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一到十五的习俗

正月16季节怎样养生。

“静能养生,静能开悟,静能生慧,静能明道。心静则清,心清则明,心明则灵,心灵则聪慧清醒。”社会发展,人们越来越接受养生的理念,养生不应只是调侃或者卖弄,而是必须认真地践行。怎样才能实现科学的四季养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正月初一到十五的习俗”,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导读:中国传统春节贯穿了腊月到正月,特别是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的习俗,每天都不一样,您知道,春节年初一到十五都有什么习俗吗?小编为您介绍。

正月初一到十五的习俗

正月初一,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不倒垃圾准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不能动刀剪等锋利之物是怕伤到人,如有人受伤、流血,就是不祥;而不取井水是因为井中有井神,初一如取井水,会惹怒井神,带来灾害。

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正月初三,这一天的汉族传统年俗有烧门神纸,谷日忌食米饭等。大年初三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为防招惹口舌是非,各人均不出外向亲友拜年,只留在家中祭祀神明。如一定要外出拜年,可放一道化口舌符袋于身上,以化解口舌。

正月初四,诸神由天界重临人间之时。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所谓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迟。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齐备,还要焚香点烛烧金衣。老板若想将某人炒鱿鱼,此日就不请他来拜神。从初一到初四,商店闭门歇业,妇女不用针线。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汉族民俗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此,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破五习俗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正月初六,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亚于除夕的境况。传说这一天最受欢迎的是当年满12岁的男孩,因为12是6的二倍,这叫六六大顺。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这叫送穷鬼。

正月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据《占书》记载,由初一开始,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这天,香港市民喜欢吃及第粥,所谓及第,是希望科考状元高中。人日要尊敬每一个人,连官府也不能在这一天处决罪犯,家长也不能在这一天教训孩子。

正月初八,是谷日,传说是谷子的生日,也叫顺星节,传说是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如果这天天气晴朗,则预示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一些商场或店铺在今天开业,主要是取发之意。愿生意兴隆,四季发财。

正月初九,俗称天公生,汉族传统农历节日之一。是天界最高神只玉皇大帝的诞辰,天公就是玉皇大帝,是主宰天界最高的神,他是统领三界内外十方诸神以及人间万灵的最高神,代表至高无上的天。这一天的汉族民俗,妇女多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寄托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正月初十,是石头的生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要祭祀石头。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的说法。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早晨,用绳系住瓦罐的鼻子,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正月十一,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请女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待女婿及女儿,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

过了正月十一,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从正月十二开始选购灯笼,搭盖灯棚。童谣是这么唱的: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正月十五,就是元宵节了,它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大地回春的夜晚,又称为上元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这一天少不了还要吃元宵、汤圆,闹花灯,猜灯谜。

精选阅读

正月初一的禁忌


导读:正月初一的禁忌?正月初一是春节的第一天,那么正月初一有哪些禁忌需要注意呢?正月初一的禁忌,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正月初一的禁忌

大年初一,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春节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和新的一年的开始。大年初一禁忌多,希望大家都能在新的一年取个好的意头,有个好的开始。正月初一的禁忌如下:

1、不要说不吉利的话

大年初一是一年的开始,是辞旧迎新的日子,因此,新年的第一天不要说不吉利的话,要多说写吉利的话,如恭喜发财、财源广进金榜题名等。

2、已嫁之女不可回娘家

过年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会把娘家吃穷,因此只能在初二或者初三回娘家,但是其中的含意是嫁去的女儿已经是别人家的媳妇了,过年婆家一定有很多人来拜年,媳妇要帮忙奉茶服侍,因此初一不可以回娘家。

3、不要吵孩子

小孩子有时候不懂事,会闯一些小祸,办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事。大年初一出现这种情况,千万不要吵小孩子啊,不然会搞得他一个春节都过得不愉快,你自己心里也一个春节难受,小孩子也有自尊心,要以教育为主。

4、不要买东西

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购置了足够用的生活用品,柴米有酱醋茶,足够用一阵子了。因此大年初一尽量不要买东西,因为买东西就得把钱给别人,有破财的嫌疑,还是不要买东西为好。

5、不要起得太晚

大年初一早上,既要早点起床点鞭炮,迎福气,还得出门给长辈拜年,因此切记不要起得太晚。起得太晚,你就错过一年一度给老人拜年的机会,是很失礼的。

6、早餐不要吃稀饭、荤食及药品

过去的常规穷人家才吃稀饭,所以在年初一的上午一定要吃乾饭,表示家里整年度都会很富有,而年初一的早上叫做万神盛会,表示所有的神出来拜年,因此为表尊敬首先不要吃荤,要吃素。

7、不要叫他人姓名催人起床

大年初一的上午不要叫人姓名催人起床,这样表示对方整年度都要人催促做事情。

8、不要做家务

初一时,尽量不要做洗衣服、打扫卫生等家务活。洗衣服需要用水,但水神的生日在初一或初二,洗衣服可能会得罪水神的哦。也不要干倒污水、垃圾、扫地等家务活,因为这样容易把家中的财气扫掉。农村的朋友也不要用斧子劈木柴,因为柴谐音为财,斧子劈开柴(财)后,财富就再也回不来了。

9、不要午睡

大年初一午睡,表示整年都会很懒惰。另外,大年初一,朋友来摆放的比较多,如果这时午睡的话,显得对朋友很没有礼貌,给人留下很不好的印象,说不定会失去一个很好的朋友。

10、不要做与钱有关的事

大年初一尽量不要做与钱有关的事,不管是借钱还是还债。初一姐被人钱,那么一年四季都得靠向别人借钱维持生活;初一借给别人钱,一年内财产都要外流。另外,不管是要债还是被要债,在一整年里都会很倒霉,因此不要讨债。

11、不要被人掏东西

大年初一,最好是不要让人掏自己的东西,不要让别人从自己口袋里掏东西,这样做会表示整年度的钱财都会被人家掏走,这一年的辛苦工作就白费了。

12、不要跟还在睡觉的人拜年

大年初一时对方还在睡梦中不要跟对方拜年,等对方起床再拜年,因为这样会让对方一整年都在病床中。

虽然很多过年的禁忌在现在看来都是迷信,但是在新年里做吉祥事,说吉祥话还是会让大家开心的哦。

以上就是一些正月初一的相关知识,如果想了解更多关于正月初一的内容,请继续关注。

正月初一是什么节


导读:正月初一是什么节?正月初一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那么正月初一是什么节?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正月初一是什么节

正月初一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春节俗称过年,原名元旦,是汉民族最重要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拜年,守岁,放鞭炮,贴春联,给压岁钱。

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过年,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春节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春节象征团结、兴旺,是一个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汉族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仙、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正月初一的习俗,一起来看看吧。

正月初一的习俗

1、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2、占岁

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有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初七不行刑的风俗。

3、贴画鸡

古时春节在门窗上画鸡来驱鬼怪邪气。晋朝人着的《玄中记》里讲到了前面说到的度朔山上的这只天鸡,说是当太是刚刚升起,第一道阳光照到这株大树上时,天鸡就啼鸣了。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所以春节所剪的鸡,其实就是象征着天鸡。我国古代特别重视鸡,称它为五德之禽。《韩诗外传》说,它头上有冠,是文德;足后有距能斗,是武德;敌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所以人们不但在过年时剪鸡,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为鸡日。

4、聚财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以上就是一些过年的相关知识,如果想了解更多关于过年的内容,请继续关注。

我国古代称正月初一为什么


:我国古代称正月初一为什么?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正月初一是新年春节第一天,那么我国古代称正月初一为什么呢?下面为您介绍。

我国古代称正月初一为什么?

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过年,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代正月初一怎么拜年?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

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馀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上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馀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如今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但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拜年活动要延长很长时间,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傍晚时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节,初十以后叫拜灯节,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迟的笑话。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拜晚年。

正月初一至初十有什么禁忌?

中国人在过春节时有诸多禁忌,主要为了保平安,在来年事事顺心,万事如意。由初一至初十的禁忌有:

初一:鸡日,旧时在元旦贴画鸡辟邪祈福(鸡谐音吉ji)。

初二:出外拜年或祭祖。

初三:羊日,易生口角,不宜拜年。

初四:猪日,祭财神。

初五:牛日,破五,可打破诸多禁忌:送穷五初一至初四的垃圾不能倒掉,免倒财气,初五的垃圾视为穷土,倒掉就送穷出门。

初六:马日,送神的日子,把除夕送来的财神纸马烧掉,店开始复业。

初七:人日,人的生日,又是聚餐吃喝,又有放花炮烟花,启烟火的习俗,是火的生日。

初八:谷日,诸星下界,因此要祭星,寺庙往往在这天设坛祭星。

初九:天爷生日,玉皇大帝诞辰,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

初十:石头生日,凡是磨、碓、碾等石制用具都忌动用,叫石不动,甚至烧香祭拜石具。

我国古代称正月初一为什么,以上就是为您总结的内容,供参考。

农历正月初一是什么节日


:农历正月初一是什么节日?农历正月初一是我们所说的新年头一天,俗称过年,是汉民族最重要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拜年,守岁,放鞭炮,贴春联,给压岁钱。那么农历正月初一是什么节日呢?下面为您解析。

农历正月初一是什么节日?

农历正月初一又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岁旦、岁首、岁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过年,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新年。春节象征团结、兴旺,是一个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

据记载,汉族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它是由虞舜兴起的。公元前两千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农历正月初一怎么拜年?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现代拜年。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古代拜年。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农历正月初一是什么节日,以上就是为您总结的内容,供参考。

初一到十五吃什么


:不同的地方都不同的春节饮食习俗,关于大年初一早上吃什么,初一到十五吃什么,答案更是千姿百态,下面就为你总结总结一般地方初一到十五吃什么,看看吧。

1、初一吃饺子

人们喜欢在包饺子的时候将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各种富有吉祥意义的食物包到馅里,还要配上一些副食以示吉利(如豆腐,象征全家幸福。柿饼,象征事事如意。三鲜菜,象征三羊开泰),以寄托人们对新一年的祈望。

2、初二吃面食

热气腾腾的开花馒头象征花开富贵,预示来年丰收。只要将发酵好的面团揉圆,把有把褶皱的方向朝上放人祸中,在顶部放些青红丝,蒸20分钟,形如花朵、香甜爽口的开花馒头就做成了。

3、初三合子往家转

合子讲究薄皮大馅,老北京传统的做法是将面团在面板上擀成圆形,把馅放在中间,然后用手把圆面对折成半圆形,捏好边,下锅煎成金黄色,喷香的盒子就可以出锅了。

4、初四烙饼卷鸡蛋

鸡蛋烙饼的新做法:黄金饼。将发酵好的面擀成圆形薄片后刷上一层油,撒上少许椒盐卷成卷,揪成剂子后擀成圆形面饼,再把鸡蛋液刷在面饼上,面饼蘸上芝麻稍饧后上屉蒸熟,将蒸好的面饼再放入锅内熬至金黄色即可。

5、初五饺子要花边

除了除夕夜、正月初一吃饺子之外,初五也要吃饺子,而且这一天的饺子一定要包成花边形,目的是为了防止来年有小人拨弄是非,图的是吉利安宁。如果您的身边有小人,不妨在这一天多吃几个花边饺子。

6、初六初七要吃鸡

鸡的做法有多种,这里介绍的是嘉洲盐焗鸡的做法。将一只整鸡除去内脏后,把香菇、葱切碎,和酒、香油、盐搅拌,填入鸡肚子,塞满后用针线把鸡肚子缝好,接下来把鸡放在铁锅中用盐捂实,温火烧40分钟后将鸡取出,色泽金黄、香味扑鼻的盐焗鸡就做好了。

7、初八初九牛羊肉

目前流行清炖牛羊肉的做法,先将新鲜牛羊肉洗净,放入沸水中煮开后,将沸水倒掉,再倒入新鲜干净的沸水,只放少许的食盐、大葱、生姜。这样制作出来的牛羊肉,味道鲜美,不油腻,又因不含辛辣燥热的调味品,在补充营养、让人们尽享美味的同时,又无食后上火之虑。

8、初十要喝棒子粥

玉米含有的黄体素、玉米黄质可以抵抗眼睛老化,多吃玉米还能抑制抗癌药物对人体的副作用,刺激大脑细胞,增强人的脑力和记忆力。熬粥时如果掌握不好粥的黏稠度,可以在锅内加些糯米,或者在粥熬好时加一些水淀粉,这样一锅又稠又浓的玉米粥就熬好了。

9、十一吃鱼有说头

春节吃鱼,讲究的是年年有鱼(余),况且鱼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具有很高的药用疗效。人们常见的鲤鱼、鲫鱼、带鱼、平鱼、鱿鱼都有健脾开胃、利尿消肿、止咳平喘、安胎通乳、清热解毒、益血养气、柔筋利骨等功能。鱿鱼对肝脏有很好的解毒排毒功效,还可以调节血压、保护神经纤维、活化细胞,经常食用可以延缓身体衰老。

10、十二餐桌有鸭子

我国许多地方的人都喜欢吃鸭子,比如北京人爱吃烤鸭,南京人爱吃盐水鸭,四川人爱吃樟茶鸭,春节期间的餐桌上怎能少了鸭子。鸭肉不但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对低热、肺结核、贫血、食少、便秘、尿赤等病症有明显的食疗功效。

11、十三围坐吃对虾

虾含有丰富的钾、碘、镁、磷等矿物质及维生素,其所含的蛋白质是鱼、蛋、奶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虾皮有镇静作用,经常食用可预防因缺钙而导致的骨质疏松,对提高食欲和增强体质都有好处,是老年人食用的营养佳品。

12、十四大碗炸酱面

老北京人做炸酱面时一般只认六必居、天源的酱,面条要用手擀面,夏吃热冬吃凉,伴上老北京人吃炸酱面时最讲究的八碟菜码,包括:黄瓜丝、水萝卜丝、香椿末、芹菜末、青豆嘴儿、黄豆嘴儿、白菜丝、青蒜末,如果再咬上几口腊八蒜,味道更爽。

13、十五家家闹元宵

正月十五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起初,人们曾经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圆、和睦、幸福。

初一到十五吃什么,以上就是为您总结的内容,供参考。

正月初一到十五的习俗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