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夏季养生祛湿邪 > 导航 > 夏季养生祛湿邪

夏季养生祛湿邪

2019-11-06

中医养生 末伏祛湿邪莫贪凉

夏季养生祛湿邪。

“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耳。”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养生越来越看重,那些不注重养生的人,必然会遭到生活的报复。中医养生有哪些好的理念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编辑了“中医养生 末伏祛湿邪莫贪凉”,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本文导读:2014年8月7日到8月17日是三伏中的末伏时间,末伏该如何养生?末伏养生要注意什么?看看下面介绍的末伏养生方法。


现在已经是三伏天中的 末伏 ,末伏天养生要注意祛湿邪,不能贪凉,少吃冰冷的食物、少吹空调,也可以按摩养生。下面我们来看看末伏养生方法。

末伏是立秋后第一个庚日的始日,俗话说: 秋后一伏热死人 ,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此时,暑热容易耗气伤津,养生当以解暑清热祛湿,健脾益气扶阳为主。

1、末伏重清补 食疗祛湿邪

末伏清补,以健脾利湿为主。健脾益气,可以适量多吃祛湿热、健脾和胃的食物。如茯苓,以促进脾胃功能恢复;芡实、山药、小米等都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扁豆、豇豆、红小豆等豆类,也有健脾益气的功效。要特别注意的是,吃扁豆时一定要煮熟煮透,直到颜色不再翠绿为止,否则会引起食物中毒。

推荐一款末伏食疗佳品 冬瓜薏米煲老鸭。

老鸭一只(褪毛,去内脏,洗净,沸水焯过后,切块),冬瓜250克(去皮,切块),生薏米30克(洗净),生姜及调料适量。先以清水3L煮生薏米30分钟,再加入鸭块、冬瓜、调料,文火炖1个小时以上即可。

鸭肉性凉,具有滋阴养胃、健脾补虚、利湿的作用。冬瓜、薏米均可清热利湿、利尿消肿。因而,冬瓜薏米煲老鸭是末伏时节不错的祛暑健脾利湿的汤品。

2、末伏护脾胃 循经按穴位

立秋后天气仍热,且雨水较多。湿热交蒸,合而为湿热邪气。在这个时节,如果脾伤于湿,不仅会出现饮食不化、脘闷嘈杂、恶心呕吐、腹痛便溏、不思饮食、体弱倦怠等症,还可能为咳喘病症种下病根。

中医讲 湿气通于脾 ,所以健脾也是末伏养生的重要环节。末伏时节养护脾胃,可按摩丰隆、足三里、脾俞三个穴位,每天各按100次,能够化湿、健脾和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

3、莫贪寒凉物,免损脾胃阳


末伏时白天温度仍较高,但早晚气温则明显变凉,昼夜温差逐渐增加。进入末伏时,取凉须有节制,切忌猛吹空调、过吃冷饮,以免损伤脾胃阳气,不利于健康。

此外,适量户外运动可振奋阳气,促脾气运化,改善胃口。需要注意的是,进入户外运动以微汗为宜,切不可大汗淋漓。如此,才符合中医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的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上面为大家介绍了末伏的养生方法,再次提醒大家,末伏虽然还是会热,但是不能贪凉,饮食要注意祛湿邪。

扩展阅读

夏季莫贪凉 小心口腔疾病缠上你


炎炎夏日,很多人都喜欢上和冷饮,冷饮固然能够解一时之渴,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不少人发现自己口腔像着了火:不是口腔溃疡了,就是口腔出现异味,小这都是口腔疾病,怎么样才能够解决呢?专家指出,夏季不贪凉才是保护口腔的关键。

口腔疾病没有季节性

很多人将最近高发的口腔溃疡、口腔异味等口腔疾病归罪于夏天天气太热,对此,专家指出,口腔疾病其实并没有季节性,而是各个季节都会发生,因为发生口腔疾病主要是因为机体代谢不好所致。

专家表示,之所以人们认为夏季高发口腔疾病,原因在于随着盛夏的到来,很多人的饮食不合理,许多人喜欢喝冰镇冷饮、吃冰镇瓜果、辛辣烧烤等,强烈的刺激往往会引发一系列的口腔问题。另外,生活不规律、体质差、维生素C和锌缺乏者也易得口腔疾病。

随着三伏天的到来,人体在夏季高温的刺激下,新陈代谢加速,能量消耗增加,睡眠减少,食欲下降,这种情况就为口腔疾病的发作提供了可乘之机。

专家提醒,夏季很多人爱吃偏凉的食物,如凉拌菜、冰镇西瓜、冰镇啤酒、冰镇饮料等,尤其是一些脾虚的患者,因为体内有内热,更爱吃冰镇或凉的食物,但这种做法会导致原来的体虚更为严重,因此导致口腔疾病高发。专家提醒,患有高血压、高血脂、长期习惯性便秘、排泄不好的人都需要注意这个问题。

长期口腔异味需就医

很少人会因为口腔出现异味而去医院就诊,但事实上,因为口腔异味在人际交往中遭遇尴尬的却大有人在。

专家介绍,一部分口臭是由于口腔环境或口腔疾病引起的,口腔不洁、菌斑,牙石、牙垢的堆积是造成口臭最直接的原因。患有慢性牙龈炎和牙周炎的患者,由于牙龈肿胀、出血、牙周袋溢脓、口腔卫生状况很差,牙齿上堆积的菌斑、牙石和牙垢在细菌及微生物的作用下,腐化发酵腐败分解,产生难闻的气味。如果口腔中存在没有拔除的龋齿、残根、残冠、不良修复体等,易积存食物残渣和污垢,其口腔内容易滋生细菌,尤其是厌氧菌,其分解产生出了硫化物,发出腐败的味道,而产生口臭。不过,这种口腔异味是单纯性的口腔疾病引起,因此比较容易治疗。

其实造成口腔异味的情况有很多,但如果不注意日常生活习惯,会增加这种异味的产生和持续。如吸烟、饮酒、喝咖啡以及经常吃葱、蒜、韭菜等辛辣刺激食品,或嗜好臭豆腐、臭鸡蛋等具有臭味食物的人,也易发生口臭,但这种口臭属于表面性口臭。

另外,节食减肥,因病不能进食,或老年人的唾液腺功能降低、妇女在月经期间出现内分泌紊乱而导致唾液分泌减少,有利于口腔中厌氧菌生长,也会出现口臭的情况。

中医养生祛湿怎么做


因为现在人们睡觉都是比较晚的,尤其是在冬天里面睡觉总是十一二点才睡的,这样的话就会导致自己的身体内部的湿气太过于重的,如果是不及时的去除湿气的话就很可能引起一些疾病的产生,甚至是会感觉到自己的体力没有以前那么好的,而且经常的感觉到有些疲惫的,有些是在上班工作的时候非常影响到工作的效率问题,所以一定要很好的去改善这样的情况出现。

第1招勤运动

运动可以纾解压力,活络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

现代人动脑多、体力消耗少,加上长期待在密闭空调室内,很少流汗,身体调控湿度的能力变差。试试看跑步、健走、游泳、瑜伽、太极等任何“有点喘、会流汗”的运动,有助活化气血循环,增强水分代谢。

第2招饮食清淡适量

肠胃系统攸关营养及水分代谢,最好的方式就是适量、均衡饮食。

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甜食及油炸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发炎反应。中医认为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宜无限量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调时加入葱、姜,降低蔬菜寒凉性质。

第3招避环境的湿

此外,日常生活最好减少暴露在潮湿环境中。尤其对湿气敏感的人,更应留心下列事项:

1.不要直接睡地板。空气中水分会下降且地板湿气重,容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痛。最好睡在与地板有一定距离的床上。

2.潮湿下雨天减少外出。

3.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

4.水分摄取要适量。

尽管环境潮湿,但你仍有机会扭转乾坤,把潮湿赶出体外。

除了要通过中医养生的方法及去除湿气以外,还要改善自己每天居住的环境的,不要让自己居住的环境里面太过于潮湿的,尽量的要开窗通风的,尤其是在早上的时候一定要开窗15分钟左右的时间,并且最好是不要穿潮湿的衣服,而且不能够直接睡在自己的地板上面的,免得湿气太重。

中医提醒 过度贪凉易患“阴暑”


盛夏酷暑,气候炎热潮湿,假若身体虚弱,抗病能力低下,对炎热的气候不能很好适应,体温调节中枢发生紊乱,散热机能发生障碍,则易发生中暑,中医谓之伤暑。

阴暑是夏日过于避热贪凉引起,即所谓静而得之者为阴暑。由于夏季暑热湿盛,人们毛孔开张、腠理疏松,睡眠、午休和纳凉之时,若过于避热趋凉,如夜间露宿室外,或坐卧于阴寒潮湿之地,或在树阴下、水亭中、阳台上乘凉时间过长,或运动劳作后立即用冷水浇头冲身,或立即快速饮进大量冷开水或冰镇饮料,或睡眠时被电扇强风对吹,均可导致风、寒、湿邪侵袭机体而引发阴暑。

阴暑的症状一般表现为出现身热头痛、无汗恶寒、关节酸痛、腹痛腹泻等症。正如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指出:阴暑者,因暑而受寒者也故名阴暑。特别是老人、儿童、孕产妇、体弱及患有宿疾者,容易诱发此症,尤应加强防护,不可过于避热贪凉,避免寒湿侵袭而引发阴暑。

防中暑,从吃开始

近日天气闷热,中医师提醒市民最好避免12时~14时高温时段外出,及时补充水分,随身携带藿香正气水、十滴水等药物是防治中暑的基础动作,而日常多喝中药凉茶,可以大大降低中暑的可能性。

为此,蒙毅医师特向读者介绍几款预防中暑的凉茶药方:

方一组方:菊花(30g)、桑叶(20g)、加少许石膏用法:煎服疗效:疏散风热,清肝明目。适用于单纯热盛者。方二

组方:黄芪(15g)、党参(20g)、菊花(10g)、桑叶(10g)用法:煮水煎服疗效:补气固表,清热解毒。适用于体质较弱者。

方三

组方:黄芩(15g)、栀子(10g)、知母(25g)、花粉(20g)

用法:煮水煎服

疗效:泻火解毒、生津润燥。适用于热盛、阴亏者。

方四

组方:绿豆(25g)、红糖少许、藿香(10g)、板蓝根(15g)、金银花(20g)

用法:每天喝250ml~300ml,当凉茶饮用

疗效:清热解毒,防暑去湿。普通大众都可以饮用。

中医祛湿经典药方


湿气太重影响这人们的心情爱好和饮食,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使人看起来没有精神,无精打采的。不仅影响别人,自己也浑身难受,食欲不好,不能吃自己喜欢吃的东西,所以我们应该采取一定的方法祛湿去改善,其实有很多方法,但是中医祛湿这一方法效果更好。

中医里有着“六淫之邪”之说,代表着疾病的根源,如果一个人出现阴阳不调、正气不足时,这六种邪气就会肆意侵入人体,导致外感或者内伤的疾病。而湿气也是属于中医学中“六淫之邪”的范畴,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黏滞,湿性趋下,易伤阴位。

祛湿离不开健脾,脾主运化体内水湿,如果一个人脾胃功能足够强大时,任外界湿邪入侵人体也不会引起什么问题,因为脾胃能够帮助调理身体,将体内多余的湿气排出体外。然而一个人的脾胃出现虚弱、功能受损时,仅靠身体本身排湿是不够的,当体内过多的湿气排不尽时,就算没有外湿,也会受到内湿的困扰。

中医在治病的思想提倡的未病先治,不管现在脾胃功能是否有损伤,是有出现脾虚的现象,都要用一些药材治疗或者巩固脾脏,祛湿利湿。

有一位著名中医收藏了一条祛湿的秘方,据他所说是慈禧老佛爷所使用的祛湿配方,现在把原方放出来:芦根15g竹茹4g焦山楂、炒谷芽各9g化橘红4g桑叶6g苏叶6g,此药方能够祛湿热邪而不伤正气,清利头目咽喉,调和脾胃。

中药的确有治理湿气过重的效果,但是药三分毒,任何药物都不能多用,所以仅靠一个祛湿秘方就显得祛湿力量的不足,祛湿最重要的还是要有正常的作息时间和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平时没必要时尽量少睡地板,空气中的水分会在下层凝聚。

中医谈如何祛湿


中医从古至今一直是我们非常提倡的养生以及生病治疗的手段,虽然现在基本上都是西医,但是对于调养像祛湿这种问题中医可以说相当好了。我们自己可以发现体内是否有湿气,一旦有我们就要开始预防,平时闲暇之日泡点姜茶之类的,按下穴位如足三里,还有中医的拔罐等。

有句古话叫:“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湿与寒在一起叫寒湿,与热在一起叫湿热,与风在一起叫风湿,与暑在一起就是湿。

邪湿不去,吃再多的补品、养生的药都好像治标不治本,好像力用不到正确的地方。生活中很多人患有脂肪肝、高血压、哮喘、心脑血管等各种疾病,甚至是恶性肿瘤,其实很多症状的产生,都跟体内的邪湿有关。

早在1800年前,大医学家张仲景就在《伤寒论》中说:“身大热,反欲得衣着,寒在骨髓”意思就是说人虽然体温很高,身上反而感觉寒冷想加衣服,这就表明体内湿寒气很重,都到骨髓里面去了。这个时候,如果再用药或者打抗生素更不妙,会把外面的湿寒之气直接带进体内,那更是雪上加霜。

在哪个年代,人们尚且不能解决温饱问题,疾病多以寒邪为主,用热药就可以直接对治。现如今,时代的改变,单纯的伤寒已经很少见了,外寒和内热多交织在一起,形成邪湿。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碍人体的气机。可以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冬天很少有人感冒,而温暖的春夏,确实发烧感冒的集中爆发时期。

现在的人去哪里都有空调,对世纪的感觉越来越不分明,人们对外界的环境适应能力越来越差。夏天躲在空调里面,冬天则有暖气。这就使得人体的阴阳无法平衡,就容易造成体内邪湿的堆积,造成阳气虚衰,这就是古话说的“东不藏精,春必病温”。邪湿对人的伤害,比寒邪还要大。

中医祛湿的方法


导读:中医祛湿的方法?湿气是导致各种疾病的常见原因,那么如何祛湿效果好呢?下面推荐几种中医祛湿的方法,一起来看看。

中医祛湿的方法

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中,中医最怕湿邪。当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湿气就容易入侵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湿邪从来不孤军奋战,总是要与别的邪气狼狈为奸。湿气遇寒则成为寒湿,这就好比冬天的时候,如果气候干燥,不管怎么冷,人都还是能接受的,但如果湿气重,人就很难受了。

湿气遇热则成为湿热,这就好比夏天的桑拿天,有热又湿,让人喘不过气来,明显不如烈日当空、气候干燥的时候来得痛快。湿气遇风则成为风湿,驱风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风湿,就往往是慢性疾病,一时半会儿治不好了。

进入夏季,环境温度升高,湿度变大,天气闷热。湿是导致各种疾病的常见原因。湿邪侵犯人体,容易导致腹部胀满,食欲不振,大便溏泄,小便混浊,头重如裹,身体沉重困乏,四肢重而不举的表现或白带过多、秽浊不清,湿疹等症状。因此,在夏季除了防暑之外,及时清除湿邪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措施。

下面介绍几个中医祛湿的方法:

1、香薷饮

做法:香薷5克,白茅根5克,紫苏叶3克,放入杯中沸水浸泡,当茶饮用,每日一剂。

功效:香薷味辛微温,可发汗解表,和中利湿;紫苏性味辛温,能发散风寒,行气和中化湿,又解鱼蟹之毒。白茅根清热利尿。本方特别适用于夏季贪凉而致的感冒,身困重,怕冷而心烦,头痛而无汗,或见腹痛吐泻者。

2、竹叶茶

做法:竹叶5克,白茅根5克,荷叶2克,放入杯中,沸水浸泡,当茶饮用。每日一剂。

功效:竹叶甘淡而寒,功善清热除烦,生津利尿;白茅根甘寒,具有清热利尿,凉血止血的功效;荷叶味苦微咸,性辛凉,能够清暑利湿,祛瘀止血。本方尤其适应于夏季皮肤、鼻子容易出血的人。

3、冬瓜海带汤

做法:冬瓜100克切片,海带30克洗净,虾皮、精盐适量,煮汤食用,每日一次。也可加鲫鱼一条,一起炖汤。

功效:冬瓜味甘淡性寒凉,能清热利水,消肿解毒,生津除烦;海带味咸性寒,可清热利水,养阴止血;鲫鱼性味甘平,能健脾益胃,利湿止渴。本方消暑除湿功效显着,多数人都可以食用。

4、清热祛湿粥

做法:赤小豆30克,白扁豆、薏苡仁、木棉花、芡实各20克,灯芯花、川萆薢各10克,赤茯苓15克。将川萆薢、赤茯苓、木棉花、灯芯花洗净水煎至2碗,去渣取汁,加入赤小豆、白扁豆、薏苡仁、芡实同煮成粥。温热服食。

功效:清热祛湿。适用于因暑热而引起的小便不利,胃滞不适,腹胀脘闷等症。注意大便干结者不宜用。

除了食疗外,祛湿的方法还有很多,中医的拔罐,运动,还要加强穴位按摩,有些特定穴位的按摩,如果做到位了,甚至比拔罐还有用的多。

以上就是一些祛湿的相关知识,如果想了解更多关于祛湿的内容,请继续关注中医养生频道。

中医养生的十大禁忌 忌湿地久坐阴室贪凉


日常生活中,养生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养生应当首先从生活入手,避免十大不良习惯。这些戒律在现今也有很多借鉴意义,下面从中医角度来一一解读。

1.忌早起科头。科头即不戴帽子。早晨是阳气初生的时间,这时的阳气像树苗,虽然生长势头很旺,却十分柔弱,很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阳气的特性是向上走,所以从人体来讲,头部是阳气汇聚的地方,如果早上出门不注意头部保暖,很容易让寒邪入脑,造成疾病。

2.忌阴室贪凉。人的身体要保持健康,必须阳气旺盛,而阳气很怕受到阴邪的侵犯。如果一个房间不能受到阳光的照射,就会阴气较重,气温较低,寒邪容 易侵袭体表,甚至由表入里造成一系列疾病。当然,现代人居住楼房,很难保证每间房屋都有阳光,这时就需要借助暖气或空调,保持房间温度。

3.忌湿地久坐。有些人对潮湿致病不太理解,认为身体有皮肤保护,皮肤又不透水,外界的湿气怎么能影响到体内而造成疾病呢?真正的湿气当然不能直接 进入体内,但机体之气和外界之气是相互感应的,外界之湿是一种滞缓之气,感应到体内则使机体的气机也运行缓慢,从而在体内生成湿邪。因此要避免在潮湿的环 境中停留过久。

4.忌冷着汗衣。在气温较低的情况下,一出汗衣服会马上变得湿冷,此时皮肤的毛孔是张开的,对外邪的抵抗能力下降,寒湿很有可能乘虚而入。因此,出大汗以后要及时把汗擦干,并更换干燥衣物。

5.忌热着晒衣。徐文弻认为久晒之衣有热毒,不宜立刻上身。这可能有些夸张了,衣服晒得干爽以后,即使还有一定热度,也不至于对身体健康造成什么危害。当然如果是患有热病还没有痊愈的人,可能就要适当注意,不要穿刚晒过或烤过的衣服。

6.忌汗出扇风。这个也要灵活看待,如果是三伏天,身体时刻都有汗,拿扇子扇风取凉是很正常的。这里说的忌汗出扇风是指气温不太高,因运动而出汗时,不要贪凉而扇风,或立刻喝冷饮。扇风虽然很惬意,但风为诸邪之首,带着寒邪或湿邪不知不觉地就袭入体内了。

7.忌灯烛照睡。有些人喜欢开着灯睡觉,这也不好。因为光明的性质是属阳的,人的睡眠需要阳气入阴,有灯光照射就使得阳气难以下潜入阴,容易造成神魂不安,影响睡眠质量。

8.忌子时房事。一天之中,阳气最旺的时候是白天,可阳气的初生却是在半夜子时(23:00~1:00)。这时阳气刚刚发芽,非常娇气,如果不加以爱护而行房事,会使这点稚阳熄灭,第二天的阳气就不会充足,易生疲倦。

9.忌夏月凉水抹席,冬月热火烘衣。这两个习惯可能并没有那么大的危害,现在也很少有人烘烤衣服了,但是本条仍然有现实意义,也就是不能图一时的痛 快而违反季节规律。夏天不要贪凉,把空调温度调得过低,容易导致出汗不足,气机不能充分打开;冬天也不能贪热,把暖气开得过热,容易导致出汗太多,精气外 泄。

10.忌久观场演剧。这一条是劝我们注意养神。现在电视网络娱乐节目非常多,不能过分沉迷于此,因为在观看节目的时候,我们的精神会不知不觉地随之 而动,不再注意体内的感受。中医认为,心是君主之官,如果君主整天追逐声色犬马,就不能很好地体察民情,身体有了不平衡也不能随时感知。所以娱乐要适 度,避免久视久听而伤神。

专家提醒:夏季养生莫过于贪凉


春生夏长,春夏季阳气上扬。夏季比春季温度更高,是阳气继续上扬的时期。夏季温度高毛孔舒张,身体需要散发这种阳气,但是,如果过度贪图凉爽,出汗后马上喝凉水,吹冷空调,洗冷水澡,不能顺应这种阳气上扬之势,等于不顺应环境,把阳气闭锁在身体内,到日后尤其是秋季容易出现口生疮,出痘痘的情况。

养生讲求顺应气节,辩明体质。睡眠是养阴,夏季可以适当晚点睡早点起正是顺应了阳盛阴衰的特点。总的来说,夏季以清热去湿消暑为主,重视养心,需要特别重视精神调养,调心火,不然心火旺,人容易烦躁发怒,这对任何疾病都是不利的。对容易焦躁、性急、火大的人在运动、休闲方式上也要选择偏安静、舒缓的,不温不火为关键。

夏季的食物种类非常丰富,到盛夏可以吃些苦味食物,如芥菜、苦瓜,这类养脾益肝补肾的东西;绿豆、冬瓜这类清热解毒的东西。比如薏仁冬瓜瘦肉汤就是值得推荐的饮食,还有除湿的功效。对于夏季养心,可用太子参、三石、山药、玉竹、莲子各10克,加粳米煮成粥乘温热时食用。这款粥有健脾益气养阴的功效。

中医祛湿养阳妙法


导读:夏季,我们的体内很容易就会阳气不足,而且湿气很重,那该怎么办呢?夏季养生如何祛湿养阳?下面小编告诉你一些中医养生健脾祛湿补阳气方法,一起去学学吧!

中医教你 夏日祛湿养阳妙法

《黄帝内经》提出春夏养阳的养生观念,但是夏季天气闷热,湿气相对来说也比较大,中医认为湿邪容易伤阳,所以要想夏季更好的养好人体的阳气祛湿很重要,那么在炎热的夏季该如何祛湿养阳呢?

1、多吃健脾利尿的食物。

比如苋菜、扁豆、冬瓜、薏仁、绿豆、西瓜翠衣等。苋菜梗性凉味甘,它富含易被人体吸收的钙质,也有解毒清热、通利小便、补血止血的作用。扁豆有滋补强壮、补脾益气、消暑化湿以及利水消肿的功效。

薏仁不仅含有高蛋白,而且还富含B族维生素、钙、铁、膳食纤维等,是一种营养平衡的谷物。因其容易被消化吸收,有促进新陈代谢和减少胃肠负担的作用,可以健脾除湿、增强肾功能。另外,冬瓜和西瓜也属于性寒味甘,清热生津的食物,湿热天气多吃冬瓜和西瓜都有较好的利尿作用。

2、少食甜腻食物。

在湿气如此重的环境中别吃伤脾胃的食物。比如,凉拌食品,冷饮。喜欢吃甜食的人也得禁禁口,因为甜腻化湿

3、避开生冷食物。

中医认为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易无限量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

4、湿头勿按摩。

在外洗头时,千万不要用了洗发精后湿头发按摩,这样会使湿气进入头皮(要吹干头发后再按摩)。洗完澡(头)后要充分擦干身体水分。

5、避免衣服潮湿。

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盖潮湿的被子,被子(垫絮)要经常晒。

6、不要睡地板。

尽量不要住地下室(潮气重),热天也不要直接睡地板。空气中水分会下降且地板重,容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痛。最好睡在与地板有一定距离的床上。

7、潮湿下雨天减少外出。

还要避免淋雨和涉水,别让水分湿气包裹你的身体(淋雨后要及时换上干衣服)。

8、酒助湿邪,酒精少碰为好。

酒本身带湿,多喝更容易使湿气滞留,因此酒小酌为宜。

此外,平时的时候适当的晒晒太阳,多活动出出汗都有助于排除人体的湿邪。

3+7夏日祛湿大法

夏日,很多人都会有湿气重的时候,其实湿气重可以通过日常生活的饮食来调节的。

祛湿方法一:少盐,帮助肾排水

但这主要是针对夏日从事剧烈运动、体力劳动的人,对很少出汗的白领们来说则未必合适。因为摄入体内的盐主要通过肾脏排出,当摄入的食盐太多或肾脏有病变的时候,就不能及时将摄入体内过多的钠排出。血液中钠离子浓度升高时较多的水进入血管,极易造成水钠潴留,水肿也就不请自来。你虽没多吃,看上去却比别人大一号。

如果不是出汗太多,夏季仍然要坚持低盐饮食(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人每日的盐摄入量不应超过6克),特别是对于肾脏有疾患的人来说尤其如此。

祛湿方法二:按摩排水,比桑拿更健康

说起排水,最容易让人联想到的懒人招数就是洗桑拿。这种被动的出汗方式并不适合炎热的夏季,尤其不适合频繁采用。因为蒸桑拿虽可以加快血液循环,排除体内的湿邪,但因在洗桑拿的过程中,出汗过多,并不利于心脏健康。其实相对于桑拿,洗个温水澡并稍事按摩是更健康的排水方式。

温水澡能让身体微微汗出,配合简单的按摩手法,不仅可以起到排出体内湿邪的作用,也是一种很好的放松方式。如果有时间,每周一次的身体SpA,籍由专业按摩师的理疗手法,可以得到更佳的排毒排水效果。

夏季运动后,等汗干了再用与体温相近的温水洗澡,辅以排水功效的植物精油,有助于更快缓解疲劳,放松身心。

贪凉过度 谨防“热伤风”


导读:夏季天气炎热,不管是空调还是风扇,只要是开了,要想关上那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样贪凉是要付出代价的。热伤风随时都会眷顾你的。

贪凉当心热伤风

进入雨季,让人们在炎炎夏日中享受到了凉爽。不过,清凉很可能要付出代价,那就是患热伤风感冒的人骤增。有关专家指出,每年最热的季节,都会有不少人患热伤风,贪图凉快是导致这种疾病的主要原因。

所谓的热伤风就是指夏天的普通感冒,感冒分为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两种,热伤风就是一种夏天的普通感冒,但如果不及时就医或独自服用药物治疗极易加重病情或引起其他疾病。

夏天一旦患了热伤风,体温往往很高,热度不容易下降,还伴有头痛、乏力、食欲不振、胃部饱胀等症状。

一般来说,在出汗较多的高温环境,如在乘凉时打瞌睡,由于汗腺大开,毛孔疏松,邪风乘虚而人,降低了免疫功能而发病;另外,有些人贪图凉快,用电风扇对着身体直吹,甚至在洗浴后不等擦干皮肤就吹电风扇,扰乱了正常生理规律,病毒便乘机发难。

预防热伤风,首先要加强自身保健,加强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减少吸烟以降低对呼吸道黏膜的损害。还要保持室内通风,不要在封闭、人多的地方长时间停留,也别在空调房久留,更不能让空调直吹。

在饮食上要注意清淡,少吃油腻、辛辣的食物,多吃水果、青菜。平时饮食中可适当吃一些豆腐、豆浆、蒸鱼、苦瓜、黄瓜、绿豆等清淡的东西,切记不要贪凉。

另外,如果病人的病情在23天内没有好转或者加重,应马上去医院就诊,有的患者患了热伤风后在家挺了几天后才来医院,这时可能就不是普通感冒了,有的会转变成肺炎等更严重的疾病,因此,及时就诊是很有必要的。

5大秘方帮您预防夏季热伤风

热伤风的病程大约37天,刚开始常表现为鼻咽部的不适,同时伴随头沉、乏力,随病程进展,鼻涕变稠,继而发热、咳嗽、咽痛等。热伤风最主要症状就是发热,但不会明显地怕冷,这和春秋季流感的恶寒有明显区别。热感冒常在出汗后热度依然难减,再加上外界高温逼人,所以夏天得了热伤风会特别难受。预防夏季热伤风,要做好5件事。

1.忌忽冷忽热。一般空调房温度与室外温度相差4℃最为适宜。从室外进入家中,最好在没有空调的房间适应一段时间,再进入空调房。

2. 远离精炼白糖等甜食。精炼白糖和多糖食物会导致免疫系统倦怠,疾病会乘虚而入。

3.忌不喝水。水有助于身体消化吸收营养物,将食物转化为能量,增强免疫力。水还有助于人体排除毒素。

4.忌睡眠不足。天气热消耗大,睡眠不足加速降低人体免疫力,容易感冒。

5.减少压力,保持乐观。悲观抑郁等不良心理会导致皮质醇等激素的释放量增大,而这些物质会直接抑制免疫系统。

预防骨质疏松不能仅靠补钙

如果把我们的身体比作一幢房屋的话,人体内的骨骼就是牢牢支撑住房屋的钢筋,钢筋完好结实,房屋就不会出现太大的质量问题,同样,如果骨骼的质地变得疏松脆弱,人体就会出现身高缩短、驼背、腰酸腿软、容易骨折等疾患,这就是骨质疏松症,简称骨质疏松。

怎样才能预防骨质疏松呢?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就是补钙,其实,单纯的补钙并不能从根本上预防骨质疏松发生,这从骨骼的新陈代谢过程中就可以看出来。

骨骼的新陈代谢,是由骨骼中的两个工人协助完成的,这就是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成骨细胞像是个修墙工,它负责让血液中富余的钙质沉积在骨骼中,形成新的骨质;破骨细胞就像是个挖墙工,负责把骨骼中的钙质融解掉,破坏旧骨质。这两个工人通力合作,让旧骨不断破坏,新骨不断形成,完成骨骼的新陈代谢。

骨质疏松患者之所以患病,其实就是挖墙工的干活速度超过了修墙工,这个时候补钙,就如同给修墙工提供了很多修墙用的水泥,但修墙工的干活速度还是跟不上挖墙工。所以说,预防骨质疏松,单纯靠补钙是远远不够的。

今日夏至,老中医养生关键就一个字!祛暑邪、寒邪、湿邪全靠它


精彩时尚生活·尽享快乐健康

“骄阳渐近暑徘徊,

一夜生阴夏九来。”

夏至,

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

也是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

夏至意味着炎热天气的开始,一年最热的阶段即将到来,多地将迎高温考验。从气象资料来看,我国许多城市的历史气温极值都出现在夏至以后。

这样消暑容易中风

一波又一波的热浪来袭,夏天怎么过?相信现在很多人都是吹着空调吃着冰西瓜地过,满身大汗冲个凉再来根冰棍,那真是太惬意不过了。中老年朋友为了避暑,经常去超市闲逛的同时还解暑,这是现代人过夏天的方式。

但是您知道吗?夏天不热,冬天不冷,迟早要作病!夏天暑邪、寒邪、湿邪交织,热的时候毛孔处于张开的状态,有助于气血往外走,这时候如果经常开空调、吃冷饮,代谢不畅,能不得病吗?

人在暑热中,突然进入空调环境或暴食冷饮,很容易“寒凉直中”,耗气伤津,久而久之,身体会感到很不舒服,容易导致疾病。尤其是对中老年人来说,这些看似简单的消暑方法,很可能会诱发中风。

夏至后养生关键字:热

北京友谊医院中医院主任医师宗文汇建议,夏至后不要贪凉,反而要多试试以热除热的方法。夏季气温接近人体温度,人体散热方式以汗蒸发为主,所以用热来除热才是比较好的养生方法。没错,夏至后的养生关键字是:热!

喝热水

高温天热得人难受,尤其走在烈日下的街头,更是汗流浃背,此时此刻,一杯冰凉的水或者饮料下肚,瞬间都感觉凉爽起来了吧?事实真是如此吗?

图据《信息日报》。

据《信息日报》报道,江西南昌西湖区疾控中心曾做了一个实验,查看到底哪种水降温最快,实验结果表明,按照降温幅度,依次排列为喝热水gt;喝凉水gt;喝冰水gt;吃冰棒gt;吃冰激凌。简单来说,夏天喝热水降温最快。

南昌西湖区疾控中心专家胡玉城解释,夏天气温接近人体的温度,人体散热方式以汗蒸为主,所以用热来制热才是比较正确的方式。

因为冰饮料中的水分子大部分处于聚合状态,分子团大,不容易渗入细胞,而热饮料单分子多,能迅速渗入细胞,纠正细胞缺水的状态。因此,当热水进入人体后,虽然当时感觉热,但中枢热敏神经元反射后,使得皮肤毛细血管的毛孔迅速扩张,血流量大大增加,汗腺分泌增强,从而促进排汗,将人体内部的热量带出体外,使体温真正下降,而且这样的凉爽是持久的。

吃冷饮只是图个“嘴瘾”。冷饮的温度一般要比人体胃内的温度低20℃~30℃。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吃冷饮除了导致胃部不适,还可能引起脑血管疾病,从而引发心绞痛等。

提醒:

咱们说的这个热水,可不是滚烫的水,40℃左右的温开水最好,既不会过度刺激肠胃道,又不易造成血管收缩。夏天在室温下放凉的的水也可以喝。

洗热水澡

夏天消暑宜洗热水澡而非冷水澡,冷水冲凉只是图一时之快,其实是非常危险的行为。因为大量出汗时,毛细血管处于扩张状态,猛遭冷水冲淋,血管急剧收缩,全身毛孔迅速闭合,反而使热量不能散发而滞留体内,有人会头晕目眩,重者还会休克

夏天无论如何炎热,哪怕运动过后,热水澡远比冷水浴降温效果好。因为热水澡能加快皮肤和肌肉血管的血液循环,使毛细血管扩张,有利于机体排热,清除皮肤表面及毛孔内的污垢。

另外,适当温度的热水澡还能安抚神经,使全身肌肉组织得到放松,甚至还可起到一定的镇静、止痒、止痛、抗过敏等作用。虽然洗热水澡当时感觉可能更热,但稍微休息一下,就会感觉到凉意和舒适,有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

提醒:

热水澡水温也不能太高,一般以35℃~40℃为宜。用手试,感到稍热。热水浴后,可以稍微用大约20℃的冷水进行冷水浴,全身血管因洗热水澡而扩张,又因洗冷水澡而收缩。血管这样一张一缩,增强了弹性,就不易硬化,血压不易高,可防止中风。

家里有浴缸或者浴桶的,每周还可以泡个热水澡,英国拉夫堡大学最新研究发现,泡澡1个小时消耗的热量,相当于步行半个小时,常泡热水澡还有助预防糖尿病。当然,日常生活不建议泡澡时间这么长,半小时为宜。

热水泡脚

说到热水泡脚,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这是冬天的标配啊!其实不然,但中医认为,夏至正是祛湿的大好时机。

很多人在正式进入夏季后,会感到四肢乏力、浑身酸困、汗出过多而黏腻不爽,有时候吃东西也感觉没有胃口,吃下去难以消化,整天肚子胀胀的。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就是湿邪。

天气越热,湿邪越重,对付湿邪的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用热水泡脚。夏至阳气最盛,热水泡脚可以通过刺激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等足部的六条经络,起到健脾、除湿、通经、利水、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

研究表明,一个健康的人用 40℃~45℃ 的水浸泡双脚半小时后,全身血液流量会增加 10~18 倍。

提醒:

热水泡脚时,可以加入一小包花椒,除湿邪效果更好。国医大师陆广莘,80多岁时依然满头黑发、精神矍铄,秘诀就是每天晚上都会用花椒水泡脚。

方法很简单,用一个棉布包50克花椒,用绳系紧,加水煮开后用这个水泡脚即可。花椒包可以反复利用,用一个星期左右再换新的就可以了。

热出点汗

中医讲养生要顺应时节,该出汗就得出汗。北京老年医院中医科主任李方玲说,尤其是皮肤温度增高,身体微微出汗,更有助于毒素的排放。

夏季运动时间很重要,不要选择太阳最毒的正午,因为大汗淋漓会伤气血。一般建议选择早上,因为人体早上的阳气比较弱,这时锻炼可以补阳气。还需要注意的是,要选择慢跑、太极、跳操等不太剧烈的运动方式。

运动后应稍事休息再用温水洗澡,切忌立即用冷水冲头、冲脚、淋浴,以免体表扩张的血管骤然收缩损伤心脑血管系统。冷水刺激扩张的毛孔骤然收缩,身体的热量散发不出,也易致中暑。

提醒:

35℃以上暂停运动。当最高温在30-33℃时,要减少运动量,时间以半个小时以内为宜。当气温达35℃以上时,建议老人、体质虚弱者暂停运动。三伏天保持适度活动即可。

热敷肩颈腰背

夏天穿得少,而且经常吹风扇、吹空调,身体更容易受寒邪入侵,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关节疼痛。这个时候,可以用布袋包着超粗盐热敷痛处,或者将一大块姜拍碎后熬煮,然后放凉至60℃,趁热用毛巾浸泡拧干,敷在痛处,交替敷30分钟即可。

提醒:

热敷的温度不宜超过70℃,过高容易烫伤。

原来夏至后要养生重点就一个字:热!祛暑邪、防湿邪、驱寒邪全靠这一个字。

提醒朋友们,夏至后千万别贪凉,一不小心就可能中风,一定要热着养,下半年健康全靠这一个字了!

免责声明: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后台留言联系小编。

↓精彩推荐↓

不要乱认"老家"了!中国姓氏分布图出炉,看看自己的根在哪里?

一位智慧老人的的发言,好赞!退休没退休的,都看看!

国外老人不跳广场舞,他们退休后都干什么?看完恍然大悟!

忍能养福,慈能养心,宽能聚气…这8个字好美!

这条微信太神奇了,看完心情豁然开朗!中老年必看

中医养生 末伏祛湿邪莫贪凉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