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秋季季节养生法 > 导航 > 教你10招养生好方法

教你七招秋季养生法

秋季季节养生法。

“养生孰为本,元气不可亏;养生孰为先,养心须乐观。”社会的发展让更多人注意到了养生这个话题,我们不仅要知道养生,更要懂得养生。我们该怎么进行科学的中医养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你七招秋季养生法”,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第五招:穿明亮衣服 

有种说法,秋天要多吃白色食物,这是延伸自五行理论(“木火土金水”对应“青赤黄白黑”再对应“肝心脾肺肾”)。

然而中医师有另番诠释。

“秋与白,有点穿凿附会,”尤其白色食物多偏寒凉,像白菜、萝卜这类,“吃吃当然不错,可是如果属于过敏体质,会愈吃愈严重。”显见中医理论绝非一板一眼,必须适个别体质而异。

另外秋天万物枯败,充满萧瑟肃杀气氛,情绪容易受影响。五行中既然秋天对应白色,代表清爽、明亮,表示要多穿白色、亮度高的衣服,让心情更愉悦轻快,别人看起来也较有生气,不致死气沉沉。

第六招:强身健肺养生功 

秋气通肺,秋燥易伤肺,因此秋天首当保养肺脏,以下介绍两种养肺功法。

高甩兼容法

功效:能扩展心、肺脉及肝、脾、胃功能,有助于神智清明,身体轻盈灵活。

步骤: 1.眼神平视,吸气,两手顺势甩高过头,身体向上挺拔。

2.吐气放松,两手平均朝身后下甩。

3.如此来回运作,连续约十分钟。

嘶泄肺盛法

功效:能帮助情绪内敛、收摄平和。

步骤: 1.两脚平行与肩同宽。

2.吸气时手心上捧,顺势在胸前翻掌,掌心朝外。

3.呈“嘶”字口形不发出声音,缓缓吐气,两手向两侧平推伸直,然后慢慢放松。

4.两手放下,身形回正。

第七招:秋季养生食谱  a.润肤止痒粥

b.清蒸鲈鱼

c.滋阴银耳羹

d.秋季养生茶:桑菊茶

相关阅读

中医教你七个“按时”巧养生法


导读:中医养生讲求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的和谐统一,尊重人体固有的生命节律,并通过形神统一、动静结合、劳逸结合等具体养生的理论与实践,防微杜渐、未雨绸缪。故养生贵在按时,按时工作和休息,按时运动和睡眠,按时进行各种生理活动,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按时休息

生活中,很多人都是感觉累了才去休息,其实,这时休息已为时过晚。因为,当人感到累的时候,疲乏已到相当程度,这时休息需要较多的时间才能消除疲劳。过度的疲劳为疾病留下了隐患。

而工作一段时间就休息一会,注意劳逸结合,不仅会很快消除疲乏感,还能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人体的阴阳气血也可以得到调整平衡。

按时锻炼

我国近年内,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和骨质增生等老年病已呈年轻化趋势,即青壮年患者日益增多,青年脂肪肝患者的增加更是惊人,这些都与他们不锻炼、吃得过多和喝酒过多有关。

所以,青年人应该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每天按时锻炼,养成习惯,对健康大有裨益。

按时喝水

口渴,提示体内缺水已颇严重,这时再补充它为时过晚。据调查研究,有经常饮水习惯的人,患便秘、尿路结石者明显减少于不常饮水的人。

而且,还对心肌梗死和中风等严重疾病有预防作用。因此,老年人、动脉硬化、高血脂、血液黏稠、冠心病和中风病人,以及对水相对需要较多的孕产妇、青少年和婴儿,更应该养成经常饮水的习惯。

按时体检

每年的健康查体中,经常发现相当多的严重疾病患者,如肝炎、肺结核、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癌症等。

其实,许多疾病光靠自我感觉是很难早发现的,只有定期去医院进行健康检查,才能早期发现,从而早期治疗。所以,要定期去医院体检。

按时如厕

很多人都是当便意明显时才去厕所,甚至有便不解。这样做对健康极为不利,大小便在体内停留过久,容易引起便秘或膀胱过度充盈而受到损害,甚至也可能引起粪便和尿内的有毒物质被人体重吸收,导致自家中毒。

因此,应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尤以晨间为好。定时解大便可防治便秘,并可减少大肠癌的发病机会,对痔疮病人也有益处。

按时睡觉

不少人不困不睡觉,误以为困倦是应该睡觉的信号,事实上困倦是大脑相当疲劳的表现,不应该等到这时再去睡觉。

养成按时就寝的好习惯,不仅可以保护大脑,还容易入睡,并能提高睡眠质量,减少失眠。

按时吃饭

生活中有一些人不是按时就餐,而是不饿不吃饭。这种做法容易损害胃,也会削弱人体的抗病能力。

因为食物在胃内仅停留四至五小时,人感到饥饿时,胃早已排空,胃黏膜此时会对胃液进行自我消化,容易引起胃炎和消化性溃疡。

中医养生之秋季养生法


秋天,是从立秋之日起,到立冬之日止,其间经过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等六个节气。并以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日)作为气候转化的分界。

《管子》指出:“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这里的阴气始下,是说在秋天由于阳气渐收,而阴气逐渐生长起来;万物收,是指万物成熟,到了收获之时。从秋季的气候特点来看,由热转寒,即“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人体的生理活动,随“夏长”到“秋收”,而相应改变。因此,秋季养生不能离开“收养”这一原则,也就是说,秋天养生一定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正如《黄帝内经》里说:“秋冬养阴。”所谓秋冬养阴,是指在秋冬养收气、养藏气,以适应自然界阴气渐生而旺的规律,从而为来年阳气生发打基础,不应耗精而伤阴气。

秋季如何保养体内的阴气呢?关键是要防燥护阴。中医学认为,燥为秋季的主气,称为“秋燥”。其气清肃,其性干燥。每值久晴未雨、气候干燥之际,常易发生燥邪为患。由于肺可呼吸,肺合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故当空气中湿度下降时,肺、大肠与皮毛首当其冲,这是燥邪致病的病理特征。

燥邪伤人,易伤人体津液,所谓“燥胜则干”,津液既耗,必现一派“燥象”,常见口干、唇干、鼻于,咽干、舌干少津、大便于结、皮肤干甚至皲裂等症。肺为娇脏,性喜润而恶燥,燥邪犯肺,最易伤其阴液。肺失津润,功能必然受到影响,因而宣降失可,轻则干咳少痰,痰粘难咯,重则肺络受伤而出血,见痰中带血。肺中津亏后,因无液以下济于大肠,因而使大便干结难解。

秋令燥气又有温凉之分,一般认为早秋气温尚高,故为温燥;晚秋气温下降,故为凉燥,无论温凉,总是以皮肤干燥,体液缺乏为其特征。但二者在临床上还是有区别的,温燥伤人,常表现为不恶寒或微恶寒,发热较明显,脉呈细数;而凉燥伤人,则常不发热或微发热,反之,恶寒较明显,脉多不数。

由上可知,秋天养生主要是防止燥邪对人的伤害,这样才能养护好体内的阴气;这是从总的原则上来讲,具体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精神、起居、饮食、运动、药物等具体问题上,又怎样去保养呢?

中医秋季养生17法


秋季气候干燥,人体容易感受燥邪而发病,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加注意。以下是专家介绍的秋季养生17法:

节食欲 秋季切忌暴饮暴食,同时也要少吃辛辣烧烤类食物。

忌悲伤 放松心情,不要悲伤,这样可以养肺气护津液。

常梳发 经常梳理头发可以扩张皮下毛细血管,促进新陈代谢,保持头脑清醒易除疲劳。

面多擦 用双手或干毛巾揉搓面部,使面部红润。

舌舔腭 用舌头舔牙齿上腭,可以起到提神、补气、养心的作用。

齿数嗑 牙齿多活动,相互嗑一嗑,保持牙齿健康,有助于消除疲劳。

吐浊气 多走出户外呼吸新鲜空气,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保持良好的呼吸系统机能。

咽唾液 咽唾液可促消化、开胸理气、增加内脏和气管功能,延年益寿。

目运转 经常走出户外,眺望远方,结合眼保健操揉搓眼睛可以醒脑解乏。

耳常弹 用手多揉搓耳朵,或多听听音乐激活听觉神经,有助于减轻疲劳。

脊背暖 秋季早晚温差大应及时地增减衣物,防止感冒,保护五脏六腑。

胸宜护 保持体温,可以增强免疫力。

腹自揉 用手掌按摩腹部,适当揉搓,可以助消化、消除淤积、益气强身。

谷道提 收缩、上提肛门,可以提神补气。

肢节摇 甩甩手,踢踢腿,增强活力,消除疲劳。

足心搓 每天洗脚按摩脚心,可以消浊通络、解除疲劳,起到吐故纳新的效果。

净体肤 秋天干燥,应多用手揉搓身体,可以解除疲劳,使人精神焕发、延年益寿。

秋季感冒如何防范七招帮你完成


导读:现在已经是秋天了,在秋天里感冒在我们身边常常发生,我们如何预防秋季感冒?万一要传染上了怎么办?七招帮解决秋季感冒问题。

秋季感冒如何防范七招帮你完成

秋冬预防感冒7个锦囊:

1、空气流通

最好在早中晚各开窗通风三次,每次15分钟为宜,既保持了室内空气清新,又抑制了细菌的滋生。

2、晚上关窗

晚上睡觉的时候一定要关窗,夜晚温度低,冷风侵袭很容易引起哮喘等疾病的发作。

3、规律作息

很多人在夏天睡得晚,作息不规律,若延续到秋季,容易造成抵抗力下降。所以在季节交替期要保证规律的作息和生活节律,早点上床睡觉,适当延长睡眠时间,同时多喝水。

4、均衡营养

天气转凉后,人们会食欲大增,在干燥季节多吃些滋阴润肺多酸的食物很好,如银耳、梨、藕、葡萄、苹果等,少吃辛辣食物,适当贴膘秋。

5、适度锻炼

天气凉快之后,随着体感舒适度的提高,运动的人也多了起来。登山、步行、打太极都是耐寒锻炼的项目,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

6、按摩头部

如果是风寒引起的感冒,按摩头部能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具体方法是找到百会、风府、风池、天柱等穴,按压50次,早晚一次。喝姜汤也适用于初期患风寒感冒的患者。

7、早晚加衣

老人、小孩和一些体质较弱、抵抗力较差的人,在早晚出门时一定要带一件外套。春捂秋冻之说也要因人而异,体质较弱、抵抗力较差者更要注意保暖。在秋装的选择上也要充分考虑到舒适、防护和保健等多方面因素。

特别提醒:患有鼻炎、心脑血管疾病和支气管哮喘类疾病的患者要特别注意,提前准备好相应药物,注意防寒保暖,早晚尽量不要到户外活动。

预防孕期感冒,7大妙招来帮你

1、避免前往人群众多或小孩聚集处,人多口杂,容易传染;

2、钱、把手、水龙头等和人最容易接触的东西,碰触后赶紧净手,或者使用卫生纸,避免直接接触。

3、勤戴口罩。

戴口罩的好处:

a、过敏体质的人鼻子和眼睛容易过敏,戴口罩可以避免接触。

b、为了确保孕妇健康,只要家中有人感冒,准妈妈就要戴口罩。

4、孕妇避免接触感冒家人使用的碗碟。

5、注意调适身心状态

孕妇身心负担大,平日要多休息,才能有健康的身体,但也不能睡过头,反而造成身体不适。以下是孕妇要特别注意的事项,因为这些因素会降低孕妇抵抗力,感冒病毒也就容易侵入:1压力过大,2 工作太累,3 熬夜,4 情绪悲伤。准妈妈身心要保持好状态,就可以预防感冒。

6、注意调试室内环境

住在潮湿之处的准妈妈,要利用除湿机去除空气中的湿气。对于住在早晚温差大的准妈妈,则利用电热器以维持室内温暖。

7、摄取适当的食物,并以药膳和背部按摩进行自我调理

总结:怎么样小便的方法还是很不错的吧!在做这个秋季我们不怕感冒病毒的来袭,我们有完全的准备,所以让它们进入不了我们的生活。

养生期 中医教你七可为


冬季是养生的黄金时节,小编今天介绍7个中医养生的保健妙招,让你在寒冷的冬天做个健康冬美人。

1、早睡晚起,必待日光

此语出自《黄帝内经》,古人的早睡是指晚上9点钟就要上床入睡;早晨太阳出来了,再起床。就是所谓的天睡我睡,天醒我醒。现代人不必拘泥于此,但是,在冬季适当的早睡、晚起,不熬夜,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天黑早,阳气收藏早,早睡可以养阳;天亮迟,阳气升发也迟,晚起可以固阴精。

Tips:睡前醒后小仪式 。晚上早点上床,练习瑜伽的打坐调息,或揉搓脚心(涌泉穴),用手掌搓热后腰(肾腧穴),艾灸或热敷小腹(关元穴),这些穴位有养肾安眠的作用。早晨醒来,不要急于起床。可双手抱膝,让背部在床上前后滚一滚。双腿上举,做空蹬自行车,先正向再反向。俯卧,头脚尽量上翘,做小燕飞动作。活动一下身体的主要关节,使气血通畅后再起床。

2、冬季保暖三个重点

冬季要保证头暖、背暖、脚暖。女性在生理期还要特别注意腹部保暖。特别是阳虚的人,这三个部位容易受寒邪侵袭。中医的经验是,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冬天过分受凉,冬寒进入体内,到春天就会患温病(是以发热为特征的外感急性病,如流感等)。

阳虚体质的人,冬天做身体按摩时,要减少背部按摩的时间,最好使用红外线烤灯温暖背部。中医认为,腹为阴,背为阳,背部裸露和按摩容易扰动阳气而导致阳气外越。相反,应该重视阴经的保健,可以在位于胸腹部正中线的任脉上拔罐或艾灸,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称为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可以重点做膻中穴(双乳中间)、神阙(肚脐)、关元(肚脐下四指)等穴位。

Tips: 防感冒小偏方。 如果不小心受凉风寒,可以用姜片、红糖煮水喝。还可以用葱白、姜片、糯米煮粥,加适量米醋,制成神仙粥,预防风寒感冒,效果非常好。

3、无泄皮肤冬季运动要适度

中医讲冬季运动时要无泄皮肤,意思是不要让阳气从皮肤外泄。人体的皮肤好比大树的叶片,夏季可以通过出汗帮助人体排毒,在冬天,则应该像松针一样收拢,避免大汗淋漓,否则皮肤开泄,就会使阳气走失,不利于闭藏。尤其是女性,阳虚、血瘀体质者较多,要特别小心,最好不要游泳,或者选择室内游泳馆,运动前要充分热身,以强度适中的运动为主,让身体发热或微微出汗即可。

Tips: 运动后要保暖。运动或出汗以后,要立即带上帽子、围巾和手套保暖。剧烈运动以后要等到心跳、呼吸基本正常后,再用温水洗浴。浴后,要吹干头发,穿戴好衣帽后再外出。

4、多晒背,壮阳气

冬天是抑郁高发的季节,这与缺乏日晒有关系。冬季里中医提倡晒背来养生。背部是身体最重要的七条运输和管理阳气的经脉汇集处,经常背对日光而坐,让太阳把脊背晒得微暖,阳气会通过背部穴位吸收到体内,然后运送到全身各处。当你晒了太阳感觉遍体和畅时,就是体内阳气充足,经脉通畅的表现。阳气补足了,我们又可以精神抖擞地享受生活。

Tips: 冬天里的阳光情绪很重要。面对年终考核等职场挑战也让人感到压力重重。养生专家提醒:遇到不顺心的事要积极调整情绪。也可以通过倾诉、唱歌、理智的争论等适当的方式宣泄出来,保持心态平和。

5、固肾藏精,有节制

进入冬季,肾经变得活跃起来,肾为先天之本,为藏精之府,冬天是养精藏精的最佳时节,肾虚的人在冬天里补肾最易见效。肾精主要靠养,节约使用,才能细水长流。而补肾第一要点就是节制性爱。古人在阴历11月和5月提倡夫妻分床而睡。就是认为这两个月房事过度,会使身体消耗比较大,应该加以节制。

Tips: 尝试早晨做爱吧。周末早晨,从容地与爱侣享受性爱时刻。而激情过后的小睡,也可以及时恢复体力,养精蓄锐。另外,用杜仲或肉苁蓉配上枸杞、甘草泡一些药酒,每天小酌一杯,可以补肾温阳。

6、进补不忘控制体重

对于OL来说,冬季进补,最担心的后果就是体重增加。女性35岁以后,可能会由于脏腑功能失调,经常有饥饿感,特别是在冬季,随着食欲增强,不知不觉体重就上升了。下面两个办法,帮你解决进补和体重的难题,进补看口味。你的口味变了吗?随着年龄的增长,你发现自己口味的变了,比如以前口味清淡,现在爱吃咸的了;以前不爱吃糖,现在爱吃糖而且吃了以后有快乐的感觉。这些习惯的改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脏器的虚实。中医认为,五味对五脏,即苦入心、辣入肺、酸入肝、咸入肾、甜入脾。想吃酸的,可能是因为肝火太旺。肾虚的人,本能地想补充咸的东西来调动肾气。我们可以适度地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但不要娇纵它,应该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食补措施。比如海参、海带等海产品是咸味入肾的食品,可以用来补肾虚。茯苓、小米、莲子可以健脾。西红柿、柑橘、香蕉、紫米、枸杞可以养肝。

7、素食进补正当时

古时资源匮乏,进补荤腥给身体增加热量来抵御严寒。现代社会,进补不一定要高脂肪高热量。素食一样可以温经通络。梨、藕、萝卜如果生吃,就是寒凉之品,但是加热熟吃,就不会伤身。还有桂圆、木瓜、百合、以及山药、芋头、红薯等谷类;花生、杏仁、胡桃等干果素食,一样可以进补到位。

Tips: 经络调节控制食欲。食欲过于旺盛,可以采用经络调节。饭前按摩中脘穴,轻敲带脉,或在经穴上拔罐,可以抑制食欲。中脘,在肚脐上方4寸。带脉是横穿过肚脐,象束带一样横行于腹腰部的经脉。经常按摩带脉,可以健脾,促进排便,有一定消脂减肥的作用。

秋季中医“三理”养生法


秋季来了,天气转凉,气温适宜,是个养生的好时候,早在我国古代秋季养生侧重生理养生;近代主要讲生理和心理养生;当代则特别强调生理、心理和哲理养生。这三理养生,反映了养生不同层次的三种效应观。下面来了解三理养生吧!

第一层是生理养生

古人养生,注重四道:一是动养之道,就是适度锻炼,可活动筋骨,疏通气血;二是静养之道,就是适当休息,可减少消耗,怡神健体;三是食养之道,就是均衡营养,可使饮食有节,二便通畅;四是居养之道,就是起居有常,可使精神愉快、情绪安定。

守此四者,如能不妄作劳、慎房事、节情欲、避外邪、重内调,辅以必要的自我保健和药物治疗,则可以健康长寿,度百岁乃去。今天看来,这种单纯生理养生,可说是浅层次的保健养生。

第二层是心理养生

一是调摄情志,二要修养德行。因为人的情志活动和道德修养,对人的身心健康关系极大。

所谓情志,就是中医所说的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精神因素,是人受外在环境各种刺激所引起的反映。既是生理反映,也是心理反映。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疾病,但过于激烈或持久,或自身过于敏感,都会导致疾病。

所谓德行,就是道德行为。调摄情志,修养德行是保健养生统摄全局的第一大法。这种心理养生可以说是深层次的保健养生。

第三层是哲理养生

所谓哲理养生,主要是要掌握对立统一规律和一分为二的观点。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王夫之的六然、四看保健养生观就是符合这一观点的。

所谓六然就是自处超然,超凡脱俗,超然达观;处人蔼然,与人为善,和蔼相亲;无事澄然,澄然明志,宁静致远;处事断然,不优柔寡断;得意淡然,不居功自傲,忘其所以;失意泰然,不灰心丧志,轻装奋进。

所谓四看,就是大事难事看担当,能担当得起;逆境顺境看襟怀,能承受得了;临喜临怒看涵养,能宠辱不惊;群行群止看识见,能去留无意。这样才能做到知足不辱,知止不耻,当行则行,当止则止。

上述三理养生,其重点、方法会有生理、心理、哲理和浅、深、高三个层次的不同,但其基本方法并不矛盾,而其效应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增强自身健康,延年益寿。

秋季养生10要点

1、健康饮食

秋季膳食要以滋阴润肺为基本原则。年老胃弱者,可采用晨起食粥法以益胃生津,如百合莲子粥、银耳冰糖糯米粥、杏仁川贝糯米粥、黑芝麻粥等。此外,还应多吃一些酸味果蔬,少吃辛辣刺激食品,这对护肝益肺是大有好处的。

2、调理脾胃

立秋之后应尽量少吃寒凉食物或生食大量瓜果,尤其是脾胃虚寒者更应谨慎。夏秋之交,调理脾胃应侧重于清热、健脾,少食多餐,多吃熟、温软开胃,易消化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油腻类食物,秋季调理一定要注意清泄胃中之火,以使体内的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待胃火退后再进补。

3、预防秋乏

俗语说的好春困秋乏。秋乏,是补偿夏季人体超常消耗的保护性反应,常表现为倦怠、乏力、精神不振等。防秋乏的最好办法就是适当地进行体育锻炼,但要注意循序渐进;保持充足的睡眠,亦可防秋乏。

4、预防秋燥

秋天雨水较少,天气干爽,人体容易虚火上延出现秋燥,中医认为,燥易伤肺,秋气与人体的肺脏相通,肺气太强,容易导致身体的津液不足,出现诸如津亏液少的干燥症,比如皮肤干燥,多有咳嗽。防秋燥,重在饮食调理,适当的选食一些能够润肺清燥、养阴生津的食物,比如梨、甘蔗、荸荠、百合、银耳等。

5、预防感冒

秋季感冒增多,预防感冒,首先要根据气温变化适当增减衣服,尤其是老年人更要注意;其次室内的空调温度不要过低,一般在25℃~27℃最好。秋季是疾病的高发期,遇到疾病一定要及时就医以免耽误病情。

6、早起早睡

早睡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舒达阳气。近代研究表明,秋天适当早起,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起床前适当多躺几分钟,舒展活动一下全身,对预防血栓形成也有重要意义。

7、加强锻炼

秋天气候渐冷,衣服不可一下增加过多,有意让机体冻一冻,经受一些寒凉之气的锻炼,这也是增强机体对冬季寒冷气候的适应能力的重要方法。金秋时节天高气爽,是运动锻炼的好时期,尤其应重视耐寒锻炼,如早操、慢跑、冷水浴等,以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8、慎食瓜果

夏令大量食瓜果虽然不至于造成脾胃疫患,却已使肠胃抗病力有所下降,入秋后再大量食瓜果,势必更助湿邪损伤脾阳,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湿,腹泻、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就随之发生。因此,入秋之后应少食瓜果,脾胃虚寒者尤应禁忌。

9、适时进补

常言道:秋季进补,冬令打虎,但进补时要注意不要无病进补和虚实不分滥补。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病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还要注意进补适量,忌以药代食,提倡食补。秋季食补以滋阴润燥为主,如乌骨鸡、猪肺、龟肉、燕窝、银耳、蜂蜜、芝麻、核桃、藕、秋梨等。这些食物与中药配伍,则功效更佳。

10、注意养阴

秋季天气干燥,秋季养生要注意养阴。秋天养阴,第一,要多喝水,以补充夏季丢失的水分。第二,多接地气,秋季我们要多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漫步田野、公园,这都有助于养阴。第三,避免大汗淋漓。汗出过多会损人体之阴,因此,秋季锻炼要适度。

养生七法提升免疫力


你的免疫系统功能,决定着你的身体健康。气温一改变,就弱不禁风起来;流感来袭,更是首当其冲,晚上睡不好,早上醒不了这些情况都是免疫力在作祟。尤其冬季是流感的多发时节,提升自身免疫力更是刻不容缓!

方法1.每天保持好心情

研究发现,人体的免疫力与情绪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快乐的人比抑郁的人更容易拥有良好的免疫力。

这是因为良好的情绪能使大脑分泌出一些有益健康的化学物质,激活人体免疫功能,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

而焦虑和悲观的情绪则会影响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造成人体免疫力下降,甚至发生紊乱,容易受到感冒或其他疾病的侵袭。

因此,要想增强免疫力,切记每天都要保持好心情。

方法2.坚持运动不疲劳

运动医学研究证明,持之以恒的体育锻炼,能显著增强人体免疫功能。

人们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全身的肌肉和骨骼得到运动,体内各个器官活动加强,新陈代谢旺盛,血液循环加速,骨骼的造血功能加强,免疫系统的活力增强,使体内产生更多的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并增强其活性。

同时,体育锻炼还能疏导心理紧张,减轻心理压力,消除精神疲劳,稳定情绪。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高机体的细胞和体液免疫能力,减少各种疾病的发生。

但是,运动一定要科学、适量,过度运动会让身体处于过度疲劳状态,对人体抵抗力带来负面影响。专家推荐每周运动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强度以不过于疲劳为准。

方法3.睡得多不如睡得好

睡眠可防止大脑神经细胞过度消耗而造成功能衰竭,有助于精神与体力的恢复及能量的储存。

医学研究证实,睡眠还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有利于疾病好转、康复。不过,不要拘泥于每天8 小时的睡眠规则,好睡眠的衡量标准不是时间,而是质量。

如果你每天晨醒时感觉精力充沛、心情愉快,就说明你睡好了。想要改善睡眠质量,一定要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如减少噪音干扰、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避免强光照射等。

此外,在睡眠前用热水泡脚或进食少量温牛奶,也有促进睡眠的作用。

方法4.日常饮食营养要均衡

研究证明,营养均衡的膳食对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人们在膳食中要注意充分摄取鱼、瘦肉、奶、蛋、大豆及其制品,这些都是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西红柿、胡萝卜、韭菜、大蒜、小白菜以及红枣、草莓等新鲜蔬菜和水果,则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A、B1、B2和钙、磷、铁等矿物质,适当多吃以上食物,对促进免疫系统的活动、增强抗病能力大有裨益。

方法5.经常按摩促循环

按摩确实能够提高免疫力。按摩可以防止淋巴管堵塞,使免疫系统保持畅通。通过按摩可以降低血液中高达53%的皮质醇。皮质醇是什么呢?它可是使免疫力下降的主要凶手。免疫学家指出,按摩能消除疲劳与紧张,使身体放松,减少压力荷尔蒙。

一项研究发现,每天接受45分钟的按摩,一个月后免疫细胞数目增加,免疫功能有明显改善。无论是专业的按摩,还是你和他之间简单的背部按摩,都有提高免疫力的神奇作用,同时还能帮助你稳定情绪。

方法6.戒烟限酒多喝水

医学证明,烟草中含有30余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吸烟时人体血管容易发生痉挛,局部器官血液供应减少,营养素和氧气供给减少,尤其是呼吸道黏膜得不到氧气和养料供给,抗病能力也就随之下降。所以要想提高自身免疫力,预防传染病就必须戒烟。

少喝酒有益健康,嗜酒、醉酒、酗酒会削弱人体免疫功能,所以必须严格限制饮酒。即使喝葡萄酒可以降低胆固醇,也应该限制每天1杯,过量饮用会给血液与心脏等器官造成很大破坏。

水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媒介,缺水会造成人体疲乏,免疫力降低,这时需要补充水分。多喝水可使口腔和鼻腔内黏膜保持湿润,从而可有效发挥捕捉病菌的功能。多喝水也会让你感觉更有活力。

方法7.不要滥用抗生素

有些人盲目地认为抗生素可以包治百病。其实,滥用抗生素不仅没用,还会破坏自身的免疫系统。长期、反复不按规则使用抗生素,会导致人体菌群失调和继发感染,降低身体的抵抗力,对听力、肝、肾等产生危害,还会产生过敏和毒性反应。因此,生病时应遵医嘱服用抗生素,不要自己胡乱用药。

七类体质的夏季养生法


中医把人的体质分为七类:平和质、痰湿质、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湿热质、阳热质。

一、平和质

此类人胖瘦匀称、健壮有力、目光有神、精力充沛。其养生原则是协调阴阳,畅通气血,促进代谢。在饮食上没有品种上的禁忌。

二、痰湿质

此类人多腰腹部肥满,肢体沉重倦担调养应以疏肝理气为主。饮食上宜食具有健胃、行气、活血之物,如陈皮、玫瑰花、茉莉花、山楂等。

三、阳虚质

此类人怕冷,肢体不温,经常感到背部和膝关节以下寒冷。阳虚质的人应以温补脾肾、运动健身为主。宜食温热的食物,比如荔枝、龙眼、羊肉等。

四、气虚质

此类人四肢倦怠、肌肉松软、不喜运动。气虚者应以补益脾肺为主,更要慎避风邪。饮食上宜食性质平和、偏温之物,如山药、龙眼肉、莲子等。

五、阴虚质

多为瘦小或瘦长体形的人,此类人怕热、手足心热、皮肤偏干或偏油。养生原则是养阴降火、镇静安神,以饮食调理、心神调养为主。饮食上,不宜吃温燥、辛辣、香浓的食物。宜食清润之物,如葡萄、梨、苦瓜、黄瓜等。

六、湿热质

此类人肤色多偏黄,有“浊”而不清爽之感。调养应以健脾去湿、疏肝利胆为主。饮食上宜食清淡去湿之物,如冬瓜、苦瓜、绿豆、薏米、海带等。

七、阳热质

此类人体格壮实、面色红润、声高气粗。调养应以生津养阴为主。饮食上宜多食水果蔬菜,尤其是黄瓜、苦瓜、西瓜、梨、苹果、冰糖等。

中医养生八法教你如何健脑


一、食物健脑法

人脑需要有多种营养物质来滋补,才能有效的推迟和抑制脑细胞的衰老退化。一般说来,凡是能促使人体血液呈现碱性状态的食物,都具有健脑的良好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含卵磷脂、脑磷脂、谷氨酸的食品能提高大脑活动功能,延缓大脑衰老,此类食物有蛋黄、大豆、蜂蜜及富含DHA(22碳6烯酸)的食物,如沙丁鱼、大马哈鱼、贝类、淡菜(又称蛏子)等。

另外,脑的大敌是烟酒,因为烟酒能毒害脑细胞,导致大脑代谢异常,加速脑细胞死亡,为此,健脑防衰老的第一要素,必须下决心戒除烟酒!

二、节欲健脑法

传统养生学讲究天人相应,要求人的生活方式和习惯随季节而变化,提倡适度节制性欲,以蓄养人的精气神,有利于健脑安神。倘若性生活放纵,则会导致脑力虚亏,严重者甚至还会导致神智性障碍。特别强调在冬季应做到藏精葆元,因为冬天时人体能量比夏季大为减少,而抗御严寒又要消耗很多能量, 会明显的显现出能量不足,所以应当停止性生活。

三、睡眠健脑法

在现实生活中,睡眠状况良好的人,不但精力充沛、头脑清晰,而且还表现出充满活力。而睡眠不好,被失眠困扰的人,不但经常显得精力不佳,而且情绪也不好,甚至有些人还患有神经衰弱,所以要想保持头脑健康,必须调节好睡眠,保证每天有7~8小时的睡眠时间。

四、科学用脑

根据用进废退的原理,人的大脑应当经常使用,脑子越使用就会越灵活。但用脑应做到劳逸结合,不要使脑子过度劳累,最简便的方法是用脑(学习或思考)一小时后,休息10分钟,休息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听轻松的音乐,或是远眺风景,或是静坐冥想。

五、环境护脑法

工作或学习的环境对于养护大脑十分重要,夏天要选安静清凉的环境,而冬天则要求保暖、空气流通的环境,学习或工作的效率会很好 反之,如果夏天在闷热的环境中(温度超过34℃),不但效率低,而且大脑的消耗会明显增多,对大脑十分有害。

六、良好坐姿健脑法

科学研究发现,坐姿不端会影响大脑的血液供应,血流缓慢导致脑部供氧不足,既影响工作效率,又会伤害脑神经,正确的坐姿是 背要直,腰要挺、头要正、脚要平。

七、光线适中用脑法

光线太强烈时,对脑细胞的刺激太大 光线太弱太暗时,使大脑皮层的兴奋度受到抑制,工作效率则会降低。在光线适中的场合学习或工作最有利于护脑、健脑。

八、静修动练健脑法

对于脑的养护,古代养生家主张静修和动练。静修就是静坐冥想,古人认为,修炼静功达到高级层次时,会出现河车逆运、还精补脑的奇异效果 美国科学家通过对多批自愿受试者进行静坐冥想训练,一百天后发现其中80%的人的记忆力得到提高,其中约1/3的人,脑中分泌的内啡肽(又称快乐素)明显增加,感到心中快乐,说明静坐的健脑效果应当肯定。动练不但能增强体质,而且也能改善心理状态,使人对生活充满信心,对健康长寿充满信心。在中国民间流行的动练方法有 五禽戏、八段锦、武当太乙仙鹤功,武当太乙天鹰功,大雁功和太极拳等,最简单的是玩铁球、踢毽子、爬山、慢跑等,甚至编织也有利于大脑的保健。

中医教你静坐养生法缓解焦虑


导读:养生是现代人非常关心的词汇,因为越来越多的压力导致很多人都出现亚健康的状况,所以大家对健康格外的重视起来。那么日常养生有什么方法能缓解焦虑呢?静坐的好处有什么?如何静坐?


静坐养生

中医教你静坐养生法缓解焦虑

静坐是一种流行且易学的放松法。其实,静坐养生在中国有古老的历史,中医认为养生的第一要务在于养神,而静坐正是养神的最好方法。静坐可以缓解焦虑,增加自己的内控程度,改进睡眠状况。

现代研究表明,静坐会使得呼吸次数减少(每分钟约4-6次),皮肤带电反应减少70%,心跳次数减慢(每分钟约24次),增加脑波中的波,并降低肌肉紧张的程度。

研究已证实,有5年以上及含有4个月以上静坐经验的人,比那些只学习一星期其他放松技巧的人,有更明显的心跳减慢现象。当他们在受到刺激时(例如看到意外事件的影片),虽然一样改变心跳,但却比没有静坐经验(或初学者)的人,更容易恢复正常心跳。

静坐的方法很简单,保持端坐姿势,大腿平放,小腿保持垂直,双肩下垂,双腿自然分开,双手放在扶手或膝盖上,并将腰带放松让全身肌肉放松。注意保持背部伸直,下颌微收,头颈正直。静坐时,应对闭目闭口,排除杂念,可用舌顶上腭,然后调整呼吸,采取腹式呼吸的方法,即慢慢鼓起腹部做深吸气,再慢慢呼气使腹部恢复正常;注意调整呼吸的频率,不要刻意去控制或改变呼吸频率,以自己感觉舒适为宜。如此持续20分钟即可,一般早晚各进行一次,可安排在起床后以及晚餐前。

初学静坐养生的人,刚开始要找个舒适、安静的地方。熟练之后,咖啡厅、大树下,任何地方都可以静坐。静坐时人体处于很低的新陈代谢状态,因此最好不要使用闹钟,并将电话调为静音状态。

养生无定则 坐立卧行皆养生

养生无定则,只需留意,养生也不是什么深奥的论题,只需要在平时生活中多加留意,养生良好的习惯即可,平时的坐、立、卧、行、看,其实都具有意想不到的养生效果。

以坐养神

适当地静坐休息,能促使人心平气和、精神爽快、烦闷消除、毛发光泽度增加、皮肤润泽、大便通畅、睡眠良好等,有防病、延年的良好作用。坐姿可根据老年人的习惯和身体状况而定,如端坐、靠坐、盘坐等,但每次坐的时间不宜过长。老年人入座时,应注意动作要轻、要稳,入座后姿势要端正、自然,上身正直,自然放松,下肢自然屈曲,不要含胸弓背,更不要跷二郎腿。坐一段时间后应起来走动一下,使被牵拉的肌肉和韧带得以放松。注意千万不要猛然坐下或快速起立。

以立养骨

适当的站立,可使骨骼肌产生短促迅速的缩张运动,激发人体新陈代谢,相应地疏通经络。适当的站立还能使气血下行,血压降低,精神振奋,有利于大脑的适当休息,使全身舒适。立姿对老年人的活动与精神状态都有重要影响。老年人在站立时,身体应自然、平稳、端正,两上肢自然下垂,挺胸收腹;上身不要倾斜,两下肢均匀受力,不宜固定某一侧。为了保持正确的姿势,老年人应经常进行适度的全身性活动,以维持肌肉、骨骼、关节、韧带的正常功能。

以卧养气

卧姿一般以向右侧卧、双腿微弯为最合理。因为这种双腿微屈、脊椎向前弯的姿势,可使全身自然放松,此时心脏不致受压,有利于心脏泵血,对食物的消化、体内营养物质的吸收大有益处。老年人有效睡眠时间比较短,但是在床上休息的时间则长得多。对于长期卧床的老年人,应注意卫生,经常翻身,以防发生褥疮。老年人的床不宜太软,以硬板床加较软而厚的褥垫为宜。

以行养筋

不拘形式地从容步行,可使全身关节筋骨得到适度的运动,对身体的新陈代谢都会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可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一般地说,年纪越大,行走的速度应当越慢,持续的时间应当越短,但年纪再大也应坚持每天走动走动。行走时身体应注意挺直,上肢自然摆动,步幅均匀有力。若行走困难,应借助手杖或由他人扶行。在身体条件允许时,可以进行快走和慢跑锻炼。

以看养血

看些有益的书籍、电视节目以及观赏山水风景等,可以使人精神愉快、脾胃健康,血液生化也就充盛,这就是视养血的道理。不过久视则伤血,必须重视掌握分寸。另外还应注意身体的保暖和膳食的营养搭配,保持气血充足。

八成高考生患轻度焦虑 成绩越好越紧张

昨天上午,记者在山师附中幸福柳校区看到,来自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15名研究生分成8组,对考生进行时间管理、人际关系、应考心理、自信心等方面的测评和咨询。同时,他们还特意印制了近千份心理测试答卷,学生填写后现场打分。

越临近考试,我的注意力越难集中。平时会做的一些题,考试时经常看错题目,这是怎么回事?一位高三男生跑过来问。

心理咨询师小张看了看这位男生,并没马上回答他的问题,而是笑着说:你和我说话时是不是有些紧张?平时你在公共场合发言是不是也比较腼腆?你怎么知道?这位男生很惊讶的说。你跟我说话时,右手一直在摸鼻子,你这个习惯性的小动作就表明你在与人交流时会有紧张感。小张说。

在一上午的咨询活动中,15位心理学研究生察言观色,一个眼神、一个小动作、一个表情,他们都能判断出学生的心理状态,让高考生们折服。

秋季养生小常识 老人养生的健康养生法


秋初,就是夏末初秋过渡时节,天气也有所波动,时而阴雨,时而睛,时而朝觉秋意晚来凉,而午后又让人觉得夏暑还未真正离去。老人养生的饮食提示,很多老人经常觉得口干,没有唾沫,或者唾液稀少。医学上称其为生理性口干,认为这是由于老年人口腔腺体的萎缩,唾液分泌减少所致。专家指出,要想改变上述症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饮食干稀结合:吃饭时尽量多喝汤汤水水,注意不宜过咸,避免辛辣食物。

多吃带酸味的新鲜蔬果:如山楂、杏、猕猴桃、草莓等,它们都含有丰富粗纤维,咀嚼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刺激唾液分泌。有胃病或胃酸分泌过多的老人不建议采用此办法。

口嚼枸杞:枸杞性味甘平,可滋补肝肾、益精明目、安神生津,对缓解口干有一定功效。每天晨起和晚睡前,老人可嚼服约10克的枸杞,或将10至30克新鲜枸杞用水煎服。

常做“生津操”:每日清晨洗漱后和晚上睡前,用舌尖微顶上腭,几分钟后有津液涌出,待充满口腔后用舌搅拌数次缓缓咽下,或在闲暇之时,用舌头绕触口齿,待口内唾液聚满,徐徐咽下。

常含枣核:吃完枣后将枣核含在嘴里,也有促进唾液分泌的作用。吞津咽液还可以缓解皮肤干燥、便秘等症状。

老人口干除了以上所说的生理性口干外,还有病理性口干,如糖尿病、肺结核、贫血、甲亢、慢性咽炎、更年期综合征及维生素C缺乏等。所以,如果口干长时间得不到缓解,应尽快找医生诊治。

教你七招秋季养生法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