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 不要小看了倒春寒

【www.ys630.com - 中医养生是否不要晚上运动】

俗话说春捂秋冻,意思是说春秋两季气候变化快,往往身体无法快速适应气温的变化,因此,春季不宜过早的减少衣服,秋季也不适合过早的增加衣服。

春季养生讲究春捂,也就是当气候从冬季进入春季时,应该注意保暖,不要受凉,如果过早地减去棉毛衣服,寒气就会乘虚而入,伤及人的阳气,伤风、感冒、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会缠身难愈。

春捂应该注意什么?

减少衣服不要急

春季气温回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人们常常不能准确预测气温变化,再加上气温可能出现忽高忽低的现象,更容易导致感冒、支气管炎等疾病发生,甚至使原本身体的疾病更加严重。因此,不宜过早脱掉厚衣服,注意保暖。

倒春寒别小看

春季是常见病的多发季节,特别是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类风湿关节炎等过敏性疾病,一遇到气温突变,或者粉尘飞扬,症状就会出现;再加上倒春寒往往容易让身体抵抗力下降,因此不可小视,应该在平时生活中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抵抗力。

饮食调护

饮食防护也是预防春季多发病的重要措施。阳气虚的人,可用黄芪、党参、大枣适量,煮成茶水饮用,以补气护卫,提高机体免疫力。患有呼吸道疾病的人,可以喝一些姜枣糖茶,即取生姜10克,大枣10枚,加水煎煮成茶,少加红糖,日日饮用;患有关节疼痛的人,生姜是不可缺少的食品,可以生吃,亦可以到超市买糖姜片食用。此类病人,不可食用寒冷食物,亦不可过量食用辛辣温热之品,以防出汗过多,腠理开泄,诱发感冒等疾患。

ys630.COm精选阅读

“倒春寒”小心关节炎


导读:在一年四季中,气温、气流、气压等气象要素变化最无常的季节就是春季。经常是白天阳光和煦,早晚却寒气袭人,这种 善变天气,就是 倒春寒。倒春寒易引发三种疾病,大家需要重视。

容易流行呼吸系统传染病

由于早春气候寒冷,空气干燥,呼吸道黏膜的防御功能会受到直接影响,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可乘虚而入,造成流感、腮腺炎等传染病流行。资料表明,在冬春交替的季节,麻疹、白喉、百日咳、猩红热、气管炎等呼吸系统传染病的发病率,远高于其他季节。


女人膝关节等部位最容易受寒

早春时节,一些爱美的年轻姑娘早早就穿起了五颜六色的裙子。但女性膝关节对冷空气刺激较为敏感,遭受冷空气袭击以后,关节局部容易出现麻木、酸痛等症状,久而久之,容易发生风湿性关节炎。

心脑血管病发病增加

老年人热平衡的能力较差,其循环系统很容易受到倒春寒的刺激。交感神经受寒冷刺激后,兴奋度增高,全身皮肤表层毛细血管收缩,使血流阻力增大,导致血压升高。另外,天气突变会引起地球磁场的改变,诱发人体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由于老年人及心脑血管病患者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可能发生血压突然升高、脑梗塞、脑出血或心肌梗死。国外一项试验表明,让一组63~70岁的老人在室温为6℃的人工气候室里静坐看电视或看书,两小时后,老年人血压普遍升高了25毫米汞柱左右。而在同样条件下,青年人血压的变化很小。这说明低温容易使老年人的血管收缩。

雨水应该多养脾 当心“倒春寒”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是反映雨量变化的节令,表示从这以后,我国广大地区将停止降雪,开始下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雨水时节,天气也渐渐回暖,气温将有所升高。

中医认为肝主生发,故春季肝气旺盛,肝木易克脾土,故春季养生不当容易损伤脾脏,从而导致脾胃功能的下降。在雨水节气之后,随着降雨有所增多,寒湿之邪最易困着脾脏。同时湿邪留恋,难以去除,故雨水前后应当着重养护脾脏。

春季养脾的重点首先在于调畅肝脏,保持肝气调和顺畅,在饮食上要保持均衡,食物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要保持相应的比例。同时还要保持五味不偏,尽量少吃辛辣食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

其次,要注意健脾利湿。内以养护脾气,外以清利湿邪,从而达到养脾的目的。春寒料峭,湿气一般夹寒而来,因此雨水前后必须注意保暖,切勿受凉。同时少食生冷之物,以顾护脾胃阳气。平时可多吃些诸如鲫鱼、胡萝卜、山药、小米等食物,以达到健脾的目的。

雨水时节,还要防治倒春寒。这是因为初春的降雨会引起气温的骤然下降,这尤其对老年人和小孩的身体健康威胁较大,特别是温度骤然下降的时候,老年人的血压会明显升高,容易诱发心脏病、心肌梗塞等;小孩则容易因气温的改变而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导致感冒和发烧。所以这里还要再次提醒大家,春季要注意保暖,不要过早减少衣物。

警惕倒春寒诱发心肌梗死


春天是急性心梗高发期,特别是2~4月份,而倒春寒的冷空气是促发心绞痛、心梗等心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要特别注意。

注意保暖,防止感冒

我国民间春捂秋冻,到老不生病的说法,是千百年来人们顺应四时的养生经验。春天乍暖还寒,故冷暖变化大,出门不忘添衣,脱棉衣不要太早,注意保暖,多捂一捂。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的中老年人,更应注意防寒保暖,以预防心绞痛、急性心梗等病的发生。

注意适当锻炼,增强抗病力

要根据气候变化和身体状况,适当参加体育活动,使得身体气血通畅,增强自身抗病能力。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要选择合适的活动项目,如散步,打太极拳等,做到量力而行,循序渐进,运动量不要过大,每次活动的时间不要太长,一般每次以30分钟左右为宜,不要过于疲劳。晨练不要起得太早,等太阳出来,气温回升开始晨练比较适宜。

注意调节饮食结构

以清淡为主,选择低盐、低脂、高维生素食物,多吃蔬菜、水果、豆类、瘦肉、禽肉、鱼虾等,饭菜不宜过咸。要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少吃或不吃甜食和刺激性食物,每餐以七分饱为宜,不可暴饮暴食。可多饮茶,控制体重,保持大便通畅,及时补充水分。

注意积极治疗相关疾病

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血症等患者,平时要积极治疗,按医嘱服药,做到服药定时定量,切不可中途随意停药。若调整药物剂量,须征得医生同意。病人外出时,最好有家人陪同,要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类药物,以防心绞痛发作。

注意保持良好心态,避免激动

古人认为大喜大悲能引起体内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紊乱,导致疾病发生,尤其是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要保持平和心态,凡事看开,顺其自然,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过于激动和精神紧张。同时要注意生活规律,不要通宵熬夜,不要做刺激性的事情,如打麻将、看体育比赛节目等。

春季巧妙按摩穴位 抵抗倒春寒预防疾病


现在正值早春时节,气候变化多端,这个时候会出现倒春寒现象,如果保养不当那么就会出现疾病的威胁。现在很多人太早脱下棉服,这个时候很容易被寒气袭击,所以这个时节还不能过早脱下棉服,除了穿着之外,中医提醒,为了保证身体的健康,每天按摩穴位可以起到预防的作用,避免外邪的侵入。

足少阳胆经简称胆经,顾名思义,少阳代表着阳气初生,每侧共有44个穴位,是治疗热病的一条重要经络。

胆经的直行主干起于眼睛外侧,向上经过额角后下行至耳后,然后沿颈部、肩部,经腋下、胸腹侧面,一路下行至下肢外侧中线,止于第四足趾外侧端。它还有三条分支分别从耳朵、眼角和足背发出,与三焦经、肝经等经络会合。

《黄帝内经》认为,胆主决断,与人的情志关系密切。我们思考问题时常会挠挠头,这其实是在刺激胆经,帮助醒神开窍。胆经分布广泛,对偏头痛、眼角痛、颈及锁骨上窝肿痛,以及股、膝、小腿外侧疼痛等都有效果。其主要日常保健穴位有环跳和风池。

环跳 :在髋关节附近,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骨裂孔连线的外中1/3交点处。此穴像一个有蒸发作用的水池,接受胆经的水湿之气并转化为阳气,故名环跳。它主治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腰腿痛、髋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病等。每次可用同侧拇指用力按揉此穴20~30次,以局部感到酸胀或电麻感向下肢放射为宜。

风池 :位于颈部,在枕骨之下,略靠外与耳垂齐平。由于颈部最易受风邪侵袭,风池就像一条护城河一样,起到挡风的作用,对头痛、眩晕、鼻出血、落枕等症都有效果。可用右手拇和食指分按两侧风池穴,两指用力一捏一松25下左右,换左手重复;或用两手拇指按两侧风池,余四指抱头,拇指用力揉捻旋转约50下。

以上为大家介绍的预防外邪入侵的按摩疗法,你学会了吗?

中医养生中医养生方法


 

中医养生方法在我国古代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并且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在有很多人信任选择中医保健方法来养生,中医带给人们的好处很多,但是中医药物有很多,我们要的保养,而不是胡乱的保养,这样胡乱保养对身体来说肯定是非常不利的,中医的养生方法安全卫生,还非常的健康,那么中医养生方法到底有哪些?

1.顺其自然

顺其自然这句话主要体现了“天人合一”道家思想,说的是我们养生一定要注意遵循自然规律,不能违背它。同时也要重视人与社会的统一协调。正如《黄帝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2.形神兼养

在养生过程中既要注重形体养护,更要重视精神心理方面调摄,所谓形神兼养、守神全形、保形全神等。

3.动静结合

现代医学主张“生命在于运动”,中医也主张“动则生阳”,主张运动健身,但中医养生也主张“动中取静”、“不妄作劳”。正如《周易外传》所说“动静互涵,以为万变之宗”,《类经·医易》所说“天下之万理,出于一动一静。”

4.综合和审因施养

养生不拘一法一式,应形、神、动、静、食、药等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进行养生活动。另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时之不同用不同的养生方法,所谓审因施养、辨证施养。

现在大家都知道了在中医上该如何用中医保健方法来养生了吧,中医养生必须要了解中医文化,这个中医也是传承了很多代的历史,大家如果相信的话那么不妨试试,选择中医来给自己养生的时候最好是记得饮食合理,睡眠得当,还要注意做好保健的运动方法。

看中医前禁忌 不要化妆不要喷香水


本文导读:看中医前有一些事项要注意,以免医生对病情的诊断,那么,看中医要注意什么?看中医前哪些事不能做?


中医与西医不一样,西医看病主要通过各种机器来检查疾病,而中医则通过望闻问切这些方法来诊断疾病,看中医前有一些禁忌我们要知道,那么,看中医前要注意什么呢?

中医诊断疾病时的整体观念,是指要考虑整个人体(内)与自然环境(外),或称 审察内外 。因此,整体观念包括两个内容:

1、诊法合参。望、闻、问、切四诊各具有独特的作用,又都有局限性,不能互相替代。必须四诊并用才能全面收集辨证论治所需要的各方面资料。

2、病证结合。诊断要明确所患疾病及所属证候,把辨病与辨证结合起来。通过辨别病证,认识疾病的本质, 即所谓 辨证求因 。

那,在看中医之前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不化妆

望诊 主要是医生通过视觉获得与诊断有关的信息,对诊断非常重要。来的此,我们在去看中医前一定要不要化妆,也不要擦胭脂、抹口红、画眼圈、涂指甲油,以免掩盖病情影响诊断。

不吃容易染舌苔的食物或药物

望舌 是中医望诊的一个重要内容,医生希望能够看到患者真实的舌苔、舌色。像牛奶、豆浆、花生、等含脂肪多的食品容易使你的舌苔变得白腻;杨梅、乌梅、橄榄等,容易使舌苔变黑;咖啡、橘子以及维生素B2等,可能使舌苔变黄;就诊前刚进热饮,可使舌质变红。如果您已经做了,一定要告知医生,否则会影响诊断。

不使用气味浓烈的香水或护肤品

闻诊 运用听觉和嗅觉,通过对病人发出的声音和体内排泄物发出的各种气味的诊察来推断疾病的诊法。因此在就诊前不要进食气味浓烈的食物,如葱、蒜、柑橘、口香糖等,不要饮酒,更不要使用气味浓烈的护肤品、香水或香料,以免影响闻诊的准确性。

不做剧烈运动

切诊 是医者运用指端之触觉,在病者的一定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以了解病情的方法。因此就诊前应尽量保持心情平静,避免情绪急躁和剧烈运动等因素影响切诊。若饱食、饮酒、刚参加完运动、长途步行或爬楼梯后,则需休息一定时间,待脉搏平静后再让医生诊脉。

不频繁更换医生

中医治疗病程较慢,很多疾病的治疗都需要一段时间,因此不要频繁更换医生,以免造成重复治疗。如果治疗一段时间后无明显效果,可考虑换医生,但一定要将以往的病历及处方保存好,以便让医生了解治疗情况。


很多人病好后会把药方留下,等将来再出现这些症状的时候好继续使用,或使用别人给的治疗处方。中医认为,这种方法是不正确的。中医在诊病过程中,非常重视个体的体质差异。病因、时间、地点、表现不同,方药都会不同。除非医生允许,请不要沿用以前的处方,或他人处方。

上面为大家介绍了看中医前要注意的一些事项,女性看中医前最好不要化妆、不要喷香水,也不要吃那些容易让舌苔染色的食物,不要频繁的更换医生。

中医养生 不要小看了倒春寒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