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中医养生讲究季节 > 导航 > 中医养生讲究

中医养生讲究的五要点

中医养生讲究季节。

“活动有方,五脏自和。”生活中经常流传这些关于养生的名句或者顺口溜,很多人生活的不幸,源于没有注意平日的养生。如何在中医养生方面行稳致远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中医养生讲究的五要点》,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中医养生讲究四时阴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人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比如,春天的时候,要有一种生发之气,被发缓形,夜卧早起。冬天不能太张扬、太发散,万物处于秘藏。中医养生主张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中医养生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一系列养生原则,而协调平衡是其核心思想。当一个人身体达到平衡点的时候,是最健康的,是治未病。

养生当中,最重要的是养心。一生淡泊养心机,这是一个很高的精神境界。人都有喜、怒、哀、乐、悲、恐、惊,这是人的七种情志,过了头就是七情过激。常观天下之人,凡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盖四者,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寿。 仁就是要做到温和、善良、宽宏、幽默。仁心仁德、养心立德是一个人健康的内在要素。《黄帝内经》强调恬淡虚无,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简言之,要做到淡字。

第二就是饮食养生。关键要有合理的膳食结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南宋陆游的养生方法是喝粥。他有一首诗写道: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养生录》中谈到养生六宜,食宜早些、食宜暖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缓些、食宜软些。中国人盐的摄入量超标,脑溢血、高血压等疾病与此相关。上述观点也与目前营养学界提倡的健康膳食金字塔相一致。

www.yS630.CoM

第三是运动养生。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比如,八段锦双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单举手,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这个功,在办公室也可以做。

第四是气功养生。《庄子》讲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吐故纳新指做气功,熊经鸟申讲人就像熊一样攀援,像鸟一样左顾右盼。这两种方法就是导引,这样做的人就是养形人。养形要达到什么效果?要像彭祖那样寿高八百。气功养生在日本很流行,有人写了一本书《只需五分钟》。在这五分钟里,常吐气、常呼吸。当头昏脑涨时,不妨这样做做,五分钟后会耳目清明,心情为之一爽。

第五是药物养生。如柏子仁,就是柏树的果子,也是一种养生长寿食物。植物里寿命最长的就是柏树和松树,我们常说千年柏树。柏子仁有养性、安神、润肠、通便、养颜的功效。

ys630.coM延伸阅读

中医养生讲究“平衡”


关于生命现象,历来说法各异,各有其理,也有偏颇。生命在于运动,从文字意义上讲,宇宙万物都在运动之中,人的生命亦然。生命在于静止,也有其理,这里说说"生命在于平衡"。

①环境平衡:一切健康长寿的生命,必须与环境保持平衡。要保护适宜人类生活的大环境,创造适宜人们生活的小环境。人与环境失衡,便会生病,甚至不能生存。

②营养平衡:要调和五味,不偏食。营养平衡,才能使人均衡发育生长。

③动静平衡:《内经》上说:久卧伤气,久坐伤肉要保持健康,必须做到有张有弛,劳逸结合,动静平衡。

④心理平衡:情绪是生命的指挥棒,精神崩溃会导致身体崩溃。生气和忧郁可以使人生病。

⑤阴阳平衡:万物均有阴阳属性,一旦阴阳失调,人就生病。《黄帝内经》说:阴性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虚则阳亢,阳虚则阴盛。

可以说:生命在于平衡,失衡就会生病,以至丧生。

常人容易做到的是①②③④,相对不易做到的是⑤阴阳平衡。道致力专注于您的阴阳平衡。

中医养生 带你了解看脉象的要点


脉象的六大要点

脉体

脉体,有长短、阔窄之分。

脉长而阔者,健壮之人,气血旺盛,或因夏季阳气隆盛,脉可阔长。病脉之阔而长,可因邪气鼓荡气血,使气血激扬,搏击于脉乃阔而长。正虚者,气血浮动,脉亦可阔长。二者一虚一实,当以沉取有力无力别之。

脉体短而窄者,一因邪遏,气血不能畅达鼓击于脉,致脉体短窄。或因正气虚衰,无力鼓搏,亦可脉体短窄。二者一虚一实,当以沉取有力无力别之。

脉力

脉力分有力无力,当以沉候为准。无论浮取脉力如何,只要沉取无力即为虚,沉取有力即为实。

沉而无力者,阳气、阴血虚衰也,无力鼓击于脉,致脉按之无力。沉而有力者,因邪扰气血不宁,搏击血脉而脉力强。若亢极不柔者,乃胃气败也。

脉率

脉率有徐疾之别。

疾者,儿童为吉。病脉之疾,可因邪迫,气血奔涌而脉疾;亦可因正气虚衰,气血惶张,奋力鼓搏以自救,致脉亦疾。二者一虚一实,当以沉取有力无力分之。

脉徐者,可因气血为邪气所缚,不得畅达而行徐;亦可因气血虚衰,无力畅达而行徐。二者一虚一实,当以沉取有力无力分之。

脉形

气血调匀,脉当和缓。因时令之异,阴阳升降敛藏不同。脉有弦钩毛石之别,此皆常也。若因邪扰或正虚,气血循行失常,脉形可有弦、紧、滑、代之殊。弦紧皆血脉拘急之象,或因邪阻,或因正虚,经脉温煦濡养不及而拘急。滑乃气血动之盛也。或因气血旺,脉动盛而滑,如胎孕之脉;或邪扰,激荡气血,涌起波澜而脉滑;或正气虚衰,气血张惶而脉滑。二者一虚一实,当以沉取有力无力分之。

脉代者,因寒暑更迭而脉代者,此为常。若脏气衰,他脏之气代之,脉亦更代,动而中止不能还,因而复动。

脉之变化多端。无非是构成脉象的七要素之变动。七要素的变动,无非是气血的变动。气血之所以变动,无非邪扰和正虚两类。故气血为脉理之源,虚实为诊脉之大纲。倘能知此,则诸脉了然胸臆,不为变幻莫测之表象所惑。

脉律

脉律有整齐与歇止之分。气血循行,周而复始,如环无端,脉律当整。若有歇止,则或为邪阻,气血不畅而止;或为气血虚,无力相继乃见止。二者—虚—实,当以沉取有力无力分之。

脉幅

脉来去(即脉之起落)之振幅有大小之别。常脉振幅大者,气血盛。病脉之振幅大,或因邪迫,气血激扬而大;或因里虚不固,气血浮越而脉幅大。二者一虚一实,当以沉取有力无力别之。

脉幅小者,可因邪遏或正虚,致脉来去之幅度小。二者—虚一实,当以沉以有力无力分之。

夏末秋初的中医养生要点


夏秋之交养生要点:我国盛行季风气候,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变化有序,人体生物钟的运转跟环境变化相适应。但是,在季节转换之时,生物钟易出现磨损,以至会有晚点现象。夏秋之交,气温从湿热多雨转向日渐凉爽。以北京为例,在夏秋之交 秋风渐起,夜凉似水,故在晚上要盖好被子,防止贪凉,以免落个口眼歪斜、流口水的面神经麻庳症。老人更应撤下各种凉席。饮食上要注意补充津液,多吃新鲜瓜果蔬菜,如青菜、梨、桃、葡萄、香蕉等,少吃柑桔类的温热食物,以免上火。还要多喝水,由于昼变短,夜渐长,应改为早睡早起,以改善大脑的疲劳,让人体在夏秋之交时得到休整的机会。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夏秋之交,气温冷热适中,又少刮大风,不干不湿,是进行室外体育锻炼的最佳时机,应做好防蚊工作,预防乙型脑炎的发生。

秋季养生指南立秋之后,天气由热渐凉,进入了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人体的生理活动要适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因此,注意秋季养生十分重要。①起居调养: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闭藏,起居作息要相应调整,早睡,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有人对脑血栓等缺血性疾病发病时间进行过调查研究,发现这类疾病在秋季发病率较高,发病时间多在长时间睡眠的后期,而秋季适当早起,可减少或缩短小血栓形成的机会,这对于预防脑血栓发病有一定意义。②饮食摄养:秋属肺金,主收。酸味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可能少食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一些酸味、甘润的果蔬。秋燥津液易伤,引起咽、鼻、唇干燥及干咳、声嘶、皮肤干裂、大便燥结等燥症。因此秋季在饮食上宜多选甘寒、滋润之品,如百合、银耳、山药、秋梨、藕、鸭肉、柿子、芝麻等,以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秋季饮食除了以酸、润为主之外,还须注意的是,夏季过后,暑气消退,人们食欲普遍增加,加之秋收食物品种丰盛,此时不宜过多进补。③运动护养:金秋季节,天高气爽,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好时期。在锻炼时,一方面要根据个人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另一方面要针对季节特点进行自我锻炼。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季是收养的季节,运动也应遵循这一规律。运动量不宜太大,不宜剧烈。秋天气候多变,天气渐冷,此时可逐步进行一些耐寒锻炼。④保健防病:秋季是肠炎、痢疾、乙型脑炎等病的多发季节。要做好预防工作。首先要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蚊蝇,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腐败变质和被污染的食物,按时接种乙脑疫苗。秋季燥邪易伤人,除适当补充一些维生素外,对于确有阴伤之象,表现为口燥咽干、干咳痰少的人,可适当服用沙参、麦冬、百合、杏仁、川贝等,对于缓解秋燥有良效。秋季饮食之道:秋季饮食原则以甘平为主,即多吃有清肝作用的食物,少食酸性食物。祖国的传统医学认为,秋季多吃酸,则克脾,引起五脏不调,而多食甘平类的食物,则以增强脾的活动,使肝脾活动协调。具有甘平清肝功能的食物丰富多彩,诸如豆芽菜、菠菜、胡萝卜、菜花、芹菜等等,吃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如何防止秋乏:在不同季节,人体会发生不同的生理变化,以维持机体的平衡。秋季,天高气爽,人体感觉最舒服。在炎夏时节,由于大量出汗使水盐代谢失调以及胃肠功能减弱、心血管系统和神经负担增加,再加上得不到充足的睡眠和舒适的环境调节,人体过度消耗了能量,失去了较多的老本。 到了秋季,虽然人体出汗减少,体热的产生和散发以及水盐代谢也逐渐恢复到原有的平衡状态,但这个过程却使机体产生一种莫名的疲惫感。这种状况就是秋乏。秋乏,是补偿夏季人体超常消耗的保护性反应。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与适应,秋乏会自然而然地消除,但为了不至于因此而影响工作和生活,最好还是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首先,要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散步、爬山等都是很好的选择,但开始时强度不宜太大,应逐渐增加运动量,如果过度运动,将会增加身体的疲惫感,反而不利于身体恢复。其次,尽可能充足睡眠。还要调整饮食。一是饮食清淡,避免油腻;二是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三是多吃含钾食物;四是多吃含咖啡因的食物。一般说来,秋季养生可以分为初秋、中秋和晚秋三个阶段。初秋之时,食之味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中秋之时,应多吃新鲜、少油食品以及含蛋白质较多和含维生素A、B、C、E类食品,如胡萝卜、藕、梨、蜂蜜、芝麻、木耳等以养血润燥,提高抗病能力。晚秋季节,心肌梗塞发病率明显增高,此时,应多摄入含蛋白质、镁、钙的食物,可有效脑血管意外的发生。切忌进食过饱,尤其是晚餐,应以八分饱为宜,晨起喝杯白开水,以冲淡血液。日间,多喝淡茶,对心脏有保健作用。秋季是减肥良机:对于过度肥胖的人来说,秋与冬是减肥的最佳时机。科研发现,在寒冷空气中进行体育运动较在温暖环境中更易减轻体重,即使在冷空气中单单进行呼吸运动,也可以消耗掉较多的热量。比如,在20摄氏度呼吸1小时可消耗8卡热量;在零下4摄氏度环境中则能消耗16大卡热量。大风降温,增加空气清洁和清新度,是进行减肥锻炼的天赐良机。此外,在秋冬时节,将传统的餐后吃水果的习惯倒转过来,改于餐前30~40分钟吃一些鲜果或饮用1~2杯果汁,即可顺利又无痛苦地减轻体重。这是因为水果或果汁内含果糖或葡萄糖,均属于单糖,可在体内迅捷吸收利用,以补充肌体脑力或体力劳作消耗所致的低血糖态势;鲜果中的粗纤维素可给胃以胀满感,故而可缓和身体饥不择食及狼吞虎咽般的快速进餐,使正餐的食用量减少。

秋日护肤:秋天,正好是进行皮肤修复与保养的最佳季节。可在家里去除死皮用磨砂膏或专用的去死皮膏。手法和方向一定要正确,否则会对皮肤造成更大的伤害。 不同的人,去死皮的周期也不一样。一般中性皮肤的人,一星期一次;油性皮肤的人,3~4天一次;干性皮肤的人,2-3星期一次;敏感性皮肤的人,1-2个月一次。如果平时经常使用洗脸海绵,去死皮的周期则可以延长。因为在用海绵洗脸时,已经同时带走了部分老化角质。水对皮肤是最好的增湿剂,它能延缓皮肤起皱。最简单的补水方法是大量喝水,选用保湿护肤品,还有定期上美容院作皮肤的补水护理。现在市面上有一些喷雾状矿泉水,如薇姿、姿生堂等品牌。经常用它对面部喷雾,对皮肤补充水分非常有效。如果采用自制喷雾状矿泉水,效果也很好。方法是用0.5升的纯净水同一茶勺米醋混合,装入有喷雾装置的瓶中,随时喷面部。秋季皮肤新陈代谢加快,是夏季晒黑的肌肤恢复白皙的大好时机。除了使用美白洗面奶、美白面膜、美白精华液等,还可以尝试在家里自制一些天然的美白护肤品。方法一:将新鲜葡萄榨汁,抹于脸上,待干透后洗去,可美白肌肤。方法二:黄瓜汁加牛奶涂面,干后洗去,可使黑斑褪色,消除皱纹。方法三:新鲜胡萝卜榨汁,早晚擦洗一次面部,干后再用涂有植物油的手轻轻拍打面部,可以使皮肤变得白而光滑,雀斑也会消退。如果每天再配合喝一杯胡萝卜汁,效果会更好。此外,还有一款皮肤漂白饮料,长期服用效果甚佳。方法是:取西瓜子仁250克,桂花200克,桔皮100克,研成粉末待用。食用时,用一勺粉末调成汁,在饭后服用。老年人秋游保健要诀:①科学安排活动,防止过度疲劳。如出现乏力、多汗、头晕、眼花、心悸等症状时,应及时休息,不可勉强坚持。患有心血管病的老年人,更要加强自我监护。②重视饮食卫生,严防病从口入,不能暴饮暴食,以免引起消化不良等。③防寒保暖。适时增减衣服秋季。④强化安全意识。老年人腿脚不便,步态不稳,易发生伤害事故。因此,秋游时,最好有亲朋好友陪伴。⑤平时需要用药者,秋游时切不可遗忘带药,否则,可能导致旧病复发、病情加重或恶化。另外,还要带些急救用品及常用药品,如绷带、伤湿止痛膏、感冒药、黄连素、健胃药等。

中医养生 带你了解看脉象的要点


脉象的六大要点

脉体

脉体,有长短、阔窄之分。

脉长而阔者,健壮之人,气血旺盛,或因夏季阳气隆盛,脉可阔长。病脉之阔而长,可因邪气鼓荡气血,使气血激扬,搏击于脉乃阔而长。正虚者,气血浮动,脉亦可阔长。二者一虚一实,当以沉取有力无力别之。

脉体短而窄者,一因邪遏,气血不能畅达鼓击于脉,致脉体短窄。或因正气虚衰,无力鼓搏,亦可脉体短窄。二者一虚一实,当以沉取有力无力别之。

脉力

脉力分有力无力,当以沉候为准。无论浮取脉力如何,只要沉取无力即为虚,沉取有力即为实。

沉而无力者,阳气、阴血虚衰也,无力鼓击于脉,致脉按之无力。沉而有力者,因邪扰气血不宁,搏击血脉而脉力强。若亢极不柔者,乃胃气败也。

脉率

脉率有徐疾之别。

疾者,儿童为吉。病脉之疾,可因邪迫,气血奔涌而脉疾;亦可因正气虚衰,气血惶张,奋力鼓搏以自救,致脉亦疾。二者一虚一实,当以沉取有力无力分之。

脉徐者,可因气血为邪气所缚,不得畅达而行徐;亦可因气血虚衰,无力畅达而行徐。二者一虚一实,当以沉取有力无力分之。

脉律

脉律有整齐与歇止之分。气血循行,周而复始,如环无端,脉律当整。若有歇止,则或为邪阻,气血不畅而止;或为气血虚,无力相继乃见止。二者—虚—实,当以沉取有力无力分之。

脉幅

脉来去(即脉之起落)之振幅有大小之别。常脉振幅大者,气血盛。病脉之振幅大,或因邪迫,气血激扬而大;或因里虚不固,气血浮越而脉幅大。二者一虚一实,当以沉取有力无力别之。

脉幅小者,可因邪遏或正虚,致脉来去之幅度小。二者—虚一实,当以沉以有力无力分之。

脉形

气血调匀,脉当和缓。因时令之异,阴阳升降敛藏不同。脉有弦钩毛石之别,此皆常也。若因邪扰或正虚,气血循行失常,脉形可有弦、紧、滑、代之殊。弦紧皆血脉拘急之象,或因邪阻,或因正虚,经脉温煦濡养不及而拘急。滑乃气血动之盛也。或因气血旺,脉动盛而滑,如胎孕之脉;或邪扰,激荡气血,涌起波澜而脉滑;或正气虚衰,气血张惶而脉滑。二者一虚一实,当以沉取有力无力分之。

脉代者,因寒暑更迭而脉代者,此为常。若脏气衰,他脏之气代之,脉亦更代,动而中止不能还,因而复动。

脉之变化多端。无非是构成脉象的七要素之变动。七要素的变动,无非是气血的变动。气血之所以变动,无非邪扰和正虚两类。故气血为脉理之源,虚实为诊脉之大纲。倘能知此,则诸脉了然胸臆,不为变幻莫测之表象所惑。

中医养生还需讲究“中庸”之道


如今关于中医养生的论著层出不穷,各种观点也让人无所适从。其实无论运动还是饮食、起居、情绪,想养生处处都不能走极端,不能失之偏颇,中医养生还需讲究中庸之道。

运动当见缝插针

如今很多人都认可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但通常是有时间了就积极运动几个小时,忙碌起来几个星期都不运动。李建指出,很多经常不运动的人,终于有时间运动时往往拼命补课,很容易导致运动伤害。所以说过犹不及,运动也要讲中庸之道。

因此,不妨把运动融入日常生活中,不要不动,也不要大动干戈。如果没有大把的时间去运动,不妨根据自身状况做零星运动,哪怕每次运动时间只有三五分钟。例如办公室一族到了早上九十点钟不妨起来做做伸展运动,稍微走动走动;经常使用电脑的人除了做做眼保健操外,还可以按摩眼周穴位、远眺;从事体力活动的人,休息时则要活动活动大脑,可以转转保健球、核桃。

清淡辛辣都不可取

有的人喜欢吃过于甜咸酸辣的食物,有的人则过于讲求饮食要清淡,以为这样就很健康。其实两种做法都不可取,而是要寻求一个中庸之道,饮食味道太重或太轻都不可取。饮食太重,如盐分多,固然可能导致高血压发病率上升;而饮食太清淡,人体则可能缺乏某些需要的成分。

如有的女性担心肥胖而拼命减肥,结果脂肪过少,反倒可能带来不孕的问题。吃肉也是这样,吃多了可能导致胆固醇升高,而不吃则可能给人体带来肌肉力量不足等问题。因此,饮食要讲究多样性、膳食平衡,味道要不咸不淡才健康。

起居要应时而动

关于日常起居的时间也该讲究中庸之道,没有固定的规则,而要根据季节变化而调整。从《黄帝内经》起,中国人就总结出了四季起居的,如夏天昼长夜短,适合晚睡早起,但容易带来睡眠不足问题,因此中午最好补觉。秋天由于气温逐渐降低,白昼逐渐缩短,因此适宜夜卧晚起,最好起晚点,到天亮后再起床。冬天昼短夜长,适合早睡晚起,在太阳升高以后起床活动,有利于身体储藏营养物质。而春天是阳气生发的季节,因此要夜卧早起,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

此外,人的起居习惯也没有一定之规,而要看个人体质。如湿热体质的人,往往怕热不怕冷,因此夏天不应在天气特别热时活动,应多在阴凉处活动,住房也可以选择东房、南房(即朝向西、朝向北的房间);而阳虚体质的人,比较怕冷,最好选择向阳的北房住。

情绪忌大起大落

人的情绪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比较大,中医讲究所谓喜伤心、怒伤肝、悲伤肺等。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患的就是肺结核,正是悲伤肺。因此,要保持身体健康,保持情绪的平稳很重要。尤其在春季由于人的肝火比较旺,因此更容易发怒,反而更伤肝;大喜大悲还可能带来血压波动,导致高血压患者发病。因此,无论老人还是年轻人,都要尽量保持情绪平稳,切忌大喜大悲、情绪激动。

体弱过冬的五大防病养生要点


秉天地之气而生,四时之法而成,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故冬季养生应顺应自然气候。冬天是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时令。不要轻易扰动阳气,妄事操劳。要使神志深藏于内,安静自若;要躲避寒冷,求取温暖,不要使皮肤开泄而令阳气不断地损失,这是适应冬季的气候而保养人体闭藏机能的方法。违逆了冬令的闭藏之气,就要损伤肾脏,使提供给春生之气的条件不足,春天就会生病。现从如下五点,阐述冬季养生之要点。

精神内守病安来

现在的社会竞争激烈,生存压力较大,人们常常疲于奔命,不辞辛劳,情绪常处于变动不居的状态。《黄帝内经》所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只有心境平和,五脏元真通汇,人即安和,才不会生病。忘掉恩怨,忘掉年龄,保持情绪的稳定,如多听轻音乐和舒缓悠扬的古典音乐,是很多朋友冬季养生的有效办法之一。

防病治病遵医嘱

立冬后全国许多地方普降大雪,冬之寒意已现,皮肤腠理紧闭,血管收缩,阳气内敛,容易造成血压波动,心脏负荷加重等情况。特别是有高血压、心脏病、慢支、肺气肿、肺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中老年人,更要十分关注自己的病情变化,按照医师医嘱,适当调整用药剂量及给药途径。适合用中药的,就要用中药。适合用西药的,就要用西药。单纯用中药或西药效果不佳的,或病情有变动的,一定要中西医结合治疗,不能胶柱鼓瑟。中医不能尽愈诸疾,西医也不能包打天下。中西医结合,疗效更好。更不能讳疾忌医,自以为是,身体有恙一定要尽早找专科医师咨询诊治,防患于未然,做到未病先防,有病防变。

饮食平衡种类全

近20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和习惯的改变,一些代谢性疾病、富贵病多了,如糖尿病、高血脂、高血黏、高血压、冠心病等,日益增加。简单来说,都可归结为与长期不合理的饮食结构有密切关系。

从人体生理结构来看,人有32颗牙齿,28颗为磨牙,适于素食;4颗为犬齿,适于肉食。因此,人们的饮食应以素食为主,肉食为辅。现今人们饮食反而以各类肉食为主,甚至不吃主食。这样打破了我们的生理平衡,疾病就产生了。

那么,正确的冬季饮食应如何安排呢?简单说就是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

首先,早7~9点,胃经当值,要吃早餐。此时营养容易被吸收,为一天的工作和生活打好物质基础。早餐应注意营养全面搭配,以素食为最佳,如豆浆、面食、粥、水果等各类食品。9~11点,脾经当值,正好运化。

其次,午餐可多注意荤素搭配,多素少荤,五谷为主,五果为充。

最后,晚上5~7点,肾经当值,要注意补肾。冬日是进补的最佳时机,进补最关键就是补肾。这时可多吃黑色食品,如黑芝麻、黑豆、黑豆浆等。

与日同步调睡眠

睡眠方面,则需要注意尽量遵守早睡晚起的原则,与太阳同步。现代人生病,主要因为不会休息,不懂得睡眠。晚9~11点是人定亥时,三焦当值,三焦可通百脉。这个时间睡觉,不仅适宜于养生,而且对皮肤特别好。不用任何化妆品,都会白里透粉,粉里透红。这是古人养生的秘诀。

运动锻炼适时令

冬季不适宜做剧烈的活动,一般的活动也最好在太阳升起,阳气生发之后进行。并且注意避寒就暖。特别是呼吸系统有疾病的老年朋友们,需要特别注意天气变化时,减少或暂停晨练。

总之,冬季之养生,必须遵循养藏之道:未病先防,有病防变;合理饮食,早睡晚起;心情平和,多静少动。掌握此24字格言,冬季养生之道,可毕也。

中医养生讲究三因归一治


导读:中医养生有原则,这里我们给你介绍的只是其中的原则之三:分别三因归一治。那么为什么要说中医养生是讲究原则的呢?下面,跟着我们的步伐去看看中医专家是如何为你解说的吧!

医事之要,无出三因

要谈中医养生的原则,我们还要了解导致我们生病的原因,就是我们为什么会得病。疾病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不仅有内因,还有外因。

古人把我们得病的原因分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三类,也就是三类病因的总称,这在南宋著名的永嘉医派的创始人陈无择所著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就作了很详细的论述。

陈无择根据自己积累的临床经验,继承了《黄帝内经》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的三因说并作了进一步发扬。他认为:医事之要,无出三因。

他将复杂的疾病按病源分为外因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内因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不内外因,也就是饥饱、劳倦、跌仆、压溺及虫兽利器所伤等原因(现代中医也归之为其他病因)。

这些都是致病条件结合发病途径的分类方法。实际上内因主要是指人的正气的盛衰情况,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它包括了体质、精神状态和抗病能力等。正气的相对不足,是发病的根据。至于气候变化、疫戾病邪、外伤、虫兽伤、精神刺激、过劳和饮食不节等,都是外来的致病因素,是疾病发生的条件。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我们发现蚊虫叮咬也可以传播一些疾病,比如脑炎、乙脑等,甚至还包括一些病毒性的传染病。因此,如果疾病是通过这三个方面产生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在这三个方面格外注意,做到未病先防。

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指出: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这一理论与《黄帝内经》里的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观点一脉相承,均强调了疾病是可以预防的。

张仲景还提出: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屋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遭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在书中,张仲景指出了摄生养慎对未病前预防疾病有积极意义,并介绍了具体的预防措施。提示人体若能内养正气,外慎风寒,与自然界四时气候相适应,就可以抵御外邪侵袭,避免疾病发生,这是预防疾病的关键所在。

那么,要怎么做呢?首先在情志上要做到一个平和,饮食上要做到一个合理,中医里叫谨和五味,也就是说合理的饮食结构,良好平衡的心态,再加上平时小心注意防止这些由于虫兽、利器、碰撞所造成的意外伤害,那么,我们自然就不会生病或者少生病,这也是养生需要遵循的一个原则。

养生不能离开中医的指导

我认为养生的方法绝对不能离开中医的指导思想,因为养生和保健与健身在概念上有着本质区别。养生的概念要宽泛得多,它是一个整体的而不是一个局部的范畴。

中医是把人体分成很多系统,比如说五脏系统、六腑系统、经络系统等。

中医在给人进行诊治的过程中,主要根据望、闻、问、切这四大原则。

当然了,在现代社会,中医也会参考现代医学的一些量化数据来作为辅助,然后再根据望、闻、问、切得出一个综合的判断。

实际上中医给人看病,是在给你号脉,是在给你望诊,再问你的病史,然后进行一个综合判断。

而不是像西医一样,又要化验,又要拍片子,又要照X光,等等,中医靠望、闻、问、切就完成了整个诊断过程。

通过诊断过程,中医来综合判断你是属于什么样体质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他就要排兵布阵了。

什么叫排兵布阵呢?就是把药都看成是他的兵,按照君臣佐使的原则,使这些药在身体里发生气化作用,弥补身体的不足,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现代医学与中医学在养生、治病上,各自有各自的优势,也都可以看到它们的效果。比如说,现代医学找到了一个局部的病灶,我们就可以找到治疗它的方法,从而使身体恢复健康的状态。

那么中医呢?它不是这样,它是通过你表现在外的症状,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成是一种相,所以有人曾戏言说中医看病如看相,因为这些症状它是呈于内而形于外的,它一定会表现出来。

中医是通过这些外在症状的表现,来找到阴阳失衡的原因所在,然后通过一个整体上的调整,使你体内的阴阳失衡的状态趋于平衡,达到健康的目的。

为什么说趋于平衡呢?《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这里指的是重病,同样道理也适用于其他情况,详细的会在后面过犹不及中介绍。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名医们早已有了一整套对待疾病的完整方法。

中医说 有病要早治

《金匮要略》中提出: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

这告诉我们若一时不慎而感受外邪,必须及早治疗,防微杜渐,以防病邪深入于内,灭病邪于萌芽之时。

应该在经络开始受邪尚未深入脏腑之时,及早治疗;四肢刚刚感觉不适,即用导引、吐纳、针灸、膏摩等方法,使机体气血畅行,提高抗病能力,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中医告诫人们在疾病初发,邪位于浅表的时候,要善于抓住疾病的典型病症,及早诊断,及早治疗已成之病,以免贻误病情,防止疾病由浅入深,由轻至重。强调早治已成之病,不但容易治愈,而且可以避免变化之端。

中医养生讲究的五要点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