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中医小儿养生 > 导航 > 中医养生外治方法

中医养生外治方法

2019-10-12

小儿咳嗽中医外治

中医小儿养生。

“知足者常乐,能忍者自安,忍饥者长寿,耐寒者体健。”养生,很多人只是听说但并未真正力行,作好了养生我们的生活质量才更好。中医养生有哪些好的理念呢?以下是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儿咳嗽中医外治”,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儿咳嗽很常见,现介绍几种小儿咳嗽的外治妙法:

一、敷足

1.石膏6克,枳实10克,瓜蒌12克,明矾、冰片各3克。将上述药材研成细末混合均匀,加凡士林调为糊状,外敷患儿双足心涌泉穴,每日一换,连敷5~7天。此法可清热宣肺,化痰止咳。

2.吴茱萸10克,法半夏6克,研成细末,加醋适量调为糊状,外敷双足心涌泉穴,并用棉布包好,24小时一换,连敷3~5次,伴喉间痰鸣者,可加风化硝10克,其效尤佳。此法可化痰止咳。

二、足浴

1.将生姜30克放入药罐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放入盆中,待温时足浴,每次一剂,每日2~3次,每次10~30分钟,连续2~3天。此法可温肺散寒。

2.麻黄、杏仁、甘草各5克,大力子15克,石膏30克。将上述药材如上法足浴,每次15~30分钟,每日2~3次,每日一剂,连续3~5天。此法可清热宣肺,止咳化痰,适用于肺热咳嗽。

三、填脐

1.枯矾、皂荚各3份,牵牛子、杏仁、栀子各2份,共研细末,装瓶备用。使用时每次取药末适量,取葱白1~3根捣烂,加蛋清少许,与上述药末调为稀糊状,外敷肚脐孔处,用布覆盖并用胶布贴好,每日换药一次,连续7~10天。此法可止咳化痰。

2.紫苏、防风、半夏、茯苓各4份,陈皮3份,甘草、杏仁各2份,白芥子1份,共研细末,装瓶备用。使用时每次取药末适量,用清水少许调为稀糊状,外敷于肚脐孔处,用布覆盖并用胶布贴好,每日换药一次,连续5~7天。此法可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ys630.COm精选阅读

中医可以治疗小儿咳嗽吗 中医解说小儿咳嗽


养生导读:中医解说小儿咳嗽,咳嗽是小儿多发病症,尤其是秋冬季较为常见。那么中医可以治疗小儿咳嗽吗?下面一起来看看中医解说小儿咳嗽现象。

中医解说小儿咳嗽

中医认为,临床常见到小儿平素甘肥失度,中焦脾胃积热甚重,所谓饮食所伤,始传热中,当患外感咳嗽后,发热虽可退,但咳嗽可半月或一月不止,多下午咳重,虽用抗菌素而咳不稍减。土生金,中焦积热灼肺,所谓聚于胃,关于肺。必以清中焦之积热为主。

根据中医理论,肺主气,司呼吸,升清降浊,肺喜素降。小儿常易因各种因素使肺失其素降,以致气逆作喘。如胃热盖于肺或肺蕴痰热,均能导致气机不畅。不宜用于宣散、解表、发汗之药,以防伤及正气,而多以护肺降逆,清化痰热为主。对处在恢复期的患儿要照顾调理脾胃。

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小儿肠胃脆弱,加之父母溺爱,故伤食伤冷之证居多。患儿病后要多喝水,少食油腻食物,并忌食生冷。

秋冬季节要注意胸腹部保暖,辨证准确,选方用药恰当,可获较好疗效。

中药治疗小儿咳嗽应注意事项

1、药宜轻清

咳嗽与肺脏疾患有密切的关系。治疗病位在上的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应选用质地较轻的植物类中药,如桑叶、薄荷、菊花、杏仁、桔梗、贝母、牛子、枇杷叶等疏风宣肺,化痰止咳药以及桑菊饮等成方皆属于这一类。在具体应用时,还要注意这类药物的煎煮时间不要太长,服药时最好少量频服,这样可使药物更易被吸收,发挥作用快而持久。

2、慎用辛温

小儿生机蓬勃,感邪后最易化热,特别是冬季取暖室内温度增高,大大缩短了由寒化热的时间。所以,应慎用辛温发汗的药物,必须使用时也应适可而止。咳嗽初期,如确属感受风寒之邪,可以在疏风宣肺法的基础上酌用少量的麻黄、苏叶、荆芥、淡豆豉、生姜、葱白。当舌苔变干或转为薄黄,痰由稀变稠、由白变黄后,应立即改方换药。

3、缓用寒凉

小儿脏腑娇嫩,不耐寒热,咳嗽初起,痰少、色白清稀时,苦寒清热的药物不宜应用太早,以免肺气郁闭,邪不外达。只有当出现化热症状如流浊涕,吐黄痰,大便干时,方可使用黄芩、黄连、大青叶、板蓝根、知母、石膏、大黄等寒凉药物。

4、忌用收涩

咳嗽是人体自我保护的措施之一。小儿感受外邪后所产生的病理产物(如痰),可以通过咳嗽排出体外。所以,外感咳嗽初期应禁用收敛镇咳的柯子、米壳、五味子等药,少食酸味食品,以免敛邪留患延长病程。

5、饮食调护

小儿恣食不节是咳嗽痰多的诱因。患病后,应注意饮食起居的调护。饮食应清淡,易消化,少食鱼肉黏腻碍胃的食物,多饮温开水;室内要保持空气清新及合适的温湿度。梨、荸荠具有清肺、润燥、化痰的功效,可以适当食用。

秋冬季是小儿咳嗽的多发季节,家长们一定要注意宝宝的健康哦。

中医外治概念的特点


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中医就是用来内治的。但是很多人认为,中医是一种古老的医术人们越来越接受西医,反而忽视了中医。其实这只是人们对中医不了解,中医的用途还是蛮大的。这里就告诉大家一些关于中医外治的特点。

第一、"外治"与"外治法"不同,"外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其研究范围内既有外治理论又有外治临床;既有外治相关的药物,也有相关的材料、器械和工具。"外治法"概念较单一,仅是从治疗方法而言。从另外方面来说,"外治"可以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但是"外治法"仅是这一学科的组成部分。

第二、外治的"外"是一个相对概念,而不是绝对概念,并非是从外治疗即为外治,单纯注射给药虽从外治疗,但不属于外治,穴位注射疗法虽与其类似,但因治疗机理不同而属于外治。广义中医外治的概念是十分宽泛的,囊括了除口服、单纯注射给药外的所有治疗方法。

第三、中医外治的前提是必须遵循中医学基本原理,或者可为遵循中医学基本原理的科研或医疗活动所用。比如声、光、电、磁,等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被引入中医外治领域,则这些内容也属于中医外治研究的范围。

第四、脏腑经络学说是中医外治的理论基础,离开脏腑经络谈中医外治,则中医外治为"空中楼阁",难以立足。

第五、中医外治的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是开放的,可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发展不断进行补充和修正,从而可以保持其生命力。

第六、中医外治多涉及剂型和所应用的器械,因此中医外治与现代医学、药物制剂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学科多有交叉,这些学科的进展往往给中医外治的发展带来突破,这种学科交叉是中医外治获得新的生命力的重要来源。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9年4月《关于发展中医诊疗设备的意见》(第六稿)对中医诊疗设备定义的理念,符合中医基本理论开发的外治医疗器械,或者是按照现代科技原理研发但是可以为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的外治科研、医疗所用,都属于中医外治研究的范畴。

上面的就是关于这个中医外治的功效和特点,其实有时候因为人们不了解,所以就会拒绝,就因为这样才会让很多人选择西医,而让我们的中医难以扩展。还有就是,中医学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想学到中医的骨髓就要好好的钻研,这样才会有收获。

小儿推拿治肺炎咳嗽


小儿推拿治肺炎咳嗽

肺炎是呼吸内科特别常见的疾病,孩子由于免疫力低,很容易患上肺炎,孩子得了肺炎后精神状态差,发热、咳嗽,作为家长很是心疼。幼儿性肺炎咳嗽,有很多治疗方法,而现在很多家长特别推崇推拿疗法,这是一种新颖的治疗方式,运用推拿治疗肺炎咳嗽。那么,小儿推拿如何治疗肺炎?

1、常用手法

1-1、患儿扶抱或仰卧,家长固定患儿上肢,清肺经、退六腑各300次,推三关100次。

1-2、患儿俯卧位,分推肩胛骨100次,按揉肺俞、大椎各1分钟。

1-3、按揉膻中、丰隆穴各2分钟。

2、随证加减

2-1、风热犯肺型:发热恶寒、汗少,头痛,口微渴,咳嗽气急,痰粘色白量少,胸胁隐痛,舌边尖红,苔薄黄。常用手法加:推太阳30次,推三关300次。拿风池、肩井穴各10次。

2-2、痰热壅肺型:高热面赤,倾渴欲饮,咳嗽痰黄而粘,或夹血丝,或为铁锈色痰,胸闷气粗,胸痛,舌质红,苔黄腻。常用手法加:退六腑300次,清心经100次。加揉丰隆50次,揉中脘3分钟。

2-3、热入心营型:发热不退,夜间加重,烦躁不安,时而谵语,甚至神志不清,气急,喉中痰呜,痰中带血,手足抽动,口唇干燥,舌苔焦黄。常用手法加:推六腑、清天河水各500次,清心经、清肝经各300次。按揉曲池1分钟,推涌泉300次。

小儿推拿有哪些主要特点

1、简单易学,方便易行

小儿推拿操作简单,易学易懂,只要按照要求,遵循它的规律,几次操作练习就可以掌握基本的方法。小儿推拿是一种自然疗法,不需要任何器械、药品及医疗设备,只是依靠成人的双手在小儿体表部位施行手法,就可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它不受医疗条件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实施。这样不仅应用方便,而且节省费用。

2、见效快、疗效高

临床证明,小儿推拿对小儿常见病、多发病都有较好的疗效,尤其对于消化道疾病效果更佳。对许多慢性病、疑难病也有比较好的疗效。

3、安全稳当、不易反弹

只要对疾病诊断正确,依照小儿推拿的操作方法合理进行施治,一般不会出现危险或不安全问题。应用小儿推拿疗法治疗疾病,不会出现反弹及任何并发症。

4、没有毒副作用,利于疾病康复

小儿推拿是一种单纯的手工理疗手法,治疗中避免了某些药物中的不良反应或毒性反应,同时也纠正了药物中因剂量不适而对患者身体所引起的不良反应或危害,是一种有利无害的治疗方法,完全符合当今医学界推崇的“无创伤医学”和“自然疗法”的要求。

5、治病去根,不易复发

慢性病复发的根本原因在于疾病所涉及脏腑或气血功能下降。推拿疗法根据中医基本理论,对于易反复发作的慢性病,都可以针对病因,通过手法施术,加强气血循环,恢复其脏腑功能,所以能达到治病去根的目的;对于急性病,本来其机体功能就没有多大损失,又加之按摩过程注意了功能的调治,更不会遗留病根;反复发作病症,可因人体素质的调补减少再发机会。

宝宝肺炎咳嗽的护理

1、婴幼儿时期容易发生肺炎是由于呼吸系统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气管、支气管管腔狭窄,黏液分泌少,纤毛运动差,肺弹力组织发育差,血管丰富易于充血,间质发育旺盛,肺泡数少,肺含气量少,易为黏液所阻塞等。此年龄阶段的婴幼儿由于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尚未充分发展,容易发生传染病,因此要避免去人群多的地方去,以免被传染肺炎。

2、病室应保持空气流通,室温维持在20℃左右,湿度以百分之六十为宜。给予足量的维生素和蛋白质,经常饮水及少量多次进食。

3、家长或者医生应该帮助小儿肺炎患者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上呼吸道分泌物,经常变换体位,减少肺淤血,以利炎症吸收及痰液的排出,为避免交叉感染,轻症肺炎可在家中或门诊治疗,对住院患儿应尽可能将急性期与恢复期的患儿分开,细菌性感染与病毒性感染分开。

小儿推拿治发烧咳嗽


小儿推拿治发烧咳嗽

1、父母用拇指揉板门(手掌大鱼际部)100次。

2、用拇指罗纹面在小儿掌心内八卦(掌心内劳宫四周)处作旋转运摩,左右手各1分钟。内劳宫位于掌心中,握拳中指端所指处。

3、按揉天突(在喉下方,胸骨切迹上缘正中上0.5寸凹陷中)和膻中(在胸骨上,两乳头连线中)穴各2分钟。

4、分推胸肋:患儿仰卧,大人在其头前,两手拇指相对,其余四指分开,自胸骨顺1~4肋间向外分推至腋中线,操作3分钟。

5、小儿俯卧,大人用拇指按揉肺俞穴(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2分钟。最后沿肩胛骨内侧缘,自上而下左八字式分推,约30次,结束治疗。

上述方法每日一次。在治疗过程中,宜在施术部位用少许爽身粉以防患儿皮肤破损,同时应做好保暖工作。

宝宝发烧咳嗽怎么办

1、少穿衣服,给宝宝散热。 传统的观念就是宝宝一发烧,就要用衣服和被子把小孩裹得严严实实的,把汗“逼”出来,其实这是不对的。小孩在发烧时,会出现发抖的症状,父母会以为宝宝发冷,其实这是因为他们体温上升导致的痉挛。

2、帮宝宝物理降温,有以下常用方法:

头部冷湿敷:用20℃-30℃冷水浸湿软毛巾后稍挤压使不滴水,折好置于前额,每3-5分钟更换一次。

头部冰枕:将小冰块及少量水装入冰袋至半满,排出袋内空气,压紧袋口,无漏水后放置于枕部。

温水擦拭或温水浴:用温湿毛巾擦拭宝宝的头、腋下、四肢或洗个温水澡,多擦洗皮肤,促进散热。

酒精擦浴:适用于高热降温。准备20%-35%的酒精200-300毫升,擦浴四肢和背部。

3、补充充足的水分,不要随便吃药。高热时呼吸增快,出汗使机体丧失大量水分,在宝宝发烧时父母应给他充足的水分,增加尿量,可促进体内毒素排出。

小儿咳嗽偏方

1、鸡蛋食醋治咳嗽

用料:鸡蛋1个、食醋1匙。

制法:打碎鸡蛋搅匀,再加入食醋再搅匀。

用法:早晨饭前一小时空腹食用。每天吃1次,连续吃5天。

2、萝卜、冰糖治咳嗽

用料:青萝卜1个、冰糖10克。

制法:青萝卜捣碎取汁加入冰糖加热。

用法:趁热喝。每日3次。

3、梨汁炖冬菇

用料:鸭梨4个、冬菇200克、冰糖适量、水适量。

制法:先将4个鸭梨去皮切片榨成汁,把冬菇200克洗净切片,加适量水和冰糖同炖,等冬菇炖熟后,早晚分两次连汤同食,即可。

用法:梨能润肺凉心、消痰降火,冬菇内的双链糖核酸在人体内产生的干扰素能消灭体内的病毒,防治秋冬的燥咳,消除感染,一般服用2-3天即见效。

4、白糖拌鸡蛋

用料:鸡蛋1个、白糖适量、植物油1匙。

制法:取鲜蛋一个,磕在小碗内,不要搅碎蛋黄、蛋白,加入适量白糖和一匙植物油,放锅中隔……5、蜂蜜近年来专家提出治疗咳嗽蜂蜜比药物效果更佳。研究显示,蜂蜜对减轻夜间咳嗽的严重程度及减少其频率的作用比氢溴酸右美沙芬组或无处理组更有效,而且蜂蜜使孩子们睡得更香蜜能使孩子睡得更香。

但是,研究者警告说千万不要给1岁以下的儿童服用蜂蜜,因为这可能会引起肉毒中毒。还提到,那些成分表上列有“蜂蜜”的药品实际上只是含有人造蜂蜜添加剂。

蜂蜜早在几百年前就已经被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比如说咳嗽。此外,蜂蜜还有抗氧化和抗菌的作用,同时能使喉部感觉舒畅。

小儿咳嗽中医推拿疗法


小儿咳嗽是由于外感六淫,或内伤诸因造成肺失清肃,而引起的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咳嗽是小儿肺系疾患中常见证候,例如感冒、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等病都可引起咳嗽,临床上以外感咳嗽多见。

病因病机临床表现 1. 风寒咳嗽咳嗽,白痰,发热,恶寒,无汗,咽痒,鼻塞,流清涕,苔薄白,脉浮紧,指纹红。2. 风热咳嗽咳嗽,黄粘痰,发热微恶寒,微汗出,咽喉红肿而痛,鼻塞,流黄浊涕,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紫红。3. 阴虚咳嗽久咳,干咳无痰,盗汗潮红,五心烦热,烦躁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指纹淡红。4. 痰湿咳嗽久咳,痰多泛呕,胸闷气促,头沉神疲,舌淡,苔白腻,脉滑,指纹暗红而滞。5. 肺热咳嗽咳嗽气粗,面赤唇红,咽干口渴,烦躁便秘,痰粘色黄,舌红苔黄,脉数,指纹紫红。6. 肺虚咳嗽久咳,咳声无力,神疲气短,自汗纳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指纹淡。 治疗1. 治疗原则:宣肺理气,调理肺脾,化痰止咳。2. 手法处方:清肺经,调脾经,运内八卦,揉掌小横纹,推揉膻中,揉乳根,揉乳旁,揉肺俞。3. 方义:清肺经,揉肺俞,调脾经调理脾肺,调脾以化痰,调肺以理气。推揉膻中,揉掌小横纹,揉乳根,揉乳旁宽胸理气,止咳化痰。运内八卦调理气机,并有加强及调和其他手法的作用。4. 加减治疗⑴风寒咳嗽:加治外感四大手法,掐揉风池以疏风散寒,解表止咳。⑵风热咳嗽:加推天柱骨,清天河水以清热解表降逆止咳。⑶阴虚咳嗽:加揉二人上马,水底捞明月,改调脾经为补脾经以滋阴润肺。⑷痰湿咳嗽:加摩腹,按弦走搓摩,揉丰隆,捏脊,改调脾经为补脾经以健脾助运,化痰止咳。⑸肺热咳嗽:加清大肠,退六腑,推脊柱,按弦走搓摩以清肺泻火,降气止咳。⑹肺虚咳嗽:加推三关,捏脊,改清肺经及调脾经为补肺经及补脾经以补益肺气,宣肺止咳。

头痛发作 中医外治十一法


多种急、慢性疾病都可以出现头痛症状。头痛虽病因多端,但总不出乎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在治疗上大抵外感头痛以疏风散邪为主,内伤头痛以滋阴平肝、补气养血、祛瘀化痰为法。临床观察发现,在运用内服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外治法对头痛有明显疗效。下列几则外治法可供参考选用。

熏蒸止痛法 药用川芎15g,晚蚕沙30g,僵蚕20~30g,香白芷15g,将药物共放入沙锅内,加水5碗,煎至3碗,用厚纸将沙锅口封住。用法:视疼痛部位大小,于盖纸中心开一孔,令患者痛位对准纸孔;满头痛者,头部对准沙锅口(两目紧闭或用手巾包之),上面覆盖一大方巾罩在头部,以药液散发的热气熏蒸,每天1剂,每剂用2次,每次熏10~15分钟。适用于各种头痛。

局部热熨法 (1)药用川芎15g,香白芷30g,荆芥、薄荷、葱白(切碎)各15g。上药共研粗末,炒热后布包。熨患处,每天1次每次15分钟左右。凡风寒头痛用之效佳。若属风湿头痛则去荆芥,加羌活、川乌各15g,如上法用之,疗效亦佳。(2)生川乌、生南星、生白附子各等份,共研细末。每用30g,以连须葱白7根、生姜15g,切碎捣如泥,入药末和匀,用软布包好蒸热后,熨痛处,取效快捷。

药酊外涂法 取白芷、细辛、川芎、冰片各10g,乳香、薄荷冰、红花各5g,对入75%酒精100~200ml,密封浸泡2天后即可。使用时以棉签蘸药液均匀涂患处,每日3次,连续1周。



药汁涂抹法 取鲜姜、葱白各100g,洗净,放瓷钵内,加凉开水少许,捣烂取汁,用棉球蘸药汁涂于太阳穴或前额,或头痛部位,涂后可用手指轻叩涂药部位,每天数次。

中药塞鼻法 取川芎15g,白芷9g,冰片1g,细辛3g,羌活6g,共研极细末,装瓶备用。使用时依据患者年龄大小,取药末3~6g,放在纱布上卷成条状,左侧头痛塞右鼻,右侧头痛塞左鼻,全头痛左右鼻交替使用。每天1~2次,连续5~7天。

塞鼻取嚏法 (1)防风、藜芦、栝楼各等量研末,取少许搐鼻取嚏,此方适合一切头痛。(2)雄精(雄黄中最佳品)1g,皮硝3g,川芎6g,白芷8g,乳香、没药各2g,共研细末,取少许搐鼻取嚏,痛止则停用。

贴太阳穴法 荆芥、穿山甲、白芷、蝼蛄各9g,干全蝎(去毒)、地鳖虫、姜蚕各3g,牙皂5g,共研末,加冰片1g,用蜂蜜调匀,摊布贴两太阳穴(晚贴早揭),每日1次。此方系清光绪头痛剧烈时所用。

贴涌泉穴法 取吴茱萸适量研为细末,米醋适量调为稀糊状,外敷于双足心涌泉穴,每日换药1次,7天为1个疗程,连续1~2个疗程。本法上病下取,平肝潜阳,引热下行,对高血压头痛、肝阳头痛疗效甚佳。

药液浸足法 取菊花、桑叶、桑枝、夏枯草各适量,水煎取汁浸足,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钟,连续5~7天。若足浴后再按摩双足心涌泉穴100次,疗效更佳。



毫针叩刺法 取30号1寸毫针或家用小缝衣针,常规消毒后,持针尖微露一小尖,以约300次/分的快速动作在头痛部位叩刺1分钟,以微渗血为度,间歇3分钟后,再叩刺2分钟左右。头痛发作剧烈者可适当加大叩刺量或适当延长时间,一般每日1~2次。

刺百会穴法 主穴取百会穴,配前顶穴、后顶穴。从百会穴斜刺3cm,沿眼向前透前顶穴,向后透后顶穴,快速捻转强刺激,大约1分钟后,头痛症状逐渐消失,强刺激2~3分钟后,头痛症状全部消失。对于头痛症状重者,先口服鲁米那片30mg,针刺后用75%酒精湿敷料覆盖针处,留针90分钟后起针。头痛症状较轻者,仅用酒精加盖留针处。每天1次,3次为1疗程。百会、前顶、后顶穴均为治疗头痛的有效穴,三穴合用共起醒脑、安神、通络止痛的作用。治疗脑外伤后遗症引起的头痛,尤有良效。

灸率谷穴法 倘为偏头痛患者,可将艾条点燃,对准患侧率谷穴(耳郭尖上方,入发际1.5寸处)灸之,每天灸1次,每次20分钟,10次为1疗程。另嘱患者保持心情舒畅,切忌过劳,忌烟酒和辛辣刺激性食物,尽量避免风寒。据临床观察,部分病人在口服颅痛定无效的情况下,改用灸率谷穴治疗的方法,可取得满意疗效。

中医外治乳房胀痛的偏方


生理期到来的女性朋友,常常会伴有一些身体变化。其中乳房胀痛就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严重的情况下会疼痛难忍,有此症状的人要小心,尽快去医院就诊!下面小编介绍一个治乳房胀痛的偏方,再聊聊乳房胀痛的起因,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中医认为乳房胀痛是肝气郁结造成的,多数患者或是因为工作、学习压力过大,或是其他原因情绪郁闷,不稳定等。大部分发生在经前3~5天,有些人还伴有头痛失眠、烦躁、下腹胀痛等。若不及时处理,久而久之容易导致其他病变,如乳腺增生、囊肿等。

中药治疗主要采取疏肝理气、活血止痛的方法,根据患者病情辨证治疗。除了中药内服,下面还介绍了几种中医外治法:

中药敷渍

将温散、理气、活血、止痛的中药如当归、干姜、肉桂等有活血化痰、温寒散结作用的中药打成粉(根据患者病情处方用药),用生石膏调成糊状,热敷在患者乳房上。经前一周开始,每次30分钟。这种温热疗法是通过加热,可以让外敷药物的作用透过肌肤达到患处,通过药物吸收起效,改善血液循环,使乳房水肿缓解而不再胀痛。

熏洗法

将大黄、芒硝、红花等消肿散结、止痛的中药煮出药汁,晾至40~50度左右,把毛巾浸透药汁敷在乳房上10分钟左右,煮过的药渣也可以包在厚沙布中热敷,但切忌温度过高以皮肤耐受为宜。

服药的最佳时间是经前期一周左右,再加上外治法直到经来胀痛消失为止,一般疗程需3个周期左右,大部份的乳房胀痛都愈后良好。还要在经前避免吃高盐食物、辛辣刺激的饮食,咖啡等。在治疗的同时,要特别注意调理情绪,放松心情,切忌经常发火或生闷气。

乳房胀痛的起因

青春期胀痛

青春期女孩最早的乳房疼痛,一般9-13岁发生。这时女孩乳房开始发育,先是乳房头部隆起,乳房头部下的乳房组织出现约豌豆到蚕豆大的圆丘形硬结,有轻微的胀痛。初潮后,随青春乳房的发育成熟会自行消失。

经前乳房痛

半数以上的妇女,月经来潮前有乳房胀满、发硬、压痛;重者乳房受轻微震动或碰撞即可胀痛难受,原有的颗粒状或结节感更加明显。这是由于经前体内雌激素水平增高,乳腺增生,乳腺间组织水肿引起的。月经来潮后,上述变化可消失。

孕期胀痛

一些妇女在怀孕后40天左右,由于胎盘、绒毛分泌大量雌激素、孕激素、催乳素,使乳腺增生,乳房增大,而产生乳房胀痛,重者可持续整个孕期,不需治疗。

产后胀痛

产后3-7天常可出现双乳胀满、硬结、疼痛。这主要是乳腺淋巴潴留,静脉充盈和间质水肿及乳腺导管不畅所致。防治方法:产妇尽早哺乳。有硬结时可在哺乳前热敷并按摩硬结,也可用吸奶器吸引乳汁,促使乳腺导管通畅。

人工流产后

人工流产后,有些妇女主诉乳房胀痛,并可触及肿块。这是由于妊娠突然中断,体内激素水平急骤下降,使刚刚发育的乳腺突然停止生长,造成乳腺肿块及乳房疼痛。

结语:上面小编介绍了几种乳房胀痛的原因,大家可以对号入座一下。很多时候,胸部的疼痛感是无大碍的,例如青春期时候的胀痛,那是身体在发育的现象。但是对于青年女士,已经成人的女性来说,不能疏忽大意,有不适情况要尽早就医!

小儿咳嗽中医外治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