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气盛

修心养生适合人群。

朱德说“锻炼身体要经常,要坚持,人和机器一样,经常运动才不能生锈。”古往今来,人们都普通注意养生!只有进行科学的养生,我们才能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您是否正在关注中医养生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心气盛”,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病证名又称心气实、心阳盛。心主血脉,藏神,其气过亢,可表现神志或血脉的病证。《灵枢淫邪发梦》:心气盛,则梦善笑恐畏。《诸病源候论心病候》:心气盛,为神有余,则病胸内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髆腋间痛,两臂内痛,喜笑不休,是心气之实也。治以清心泻火为主。

精神方面

主要是指精神方面的病理变化。心气盛则心火炽,表现为精神过度兴奋,心烦失眠,梦中发笑等。如火盛的程度较严重,则出现烦躁、发狂,一般称之为心阳盛。

中藏经

心者,五脏之尊号,帝王之称也。与小肠为表里,神之所舍。又主于血,属于火,王于夏,手少阴是其经也。凡夏脉钩,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来盛去亦盛,此为太过,病在外;来衰去盛,此为不及,病在内。太过则令人身热而骨痛、口疮、舌焦、引水;不及则令人烦躁,上为咳唾,下为气洩。其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玕,曰平。脉来累累连属,其中微曲,曰病。来前曲后倨,如操带钩,曰死。

又思虑过多则怵惕,怵惕伤心,心伤则神失,神失则恐惧。又真心痛,手足寒,过节五寸,则旦得夕死,夕得旦死。又心有水气则痹,气滞身肿,不得卧,烦而躁,其阴肿也。又心中风,则翕翕发热,不能行立,心中饥而不能食,食则吐呕。

夏,心王。左手寸口脉洪、浮、大而散,曰平,反此则病。若沉而滑者,水来克火,十死不治。弦而长者,木来归子,其病自愈。缓而大者,土来入火,为微邪相干,无所害。

又心病则胸中痛,四肢满胀,肩背臂膊皆痛。虚则多惊悸,惕惕然无眠,胸腹及腰背引痛,喜悲,时眩仆。心积气久不去,则苦忧烦,心中痛。实则喜笑不息,梦火发。心气盛,则梦喜笑及恐畏。邪气客于心,则梦山丘烟火。心胀,则心烦、短气,夜卧不宁。心腹痛,懊憹,肿,气往来上下行,痛有时休作,心腹中热,喜水,涎出,是蚘咬心也。心病则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

又左手寸口脉大甚,则手内热赤,肿太甚则胸中满而烦,澹澹面赤,目黄也。又心病则先心痛,而咳不止,关膈不通,身重不已,三日死。心虚则畏人,瞑目欲眠,精神不倚,魂魄妄乱。

心脉沉小而紧,浮之不喘。若心下气坚,食不下,喜咽干,手热,烦满,多忘,太息,此得之思忧太过也。其脉急甚则瘈疭,微机急,心中痛,引腰背痛,不下食;太缓则发狂笑;微缓则吐血;大甚则喉闭,微大则心痛引背,善泪出;小甚则哕,微小则消瘅;滑甚则为渴,微滑则心疝引脐,腹鸣;涩甚则瘖不能言;微涩则血溢,手足厥,耳鸣,癫疾。

又心脉搏坚而长,主舌强不能语;软而散,当慑怯不食也。又急甚则心疝,脐下有病形,烦闷少气,大热上煎。又心病狂言,汗出如珠,身厥冷,其脉当浮而大,反沉濡而滑;其色当赤,今反黑者,水克火,十死不治。又心之积,沉之而空空然,时上下往来无常,病胸满,悸,腰腹中热,颊赤,咽干,心烦,掌中热,甚则呕血,夏瘥冬甚。宜急疗之,止于旬日也。又赤黑色入口,必死也。面黄目赤者亦死。赤如杯血亦死。

又忧恚思虑太过,心气内索,其色反和而盛者,不出十日死。扁鹊曰:心绝则一日死。色见凶多,而人虽健敏,名为行尸。一岁之中,祸必至矣。又其人语声前宽而后急,后声不接前声,其声浊恶,其口不正,冒昧喜笑,此风入心也。又心伤则心坏,为水所乘,身体手足不遂,骨节解,舒缓不自由,下利无休息,此疾急宜治之,不过十日而亡也。

又笑不待呻而复忧,此水乘火也。阴系于阳,阴起阳伏,伏则生热,热则生狂,冒昧妄乱,言语错误,不可采问,心已损矣。扁鹊曰:其人唇口赤,即可治,青黑即死。

又心疟则先烦而后渴,翕翕发热也,其脉浮紧而大者是也。心气实,则小便不利,腹满,身热而重,温温欲吐,吐而不出,喘息急,不安卧,其脉左寸口与人迎皆实大者是也。心虚则恐惧多惊,忧思不乐,心气实,胸腹中苦痛,言语战栗,恶寒,恍惚,面赤目黄,喜衄血,诊其脉,左右寸口两虚而微者是也。

yS630.Com相关推荐

心气虚能治好吗


心气虚的这种情况,一般主要表现在心悸气短,身体出汗,胸口发闷,不舒服的症状上患者主要也会表现出脸色苍白,甚至可能还会感觉到身体发抖很不舒服,而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补益气的,所以心气虚可以通过用中医中药的方法进行治疗,恢复起来才能更好更快一些。

心气虚一般表现为心悸,气短,自汗,胸闷不舒或痛,活动后加剧,面色苍白,体倦乏力,舌质淡,舌体胖嫩,苔白,脉结代等。心气虚多因禀赋不足、心气素虚;年迈体衰、脏气渐弱;劳倦思虑过度,耗伤心气;或由久病气血双亏,心气乏源;或因误汗、过汗、汗出过多,心气随之而泄,导致心气不足。

中药调理治疗原则主要是补益心气。辩证为偏阳虚可以用养心汤加减:炙党参15克、炙黄芪15克、酸枣仁30克、茯神15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百合15克、桂枝10克、炙甘草10克。

阳虚比较厉害加制附子10克,淫羊藿15克。如果偏阴虚可以用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15克、炙党参15克、熟地黄15克、阿胶15克、麦冬10克、胡麻仁15克、百合10克、广木香10克、生姜6克、大枣15克。如果有血淤,加丹参,红花等活血化瘀的药物。

如果有喘促加沉香5克、蛤蚧10克固肾平喘。如果病人睡眠不好或者睡眠不足失眠多梦,恶梦比较多,容易惊恐,可在炙甘草汤基础上加首乌藤30克,龙骨30克。

针灸治疗效果不错。一般可以取穴心俞、厥阴俞、内关、足三里神门等。进针得气后,留针可以15分到20分钟,加用电针轻度刺激,效果更好。也可以用耳穴疗法,用王不留行贴于耳部心脏对应穴位。

心气郁结的症状是什么?


在中医当中,心气郁结属于一个名词,也是一种疾病的称呼。临床上,如果一个人患上了这样的病症之后,身体常常会出现胸闷的症状,还可能伴随着暖气。尤其是女性朋友,受到疾病的影响,正常的月经也会变得不正常,月经不调自然是不在话下。那么,心气郁结的症状具体还有哪些呢?

症状一:出现的时候,患者经常会表现得过于压抑,而且女性朋友经常会出现头痛,烦躁不安,情绪特别的不稳定经常的易怒或者是悲伤,还会表现出腹部的胀满会直接影响到体内的内分泌的功能。

症状二:女性朋友出现心气郁结的时候经常会影响到正常的月经。月经的正常的主要的原因与肝的疏泄功能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造成了肝气不舒这时患者就会出现月经量过少,而且在经期时出现月经出血的表现。

症状三:在出现心气郁结的时候,人们会往往很难入睡。睡眠质量会深受影响而且女性朋友出现了肝气郁结时,经常的会造成皮肤过于粗糙,脸色会非常的暗尘,这时会造成失眠多梦而且特别容易发怒。

注意事项

我们上面所讲的是关于出现心气郁结时的症状表现那么女性朋友在平时一定要引起重视要调整好自己的身心健康,不要总是情绪过于激动。

鉴别诊断

1.肝气郁结证常有情志不舒的病史,或病情与情绪变动的关系密切;而肝火上炎多由气郁化火或火邪内侵所致。后者往往是前者的进一步发展。

2.肝气郁结证临床以情志不舒,胸闷喜太息,胸胁或少腹胀痛窜痛,脉弦为基本表现;妇女可见乳房胀痛,痛经,月经不调症状;可有梅核气,瘿瘤,徵瘕等病变。

3.肝火上炎证临床可见头晕胀痛,痛势若劈,面红目赤,口苦口干,急躁易怒,耳鸣如潮,耳聋、不寐,或胸胁灼痛,便干溲赤,吐血,衄血,舌红苔黄,脉弦数。

分心气饮的功效与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分心气饮作为一种中药方剂,其原料中的几种中药材含有很多对人体有益的成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

【处方】木香(不见火)、桑白皮(炒),各半两。丁香皮一两,大腹子(炮)、桔梗(去芦.炒)、麦门冬(去心)、草果仁、大腹皮(炙)、厚朴(去粗皮.姜汁制)、白术、人参,各半两。香附子(炒.去毛)、紫苏(去梗)、陈皮(去白)、藿香,各一两半。甘草(炙)一两。

【炮制】上俰咀。

【功能主治】治男子、妇人一切气不和,多因忧愁思虑,怒气伤神,或临食忧戚,或事不随意,使郁抑之气留滞不散,停于胸膈之间,不能流畅,致心胸痞闷,胁肋虚胀,噎塞不通,噫气吞酸,呕哕恶心,头目昏眩,四肢倦怠,面色萎黄,口苦舌干,饮食减少,日渐羸瘦,或大肠虚秘,或因病之后,胸膈虚痞,不思饮食,并皆治之。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生姜三片,枣子一个,擘破去核,及灯心十茎,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木通(去节)、赤芍药、赤茯苓、肉桂(去粗皮)、半夏(汤洗七次)、桑白皮(微炒)、大腹皮、陈皮(去瓤)、青皮(去白)、甘草(炙)、羌活,各一两;紫苏(去粗梗)四两。

【炮制】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治男子、妇人一切气不和,多因忧愁思虑,怒气伤神,或临食忧戚,或事不随意,使郁抑之气留滞不散,停于胸膈之间,不能流畅,致心胸痞闷,胁肋虚胀,噎塞不通,噫气吞酸,呕哕恶心,头目昏眩,四肢倦怠,面色萎黄,口苦舌干,饮食减少,日渐羸瘦,或大肠虚秘,或因病之后,胸膈虚痞,不思饮食,并皆治之。

【用法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三片,枣二个,灯心五茎,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木香(不见火)桑白皮(炒)各15克 丁香皮30克 大腹子(炮)桔梗(去芦,炒)麦门冬(去心)草果仁 大腹皮(炙)厚朴(去粗皮,姜汁制)白术 人参(锉)各15克 香附子(炒,去毛)紫苏(去梗)陈皮(去白)藿香各45克 甘草(炙)30克

【制法】上哎咀。

【功能主治】主治情志不遂,郁气留滞不散,心胸痞闷,胁肋虚胀,噎塞不通,噫气吞酸,呕逆恶心,头目昏眩,四肢倦怠,面色萎黄,口苦舌干,饮食减少,日渐消瘦,或大便虚秘,成因病之后,胸膈虚痞,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入生姜3片,枣子1个(擘破去核),灯心10茎。煎至l0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

【处方】紫苏茎叶120克 羌活 半夏(汤浸七次)肉桂(去皮)青皮(去白)陈皮(去白)大腹皮 桑白皮 木通(去节)芍药 甘草 赤茯苓各30克

【制法】上哎咀。

【功能主治】调顺三焦,消化滞气。主治忧愁思虑,或因酒食过伤,气不流畅,心胸痞闷,胁肋胀满,噎塞不通,嗳气吞酸,呕哕恶心,头目昏眩,饮食减少,四肢倦怠,面色萎黄,日渐瘦羸。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生姜3片,枣2枚,灯心10茎,煎取100毫升。去滓温服。

【摘录】《普济方》卷一八一引《如宜方》

【处方】木通、丁香皮、人参、麦冬、厚朴、大腹皮。

【功能主治】妇人胎前噎膈,气多而食不下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二

【处方】木香(不见火)半两,桑白皮(炒)半两,丁香皮1两,大腹子(炮)半两,桔梗(去芦,炒)半两,麦门冬(去心)半两,草果仁半两,大腹皮(炙)半两,厚朴(去粗皮,姜汁制)半两,白术半两,人参(锉)半两,香附子(炒,去毛)1两半,紫苏(去梗)1两半,陈皮(去白)1两半,藿香1两半,甘草(炙)1两。

【功能主治】男子、妇人一切气不和。多因忧愁思虑,怒气伤神,或临食忧戚,或事不随意,使抑郁之气留滞不散,停于胸膈之间,不能流畅,致心胸痞闷,胁肋虚胀,噎塞不通,噫气吞酸,呕哕恶心,头目昏眩,四肢倦怠,面色萎黄,口苦舌干,饮食减少,日渐羸瘦,或大肠虚秘;或因病之后,胸膈虚痞,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2钱,水1盏,加生姜3片、枣子1个(擘破去核),及灯心10茎,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局方》卷三(宝庆新增方)

【别名】心气饮

【处方】紫苏茎叶3两,半夏(制)1两半,枳壳(制)1两半,青皮(去白)1两,陈橘红1两,大腹皮1两,桑白皮(炒)1两,木通(去节)1两,赤茯苓1两,南木香1两,槟榔1两,蓬莪术(煨)1两,麦门冬(去心)1两,桔梗1两,肉桂1两,香附1两,藿香1两,甘草(炙)1两3分。

【制法】上锉散。

【功能主治】通利大小便。主忧思郁怒,诸气痞满停滞。

【用法用量】心气饮(《丹溪心法》卷四)。

【临床应用】瘴疟里人瘴疟经年,虚肿腹胀,食不知饱,以此药吞温白丸,初则小便数次,后则大便尽通,其病顿愈。

【摘录】《直指》卷五

【处方】木通(去节)1两,赤芍药1两,赤茯苓1两,肉桂(去粗皮)1两,半夏(汤洗7次)1两,桑白皮(微炒)1两,大腹皮1两,陈皮(去瓤)1两,青皮(去白)1两,甘草(炙)1两,羌活1两,紫苏(去粗梗)4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消化滞气,升降阴阳,调顺三焦,和脾进食。主男子、妇人一切气不和,多因忧愁思虑,怒气伤神,或临食忧戚,或事不随意,使抑郁之气留滞不散,停于胸膈之间,不能流畅,致心胸痞闷,胁肋虚胀,噎塞不通,噫气吞酸,呕哕恶心,头目昏眩,四肢倦怠,面色萎黄,口苦舌干,饮食减少,日渐羸瘦,或大肠虚秘;或因病之后,胸膈虚痞,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加生姜3片,大枣2个,灯心5茎,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局方》卷三(续添诸局经验秘方)

【处方】桔梗、枳壳、木香、槟榔、乌药、香附、木通、肉桂、芍药、茯苓、大腹皮、桑皮、青皮、陈皮、真紫苏、羌活、甘草。

【功能主治】妇人内郁,血凝气滞成病者。

【用法用量】上锉2剂,加生姜3片、大枣2个,灯心30条,水2钟,煎8分,空心温服,滓更煎服。

【摘录】《宋氏女科》

【处方】苏梗1钱,青皮1钱,芍药1钱,大腹皮1钱,陈皮1钱,官桂6分,赤茯苓、桑白皮、灯心、生姜。

【功能主治】大怒而胀。

【用法用量】方中赤茯苓、桑白皮、灯心、生姜用量原缺。

【摘录】《风痨臌膈》

【处方】紫苏叶、半夏、青皮、陈皮、大腹皮、赤茯苓、桑皮、芍药、甘草、木通。

【功能主治】一切气病。

【摘录】《医学六要·治法汇》卷一

最后提醒下分心气饮虽是一个治疗疾病的好选择,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如果可以的放话,选择日常多注意饮食,因为科学的生活方式才是拥有健康身体的根本。

中医养生重在养气 少思虑养心气


中医养生重在养气 少思虑养心气

中医认为,气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庄子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人活一口气、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等,都是在强调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作用。下文做了具体介绍,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

气的生成复杂,来源不一,分类多端。其功能有五:推动、温煦、固摄、防御和气化。气之为病有气虚、气郁、气滞、气阻等,心气虚、肺气虚,肝郁气滞、肺气阻塞等临床常见。《灵枢口问》对气虚的症状进行过描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悗.

鉴于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中医养生保健总以养气为首务。清代医家黄凯钧在《友渔斋医话》中提出的养气训,对养气的方法进行了概括总结。

一少思虑养心气

心气泛指心的功能活动,现代也可特指心脏推动血液循环的功能。心气不足,会导致一系列病症。《灵枢天年》: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人之思虑最易耗伤心气。《灵枢本神》: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灵枢口问》: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怵惕思虑、喜乐无极、悲哀忧愁、恐惧不解等情志因素首先影响心,而后引发相关脏腑的病变。

二莫嗔怒养肝气

嗔怒是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应,通常在自尊或受到威胁或损害时出现。嗔怒易导致两肋胀痛、胸闷不舒,并常见消化机能紊乱或女性月经不调等症状,严重的还会使血压升高甚则猝死,此即《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所谓: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厥.可见,保持心态的宁静与平衡非常重要。

三薄滋味养胃气

胃气泛指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胃气充足是机体健康的标志。中医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更明确提出人以胃气为本.不禁口腹之欲,恣食肥甘厚味最易损伤胃气,《素问痹论》概括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四少言语养肺气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气不足以咳嗽、乏力、畏风、自汗、易感等最为常见。除疾病因素外,话多语稠易耗损肺气。中医谓多言耗气.孙思邈也告诫莫多言、多言则气乏;宜少语,少语气得充养,不致无谓耗散。

五节房室养肾气

肾气指肾的功能活动,主要表现在生殖、生长和发育等方面。中医认为房劳伤肾,主张节制性生活,寡欲葆精,精足、气充、血旺,人体自然健康。

养气训文字浅显,通俗易懂,读者倘能体会其中蕴含的微言大义,即可达到黄凯钧所说的人能留心五养,长寿永年无难也的境地。

冬季阳气藏阴气盛 如何养肾看中医方


中医认为,冬季是阳气潜藏的时侯,养生应以补肾为主。具体该如何养肾呢?如下是一些最简便有效的方法

冬季养肾正当时

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肝、心、脾、肺、肾,分别与自然季节相对应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季则应当以保养肾脏为主。

冬天是人体阳气潜藏的时侯,而肾脏的主要功能就是养藏。此时,肾脏既要为维持冬季热能支出而准备足够的能量,又要为来年春温春生积蓄力量,以提高肌体的防疫功能和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如果肾被冬天的寒气所伤,容易发生腰膝冷痛、易感风寒、夜尿频多、咽干口燥、头晕耳鸣、内分泌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低下、怕冷等症状,还可影响其他脏腑器官的生理机能。

日常养肾三法

冬令对肾脏的保养十分重要。那么,到底要怎样保养呢?冷面、温齿、热足是养肾三妙法。

一、冷面

冷面,即用冷水洗脸。冷水是指水温20℃左右的水。冷水洗脸,可提神醒脑,早晨冷面,使大脑兴奋,还可以促进面部血液循环,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冷水的刺激可以改善面部组织的营养供应,增强面部皮肤的弹性。

二、温齿

中医认为齿为肾之余,保护好牙齿就是保护好肾。温齿,即用温水刷牙和漱口。温水是指水温35℃左右的水。牙齿和牙龈在35℃左右温度下,才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

三、热足

热足,即临睡前用热水洗脚泡脚。热水是指水温在45-50℃的水。常言道寒从脚下起,指双足供血不足,热量较少,保温力差。所以,每晚应坚持用热水洗脚泡脚,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增强防病能力,消除疲劳和改善睡眠。

冬季保肾按摩三法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肾喜温怕冷。下面三穴能使肾精充盛、肾气健旺,经常按摩能强肾养颜。

一、揉丹田

丹田位于肚脐下1.5寸处

方法:将手搓热,用右手在该处旋转按摩50次。能健肾固精,改善胃肠功能。

二、按肾俞

此法也叫搓腰法。肾俞穴位于第二、三腰椎间水平两旁一寸处

方法:两手搓热后用手掌上下来回按摩50次,两侧交替进行。可治肾虚腰痛。

三、摩涌泉

中医认为,足是人体肾经、脾经、肝经三阴经与膀胱经、胃经、胆经三阳经的交接点,对全身气血的运行有着重要作用。足心处的涌泉穴,是肾经的起点,为足少阴肾经之首穴。

方法:用右手中间三指按摩左足心,左手三指按摩右足心,两侧交替进行,各按摩80次,按摩到足心发热为止。对心悸失眠、双足疲软无力等效果良好。

心气盛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