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不可盲目“冻”

秋季养生小常识大全猪皮冻。

大笑养心,抑郁“伤”心。注重养生,先要养心。早保健,晚死亡;晚保健,早死亡。养生已经成为很多中老年人关注的话题,不注意养生,将为我们的生活埋下悲剧的种子。进行四季养生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秋季不可盲目“冻””,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春捂秋冻”是长辈们经常念叨的话,虽然它仅仅是民间的一条保健谚语,但是它却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我们通常把3-5月称为春季,9-11月称为秋季。高气温的平均值春季高于秋季;平均低气温秋季则高于春季。这说明:虽然春季白天的温度高了一些,但是早、晚温度还是比较低的。另外,春季是回暖期,室内温度的回暖速度不及室外,所以在春季虽然在室外很热,进入室内,就比较凉爽了。秋季则正好相反,是一个降温的季节,室外温度虽然下降了,室内温度还比较暖和。

因此,如果春季不“捂”,遇热就脱棉衣,就有可能不完全适应早、晚与室内的温度。秋季“不冷”,一觉得冷就加衣服,也同样不适应室内的温度;而且秋季刚开始转冷,冬季的气温会更低,所以,适当地少穿点衣服,提高抗寒能力和抵抗力,对过好冬季也有帮助。

 那么,从养生的角度来讲,“春捂秋冻”有什么好处呢?

“一场秋雨一场寒”,秋风肃杀,天气渐凉,这时加强防寒锻炼,使人体的抗御机能得到锻炼,从而激发机体逐渐适应寒冷的环境,有利于避免许多疾病的发生,其中为常见的为呼吸道疾病。此外,冬天往往诱发支气管炎、慢性气管炎、风湿病等,秋天接受秋冻锻炼,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对疾病的发生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

特别对儿童而言,秋冻不仅可锻炼孩子御寒能力和抗病能力,还能提高其肌肉和关节活动的能力,促进血液循环,流向四肢骨骼的血液也随之增加,对儿童生长发育有益。

相关阅读

春天养生不可盲目跟风


随着现代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起自我的养生保健,可是市面上此类的书籍繁杂,鱼目混珠,也有很多不正规的书籍打着“专家”的旗号冲进市场,在此,要提醒消费者和关注健康养生保健的人们不要盲目跟风。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起春季养生?

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不仅草木开始恢复生机,就连人类身体中的细胞组织也都从冬眠中苏醒过来。

春季是养生保健的大好时机,只有做好了春季养生,一年的健康才有了保障,这也应了那句话,“一年之计在于春”。

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可是得一些莫名其妙的病症的人越来越多,春季各种感冒、咳嗽、呼吸道疾病随之而来,细菌偷偷的就躲在你身后,随时来袭击。

想要健康,还是要提前做好预防保健工作。

春季养生有哪些误区?

有人认为春季多吃蔬菜水果不能补充铁元素,蔬菜水果中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这些微量元素在肠道中可以使铁溶解,从而加快机体对铁元素的吸收。

很多人尤其是女性,不喜欢吃肉,觉得吃肉有损容貌体型,肉类中含有的大量的蛋白质和铁元素,吃肉能够补充机体所需的蛋白质和铁元素,并不是肥胖的直接原因,一些肉类能为身体提供所需营养、蛋白质和能量。

越来越多的人吃各种价格昂贵的进补药,觉得吃了这些就能做好自身的养生保健,是药都会有一定的毒性,从正餐上下工夫才是养生的良方。

春季养生要提防的病症:

上呼吸道感染,春季是细菌病毒异常活跃的时机,此时病菌最容易入侵人体的呼吸道。

甲肝,春季易诱发甲肝,凡出现甲肝的早期症状,应当及时去医院确诊、治疗。

过敏性皮炎,春天的空气中含有各种微粒、杂质、柳絮等等,让过敏性皮肤的人苦不堪言,在春天里,有过敏性皮炎的人要做好远离过敏原的准备。

秋季养生 慢慢“冻”起来


叶雪菲

春捂秋冻”是一句经典的养生名言,单就“秋冻”而言,广义上来说是适合所有人群的,但是不同人群应该有不同的“秋冻”方法。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医师梁兴伦表示,“秋冻”要循序渐进,人与自然其实是有一个相互适应的过程的,人自身有很大的调节能力。不要一感觉到凉意或者气候变冷就添加衣服,要在降温后适应一段时间,等再一次降温时再适当添加,以形成抵御寒冷的自我屏障。并在平时,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多饮水,配合健康的饮食来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

对于患有老慢支、肺气肿、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外周动脉供血障碍以及没有稳定控制的高血压病患者等,“秋冻”要避免因为不适度导致病情复发或加重。对于这一人群,晨起后,空气尚未温暖,不宜单衣做室外运动,可在家中、庭院、小区避风处适当活动筋骨;晚上,窗户不宜全开,尤其住高层者;睡觉仍要注意脚的保暖,一定要盖好脚和下肢及腹部,最好穿棉袜入睡,防止寒从脚入。


秋季养生 春捂秋冻该怎么冻 秋季养生 秋季水果的营养搭配


秋季养生

?

秋季水果的营养搭配

根据中医学的观点,人有不同体质,水果也有不同性质,因此每一种水果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各不相同。

秋季水果多多,一一不留神,乱吃水果也会让人不舒服,但如果根据自己的体质和营养成分选择、搭配水果,那么滋养的功效就会事半功倍。

水果的特性和人体的体质是相通的,都分为寒、中、热三种。所谓的热性水果指的是那些热量密度高、糖分高的水果。这样的水果吃下去,容易上火,身体能量会增加。相反,热量密度低、富含纤维,但脂肪、糖分都很少的水果属于寒性。

这样的水果吃下去,纤维和水分会占据肠胃空间,让人吃不下其他营养的食物,人就会越来越没有能量、没体力,也越来越怕冷、虚弱。 从营养方面看,水果中富含营养物质最多的就是维生素,但是每种水果含有的微量元素的量是不一样的,这也就决定了我们不能对一种水果情有独钟,必须根据自己的体质和身体状况来选择多种水果组合,达到营养互补,这样才能发挥出各种水果的能量,发挥出它们组合后的优势。

所以,在这秋季水果上市的季节,我们更应该注意水果的搭配,达到秋季“收”的目的。 但是水果的组合也应该有一定的规律或者原则,并不是广泛涉猎。相反如果性质不同的水果组合了,或许会产生不良的后果。

秋季养生 春捂秋冻该怎么冻

俗话说得好:春捂秋冻,不生杂病。随着秋季到来,气温逐渐下降,很多人遵从“春捂秋冻”的做法却被冻出了疾病。这不禁让大家产生了疑惑:“春捂秋冻”到底应该怎么冻?

“春捂秋冻”要有度

俗语中“春捂秋冻”中提到的“秋冻”是指秋天到来后,气温会稍有下降,但是不要过早穿上棉衣。这是因为过早保暖,机体对寒冷没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使得人体对寒冷的调节能力下降,真正到了严寒时节更加容易染上疾病。但是,这并不是说秋季一味的不增加厚衣服,一般当户外早晚气温降低到10℃左右时,就应该结束“秋冻”了,否则不但不能预防疾病,还容易惹病上身。

秋季养生小常识 秋季不可乱进补


秋季如何养生才能够舒服整个秋季呢?你想要学习一些秋季养生小常识吗?秋季养生应该注意些什么呢?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推荐一些秋季养生小常识,来帮助大家健康舒服的度过秋季!

清晨要喝一碗粥。

脾胃功能减弱是夏秋交替之季一个典型的现象。最近随着天气转凉,门诊中拉肚子的患者立马就多起来了。夏天人们都喜欢吃生冷的东西,天气炎热时很少出现胃部不适;可天气一冷,肠胃功能减弱,拉肚子、胃疼、不想吃饭等毛病就找上门来。胃是人体内最重要也是最难相处的器官之一,入秋后正是保护它的关键时期,从现在起储存阳气,才能为过冬做好准备,粥便是此时调节脾胃最好的饮食。立秋后每天早晨喝一大碗粳米粥,既可防御秋凉,又能和胃补脾。若在粥中加入梨、胡萝卜、南瓜、百合等润肺的药食,还能起到益肺润燥的效果。多喝热粥还有助人体发汗、散热、祛风寒,尽快让感冒痊愈。

酸味食物除秋燥。

最近网络上有人总结,秋天第一菜是莲藕,第一补是山药,第一粥是百合粥,第一果是梨。其实这些都是有利于防止秋燥的食物。说起秋燥,这种从里到外的干燥感与夏季的湿润差别很大,让人非常不适应。要想对付它,首先不要忙着大鱼大肉地“贴秋膘”,饮食清淡才能避免秋燥之气伤肺。然后要多喝水,吃点酸味的食物,比如柑橘、山楂等,起到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效果。莲藕有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心安神的作用;山药则有健脾益胃、滋肾益精、益肺止咳的功效;梨中含有85%的水分,有“天然矿泉水”之称,每天坚持吃两个,能缓解秋燥,生津润肺。

早睡早起能养肺。

春困秋乏,秋天很容易感到困倦,但不少人还是延续夏天的“夜猫子”习惯,熬到很晚才睡觉。中医上常讲“秋养肺”,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早睡早起。早睡能够顺应阴精之收藏,早起能够使肺气得以舒展,既避免了阳气外泄,又调养了阴气。此外,这时增加夜里的睡眠时间,还能补偿夏日的睡眠不足。

后背双脚得护好。

俗话说春捂秋冻,“秋冻”本来是种养生方法,能提高身体抗寒能力,预防呼吸道疾病。不过,千万不能因此宁愿冻着也不加衣服,“秋冻”应以自己感觉不寒冷为准。老人、孩子等抵抗能力较弱的人,以及有支气管炎、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的人不宜“秋冻”,容易导致旧病复发。“秋冻”的时候,即使穿得少也有三个关键部位一定要护住:肚脐、后背和双脚。肚脐内通五脏六腑;背部是人体健康的屏障,若受寒易引起心肺受寒;“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双脚如果着凉,会大大降低人的抗病能力。

按摩人中防便秘。

中医认为,肺和大肠相关。秋天干燥的气候不仅会伤肺,还会导致大肠蠕动变慢,形成季节性便秘。通过药物通便反而会造成习惯性便秘,不如学几招中医按摩法,通过刺激穴位来通便。身体仰卧,将两掌心搓热,两手叠放在右下腹,按顺时针方向按摩30圈左右。或者用拇指或中指指肚有节律地按压人中穴,以促进代谢,一直按到有便意为止。最佳按摩时间是早餐后10—15分钟,此时对大肠最易发生作用。大便畅通了,肺部功能也会得到加强。

吞咽唾沫挡秋凉。

秋季养生的基本原则是防凉防燥。每年入秋后,我都向大家推荐“吐纳健身法”:清晨和临睡时,在室内闭目静坐,先叩齿30次,再用舌在口中搅动,待口里液满,漱练几遍,分三次咽下,意送至丹田,稍停片刻,缓缓做腹式深呼吸。呼气时默念“哂”(xi)字,但不要出声,反复30次。这种方法不仅能锻炼肺部,还有利于血液循环,帮你抵御秋季的寒气。

多“喝”秋风更健康。

有人说,秋风是一年四季中,最有“营养”的风。秋高气爽,有利于污染物扩散,所以秋风最清新,适合我们进行“空气浴”。清晨和周末,最好到山林、公园做几次深呼吸,可达到保健功效。如果从此时开始坚持晨练直至冬季,更是让全身器官在“空气浴”中接受了耐寒锻炼,为冬季保健打下了基础。

秋季如何养生

秋季不可乱进补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秋季是进补的好季节,但不可乱进补,应注意以下五忌。

一忌无病进补:无病进补,既增加开支,又损害身体,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发胖,血中胆固醇增多,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二忌慕名进补:认为价格越高的药物越能补益身体,人参价格高,又是补药中的圣药,所以很多人服用,但要注意的是,滥服人参会导致过度兴奋、烦躁激动、血压升高及鼻孔流血等症状。

三忌不分虚实进补: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症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会适得其反。

四忌多多益善: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会有害,因此,进补要适量。

五忌以药代食:重药物而轻食物是不科学的,药补不如食补效果佳。

锻炼要“四防”

秋季坚持进行适宜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调养肺气,提高肺脏的功能,还有利于增强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体对外界寒冷刺激的抵御能力。然而,由于秋季早、晚温差大,气候干燥,要想收到良好的健身效果,必须注意以下“四防”。

防受凉感冒:秋日清晨气温低,不可穿着单衣去户外活动,应根据户外的气温变化来增减衣服,锻炼时不宜一下脱得太多,应待身体发热后,方可脱下过多的衣服;锻炼后切忌穿汗湿的衣服在冷风中逗留,以防身体着凉。

防运动损伤:在气温较低的环境下,肌肉的伸展度明显降低,关节生理活动度减小,神经系统对运动器官的调控能力下降,因而极易造成肌肉、肌腱、韧带及关节的运动损伤。因此,每次运动前一定要注意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防运动过度:秋天是锻炼身体的好季节,但此时人体阴精、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阶段,故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

防秋燥:秋天气候干燥,对于运动者来说,每次锻炼后应多吃些滋阴、润肺、补液、生津的食物,如梨、芝麻、蜂蜜、银耳等,若出汗较多,可适量补些淡盐水,补充时以少量、多次、缓饮为原则。

结语:看了上文的介绍,我想大家都应该知道秋季该如何养生了吧!大家一定要试试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这些秋季养生小常识哦!还有一些秋季养生的方法,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了解一下哦!

秋季保健 头宜冻脚要暖


民间养生有句俗语:“头对风,暖烘烘;脚对风,请郎中。”意思是说,头部适宜保持相对低温,足部应该注意保温,否则容易生病。

实际上,与此相似的说法早有记载。例如《备急千金要方》中说:“人头边勿安火炉,日久引火气头重目赤……”《脉法》中也说到“圣人寒头暖足,治病者取有余而益不足也”。寒头暖足,既是古代中医学的治病准则,也是的重要方法。

头为诸阳之会,适当寒冷可以刺激头部血管及神经,有助于保持大脑清醒,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保健作用。倘若头部温度太高,不但对健康不利,甚至可导致疾病。另外,寒从脚起。由于脚接触地面,离心脏最远,热量到达较慢,是阴气聚集之处,最易受到寒邪侵袭。因此,足部保暖相当重要。

虽然现在天气渐渐转凉,但对脑力工作者来说,工作久了仍易出现烦躁、头晕、思维困顿等症状,此时如果用冷毛巾敷头面,或用冷水洗洗头发,能使头脑迅速清醒,胸中烦闷也会消散。坚持用冷毛巾敷头面,每天数次,每次3至5分钟,一方面能提高思维敏捷度,另一方面还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力,防止感冒。

秋天的夜晚气温偏低,暖脚的好处在于驱寒、强身、帮助睡眠,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疲劳。

暖足,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温水泡脚。水温以不烫为宜,待水温降低后,持续加热水保证水温。每天1至2次,每次20分钟左右即可。无论何种方式,都以自身能够承受为准,不可过于强求。

另外要提醒的是,保持头部凉爽要适度,如在寒冷的冬天仍需要戴帽,千万不可走极端。 (王文)


秋季不可盲目“冻”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