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小知识 针灸常用的穴位有哪些

春季中医养生穴位知识。

“静能养生,静能开悟,静能生慧,静能明道。心静则清,心清则明,心明则灵,心灵则聪慧清醒。”养生已经成为一个热度越来越高的话题,养生和养性必不可分,它带给我们的是健康。如何避免走入有关中医养生方面的误区呢?以下是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中医养生小知识 针灸常用的穴位有哪些”,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针灸是通过将针具按照最适合的角度慢慢刺入患者身体里面的穴位之中,然后运动捻转一提插等方法来刺激患者的某一特定部位,从而达到疏通经络、和气血等目的,以起到调理身体以及预防治疗疾病的作用。接着呢,小编就来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针灸中最为常用的几个穴位。

三阴交穴:针对妇科病皆有效

位置:三阴交穴位于小腿的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小腿内侧骨)内侧缘后方凹陷处。

作用:三阴交穴属脾经之穴,是肝、脾、肾三经交汇之处,又名女三里,有调和气血、补肾养肝的功用。

刺激三阴交穴,对于任何妇科疾病都有一定效果。比如痛经、月经不调、女性更年期综合症、气血不和、手脚冰冷等等。

操作:痛经或月经不调者,在月经开始前5至6天起,每天花1分钟刺激本穴,有良好的保健效果。更年期综合征等病症者,常刺激此穴,能改善病情。但孕妇不宜。

足三里穴:人体保健第一要穴

位置:足三里穴位于膝盖前外侧下方凹陷处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的位置。

作用:足三里号称人体保健第一要穴,民间有常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 之说。刺激足三里穴,可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增强消化功能,增进食欲;改善心脏功能,调节心律;常按揉足三里穴能预防和减轻很多常见病,如胃十二指肠溃 疡、急性胃炎、胃下垂、呕吐、肠炎、便秘、胆囊炎、胆肾结石绞痛及糖尿病、高血压等,并对解除急性胃痛效果明显。

操作:每天用拇指轻轻按揉足三里,每次时间维持在两到三分钟,力度只要感觉局部有酸胀感为宜。如果处于一些紧急情况,例如胃痛急性发作了,但是所穿的裤子却是很紧,这时可以用鼻尖隔着衣物来刺激这个穴位,以症状减轻为度。

膻中穴:捶胸顿足延年益寿

位置:膻中穴位于我们身体的正中间上面,具体在第四根肋骨,两乳头连线的中间点的位置。

作用:刺激该穴能活血通络、宽胸理气、止咳平喘。尤其是可有效治疗各类气病,包括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如哮喘、胸闷、心悸、心烦、心绞痛等。还可以治产后缺乳、乳腺炎、肋间神经痛、胃贲门痉挛等病症。

操作:可双手交叉,握空心拳,然后捶打这个穴位。也可将一手四指并拢,用指腹顺时针打圈按揉或从上自下推揉,每天不少于100次,持续2至3分钟。现代医学证明,人体是从胸腺开始衰老的,经常捶胸顿足,延年益寿。

关元穴:对症阳虚畏寒、宫寒不育

位置:位于下腹部,身体前正中线上,肚脐下3寸。古有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也之说。

作用:此穴有培补元气、肾气、暖下元的作用,治病范围广泛,包括妇科类的白带病、痛经、各种妇科炎症,男科的阳痿、早泄、前列腺疾病等。每天坚持点按或灸穴位15分钟,有助提高性功能,对腰部发冷、阳痿、早泄及体质虚弱者效果更好,还可治突发的昏厥。

操作:可用隔姜灸法,用一片薄薄姜片上面扎一些小孔,贴在关元穴上,然后用艾柱来灸,一次15分钟左右,感觉穴位处潮红即可。阳虚畏寒、宫寒不育者,疗效更显著。

肠胃疾病

通过中医针灸的方法可以各种肠胃疾病,例如胃溃疡,针灸调理可以增加胃部粘膜下血液流量,促进肠胃蠕动,有助胃溃疡愈合。中医针灸对急性慢性胃肠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术后胃肠功能紊乱、厌食、腹泻、胃下垂等疾病的治疗效果都非常的好。还有用针灸刺激支沟穴和照海穴两个穴位可以有效治疗便秘症状。

眼科疾病

针灸可以帮助人们预防和治疗结膜炎、白内障等眼科疾病。治疗眼科疾病可以采用针灸治疗方法之一的耳压法,也就是把菜籽埋于耳朵内部的相关穴位之下,使得这些穴位可以长久接受凉性刺激,以起到治疗调理作用。

涌泉穴:可使肾精充足、耳聪目明

位置:位于足底部,脚趾向下弯时足前部凹陷处,第二三趾趾缝纹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是肾经的第一个穴位。

作用:经常按摩此穴,则肾精充足、耳聪目明、精力充沛、性功能强盛、腰膝结实、行走有力。按揉此穴,还可改善急性心绞痛症状。涌泉穴对咽喉肿痛、头痛、失眠、小便不利、休克、中暑、癫痫、不孕、月经不调、怕冷、阳痿、遗精、更年期综合征等均有疗效。

操作:每晚温水泡足后,先擦热双手掌,然后右掌按摩左涌泉,左掌按摩右涌泉,直到足心发热。每天临睡前按摩此穴,可达到心肾相交、水火相济的效果。按摩时要做到清静平和,才可事半功倍。

针灸治这些病挺好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大多是由病毒引起的,患者常会因此感到神经疼痛,常常靠吃止痛药缓解疼痛,但长此以往,容易对身体造成别的危害。针灸治疗带状疱疹主要通过针灸加上放血、拔罐等方式进行,通过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可以很快减轻疼痛,1到2周就能有效果。

面瘫

面瘫也是针灸科里疗效较好的病种之一。治疗方法主要方法有针刺,电针外加红外线灯照射以减轻患者炎症,有时还结合表情肌康复训练。针灸治面瘫主要起温通经络,荣养筋脉的效果,可以改善面部的血液循环,一般治疗3到4周便能痊愈。比起其他治疗方法,针灸疼痛少,疗效快,而且还没有毒副作用。

慢性便秘

消化系统疾病也比较适合针灸治疗。得了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一吃药就会呕吐腹泻,针灸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不用吃药就能治疗肠胃疾病。慢性便秘也能通过针灸治疗,针灸能通过对腹部穴位的刺激,促进肠胃蠕动,有效缓解患者便秘症状。夏淑文医生补充,针灸加上食疗,比如喝点蜂蜜吃点香蕉,效果会更好。

yS630.Com相关推荐

针灸减肥常用穴位有哪些


 

通过中医方面的针灸可以让人们有减肥瘦身的效果,主要是通过刺激到全身的穴位,让穴位得到经络疏通的现象,这样就可以很快的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减肥,相信人们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做了很多的努力,但是当减肥的计划一个个都失败了,那么对很多女孩子来说是非常烦恼的问题,那么针灸减肥常用的穴位有哪些呢?

中医针灸减肥穴位主要有三阴交、曲池、血海、合谷以及足三里。

1、三阴交:胫骨内一横指或内踝高点上三寸的地方,此穴位是肝、脾、肾经脉的交汇处,具有健脾排水、滋肝益肾的功效。

2、曲池:位于肘横纹外端0.5寸的地方,即与肱骨外髁连线的中点,此穴位具有散风清热、消炎止痛等功效。

3、血海:位于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两寸。此穴是生血与活血化淤的主要穴位,具有活血调经、健脾化湿、缓解经期小腹疼痛、散风祛湿等作用。

4、合谷:位于手背部位,第二掌骨中点,拇指的侧边,此穴位能够通经络、疏风清热。

5、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的边缘,此穴位可以调理脾胃、通经活络、补中益气、增强体质。

针灸减肥只有找准穴位才能有效瘦身,所以建议大家在选择针灸减肥时,一定要选择正规医疗机构!

在中医上面来做针灸减肥有很多不同的方法,针灸减肥也是需要我们大家长期坚持的一种减肥方法,其实减肥如果有更多好方法的话也可以不用这样的针灸来给自己减肥,这个方法确实不是最有效也不是最健康的减肥方法,在给自己减肥的时候一定要避免给自己吃减肥药。

中医针灸养生 针灸减肥的穴位有哪些


很多人都为自己的体重发愁,减肥药、减肥茶、运动等等,各种控制体重的方法很多人都尝试过,往往是吃了很多苦却没有效果。其实减肥的方法有很多,针灸减肥算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减重的关键是膳食加运动,吃动两平衡,以及进行专业的中医针灸指导非常关键。

一、耳针耳穴:口、食道、十二指肠、饥点、内分泌、脑、胃。

操作:每次选1~2穴,以双侧耳交替方式扎针,每周耳针贴敷2~3次,10次为2个疗程,而每次疗程间隔5~7天。

二、体针取穴:主穴为关元、三阴交。

配穴:依据辩证分型而取。

属脾虚湿带:内关、水分、天枢、丰隆、列缺、脾俞。

属湿热内盛:曲池、支沟、大横、四满、内庭、腹结。

属衡任失调:支沟、中注、带脉、血海、肾俞、太溪。

操作:每次主穴必取,然后依据症型酌加配穴3~4个。每次均留针半小时,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每次疗程间隔5天。

三、芒针取穴:肩禹透曲池、梁丘透髀关、梁门透归来。

操作:选28号3吋长的芒针备用,每次每穴都要扎针。

四、艾灸取穴:主穴是阳池、三焦俞。

配穴:地机、命门、三阴交、大椎。

操作:每次选主穴与配穴各一个,用隔姜灸扎针。专家表示,以上各方法以耳针应用最为普遍,而且耳穴埋针效果贴敷更好,只是如果针具消毒不严,容易造成感染,另2种体针效果大致与耳针相似,芒针的操作则比较困难,主要适用身体较强壮的肥胖者,减重效果也其它方法高。至于隔姜扎针的艾灸法,不易操作疗效也比较差。

中医养生保健小知识有哪些


养生是很重要的事情,最近很多人都喜欢进行养生,目前中医方法养生是很不错的方法,很多人都觉得用中药保健,效果来的会更加快一些的,但是很多人对中医养生方面的知识还不是特别的明白,那么中医养生保健有哪些方面的小知识呢,下面就针对中医养生进行全面的深入了解一下。

醒后慢起

早晨醒来之后,一定不要猛起,而是要缓缓坐起,猛然起床会使血往上冲,造成血压突然变动,引起头晕等症状。可以闭着眼做一些伸拉四肢的动作,会非常有助于清醒。比如:将左右膝盖分别曲起使劲掰向身体另一侧,用双手把一个膝盖抱在胸口维持10秒,仰面躺着,双手尽量向后伸直,以鼻吸气,以口呼气,身体维持5秒不动。

喝一杯温开水

经过一夜的睡眠,没有一滴水的摄入,人很容易脱水,而一杯温开水是有益的补充,这对于肠胃也起到了清理作用,还能清清口,帮助你从睡眠状态中清醒过来。

早上排便

在中医认为,人体的十二经络对应十二时辰的养生,早晨是人体大肠经活动旺盛是时候,此时排便最适合时宜,这个好习惯一经养成,你会终身受益。如果还没这个习惯于也不要着急,要努力去培养,比如多吃高纤维食品,如白菜、白薯等粗粮,并且在早上起来后不管有没有都去下侧所,久而久之,习惯会成为自然的。

希望通过上面的中医养生帮助到更多的朋友,大家都知道中医知识博大精深,利用中医就能够很好的帮助更多的患者摆脱各种疾病,所以中医养生是每个人都很关注的事情,通过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大家也知道生活中应该怎么样去进行养生了,希望学习这方面的知识能够有好处。

中医养生知识 盘点冬季艾灸最常用的穴位


不同季节有不同的季节特点,人们保健养生,应遵循四季养生原则。中医专家表示,冬季艾灸,不仅要掌握火侯,时间,还要注意艾灸穴位。那么,冬季艾灸时,最常用的艾灸穴位有哪些呢?下面就跟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关元:古今医学家都认为关元穴是一个能起死回生的重穴,并且都认为刺激该穴的重要手段就是灸。关元穴是人体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在任脉的交会点,此穴有精宫、丹田等别名。艾灸关元穴可以治疗一切阳虚 症、气虚症,如气喘短气、畏寒怕冷、遗尿、小便频数、尿闭、泄泻、腹痛、遗精、阳萎、疝气、月经不调、带下、不食、精冷、中风 脱证、虚劳羸瘦等等。

关元穴又是小肠的募穴,所谓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腹胸部的意思。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而灸关元就能很好的促进肠道功能,增强其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

涌泉穴:泉穴,在人体足底穴位,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 ,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肾经的首穴。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着作《黄帝内经》中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 意思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所以,涌泉穴在人体养生、防病、治病、保健等各个方面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

灸涌泉穴可以治疗:神经衰弱、精力减退、倦怠感、妇女病、失眠、多眠症、高血压、晕眩、焦躁、糖尿病、过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碍、怕冷症、肾脏病等。穴道指压法治疗脑溢血后的复原、穴道按摩治疗膀胱炎、指压法治疗白发等等。

足三里:足三里是个强身健体的万能穴,长寿穴。古今许多医家都对此穴推崇备至。因此流传着若想胃里安,三里常不干说法。这个常不干,指的是用艾灸条熏灼穴位,使该处的皮肤起水疱,又称其为灸花,灸疮,这水疱老流水,可以及时把脾胃的寒湿祛除,常不干因此而来。

有关研究发现,艾灸足三里穴,可以改善胃的蠕动和胃的供血状况,刺激消化液的分泌,从而增强消化能力。

神阙:在脐窝正中,该穴位于人体的腹中部,脐中央。神阙是气和,气舍,气具之穴,是任脉在此会和,此穴为任脉上部经脉气血的重要来源,在中焦部位起到沟通上下之功效。而且灸神阙还可以治疗胃肠疾病,妇科疾病,生殖系统和泌尿系统的疾病,所以阳虚体质灸神阙可以很快得到改善。

中医专家表示,以上几大穴位,是艾灸疗法常用的穴位。人们在施灸时,一定要掌握火侯、时间以及艾灸禁忌,同时艾灸时一定要找准穴位,才能发挥最大疗效。

大椎:属于督脉,有通督行气,贯通督脉上下之作用,同时如果有感冒,过敏性疾病,热病,癫痫,颈椎病,治疗取穴大椎也是首选,都是在治疗寒凉疾病,那么大椎在上焦,治疗寒凉的疾病大椎也是首选穴位。

命门:补肾壮阳灸命门,人体生命之门,先天之气蕴藏所在,人体生化的来源,生命的根本。故命门者,为水火之府,为阴阳之宅,为精气之海,为死生之窦。临床上,命门火衰(见命门火衰证)主要表现为四肢清冷,下利清谷,或五更泄,男子早泄,女子宫寒不孕,舌质淡,脉沉迟等虚寒之象。

灸命门和大椎可提高督脉之阳气,大椎和命门艾灸,补足督脉元阴元阳,补命门,对男子所藏生殖之精和女子胞宫的生殖功能有重要影响。灸命门给各脏器的生理活动起到温煦,生发和推动作用,故灸命门是推动生命之火。

中医养生保健穴位知识


很多朋友都非常的信赖中医养生,中医养生里面很重要的还是穴位养生方法,那么对于穴位按摩养生应该怎么样做呢,到底人体内按摩哪些部位的穴位能够帮助患者更好的养生保健呢,其实穴位按摩养生保健作用还是挺大的,特别是对于很多养生的人群来说,需要掌握一下中医养生保健方面的穴位知识。

关元穴

将手放在脐下,四横指处即是关元穴。中医认为,关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的功效,通过按摩、振动和艾灸这个穴位,能强身健体、益寿延年。

古人把关元叫做“人身元阴元阳交关之处”,老子则称之为“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臧福科教授说,关元穴可以调节体内激素的平衡。

并且,这种调节是双相的,即让亢进的机能减退,让减退的机能增强。因此,按摩、艾灸关元普遍适用于泌尿生殖系统、内分泌代谢疾病的治疗,如肾虚、宫寒不孕、痛经、糖尿病等。健康人每晚睡前用手指按揉关元穴,对身体极有好处。

合谷穴

合谷穴位于虎口的位置。在中医的《四总穴歌》里,有“面口合谷收”一句,就是说颜面及口腔的毛病都可以用合谷治疗,其实,合谷的作用远不止如此。研究表明,通过刺激合谷穴,能让身体的免疫机能大大增强,具体而言是使血中的白细胞吞噬能力明显增强,战斗力增加3倍。免疫力提高了,人就会少生病了,合谷穴就在手上,所以说没事的时候就可以按按这个穴位。

内关穴

西医称心脏是人体血液循环的中枢,中医则认为“心主神明”,心是脏腑中的君主,可见心的地位多么重要。心强大了,人体自然强壮。

通过以上的几种穴位知识的介绍,大家对于中医养生保健也有了很多新的认识了,其实穴位按摩知识是很重要的,而且多通过穴位进行按摩养生呢,是目前养生人群中很重要的事情,所以关注中医养生,也需要多关注一下穴位养生保健,多学习一些关于穴位方面的知识。

常用作针灸的穴位


一说到穴位,不少人就会联想到中医学术。的确,中医学术对于穴位的研究非常深入,今日小编介绍几个常用的针灸穴位,大家了解了解,以后想要通过针灸治疗疾病的时候,相信会用到的。中医针灸也是一门非常值得深入探析的中医学术!

1.足三里

定位:正坐屈膝,位于外膝眼下三寸,小腿外侧,距胫骨前沿一横指。

方法:用艾条、艾炷灸均可,灸5~10分钟。

功效: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胃与脾相表里,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常灸足三里,不但能使消化系统功能旺盛,促进人体对水分精微的吸收,以濡养全身,而且可以防病治病,抗衰老和延年益寿。古代养生家主张常在此穴施瘢痕灸,使灸疮延久不愈,可以保健延年,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即指这种灸法。现代研究证明,灸足三里确可改善人的免疫功能,并对肠胃、心血管系统等有一定影响。

2.三阴交

定位:正坐或卧位,在小腿内侧,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内侧后缘。

方法:用艾条、艾炷灸均可,灸5~10分钟。

功效:三阴交穴是肝、脾、肾三条阴经交会之处,故得名。常灸此穴,可补元阳、填骨髄,益精气,使齿坚、发乌,可养血、补脾、肾之不足。三阴交穴还是妇女保健灸的主要穴位,常灸可预防妇科系统疾病。

3.气海

定位:仰卧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1.5寸处。

方法:仰卧,以艾炷置于穴位之上点燃,灸5~10分钟。

功效:气海为任脉之要穴,为诸气之海,具有益气固精,补肾助阳之作用,是全身强壮穴之一。常灸此穴,可补气强身,中老年人保健施灸,尤其适宜。

4.神阙

定位:仰卧位,在腹中部,肚脐中央。

方法:灸炷灸七至十壮。

功效:神阙即脐之正中,为任脉之要穴,具有补阳益气,温肾健脾的作用。《扁鹊心书》云:依法熏蒸,则荣卫调和,安魂定魄,寒暑不侵,身体开健,其中有神妙也凡用此灸,百病顿除,益气延年。

5.关元

定位:仰卧,在下腹部,脐中下三寸,前正中线上。

方法:仰卧位施灸,灸七壮。

功效:关元属任脉,为强壮要穴,对脏腑虚乏、下元虚弱者宜灸此穴。

6.中脘

定位:仰卧,在上腹部,脐中上四寸,前正中线上。

方法:灸七至十五壮。

功效:中脘属任脉,具有健脾益胃、培补后天的作用,可治疗脾、胃、肾等疾病。

7.涌泉

定位:仰卧,翘足,在足底二、三趾趾缝纹头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四陷处。

方法:灸三至七壮。

功效:涌泉穴是足少阴肾经的穴位,具有补肾壮阳、养心安神的作用,常灸此穴,既可补肾益精、宁神开窍、疏肝理气,又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结语:人体的穴位那么多,我们知道的肯定是有限的。尤其是对于非专业人士,专门研究中医学术的朋友自然是了解得更深入些。大体的穴位都会熟悉,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熟悉这些常见的,常用的即可。对身体也会有好处!

中医常用穴位


中医常用穴位

1、太白穴:缓解脚痛

位置:将一只脚搁在另一条腿上,会看到脚部中心有一条椭圆形的弧线,这就是足弓。这个弧线的起始点,就是太白穴所在位置。

2、委中穴:缓解腰背痛

位置:应采用俯卧的取穴姿势,委中穴位于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中间,即膝盖里侧中央。

3、阳池穴:保护腕

位置:阳池穴和大陵穴分别在手腕的背面和内面,也就是腕背横纹的中点处。

4、内关穴:改善心脏功能

位置:内关穴位非常好找,在腕横纹上面两横指,我们稍微用点劲,有两个大筋,在两个大筋之间就是内关穴,轻轻按压有一种很酸胀的感觉。

5、阴陵泉穴:帮助腿部消肿

位置:膝盖内侧横纹向上,会摸到一个突起的骨头,顺着骨头的下方和内侧摸,会摸到一个凹陷的地方,这里就是阴陵泉所在位置。

6、曲骨穴:消除前列腺炎

位置:在小腹部,由肚脐从上往下推,会触摸到一个拱形的骨头,这块骨头就是耻骨,在这个拱形边缘的中点的位置就是曲骨穴。

中医拔罐养生常用穴位

1、足三里穴

足三里是人体保健穴位之一,古人称之为“长寿穴”.足三里不仅可以调节消化系统的功能,还可以治疗胃经循行所经过部位的病变,以及多种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胃肠病、糖尿病等。经常在足三里穴拔罐,就可起到保健作用。

2、涌泉穴

涌泉穴是足少阴经第一个穴位,位于人体最下部足掌心处,体内湿毒之邪容易蕴集于此,不易排出,日积月累,阻塞经气,或随经气传至体内其它部位,造成许多疾病。涌泉穴拔罐可以排出体内的湿毒浊气,疏通足少阴肾经之经气。肾气旺盛,人体精力充沛,则齿固发黑,耳聪目明,延缓衰老。

3、三阴交穴

三阴交为肝、肾、脾三条阴经交会之穴。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精血同源。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之精有赖于后天的滋养,后天之精有赖于先天的促动。经常进行三阴交拔罐可调理肝、脾、肾三阴经之穴气,使先天之精旺盛,后天之精充足,从而达到健康长寿。

4、神阙穴

神阙即是人体肚脐,它是人体保健及治疗的重要穴位之一。胎儿通过脐带从母体中获取营养,所以被称之为“生命之根蒂”.它是人体神气出入之门户,归属于任脉,为经气之海,五脏六腑之本。经常在神阙穴拔罐可起到健脾强肾,和胃理气,行气利水,散结通滞,活血调经的作用

5、合谷穴

合谷就是俗称“虎口”的部位。属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经从手出发,沿手臂外侧,一直到头面部。合谷有清泄阳明,祛风解毒,疏经通络,镇痛开窍之功用。经常拔罐可使牙齿健康,也可以治疗牙痛、面部疾病。也能保持大便畅通,有利于排出毒物、废物,起到养颜、抗衰老的作用。

中医急救常用穴位

1、晕厥捏压合谷穴

中暑、中风、虚脱时,病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这时,家人可用大拇指捏压患者合谷穴(位于手背部位,第2掌骨中点,拇指侧),持续2~3分钟,即可缓解。

2、休克按压人中穴

刺激人中穴(位于人体鼻唇沟的中点)具有升高血压、兴奋呼吸中枢的作用。当遇到中风、中暑、中毒、过敏的病人突然出现昏迷、呼吸停止、血压下降甚至休克等情况时,可用大拇指尖按压其人中穴,往往能够起到急救的作用。

3、降血压按劳宫穴

因生气、暴怒、激动、劳累等原因导致血压急剧上升,这对患者生命有极大的威胁。此时按压劳宫穴(位于手掌心,握拳屈指的中指尖处),可使血压逐渐恢复正常。

4、头痛按太阳穴

头痛发作时,可用双手食指分别按压头部双侧太阳穴(位于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后1寸凹陷处),压至有胀痛感并按顺时针方向旋转1分钟,头痛便可减轻。

5、心绞痛按压至阳穴

心绞痛发作时常常伴有胸部压迫感、窒息感等。此时可按压至阳穴(位于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处),一般按压3~6分钟,心绞痛即可得到有效缓解。

中医养生的知识有哪些


 

 

  中医中药在治疗很多疾病的时候都是会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这是因为中医治病的时候是从疾病根本入手,针对病因进行治疗。这样就能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了。中医除了治疗疾病有非常好的效果外,在预防疾病上也是有很好效果的。中医是非常重视养生的。现在我们就介绍一下中医养生的知识。

  背宜常捶阳气旺

  捶背比较适合中老年人,人体背部有丰富的脊椎神经和脏腑腧穴,捶背可刺激背部皮肤、皮下组织的穴位,通过神经系统和经络的传导,增强内分泌和经络系统的功能,提高免疫机能,增强抗病能力。可舒筋活血,使肌肉放松,防止慢性腰痛和腰肌劳损。

  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皮肤营养,加速背部皮肤新陈代谢。可安神宁心,对中老年人所患多种慢性病具治疗作用。捶背手法要均匀,着力要有弹性,轻拍轻叩,每分钟60-100下,每日1-2次。每次捶背时间30-50分钟,以上下轻轻叩打为宜。严重心脏病者,捶背须谨慎。

  面宜多擦气血平

  面宜多擦气血平。按摩面部,又称浴面,能激发阳气。方法为两手搓热后,用手掌擦面部十数次。或用双手轻擦或拍打面部,每次1-2分钟,每日2-3次。因经络系统中足三阳经都起于头面部,擦面可疏通经络,并有面部美容作用。每天清晨,将两手搓热,以中指沿鼻部两侧自下而上,带动其他手指,搽到额部向两侧分开,经两颊而下,像洗脸一样,搽10余次。能使面色红润,少生皱纹,防止面部神经麻痹。

  同时具有消除疲劳,振奋精神的作用。此法有助于改善面部,尤其是耳部的末梢血液循环。

  目宜常运眼不花

  中医称为运睛,即眼球转动。将眼闭上,眼球自左向右转动6-10次,然后再自右向左转动6-10次。眼球转动要慢,然后闭目片刻,再突然睁开眼睛。速度要均匀,每个转动方向可作2-4个节拍。此法对于有眼花、眼疾的中老年人十分合适,常用能年老目明、事物清晰。

  中医养生的方法有时候可能会让我们效果现在生活方式的人不能接受。但是这些中医养生的方法确实是非常有效的。是可以让我们身体少受疾病折磨的。所以建议大家还是严格按照养生的办法来进行预防疾病。这样能让我们减少疾病的发生。

中医拔罐养生常用的9穴位


导读:中医拔罐疗法是中医特色疗法的一种,具有保健养生、防病治病之功效。拔罐时,需要选取穴位,常用的穴位主要有9个。下面为您一一介绍中医拔罐养生常用的9大穴位。

1.百会

百会别名三阳五会,头为诸阳之会,拔此穴或常按摩对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有明显功效。其提升作用显著,对脏器下垂有特效。本穴位拔罐时常需要理发,否则密封效果不好,影响疗效。

百会穴位于头部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叉点。其作用是平肝熄风,清热开窍;升阳益气,醒脑宁神。

2.内关

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掌侧腕横纹上,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有宁心安神,理气和胃,疏经活络等作用。常拔此穴,使心包经气血畅通,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作用。又因手厥阴心包经历经上、中、下三焦,对肺脏、胃肠道疾病也有很好疗效。

3.合谷

合谷就是俗称虎口的部位。属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经从手出发,沿手臂外侧,一直到头面部。合谷有清泄阳明,祛风解毒,疏经通络,镇痛开窍之功用。经常拔罐可使牙齿健康,也可以治疗牙痛、面部疾病。也能保持大便畅通,有利于排出毒物、废物,起到养颜、抗衰老的作用。

导读:中医拔罐疗法是中医特色疗法的一种,具有保健养生、防病治病之功效。拔罐时,需要选取穴位,常用的穴位主要有9个。下面为您一一介绍中医拔罐养生常用的9大穴位。

4.足三里

足三里是人体保健穴位之一,古人称之为 长寿穴。有关足三里的经络理论已被大量现代研究所证实,足三里对大脑皮层功能有调节作用,对心血管功能、胃肠蠕动功能和内分明功能以及免疫系统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中医经络学认为,足三里所在的足阳明胃经是多气多血之脉,循行从头到足,纵贯全身,主要分布于头面、胸腹及下肢外侧的前缘。所以足三里不仅可以调节消化系统的功能,还可以治疗胃经循行所经过部位的病变,以及多种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胃肠病、糖尿病等。经常在足三里穴拔罐,就可起到保健作用。

5.涌泉

涌泉穴是足少阴经第一个穴位,位于人体最下部足掌心处,体内湿毒之邪容易蕴集于此,不易排出,日积月累,阻塞经气,或随经气传至体内其它部位,造成许多疾病。涌泉穴拔罐可以排出体内的湿毒浊气,疏通足少阴肾经之经气。肾气旺盛,人体精力充沛,则齿固发黑,耳聪目明,延缓衰老。

6.三阴交

三阴交为肝、肾、脾三条阴经交会之穴。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精血同源。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之精有赖于后天的滋养,后天之精有赖于先天的促动。经常进行三阴交拔罐可调理肝、脾、肾三阴经之穴气,使先天之精旺盛,后天之精充足,从而达到健康长寿。

导读:中医拔罐疗法是中医特色疗法的一种,具有保健养生、防病治病之功效。拔罐时,需要选取穴位,常用的穴位主要有9个。下面为您一一介绍中医拔罐养生常用的9大穴位。

7.神阙

神阙即是人体肚脐,它是人体保健及治疗的重要穴位之一。胎儿通过脐带从母体中获取营养,所以被称之为生命之根蒂。它是人体神气出入之门户,归属于任脉,为经气之海,五脏六腑之本。经常在神阙穴拔罐可起到健脾强肾,和胃理气,行气利水,散结通滞,活血调经的作用。

8.大椎

大椎属督脉,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突出正中处,低头时明显,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的交会处。大椎位于人体背部极上,故为阳中之阳穴,具有统领一身阳气,联络一身阴气的作用。常拔此穴,具有调节阴阳,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清热解毒,预防感冒,增强身体免疫力的功效。

9.背俞穴

人体五脏六腑之背俞穴均分布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在此条线上拔罐,可畅通五脏六腑之经气,调理五脏六腑生理功能,促进全身气血运行,是保健拔罐疗法的常用穴位。医学发现在背俞穴上拔罐,可通过对脊神经根的治疗,反射性地刺激中枢神经,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中医穴位养生:中医拔罐最常用的九个穴位


人体有很多穴位,有些穴位对身体是有益的,中医拔罐就是运用穴位来达到治病养生的功效。你知道常拔罐常拔哪些穴位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拔罐需要用到的九大穴位。一起来看看吧。

一、涌泉

涌泉穴是足少阴经第一个穴位,位于人体最下部足掌心处,体内湿毒之邪容易蕴集于此,不易排出,日积月累,阻塞经气,或随经气传至体内其它部位,造成许多疾病。涌泉穴拔罐可以排出体内的湿毒浊气,疏通足少阴肾经之经气。肾气旺盛,人体精力充沛,则齿固发黑,耳聪目明,延缓衰老。

二、三阴交

三阴交为肝、肾、脾三条阴经交会之穴。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精血同源。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先天之精有赖于后天的滋养,后天之精有赖于先天的促动。经常进行三阴交拔罐可调理肝、脾、肾三阴经之穴气,使先天之精旺盛,后天之精充足,从而达到健康长寿。

三、神阙

神阙即是人体肚脐,它是人体保健及治疗的重要穴位之一。胎儿通过脐带从母体中获取营养,所以被称之为生命之根蒂。它是人体神气出入之门户,归属于任脉,为经气之海,五脏六腑之本。经常在神阙穴拔罐可起到健脾强肾,和胃理气,行气利水,散结通滞,活血调经的作用

四、背俞穴

人体五脏六腑之背俞穴均分布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在此条线上拔罐,可畅通五脏六腑之经气,调理五脏六腑生理功能,促进全身气血运行,是保健拔罐疗法的常用穴位。医学发现在背俞穴上拔罐,可通过对脊神经根的治疗,反射性地刺激中枢神经,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五、足三里

足三里是人体保健穴位之一,古人称之为 长寿穴。有关足三里的经络理论已被大量现代研究所证实,足三里对大脑皮层功能有调节作用,对心血管功能、胃肠蠕动功能和内分明功能以及免疫系统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中医经络学认为,足三里所在的足阳明胃经是多气多血之脉,循行从头到足,纵贯全身,主要分布于头面、胸腹及下肢外侧的前缘。所以足三里不仅可以调节消化系统的功能,还可以治疗胃经循行所经过部位的病变,以及多种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胃肠病、糖尿病等。经常在足三里穴拔罐,就可起到保健作用。

八、内关

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的一个重要穴位,位于掌侧腕横纹上,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有宁心安神,理气和胃,疏经活络等作用。常拔此穴,使心包经气血畅通,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作用。又因手厥阴心包经历经上、中、下三焦,对肺脏、胃肠道疾病也有很好疗效。

九、合谷

合谷就是俗称虎口的部位。属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经从手出发,沿手臂外侧,一直到头面部。合谷有清泄阳明,祛风解毒,疏经通络,镇痛开窍之功用。经常拔罐可使牙齿健康,也可以治疗牙痛、面部疾病。也能保持大便畅通,有利于排出毒物、废物,起到养颜、抗衰老的作用。

六、百会

百会别名三阳五会,头为诸阳之会,拔此穴或常按摩对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有明显功效。其提升作用显著,对脏器下垂有特效。本穴位拔罐时常需要理发,否则密封效果不好,影响疗效。

百会穴位于头部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叉点。其作用是平肝熄风,清热开窍;升阳益气,醒脑宁神。

七、大椎

大椎属督脉,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突出正中处,低头时明显,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的交会处。大椎位于人体背部极上,故为阳中之阳穴,具有统领一身阳气,联络一身阴气的作用。常拔此穴,具有调节阴阳,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清热解毒,预防感冒,增强身体免疫力的功效。

冬季养生保健小知识有哪些


冬季进行养生是非常好的,很多城市的冬天雾霾非常严重,对身体的影响会出现,就需要进行这方面的保养,而患者使用冬季养生保健则能避免这些危害。那么冬季养生保健小知识有哪些呢?其法主要遵循这样的原而,可做精神、食物或是起居类的养生保健,其方法均与饮食、运动有关,同时也要结合环境等的变化养生。

一.宁静为本,保养精神冬季要以安定清静为根本,以保持精神上的愉快和情绪上的稳定。《黄帝内经》中“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的意思是说,在冬季应避免各种不良情绪的干扰和刺激,让心情始终处于淡泊宁静的状态,遇事做到含而不露,秘而不宣,使心神安静自如,让自己的内心世界充满乐观喜悦的情绪。

二.多食温热,少食寒凉冬季养生要以食物养生为辅。传统养生学将食物分为寒凉、温热、平性三大类。冬季气候寒冷,人们为了御寒保暖,应多食用具有温热性质的食物,而少食用寒凉生冷食物。温热性质的食物包括糯米、高粱米、栗子、大枣、核桃仁、杏仁、韭菜、香菜、南瓜、生姜、葱、大蒜等。

三.早睡晚起,避寒保暖冬季养生贵在空气新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冬季,保证充足睡眠时间尤为重要,从传统养生学的角度讲,冬季适当地增加睡眠时间有利于人体阳气的潜藏和阴精的积蓄,使人体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状态。

研究表明,冬季清晨空气污染最为严重,各种有毒有害气体因夜间温度下降而沉降于地表,只有待太阳出来,地表温度升高后,才能升高向空中去。

特别是冬季的清晨常常有雾,雾天不仅给交通造成不便,也能损害人体的健康,自古就有“秋冬毒雾杀人刀”之说。据测定,雾滴中各种酸、碱、盐、胺、酚、尘埃、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的比例,比雨滴高出几十倍。如果冬季清晨在雾天锻炼,随着运动量的增加,人的呼吸势必加深、加快,会更多地吸入雾气中的有害物质,从而诱发或加重支气管炎、呼吸道感染、咽喉炎、眼结膜炎等诸多病症。

冬季天气寒冷,室内的温度要适宜,室温以18℃~25℃最合适,室内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对健康不利。室内温度过高,会造成室内外温差过大,易引发感冒;室内温度过低,人体长期生活在低温环境中易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被褥的厚薄应根据室温的变化适当调整,以人体感觉温暖而不出汗为度。外出所穿的棉衣应以纯棉布为宜,要松软轻便、贴身暖。冬季人体还要特别注意的保暖部位是颈部、背部和脚。

冬季养生保健小知识有哪些呢?冬天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保暖,天气冷要穿着合适的衣服,但也要防止穿多了身体不适。在运动方面则要合理的分配运动,此时适合室内的运动,如瑜伽、跳舞、室内游泳等。而饮食则是多吃汤类食物,汤里添加多种药材或是补品等,这样利于身体的恢复,其养生功效则是最合理的。

常用艾灸穴位有哪些


常用艾灸穴位有哪些

1、常用艾灸穴位有哪些:身柱穴

身柱穴属督脉,在项后第三胸椎与第四胸椎之间。身柱穴有理肺气,补虚损,解疗毒,宁神志的功效。

灸身柱能温补元阳,调和气血,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现代研究认为,灸身柱可以调节人的神经系统,可以防止神经衰弱,失眠症,头痛的发作,可以防止疲劳,促进肌体体力的恢复。

2、常用艾灸穴位有哪些:大椎穴

大椎穴属督脉,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大椎穴又名百劳穴,是督脉、手足三阳经、阳维脉之会,有“诸阳之会”和“阳脉之海”之称。此穴有解表、疏风、散寒,温阳、通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的作用。

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细胞的数量,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和E一玫瑰花环形成率,具有提高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

3、常用艾灸穴位有哪些:关元穴

关元穴又名丹田,任脉之穴,在脐下三寸处。关元穴是人体重要补穴之一。主治:阳痿早泄、梦遗滑精、遗尿癃闭、小便频数、尿浊尿血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崩漏带下、产后出血、阴挺等妇科常见病;腹胀腹痛、腹泻痢疾,脱肛便秘等胃肠系统疾病;各种疝气、浮肿、中风脱证、一切虚劳损伤、四肢厥冷等。

4、常用艾灸穴位有哪些:命门穴

命门穴又名精宫,督脉之穴,在第二腰椎之下与脐相对,其气与肾通,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护生命的门户。主治:五劳七伤、虚损腰痛、尿频、遗尿、阳 痿、早泄及各种虚寒病症。

5、常用艾灸穴位有哪些:足三里穴

在外膝眼下三寸一横指处。具有补益脾胃、调和气血、扶正培元、祛邪防病的功效,是养生保健的第一要穴。主治:胃痛、腹胀肠鸣、呕吐、便秘、腹泻、水肿、神经疾病、急慢性乳腺炎、肠痈等。

哪些穴位不能艾灸

1、乳中穴

虽然乳中穴禁忌针灸,但在古代的一些书籍中尚有关于本穴刺灸的记述。如:晋代的《肘后备急方》载:治卒癫“可灸三壮”;又如:《铜人针灸腧穴图经》提到:“可微刺三分”。表明亦非绝对禁忌。但现代已未见灸刺的报道,仅作为定穴的一种标志。

2、脑户

本穴禁针,最早记载见于《针灸甲乙经》,而禁灸一说,则至清代才出现。脑户,为督脉穴,穴近枕骨大孔,可能是古人在针灸过程中曾发生过意外的原因之一。

3、鱼际穴

该穴的禁针提法,首见于《素问·刺禁》:“刺手鱼腹,内陷为肿”;禁灸,则见于《医学入门》一书。究其禁忌的原因不外乎上述几种。

艾灸可以治疗哪些疾病

1、治痤疮

将艾条点燃后,在面部颧骨、下关、巨骨、迎香等穴上施灸,距穴约1~2厘米,每穴灸2分钟,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2、治面部虚胖

每晚临睡前,将艾条点燃,端坐床前,分别灸足三里、天枢、中脘穴,每穴悬灸5分钟左右,局部出现红晕,自觉温热舒适感。益气健脾,养血容颜。

3、治黄褐斑

卧前取1支艾条,点燃后在面部黄褐斑局部施灸,艾条距皮肤2~3厘米,至局部皮肤产生红晕,自觉有温热感,施灸10分钟左右,施灸时小心艾灰掉落烫伤皮肤。

4、治眼睑下垂

用艾条点燃后,在上眼睑至前额部来回悬灸,至局部红晕,自觉温热舒适,施灸20分钟左右。施灸时小心艾灰掉落烫伤皮肤。每晚1次,10次为1疗程。

中医养生小知识 针灸常用的穴位有哪些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