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导航 > 中医运动养生中的辩证思想

唇炎中医辩证

中医养生。

天下只有养生之道,没有长生之药。生活中,人们越来越关注养生方面的话题,养生和养性必不可分,它带给我们的是健康。对于中医养生您想了解哪方面的知识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唇炎中医辩证》,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唇炎是发生在嘴唇上的炎症性疾病,致病因素非常复杂,病因的不同表现症状上有很大的差异。唇炎可以分为慢性唇炎和急性唇炎两种类型,特别是慢性唇炎不是很好治疗,往往长期不愈,西医的治疗效果不好,很多患者想采用中医辩证治疗。那么,唇炎中医辩证方法有哪些?下面咱们就来看看吧。

第一:外用方药,可取白鲜皮15克,蛇床子、川槿皮各10克,地肤子、苦参各30克,水煎外涂患处或用玉蝴蝶一味外敷。

第二:血虚风燥型,症见口唇破裂、出血、燥痒、脱屑、面色无华、纳呆、口渴、便秘、目花头晕。舌淡、脉细无力。治宜养血润燥。方药为天冬、生地、熟地、麦冬、当归、黄芪、黄芩各15克,桃仁、瓜蒌仁、五味子各10克,升麻4.5克。水煎服,早晚各服一次。

第三:风火上攻型,症见口唇裂,色变深红,以红肿发痒为特征,兼有口干口苦、便秘诸证。舌苔黄、脉右关洪数。治宜祛风、清热、解毒。方药为青蒿、生地各15克,当归、赤芍、荆芥、柴胡、川芎、黄芩各10克,蝉蜕、薄荷、生甘草各6克。水煎服,早晚各服一次。

第四:脾胃湿热型,症见口唇破裂、糜烂、口臭、口渴、不欲饮食、便秘或便溏、小便赤热。舌红、苔黄厚腻、脉滑数。治宜健脾和胃、除湿清热。方药为茯苓、白术、黄柏、金银花、枳实各10克,山药、生薏米、生扁豆各15克。若口干渴重者加沙参、石斛。水煎服,早晚各服一次。

Ys630.com相关知识

胃酸中医辩证


胃酸是人们胃肠道当中会自然分泌出来的一种物质,但是有的人们就是会出现胃酸过多的情况,这就是异常反应,要是严重起来的话就会让人们每次早上起来的时候就会感觉到反胃恶心的症状表现,这就是需要去做治疗,而且不要再去吃任何酸性的食物,会加重胃酸过多的病情症状。

1.药物治疗

(1)制酸剂、质子泵抑制剂(ppI)的应用。

(2)抗酸药按其效应分为:①吸收性抗酸药:如碳酸氢钠等。②非吸收性抗酸药:如碳酸钙、氧化镁、氢氧化铝(片剂或凝胶)、三硅酸镁等。液态或粉剂抗酸药较片剂有效,若用片剂,应在咽下前嚼碎。应用抗酸药中和胃酸时,应注意增加用药的频度,不能依靠增加药物的剂量,一般每次饭后1小时和3小时及睡前各1次,一日共服7次为宜,抗酸治疗的时间不应少于3个月。

(3)无机弱碱性物质,能中和过多的胃酸,降低胃蛋白酶分解胃壁蛋白的能力,减弱或解除胃酸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面的腐蚀和刺激作用,有利于溃疡面的愈合。抗酸治疗的目的在于使溃疡完全愈合,愈合的时间一般需要8周。在溃疡完全愈合以前,症状往往早已消失。因此,绝对不应以症状消失作为停止抗酸治疗的标准。否则,症状会迅速重现,这实际上是原有溃疡的恶化而不是疾病的复发。抗酸治疗的时间不应少于3个月。

2.手术治疗

如果胃酸过多的症状持续存在,就需要用手术的方法,才能有效地舒解症状。

3.饮食指导

(1)不吃冰冻和很热的食物、饮料,饮食的温度应适中,茶、水、汤都不宜过热。

(2)不要食入过多含香料、酸辣及过咸的食物。饮食以清淡为主。

(3)辛辣刺激的食物要少吃,如辣椒、大蒜、洋葱、巧克力、柑桔类水果、薄荷、西红柿等。

(4)少量的生姜和胡椒,可暖胃和增强胃黏膜的保护作用。

(5)禁饮酒和咖啡。特别是酒,对胃刺激过大,会使溃疡恶化。

(6)饮食要有规律,不能暴饮暴食,最好少食多餐,如出现饥饿感,或胃部不适,可先少量进食。

(7)睡前不吃东西。

(8)饭后禁吸烟,如能戒烟更好。

(9)睡觉时将头部或床头垫高。

中医辩证气虚


气虚证

是指脏腑组织机能减退所表现的证候。常由久病体虚,劳累过度,年老体弱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

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自汗,活动时诸证加剧,舌淡苔白,脉虚无力。

证候分析:本证以全身机能活动低下的表现为辨证要点。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强弱与气的盛衰有密切关系,气盛则机能旺盛,气衰则机能活动减退。由于元气亏虚,脏腑组织机能减退,所以气少懒言,神疲乏力;气虚清阳不升,不能温养头目,则头晕目眩;气虚毛窍疏松,外卫不固则自汗;劳则耗气,故活动时诸症加剧;气虚无力鼓动血脉,血不上营于舌,而见舌淡苔白;运血无力,故脉象按之无力。

疾病病因:气虚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劳伤过度而耗损(“劳则气耗”),或久病不复,或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减退,气的生化不足等所致。从病发原因、症状和脉象来对照现代医学,气虚同现代医学概念“亚健康”极为相似。亚健康的根本原因是阴阳气血不足,五脏功能低下,也与元气不足、气虚相符。在调治上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行辨证诊治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心、肝、脾、肺、肾整体调理,使机体有规律地自我更新、自我复制、逐渐恢复元气,也就把亚健康状态转化为健康。

气虚与气陷的联系与区别


气虚与气陷都是气病中属于虚的病理变化,但两者同中有别。


1.气虚病涉五脏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属于人体精气的范畴。人体精气分别藏于五脏,故《素问·五藏别论》说:“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因而,从气的来源看,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气,主要有先天之精气与后天之精气二方面。而从气的生成与脏腑之关系来看,则五脏皆藏精气,尤以肺脾肾为重要。

气虚与五脏气虚

气虚是指脏腑机能衰退,抗病能力低下的病理状态,由此会产生一系列的临床症状。但由于气藏于五脏,通常情况下,气虚必然与该脏的功能相互联系,《素问·方盛衰论》描述了肺气虚、肾气虚、脾气虚、心气虚、肝气虚所致梦境不同的情形。因此,气虚这一病理学概念应当包括五脏气虚。

肺气虚

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通调水道。肺气虚,则其主宣降、司呼吸、调节水液代谢、抵御外邪的作用就会减弱,出现短气自汗,声音低怯,咳嗽气喘,胸闷,易于感冒,甚至水肿,小便不利等病证。

肾气虚

肾居腰府,藏精气,司二阴开合。精气充五脏而上荣于脑髓。肾气亏虚,失于荣养,见神疲乏力,眩晕健忘,腰膝酸软乏力,小便频数而清,白带清稀,舌质淡,脉弱。肾不纳气,则呼吸浅促,呼多吸少。

脾气虚

脾居中焦,主运化,司升清,统血行。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气血生化乏源,症见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形体消瘦,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弱。

心气虚

心主血脉,藏神明。心气亏虚,不能鼓动血脉,亦不能养神,故见心悸,气短,多汗,劳则加重,神疲体倦,舌淡,脉虚无力。

2.气陷是气虚下陷的病理变化

气陷是气虚与气的升举失常同病的一种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气虚下陷的特点。导致气陷的原因,主要有先天禀赋不足,久病气虚,年老体衰,饮食损伤,或劳欲过度等。其中久泻久痢不愈,或妇女产育过多、产后失于调养者最为多见。

气陷与脾虚关系最为密切。脾主升清,气宜上行,若脾气受损,升举无力,则气虚而下陷。其临床表现除有气虚倦怠无力,面白神疲等一般见证外,还具有特征性的症状,如腹部坠胀,胃肾下垂,脱肛,或妇女子宫脱垂等内脏下垂的病证。气陷是在气虚的基础上,同时又出现了清气不升的病理变化,临床常见的气陷症,主要是中气下陷,病机主要是脾胃运化失常,升降失司,表现为饮食减少,腹胀肛坠,泄泻,或排便无力,眩晕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泄”。就是中气虚衰,失于升举,清阳之气下陷的病证。

气虚与气陷虽同属气的虚弱性病理变化,但气虚病涉五脏,所概甚为广泛;而气陷则是因气虚而升举无力,清气下陷的复合性病机变化,主要责之脾虚,以中气下陷为多见。

对于气虚者的饮食宜忌,应兼顾到五脏之虚的宜忌原则。 凡气虚之人,宜吃具有补气作用的食物,宜吃性平味甘或甘温之物,宜吃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平补食品。忌吃破气耗气之物,忌吃生冷性凉食品,忌吃油腻厚味、辛辣食物。

腹泻中医辩证


人体在过量饮食后,往往会出现胃部不适的情况,该情况就是典型的消化不良,还会导致身体出现腹泻和腹痛的症状,也有很多疾病也会出现腹泻症状,比如肠道息肉以及肠道癌症等等,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过于大意腹泻,出现腹泻后要及时的查找病因,那么腹泻中医辩证要点有哪些?

第一,腹泻中医辩证要点有哪些?辨寒热虚实粪质清稀如水,或稀薄清冷,完谷不化,腹中冷痛,肠鸣,畏寒喜温,常因饮食生冷而诱发者,多属寒证;粪便黄褐,臭味较重,泻下急迫,肛门灼热,常因进食辛辣燥热食物而诱发者,多属热证;病程较长,腹痛不甚且喜按,小便利,口不渴,稍进油腻或饮食稍多即泻者,多属虚证;起病急,病程短,脘腹胀满,腹痛拒按,泻后痛减,泻下物臭秽者,多属实证。

第二,辨泻下物大便清稀,或如水样,泻物腥秽者,多属寒湿之证;大便稀溏,其色黄褐,泻物臭秽者,多系湿热之证;大便溏垢,完谷不化,臭如败卵,多为伤食之证。

第三,辨轻重缓急泄泻而饮食如常为轻证;泄泻而不能食,消瘦,或暴泻无度,或久泄滑脱不禁为重证;急性起病,病程短为急性泄泻;病程长,病势缓为慢性泄泻。

腹泻中医辩证要点有哪些?辨脾、肝、肾稍有饮食不慎或劳倦过度泄泻即作或复发,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倦怠乏力,多属病在脾;泄泻反复不愈,每因情志因素使泄泻发作或加重,腹痛肠鸣即泻,泻后痛减,矢气频作,胸胁胀闷者,多属病在肝;五更泄泻,完谷不化,小腹冷痛,腰酸肢冷者,多属病在肾。根据泄泻脾虚湿盛,脾失健运的病机特点,治疗应以运脾祛湿为原则。急性泄泻以湿盛为主,重用祛湿,辅以健脾,再依寒湿、湿热的不同,分别采用温化寒湿与清化湿热之法。兼夹表邪、暑邪、食滞者,又应分别佐以疏表、清暑、消导之剂。

脱发中医辩证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脱发往往和肾虚有关,中医的理论认为肾藏精,其华在发,也就是说,通过发质好不好能够判断肾脏功能怎么样?所以说通过中医的角度可以进行辨证施治,在中医方面能够把脱发分成多种类型,比如说气血双虚型,脾肾阳虚型等等,根据不同的类型,采用不同的药物来进行治疗。

脱发中医辩证

[气血双虚]

症见头发渐脱,伴头晕目眩,心悸气短,耳鸣腰酸,倦怠乏力,纳差失眠,面色无华,大便溏薄;女子月经延期,色淡量少,或白带量多清稀;舌苔薄白,舌质淡有齿痕,脉虚细无力。治宜益气养血,选八珍汤加味,药用党参、黄芪、山药、白术、茯苓、当归、白芍、熟地黄、砂仁、川芎、甘草等。

[脾肾阳虚]

症见脱发成片,伴四肢欠温,自汗恶风,纳差便溏,喜暖畏寒,腰膝无力,夜尿较多;舌苔薄白,舌淡胖,脉沉弦或沉细无力。治宜健脾益气、温肾通阳,方选黄芪桂枝五物汤合真武汤加减,药用黄芪、桂枝、白术、茯苓、党参、制附片、白芍、干姜、当归、大枣、制首乌等。

[痰湿内阻]

首见散在脱发,伴头晕目眩,腹胀呕恶,口淡不渴,食欲不振,大便不爽,体形较胖;女子则月经先后无定期,带下清稀或色黄;舌苔厚腻,脉弦滑。治宜健脾化痰,行气除湿,选半夏厚朴汤合三仁汤加减,药用半夏、茯苓、苏梗、陈皮、薏苡仁、杏仁、白蔻仁、滑石、扁豆、当归、槟榔、赤芍、枳壳等。

[肝脾不和]

脱发较快,多见新发病者。症见倦怠乏力,胁胀少食,大便溏泻或秘结,心烦口苦,易感冒,时有乏恶嘈杂;女子月经量少或闭经,白带黏稠;舌薄白或腻,舌质淡伴有齿痕,脉弦缓。治宜调和肝脾,升清降浊,选四逆散合柴胡疏肝散加减,药用柴胡、白芍、枳实、香附、郁金、川芎、茯苓、山药、党参、大枣、甘草等。

[瘀血内阻]

症见脱发成片,伴面色晦暗,口干咽燥,渴而少饮,胁腹隐痛,烦躁易怒,失眠健忘,头痛身痛,肌肤欠润,大便不畅;女子月经经色暗夹块,或经来腹痛腰痛;舌苔薄,舌质暗或见瘀斑,脉沉迟或细涩。治宜益心健脾、化瘀通脉,方选桂枝茯苓丸加味,药用桂枝、茯苓、牡丹皮、桃仁、白芍、鸡血藤、威灵仙、女贞子、旱莲草、制首乌、黄精、红花、郁金、香附等。

头汗中医辩证


中医是中国传统中的一种国粹,对治疗身体的一些疾病来说有着很好的效果。头汗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种常见的问题,对于人们的身体状况来说有着很大的影响。通常对于头汗这种现象都是由于自己身体气虚阳虚导致的。那么对这种症状,中医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辩证呢?对于中医来说,通过哪些方式可以治疗头汗这种比较常见的问题?

自汗多为气虚阳虚

临床表现

白天常自汗出,动辄尤甚,易感冒,伴头晕、气短、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多为气虚引起。

治疗

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人体正气虚弱,难以卫护体表,汗液就容易自行外泄。出汗多,消耗津液,抵抗力下降,易着凉感冒,治宜补脾益气固表。药用玉屏风散加味:生黄芪、煅龙骨、煅牡蛎、浮小麦各30克,炒白术、防风各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如果患者汗多易感冒,又十分怕冷,则属阳虚,宜补气温阳。药用桂枝汤加味:生黄芪、浮小麦各30克,桂枝、白芍、当归身各15克,麻黄根、炙甘草各10克,生姜5片、大枣7枚。水煎服。

盗汗多为阴虚火旺

临床表现

夜间汗出,醒后即止。有人即使开着空调睡觉,也是汗水淋漓,湿透睡衣,伴有浑身燥热、面部烘热发红、手心脚心发热、口干咽痛、尿少且黄等症状。这皆是由于阴虚火旺所致。

治疗

中医认为,盗汗多因阴虚火旺,肌表不固,致使汗液外泄。治宜滋阴降火,药用当归六黄汤加减:当归、生地、熟地各15克,黄柏、知母各10克,生黄芪、鲜芦根各30克,水煎服。若是盗汗,又有头晕心慌,失眠,多为心血不足,以归脾汤加减。

另外,小儿皮肤幼嫩,含水分较多,毛细血管丰富,新陈代谢旺盛,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尚不健全,在睡眠时,皮肤血管扩张,出汗多,有利于散热,属于生理性盗汗。

临床还见有一些特殊的汗出现象,须详加辨别。

头汗

汗出只在头部,多见于阳明热证和湿热证,内热退则汗自止;大病后或老人气喘等往往头部多汗,属于虚证;小儿睡时常常头部出汗,俗称“蒸笼头”,无其他症状,不属病象。

胸部多汗,称为“心汗”,多为心气衰弱,可用生脉散加减。

手脚多汗

多因脾胃功能失调引起,脾胃虚弱,津液不足,并伴有口干舌燥、心烦不安、舌红少苔等症状,属于虚热症,可用增液汤加减;若是酗酒、喜吃辛辣肥甘食物而导致的脾胃湿热实证,伴有口臭口苦、便秘、尿黄浊、舌苔厚腻等症状,可用三仁汤加黄芩、莱菔子、淡竹叶等。

偏汗

左侧或右侧,上半身或下半身出汗。若属营卫不调,气血不和,宜益气养营,用十全大补汤加减。老人出偏汗可能为中风先兆,应及早防治。

会阴部汗多

会阴部经常汗多,阴囊潮湿者,可服用金匮肾气丸;梦中汗多,醒来会阴处湿漉漉的,可用知柏地黄丸调治;若是会阴部汗多黏稠,腥臭难闻,属湿热下注,可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冷汗

平素阳虚、卫气不足者,常畏寒肢冷而出汗。因突受惊吓时也会出冷汗。

战汗

多见于各种传染病的初、中期,在正邪抗争过程中,全身战栗后汗出。如汗出热退,脉静身凉,说明邪去正安,元气恢复。若汗出后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表示正气虚弱不胜邪,病情危重。

绝汗

多见于病情危重的心衰病人,虚汗淋漓不止,伴有呼吸急促、四肢厥冷、脉微弱,时有时无,是阳气将绝之象,应积极救治。

中医尿频辩证治疗


尿频在平时的生活中很常见,一般可以将尿频的原因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特别是后者的情况非常的复杂,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治疗尿频的方法有很多,为了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所以很多患者希望采用中医进行治疗。那么,中医尿频辩证治疗方法有哪些?下面咱们就来看看吧。

一、脾肾亏虚

表现:尿频,但无疼痛、无热感,夜间为甚,形寒肢冷,或小腹坠痛,舌质淡,脉细。多见于老年人,常见于前列腺增生症患者。

治则:益肾补气,祛瘀通淋。

处方:黄芪、党参、王不留行各 30克,熟地、山萸肉、桃仁、赤芍、泽兰各15克,升麻、柴胡各3克。

二、阴虚内热

表现:尿频,以白天为甚,伴下腹胀痛,腰膝酸软,多梦失眠,梦遗,耳鸣,口干,舌质淡红,苔少,脉细数。常见于慢性前列腺炎患者。

治则:滋肾清心,行瘀凉血。

处方:王不留行30克,山药20 克,黄柏、知母、熟地、山萸肉、桃仁各15克,沙苑子、女贞子、茺蔚子各12克。

三、肝郁气滞

表现:性兴奋或性生活后尿频,伴会阴、小腹、睾丸疼痛,情绪焦虑,舌质暗红,苔少,脉弦。常见于慢性前列腺炎患者。

治则:疏肝行气,凉血通淋。

处方:橘核、川楝子、荔枝核、槐花、白芍、丹参、黄芩等各15克,生地12克,柴胡、黄连各5克。

四、湿热蕴结

表现:尿频,伴尿急、尿痛、尿灼热、尿末浑浊滴白,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常见于尿道炎、膀胱炎或膀胱结石患者。

治则:清利湿热。

. 处方:滑石25克,虎杖、土茯苓、蒲公英各15克,黄柏、栀子、扁蓄、瞿麦、赤芍、桃仁、车前子各 10克,大黄、甘草各5克。

以上方剂用法:每日l剂,水煎分3次服。

头疼中医怎么辩证?


生活中的大多数人都经历过头痛的症状。有些人可以得到缓解或症状在休息后消失,但有些人会持续或反复头痛,这可能会导致人坐立难安,不思饮食,失眠,甚至对日常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如果未及时检查原因,可能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那么,头疼中医怎么辩证呢?

头痛原因的中医理论

引起头痛的原因很多,西医理论按照病因大致将头痛分为原发性头痛和继发性头痛。原发性头痛包括:偏头痛、紧张型头痛等,多为良性病程;继发性头痛包括头颈部外伤、颅内感染、颅内肿瘤等器质性病变。对于病因明确的继发性头痛应尽早去除病因,如颅内感染应抗感染治疗,颅内肿瘤需考虑手术治疗等。

中医理论中,头痛是指以头部疼痛为特征的一类病征,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称“头风”。明代的《古今医统大全·头痛大法分内外之因》对头痛病进行了总结:“头痛自内而致者,气血痰饮、五脏气郁之病,东垣论气虚、血虚、痰厥头痛之类是也;自外而致者,风寒暑湿之病,仲景伤寒、东垣六经之类是也”。也就是说头痛的病因病机分为:

1.感受外邪多因起居不慎,坐卧当风,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上犯于头,清阳之气不畅,阻遏经络而导致头痛。

2.情志郁怒长期精神紧张忧郁,肝气郁结,肝失于条达拘急而头痛;或平素性情暴逆,恼怒太过,气郁化火,肝阳失敛而上亢。气壅脉满,清阳受扰而头痛。

3.饮食不节素嗜肥甘厚味,暴饮暴食,或劳伤脾胃,以致脾阳不振,脾不能运化转输津液,聚而生痰,清窍为痰湿所蒙;痰阻脑脉致气血不畅,脉络失养而痛。

4.先天禀赋不足,或劳欲伤肾,阴精耗损,或年老气血衰败,或久病不好,产后、失血后,营血亏损,气血不能上营于脑,髓海不充而痛。

5.外伤摔倒,久病经络不畅,血淤气滞,脉络失养而致头痛。

月经推迟中医辩证


关于月经推迟不同的医生都有着不同的说法,特别是中医和西医上。因为女性月经推迟的成因十分复杂,它和很多身体情况都有着关系。而不少女性出现月经推迟情况之后,都会选择去中医那里治疗,因为中医使用的中药对女性身体的副作用比西药要小很多。那么在中医那里关于月经推迟的辩证是什么呢?

中医治疗月经推迟,可从调理肝、脾、肾着手,包括肾虚应补肾精、脾阳寒则温通脾阳、肝气淤结则疏通肝气。中医认为,经水出于肾,肾气充足,精血则旺盛,月经自然通调。脾的功能是化生血液,补脾胃可充足身体的血源。而疏肝理气的目的在于调畅气机,疏通气血;气血调和,才能帮助月经通调。中医针对常见腰酸腿软、失眠头晕耳鸣、咽干口燥、月经量少,颜色较暗质地稀,舌红津少甚至舌面有裂痕、红点,脉细数的肾虚型患者,常采用补肾填精的辩证治疗,用六味地黄丸加减方。

若是脾阳虚型患者,常见下半身易浮肿,排便质稀或容易腹泻,喜喝热饮,头晕眼花,食欲不振,月经量多,色较淡质地稀,舌淡白苔白或舌边有齿痕,脉细沉。治疗宜补脾阳健脾气,可用人参养容汤加减。若是肝气郁滞型的患者,常见口苦,经前乳胀,脾气烦躁易怒,胸闷常叹气,月经量少,有血块,质地较黏色深,舌暗红或带紫苔少,脉弦,可用加味逍遥散加减

自我按摩法:

先取仰卧位,以右手鱼际先揉按腹部的气海穴约1分钟,再以右手拇指指腹罗纹面依次点按双侧下肢的三阴交穴,每穴点按一分钟,最后以一手手掌按摩小腹部约1分钟。

再改取俯卧位,先以两手手掌在腰骶部上下往返反复按摩2分钟,再以双手拇指指端依次点按肾俞、命门、八髎等穴各30分钟,以有酸胀感为度,最后再以双手五指同时提拿双侧肾俞穴各3次

生活上调整

保持精神愉快,避免精神刺激和情绪波动。在经期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寒等。多吃一些富含营养的食物,不食生冷、辛辣刺激性的食物等。注意卫生,预防感染。注意外-生-殖-器的卫生清洁。

胆结石中医辩证


胆囊结石在被检查出来的时候都是在比较严重的情况下才会被检查出来,因为在最开始发病的时候,患者的身体几乎没有任何的反应。只有当患者感觉到疼痛的时候去医院检查才能够看出来结石的位置,当被检查出结石之后,大多数人都会采取手术的治疗方式,那么胆结石真的能够中医辨证治疗吗?

胆囊结石在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大多数是在常规体检中发现。有时可以伴有轻微不适被误认为是胃病而没有及时就诊。

有部分单发或多发的胆囊结石,在胆囊内自由存在,不易发生嵌顿,很少产生症状,被称为无症状胆囊结石。 胆囊内的小结石可嵌顿于胆囊颈部,才会引起临床症状,尤其在进食油腻饮食后胆囊收缩,或睡眠时由于体位改变,可以使症状加剧。中医治疗胆结石的原则是整体观念、辨证施治。

一、肝胆湿热型:肝胆湿热是湿热郁结肝胆所表现的证候,临床主要表现为胁肋胀痛、口苦纳呆、呕恶,腹胀、大便不调、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并或有身目发黄;或有寒热往来;或有阴囊湿疹,或有睾丸肿胀,热痛;或有带下黄臭,外阴瘙痒等。

处方:利胆排石汤:柴胡12克,白芍15克,金钱草30克,郁金草12克,蒲黄10克,五灵脂10克,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具有利胆排石,益脾止痛的功效。

主治:肝胆湿热郁结,横逆中土引起的胆结石。

二、湿热内蕴型:湿热蕴酿于中焦脾胃及肝胆。湿为重浊粘滞之邪,阻滞气机,与热邪相合,则湿热交困。热因湿阻而难解,湿受热蒸而使阳气更伤。临床表现为热势缠绵、午后热高、身重疲乏、神志昏沉、胸脘痞满、不思饮食、大便粘腻不爽、小便不利或黄赤,或有黄疸等证。 处方:除湿排石汤:白花蛇舌草15克,野菊花15克,酒制大黄10克,枳实10克,虎杖15克,郁金15克,金钱草30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具有疏肝理气,利胆排石的功效。

主治:湿热内蕴,积久形成胆结石。

三、肝郁气滞型:肝郁气滞症是指由于肝的疏泄功能异常,疏泄不及而致气机郁滞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为情志抑郁,胸胁或少腹胀满窜痛,善太息,或见有咽部异物感,或颈部瘿瘤,或有胁下肿块。妇女可见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痛经。舌苔薄白,脉弦。病情轻重与情绪变化的关系密切。

鼻窦炎中医辩证_


得了鼻窦炎一定要及时进行良好的治疗,它的危害性相对较大,如果耽误治疗或者是治疗效果不好,还容易引起其他的器官组织出现感染,容易导致多种并发症,对于反复发作的鼻窦炎可以考虑通过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来进行治疗,效果也是比较不错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鼻窦炎中医辨证施治。

鼻窦炎中医辩证

方1 苍耳子茶

适用:可治疗鼻炎、鼻窦炎等鼻病。

配方:苍耳子,辛夷,白芷,薄荷,茶叶子。

用法:将上述药物一同放入茶杯中,用热水冲煮,再加盖闷跑20分钟,代替茶饮。每天一次,可时常饮用。连服一到半个月便可痊愈。

功效:发汗利窍,祛风除湿

方2 辛夷苏叶茶

适用:可治疗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等鼻病。

配方:辛夷花,苏叶。

用法:将上述药物一同放入茶杯中,冲入沸水,然后加盖闷泡15分钟,代替茶饮。每天一次,可时常饮用,坚持一个月便可见疗效。

功效:散风或血,消炎通窍。

中医治疗鼻窦炎的方法,我们已经为大家做了相关的介绍了,大家应该了解具体的方法了。温馨提示:中医治疗鼻窦炎虽然方法简单,但是疗效较长,需要患者长期坚持。

如何预防鼻窦炎的发生

1、改正错误的擤鼻涕习惯和方法慢性鼻炎和慢性鼻窦炎患者通常擤鼻涕,当鼻涕粘稠不易擤出时,患者往往会使劲擤,这样可能会引发化脓性中耳炎,所以擤鼻涕一定不要太用力,一下擤不出可多擤几下。

2、积极治疗鼻息肉是预防鼻窦炎的一个重要措施鼻窦炎患者如果并发鼻息肉或鼻中隔偏曲,伴有鼻息肉的鼻窦炎已经被列为鼻窦炎的一种单独类型,所以积极治疗鼻息肉是预防鼻窦炎的一个重要措施,最佳的治疗方法是内窥镜下低温等离子消融术。

3、不乱用血管收缩剂等药物鼻腔血管收缩剂有很多种类,但目前最常用的是麻黄素滴鼻剂(如滴鼻净)。慢性鼻炎、鼻窦炎患者不可长期使用或禁用。因血管收缩物能使鼻粘膜鼻管收缩,鼻腔的空间得以扩展,所以鼻子得以暂时性的通畅,但过几个小时后鼻子又阻塞起来,而且阻塞更重。

尿毒症中医辩证


有很多中医在治疗尿毒症的时候,都会选择用辩证的观点看待疾病,但是在治疗尿毒症的时候,如果仅采用中医的办法并不能够使病情痊愈,最以必要的时候还是需要一些进口药物,而且还可以给患者进行透析,虽然透析的过程比较痛,价格比较贵,但效果还是很好的,那么尿毒症中医的辩证理论是什么呢?

综上所述,可见慢性肾炎尿毒 症多为脾肾阳虚之证,这是主要病 机。脾肾阳虚,气化水液输布无权, 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湿浊内蕴,关 格不通,上则恶心呕吐,下则尿少或 尿闭。

此外,在临床上还可见痞满,肿胀,食少,便溏,腹大如鼓,心神不 宁,面色白,心悸,眩晕嗜卧,关节不 利,全身搔痒,肌肤甲错,衄血昏睡, 惊厥抽搐等症状。晚期阴阳俱损,浊 毒四窜,蒙蔽清窍,肝风内扰,血压 升高,头痛剧烈,烦躁,这一系列证 候群虽较复杂严重,如能审证求因, 正确施治,仍可获得抢救。

目前对慢性肾功能衰竭尚无 较理想的治法,虽有液体透析疗 法、血液透析疗法、肾移植等,但应 用不广。

多年来,我们治尿毒症多采用 以下方法,以温阳利水、温阳降逆、 温阳通腑为主,脾阳通达,湿浊得 下。若湿浊化热,乃标热本寒,寒热 夹杂,虚实互见,用药颇难,苦寒清 热易于伤阳,扶阳固本又可助邪化 热,必须抓住主要矛盾,才能避免诊 治错误。

益气温阳利水法:

适用于脾肾阳虚,湿浊内聚,重度浮肿伴有腹 水,恶心呕吐,嗜睡等症。益气扶 阳,固肾利水,可使小便得通,胃中 浊气得泄,宜选六味地黄汤加参 芪、真武汤、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等 方。

温阳降逆法:

适用于以恶心呕 吐为主症者。胃失调和,湿邪不化, 浊气上逆,可用苏叶、黄连煎水代 茶,频服;或人参半夏汤(人参、半 夏、茯苓、陈皮、当归、苡仁、牛膝、砂 仁、佩兰、五味子、沉香、肉桂、佛 手);或黄连温胆汤,苦辛合用,醒脾 和中以降湿浊。

温阳通腑法:

适用于尿素氮髙 (40%mg以上)为主,脾肾阳虚,湿 热搏强,腑气不宣者。通泄湿浊,可 用附子、大黄、莱菔子、甘草,浓煎取 汁100-150ml,每晚保留灌肠。

镇肝熄风法:

适用于邪热犯肝 而致痉厥,以抽搐为主症,病势危 急者。湿从燥化,劫烁阴津,内风潜 动,可用水牛角钩藤汤(水牛角、钩 藤、桑叶、川贝、竹茹、生地、菊花、 白芍、茯神木、甘草),方中羚羊角 重用至10-15g,先煎1小时,兑服, 余渣与他药再煎;若以出血为主 证,邪热内传,营血两燔,蚰血不 止,舌质绛,可用犀角地黄汤;此时 尿毒症已进入晚期,中药较少见 效;如见神志昏迷,乃湿浊弥漫,神 明内闭,可用芳香化浊、开窍之品, 内服菖蒲郁金汤(菖蒲、郁金、栀 子、连翘、菊花、滑石、竹叶、丹皮、 牛蒡子、竹沥、姜汁),玉枢丹别名 紫金锭,一般标明外用,可以内服。

以上各法,常可综合运用,凡慢 性肾功能衰竭伴有恶心呕吐,嗜卧, 尿素氮高,二氧化碳结合力低,肾排泄功能低下者,首用苏叶、黄连降逆 目吐以治其标;继用六味地黄汤加 参芪以固其本,对改善肾功能、提高 肾的排泄能力,降低尿素氮,提高血 浆蛋白,均具有良好效果。

唇炎中医辩证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