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四季养生 > 初秋养生 > 导航 > 养生需补肺

养生需补肺

2019-11-02

初秋暑未消养生需“收敛”

初秋养生。

朱德说“锻炼身体要经常,要坚持,人和机器一样,经常运动才不能生锈。”生活中,不同年龄的人都开始关注如何养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们需要掌握相关养生知识。正确有效的四季养生是如何进行的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编辑了“初秋暑未消养生需“收敛””,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不知不觉立秋已经过去一周了,很多人觉得今年似乎夏天还没真正来呢,怎么就进入秋天了呢?可从节气上来说,立秋即是秋季的开始,立秋之后天气由热渐凉,但初秋由于盛夏余热未消,气温仍然很高,并且常伴有绵绵阴雨,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点,常有“秋老虎”出现。既然逐渐进入秋季了,养生也该换个方式了吧,这个季节应该如何养生呢?此时在对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引导等方面进行调理时,皆应以养“收”为原则,注重一个“和”字。

起居调养

早睡早起收敛阴气

在起居上,夏季养生注重“夜卧早起”,但秋季为了收敛阴气,应该早卧早起,这对仍然持有夏季作息时间的人们来说,似乎有些难度。“现在是夏秋之交,大家应该有意识的改变一下作息时间,每天都提前点睡觉的时间,这样当真正进入秋季后,就自然而然养成了早卧早起的好习惯了。 “孟庆辉主任介绍说。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闭藏,所以起居作息要相应调整。古人有云:“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对预防秋季的呼吸道疾病是十分有好处的。

此外,据有关专家对脑血栓等缺血性疾病发病时间进行的调查研究发现,此类疾病在秋季发病率较高,而发病时间多在长时间睡眠的后期。秋季适当早起,可缩短或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

饮食调节

忌生冷、宜清肺

立秋过后,从气温上看与往日温度相差不大,但已出现中午热、早晚凉的气象。大家经过炎热的夏天,身体消耗大,体内的营养物质相对缺乏;加上夏天常吃冰冻食品,多有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因此早秋时节脾胃应有一个调整适应食物阶段。

立秋过后我们吃什么好?孟庆辉主任介绍,可以先补食一些既富有营养、又易消化的食物,以调整脾胃功能,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秋季进补、调养保健身体是十分重要的,民间也有”贴秋膘“一说。但夏秋之交,”贴秋膘“可得悠着点,当前还没出伏,气温仍然较高,进补宜”清补“,润肺的同时要兼顾健脾,可以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热、利湿的食物。一方面可以使体内的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以消除夏日酷暑的”后遗症“;另一方面能调理脾胃功能,为中、晚秋乃至冬季进补奠定基础。此外,初秋时节,随着天气的转凉,寒凉饮食要减少,经过一个夏天后,人们的身体消耗很大,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大多脾胃虚寒。因此,在选择食物时,不宜过于寒凉,如西瓜、梨、黄瓜等,其性味寒凉,多吃可能伤及脾胃,所以要少吃。秋令饮食养生还应忌过燥的食物,比如一些辛辣类、煎炸类的食物。此时,百合、莲子、山药、白扁豆、红枣、莲藕、黄鳝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具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祛除余暑等功效;从药补的角度来说,黄芪、沙参、枸杞子、何首乌等比较适合。另外,茯苓饼、芡实、山药、豇豆、小米等可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

运动适度 增强机体适应寒冷

初秋时节,早晚气候变得凉爽起来,因此很多人就觉得这是个锻炼的好季节,其实不然。孟庆辉主任提示,此时因人体阴精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阶段,所以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运动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适当的运动锻炼,能增强机体适应寒冷气候的能力,千万不要搞得大汗淋漓,身上微热、尚未出汗时能保证阴精的内敛,不使阳气外耗。秋季运动还要特别注意防秋燥,每次锻炼后应多吃些滋阴、润肺、补液生津的食物,若出汗较多,可适量补充些盐水。

保护肺气 预防疾病

入秋后,人们从难耐的盛夏走进了”多事“的秋天,秋天也是疾病多发的季节,孟庆辉主任提示,中医总结出了秋季易损肺气理论,警示人们在天气不断变化的秋季,要好好保护肺气,避免发生感冒、咳嗽、哮喘等疾病。另外,肺主皮毛,过敏性皮肤疾病在这个季节也是多发的,要格外当心各种过敏原。而口角干燥、口舌生疮、声音嘶哑等现象,常被称为”秋燥“,此时也要防秋燥带来的各种疾病,肺主忧,要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


相关阅读

初秋时节如何养生


在一片湿漉漉的暑热中,不知不觉间就迎来了处暑时节。“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顾名思义,处暑表明暑天将近结束。这时的三伏天气已过或接近尾声,所以称“暑气至此而止矣”。虽说夏天的暑气逐渐消退,但天气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秋凉,此时晴天下午的炎热亦不亚于暑夏之季,这也提醒人们,是时候开始秋季养生了。

秋季,气温开始降低,雨量减少,空气湿度相对降低,气候偏于干燥,这个时节干燥的气候很容易伤损肺阴,从而产生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便秘等症状,因此,秋季养生关键就是要防燥。

“多事之秋”先调睡眠

秋是热与冷交替的季节,常出现“秋季无寒暑,一雨便成冬”的气候。此时,若稍有不慎,就很容易伤风感冒,许多旧病也易复发,故被称为“多事之秋”。医学专家告诫人们:如果不注意养生保健,就会患多种疾病,影响身体健康。

处暑节气正是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起居作息也要相应地调整。平时要早卧早起,早卧以顺应阳气收敛,早起,使肺气得以舒展。秋季养生首先调整的就是睡眠时间,早睡早起是众所周知的。但历代医家和养生家对睡眠养生的重视就很少有人通晓,其实,科学的摄生保健更需要全面地掌握睡眠规律及方法。近代研究表明,秋天适当早起,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起床前适当懒床几分钟,舒展活动一下全身,对预防血栓形成也有重要意义。这类疾病在秋末冬初发病率极高,发病时间多在长时间睡眠的后期,这是因为在睡眠时血液在脑血管的流动速度变慢,血栓容易形成之故。

现代医学研究将睡眠分为4期:1、入睡期,2、浅睡期,3、中等深度睡眠期,4、深度睡眠期。当你进入1期和2期时是在朦胧状态,易被唤醒,3期与4期则处于熟睡状态,一般地说熟睡时不易被叫醒。秋季养生之所以强调保证睡眠时间,是因为睡眠有很好的养生作用。没有正常的睡眠,就不能很好地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如果能正常地进入睡眠4期,你的大脑将能得到很好的休息,保证第二天的最佳精神状态,也是秋季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

秋风秋雨不要秋愁

随着天气渐渐转凉、日照减少、树木开始叶黄枯落,常会在一些人心中引起凄凉悲伤之感,也易产生忧郁、烦躁等情绪变化。这是因为在人的大脑底部,有一个叫松果体的腺体,能分泌一种“褪黑激素”,这种激素能诱人入睡,使人意志消沉,抑郁不乐。充足的阳光能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但入秋之后,光照时间减少,特别是碰到阴雨连绵时,松果体分泌褪黑激素相对增多,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分泌就会受到抑制,人体细胞就会“怠工而偷懒”,人的情绪也就低沉消极,精神萎靡不振。

怎样防止秋愁呢?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是唤起细胞工作的激素,在晴朗的日子里,应多做户外活动,接受阳光的沐浴。其次,要适当多吃些高蛋白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猪肉、羊肉和豆类等,这些食物能使人的大脑产生一些特殊的化学物质,以消除抑郁情绪。因此,秋季养生要培养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宁,以避肃杀之气,收敛神气。此时,外出旅游或登高望远,可使人心旷神怡,是调节不良情绪的良剂。平时应注意保持乐观情绪,经常到空气新鲜的地方去散步,吐故纳新,以收敛“神气”,使肺气不受燥邪的侵害。

立秋过后适宜爬山

立秋后,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好时期。秋季养生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要把保养体内的阳气作为首要任务。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宜选择轻松平缓的项目。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和体质虚弱者,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 陶医生指出,爬山是立秋之后户外运动的不错选择,它能增强人体的呼吸和血液循环功能,使人的肺活量及心脏收缩力增大,对哮喘等疾病还可以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并能降低血糖,增加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爬山时温度变化较为明显,可使人的体温调节机制不断处于紧张状态,从而提高人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此外,立秋后郊游登山能使人吸收空气中更多的负氧离子,对人的神经系统具有良好的营养和调节安抚作用。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爬山是一种负重运动,膝关节承受了整个身体的重量,特别是在登上一级台阶关节还未伸直的情况下,又继续登另一级台阶,膝关节一直处于半屈状态,这会对关节造成较大的负担。有骨关节炎的患者不适宜进行此项运动。对年老体弱者,也不可一味强调爬山的保健效果,高血压、冠心病等患者更要量力而行,以防产生不测。

防暑降温要继续

“秋老虎”一来,白天会热浪袭人。这是因为“立秋”时三伏天还没到尽头,暑气尚未消失。所以,立秋之初,天气仍很闷热,人们首先还是要防暑降温。

清热解暑类食品别一下子全撤除。此类饮食既能消暑敛汗补液,还能增进食欲。平时喝些绿豆汤,或者吃些莲子粥、百合粥和薄荷粥很有益处。多吃一些新鲜水果蔬菜,既可满足人体所需要的营养,又可补充经排汗而丢失的钾。

同时,随着天气的转凉,寒凉饮食要减少,如西瓜、黄瓜要少吃。经过一个夏天后,人们的身体消耗很大,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大多脾胃虚寒。因此,在选择食物时,不宜过于寒凉,如西瓜、梨、黄瓜等,其性味寒凉,多吃可能伤及脾胃,所以要少吃。

调整饮食防止秋燥

现代医学认为,秋燥与内分泌失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有关。中医认为,燥是无形之邪,体质阴虚、气虚的人,容易产生虚热,热易伤津。秋燥症主要靠预防,首先宜多喝水、粥、豆浆,多吃些萝卜、莲藕、荸荠、梨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食物。特别是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热降火、润肺去燥等功能,很适宜有内热,出现肺热咳嗽、咽干喉痛、大便干结的人食用。秋季要尽量少食或不食辣椒、葱、姜、蒜、胡椒等燥热之品,少吃油炸、肥腻食物,以防加重秋燥症状。秋季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佳,秋燥易伤肺,可适当食用如芝麻、蜂蜜、百合、杏仁、乳品等柔润食品,可以益胃生津,有益健康。同时可适当多食一些酸味果蔬,食酸以收之。

中医认为,人体经夏日发泄之后,体质和适应能力均较差,此时可以通过调节饮食来补充人体之不足,根据“燥则润之”的原则,秋季应多吃水果和蔬菜。“早饭一碗粥,晚饭一碗汤”也是必不可少的。大鱼大肉等容易生火的食物尽量少吃,应以清淡为主,故秋季食物宜平补、清补,不宜大补。

暑气过后初秋话养生


暑气刚过,高温依旧还在。但是立秋之后的,还是要跟夏季有所区别的。初秋早晚温差较大,白天热,晚上凉。人体冷热收缩不均匀,水分蒸发也会较平时快些。本篇,我们就来说一说,暑气过后的初秋养生改如何进行。

1、养肺、补水要由里而外

秋季干燥,初秋就是燥气的开始。而这种燥气容易伤肺,对症之方法就是多吃温润养肺的食材。如白木耳、杏仁、白果、百合、芝麻等。滋阴养肺的水果,比如梨、杨桃、哈密瓜这些也要多吃。

2、初秋“冻一冻”

我们的民俗里,就有“春要捂秋要冻”之说。立秋开始,人体内的暑气开始下降,如果一味的保暖,身体就会感觉不适。为了顺应逐渐降低的气温,秋季开始可以稍微冻一冻。以此还能帮助血管适应瞬间变化的气候。当然,也不要冻的很彻底,天天短衣短裤。适当增减衣物,都是正常的生活状态。

3、朝盐晚蜜对付秋燥

很多人都认为多喝水可以缓解干燥,但是光喝白开水,并不能完全抵御秋燥。早上喝点淡盐水,晚上则喝点蜂蜜水,这既是补充人体水分流失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便秘,可谓一举三得。

立秋之节气,这个时候虽然天气已经开始变得凉爽,但是仍旧还残留有夏天的暑气,所以这个时候更是应该注意养生,顺应时节的变化调整我们自己的身体状态,才是正确的初秋。

初秋有哪些养生原则


随着立秋的来临,也标志着夏季进入到尾声,秋季缓缓到来了。那么,进入到初秋,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养生呢?下面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初秋养生的原则。

1、初秋不要忽略防晒

防晒并不是只有夏天才需要做的事,其实秋天也需要防晒,并且更为重要。这是因为夏季天空中漂浮着大量的云层,对紫外线具有一定的阻挡作用,而秋季空气变得格外澄澈,紫外线的透射度也大大增加。同时,秋季人体的皮肤新陈代谢相对比较缓慢,所以如果受到日晒,会需要更久的时间来恢复。

2、初秋少吃瓜多吃果

夏季人们喜欢吃各种瓜来消暑解渴,而到了初秋,就要少吃或者不吃了。这是因为这些瓜大多是寒凉食物,而秋季人的脾胃消化不如夏季,容易出现各种肠胃疾病,所以不宜吃瓜。

虽然不能吃瓜,但是秋果却是可以吃的。秋季吃果可以有效起到润燥生津、清热化痰的作用,对于干燥的秋季来说,无疑是去燥的最佳选择之一。

3、初秋勤梳头

人的头部分布着大量的经络,所以经常梳头,有利于疏通经络,起到治病保健的效果。

4、初秋重在补水

秋季天气比较干燥,空气中的水汽大量减少,所以应该注意补水。而补水并不是给身体涂抹很多补水护肤品,而应该是从内而外进行补水,也就是要多吃具有生津润燥、润肺等功效的食物,例如白木耳、杏仁、白果、百合、芝麻、梨、胡萝卜、油菜、禽蛋等。这样才不会让我们的皮肤显得过于干燥。

5、初秋“冻一冻”

俗话说,“春捂秋冻”。在中医上认为,体温下降有利于人体阳气的储藏,所以初秋暑气还未完全褪去,即使气温略微有所下降,也不要立刻穿上很厚的衣服,要逐渐增加衣物。

一般认为秋装要宽紧适度、长短大小适宜,穿在身上感到舒适,不宜露臂、露胸、露腿即可。秋季冻一冻是培养人耐寒力的好方法,同时也是抵御多种疾病的一种抗力,这样冬季才不至于受凉等。

介绍了这么多,大家对于初秋如何调节饮食起居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虽然立秋之后气温上没有很明显的变化,但是大家切不可贪凉,一定要少吃那些寒凉的食物,注意增减衣物以防患上感冒。

小满养生 中医教你治未病


导读: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从这个时候,我们就能够体会到夏季的炎热了。小满的时候大家养生最应该做什么呢?那就是治未病。什么是治未病呢?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小满养生未病先防

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斗指甲为小满,万物长于此少得盈满,麦至此方小满而未全熟,故名也。这是说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渐为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夏季是阳气最盛的时期,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从小满起就要调整我们的日常饮食起居,以便平安地度过炎热的夏季。

小满节气正值5月下旬,气温明显增高,如若贪凉卧睡,必将引发风湿症、湿性皮肤病等疾病。在小满节气的养生中,我们要特别提出未病先防的养生观点。就是在未病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发生。在未病先防的养生中仍然强调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和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病理观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外界环境是息息相关的,并提出入必须掌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界的变化,保持人体内外环境协调,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中医学还认为,疾病的发生,关系到正气与邪气两方面的因素。邪气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而人体的正气不足则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和根据,但不否定外界致病因素在特殊情况下的主导作用。因此,治未病应该从增强机体的正气和防止病邪的侵害两方面入手。

小满节气中气温明显增高,雨量增多,下雨后,气温会急剧下降.所以要注意添加衣服,不要着凉受风而感冒。小满时节,天气闷热潮湿,正是皮肤病的高.发期。《金匮要略》中说: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这里说的就是风疹病。可见,古代医学家已对此有所认识。风疹的病因病机不外乎三点:

一、湿郁肌肤,复感风热或风寒,与湿相搏,郁于肌肤皮毛腠理之间而发病;

二、由于肠胃积热,复感风邪,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皮毛腠理之间而来;

三、与身体素质有关,吃鱼、虾、蟹等食物过敏导致脾胃不和,蕴湿生热,郁于肌肤,发为本病。

所以,在小满时节,饮食调养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为主,常吃具有清利湿热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绿豆、冬瓜、丝瓜、黄瓜、黄花菜、水芹、荸荠、黑木耳、藕、胡萝卜、西红柿、西瓜、山药、蛇肉、鲫鱼、草鱼、鸭肉等,忌食膏粱厚味、甘肥滋腻、生湿助湿的食物,如动物脂肪、鱼类、酸涩辛辣之品、性属温热助火之品及油煎熏烤之物。

小满养生3大原则

原则一:清热利湿、生津止渴。

因人体在夏天津液消耗较多,所以夏天应注意清热生津止渴,并且因这一时期暑湿并重,所以应在日常多注意清热利湿、清暑化湿。中医认为,长夏在五脏中归于脾,也宜清补。按中医养生学的观点,过湿对脾不利,因此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多食甘凉或甘寒为宜。但应注意,因味苦的食物具有能泻能燥能坚的功能,所以不宜多食。夏天酷热高温,人们喜冷饮,饮水多,导致湿气易侵入人体。外湿入内,使水湿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运化功能产生障碍,就会积水为患,引起食食欲不振等。因此,夏天要常吃利水渗湿的食物,这样能够健脾和胃,脾健则其升降运化功能得以恢复,有利于行水利湿。

原则二:清心祛暑、清热解毒。

中医认为,夏为暑热,夏季归于五脏属心,适宜清补。而心喜凉,宜食酸,比如可常吃些小麦制品,之外可适当多食些猪肉、李子、桃子、橄榄、菠萝、芹菜等。中医注重天人合一,阴阳互补,因此人们在夏天以多吃些以性寒凉味酸食物为宜,尽量不吃辛辣温燥之物。不过应注意生食冷饮不宜过度,以免伤及人体内的正气而诱发疾病。

原则三:健脾养胃,补气益阴。

进入夏季,天气炎热,人体消耗增大,一方面急需补充营养物质和津液,另一方面因暑、湿气候的影响易导致脾胃正气不足,胃肠功能紊乱。所以在饮食上应以健脾养胃为原则,以汤、羹、汁等汤水较多、清淡而又能促进食欲、易消化的膳食为主,这样才能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同时,少吃或不吃油腻厚味、油煎的食物,并且每餐进食量不宜过大,应以少量多餐为原则。如某些人已有疰夏、伤暑、暑湿、中暑等上文中所提到的症状出现,那么根据中医养生学的观点,注意针对性,辨证用膳,或补脾肺气虚,或气、阴双补。

总之,暑热、暑湿是夏季人体常易发生的生理反应,上述三个原则是根据人体在夏季易发生的生理现象或不良症状特点而确定的。朋友们在实际运用中还应根据当地当时的气象条件(如春夏之交由温转热,夏秋之交由热转凉,各地区的小气候等)结合各自体质不同特点及在夏季容易出现的反应,做到灵活变化。

小满节气养生食谱

小满过后,雨水多起来,天气闷热潮湿,中医称之为湿邪。据专家介绍,人体的脾喜燥恶湿,受湿邪的影响最大,很多南方人一到雨季就会有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消化功能减退的症状,还常伴有精神萎靡、嗜睡、身体乏力、不想喝水、舌苔白腻 或黄腻等,中医叫做湿邪中阻。因此,小满养生注意健脾化湿为主。下面介绍几款适合此节气的食谱。您不妨闲暇之余亲自下厨,享受美味的同时,更促进了身体更健康。

白鲫滚荷包蛋

[配料]白鲫鱼500克、鸡蛋3个、生姜3片、胡椒粉适量。

[做法]白鲫鱼宰洗净,慢火煎至微黄,溅入少许清水,铲起;鸡蛋煎为荷包蛋状,铲起;起油镬爆香姜片,加入清水1250毫升(5碗量),武火滚沸,下白鲫鱼滚片刻,下荷包蛋,滚沸后撒入适量食盐、胡椒粉便可。

[功效]祛湿开胃

芹菜拌豆腐:

[配料]芹菜150克,豆腐1块,食盐、味精、香油个少许。

[做法]芹菜切成小段,豆腐切成小方丁,均用开水焯一下,捞出后用凉开水冷却,控净水待用。

将芹菜和豆腐搅拌,加入食盐、味精、香油拌搅匀即成

入秋后养生宜收敛情绪聚敛阳气


在送走炎炎夏日之后,我们终于迎来立秋,常言道,立秋之日凉风至,意思就是说立秋是一个由热转凉的交替节气,同时也是人体的过度的重要时期。所以我们在这个时候养生,切勿违背自然的规律,而是应该顺应时节,遵循收敛情绪聚敛阳气的养生原则。想要安然度过这个秋季,我们可以这么做。

1、暑气未消小心阴暑

虽然立秋后天气会逐渐转凉,但并不意味着气温会马上降下来,人们还会经历一段高温潮热的苦夏:此时暑气还未消退,养生要注意清热解暑,小心阴暑伤身。立秋前后,天气依然十分炎热,许多家庭和公共场所都有空调,而且温度调得很低,长此以往就会导致风寒湿邪侵袭机体而引发阴暑。另外,立秋时节,遇到台风降雨,突然降温,受到阴寒之气侵袭,也是诱发中阴暑的原因之一。因此,要预防阴暑的发生,不可过于贪凉。

2、收敛情绪助养肺气

中医认为,秋季是养肺气的时候,一般认为肺为娇脏,又怕冷又怕热,想要养好肺,首先要从情绪上进行调养,中医认为秋三月情绪应该稍微的收敛,要让我们的神志安宁,情绪变得平静一些,不能成天在外面疯,不要让自己压力过大,让自己慢慢地平静下来,这样有助于养肺气。

3、聚敛阳气,早卧早起

在夏季,我们提倡大家晚睡早起,而在则应早睡早起。立秋时节,如果晚上早一点睡,就可以聚敛阳气,而阳气则为我们立根之本,这就是为什么说人老了,阳气就会变弱,而变弱了就会造成身体虚弱,这样抵御外界疾病的能力就会变差,人就更容易生病。而秋季早睡,就能够积聚我们身体内阳气这样我们才能够有精气神。而早起的话可以使肺气得到舒展,防止收敛太多。

通过上文的详细介绍,相信大家都知道在立秋时节应该怎么去养生了吧。秋季除了是大补的好时期,同时也是运动的好时节。建议大家平时根据个人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运动,像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健身操、快走以及慢跑等都是一些有助于养肺的有氧运动,大家平时在家也可以做一些深呼吸动作,帮助清肺养肺。

初秋暑未消养生需“收敛”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