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经道养生 > 导航 > 心包经养生饮食

心包经养生饮食

2019-10-12

手厥阴心包经

经道养生。

天天常笑容颜俏,七八分饱人不老,逢君莫问留春术,淡泊宁静比药好。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养生越来越看重,养生除带给我们好的身体,更有心灵的健康。如何分辩关于中医养生话题的对错呢?下面是由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手厥阴心包经”,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手厥阴心包经脉
【循行】
《灵枢经脉》: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1)。
其支者:循胸出胁(2),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3)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4)出其端。
[本经穴]天池、天泉、曲泽(合)、郄门(郄)、间使(经)、内关(络)、大陵(输、原)、劳宫(荥)、中冲(井)。
【注释】
(1)历络三焦此指自胸至腹挨次联络上、中、下三焦。
(2)胁乳下旁肋部。
(3)两筋指桡侧腕屈肌腱和掌长肌腱。
(4)小指次指小指侧的次指,即无名指,亦即第四指,下同。
【语译】
手厥阴心包经:从胸中开始,浅出属于心包,通过膈肌,经历胸部、上腹和下腹,络于三焦。
它的支干脉:沿胸内出胁部,当腋下三寸处(天池)向上到腋下,沿上臂内侧(天泉),于手太阴、手少阴之间,进入肘中(曲泽),下向前臂,走两筋(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郄门、间使、内关、大陵),进入掌中(劳宫),沿中指桡侧出于末端(中冲)。
它的支脉: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出于末端,接手少阳三焦经。
【病侯】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1),心中澹澹(2)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


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
【注释
(1)支满支撑胀满的感觉
(2)澹澹--音淡。形容心悸状。
(3)主脉诸脉皆属于心,心包络是心的外卫,代心受邪,故主脉所生病。
【语译】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心中热,前臂和肘弯掣强拘急,腋窝部肿胀,甚至胸中满闷,心跳不宁,面赤、眼睛昏黄,喜笑下止。
本经所属腧穴能主治有关脉(心主血脉)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心胸烦闷,心痛,掌心发热。

手厥阴络脉
【循行】
《灵枢经脉》: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别走少阳(1),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
心系实则心痛;虚则为烦心(2)。取之两筋间也。
【注释】
(1)别走少阳原脱,据《太素》杨注引《明堂经》文补。
(2)烦心原作头强,据《甲乙》《千金》改。
【语译】
手厥阴络脉,名内关。在腕关节后二寸处,出于两筋之间,分支走向手少阳经脉,并沿经向上连系于心包,散络于心系。
心系的实证,见心痛;虚证,见心中烦乱。可取手厥阴络穴治疗。

手厥阴经别
【循行】
《灵枢经别》:手心主之正,别下渊腋三寸,入胸中,别属三焦,上循(1)喉咙,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


【注释】
(1)上循原作出循,据《太素》改。
【语译】
手厥阴经别,在渊腋下三寸处分出,进入胸腔内,分别归属上中下三焦,上达喉咙,浅出于耳后方的完骨部,与手少阳经会合。

手厥阴经筋
【循行】
《灵枢经筋》:手心主之筋,起于中指,与太阴之筋并行,结于肘内廉,上臂阴,结腋下,下散前后挟胁。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结于贲(1)。
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及胸痛息贲(2)。
【注释】
(1)贲原作臂,据《太素》改。
(2)筋此后原有前字。今据《太素》删去。
【语译】
手厥阴经之筋,起始于中指,与手太阴经筋并行,结于肘部内侧,上经上臂的内侧。结于腋下,分支进入腋内,散布于胸中,结于膈部。
手厥阴经筋发病,可见本经筋所循行、结聚的部位支撑不适,制引、转筋,以及胸痛或成息贲病。

ys630.COm精选阅读

心包经怎么按摩_怎样拍打心包经


心包经是一个穴位,很多人都不舒服都是和这个地方有关的,所以经常按摩对身体的确是有好处的,不过也要注意按摩的方法和按摩的过程,这样才能对身体起到最关键的作用,按摩心包经的过程当中一般分为三个步骤,其中还要按摩其他的穴位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真正有效的作用,功效上才会更好。

怎样拍打心包经

我们平常身体的许多不适都跟心包积液过多有关,例如:心悸、晕车、晕船、走路时呼吸不顺畅、低血压、腿酸、晨间脸部浮肿、手部肿胀、手脚无力、心跳过速等,尽管心包积液过多不算是很严重的疾病,但它却会使心脏的效能受到影响,进而使其他脏腑的功能大幅度下降。

当我们身体的血气能量上升时,身体会进行肠胃的修复,或是身体有其他的炎症,都会使心包积液呈过多的状态,这时就要想办法疏通心包经,提升心脏和脾脏的功能,使身体的修复工作更有效率地进行。

按摩心包经主要分三个步骤

第一步;按摩昆仑穴

昆仑穴在两脚外侧脚踝后方凹陷部位

昆仑穴在两脚外侧脚踝后方凹陷部位,是属于膀胱经的穴位,膀胱经是身体各条经络排除垃圾的出口,就像是身体的大排水沟一样,身体十二个脏腑的相应经络,在膀胱经上都有对应的穴位,在实际的操作中,发现按摩昆仑穴能够有效地帮助心包经通畅,而且先昆仑穴,再按摩其他心包经的相关穴位,效果更好。

心包积液过多时所积存的都是身体的废水,按摩膀昆仑穴,能有效地疏通排水的出口。按摩这个空位时可以用食指的第二个指节,也可以借助按摩棒,按摩时间每侧约1-3分钟,如果有强烈的痛感,则按摩的时间需要长一点。通常不痛代表经络应该是畅通的,但当身体血气很低时,会由于身体神经系统的迟钝,造成即使经络不通也没有痛感。

第二步:按摩膻中穴

膻中穴在身体正面中线与两乳头连线相交的位置

膻中穴在身体正面中线的任脉上,在两个乳头的连线和身体正面中线相交的位置,可以用大拇指按摩膻中穴,心包积液过多时,这种按摩有强烈的疼痛感,每次按摩1-3分钟,不需要太用力,否则一次按摩之后,接下来几天一碰就痛。吴先生说按摩这个位置会在肋骨下听到流水声。

第三步:按摩两手的心包经

心包经的各位穴位点名称和位置如下:

中冲穴在中指指节上

劳宫穴在握拳时中指指尖触及掌心的位置

大陵穴在腕横纹中线

内关穴距大陵穴两寸

间使穴从大陵穴上三寸,也就是从内关穴上一寸

郄(qie)门穴从间使穴再往上一寸

曲泽穴在肘横纹中央

天泉穴在大臂乳头等高线下一寸

天池穴在乳头外一寸,和乳头等高

按摩心包经,通常以大拇指顺着穴位逐一按摩。心包经在双手臂内侧的中心线上,按摩从中冲穴开始,依次为劳宫、大陵、内关、间使、郄门、曲泽、天泉、天池等九个穴位。对于没有经验的人来说,穴位的定位是一件很困扰的事,由于每一个人的身高、手脚长度都不同,因此,穴位不能用一般的尺来量。

中医用是的每一个人自己身上的某一部位的长度作为量尺。可以用拇指第一节长度为一寸,也可以用中指第二节长度为一寸。一开始做的时候先在差不多的位置周边试着按,如果按到一个很痛的点就应该是正确的穴位了,时间长了就很容易找到了。

心包经不通的症状


心包经不通常会表现出多种症状表现,会表现出手心热,这是因为经脉连通正好会出现在劳宫穴的部位,这时候会导致患者出现手心热,这也是心包不收敛最常见的一个表现,另外患者的臂肘挛急也比较常见。常会导致气血不通,导致酸,麻,胀等症状表现。另外常会导致腋窝出现肿痛等症状。

第一,它会表现为“手心热”。

心包经是沿着人体手臂前缘的正中线走的一条经脉,一直走到中指。人的手心里有劳宫穴,劳宫穴也是心包经的一个重要穴位,如果心包有热,就会体现在劳宫穴上,即手心热。如何解决?大家可以拍打心包经(见图8),先按摩位于腋下的的极泉穴,极泉穴是解郁大穴,属于心经穴位,然后沿着手臂前缘的正中线向外拍打。拍打心包经,对心包的一些气机非常有作用。

第二,有的人手心总出汗,这是心包不收敛的一个表现。

因为心包经属于厥阴经,厥阴经就是主收敛的,如果不收敛,手心总出汗的问题就得不到解决。

第三,臂肘挛急。

就是沿着这个肘臂,会出现“挛急”,即抽筋,或者是不舒畅、麻木。在临床上,这样的病人越来越多,他们总觉得自己手臂发沉、发麻。实际上手臂的发沉、发麻,尤其是以中线向下这一块发沉、发麻,就是人已经出现心脏病或心包病的一个前兆。这种人一是工作压力太大,二是过度焦虑,阻碍了气机,造成了气血不通、经脉不通畅,导致了麻、胀、沉的感觉。

第四,腋肿,即腋窝下会出现肿痛

这个也是心包的病。如果再继续发展下去,就会觉得“胸胁盛满”,就是总觉得两个胸胁特别地胀。再继续发展下去就会“心大动”,心会“扑通扑通”跳得特别快,就像人特别紧张一样。

第五,是心脏病前兆的一个象,叫“面赤目黄”。

就是脸会发红,如果红在眉心“如灯花状”,那就很不好。在道教医学里,眉心正中的地方叫印堂,如果这个地方发红,人“祸福在旦夕间”。如果印堂发黑,就更加不好,因为黑的颜色是肾水的颜色,水克了火,就会造成心脏更加重的病症。平常大家在照镜子的时候,要注意观察自己的脸,有些病的前兆会反映在脸上。

第六,喜笑不休

“喜则神散”,中医讲究任何事情都不可以过度,喜也分正邪,如果是正常的喜,那就没问题;如果人老是喜笑不休,尤其是老人突然出现喜笑不休的情况时,晚辈就应该多加小心,因为这是心神将散之象,老人的病情会加重。

足厥阴脉


早期经脉名即足厥阴肝经。《足臂十脉灸经》:足厥阴脉循趾间,以上出胻内廉,上踝八寸,交泰阴脉,循股内,上入xx间。其病,病xx搔,溺,嗜饮,足跗肿,疾痹,诸病此物者,皆灸厥阴脉。

足厥阴肝经

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肝经。

足厥阴肝经,流注时辰为清晨一至三点,即丑时。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

循行路线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沿足背向上至内踝前一寸处(中封穴),向上沿胫骨内缘,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绕阴器,至小腹,挟胃两旁,属肝,足厥阴肝经循行线路图络胆,向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的后边,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连接目系出于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本经脉一分支从目系分出,下行于颊里,环绕在口唇的里边。又一分支从肝分出,穿过膈肌,向上注入肺,交于手太阴肺经。

本经腧穴主治肝胆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眼科疾病和本经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如:胸胁痛、少腹痛、疝气、遗尿、小便不利、遗精、月经不调、头痛目眩,下肢痹痛等症。

循行部位

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大敦穴),沿足背内侧向上,经过内踝前1寸处(中封穴),上行小腿内侧(经过足太阴脾经的三阴交),至内踝上8寸处交出于足太阴脾经的后面,至膝内侧(曲泉穴)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阴毛中,环绕过生殖器,至小腹,夹胃两旁,属于肝脏,联络胆腑,向上通过横膈,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之后,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向上经前额到达巅顶与督脉交会。

分支

目系分支:从目系走向面颊的深层,下行环绕口唇之内。

肝部分支:从肝分出,穿过横膈,向上流注于肺,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联系腑脏

属肝,络胆,与肺、胃、肾、脑有联系。

病机分析

足厥阴肝经之支脉、别络,和太阳少阳之脉,同结于腰踝下中篌、下篌之间,经气不利则腰痛不可以俯仰;足厥阴肝脉过阴器,抵小腹,布胁肋,肝脉受邪,经气不利,则胸胁胀满,少腹疼痛,疝气;肝脉上行者循喉咙,连目系,上出额至巅顶,本经经气不利则巅顶痛,咽干,眩晕;肝主疏泄,肝气郁结,郁而化火则口苦,情志抑郁或易怒。

主治

肝病,妇科、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如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少腹肿等证。

该经腧穴

常用腧穴,左右各14穴:

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中都、膝关、 曲泉、 阴包、足五里、阴廉、急脉、章门、期门。

穴位名称: 大敦 [经穴]

【定位】:在足(足母)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

【作用】:疏调肝肾,熄风宁神。

【主治】:①疝气。②遗尿。③崩漏,阴挺,经闭。④癫痫。

【归经】:足厥阴肝经穴

【类别】:井穴

穴位名称: 行间 [经穴]

【定位】:在足背,当第一、二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作用】:调理肝肾,清热熄风。

【主治】:①目赤肿痛,青盲。②失眠,癫痫。③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④小便不利,尿痛。

【归经】:足厥阴肝经穴

【类别】:荥穴

穴位名称: 太冲 [经穴]

【定位】:在足背,当第一、二蹠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作用】:疏肝利胆,熄风宁神,通经活络。

【主治】:①头痛,眩晕,目赤肿痛,口眼歪斜。②郁证,胁痛,腹胀,呃逆。③下肢痿痹,行路困难。④月经不调,崩漏,疝气,遗尿。⑤癫痫,小儿惊风。

【归经】:足厥阴肝经穴

【类别】:输穴原穴

穴位名称: 中封 [经穴]

【定位】:在足背侧,商丘与解溪连线之间,胫骨前肌腱的内侧凹陷处

【作用】:疏肝利胆,通经活络。

【主治】:①疝气,腹痛。②遗精。③小便不利。

【归经】:足厥阴肝经穴

【类别】:经穴

穴位名称: 蠡沟 [经穴]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中央

【作用】:疏泄肝胆,调经利湿。

【主治】:①外阴瘙痒,阳强。②月经不调,带下。③小便不利,疝气,足肿疼痛。

【归经】:足厥阴肝经穴

【类别】:络穴

穴位名称: 中都 [经穴]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作用】:疏肝理气,消肿止痛,调经通络。

【主治】:①两胁痛,腹胀,腹痛,泄泻。②恶露不尽。③疝气。

【归经】:足厥阴肝经穴

【类别】:郄穴

穴位名称: 膝关 [经穴]

【定位】:在足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上髁的后下方,阴陵泉后1寸,

腓肠肌内侧头的上部。

【作用】:散寒除湿,通关利节。

【主治】:膝部肿痛,下肢痿痹,咽喉肿痛。

【归经】:足厥阴肝经穴

穴位名称: 曲泉 [经穴]

【定位】:在膝内侧,屈膝,当膝内侧横纹头上方凹陷中,股骨向上髁的后缘,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凹陷处

【作用】:散寒除湿,舒筋活络。

【主治】:①小腹痛,小便不利。②遗精,阴挺,阴痒,外阴疼痛。③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④膝股内侧痛。

【归经】:足厥阴肝经穴

【类别】:合穴

穴位名称: 阴包 [经穴]

【定位】:在大腿内侧,当股骨内上踝上4寸,股内肌与缝匠肌之间

【作用】:疏肝调经,清热利湿。

【主治】:①腰骶引小腹痛,小便不利,遗尿。②月经不调。

【归经】:足厥阴肝经穴

穴位名称: 足五里 [经穴]

【定位】:在大腿内侧,当气冲直下3寸,大腿根部,耻骨结节的下方,长收肌的外缘

【作用】:疏肝理气,清利下焦。

【主治】:①小腹胀痛,小便不利。②阴挺,睾丸肿痛。③瘰疬。

【归经】:足厥阴肝经穴

【国际代码】:Z wǔ lǐ(LR10)

穴位名称: 阴廉 [经穴]

【定位】:在大腿内侧,当气冲穴直下2寸,大腿根部,耻骨结节的下方长收肌的外缘

【作用】:疏肝调经,通经止痛。

【主治】:①月经不调,带下。②小腹胀痛。

【归经】:足厥阴肝经穴

穴位名称: 急脉 [经穴]

【定位】:在耻骨结节的外侧,当气冲穴外下方,腹股沟股动脉搏动处前正中线旁开2.5寸

【作用】:疏肝理气,通络止痛。

【主治】:①疝气,腹痛。②外阴肿痛,阴茎痛,阴挺,阴痒。

【归经】:足厥阴肝经穴

穴位名称: 章门 [经穴]

【定位】:在侧腹部,当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方

【作用】:疏肝健脾,化积消滞。

【主治】:①腹胀,泄泻。②胁痛,痞块。

【归经】:足厥阴肝经穴

【类别】:脾募穴;八会穴(脏会),足厥阴、少阳经交会穴

穴位名称: 期门 [经穴]

【定位】: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作用】: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主治】:①郁证。②胸肋胀痛。③腹胀,呃逆,吞酸。

【归经】:足厥阴肝经穴

【类别】:肝募穴,足厥阴、太阴与阴维脉交会穴

心包肿瘤


【概述】

心包肿瘤非常罕见,原发性良性心包肿瘤有脂肪瘤、分叶状纤维性息肉、血管瘤和畸胎瘤。原发性恶性包肿瘤为间皮细胞瘤和肉瘤,分布广泛,常浸润组织。继发性肿瘤,直接从胸腔内扩散累及心包,最常见的是支气管肺癌和乳房癌。

【诊断】

①心包渗液,特别是血性渗液。②心影轮廓异常,局部有块影突出。③无原因的心包填塞症状。④不可解释的胸痛,颈静脉怒张。可靠的诊断为抽出液体内找以肿瘤细胞。其次为心包穿刺后注入CO2气体对比造影片可见心包内肿块突入心包腔。X线检查显示心影扩大,心包有积液,心包上有块影。超声心动图可显示心包积液或实质块影。

【治疗措施】

良性肿瘤,早期手术切除,晚期和心脏大血管粘连,使手术切除困难,或不能全部切除。恶性肿瘤广泛不能切除,可采用:①剑突下心包引流术。排除心包积液,缓解心脏受压症状。②心包内滴注射性磷酸铬,减少心包渗液。1968年开始应用。方法是先经剑突下作心包穿刺,经穿刺针置入导管,排液后滴注32p。一般用量为5Mci溶于35ml等渗盐水。滴注完毕后,拨除导管,即行扫描,以确定注入32p的分布情况。一般都极均匀,可使症状缓解。③放射疗法,需经组织学确定为上皮细胞和淋巴细胞,放疗后可暂时缓解症状。④化学疗法有局部心包腔内注射噻替派和全身静脉滴注环磷酰胺、自力霉素和长春新碱等,达到抑制恶性细胞生长。首先应争取手术切除,以后加用其它综合治疗,可达到一定疗效。

【临床表现】

早期无症状,晚期症状有胸部疼痛、发热、干咳和气急。体征上,较早期有心包摩擦音,以后心包渗液,出现心包填塞。症状有颈静脉怒张、脉压减小、心音减弱、肝肿大,病情迅速加重。

心包囊肿


【概述】

心包囊肿有单房或多房,由囊状薄壁的间皮细胞组成。囊内含有浆液或溥水状液体。形成原因是胚胎期心包发生时胚胎间质中出现间隙。这此间隙互相融合成为原始心包腔。如一个间隙不能与其他间隙融合,又不与心包腔相通则发育成心包囊肿,如间隙与心包腔相通称为心包憩室。

【诊断】

胸部X线检查在心膈角处有明显阴影,深呼吸和体位改变可见阴影形态和大小都有明显改变。

【治疗措施】

囊肿有压迫和感染症状时,需施行手术切除。

【临床表现】

大多数病人无自觉症状,少数病人有胸闷、胸痛、气急、咳嗽、心悸和吞咽困难等。

【辅助检查】

胸部X线检查在心膈角处有明显阴影,深呼吸和体位改变可见阴影形态和大小都有明显改变。超声检查可确定囊内液体,对诊断有一定帮助。

【鉴别诊断】

应用人工气胸方法可排除肺内囊肿。

手厥阴心包经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