘横纹外端,再向外移1.5寸处)、风门穴(大椎穴向下移两个骨节,再向左右各移一指半处),可以用中指指腹对各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