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养生,如何“春捂”?
春捂季节养生。
饮食贵在节,读书贵在精,锻炼贵在恒,节饮食养胃,多读书养胆,喜运动延生!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养生这种件越来越关注,养生在于平日一点一滴的积累,而非一蹴而就!对于四季养生您想了解哪方面的知识呢?请您阅读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春季养生,如何“春捂”?》,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夜卧早起,披发缓形,以使志生。此春气之应,也。”古人又云:“春捂秋冻,”难道就是让我们春天多穿衣服吗?其实不然,古人是告诉我们要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增减衣物。
“春捂,捂首足”
春天,乍暖还寒的时令,天气早晚湿冷、午日阳光,一天的温差极大。这时,就需要我们不要过早的脱掉我们的大衣外套,不要为了美丽而“楚楚冻人”。
“春捂”讲究的是捂首足,尤为着重保证头部和双脚的温度。注重头部的健康,避免细菌、粉末的吸入,引发气管炎、皮炎等慢性病症;注重双脚的保暖,不要过早的换上裙装、单鞋,预防风湿入骨,引起关节炎、风湿病。
“春捂,莫过头”
很多家长,认为春天要多穿衣物,就把孩子们一个个捂得鼓鼓的,穿着毛线衣、小棉袄。可是,这样的做法也是错误的呢。因为,如果孩子穿得多,捂出了汗,刚好被冷风一吹,抵抗力差的很容易就伤风感冒了。
“春捂,增减衣”
忽冷忽热的春季,白天可能还是晴空万里,傍晚马上就会出现倒春寒,我们自己一定要根据天气,增减衣物,防患于未然。
春天适宜披发、松衣来舒张自己,缓解压力,不要把头发绑得过高,衣服穿得过紧;
春天,天气忽冷忽热,我们最好早晚增添衣物,中午适量减衣;
最好,穿着一些宽松的、吸汗性强的棉质的衣物。
“春捂道理确实好,春捂方法要记牢”!
延伸阅读
乍暖还寒春捂如何捂?
春捂是硬道理
“春捂”是传统的。冬去春来,寒气始退,阳气升发,春捂是硬道理。此时人们的机体调节功能远远跟不上天气的变化,稍不注意,伤风感冒就会乘虚而入。“春捂”的原则是过犹不及,不“捂”不行,“捂”过头也不成,掌握好“春捂”的尺度非常重要。一年之计在于春,只有掌握春季养生法,才能为新一年的健康打好基础。
乍暖还寒宜“捂”两头
天气刚刚转暖,有些人便早早地脱掉冬装,换上轻便漂亮的春装。一些爱美女性更是迫不及待地穿上超短裙、丝袜,露出美丽的双腿。专家认为,民间的传统习惯“春捂”有一定道理,春天是多种疾病的高发期,“春捂”不能忽视。
春天适当捂一捂,可以减少疾病。冬去春来,人体皮肤逐渐苏醒,汗毛孔闭锁程度相应降低,因而春风较大的时候,尽管不是很冷,却能长驱直入肌体内部,人就可能感冒或并发其它疾病。再加上春天的天气不稳定,过早脱掉棉衣或穿得太少,也很容易着凉感冒。
对于“春捂”,医生的建议是注意“捂”两头,即重点照顾好“首足”两头。由于早春天气乍暖还寒,湿气较大,早晚低温,细菌病毒活跃,人容易生病,重点“捂”头颈与双脚,可以避免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发生。寒多自下而起,传统养生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因为人体下身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容易遭到风寒侵袭,女性如果过早换裙装,会导致关节炎和多种妇科病。春天还是流脑、麻疹、腮腺炎等传染病的多发季节,这些疾病的发生虽与细菌、病毒感染有关,但感染后发病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个人的体质和起居调养。
保暖适当莫“捂”过头
生怕孩子着凉生病,年轻爸妈们更是用小棉被把婴幼儿“捂”得严严实实。医生提醒父母,“春捂”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捂”过了头,同样对健康不利。
“春捂”并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而是强调脱衣要“递减”,即衣物增减既要视天气的变化情况而定,也要根据自身的体能素质。春季气温日差较大,早晚较冷,此时可适当“捂”一会儿。而晴日的中午时刻,气温一般都在10℃以上,此时可适当减衣服。一般来说,春季可以让居室温度适当高一点,被子也要适当厚一点。
春季空气湿度较大,如果“捂”过了头,还容易诱发中暑。因此在增减衣物时,最好先听听天气预报。天气转热后,有些人还穿着很多衣服,甚至“捂”出了汗,冷风一吹反而容易着凉。由于孩子好动易出汗,更不要“捂”得太紧,出汗后骤减衣服很容易受凉感冒,要让孩子增加户外活动,以增强适应能力。而婴幼儿需要逐渐适应外界寒暖的变化,如果暖被厚衣“捂”得太多,宝宝需要调节体温就要出汗,而体液过多消耗,就更不能适应寒冷刺激。
春捂秋冻:春捂也要捂对时间
[导语]俗话说“春捂秋冻”,春捂怎么“捂”,一直是个笼统的概念。“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算是最明确的时间概念。而这之于养生保健,却远远不够。
随着医疗气象学的兴起,科学家对春捂有了许多更科学、更具体的研究。
一、把握时机:
冷空气到来前24~48小时未雨绸缪。 医疗气象学家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比如感冒、消化不良,在冷空气到来之前便捷足先登。而青光眼、心肌梗死、中风等,在冷空气过境时也会骤然增加。因此,捂的最佳时机,应该在气象台预报的冷空气到来之前24~48小时,再晚便是雨后送伞了。
二、把握气温:
15℃是春捂的临界温度。研究表明,对多数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而需要春捂者来说,15℃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也就是说,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
三、注意温差:
日夜温差大于8℃是捂的信号。春天的气温,前一天还是春风和煦,春暖花开,刹那间则可能寒流涌动,“花开又被风吹落”,让你回味冬日的肃杀。面对“孩儿脸”似的春天,你得随天气变化加减衣服。而何时加衣呢?现在认为,日夜温差大于8℃是该捂的信号。
四、持续时间:
7~14天恰到好处。捂着的衣衫,随着气温回升总要减下来。而减得太快,就可能出现“一向单衫耐得冻,乍脱棉衣冻成病”。因为你没捂到位。怎样才算到位?医学家发现,气温回冷需要加衣御寒,即使此后气温回升了,也得再捂7天左右,体弱者才能适应。减得过快有可能冻出病来。
“春捂“要恰到好处 春季养生多吃杀菌蔬菜
春季养生在饮食方面要注意护阳,人体的阳气充足了,才能增加人体抵抗力,抗御外界病菌的侵袭。春季养生护阳在饮食方面要吃什么呢?多吃些韭菜、大蒜、葱,这些温性、具有很强杀菌力的蔬菜。
1、韭菜
一年四季长青,终年供人食用,但以春天的韭菜最好吃,正如人们常说:“韭菜春食香,夏食臭。”春天气候冷暖不一,就需要养阳气,而韭菜性温,最宜人体阳气,祖国医学又认为春天人体肝气易偏旺,而影响到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可增强人体脾胃之气,从这个角度来说,在春天吃韭菜最为适宜,由于韭菜不易消化,一次不要吃得过多。
2、大蒜
春天多吃大蒜,不仅因为其性温,也可以补充人体之阳,并且它还具有很强的杀菌力,对于细菌引起的感冒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因此春天应该多吃些大蒜,此外大蒜还有促进新陈代谢,增加食欲,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的功效。
3、葱
春天多吃些葱,不仅可以补阳散寒,也同时含有的葱蒜辣素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多吃小葱能诱导血细胞产生干扰素,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抗癌能力。
“春捂秋冻”是传统 的。冬去春来,寒气始退,阳气升发,春捂是硬道理。此时人们的机体调节功能远远跟不上天气的变化,稍不注意,伤风感冒就会乘虚而入。“春捂”的原则是过犹不及,不“捂”不行,“捂”过头也不成,掌握好“春捂”的尺度非常重要。一年之计在于春,只有掌握春季养生法,才能为新一年的健康打好基础。
春捂的“捂”要恰到好处。一般是指气温如果升幅不大就尽量少脱衣。比如有时日最高气温超过22℃,不能像夏季那样只穿单衣,但也不能连棉衣也不脱地捂着。捂过头反而使人上火、血压升高。春捂尤其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要掌握好“捂”的关键部位。
1.头部:戴帽子保暖
头作为人体“诸阳之汇”,是全身阳气最旺盛的部位之一。当头部暴露受寒冷刺激,血管会收缩,头部肌肉会紧张,易引起头痛、感冒,甚至会造成胃肠不适等。因此,建议在外出的时候最好是戴上帽子。这个季节洗头,要用比平时热一点的水清洗,尽量不要洗太久,要在水温仍热的情况下洗完。在天冷的季节,早晨起床就洗头是不可取的,因为头发没有干,头部的毛孔开放着,很容易受到风寒。
2.腹部:忌穿露脐装
从养生的角度来看,肚脐是万万不能在天气转凉时受寒的。因为肚脐皮下没有脂肪,紧邻丰富的神经末梢和神经丛,所以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容易被寒邪侵袭。肚脐一旦受凉,腹痛腹泻在所难免;若长期受凉,泌尿系统疾病也容易找上门来。因此,在深秋季节,不要为了追求性感而冒风险,穿露脐装。这可是要用自己的身体健康做代价的,日后可是麻烦很大的。
3.后背:晒后背输送精气
寒冷的刺激可通过背部的穴位影响局部肌肉或传入内脏,危害健康。除了引起腰酸背痛外,背部受凉还可通过颈椎、腰椎影响上下肢肌肉及关节、内脏,促发各种不适。肩背部是我们身体采集自然界阳气的主要部位,主管、运输人体阳气最重要的七条经脉都在肩背部汇合,经常晒后背,可以获得更多的阳气。特别是大椎穴(低头时,后颈部最突出的骨头下方就是),可以穿比较薄的衣服来晒太阳,身体会把吸收到的阳气以最快的速度运送到全身。
4.膝关节:老寒腿让你痛不欲生
老年人患老寒腿的可能性相对较大,但这种病并非与年轻人无关。尤其一些年轻女性,深秋时节依然短裙飘飘,虽美丽却“冻”人。据报道,去年12月初,上海阴雨低温,很多年轻女孩子在医院的骨科门诊排起了长队。她们共同的症状是:腿部酸麻胀痛而且还有沉重感,大夫说这就是老寒腿的前兆。所以在此提醒那些爱美却忽视了健康的女性朋友,一定要注意保暖和适当的锻炼,千万不要为了一时的美丽,让老寒腿钻了空子。
5.脚:不穿袜子使不得
脚部向来有人体的“第二心脏”之说,如果脚部受凉了,就会全身寒冷,机体抵抗力就会下降,疾病就可能乘虚而入。因此,在春季乍暖还寒之时,还应该穿一些保暖的布鞋。女性朋友们更应该穿得稍微厚一点、宽松、舒适、吸汗的鞋袜。尤其是早晨晚上在小区散步时,不可以像平时那样穿一双舒适的拖鞋了事。如果在室外淋了雨,务必在回家之后用热水泡泡脚。总之,要避免脚部受寒。
6.腰部:保护卵巢“一把手”
腰是人的“一把手”。中医认为,腰乃肾之府,肾是人体先天之本,喜暖怕寒,是人体重要的健康敏感区。老年人中比较高发的寒湿性腰痛,主要就是因腰部受风寒侵袭引起,在阴雨天会加重。而对女性而言,由于处于带脉区,腰部受寒引起的气滞血瘀,会影响卵巢等生殖系统的机能,因此更需要注重腰部保暖。
春季养生“捂”要有道
俗话说,春捂秋冻。从养生的角度来看,在乍暖还寒的春季,不要过于急着脱掉棉衣,要做好保暖工作。但毕竟天气暖和了,保暖也要适度,以防对身体健康带来不利影响。那么,在春季该怎么做好“捂”呢?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根据人群不同,“捂”的程度也不同。
对身体抵抗力较低的老人和孩子,春季的时候,最好还是多穿点,特别是一早一晚温差较大的时候,衣服不能脱得过早、过多,因为春天风寒多,以防引起感冒、咳嗽等病症。对于身强体壮的人,可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脱减衣物。患有关节类疾病的人,更要注意保暖,以免导致病情复发或加重病情。
春捂要重点“捂”几个部位。
后心、肚子、两腿膝盖和腰部是重点保护对象,虽说天气暖和多了,但也不能忽视这几个部位。骑电动车上下班的人士,要注意佩戴护膝等装备。特别是女性朋友,不过着急地患上低腰的裤子,这样很容易出现腰酸、小肚疼、痛经等病症。对于女性来说,更要做好下半身的保暖,最好是穿裤子,不要为了美丽,而穿裙子、短裤等,长期处于寒冷状态,容易形成老寒腿。另外老人和孩子还可以穿上件背心,谨防后心着凉。
“捂”的同时,还要注意加强身体锻炼,让身体活动起来,通过运动来提高抵抗力,增强抗病的能力,提高对抗寒冷的能力。在做运动的时候,要注意穿的暖和点,尤其是运动时出了汗,更要捂着点,不能马上就脱衣服,也不能在户外呆的时间过久,防止因着凉而感冒。春季养生“捂”要有道,要根据自身情况学会“捂”。
二月顺时养生 适当春捂
“立春”位居二十四节气之首,表明春季从这一天开始。过了“立春”,万物复苏,大地生机勃勃,草树开始萌芽,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气候特点:二月是春天的开始,包含“立春”和“雨水”两个节气。
“雨水”节气的特点是冬去春来,湿度逐渐升高,加上冷空气活动仍较频繁,所以早晚仍然较冷。“雨水”节气因为雨水增多,空气湿润,天气暖和但又不燥热,更加适合万物的生长。
中医认为,春属木,与肝相应。所以,春季养生主要是护肝,而护肝要从心情着手,使心情舒畅,防止“肝火上升”。
养生原则:从“秋冬养阴”过渡到“春夏养阳”。
养生关键:春季是冷空气活动频繁之季,所以要适当“春捂”。
二月白天渐长,阳光暖和,气温趋于上升,日照、降水也逐渐增多。民俗谚语中有句话说“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说明人们经过秋冬养生,到了春天开始劳做了。
春季养生也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逐渐从“秋冬养阴”过渡到“春夏养阳”,注意保护阳气。
立春以后,气候仍然干燥,补充水分也是很必要的。
春季饮食调养
春季阳气初生,应该吃些辛甘发散之品,不宜吃酸收之味。因为酸味入肝,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饮食调养要投脏腑所好。
饮食宜忌:
宜:多食辛温发散的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韭菜、虾仁等。
忌:辛辣之物。
推荐食疗 :枸杞子山药粥
用料:枸杞子20克,山药30克,糯米50克。
制法:将枸杞子、山药和糯米同放锅中,加适量清水,用大火开后改小火慢煮半小时至米熟烂,放温服用。
功用:枸杞子养阴益肾柔肝,山药健脾益肾,糯米和胃,共为养阴柔肝,益肾健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