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养生保健 > 道教养生 > 导航 > 道教养生

葛洪苦学修身 道教养生

道教养生。

“养生孰为本,元气不可亏;养生孰为先,养心须乐观。”古往今来,人们都普通注意养生!不注意养生,将为我们的生活埋下悲剧的种子。有没有更好的方式来实现养生保健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葛洪苦学修身 道教养生,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导读:葛洪(283~363年),字稚川,号抱朴子,是我国晋代著名的道教理论家、炼丹家、

葛洪(283~363年),字稚川,号抱朴子,是我国晋代著名的道教理论家、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的养生思想渗透了鲜明的道教思想。

思神守一内养元气

葛洪在饱读各类诗书的同时,逐渐对道家理论产生了浓厚兴趣。他认为,道教与儒教的根本区别在于,儒家往往追求功名利禄,这就容易相互竞争,相互排斥,且相互伤害,从而导致身心疲惫。道家追求的是一种无欲无求的境界,通过自身修炼而养生延年。葛洪的养生思想就是依托他的道教理论所形成的,道教神学理论为他的养生思想提供了有利的精神支柱。

葛洪的养生术是以不死成仙为主要目的的。他的养生理论主要是生命至贵,长生可得;内修守一,养精行气。意思是说,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长生不死成为神仙是可以通过修炼来获得的。修炼的方法就是守一,进而养精行气。这是一种内练意志的修身养性法。

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之《畅玄》中指出:玄是自然界的始祖,是万事万物的宗源。他认为,玄是超自然存在的,玄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修炼的人要想通达玄道,必须明心净虑。而达到的方法就是守一。一即元真之气。守一就是淡泊平心,摒除杂念,调心入静,思想专一,潜心静养,元气就会充盛,人自然就会健康无病。《内篇至理》中还谈到,人身就好比一鼎火炉,用体内精、气、神为药物,用意念进行导引,使精、气、神在体内循环烧炼,精、气、神便在体内凝结成丹,然后再经沐浴温养,即可飞升。这就是所说的内丹术。由于道教神学体系是他养生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所以他要人们通过道教内丹术的修养,以求守一存真,保养元气。

不为物累戒欲修性

葛洪认为,玄道虽是从内心中领悟获得的,却要靠外在来持守。有生命的人谁不想长寿呢?然而荣华富贵诱惑着人的心志,娇媚的容颜、玉洁的肌肤迷惑着人的眼睛,悠扬的乐声扰乱着人的听觉,爱憎利害搅扰着人的精神,功名利禄束缚着人的身体。所有这些都是不请自来、不用学习便人人都会迷恋的事情。然而乐极生悲,盈满必亏。如果对感官享乐和物质享受过分贪求,就会身为物欲所牵累,使人陷入对身外之物无止境的追逐之中,各种烦恼也就随之而来,最终导致损伤寿命。《畅玄》指出了诱惑对人体健康的各种伤害,美妙的音乐、清商流徵能损害人的听力;绚烂耀眼的鲜花能损害人的视力;浓郁的美酒能扰乱人的性情;妖冶的女色能伐绝人的性命。除此而外,葛洪还列举了伤身的其他13种情况:

《抱朴子》十三伤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

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

悲哀憔悴,伤也;喜乐过差,伤也;

汲汲所欲,伤也;久谈言笑,伤也;

寝息失时,伤也;挽弓引弩,伤也;

沉醉呕吐,伤也;饱食即卧,伤也;

跳走喘乏,伤也;欢呼哭泣,伤也;

阴阳不交,伤也。

意思是说,才学如果达不到而用力思考可伤身;体力不能胜任而强做某事可伤身;悲哀憔悴可伤身;喜乐过度可伤身;急于得到某物可伤身;说话过多或过久、大笑可伤身;睡觉没有规律可伤身;强力拉弓引弩可伤身;饮酒醉到呕吐可伤身;饱食之后立即睡觉可伤身;跑跳过急以致气喘乏力可伤身;过喜过悲可伤身;性生活不正常可伤身。这些损伤在最初人们不会察觉,但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就会损伤性命。

葛洪强调:养生以不伤为本,此要言也。既然各种诱惑伤身伐命,那么遏止想要外视的眼睛、去除损害视觉的美色、堵塞欲听音乐的耳朵、远离损害听力的声音便是人们必须要做的事情。葛洪深感于此,所以提出了寡欲的具体要求。善于养生的人要先祛除六个方面的危害,然后才可以长命百年。那么,这六方面的危害又指的是什么呢?

养生的六害

一害名利,二害声色,三害货财,

四害滋味,五害佞妄,六害诅嫉。

要驱除六害就必须做到以下六个方面:一要淡泊名利;二要禁止刺耳的声音和淫色;三要降低对财物的欲望;四要降低对滋味的追求;五要除去不合理的妄想;六要去掉嫉妒的心理。同时,还要做到十二少。

养生的十二少

少思,少念,少笑,少言,少喜,少怒,

少乐,少愁,少好,少恶,少事,少机。

葛洪意识到,单纯依靠空泛的说教是难以达到戒欲目的的,所以他根据人们避祸求福的普遍心理,促使人们调整心态。他强调,只要人能祛除诱惑羡慕的心理,将其收归到正常心态上来;祛除不切实际的想法,放弃损害真理的做法,淡薄喜怒的影响,丢掉做恶事的打算,就会不请福而福自来,不除祸而祸自去了。

古人的戒欲理论在今天也很有现实意义。人如果能节制各种欲望,就不会有投机钻营、争名逐利、贪污盗窃、行贿受贿、敲诈勒索、坑蒙拐骗,甚至图财害命、丧尽天良的事情发生。自然界博大无边,人的欲望也无止境。如果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尽的名利就会患得患失,劳心伤神,从而损害健康。

《菜根谭》云:人生只为欲字所累,便如马如牛,听人羁络;为鹰为犬,任物鞭笞。若果一念清明,淡然无欲,天地也不能转动我,鬼神也不能役使我,况一切区区事物乎?

做人不要过分追求感官享乐和物欲贪求,只有摆脱世俗的功名利禄和俗情物欲,摈除外物的诱惑,才能做到淡泊名利,志存高远,达到理想的自由境界。

ys630.coM延伸阅读

道教音乐与道家养生


导读:道教音乐就是在道教活动中所使用的音乐,它包括道教科仪音乐以及道士在宣道、布道和修身养性时所使用的音乐。道教的外在形态是它的科……

道教音乐就是在道教活动中所使用的音乐,它包括道教科仪音乐以及道士在宣道、布道和修身养性时所使用的音乐。道教的外在形态是它的科范仪式,而道教音乐又是各种科仪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道教音乐也是道士养生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道教经典与文献中,有关道乐与养生的论述屡见不鲜。在《太平经》卷一百一十三中有:乐,小具小得其意者,以乐人;中具中得其意者,以乐治;上具上得其意者,以乐天地。得乐人法者,人为其悦喜;得乐治法者,治为其平安;得乐天地法者,天地为其和故上士治乐,以作无为以度世;中士治乐,乃以和乐俗人以调治;下士治乐,裁以乐人以召食夫乐者致乐,刑者致刑,犹影响之验,不失铢分也。这里认为音乐对人是有教育作用的,并且可以用来陶冶人的情操。

音乐能使人延年益寿,也已为现代科学所证明。而道教音乐自然融合,更能使歌者在咏唱的状态下犹如进入清虚之境而得到心灵的净化,这也是道教徒进行养生的最好途径之一。历史上对修道之人要求十分严格,一般道士要会琴、棋、书、画;资深道士要会琴、棋、书、画,吹、拉、弹、唱;高道则须琴、棋、书、画,吹、拉、弹、唱,医、卜、星、相。因此,音乐不仅是道士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更在道士的修持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道家认为乐可以调气息、和阴阳,因而道教徒利用音乐的这一特性而创作了玄门独有的音乐来修持自己。

道教的早、晚功课是道教科仪的主要内容,是道众每日必修之功课。其音乐堪为道乐中的精华,也是我国传统音乐中词曲结合的声乐艺术珍品。在早、晚功课活动中,道众在庄严肃穆、清幽淡雅的乐声中,缥缈忘我地与神交往,并唤起他们的审美体验。如早功课启首的《澄清韵》咏唱天无(哎)氛(哪)秽 (呀)起腔即用商、羽、宫、清角四音,散发出一种清虚淡雅的意韵,入拍后则句幅连绵不断,悠长婉转,加之道士一唱三叹的抒咏诵唱,更加突出了此歌清雅闲适的情致;尾腔与起首的散板近似,构成首尾呼应的结构关系。该韵用于早功课的启首,使道众自早课始,即进入一种清幽境地,开启了养生的一个良好开端。

另外,道乐的法器(乐器),也为道徒修炼养生所用。在道教音乐中,最早使用的法器有钟、磬、鼓、铃等,道教徒正是运用这些音响,祈求上苍,召唤神灵,求得功德圆满,实现养生的最终目的。

道教创始人老子如何养生


导读:老子(约公元前571~公元前471年)是春秋时代的杰出思想家,道教的创始人。著有《老子》一书,亦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

老子(约公元前571~公元前471年)是春秋时代的杰出思想家,道教的创始人。著有《老子》一书,亦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为道教的主要经典之作。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老子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老子的道论是中国的学术渊源之一。他的养生理论大体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清心寡欲

养生家历来认为,要健康长寿,除了身体外,精神也要健康。如明代养生家高濂说:夫人只知养形,不知养神,只知爱身,不知爱神,殊不知形者载神之车也,神去人即死,车败马即奔也。这句话的大意就是,人们只知道保养身体,不知道保养精神,只知道爱护身体,不知道爱护精神,殊不知身体好像载有精神的车一样,精神一去,人就死了,车若是坏了,马也就跑了。由此看来,要健康长寿,既要讲究饮食、睡眠、生活环境等物质条件,也要重视人的思想和情绪等精神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老子对精神条件阐述极详、极深。他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这就是说,灾祸莫过于不知足,罪过莫过于贪得无厌。人若是见什么就想要什么,那就要罪祸临头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他又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句话的意思是,虚荣和生命,哪个更亲切?生命和财产,哪个更重要?获得和丧失,哪个更有害?因此,过分贪爱,必造成更大的破费,贮藏得愈多,也必然损耗得愈多。这句话的中心意思就是你要得到什么,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贪得无厌必然会使人精力消耗过度,从而有损健康。

老子主张恬淡虚无,少思寡欲。他认为,人的生命是由于男女交合的性活动产生的,性活动的产生是源于人体之精。精,是人体生命的本源;精足,则生命就强健;精衰,则生命就虚弱。如何保精呢?那就是恬淡虚无、少思寡欲。这一思想为后世医家和养生家所尊崇。《老子》一书中大量地论述了这一重要思想,如见素抱朴,少思寡欲。意即要外表单纯,内心质朴,少私心,寡欲念。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意即灾祸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了,罪过没有比贪得无厌更大的了,所以懂得满足这样的满足,就永远满足了,后世知足常乐养生思想即由此而来。

老子一再强调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意即要外表单纯,内心淳朴,减少私心,降低欲望。他又说要不责难得之物,即不要看重稀有的商品,而要为而不争,即做什么事都不要和别人争夺,以免造成精神紧张,危害身体。

强调守中

老子说多言致穷,不如守中,意即言多必行不通,还不如保持适中。他还说飘风不终期,骤雨不终日,意即狂风不可能一直刮,暴雨不可能不停地下,所以还是守中好。

老子认为应该去甚,去奢,去泰,意即应该去掉那些极端的、奢侈的和过分的东西。他要求做到方而不剖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意即要做到方正而不显得生硬勉强,有棱边而不至于把人划伤。正直而不至于无所顾忌,明亮而没有刺眼的光芒。这就是说,做任何事都不要过,这样自己才不受损失。

不这样做会怎么样呢?他说强梁者不得其死,意即强暴的人不得好死。又说致数与,不,意即追求过多的荣誉反而没有荣誉了。所以,他认为最好是不欲如玉,珞珞如石,即最好既不想做什么高贵的美玉,也不做下贱的石头。

尊以养生

老子在阐述其政治、哲学见解的同时,也对静以养生做了细微而深刻的描述。例如,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这句话的意思是:尽量使心灵虚寂,要切实坚守清静;万物都在生长发展,我观察它们的循环往复,事物尽管变化纷纭,最后都各自回到它们的出发点,回到出发点,叫做静。这成了后世养生家们经常引用的最古老、最经典的养生格言,也为健身气功习练者在练功过程中如何达到松静自然的要求,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从老子的不少论述来看,他是把气功锻炼作为悟道的重要方法来看待的。他说: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句话的大意是人经常可以从无形处看到万物的微妙,经常从有形处看到万物的终极,这两者各不同,实出一源,都很深远,极远极深,它是一切微妙的总门。可是,怎样才能观察到这些奥妙呢?也就是只有抟气致柔和涤除玄览,才能做到。用气功的术语来说,就是只有做到意守丹田,静到妙处,才可以看到道的终极变化,领悟道的玄妙莫测。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健身气功已发展成一门独立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再以追求成仙得道为目的,但我们仍可以从先贤的论述中批判地汲取有益的营养。

此外,《老子》中还有一些内容直接涉及气功锻炼的具体方法。例如,他说: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意思就是说,练功应当消除杂念,意守腹部,削弱欲望,强健筋骨。同时强调要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意思就是练功时要排除杂念及外界的干扰,不露锋芒,超脱纠纷,以静养生。这可以说是健身气功排除杂念、引导入静最古老的诀窍,具体地讲,就是练功时要加强腹式呼吸的锻炼,可以更好地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综合上述可见,老子老子强调,要养生长寿,就要习静。他的这种见解,也被中国历代养生家甚至道家、儒家继承下来,如庄子、抱朴子、孙思邈甚至苏东坡、白居易、陆游等大文学家都曾身体力行,并且在他们的著述中都有类似的记载留传于世。所以,老子不仅是大哲学家、思想家,而且也是大养生家。

行事谨慎

老子说:人生的大限是一百年,有节度善护养的可活更长。这就好比蜡烛用大芯和小芯燃烧的时间长短不同一样。一个人大声说话与小声说话;过多劳神与少耗精神;脾气暴躁与从不发怒会产生不同的后果。所以,要做到不因没有功业而劳心,也不追逐名利随波逐流。淡然无为,神气自然充盈。他把这些称为不死之药。

老子讲了两种。他认为善于养生的人不入死地,而那种美食营养,奢侈淫佚的,则是动之于死地。人应出生,不应入死。

老子认为,人的生命从出生一直到死亡,不受忧思嗜欲的损伤而能长寿的占十分之三;因安逸富贵而短命夭亡的占十分之三;本可长寿因为行动不慎造成不正常死亡的也有十分之三。为什么人不能全都长寿呢?那是因为有的人过度营养自己,生活奢侈。善于养生的人,懂得行事谨慎,就能回避祸害。

老子的养生理论有着深刻的哲理,后人不断地继承和发扬,丰富了老子的养生理论。老子的养生学说与神仙家所倡导的长生不死的想法,以及杨朱的贵生之论有着根本不同。老子的哲理思想对后世的思想界、教育界、医学界、武术界等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天人合一,恬淡寡欲,少思虚无、知足之足、有节制、善护养、常运动的思想理念和研创的气功养生方法,对现代人的养生保健仍具有指导意义。

浅谈五常修身养生


导读:古之五常:仁、礼、信、义、智。虽为道德学,却与《黄帝内经》之《素问

古之五常:仁、礼、信、义、智。虽为道德学,却与《黄帝内经》之《素问五常政大论》相合。《内经》阴阳五行:木、火、土、金、水。合人体肝、心、脾、肺、肾五脏。人身的健康与否,全在于五脏六腑的平衡。它们既相生又相克。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它们始终是阴阳矛盾对立而又统一,通过彼此间相互的生克制化关系,维持和促进事物相对平衡协调和发展变化,从而达到整体的平衡以维护人身的健康。倘若哪一脏太过或不及,必先累及到其上下二脏,进而影响到其他脏腑。以木为例:生我(木)者水,我(木)生者火,克我(木)者金,我(木) 克者土。所以必须保持各脏功能之平和,才能制化有矩。

五常合五行归五脏:

肝属木合仁,在志为怒,肝藏血,主筋,主谋虑,将军之官,大怒则伤肝,怒后生忧,肝木凌脾土。

心属火合礼,在志为喜,心主神明,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狂喜则伤心,乐极生悲,心火刑金。

脾属土合信,在志为思,脾统血,主运化,后天之本。思虑太过则伤脾,忧深则失志,土无以制水。

肺属金合义,在志为悲,肺主气,相傅之官。为生元气之源。悲观则伤肺。肺虚则失治节,又不能制木。

肾属水合智,在志为恐,肾主骨生髓藏精,通于脑,作强之官,惊恐甚则伤肾。水无以涵木,甚则水火不济。

五常养五脏之秘密:

木曰敷和。木性可曲可直,条顺畅达,肝属木。具备温和之气,使物荣华。待人以仁,似春风般温和,友谊长存。仁则肝气和,肝疏则木达,肝气舒则心情好。所以仁能养肝。

火曰升明。心属火,火性温热,其性炎上。既明朗而具盛长之气,使物繁茂。待人以礼,似夏天般的热情,礼尚往来, 礼则心气平,心情舒畅就会少很多烦恼,又能助您成熟的思考问题。所以礼能养心。

土曰备化。土性敦厚,土能生万物,脾属土。具备生化之气,使物具备形体。待人以信,诚信为立身之本,互不猜疑,相安无事。信则脾气暖,故能健运,气血生化有源,所以说信 能养脾。

金日审平。金性清肃,收敛,肺属金。具宁静和平之气,使物结实。待人以义,义值干金,义尚云天,福祸共偿。义则肺气肃,肺主治节,通调水道,诸气者,皆属于肺(《素问五脏生成篇》)。所以说义能养肺。

水曰静顺。水性润下,有寒润、下行、闭藏之特性。具备寂静和顺之气,使物归藏,处事以 智,智圆而行方,则事可成。 智则肾气盈,肾为先天之本,先天好又能资助后天,先后天互补。所以说智能养肾。

人之处世,只有千里的和气,没有千里的威风。待人处事,自始至终用仁、礼、信、义、智贯穿其中,保。持心平气和,不骄不躁,诚信为本,团结互助,互相关心,互相照应,助人为乐,保持良好的心态,心情舒畅,使自己天天都生活在快乐之中,无忧无虑,心旷神怡。试问,病从何来? 无病则安康,岂不延年益寿哉!

24口诀帮你修身养生


我们的先人是一批具有大智慧的智者,他们偶尔遗留下的一星半点思想的余光,都值得我们再三探讨和学习。今天我们想要讲述的,是他们关于养生的二十点看法,以防字为先,抵挡生活中的各项纷扰和烦闷,保留己身的一番清静,让生活和生命都在宁静中升华。你不妨跟我来学些一下如何修身吧。

清代金缨在《觉觉录》中巧妙运用汉字,富有含蓄而深刻的字诀,提出20句修养真言,寓意深刻、语言尖锐、泼辣,有的甚至用贬义词,击中要害,入木三分,令人醒悟。细细品味,每一句格言,犹如座右铭,警钟长鸣,明鉴自我,这“20字句”的思想修养格言,对于人们日常修养甚有帮助。笔者根据自己理解,做以粗浅解读。文曰:

以媚字奉亲,以淡字交友;

以苟字省费,以拙字免劳;

以聋字止谤,以盲字远色;

以吝字防口,以病字医淫;

以贪字读书,以疑字穷理;

以刻字责己,以迂字守礼;

以恨字立志,以傲字植骨;

以痴字救贫,以空字解忧;

以弱字御悔,以悔字改过;

以懒字抑奔竞风,以惰字屏俗尘事。

以媚字奉亲。“媚”字的含义是:讨人喜欢、开心。人们常用献媚形容此意,古代24孝之一就记有“老莱子戏彩娱亲”的故事,就是以媚字奉亲的动人事例,至今在民间传为佳话。人们常用孝顺来比喻孝子,即顺父母之心,称老人之意。所以以媚字奉亲应在行为上、语言上以及生活关照上处处让父母感到满意、称心,这是重要的奉亲之道。

以淡字交友。生活经历告诉我们,在人生中交友是何等重要,交友贵在坦诚,真挚。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这个“淡”字,就是在感情上真挚、洁白,那种酒肉朋友好交,但不能长久,同欢乐的朋友很多,共患难的却很少见。“淡”字能体现出真实的感情,能心心相印,情感融通。在世上凭借权势得不到真心,依靠金钱买不到真正的朋友。

有位名人说:“在交友上,迷信权势和金钱都是极大的愚昧。”《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的刘备、关公、张飞就是以坦诚相处而结拜的兄弟,三人的感情纯真,患难与共。交朋友贵在真挚感情,最忌讳的是谎言与欺骗。有位名人说:一句谎言会失去一个朋友,一次欺骗则会吓跑一群朋友。这话很值得人们警惕。

以苟字省费。苟者,其意是苟安、知养之意。以苟字省费是指反对铺张浪费。古时有首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的意义就是知其养而不浪费。

以拙字免劳。拙是笨拙的意思,此处用的贬义词。意思是,不要自作聪明,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由于身体衰退,动作不灵活,不要过于用脑,不要过于操劳。《辞海》中有“养拙”一说,《潘岳闲居赋》云:“仰众妙而绝思,终优游以养拙。”意思是退隐不仕,以免有过多的考虑或操劳而伤身。

以聋字止谤。聋即听不到的意思,人们常用“聋子耳朵当摆设”来形容虽有耳朵但却听而无闻。谤是指诽谤。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种种诽谤要装作没听见一样不予理睬。有的人由于一些无根据的诽谤常常困扰而无法解脱,这样对心理是一种严重伤害,因此要学会保持平静心态将其排除。

有句谚语说:“别人气我我不气,气出病来无人替。”这话就告诫人们,要学会理智地看待诽谤,要相信事实总是事实,人们不会“迷路”,真理自有公论。切不可因诽谤而火冒三丈,陷入困扰的深渊,要学会以聋止谤。对谣言、诽谤不以为意,避免伤害。

以盲字远色。盲即看不见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对女色如同瞎子,不管有任何魅力都无动于衷。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过多的性生活必然引起能量的过度消耗而致病。清代医家潘楫在《医灯续焰》中说:“欲修长年,必先远色。”明代的《图书编》强调:“欲固寿命,莫先于色欲之戒。”

以吝字防口。吝字即吝惜的意思。其内容有两层意思,一是不要贪吃,防止病从口入;二是要省语言,防止祸从口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看到有些人吃的过多或者是贪吃肉类食物而引起的肥胖症、糖尿病、高脂血症。还有的人不讲究饮食卫生而引起胃肠道疾病或者是传染性疾病,这些都是病从口入的重要方面。养生家认为言由心发,即发于心,则恐其错误,未免烦费吾心,人之言语必由呼吸而出,语言过多,费心损神,于人无益。因此,要以吝字防口。

以病字医淫。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想想因淫而得可怕之病,就不要去干荒淫的事。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家医和,在给晋平公诊病的时候,提出了他患病的主要原因是过度迷恋女色,并对他说,迷恋女色必耗伤肾阴,而致肾虚神乱。过度贪恋女色,就好像山上大树的树叶一样,容易被风吹落。因此,要在性生活中想到疾病的可怕而注意节制。

以贪字读书。贪是求多的意思,人们常用贪得无厌来形容贪多。对于读书,要做到博览群书。古往今来,许多名人对读书健身有许多论述。南宋大诗人陆游曾说过:“读书有味,身忘老。”著名散文家秦牧说:“书中自有妙药。”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文化程度高的人患病率和死亡率都比较低。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读书能使大脑产生一种叫内啡肽的高级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可以提高人体细胞的免疫力。

另外,勤学习的人,大脑血管经常处于舒张状态,可以输送充足的氧和营养物质,从而延缓中枢神经老化,促进血液循环,使全身各系统功能保持协调统一。人们常说,知识就是力量,学习使人进步,知识改变命运。这话对于多读书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明鉴。

以疑字穷理。疑是疑问的意思。在追求真理的时候,要带着疑问寻求真谛,穷究极致。遇事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才能做到坚持真理,明明白白做人,清清楚楚做事。

以刻字责己。刻字是刻薄的意思。对自己要严于律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要严于约束,懂得自重、自爱,自强。对自己的缺点错误决不姑息,不原谅。这样才能塑造美好的形象,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才能更好的进步,才能完美自己的人格。

以迂字守礼。迂是迂回、守旧的意思。常言说,礼多人不怪。要学会礼貌待人,讲究礼仪,尊重对方,这样有利于更好地沟通和联络。这是一种礼节上的修养,应注意在日常生活中重视培养,做到行为上文雅、廉恭和坦诚。

以恨字立志。人们常用恨铁不成钢来形容人的志向,恨字就是指决心、毅力。常言说:世上无难事,只怕肯登攀。恨字就是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百折不挠的精神、坚固不变的气质。有了恨字才能锲而不舍,全神贯注地追求。古代有头悬梁、锥刺骨等发奋立志的事例,就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一种精神。

以傲字植骨。此处的傲字不是骄傲,而是一种骨气、一种志气,处事对人不低三下四,要做到正直和做人的尊严。有位名人说过:“做人要有骨气而不要有傲气。”“骄兵必败”,所以骨气不可无,傲气不可有。一个人不讲骨气,就会失去做人的尊严,就会不辨善恶美丑;不晓得荣辱之别,就会麻木不仁,软弱无力,就会浑浑噩噩度日子。这样做人,没主见,没骨气,身子骨不结实。身有正气,就能驱走邪气歪风,就能“堂堂正正做人”。所以,人立于天地之间,君子之正气不可没有。

以痴字救贫。这里用的痴字是指入迷。当你身上缺乏一技之长或者是知识贫乏的时候,要以痴的精神专心一意,或者为书痴,或者为艺痴,或者是专心某种一技之长,不脱匠心,专心致志,这样你就会获得一种特长或技能,你就会感到不贫乏,精神生活也必定丰富。有人说,一个人的无价之宝就是学问,这话在一定道理上也是脱贫的一种说法,是丰富自己。

以空字解忧。空字即无也。对待忧愁,心如止水。电视剧《三国演义》开场篇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说的就是以空字解忧的一番道白。《红楼梦》中有一首“好了歌”:“世上都晓神仙好,只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上都晓神仙好,唯有金钱忘不了。平时只恨聚无多,积到多时眼闭了。”

这话将空字之理讲得明白透彻。人生在世,功名、财利往往为所愿不遂而忧愁,我们应当明白人生在世,财是身外之物,终日为钱苦思冥想往往心神不宁,心理上会产生一种恶劣心态,这样必然导致百病丛生、丧志折寿。后人将酒、色、财、气编成歌诀,提醒人们注意:“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往里边藏,谁能跳出墙外边,不成神仙寿也长。”如能用空字解忧,淡薄钱财名利,就能有利于心理健康。

修身养性踩沙法


导读:有一次回农村老家,碰到一位百岁老人,是本家一位亲戚,只见他精神矍铄,鹤发童颜。我

有一次回农村老家,碰到一位百岁老人,是本家一位亲戚,只见他精神矍铄,鹤发童颜。我便问及他有什么养生妙方。老人笑了笑,说没有什么妙方。于是,我就换了一种问法,问他有什么生活习惯,比如平时经常做一件什么事情。老人想了想,说他每年大部分时间都在自己门口那个小溪里踩沙子,原因是他踩沙子时脚底觉得舒服,浑身也舒服。

这给了我很好的启发,老人的踩沙,是绝妙的啊!

常言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鹤发童颜,步履轻健。这些话无不说明了足部健康的重要。早在《黄帝内经》中就论述了足部保健养生的理论原则。千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就使用足部按摩的方法来达到治病和保健的目的。足部按摩是对足部表面施加压力使它影响全身,调节身体各器官的功能。

足部与全身脏腑经络关系密切,承担身体全部重量,故有人称足是人类的第二心脏。刺激足穴可以调整人体全身功能,治疗脏腑病变。老人的踩沙法,无疑是一种美妙的足底按摩法。我情不自禁地赤脚跑到老人说的小溪里,在沙子里踩来踩去,结果足底先是痒,后是酥,继而将那麻酥酥的感觉迅速上传到身体的各个部位,让人受用匪浅。

回家后,我就一直琢磨老人的踩沙按摩。后来我灵机一动,何不自己制造一个踩沙按摩器!说来简单,我从河边采来一袋细沙,放入盆中,加上少量酒精和清水,让两只脚在里面踩来踩去,结果那种感觉妙不可言。每天,我都要播放一曲古筝曲或者其他轻音乐,边听边在自制的踩沙按摩器里踩一踩,大约十分钟,或者听两支曲子的时间,脚已经踩得舒服极了,身体的疲倦也消失了,更重要的是,心情格外轻松,如同一缕清风拂去心灵的蒙尘,清明通透,百分百一天的好心情。

葛洪苦学修身 道教养生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