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养生黄帝内经 > 导航 > 黄帝内经之时令养生

黄帝内经时令养生经是什么?

养生黄帝内经。

“寡欲以清心,寡染以清身,寡言以清口。”对于养生,不乏很多流传很广的诗句与名言,每个人要想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不能忽视养生。面对中医养生纷繁的话题,我们如何正确认识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黄帝内经时令养生经是什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节气不仅体现在天气的变化,同样也体现在我们人体的变化当中,与此同时,一个说法就诞生了,就是根据我们的身体状况进行不同的养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黄帝内经时令养生经。那么这种方法对所有的人的人都有效果吗,今天小编给大家仔细的讲解一下这种养生经的原理以及如何使用。

按《黄帝内经》的论述,一年有六步主气(地气),由大寒开始,到来年的大寒结束,每步气60天。

初之气名为“厥阴风木”,由大寒至春分;二之气名为“少阴君火”,由春分至小满;三之气名为“少阳相火”,由小满至大暑;四之气名为“太阴湿土”,由大暑至秋分;五之气名为“阳明燥金”,由秋分至小雪;终之气名为“太阳寒水”,由小雪至大寒。

己丑年终之气是“冬行冬令”,即主气(地气)和客气(天气)皆为“太阳寒水”。在五行之中“土”主湿,“水”主寒,湿寒相加,必多寒冷和雨雪。

时令养生是《黄帝内经》的重要内容。书中称:五日为候,三候称为气(1个节气15天),六气称为时(6个节气90天为1个季节),四时称为岁。一年四时,各随其五行的配合而分别当旺。木、火、土、金、水五行,随时间变化而递相承袭,各有当旺之时,到一年终结时,再开始从头循环。一年分立四时,四时分布节气,逐步推移,如环无端。节气再分候,也是这样推移下去。所以说,“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好医生应该了解气候对人身心健康的影响。

由此可见,养生其实应该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他不是一个阶段或者是某一时期的体现,而且现在我们很长的一段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每年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身体状况,包括我们的皮肤呼吸脏器的健康等等,这种养生是非常科学的,小编建议如果条件允许,大家可以使用。

Ys630.com相关知识

黄帝内经夏季养生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书中最早的典籍之一。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它的出现,开创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而黄帝内经中提到的夏季养生也给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帮助,一起来看看吧。

黄帝内经夏季养生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夏令三伏,自然界烈日炎炎,阳气旺盛,此时人体为了顺应天时,机体处于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的境地,腠理开泄,汗液增多,加上暑气逼人,常常导致人体阳气宣发太过而出现体内阳气匮乏的夏令生理特征,此时更应注意机体的调摄和保健,正确把握夏季酷暑时机,注意未病先防、冬病夏治则能达到养生的目的,甚至可以改善某些顽固疾病的病情。

未病先防

关于未病先防,在暑热天气也同样重要。因为夏季闷热潮湿,机体抗病能力相对薄弱。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大致意思是,针对炎热夏季,在起居上,应晚睡早起,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中午暑热最盛之时,适当午睡,既可避炎热,又可消除疲劳、补充体力;精神方面应主动调节情志,避免过怒烦躁,避免情绪抑郁,保持神清气爽。此时在饮食上,要注重健脾益气,少食苦寒,节冷饮,少食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宜食鱼、蛋、奶、西瓜、黄瓜、冬瓜、玉米、豌豆等。此外,酸味收敛,可固护体表,防止出汗过多伤气损阳,故可多选用酸味食物,如杨梅、草莓、西红柿、酸梅汤、豆类及其制品;咸味食物则可帮助机体补充因出汗过多而丢失的盐分,以防汗多损伤心气,故应及时补充。民间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之说,夏日食姜也是春夏养阳理论的实际应用。

夏季,人们常常感觉暑热难耐,大汗淋漓,有些人在这个时期长时间地待在空调房间中,这不利于身体健康。有研究指出,如果人体长期生活在空调制造的冷环境里易损伤人体的卫表之阳和肺阳,则易患夏令感冒、咳嗽、哮喘,如果原本就有此类疾病的人就更易加重这些疾病的冬天发作机会;而夏令过度贪食冷饮冷食,易损伤脾胃之阳,以致诱发胃痛、腹泻。因此,此时养生应当顾护体内肺脾阳气,使之保持旺盛充沛,才能维持夏日健康不病,也才能达到冬病夏治的目的。所以要注意不宜长期处于低温空调环境,不可过度贪食冰镇冷饮等。

黄帝内经脏腑养生法是什么?


随着全民健身这个概念的推广,人们对于健康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养生的概念也越来越被大家所接受。所以现在市面上有很多的养生的机构和中医的理疗方法。但是在古时候就有很多关于养生的介绍,有很多的古法就是可以调理肝脏和养生的。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黄帝内经脏腑养生法。

大肠对女性来说很重要,如果它不能得到很好的排毒和修复,毒素积累到一定程度不但会让我们的皮肤长痘痘、色斑,还会增加患直肠癌的机率。

这段时间尽量要进行排便,时间越晚,积累的毒素就越多。如果便秘则要多吃一些富含粗纤维食物,如麦片、全麦面包等。或者配合经络按摩,大肠经对排便和大肠的养护有很好的功效。

早上7-9点:胃排毒时间

胃是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有储存、转运、消化食物的功能。日常饮食不规律、工作压力大等原因,使我们的胃变得越来越脆弱。

早餐是必须要吃的,而且一定要吃得丰富,最好能够吃一些养胃的食物,比如花生、核桃、苹果、胡萝卜等,另外平时也可以泡一些红茶蜂蜜水喝,对胃也是有好处的。要保持心情愉快,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会对胃造成刺激。

早上9-11点:脾脏排毒时间,修整脾脏的免疫力

脾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和传输营养物质到身体的各个器官。养好脾不仅能让我们有一个好身体,而且能让皮肤变得红润有光泽。气色好,整个人看起来也会漂亮。

排毒期间可以进行腹部按摩,同时尽量让脑部放松活动。过度用脑也会对脾造成伤害,可以听些轻柔的音乐来缓解紧张和压力。

上文中介绍了一些排毒养生的方法,如果想要通过中医调理进行养生的朋友,是可以尝试一下这些方法的。当然我们也要先了解自己的身体的各个器官的排毒的规律,这样才能遵循排毒的时间等来进行更好的调理。饮食调理和中药调理是比较常见的方法。

黄帝内经呼吸养生法是什么呢


如何进行科学的养生保健是人类历史上恒久不变的主题,因为对于健康的向往是每个人最大的追求,而目前网上绍了很多种养生的办法,比如说食疗养生,运动养生等方法,估计都让大家看到眼花缭乱了吧!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种黄帝内经呼吸养生法,那么黄帝内经呼吸养生法是什么呢?下面由我来给大家做一个解释吧。

《黄帝内经五脏六腑养生法》讲述人体是大天地,五脏六腑是小天地,五脏六腑出现小问题,反映在人身上便是大问题;人体是一个讲究平衡与和谐的系统,五脏六腑又各司其职,彼此照应又相互牵制。因此在中国古老医书中,五脏六腑是人身之宝,也是养生之宝,它定寿命,决健康,泽精气,是人体养生的根本所在。“五脏六腑皆有神明”,只有五脏六腑和谐平衡,才能身心健康,达到颐养天年的初衷。《黄帝内经五脏六腑养生法》结合现代人生活和身体状况,吸收中医养生传统精华,汲取《黄帝内经》中蕴藏千年的养生智慧,从现代人身体的实际现状切入,观照现代生活的环境,以五脏六腑为本,总结归纳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养生之法。

调五脏,养六腑,百病从此不再生(1)

五脏六腑是中医独有的概念,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和本源,无论是养生还是疗疾都无外乎是对五脏六腑的调养。比如说季节养生强调“顺四时适寒暑”,治病疗疾依靠药物性味的寒热温凉,最终落在实处,所调的养的还是五脏六腑。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人就是一个以五脏六腑为核心的有机整体,脏腑关系着人的生、长、壮、老。凡是人体有了病,无论大小,不管轻重缓急,都和五脏六腑有着密切关系。无论是风邪外感,还是情志内伤,只要殃及脏腑令其功能失调,疾病也就随之上身。人的健康是由里及表的,只有脏腑平衡,气血精津才能充盈畅达,身体才能健康安泰。

中医之脏腑不同于西医,是指广义上的心、肝、脾、肺、肾及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等几大系统。一脏与一腑相对应,一阴一阳互为表里,由经络相互络属。五脏的共同特点是能贮藏与化生生命所需的精微物质;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是容纳水谷与传化糟粕。只有五脏六腑各司其职,才能确保气血精津运输畅达,水液糟粕各行其道。要想调养五脏六腑就应该真正了解其好恶,而不能只缘其在此身中,就不识庐山真面目。

上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出来,黄帝内经呼吸养生法确实是我国中医理论的一大瑰宝,和一般的养生法不一样的是,黄帝内经养生法对于我们五脏六腑的调养都有一个全面的解释,因而其养生效果一直受到大家的推崇,所以我希望大当家大家大胆的运用此类养生法来进行日常养生保健。

来自黄帝内经的起居养生


起居养生的原则,《黄帝内经》谓之起居有常。也就是说生活作息应有一定的规律,这样才有利于身心健康。

昼夜节律对人体的影响,中医学的时空观认为,昼为阳,夜为阴,阴阳消长呈周而复始的节律变化。人的作息习惯应顺应昼夜阴阳变化的规律,才有利于身心健康。这一观点与现代医学所倡导的生物钟学说大体吻合。

按时作息,适当锻炼。这是起居养生的基本要求。晨宜早起,不要贪睡。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阳气生发趋于体表,最宜做些活动形体、调养精神的运动。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道出了生命在于运动的真谛。夜宜早睡,力避熬夜,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如此才能精力充沛,心身安康。然而,现今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或贪睡或熬夜、缺乏运动、终日与电脑电视为伴是通病。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身心健康。

古代养生家有云:养生之诀当以睡眠居先。人之一生,三分之一时间在睡眠中度过,这既是生理的需要,也是健康的保证。保证睡眠质量,恢复体力精力,以此达到防病强身、延年益寿的目的。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日增,夜不安寐之人日趋增加,睡眠养生更显重要。除了服药调治外,睡前必要的准备工作是保证良好睡眠的前提:

睡前需和泰情志古人云先睡心,后睡眼,这是保证睡眠质量的重要秘诀。凡剧烈的情志变化,势必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的紊乱,从而导致失眠。睡时务必安稳思寝,不可思前想后,不可过多言语,以免扰乱心神,入睡困难。

睡前不宜饱食因为进食,尤其吃宵夜会增加胃肠负担,影响睡眠质量。若睡前有明显饥饿感,少量进食后也宜休息片刻后再睡。早在《黄帝内经》就有胃不和则卧不安之说,民间也有晚饭少一口,活到九十九之谚语。

睡前不宜大量饮茶因睡前饮水过多会使膀胱充盈,排尿频繁,特别是老年人,肾气常虚,固摄功能减退,过多饮水势必增加夜尿而影响休息。且睡前饮茶过多,茶叶中含有的咖啡因能兴奋中枢神经,使人难以入睡。

睡前温水洗脚与足底按摩历代养生家均把睡前热水洗脚作为养生祛病、延年益寿的一项措施。热水洗脚与足底按摩,可疏通经脉,促进血行,有利于消除疲劳,提高睡眠质量。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经常刺激脚掌能调节植物神经和内分泌功能,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睡觉时还需养成良好习惯,不可覆被掩面,更不可当风露宿,以免呼吸不畅,或感邪致病。

《黄帝内经》中养生思想浅析


人类的养生活动起源很早,但形成较为的理论则始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内经》中的养生理论和方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人们还仍然广泛地借鉴和发扬着其中的许多精华。

笔者就《内经》中养生的原理、原则和方法,浅谈一些体会如下:

1.肾气自然盛衰规律是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础

《内经》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天癸至,……三七,肾气平均,……四七,身体盛壮,……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先天之精由父母遗传而来,藏于肾,精化为气,是为先天精气,即肾气。先天之精生天癸,人之肾气发育充盛,则天癸成熟,均具有生殖能力;肾气发育至极,便由盛转衰,生殖能力也逐渐减弱,及至肾气衰至一定限度,天癸便趋衰竭,于是都丧失生殖能力,从形体上来看,人体就展现从盛壮到衰老的征象。如《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肾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是指先天之精发育为人体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灵枢。刺节真邪论》:“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是指作为人体精气之本源受后天培育充养形体。这为后世关于肾主生殖,肾主生长衰老,并称肾为先天之本的理论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医学从肾气衰竭探讨衰老原理,从生殖功能状况判断衰老进度以及节欲保精防衰老的方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天人相应”是中医养生的精髓

“天人相应”为《内经》基本学术思想,而“生气通天”是《内经》中“天人相应”观的组成部分。生命之气通于天,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体脏腑、经络及精气神的活动相互协调,也是一个整体,从而构成有序的生命活动及其过程。因此,凡自然环境的异常和人类自身的身心活动均可影响其生理活动而致病。如《灵枢·岁露论》云:“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素问·金匦真言论》云:“五脏应四时,各有所受。”《内经》云:“肝旺于春,心旺于长夏,脾旺于夏,肺旺于秋,。肾旺于冬”;又云:“春气在经脉,夏气在经络,长夏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疾病耗伤人体的脏腑、经络及精气神,就会导致病理性衰老,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所以,必须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的变化,才能够减少疾病,从而达到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素问·宝命全形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论述,就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概括。中医养生理论就是建立在这种人与自然相应的思想基础之上。

3.中医养生的基本方法

法于阴阳 人体生命的根本在于阴阳二气的协调,而且人体阴阳之气与自然界阴阳是相互通应的,也要达到协调统一。所以养生应顺应天地阴阳的变化,一天之内随昼夜阴阳消长进退,人的新陈代谢也发生相应的改变。如《内经》云:“以一日分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人为秋,夜半为冬。”又云:“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说明人体阳,白天多趋向于表,夜晚多趋向于里。因此,《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法;“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昭示养生要旨,内则精神专一,外则顺应自然,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如此“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

若违背了这一规律,内有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九窍功能障碍;外有肌肉壅阻而不滑利,卫气不固而腠理疏松,则邪气为害,正气削弱,疾病丛生而短折寿命。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解释:“夫百病者,多以旦惠、昼夜、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惠;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和于术数,就是正确掌握各种养生方法和。养生术种类繁多,门派各异,方法独特。有以自我修炼为主,如气功、导引、自我按摩、各种拳术等。有借助外力外物的,如保健针灸、食饵药补等。不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必须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各种养生术均有各自的宗旨、特点和针对性,要根据这些养生术的原理、特点和要求,结合本人情况,因人、因时、因地选择为宜。二是各种养生术都有特定的方法、要求,掌握其技巧和要领至关重要,一般需要有指导,否则极易出偏,甚至走火入魔;食饮有节,讲究和五味忌偏嗜,适寒温、节饥饱;起居有常,生活、工作有规律;不妄作劳,是指身、心、房事劳作均应适度,这样才能使形体与神明协调共存,故而健康应是形体无病痛之扰,情思无偏造之苦,身心和谐的生理状态。生长壮老是生命的必然过程,衰老不可避免,自有天年之限,但可以通过养生活动保持身心和谐、躯体与机能和谐,这便是生理性衰老,古称“寿尔康”。届时虽然形神皆不及少壮,但仍可以维持相应水平,生活自理,精神不败。欲达此目的,关键在于预防早衰。而环境不良、妄行不节而扰动脏腑、耗伤精气,致使淫邪内生、外邪侵袭,真邪相攻,精气衰败,形神相失,则衰老早至,即病理性衰老,也是现代提出的亚健康状态概念的理论基础。恬忮虚无,精神内守《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恬淡虚无主要是调和情绪,保持心态的安闲清静,排除杂念,防止情绪的剧烈波动,干扰气机的正常运动,维护体内气化活动的良好环境。《内经》在各种养生方法中,特别强调精神调养。精神活动是由五脏所产生的,又能反作用于五脏,影响生理活动,故《灵枢·本脏》云:“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因而《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内经》以心为精神之主宰,调心以使“主明”,说明调养精神在养生中的重要地位,为后世医家所遵循。及时避邪毒虽然影响人体健康长寿的因素很多,但是疾病的侵害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那么,减少疾病,保持人体的健康状态是养生的一个重要环节。综观中医学病因学说,大致可以概括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个方面。避免这些致病因素的侵害,人体就能保持健康状态,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索问·上古天真论》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即外因,人生活在自然之中,自然之六气在正常情况下是万物生长的基础条件。而六气的异常变化,则成为导致人体疾病的六淫,成为致病因素。此外,尚有“疫疠之气”等各种外界致病因素的困扰。所以,避免外界致病因素的侵袭,是中医养生学的一个重要原则。七情所伤,情志致病是中医病因学说的内因。人之七情,在正常情况下是人体对外界事物和现象所做出的反映。不论是古代文献记载还是临床所见,因情志失调而导致疾病的案例是很多的。所以对于养生而言,调节情志,重视精神的调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环节。中医病因学说的不内外因是指饮食、劳逸、外伤等各种致病因素。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总是以“适度”为原则的。生命活动中任何环节的过度或不及,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饮食上的饥饱失常、饮食不洁、饮食偏嗜,劳逸中的过劳、过逸,都是引发疾病的重要因素。所以,在饮食上应当遵循“谨和无味”的法则,在劳逸方面要做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同时避免各种外伤的侵害,以此而达到“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的目的。

《内经》中养生理论和方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渴望健康长寿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而中医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有助于人们追求健康长寿目标的实现。同时也为现代人群中普遍存在的亚健康状态的防治也提出了有效的理论和方法。

黄帝内经12时辰养生是什么?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养生,那养生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从平常我们的饮食到冬季秋季的进补都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我们的养生之道。那么最近小编听说了一个黄帝内经十二时辰养生,那么这个东西到底对我们的人体有什么样的影响呢?长期坚持对我们的身体是否有益呢?小编今天来给大家科普一下。

@子时 (23:00-1:00) 胆经旺

子时前入睡,晨醒后头脑清醒、气色红润;肝的排毒,需在熟睡中进行。

@丑时 (1:00-3:00) 肝经旺

丑时不睡者,面色青灰,情志倦易躁怒,易生肝病;胆的排毒,亦同。

@寅时 (3:00-5:00) 肺经旺

心脏病患者此时最易发病。寅旪醒来睡不着,多为气血不足;肺的排毒。此即为何咳嗽的人在这段时间咳得最剧烈,因排毒动作已走到肺;不应Medicine,以免抑制废积物的排除。

@卯时 (5:00-7:00) 大肠经旺

卯时排便是对大肠最好的照顾。空腹喝水,有利于晨便;大肠的排毒,应上厕所排便。

@辰时 (7:00-9:00) 胃经旺

辰时胃部吸收能力増强,此时应吃早餐,吸收好,且不易胖;疗病者最好早吃,在6点半前,养生者在7点半前,不吃早餐者应改变习惯,即使拖到9、10点吃都比不吃好。

@巳时 (9:00-11:00) 脾经旺

巳时是老年人户外活动的最佳时间。应适量喝水、适度运动

@午时 (11:00-13:00) 心经旺

午时人体气血最旺,不宜做剧烈运动,应小憩,宜于养心

@未时 (13:00-15:00) 小肠经旺

未时锻炼小肠经,有利于吸收营养

@申时 (15:00-17:00) 膀胱经旺

申时学习效率高。多喝水,多吃水果,有利排泄,泻火排毒

如此可见,我们的黄帝内经十二时辰养生对我们的身体是非常有好处的,它主要是利用我们人体在二十四个小时之内的新陈代谢,根据不同的心肺的情况来调节能力是非常合理的,小编建议中老年人可以根据这个来适当调整自己的养生方案使自己更加延年益寿。

黄帝内经食疗养生方法是什么


经常上一些站的朋友应该都知道一个简单的道理,食疗养生是我们养生方法里面最实用最高效的一种,根据我国黄帝内经的一些说法,一个好的食疗养生计划,才是大家延年益寿目标的真正保障,那么黄帝内经食疗养生方法是什么呢?带着很多朋友的疑问,下面就由我来为大家清楚的做一个解释吧。

《黄帝内经》养生三句话:“好好吃饭”;“好好睡觉”;“不急不气”。

“好好吃饭”:一日三餐,定时定量,荤素搭配,五谷杂粮。很简单却也很难做到。(想想自己就能体会到是否很难做到了)

1、定量:六分醉七分饱八分爱。

2、荤素搭配:一口肉四口菜。我们决定不了吃什么的时候,可以用辅助的保健品来维持自己身体的健康,现代化的生活就要用现代化的高科技产品给我们做补充。

阿胶牛肉汤

材料:阿胶15克,牛肉100克,米酒20毫升,生姜10克

做法

1、将牛肉去筋切片,与生姜、米酒一起放入砂锅,加水适量,用文火煮30分钟;

2、加入阿胶及调料,溶解即可。

作用:滋阴养血,温中健脾。适用于月经不调、经期延后、头昏眼花、心悸少寐、面色萎黄者,或胎动不安者。阿胶甘平、能补血止血、调经安胎。牛肉补脾生血,与阿胶配伍能温中补血,配伍生姜、米酒,更增健脾和胃之功。可用于脾虚,气血不足之一切症候。

禁忌:

1、消化不良者忌食;

2、女性月经期间忌食;

3、感冒未愈者忌食。

白果牛奶菊梨汤

材料:白果25克,白菊花3朵,雪梨3个,牛奶蜜糖适量。

做法:

1、白果去壳,去衣;白菊花洗净,取花瓣;雪梨洗净,取肉切粒。

2、将白果、雪梨放入清水煲,煲至白果软熟,加入牛奶煮滚即可,待放凉后,加蜜糖调味食用。

功效:润容洁面、洁肤除斑。

枸杞田螺汤

材料:枸杞子20克 田螺肉100克 小白菜200克 姜5克 葱5克 盐5克 素油30克

做法:

1、枸杞子洗净,去杂质;田螺肉清水漂去泥,洗净,切片;小白菜洗净,切5厘米长的段;姜切片,葱切段。

2、把炒锅置武火上烧热,加入素油,六成熟时,下入姜、葱,爆香,加入田螺炒匀;

3、注入清水500毫升,用武火烧沸,加入盐、小白菜;用文火煮6分钟即成。

功效:补肝肾,清热解毒。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同时患有肾病的患者。

花仁蹄花汤

材料:花生米200克,猪蹄1千克,老姜30克,盐25克,葱10克,胡椒粉0.15克,味精0.1克。

做法:

1、将猪蹄镊毛、燎焦皮、浸泡后刮洗干净;对剖后砍成3厘米见方小块,花生米在温水中浸泡后去皮,葱切花,姜拍破。

2、把大锅置旺火上,加入清水(2.5千克),下猪蹄,烧沸后捞尽浮沫,放进花生米、生姜。

3、猪蹄半熟时,将锅移至小火上,加盐继续煨炖。待猪蹄炖烂后,起锅盛入汤钵,撒上胡椒粉、味精、葱花即可。

以上所提到的,有一些食谱就是黄帝内经在食疗养生方法中,所总结的一些精髓,希望大家在生活中能够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适合自己的一些营养食物来进食,除此之外,我还想提醒大家,食疗养生只是养生方式的一种,除此之外,我们最好能够配合锻炼,针灸按摩等方法进行养生工作,这样才是我们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

黄帝内经秋季养生的方法


秋天气候会变得非常的干燥,我们的身体就特别容易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常见的口感以及咳嗽等现象,并且天气逐渐的转冷也是风湿病等高发的季节,如果我们能及时的调整好生活习惯和饮食对身体进行保养就能得到很好的改善,但是我们一定要掌握好方法,下面一起了解下黄帝内经秋季养生的方法。

黄帝内经秋季养生的方法

秋季养生法则一:不忙添衣

   秋季,阳气渐消,阴气渐长,天气渐趋凉爽。“秋宜凉”,“未寒不忙添衣”,避免衣多汗出,津伤气泄,才符合阴精内收、阳气内敛的秋季养生之道。“春捂秋冻”可提高新陈代谢,增强御寒能力。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就穿棉”,“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白露过后,天气渐凉,应随气候变化适当增衣。民谚:“白露身不露。”秋初夏末,热气酷甚,不可脱衣裸体,贪取风凉。秋季早晚凉,午问热,大汗之后忌脱衣裸体,应及时换衣,避免遭受风寒邪气而发病。秋季远足,应多带几件秋装,如夹衣、春秋衫、薄毛衣等,以备增减。

秋季养生法则二:清润养阴忌苦

   金秋肺气旺,味属金,食辛金旺。金能克木,木属肝,肝主酸,故秋季饮食宜减辛增酸。如食木瓜、梅子、山楂等,以养肝气。油炸煎烤、辛辣香燥、肥甘厚味的食品,多吃易内火亢盛,伤津劫阴。脾胃属土,土生金,甘味养脾,脾旺则肺气充。秋天干燥,宜多食梨、芹菜、萝卜、蜂蜜等含水较多的甘淡滋润食物可养脾利肺、生津润燥,防治干咳、咽干、口燥、肠燥便秘、毛发枯槁等秋燥津亏病症。肺病禁苦,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苦性燥,易伤津耗气。

   秋季养生法则三:小劳小动

   秋风习习,气候凉爽,人们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散步、长跑、打太极拳、练气功等,进行户外运动。户外锻炼可增强体质,耐寒抗病,补养肺气,消除秋愁。

   秋季锻炼或劳动,应遵守“秋季养收”的养生原则,即保证阴精内蓄,不随阳气外耗。情绪宜安宁清静,收敛神气,动作宜平缓温和,勿汗出淋漓,周身微热,汗出即止。

   “津常咽,齿常叩”是长寿皇帝乾隆的养生秘诀。“漱津咽唾,可以润五脏,悦肌肤,令人长寿不老。”日本西冈教授发现,唾液含免疫球蛋白,能抵御病菌侵袭,具有促进伤口愈合的奇妙作用,是天然防癌剂。细嚼慢咽,唾液增多,胃肠病显著减少,并有助于延缓衰老。

养生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的简单。需要我们掌握好一定的方法才可以的,上面就是黄帝内经秋季养生的方法的介绍,通过了解之后我们知道秋季对身体保养不要过多的添加衣物,另外平时也要多进行体育锻炼

黄帝内经之食疗养生内容是什么


   

   我们在高中的历史学科中就已经接触过了皇帝内经这本书籍,但是当时的我们只知道这是我们古时代的一本医学经典,对它谅解的具体内容没有去过深的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这本书的认识也在逐渐加强,知道了这本书中给我们谅解了很多的养生之道,对我们今天的生活还是会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说一下黄帝内经之食疗养生主要告诉了我们什么

   

   《黄帝内经之食疗养生》将《黄帝内经》中的食物养生进行了精辟详细地阐述,观点新颖有其独到之处;内容严谨有其科学依据;文笔生动有其通俗易懂之妙。可谓“一看就懂,一用就灵”的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浅谈食疗与养生保健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它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食疗经验,提出了较为系统的食疗学理论,是中医食疗理论的奠基作。其中的理论观点包括如下几点。  1.1  食药一体的营养观  食药一体观包括药食同源、药食同功、药食同理。①药食同源指药物和食物均来源于自然界,都是大自然的产物。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经过口偿身受,发现有的食物具有治病作用.既可当食,也可做药。由此可见,医药从食物中分化而来,二者相辅相成。②药食同功是指食物除了具有营养价值,同药物一样也具有药用价值以防治疾病。这主要体现于药物和食物均具有形、色、味、气及作用部位这5个方面。这里的“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种滋味;“气”是指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又称“四性”;作用部位是指食物或药物对人体某一特定的内脏有明显的亲和力。如酸的药物或食物先入肝,首先对肝脏发挥其影响和作用。每种食物或药物在这五个方面都有所专,这就构成了每种食物或药物各自的特性或性能。③药食用理是指食物疗法与药物疗法的施用原则相同。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这种结合气候变化选择药物或食物的治疗原则,中医学称作“因时制宜

   

   皇帝内经之食疗养生是国医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也是我国的瑰宝,在21世纪的今天它同样也可以发挥出他巨大的作用,而且这本书中所包含的一些理念对我们现在在养生方面有些不可磨灭的贡献,所以我们作为21世纪的年轻人也应该尽可能的去多了解一下古时代的养生之道,让我国的瑰宝可以更加流光溢彩。

   

《黄帝内经》学习辅助:经络养生经(手三阳经)


在中医学中,颈椎病属于“痹症”、“肩颈痛”的范畴,病因病机为脏腑不足、风寒外袭、劳倦损伤,使气血凝滞、筋骨不利所致。

手阳明大肠经

循行路线:

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沿食指桡侧上行,经过合谷穴,行于上肢伸侧前缘,上至肩关节前缘,过肩后,到项后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穴),再向前下行入锁骨上窝(缺盆穴),进入胸腔络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属大肠。

分支:从锁骨上窝(缺盆穴)上行,经颈部至面颊,过大迎穴,入下齿中,复返出挟口角两旁,过地仓穴,绕至上唇鼻下中央人中(水沟穴)左右交叉于人中(右脉左行,左脉右行),分别至对侧鼻翼旁(迎香穴),交于足阳明胃经。

商阳——专治咽喉不适的保健穴

定位取穴: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处。

主治功效:此穴具有清热解表、苏厥开窍的作用。多用于治疗耳鸣耳聋、牙痛、咽炎、喉炎、眼睛疲劳、视力衰退、胃肠不适、感冒发热、手指麻木等。

合谷——头、面部疾病的克星

定位取穴:位于手背部,在拇指与食指的根部交接处的肌肉最高点的地方。

主治功效:此穴具有镇静止痛、通经活络、清热解表的作用。多用于治疗感冒、流鼻涕、头痛、咽炎、扁桃体炎等。

手三里——去上肢疲劳和酸痛

定位取穴:肘横纹外侧端,曲池下2寸处。

主治功效:此穴具有通经活络、清热明目、调理肠胃的作用。治疗面神经麻痹、上肢瘫痪、肩周炎、上肢神经痛等。

曲池——通脉清热的随身药囊

定位取穴:屈曲肘关节时,位于在肘横纹的外侧头。

主治功效:此穴具有清热和营、降逆活络、调和气血、平衡血压的作用。多用于治疗颈椎疼痛、上肢过电样疼痛、手臂麻木、头痛等。

黄帝内经时令养生经是什么?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