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养生保健 > 春分养生 > 导航 > 饮食养生脾胃为本

春分养生 以和为本

春分养生。

“中医养生之道,不在求仙丹灵药,而首在养心调神,养心养性可称是养生之道的“道中之道”!”随着社会观念的更新,养生的理念也在不断刷新,作好了养生我们的生活质量才更好。养生保健有哪些好的理念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春分养生 以和为本”,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在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太阳到达黄经0°,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为交春分时节。由于春分这天正好昼夜平分,阴阳各半,此时的节气特点是阴阳平衡,故养生也要顺应此时的节气特点,要讲求“平和”,以和为贵,以平为期。
精神养生
在精神调养方面,要做到心平气和,保持轻松愉快、乐观的情绪,从而安养神气,切忌大喜大悲、情绪波动剧烈而不利于肝气疏泄,与春分时节的“阴阳平衡”特点相应。春分时节,春光明媚,莺飞草长,桃红李白,百花盛放,此时仍然是郊游踏青的好时节,可在风丽的时候与好友结伴郊游,增广见闻,以利于肝气的疏泄。
起居养生
在起居方面,虽然春分已进入二之气,天气日渐暖和,但日夜温差较大,而且仍不时会有寒流侵袭,天气变化较大,雨水较多,甚至阴雨连绵。此时,要注意添减衣被,“勿极寒,勿太热”,穿衣可以下厚上薄,注意下肢及脚部保暖,最好能够微微汗出,以散去冬天潜伏的寒邪。尤其是老人及小孩,抵抗力差,容易患或等传染病,更应注意适时添减衣被,可以太阳,以利祛散寒邪。
饮食养生
春分与惊蛰同属仲春,此时肝气旺,肾气微,故在饮食方面要戒酸增辛,助肾补肝,同时,由于肝气旺,易克脾土,而且今年在进入二之气后,客气为寒水当令,雨水较多,易生湿,因此饮食方面同时也要注意健运脾胃,健脾祛湿。饮食上可多吃姜、葱、荞、淮山、椰菜等,同时也可结合药膳进行调理。

ys630.coM延伸阅读

苦夏养生 以清为要诀


炎炎夏天真是恼人,不仅闷得让人心烦气躁,就连食欲都大大减退,吃不下又睡不好,艳阳下走没几步路就开始挥汗如雨,烦躁、疲乏无力,甚至头晕、胸闷,中医讲是“暑伤气”,民间则说是“苦夏”。

针对这种情况,中医师和营养保健师都认为如果能做好饮食调理,以清养为主,就能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

人人难免“夏季少食症”

夏天为何吃不下饭?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温度高日本营养师手冢文荣在《大口吃出健康》中指出,气温每增高10℃,身体平均就会减少70卡的需要量,夏天身体所需热量降低,使人不觉得饥饿。

脱水现象夏天,人们在空调房里感受不到水分蒸发,因此水分摄取少,可是肠胃组织已经轻微脱水,从而影响食欲。

喝太多含糖饮料夏天容易口渴,有些人习惯猛灌含糖饮料,偏偏糖是天然的食欲抑制剂,糖分可以很快被血液吸收、会让人一下子觉得饱了,因此吃不下,形成恶性循环。

夏天清养粥最好

精诠中医诊所主任医师高立铭介绍,从中医角度讲夏天以“清”为主。清心以安神,夏天炎热,假使又心情烦躁,无异于火上浇油,古语说“心静自然凉”,以防止心火内生。饮食也如此,应以清淡为主,清淡的饮食能清热解暑、生津补液,可以防止中暑的发生。所以夏季只要掌握清热利湿、消暑解毒、养气滋阴的调理原则,就可以达到夏日养生的效果。

谈到夏季的饮食方法,高立铭首推以药粥来滋补身体,据他介绍李时珍就特别推崇药粥养生。李时珍曾说,“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也”。

适合夏日的药膳粥,如清热莲子冬瓜粥,莲子性平,具清热、降火、利尿、治水肿的功效,且能提升食欲,适合夏日食欲不振的体虚之人,而冬瓜又是夏日中最具有清热解暑作用的代表性蔬菜。红豆薏仁粥,红豆性平,能去水利湿,于水肿、脚气病、黄疸等均有疗效,对于生理期间的女性更具调理作用;薏仁性微寒,具健脾、补肺,清热、利水的功效,因此红豆薏仁粥可健脾除湿、降低胆固醇、美肤、解毒,更可促进排便,预防便秘或胃肠道的疾病。荷叶粥能解暑热、清胃润肠、止渴解毒,可治嗓子痛。

酷夏,“清”食菜

中医认为“长夏多湿”,夏天酷热气温高,湿气重,而且天热人们喜冷饮,饮水多,外湿入内,使水湿固脾,运化功能产生障碍,积水为患。因此,高立铭建议清热的食物在盛夏时吃,而利湿的食物整个夏天都要吃。

西瓜:清热解毒、除烦止渴,而且能利尿,帮助消化。西瓜汁中还含有人体所需丰富的营养物质,如蔗糖、葡萄糖、果糖、瓜氨酸、丙酸、丙氨酸、谷氨酸、精氨酸、磷酸、苹果酸、盐类,以及胡萝卜素、维生素C等。

海带:表面上有一层略带甜味儿的白色粉末,是极具医疗价值的甘露醇,具有良好的利尿作用,可以治疗药物中毒、浮肿等症。

丝瓜:味甘,性凉,无毒,有清热利肠、凉血解毒、活络通经、解暑热、消烦渴、祛风化痰、行血脉、下乳汁、杀虫等功效,是夏日保健的佳品。

苦瓜:苦瓜有清暑涤热,明目解毒的作用。苦瓜维生素C含量很高,还含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以及胡萝卜素、维生素B等。草莓:具有清暑、解热、润肺化痰、利尿止泻、助消化等功效。果实中的维生素及果胶,对治疗痔疮、高血压、高胆固醇等均有显著效果。

黄瓜:气味甘寒,清热利水,因此,炎热的夏天多吃些黄瓜是有好处的。黄瓜的含水量为百分之九十六至九十八,为蔬菜中含水量最高的。

具有这方面功效的食物还有,黄豆、绿豆、荠菜、冬瓜子、芹菜、茼蒿、茭白、竹笋、荸荠、蚕豆、赤豆、青鱼、鲫鱼、鲢鱼等。

以“和”为贵的中医文化


编者按: 近年来,中医学术界对于和的探讨逐渐增多,诸如《中医和论》、《从之和解读人文理念》、《和合是理论体系的核心思想》、《和思想探析》等文章,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笔者认为, 和确是中医学界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研究的一个重要学术问题。

和是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的理念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颇具特征性的哲学思想,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它贯穿于万物中,许多古籍中都已有论述,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固有的价值观念和崇高理念,渗透于我国百姓的生活工作、人际交往、处世乃至国家政事等各个方面。其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天人和谐;表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和睦相处、君子和而不同;表现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和群济众;表现在国家的关系上协和万邦等方面。

万物和谐

和在古代哲学中可上溯到《周易》和《尚书》。《周易》用和来解释自然界的和谐,认为世界和天地万物是有序的;阴阳和谐是万物生成发展的原因,如果阴阳互补、和谐,则万物协调兴旺;反之,则丘峦崩摧、地震海啸会招灾致祸;阴阳和谐并非静止不变,而是一个不断更新发展的动态过程。

《周易》以其独特的思辨哲学阐明宇宙是一个处在不断运动、变化着的和谐的生命统一体,而和就是核心精神。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道家、墨家等哲学流派,均将和注入自己的思想理念中。老子的《道德经》以和为核心内涵,阐述了宇宙的自然哲学。由道产生的万物存在于阴阳二气之中,虽然体、用有异,然阴阳互相融合,处在和的统一状态中,即使二气不断运动和转化,这种相对应、相反的性质,也表现为一种和的境界。

社会与人际和谐

古人早已认识到社会和谐的重要性,为适应和改善生存环境,聚族而居,和谐相处。孔子强调人际相处应礼之用,和为贵。在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古代和谐思想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增强民族凝聚力,至关重要。

道家同样主张社会安和,强调人道应效法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通过公正和知足来建立和谐,从而达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人类理想社会。老子意识到和字乃亲情之本:六亲不和,安有孝慈?持和高过亲情,这个提法是深意内寓。

心身和谐

道家重视人体自我调适和内心和谐,认为修道者要做到致虚极,守静笃,主张清静无为以达到人体心身和谐。和谐,方能以豁达的心胸与平和的心态去看待一切。

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诚则自然,自然则无为,无为则无欲,无欲则身心平和,强调诚、静、无欲是导致人体心身平和的前提,宋儒参以道家无为之治的哲理,然其核心和归宿仍在和上。

数千年来和的哲理深入人心,并逐渐积淀为一种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甚至浸淫于世俗文化之中,其对国人的思维、行为有着极大的导向作用。

和贯穿于中医学思想的始终

孕育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学,无论是《黄帝内经》,还是历代医家学术思想和理论,都渗透了和的理念。和已成为中医学的思想原则之一。《内经》实际是先秦时期医学的精华,其中关于和的论述与传统文化思想一脉相承,更是和的思想在医学方面的具体体现。《素问》中和出现79次;《灵枢》中和出现74次,如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将和提高到圣度的地位。认为凡病皆由不和致之,治疗当和以所宜,令其条达,而致和平,最终令人体达到和谐、和合、中和,从而确立中医学的思想原则。

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和字约出现81次,不仅概括了张仲景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也是张仲景学术思想的核心之一。《金匮要略》提出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说明人体正气充盛,五脏六腑营卫气血相互协调,就能维持稳定的内环境而处于安和状态。

人与天地自然之和

天人合一、天人相应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思想,揭示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其基点在强调天、地、人的和谐发展。人必须亲和自然规律,不违背,不逆转,从中体现和义。《内经》重视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四时寒来暑往,其气的变化有生长收藏之规律,人体亦然。

人必须与天地自然、四时节气相和,并据此提出了人与天地相应的观点。历代医家颇多秉循经旨者,如刘完素用药强调顺时令而调阴阳;李东垣认为必须考虑到四时的生长化收藏;清医家程钟龄则提出:用药而失四时寒热温凉之宜,乃医家之大误等。

和在现代医学中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产生了对健康服务的高需求,而当代医学却往往忽视了这一现象,把注意力过分集中在某些疑难病的治疗上,长期未能摆脱在某些方面的供不应求,而在另外方面供大于求的矛盾。因此,应对医学目的作根本性的调整,把医学发展的战略从以治愈疾病为目的的高技术追求,转向预防疾病和损伤,维持和促进健康的课题研究,医学模式也应转向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四者相结合的新医学模式。

传统中医学符合当前医学的目的和医学模式,《内经》所论上工治未病,体现了医学模式转变的核心价值。《内经》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汲取了古代哲学中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的先进的理念,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从正反两方面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并强调在疾病发作之先,了解倾向,予以治疗,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治未病是《内经》的核心理念之一,未病是表象,本质是不和而将病、欲病,透过表象审视本质,则仍然体现了和的精义,最终目的在于令人不病而保持健康和谐状态。

养血为本 如何善补“女人血”


导读:人体是血肉之躯,只有血足,才显得皮肤红润,面有光泽;只有肉实,才能肌肉发达,体型健美。对于女性来说,追求面容艳丽,身材窈窕,重在养血。

由于女性生理有周期耗血多的特点,与血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医学早就指出:妇女以养血为本。女性若不善于养血,就容易出现面色萎黄、唇甲苍白、肢涩、发枯、头晕、眼花、乏力、气急等血虚症,即贫血。严重贫血者还极易过早出现皱纹、白发、脱牙、步履蹒跚等早衰症状。可见,女性养血迫在眉睫。那么,女人应怎样进行养血补血呢?

保持乐观情绪

心情愉快、性格开朗,不仅可以增进机体的免疫力,而且有利于身心健康,同时还能促进体内骨骼里的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起来,使得皮肤红润,面有光泽。

注意加强饮食调理

日常应多吃些富含造血原料的优质蛋白质、必需的微量元素(铁、铜等)、叶酸和维生素b12等营养食物,如动物肝脏、肾脏、血、鱼、虾、蛋类、豆制品、黑木耳、黑芝麻、红枣以及新鲜的蔬菜、水果等。

根治出血病症

患有月经过多、月经失调以及肠寄生虫病、萎缩性胃炎、溃疡、痔疮、疟疾或反复鼻出血等出血性疾病时(包括贫血),均要及早就医,尽快根治。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特别是生育过的女性,要积极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每天至少半小时,如健美操、跑步、散步、打球、游泳、气功、跳舞等,吸收新鲜空气,增强体力和造血功能。

进补养血食疗药膳

1、党参煲红枣:每次用党参15克,红枣15枚,煎汤代茶饮。

2、麦芽糖煲红枣:每次用麦芽糖60克,红枣20枚,加水适量煮熟食用。

3、杞子红枣煲鸡蛋:每次用枸杞子20克、红枣8枚、鸡蛋两个,鸡蛋煮熟后剥壳,再煮片刻即可,吃蛋饮汤。

4、仙人粥:首乌、枸杞各20克,粳米60克,红枣15枚,红糖适量煮粥,均有养血功效。贫血严重者可加服硫酸亚铁片,每日3次,每次0。3克,饭后服,并配维生素c,每次0。2克,连服2~3个月,疗效颇佳。

月经前饮食多注意

月经期间,抵抗力下降,情绪易波动,有的人可出现食欲差、腰酸、疲劳等症状。因月经失血,尤其是月经过多者,每次月经都会使血液的主要成分血浆蛋白、钾、铁、钙、镁等丢失。因此,月经期除了避免过分劳累,保持精神愉快外,在饮食方面应该多加注意。

在月经干净后1~5日内,应补充蛋白质、矿物质及补血的食品,同时要避免过量饮食以下食物:

1、少喝含咖啡因的饮料。此类饮料会使乳房胀痛,引起焦虑、易怒与情绪不稳,同时更消耗体内储存的维生素b,因此破坏了碳水化合物的新陈代谢。

2、乳酪类是经痛的祸源。如牛奶、起司、奶油、酵母乳、鸡蛋,这些食物会破坏镁的吸收。

3、巧克力使情绪失控。巧克力会造成情绪更加不稳与嗜糖,除了会发胖之外,也会增加对维生素b的需求。

4、忌吃过量高脂食品。牛、猪与羊肉是高脂食品,过多会提高对矿物质需求。

5、高钠食物使乳房胀痛。高钠食物使乳房胀痛造成水肿与乳房胀痛。

营养补品以天然的为宜


当我们患营养不良症的时候,医生会开处方,配一些营养补品给我们。当我们因重病而虚弱,在康复期医生也会开给营养补充剂,便于我们修复虚弱的组织器官。



医生这样做,当然无可厚非,但是作为患者,我们自己是不是应该多想一想,这些药品是否真正适合我们?


因为目前市场上的大多数营养补品都是化学合成的,这些化学合成的营养素与天然的营养素相比,有着根本的不同,例如维生素E,天然维生素E的生理活性和吸收率,分别是化学合成维生索E的8倍和3.5倍,这一点我们只要到药店去问问价格就消楚,天然的维生素E售价30多元,而人工合成的只售1.8元。

临床经验表明,因缺乏核黄素引起的口腔溃疡,服人工合成的核黄素片的效果,远远不及吃蛋黄来得好。

问题还不仅仅在于单纯的价格上,更重要的是当我们将化学合成品放入口中时,有没有认真考虑过,它真的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吗?我们拒绝化学药品,是因为它们会损伤身体,如对肝、胃肠、造血功能等的损伤--且不论有的人还是长期服用,营养补品务必要选择天然,慎用化合。

小细节:

现代技术能合成与天然一模一样的物质,但是它的生理活性差,吸收率。正如海上航行,人们愿带绿色叶菜,那是因为它的抗坏血病作用远较维生素C片药强。药补不如食朴,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冬季进补当以食补为上


冬季来临,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补冬的习俗。

从中医养生学的角度来看,冬季确实是进补的好时节。因为进入冬季后,人体新陈代谢减慢,消耗相对减少。冬令进补能够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储存于体内,从而扶正固本,增强抵抗力。

《内经》有秋冬养阴之说,而北方冬季气候干燥,常有大风天气,因此,滋益阴精是冬季养生的重要内容,最好能多吃白菜、银耳、木耳、枸杞、梨、猕猴桃等补益阴液的食物。辛辣厚味、烧烤油炸食物少吃为妙;平时还要注意多喝水,以免上火。饮食要以温热为主,如食用糯米、狗肉、羊肉、大枣、桂圆、芝麻、韭菜等,少吃冷饮、海鲜等寒性食物。可多吃些坚果类食物,如核桃仁、榛子、松子、栗子等。煮粥熬汤可以加一些沙参、黄芪、麦冬,但量不需要很多,因为毕竟是食补而非药补。

菜品可首选羊肉炖萝卜,对腰膝酸软、困倦乏力、肾虚阳痿、脾胃虚寒者更为适宜。其次是炒双菇(香菇和平菇),能补益肠胃、化痰散寒,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对高血脂患者更为适宜。寒潮到!吃什么东西能御寒

秋季养生要以“和”为贵


导读:秋天,从立秋开始,历经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其中的秋分为季节气候的转变环节。《内经素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秋季的气候是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立秋至处暑,秋阳肆虐,温度较高,加之时有阴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点,故有秋老虎之说。白露过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稍有不慎,容易伤风感冒,许多旧病也易复发,被称为多事之秋。由于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变化相适应,体内阴阳双方也随之发生改变。因此,秋季养生在对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导引等方面进行调摄时,应注重一个和字。

调和情志 远离悲秋

进入秋天之后,从天人相应来看,肺属金,与秋气相应,肺主气司呼吸,在志为忧。肺气虚者对秋天气候的变化敏感,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目睹秋风冷雨,花木凋零,万物萧条的深秋景况,常在心中引起悲秋、凄凉、垂暮之感,易产生抑郁情绪。因此,秋季注重调摄精神为养生之要务。《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对中老年人来说,应养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乐观开朗,宽容豁达,淡泊宁静的性格,收神敛气,保持内心宁静,可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精神的影响,方可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

秋冻有节 和用强身

我国自古以来流传的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谚语,符合秋天薄衣御寒的。但对秋冻要有正确的理解,科学领悟其中真髓。自立秋节气以后,气温日趋下降,昼夜温差逐渐增大,寒露过后,北方冷空气会不断入侵,出现一场秋雨一场寒。从防病保健的角度出发,循序渐进地练习秋冻,加强御寒锻炼,可增强心肺功能,提高机体适应自然气候变化的抗寒能力,有利于预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如果到了深秋时节,遇天气骤变,气温明显下降,阴雨霏霏,仍是薄衣单裤,极易受到寒冷的刺激,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引发感冒等病,特别是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阻肺、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病的中老年人,若不注意天气变化,防寒保暖,一旦受凉感冒,极易导致旧病复发。因此,要顺应秋天的气候变化,适时地增减衣服,做到秋冻有节,与气候变化相和谐,方为明智之举。

春分饮食养生习俗 吃春菜和糕点


昨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春分的到来意味着美好的春天已经过去了整整一半。此时太阳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昼夜等长,可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在古代,春分不仅是农业活动的重要参考时间点,同时也是帝王家祭祀的日子。

虽然在经过了几千年的时光变幻后,有很多习俗都已经逐渐遗失了,但时至今日仍然有一些春分的习俗流传下来,并且愈发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尤其是在春分饮食方面,更是有着其独特的风味。那么在春分时要吃些什么,这些流传了几千年的饮食习俗又对人们有着什么样的好处呢?

一、吃春菜

春分吃春菜就是这样一种古老的习俗,现在的许多地方仍然保持着吃春菜的传统。春菜其实又叫莴笋、千金菜,是一种典型的应季蔬菜,尤其是在春分前后最为新鲜美味。古人认为在春分时节吃春菜可以保佑全家人整年都平安幸福,所以慢慢地这个不成文的习俗就流传了下来。

春分时节生长的春菜品质极佳,吃到嘴里能够感觉到它清新而又略戴苦涩的味道,适当的吃一些春菜可以使身体分泌出比平时更多的消化酶,从而提高人的食欲。

春菜中的钠元素也非常高,食之可促使身体新陈代谢的平衡,解决小便不畅、乳汁不通等问题。而且对于身体没有什么副作用,即使是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的病人也可以放心的食用。

春菜的营养价值也异常的丰富,作为一种健康的绿色蔬菜,它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以及时的为人体补充营养。而且无论是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时期的孩童,还是上了年纪的老人,都可以从春菜中快速的吸收铁元素,从而让气血更加强健。

二、喝春汤

关于春分饮食民间还有一句谚语:“春汤灌肠,洗涤肝脏,阖家老小,平安健康。”这里说得春汤其实就是用春菜搭配其它食物烹制而成的汤,在春分时节喝点春汤不仅寄寓着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且营养美味的春汤对于我们的身体也是非常有益处的。

春汤的制作流程非常简单,而且还可以根据每个人不同的口味来进行烹制。只要选取新鲜的春菜,洗干净后切成小段,同时准备一些其它的食材即可。无论是哪一种汤都可以起到灌肠暖胃的作用,帮助人们驱赶藏在身体之中的湿气。

三、吃糕点

此外,北方人在春分时节还有一种独特的节日小吃叫太阳糕。这种糕点主要是用面、芝麻以及糖制作而成,如果想要让口感变得更好,那么还可以用糯米来制作。

春天是一个特殊的季节,在饮食方面应该遵循“省酸增甘”的原则,适当的多吃一些甜的食物,太阳糕就是一种非常不错的美味糕点。不仅可以补益脾胃,而且还含有蛋白质、脂肪以及碳水化合物等多种营养物质。不过糯米比较甜腻,吃多了容易导致消化不良,所以需要控制一下自己的食欲,不要多吃。

以上就是为大家带来的春分的一些饮食习俗的介绍。无论是吃春菜还是喝春汤,都可以对我们的身体健康起到非常不错的功效,只要我们注意不要吃太多,那么就一定可以达到增强身体素质、提高免疫力的目的。

养生以睡眠为先


导读:清代养生家李渔说:养生之诀,当以睡眠为先。他说出了深

清代养生家李渔说:养生之诀,当以睡眠为先。他说出了深奥的养生道理。因为人的一生,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人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三分之一的时间,为生命积蓄能量。其实这个问题,早在两千多年前,先哲们就明确提出来了。如《内经》说: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能者,能量也。人之目视、足步、掌握、指摄等生命活动的能量,都是通过睡眠源源不断地积蓄起来,通过肝的作用不断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

常言道:吃得好不如睡得好。睡能养血,睡能益气,睡能健脾强胃,睡能强筋壮骨。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睡眠时进入肝脏的血流量是站立时7倍。肝脏血流量的增加,有利于增强肝细胞的功能,提高解毒能力,并加快蛋白质、氨基酸、糖、脂肪、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代谢。从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人在夜晚熟睡时,分泌的生长激素是白天的5~7倍,对儿童和青少年可促进生长发育,对中老年人可激活体内各种活性酶加速新陈代谢,延缓衰老。

人在熟睡的状态下,脉搏减慢,收缩压降低,呼吸变深,基础代谢率下降,脑血流量减少,有助于大脑能量的积蓄。体内也会发生一系列有利于生理、生化的变化,如协调大脑皮质的功能,有利于增强记忆力,使人思维敏捷,反应灵活,这便是美美地睡个好觉后,感到神采奕奕,精力充沛的道理。有专家指出:夜间1~3时,是皮肤代谢的高峰期,这时源源不断的血液供给皮肤以之充分的营养,吐故纳新,使皮肤保持健康和弹性,经常睡眠好的人会容光焕发,面色红润,这就是其中的奥妙。更为神奇的是,睡眠可防癌。澳大利亚的专家通过研究发现,正常细胞在裂变过程中之所以变为癌细胞,大多是在夜晚中进行的。而高质量的睡眠,可防癌症的发生和发展。睡眠的好处如此之多,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注意科学睡眠。

睡眠姿势的选择

睡眠的姿势,因人习惯有多种多样,但基本姿势有三种,即仰卧、俯卧和侧卧。一般认为,仰卧有利于血液循环,但应注意不要将手放在胸部,以免有压抑感,易引起噩梦。侧卧可使全身肌肉松弛,有利于肠胃的蠕动,侧卧时腿要自然弯曲,枕头不宜过低。许多人提倡睡时要卧如弓,以右侧卧位为佳,头足的朝向,以东西向为宜,避免头北脚南。睡眠的环境要求宁静清爽,光线幽暗柔和,室内空气新鲜,温度湿度适宜,床铺平坦,硬度适中。枕头的高度,一般以相当于自己的一拳半为宜。这样就有利于进入甜蜜的梦乡。总之,睡眠姿势的选择,应有利于迅速入睡,以睡得舒适为宜。

合理的睡眠时间

睡眠的时间有很大个体差异。般来讲,青少年每天需睡8~9个小时;中年人要睡8个小时;老年人睡7个小时左右;体弱多病者应适当增加睡眠时间。看睡眠质量好与不好,除时间长短因素外,关键在于睡眠程度的深浅以及醒后的感觉。睡眠程度深也就是睡得实,醒后疲乏消失,全身舒适轻松,头脑清晰,精神焕发,说明睡眠质量好。如果睡眠程度很浅,特别是夹杂一些噩梦,睡眠中途被惊醒,那么既使睡眠时间很长,也得不到很好地休息,起床后仍感到头昏脑涨、疲乏无力,说明没有休息好。

重视午睡

午睡是古人睡眠养生法之一。中医学认为,子午之时,阴阳交接,极盛极衰,体内气血阴阳极不平衡,必欲静卧,以候气复。现代医学认为,老年入睡好午觉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有防病保健意义。午睡是中国人的习惯,然而近来西方科学家发现,西欧和北美人冠心病发病率高,似乎与不睡午觉和紧张的生活节奏有关。对此,他们进行了一系列调查试验,结果证明,如果能保证午睡,西方人的冠心病发病率可降低三分之一左右。

午睡醒后,可先睁眼静卧一会,使大脑完全清醒,然后起床,用温热水洗洗脸,喝点茶水,再开始活动。这样,就能使人体从睡眠状态转入清醒状态的过程比较平和舒缓地进行,感到精神倍增。

以牺牲健康为代价的几种时尚行为


导读:现代,很多人因为追求时尚,去打耳洞,染头发等。但其实,这些看似时尚的行为却影响到了我们的健康,因此在追求这些所谓的时尚之……

现代,很多人因为追求时尚,去打耳洞,染头发等。但其实,这些看似时尚的行为却影响到了我们的健康,因此在追求这些所谓的时尚之时,我们也要多考虑考虑下自己的身体。

烫发染发、打耳洞、连体紧身胸衣、时尚内衣内裤,是很多女性追求的时尚穿着。着装得当,可使女性更漂亮、更健康;如果着装不当,就有可能受到伤害甚至引起疾病。有些时尚装扮长时间下去,可能会给你的健康带来麻烦。

1、打耳洞

如今,很多追求时尚的年轻人都热衷打耳洞,传统的耳洞也由耳垂扩展到耳廓、耳道等软骨密布的地方。为图便宜,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去商场或是路边发廊打耳洞。然而隐患也由此产生。打耳洞时会刺破皮肤,如果工具不卫生,就有可能被传染艾滋病和乙肝等。在耳廓、耳屏等有软骨组织的地方打洞,极易造成感染,严重者会导致软骨坏死、变形,耳朵萎缩,甚至诱发面部神经瘫痪。

2、烫发染发

染头发用的不管是哪一种染发剂或其相应制品,一般都含有毒的芳香化学物质,长期使用可能会对身体造血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孕妇甚至可能会导致体内的胎儿畸形,轻者会导致皮炎、瘙痒、皮肤红肿、溃烂等。所以,为了健康,应尽量减少染发次数或不染发,自然的才是最美丽的。还有一些人对用于染发和烫发的化学药水会有过敏反应,可能会引起疹斑、头晕等症状的发生。

而且,不论是烫发药水还是染发剂,清理不当的话都极易阻塞毛囊,造成脱发现象的发生的,烫发药水和染发剂残留在头皮上还会对头皮造成直接的伤害。由此可见,烫发、染发不仅仅能伤害头发,还容易损伤毛囊,造成头发的大量脱落,引起脱发现象的发生。

3、塑身内衣

希望拥有好身材但是又没时间去健身房,害怕体重增加却难拒绝眼前的美食,不少女同胞往往有此烦恼。于是穿塑身内衣保持好身材。塑身内衣紧绷绷地绑在身上,既影响正常的血液循环和汗液排泄,又会导致外阴潮湿,细菌繁殖。尤其是少女长期穿着,不仅有碍发育,还会诱发乳腺增生或囊肿等疾病。如果一天有8个小时塑身,致使腹腔处在缺氧的状态下,那就会对身体造成损害。

4、紧窄胸罩

女性如果每天长时间地穿着又紧又窄的胸罩,会影响乳房及其周围的血液循环,使有毒物质滞留在乳房组织内,增加患乳癌的可能。

5、太紧的内裤

有些身材不完美的女性片面追求束身效果,经常穿着又小又紧的内裤,这样不仅会感到浑身不舒服,且那些勒在身上的橡皮筋、弹力纤维也会影响到血液流通,并会使局部肌肉因为不透气、有汗渍而发炎。

6、长时间穿高跟鞋

女性长时间地穿着高跟鞋走较远路程时,会引发脚部疾病。发育期少女穿高跟鞋会影响正常发育与身高增长。

7、时尚美甲

普通指甲油的溶剂成分基本都是有毒或者有害的物质,劣质指甲油中有的含高达80%的致癌物质苯二甲酸酯,有的含酞酸酯,这些物质若长期被人体吸收,不仅对人的健康十分有害,而且最容易引起孕妇流产及生出畸形儿。这小小的指甲油真不简单,在使你美丽表面的背后,还隐藏着大的玄机,对你的健康造成意想不到的危害。在此,劝那些爱美的人们,在使用指甲油时一定要谨慎。

8、洗肠排毒

许多女性都坚持洗肠美容,目的是让体内没有宿便,不蓄积毒素。不习惯这种方法的人则选择节食的方法排毒,即一周里有一天不吃饭,只吃水果或饮用蜂蜜水,以为这样可以起到排除身体毒素的作用。中医也讲排毒,主要通过人体正常的大便、小便及出汗三种排毒通路。洗肠容易让肠管变粗,长时间反复刺激还会使机能麻痹,最终导致一些人为因素引发的疾病。节食排毒法也要因人而异。有的人脾胃虚寒,吃水果等凉性的东西胃里会胀气。如果是超负荷工作者,但却常常到时不就餐,身体便会出现乏力、眩晕、低血糖症状,对健康不利。

9、经常吃海鲜

怕体重升高,于是大吃海鲜。海鲜富含营养、高蛋白,味道鲜美,但多食无益。它容易带给人们一种现代富贵病痛风,根源在于海鲜中含有大量嘌呤,易在体内蓄积,最终导致痛风。现代人的疾病有情致方面因素造成的,比如工作紧张、焦虑以及因人际关系不和谐而带来的烦闷、抑郁等。但多数人还是由于饮食不合理、生活起居没有规律。所以,海鲜味道虽美,还是少吃为宜。

秋季养生要点以和为贵


秋天,从立秋开始,历经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其中的秋分为季节气候的转变环节。《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秋季的气候是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立秋至处暑,秋阳肆虐,温度较高,加之时有阴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点,故有“秋老虎”之说。“白露”过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稍有不慎,容易伤风感冒,许多旧病也易复发,被称为“多事之秋”。由于人体的生理活动与自然环境变化相适应,体内阴阳双方也随之发生改变。因此,秋季养生在对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导引等方面进行调摄时,应注重一个“和”字。

调和情志 远离悲秋

进入秋天之后,从“天人相应”来看,肺属金,与秋气相应,肺主气司呼吸,在志为忧。肺气虚者对秋天气候的变化敏感,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目睹秋风冷雨,花木凋零,万物萧条的深秋景况,常在心中引起悲秋、凄凉、垂暮之感,易产生抑郁情绪。因此,秋季注重调摄精神为养生之要务。《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对中老年人来说,应养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乐观开朗,宽容豁达,淡泊宁静的性格,收神敛气,保持内心宁静,可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精神的影响,方可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

秋冻有节 和用强身

我国自古以来流传的“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谚语,符合秋天“薄衣御寒”的。但对“秋冻”要有正确的理解,科学领悟其中真髓。自“立秋”节气以后,气温日趋下降,昼夜温差逐渐增大,寒露过后,北方冷空气会不断入侵,出现“一场秋雨一场寒”。从防病保健的角度出发,循序渐进地练习“秋冻”,加强御寒锻炼,可增强心肺功能,提高机体适应自然气候变化的抗寒能力,有利于预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如果到了深秋时节,遇天气骤变,气温明显下降,阴雨霏霏,仍是薄衣单裤,极易受到寒冷的刺激,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引发感冒等病,特别是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阻肺、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病的中老年人,若不注意天气变化,防寒保暖,一旦受凉感冒,极易导致旧病复发。因此,要顺应秋天的气候变化,适时地增减衣服,做到“秋冻”有节,与气候变化相和谐,方为明智之举。

饮食调和 润肺防燥

过了“秋分”之后,由于雨水渐少,空气中的湿度小,秋燥便成了中秋到晚秋的主要气候。秋季又是肺金当令之时,稍有疏忽,易被秋燥耗伤津液,引发口干舌燥、咽喉疼痛、肺热咳嗽等证。因此,秋日宜吃清热生津、养阴润肺的食物。如泥鳅、鲥鱼、白鸭肉、芝麻、核桃、百合、糯米、蜂蜜、牛奶、花生、鲜山药、白木耳、广柑、白果、梨、红枣、莲子、甘蔗等清补柔润之品,可起到滋阴润肺养血的作用。对中老年胃弱的人,早餐宜食粥,有利于和中益胃生津。如百合红枣糯米粥滋阴养胃,百合莲子粥润肺益肾,百合杏仁粥祛痰止咳,鲜生地汁粥凉血润燥,扁豆粥健脾和中,生姜粥御寒止呕,胡桃粥润肌防燥,松仁粥润肺益肠,菊花粥明目养神,茶粥化痰消食,燕窝粥养肺止嗽,山药粥健脾固肠,甘菊枸杞粥滋补肝肾……各人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不同的粥食用,方可使脏腑阴阳气血和谐,达到滋补身体之目的。

健身锻炼 动静和谐

金秋时节,天高气爽,是全民开展各种健身运动的好时期。面对诸多的锻炼项目,应因人而异来选择,如老年人可散步、慢跑,练五禽戏,打

秋季的气候是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立秋至处暑,秋阳肆虐,温度较高,加之时有阴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点,故有“秋老虎”之说。

太极拳,做健身操、八段锦,自我按摩等;中青年人可跑步、打球、爬山、洗冷水浴、游泳等;在进行“动功”锻炼的同时,可配合“静功”,如六字诀默念呼气练功法、内气功、意守功等,动静结合,动则强身,静则养神,可达到心身康泰之功效。

注重预防 和而安康

秋天是肠道传染病、疟疾、乙脑等病的多发季节,也常引起许多旧病,如胃病、老慢支、哮喘等病的复发。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中老年人,在晚秋季节若疏忽防范,则会加重病情,甚至发生高血压危象、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而祸及生命。因此,人人都要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对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人进行干预治疗,将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控制在理想范围,保持和谐平衡,可有效地防止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安度金秋。

春分养生 以和为本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