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中医传统运动养生 > 导航 > 中华传统饮食养生

科学解读中华传统中医之“气”

中医传统运动养生。

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百病息。心静才是养生之本。那些健康而长寿的人,他们在养生方面都有自己的心得。我们不仅要知道养生,更要懂得养生。进行中医养生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科学解读中华传统中医之“气””,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按照中医的定义,气包含在精的广泛含义之中,因此,中医基础理论认为气亦是构成人体最基本的物质;与此同时,中医又认为气是脏腑组织器官的活动功能。气像精一样,也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先天之气源于父母,名曰元气(原气),后天之气得于自然之气与饮食水谷精微之气。气的功能主要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等作用。

中医对气的理解与现代科学物质论认识相去较远。气既是物质,就不能是脏腑的功能,物质与功能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从中医理论中气与精的关系看,精是气之母,气依托于精,有精才有气。气行畅通,人体健康这层意思表明,气应理解为物质精的活力。但精在生命物质运动最佳自稳态理论中对应理解为生命物质,因此气在现代科学中应是生命物质的活力。就这一层面理解,气与阳又有相同的含义。这也正好符合中医的思想体系。中医说,气对人体的生长发育、血液循环、津液输布均起激发和推动作用,这正是生命物质活力的功能,补气就是补生命物质的活力。气功中的运气就是通过思维的电磁作用(神经电流)激发经络中生命物质的活力,使其运行畅通。生命细胞的活力越强,人体的生长发育、血液循环、津液输布自然也强;生命细胞的活力降低,则气的推动力减弱,自然出现脏腑功能降低,人体生长发育迟缓,血行不畅,水液滞留等多种病理变化。这就是现代科学对气的推动作用的理解。气的推动作用与我们定义的生命驱动力相关。

气的温煦作用可以用生命物质运动最佳自稳态理论去解释。如果气被看作生命物质的活力,与物质的热运动直接相关,而物质的热运动正是人体体温产生的根本原因。中医所说的气虚即是生命物质(细胞)活力降低,从而使热量减少,温煦作用降低,脏腑功能减弱,血液循环不畅,津液输布与代谢滞缓等表现出来的症状。临床表现为畏寒喜暖、四肢不温、瘀血、水肿等症状。所以我们说补气就是补生命物质的活力,就是通过药物让生命物质的活力增强。

气是生命细胞的活力,气盛则是生命细胞活力旺盛。生命细胞活力旺盛,则防御外邪的能力就强。如果外邪从体表入侵,体表生命细胞活力旺盛,不易受到侵害,则外邪御于体表,否则外邪就会由体表侵入,并深入到体内,影响体内深层生命细胞的活动机能。中医常说体内正气与邪气之争,实际上是体内生命细胞保持正常活力与外邪破坏正常活力之争。人体显然有保持生命细胞正常活力的机能,所以中医认为不管邪气潜于体表何种部位,总有正气与邪气相争,并战而胜之。让生命物质保持正常活力和相对有序的运动状态,是人体自身的一种本能。

把生命细胞的活力理解为中医的气,气的固摄作用也能得到现代科学的解释。固摄,主要是对血液、津液等的运行、代谢过程的维护调节作用,防止其流失。生命细胞的活力正常或旺盛,就能使身体各组织代谢机能正常运行,体现整体生命力旺盛。前者是微观机制,后者是宏观表现,微观与宏观统一。把生命物质的活力理解为气,气的气化作用可以得到合理解释。所谓气化即生命物质活力的转化。人体代谢过程旺盛,则生命物质间运动的转换也就正常,从而保证了生命物质运动的活力,保证了人体的健康。

yS630.Com相关推荐

传统中医解读性生活的


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爱与做爱是人类繁衍,表达爱情的方式。与现代人一样,我国古人在做爱时,不但追求做爱时的愉悦、快感,还注重做爱时的。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有《房中补益》篇,专论房室生活,他强调掌握男女交合的原则和方法,告诫年轻人不可凭借年轻力壮放纵情欲,40岁以上的男性应注意节制房室生活。书中还提到,除了性机能障碍之类疾病需服药外,健康人一律不宜滥用房中药,并阐明了男女交合的具体方法是交合之前,夫妇双方应徐徐嬉戏良久,达到情意缠绵,才能交合;当男子快要泄精时,并缩下部与腹部,赶快用左手中间两指抑压屏翳穴,然后长长地吐气,上下牙齿叩击千遍。

《玉房秘诀》作为我国房中术的权威,书中所提及衡之古今皆无不当之处。此书强调,适度有节的性生活不但可以让人安享床第之乐,并兼能有强身长寿之益。而《养生方》作为药方汇集,该书一开始就提出老不起,就是现在大家所说的阳痿。书中认为,饮食能滋补身体,纵欲则损伤年寿,主张男女做爱必须遵循一定法度,性交要有节制,动作要舒缓,切忌粗暴急躁。此外,还要了解女子的阴道结构,对各种做爱动作都有讲究。应该说,这种看法是很有道理的。

《御女损益篇》认为,男女相依为伴才能长寿,若孤独而思交接者,损人寿,生百病。并提出,凡养生,要在于爱情。书中还阐述了房中交合的禁忌,如醉饱、大喜怒,大风恶雨、地动甚至雷电霹雳,大寒暑,远行疲劳之时,以及山川神、社夜井灶之处都应禁止交合。

元代名医李鹏飞在《三元延寿参赞书》中特别设有《欲不可绝》一节,认为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必须保持阴平阳秘,阴阳平衡,和合适调,才能健康长寿。《黄帝内经》里说: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古书中不仅强调适度做爱能养生,还提到了了不同的做爱姿势,如《养生方》中提出十节,即根据虎、蝉、猿等交配时的仿生命名,这些体式有助于克服单调呆板的性生活,增添闺房乐趣。这与现代性医学专家认为采用不同姿势的性交方式可以防治某些性功能障碍疾病的看法不谋而合,甚至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

中医之五气养生


中医强调的以气养生,是的一个重要方面,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培养元气

元气为生命之本。人要有所追求,但不可奢求。奢求不得,会气阻伤身。人应求其所能求,舍其所不能求,心安自得而培养元气。

安静通气

每天白昼如能保持大脑安静半小时或一小时,可充分发挥脑细胞的潜力,协调生理与情绪,减少热能的消耗。大脑安静使全身肌肉容易放松,气血畅通,达到心静神安、老而不衰的境界。

心平气和

中医认为,情欲与内脏有直接关系,怒气过盛伤肺充血,暴喜过度气血涣散,思虑太甚弱脾胃。心平气和可平衡阴阳,调和六脉,祛病延年。

宽胃养气

人类依靠肠胃以消化和吸收营养,宽胃养气十分重要。饮食无节,烟酒无度,会使胃气不足,气血虚衰。

长啸舒气

长啸时对鼻喉胸腹起按摩和刺激作用。饭后茶余,闲庭信步,或低吟自己喜欢的诗词,或哼唱小调,可舒畅心情,排除杂念,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健康知识:中华传统中医对肿瘤的认识


中医对肿瘤认识的历史已经非常悠久,早在周朝就认识到恶性肿瘤的一些特点。而癌字的记载首见于宋代的《卫济宝书》;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七情内伤(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劳倦等引起阴阳失衡、脏腑失调,产生气滞、痰饮、血瘀等,留滞于人体,形成积、瘤(留)、癌(岩)。认识到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毒根深藏。西医学认为,恶性肿瘤是由于多种原因致使人体基因突变、免疫失衡等导致组织细胞的异常增生。恶性肿瘤具有侵蚀、远处转移的特点。

中华传统中医认为肿瘤的形成大概分三种原因:外因、内因,还有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不内不外因。外因主要是风、寒、暑、湿、燥、火这些外部因素,内因主要是喜、怒、忧、思、悲、恐、惊等内部的情绪因素。另外还有两者之间的不内不外因,比如饮食、劳倦等。

中医讲究整体论,自身是一个整体,身体与外界也是一个整体。由于上述原因造成自己身体里面的阴阳失衡,就是物质和功能的失衡,会产生一些病理性的产物,比如气滞、血瘀、痰饮,日久就可能产生癌变,古代称积,或者叫岩,也认识到癌症的一些特点,如像岩石一样凹凸不平,而且具有侵蚀性。

气的意义是什么?传统中医这么说“气”


传统中医中的“气”

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概念,中国的古人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气生成的,气的概念非常完美的融入到中医学的理论中。那么什么是气呢?

传统的中医认为气是一种物质,这是因为前人无法理解气体的存在,如气体的无形,所以以为气是“宇宙中最基本的物质”,还引出若干“气”的意义,如风,因为他们不知道气体流动形成风。特别被人认识还是气功的发展。

到了近代随着科学的发展,以及中医理论的发展.许多人开始了科学探究,有一些比如:气是能量说,气是物质流说,气是统一场等等理论,但这些学说都可以不攻自破,没有可以让人信服的理论依据。

问题之所以难于破解是因为中医理论是和传统认识,传统理论纠葛在一起。而我们的中医理论家没有练习气功的经验,我们的气功师也不懂哲学科学理论。

气是注意力对身体内部的集中,是神经系统的对人自身肉体存在的感觉。一般来说人的感知主要来源于视觉、嗅觉、听觉和触觉。但与这些感知系统相反的是,我们身体内部也有感觉系统感知我们自己的状态。比如身体的伤口会让我们会感觉到疼痛,运动量增加我们会感觉到我们的心跳.

可以说身体内部也有感觉系统,可是人多数情况下注意力多数会被外在的感觉系统调用,只有在我们对外界的感觉系统关闭的情况下才能集中于身体内部。

我们的祖先在练功时强调入静要闭关,也就是要隔绝外界的干扰,从而充分的调动自己内部的感觉系统,这也是练习气功的人为什么要闭目、闭耳、甚至打座,就是要将注意力集中于自身内部的感觉。

练习过气功的人都了解,当人在入静的状态下,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身体某个部位是,该不位会感觉到象被一股温暖的气包围了一样,有时身体内不还会有时感觉的暖流,于是我们认为我们找到了气,其实我们感觉到的是包裹在我们神经系统之外的肉体。

解读铁杆中医


□ 皋永利 山东中医药大学

铁杆中医是由当代中医大家邓铁涛先生首先提出来的,之后便被中医界广泛引用。铁杆中医的基本含义是什么呢?判断的标准是怎样的?当下提倡做铁杆中医的意义又在哪里?我们应当有一个基本的把握。

提出铁杆中医,根本在于防变

铁杆中医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从铁杆中医的字面可知其大概,它是在中医生存发展出现危急,亟需保护的境况下提出来的。曾几何时,唯科学主义思潮涌动并波及中医界,有人提出要消灭中医或存药废医,对此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激烈论争,中医同仁口诛笔伐,奋起捍卫中医,在此背景下邓老提出要做铁杆中医。可以说,铁杆中医的本质意义就是要中医人坚定中医信念,不为错误思潮所影响,坚持走中医自己的道路。

历史证明,中医每逢危难之际,必有铁杆中医挺身而出,挽狂澜于既倒,救中医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医屡遭劫难而后生,既因于中医科学真理之不灭,也因于铁杆中医之顽强坚守。

当下为什么还要强调做铁杆中医?仍然是要防变。现在中医发展与时代发展越来越紧密,中医的门派也不仅仅限于中医研究,更有研究中医、衷中参西等多个门派。为了中医的理论指导不变,思维方式不变,中医特色不变,就一定要有铁杆中医来坚持和延续。唯有如此,中医才能在发展创新中保证江山不改。

是不是铁杆中医,标准是坚持中医基本原则不变

做铁杆中医,就要坚持走中医自己的路,而中医自己的路又是一条怎样的路呢?中医理论指导不变、思维方式不变、中医特色不变,这只是中医发展的一个基本原则,而路则是有明确目标的,走路的规划和方法措施也是具体清晰的。客观地说,在现代背景下,中医发展之路已不是中医研究之一途,而是门派众多,研究路径各不相同。在这种百花齐放的格局下,怎么来认定哪一条路是中医自己的路,哪一条又不是中医自己的路呢?

中医的发展正处在一个特殊时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提出的当前中医药事业面临两个倒逼,可谓是对这一特殊时期的准确阐述:一是当前政府对中医药事业支持力度大,老百姓对中医药的热情高,中医药部门拿什么回报,用什么奉献?二是当中医药的价值在世界上得到认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应用中医药,并加强中医药机理研究时,中国人能否永远拥有解释权、话语权、标准权?这实际提出的是中医怎么发展和加速发展的两个问题。

要加速发展,首先要弄明白怎么发展,不解决怎么发展的问题,任何形式的快速发展都是盲目的。怎么发展?追问的是当下中医科学发展的具体路径是什么。客观地说,在中医理论指导不变、思维方式不变、中医特色不变这一基本原则不变的前提下,任何形式的研究路径都是探索性的、不确定的,都是在探寻中医快速发展之路。

所以,在当前阶段,作为铁杆中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而研究的路径可以是不同的。是不是铁杆中医,不能从研究的门派去判别,主要看是不是坚持了中医发展的基本原则。只要发展中医的基本原则不变,无论中医研究还是研究中医,拟或衷中参西,都是在为中医的快速发展而探索,他们都是铁杆中医。

传统养生方法之药酒


传统养生方法在最新的养生热潮中开始被逐渐的热捧起来。我国传统养生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但是很多人并不清楚传统养生方法到底有那些?具体操作方法是什么?今天我就为大家介绍我国传统养生方法之一——药酒的制作和保健功能。

药酒的制作方法多种多样,有蒸馏法、热提取法、稀释法、冷浸法等,家中自制药酒因受条件限制,适合采取冷浸法。市售的药酒价格一般都较为昂贵。如果自己在家中泡制,不仅成本低廉,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变通配方,所以更加适用。

冷浸法就是直接用白酒浸渍药材。先取一只能够密闭、洁净的大口玻璃瓶或瓷缸、瓷坛,将药材切片洗净、沥干,或打成粗粉装入容器中,加入白酒,加酒量约为药材重量的10倍上下。如果是用食物性药材泡酒,加酒量只需5倍重量即可。白酒加入药材后摇匀,密封瓶口或坛口,保存于阴凉避光处。浸泡期间应经常摇动容器或搅动药材,让白酒充分浸润药材,浸泡时间最少要14天以上,有些药材可浸泡数月或1年。如果处方药味较多,一次浸取不完全,可以分两次或多次浸取,但每次加酒量应计算好,不能太多,白酒的总用量应该不变。如果采取多次浸泡的办法,用酒应少量多次,直至浸泡后的药酒颜色变得浅淡,这说明药物成分的萃取比较完全。

浸泡药酒,最好选用55-60度的优质白酒,不能用乙醇(酒精)浸泡,禁用非药用乙醇,因其中有对健康有害的物质。劣质白酒也不能用,甲醇残存量高,酿造原料成分复杂,很难确保药酒的质量。

家中自行浸泡的药酒品种很多,常见的如人参酒、参茸酒、参芪酒、鹿茸酒、洋参酒、红花酒、杜仲酒、枸杞酒、山楂酒、桑椹酒、桔波酒、木瓜酒、乌梢蛇酒等,都可以按一定的比例称量泡制,服用剂量应遵医嘱要求。

家中自制药酒方法简便易行,可以根据需要量配制,但并不是所有的中药都能泡酒,例如含有水溶性有效成分的中药就不宜用酒来浸取。还有一点,就是作用剧烈或毒性的中药,如川乌、草乌、附子、毒虫等,不能随便配制药酒。这些药物都有严格、规范的泡制要求,必须由专业中药师操作。

药酒的选用,除了要了解前面所讲的“药酒的适用范围和禁忌”外,还要熟悉药酒的作用,并选用适宜药酒。

(一)药酒的作用

药酒的作用,包含有“酒的作用和药物功效”的双重作用。由于每种药酒都配入了不同的中药材,因此药酒的作用也随之而异。

就其总体而言,药酒的作用非常广泛,既有补益人体之阴、阳、气、血偏虚的补性药酒,也有祛邪治病的药性药酒,其作用也有区别。如以补虚强壮为主的养生保健美容药酒,主要作用有滋补气血、温肾壮阳、养胃生精、强心安神、抗老防衰、延年益寿。以治病为主的药性药酒,主要作用有祛风散寒。止咳平喘、清热解毒、养血活血、舒经通络等。疾病不同,作用亦异。

药酒,是由酒与药物配制而成。然而药物的配入,是有针对性的和选择性的,都是按特定要求加入的,因此配入酒中的药物不同,其药酒的作用也不同。如药性药酒,是以防治疾病为主的药酒,在配方上都有严格细致的要求,是专为疾病而设的;补性药酒,虽然对某些疾病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但主要是对人体起滋补增益作用,促进人体健康,精力充沛,预防病邪袭人。但也有一定要求,是专门为补虚纠偏,调整阴阳而设的。因此每一种药酒都有不同的作用重点,都有其适应范围,难以尽述。每一药酒的具体作用,可参阅应用篇。

由此可见,药酒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其另一主要作用,酒入药中,可以反佐或缓和苦寒药物的药性,免除了平时服药的苦涩,也为人们所乐于接受。如有很多善于饮酒的人,常用人们日常食品配制药酒。既有医疗作用,又有滋补保健作用,乃一举两得之功,真可谓善饮也。

上述内容就是关于传统养生方法——药酒的部分知识,更多详细内容需要大家自行去搜索,有条件的朋友还可以向专业的医生进行一对一咨询和寻求帮助。建议多多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不要依靠药物进补,多多锻炼身体,防患于未然。

秋季养生 要传统更要科学


呼吸道疾病篇

不宜民俗:秋季养肺,要以肺补肺

专家解读:中医确实有取类比象的养生理论,认为可以通过以形补形的方法来改善原有病灶或是预防相对应器官的发病。秋季气候干燥,呼吸系统疾病多发,养肺就成为人们想当然的做法。其实,健康的人没有必要针对肺这个脏器进行饮食或药物调补,从生活的日常起居多注意一些就可以了。

适应环境,预防呼吸道疾病

入秋时气温下降较快,遇到冷空气时,人体鼻咽部黏膜上的血管扩张,黏膜充血,具有保卫作用的绒毛运动迟缓,从而降低了黏膜的抵抗力。此时细菌、病毒便可乘虚而入,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的有流感等,比较严重的可能患上咽喉炎、肺炎等。

秋季感冒多为伤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早期症状有咽喉疼痛灼痒、鼻塞、打喷嚏、流鼻涕,少数会出现低热、头痛等症状。人们应该根据天气冷暖变化适时增加衣服,避免风寒侵袭;并通过适当锻炼、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来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

支气管哮喘等过敏性疾病除了要远离致病原之外,还要注意保持空气湿润。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的居室要多开窗通风,加快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新鲜。室内湿度的调节则可通过晾湿毛巾和衣物来提高湿度,有条件的话,可以使用加湿器,控制室内湿度的恒定。

胃肠道疾病篇

不宜:春捂秋冻

专家解读: 春捂秋冻最早是源于我国古代人们的穿衣习惯,夏季到冬季之间可过渡的衣服很少,往往是脱掉夏装就直接穿棉,或脱掉棉衣直接穿夏装,因此留下了春捂秋冻,不得病的古谚。秋冻可保证机体从夏热顺利过渡到秋凉,提高人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与抗寒能力。但盲目推崇秋冻则会危害健康,引发胃肠道疾病。

老胃病加重,肠胃炎高发

秋季是胃病的多发与复发季节,受到冷空气刺激后胃酸分泌增加,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抵抗力和适应性随之降低。而且,秋季多数人情绪易烦躁,加上过度劳累,如果防护不当,就会引发胃肠道疾病而出现反酸、腹胀、腹泻、腹痛等症状,或者使原来的老胃病加重,严重者还会引起胃出血等并发症。

秋季也是急性肠胃炎发病率较高的季节。秋季水果蔬菜大量上市,一些人又有秋季进补的习惯,饮食比较杂乱,如螃蟹、鱼、虾、苹果、梨、红枣、柿子等,很容易引发肠胃病。特别是老年人生理退化,肠胃的运动、吸收功能减退,抵抗力下降,更容易患急性肠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

保养肠胃,别忽视保持乐观情绪

首先,应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防止腹部受凉,患有慢性胃炎的人须尤其小心腹部的保暖,适时增加衣服,夜间睡眠时要盖好被褥,以防止腹部着凉而引发或加重胃病。

其次,要调节饮食,可以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少吃辛辣,防止其侵蚀胃黏膜和溃疡面而加重病情。有老胃病的人或者肠胃一直不太好的人应做到少食多餐,定时定量,同时注意进食时细嚼慢咽,以利于消化吸收,减轻胃肠负担。另外,秋季气候干燥,容易导致便秘,应该多吃水果补充水分。

同时,心理健康对肠胃也很重要。肠胃道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与人的情绪密切相关。因此,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绪稳定很重要,避免焦虑、恐惧、紧张、忧伤等不良情绪的刺激。

心脑血管篇

不宜:贴秋膘

专家解读:贴秋膘是中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认为夏季之后,人们应该多吃肉类,增加营养、储备脂肪,以备过冬御寒。但是这个传统适用于过去以谷类为主的单一、匮乏的食物条件,现在生活中食物种类多,人们摄入的脂肪、蛋白质含量并不低,没有贴秋膘的必要了。而且,对于心脑血管患者来说,更不宜贴秋膘,导致疾病发作。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秋季锻炼宜选晚饭后

随着秋季的来临,心脑血管病患者进入发病的高峰季节。据调查统计显示:秋冬季节脑血栓、冠心病的发病人群占全年发病人群的比例高达69.5%。

秋季早晚寒凉,变冷的空气容易导致血管收缩,威胁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因此,心脑血管患者秋季不宜晨练。

秋季的气候特点是温差变化较大,冷暖不定。长期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和脑血栓、脑梗塞、冠心病患者遇到冷空气刺激时,因生理反应使血管骤然收缩,由于血管的内壁较厚,管腔狭窄,加之有大量的脂类沉积与硬化斑块,导致血液流通受阻,从而极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和复发。

建议,老年人和心脑血管患者锻炼最好在晚餐之后,如果是上午活动,也尽量晚一些,以减少心脑血管发病风险。

科学解读中华传统中医之“气”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