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中医养生运动有哪些 > 导航 > 中医四季养生经典

中医文化 中医四小经典有哪些

中医养生运动有哪些。

“人逢古稀喜相聚,满座白发尽笑语。身处盛世盼岁长,往事茫茫如烟雨。勤于纸上寻欢乐,珍惜今天保身体。多在人间看春光,又是桃红满地绿。”那些健康而长寿的人,他们在养生方面都有自己的心得。只有进行科学的养生,我们才能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就中医养生话题,您是如何看待的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中医文化 中医四小经典有哪些,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高,所以人们也越来越注重中医养生。现在正是冬季,大多数人在养生方面,以养阴为主。这种理论,在保健方面更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就来看小编介绍的有哪些关于中医养生的。

中医四小经典有哪些

中医四小经典人们一般认为是《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歌括》、《汤头歌诀》。该书内容通俗易懂,体裁一般都是的诗歌形式,而且朗朗上口,更有利于大家的记忆。是明清以来医学入门必需要读的书。

《医学三字经》全书简单易懂,非常好学,是古代学医者和现代师承派必背医书。该书著作于清代,本书体裁是三言歌诀,并附以注释。一共有四卷,前两卷讲述医学源流及内科、妇科、儿科;第三、四卷讲述临床常用方及配伍应用;附录为藏象和四诊等。

《濒湖脉学》成书于明代,全书讲述了27种脉象,即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等。同一类脉象用相类诗、主病诗加以归纳阐述。此书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由李时珍所写的27种脉象,第二部分是其父李言闻根据宋崔嘉彦所撰《脉诀》所写,讲述了脉象的多种问题。全书体裁为七言诗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是学医必背蒙学书籍。

《药性歌括》又叫《药性歌括四百味》,成书于明代,全书是四字真言讲述四百余种中药的药性、功能应用。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很大的趣味性。如诸药之性,各有其功,温凉寒热,补泻宜通。运用上手,相反的就是畏恶,可以见到吉凶。,是学医者必须有的口袋书。

《汤头歌诀》写成书于清代,也是以七言诗歌为体裁,记述了补益、发表、攻里、涌吐等20种,320首方歌。全书记述齐全,名称、用药、适应证、随证加减等都写入方歌中,内容简明,方便人们学习音韵工整,便于记忆。

此四小经典,内容简明扼要,通俗易懂,诗歌体裁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实用性强,便于记忆,极适合初学者、临床工作者和中医学爱好者使用。

中医四大经典有哪些

中医四大经典是指在中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具有重要意义的四部经典巨著,一般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看做是中医四大经典。

相关阅读

推荐中医四大虚症经典补品


今社会,工作繁忙,生活紧张,体力与脑力消耗很大,多数中青年人健康透支,不同程度上,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未老先衰的征兆,也就所谓出现乏力症群、亚健康的状态。中医认为,出现不同程度的各种虚证,应该用不同的补品进补,才是正确的有益的方法。否则会得不偿失,甚至有害无益。下面我们就给大家推荐中医四大虚证经典补品

气虚多食人参

表现

主要为神疲乏力、气短、倦怠等乏力症群,也就是指全身精神不佳,体力不济。

代表补品为人参,包括西洋参、白参(生晒参)、野山参、红参(朝鲜参、高丽参)等;一般说气虚而稍偏热的,如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肝炎、更年期综合征者应服用西洋参为宜;单纯气虚者可服用白参(生晒参),气虚较严重者可服用野山参,因为野山参补气的功效显著;反之,气虚偏寒的应用红参(高丽参)进补,红参有补气温阳的功效。

血虚首选阿胶

表现

相似于现代医学的贫血症,指经常出现头晕、眼花、面色萎黄、失眠、多梦等症状。

代表补品为阿胶、当归等,阿胶就是驴皮胶,有补血、止血的功效,除了用阿胶熬制膏方外,可作为妇女补血调经的常用补血药。

阳虚谨慎吃鹿茸

表现

一般是指除了气虚证之外,还有畏寒、怕风、四肢发凉等症状。

代表补品为鹿茸,鹿茸的壮阳功能较强,可磨粉或浸酒后服用;但阴虚内热者应禁忌,否则有可能造成出血、烦热不安等不良反应。

阴虚还要银耳补

表现

主要是表现为五心烦热,面赤升火,口干易怒,性情烦躁,如更年期综合征大多表现为阴虚证。

代表补品有银耳、石斛(枫斗)等,银耳补肺阴、润肠的功能较佳,石斛生津止渴的功效好;当然,西洋参在补气的同时也可作为阴虚者的补品。

中医降压经典疗法


药枕疗法

将菊花、淡竹叶、生石膏、白芍、川芎、磁石、蔓荆子、青木香、晚蚕砂等药物装布袋内当日常睡枕使用,对平稳血压有效。平常应保持枕面清洁,经常翻晒,以利药枕气味散发,对肝火亢盛型者效佳。

外敷疗法敷神阙:吴茱萸、川芎各半,将二药混合研为细末,密贮备用。治疗时将神阙穴用酒精棉球擦干净,取药粉约5~10克纳入脐中,上用麝香止痛膏固定,3天换敷1次。

敷脚心:

蓖麻仁50克,吴茱萸20克,附子200克,上三味共研细末,加生姜150克,共捣如泥,再加冰片10克和匀,调成膏状,每晚贴两足心(涌泉穴),7天为1个疗程。

针灸疗法

灸百会配耳压法:取百会穴,点燃艾灸,从远处向百会穴接近,以患者觉烫热为一壮(艾炷从点燃到熄灭的一次过程称为一壮),每次灸10壮,每日1次。耳压法取耳穴降压沟、心、神门、肝、肾、内分泌、额、枕,每次选4~5穴。

耳尖放血:患者取坐位,双侧耳尖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快速刺入3~5分。出针后挤去血液数滴,用干棉球按压针孔,每日1次。

中医寻根文化 孔子学说和中医的关联


●科学发展观,就是强调清醒地认识过度开发增长与过度发展的负面效应和终极限度,珍视我国多民族文化的传统生态智慧,从而探求可持续生存的可能性。

●无论中医学还是西医学,都是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无数人实践信息的反馈系统。其发展的动力来源主要是理论与实践的矛盾运动,其理论体系和学术特征及知识范围都必然以实践为依据而与时俱进。把中医发展规律与中医固有理论混为一谈是错误的。

●所谓阳光、空气、土壤和水都是中医学之树的生长环境,不是千年不变的经典。经典早已注入大树的基因中。我们要坚持自身传统之精华,同时大胆地接受现代医学和现代科学之优长,这样,中医学才有可能从传统走向现代,并超越传统。

2010年11月22日《中国中医药报》载欧阳兵、赵荣波《关注中医的阳光和空气》一文(以下简称《关注》)中,把中医学内在根源理解成是继承前贤为最终目的的寻根文化,主张要学习孔子的述而不作,要像历代大家一样,把我的述仅当是一条途径,经典才是终点。笔者认为,在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中医学不能以过去的经典为终点,而要追求现代的辉煌和未来的光明前途。中医学具有双重身份,作为传统文化,中医需要寻根;作为致用的科学,则其本质在于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中医发展必须超越寻根文化

寻根文化并不是当代中国文化人的专利,而是全球化趋势下一种反叛现代性的普遍反应。其积极意义在于质疑作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具有极大蒙蔽作用的发展观或发展主义,而不是发展本身。

《关注》一文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以淘汰前任为突出特征;寻根文化以理解继承前贤为最终目的。这一点也是中、西医学差异的内在根源之一。笔者认为,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子系统,同时中医学与西医学都是致用之学科学技术的子系统,均源于实践用于实践,都要继承前贤并超越前贤。所以,中医需要寻根,但不能仅把中医靠向寻根文化,以继承前贤为最终目的,也不应视几部文化经典才是终点。

学中医必须读几本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如老子《道德经》及孔孟著作等,这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道理。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完整的巨系统,不是这几部经典就可以概括的。例如作为中国文化载体的古汉语、象形汉字就是中医学得以传承的基础和硬件,如果没有在这方面的基本功夫,要学好中医也是不可能的。

所谓寻根文化并不是当代中国文化人的专利,而是全球化趋势下一种反叛现代性的普遍反应。在过去的20世纪,西方寻根文化发展成为波及范围最广泛的思想运动和民间文化复兴运动,其中以文化人类学领域的成就最为卓著。然而,由于我国学术界这些年来主要忙于当务之急地实现四个现代化,对西方寻根文化方面的成果没有足够的注意和整体的了解,因而没有充分认识所谓现代、发展甚至文明都具有两面性。

20世纪中期以后,借助于全球范围的田野作业成果的积累和考古学方面的新发现,反思人类学派逐渐形成了具有共识性的观点,那就是以发明原始社会命名的一种假说:人类祖先最初的生活和智力水平并不一定意味着比现代人落后和原始。这一假说对于人类文化学的积极意义,在于质疑作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具有极大蒙蔽作用的发展观或发展主义,而不是发展本身。而且,要人类整体倒退回原始社会也是基本不可能的。所以我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就是强调清醒地认识过度开发增长与过度发展的负面效应和终极限度,珍视我国多民族文化的传统生态智慧,从而探求可持续生存的可能性。基于我国的国情,一方面必须尽快实现现代化,以打破西方已经独霸的话语权;一方面要坚持中国特色的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在这种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的中医事业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其主要标志是弘扬传统与开放进取并行不悖;当代中医人的思维正在打破古今二元对立、中西二元对立模式,明确了中医的科学与文化双重身份;在继承民族优秀传统的同时,确立了中医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的合法性,为解决中医传统性与现代性两难困境的思考打开了新的空间。这不能不说是对寻根文化的超越。

传统文化的经典具有两面性

老子所说的道和知识学问似乎是不相容的,而儒家文化偏属于道德哲学,他们更多关注和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崇尚中庸之道,打击标新立异,因此也缺乏科学创新的怀疑和批判精神。

古代经典著作是传统文化中的里程碑,但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起点,也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终点。可以说,中医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注入了传统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的基因,这对于中医文化特色与科学性的传承当然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这些文化经典毕竟与医学经典还有一定的距离。而且其本身的两面性给中医科学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例如老子主张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其结论是:不行而知、述而不作。他还主张绝圣弃智、绝学无忧、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所谓道和知识学问似乎是不相容的,这是说,求得的学问知识一天天多起来,求得的道就会一天天减少下去。

中医养生保健小知识有哪些


养生是很重要的事情,最近很多人都喜欢进行养生,目前中医方法养生是很不错的方法,很多人都觉得用中药保健,效果来的会更加快一些的,但是很多人对中医养生方面的知识还不是特别的明白,那么中医养生保健有哪些方面的小知识呢,下面就针对中医养生进行全面的深入了解一下。

醒后慢起

早晨醒来之后,一定不要猛起,而是要缓缓坐起,猛然起床会使血往上冲,造成血压突然变动,引起头晕等症状。可以闭着眼做一些伸拉四肢的动作,会非常有助于清醒。比如:将左右膝盖分别曲起使劲掰向身体另一侧,用双手把一个膝盖抱在胸口维持10秒,仰面躺着,双手尽量向后伸直,以鼻吸气,以口呼气,身体维持5秒不动。

喝一杯温开水

经过一夜的睡眠,没有一滴水的摄入,人很容易脱水,而一杯温开水是有益的补充,这对于肠胃也起到了清理作用,还能清清口,帮助你从睡眠状态中清醒过来。

早上排便

在中医认为,人体的十二经络对应十二时辰的养生,早晨是人体大肠经活动旺盛是时候,此时排便最适合时宜,这个好习惯一经养成,你会终身受益。如果还没这个习惯于也不要着急,要努力去培养,比如多吃高纤维食品,如白菜、白薯等粗粮,并且在早上起来后不管有没有都去下侧所,久而久之,习惯会成为自然的。

希望通过上面的中医养生帮助到更多的朋友,大家都知道中医知识博大精深,利用中医就能够很好的帮助更多的患者摆脱各种疾病,所以中医养生是每个人都很关注的事情,通过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大家也知道生活中应该怎么样去进行养生了,希望学习这方面的知识能够有好处。

中医四大经典你知道几个


中医四大经典是什么你知道吗,它们有什么样的作用呢,对我国的医学有什么样的帮助呢,里面都记载了哪些内容呢,主要是治疗哪类疾病的呢?下面就由小编给大家一一的解答下吧,一起来看看吧。

其实中医四大经典就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它们在中医发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对于古代甚至现代的中医都有非常大的指导作用和研究价值。

关于四大经典的具体组成存在争议。目前学术界一般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看做是中医四大经典。也有部分中医教材把《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当作四大经典。目前采用前者说法的较多。

一、《黄帝内经》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有医经、经方、神仙和房中四种中医典籍。

其中医经有:《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扁鹊内经》九卷,《外经》十二卷;《白氏内经》三十八卷,《外经》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

除《黄帝内经》外,其他医经均已亡佚。因此,《黄帝内经》便成了现存早的中医经典了。什么是医经呢?《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指出: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剂和之所宜。至剂之得,犹磁石取铁,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为剧,以生为死。

这就是说:医经是根据人身的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等情状,用以阐发百病的根源、死生的界线,而度用适当的针灸汤药等治疗方法以及如何调制各种适宜的药剂。好的药剂之功能就像磁石取铁一样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不高明的医者违反医学理论,致使当愈者反剧,当生者反死。简言之,医经就是阐发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医学理论之著作。所以称之为经,是因为它很重要。

古人把具有一定法则、一般必须学习的重要书籍称之为经,如儒家的六经,老子的道德经以及浅显的三字经之类。所以称内经,并不是像吴昆《素问注》、王九达《内经合类》所称五内阴阳之谓内,也不像张介宾《类经》所说内者,生命之道,而仅仅是与外相对为言而已。

先应该指出,《黄帝内经》其实不是黄帝所作的,都是后人伪托的。

这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指出的那样: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我国医药文化发祥甚早。

《黄帝内经》究竟成于什么时代呢?宋林亿、高保衡等认为:非大圣上智,孰能知之?战国之人何与焉?大哉《黄帝内经》十八卷,《针经》三卷,出远古;邵雍认为:《素问》、《阴符》,七国时书也;程颢认为:《素问》书出战国之末;司马光认为:谓《素问》为真黄帝之书,则恐未可。黄帝亦治天下,岂终日坐明堂,但与歧伯论医药针灸耶?此周、汉之间医者依托以取重耳;朱熹也认为:至于战国之时,方术之士遂笔之于书以相传授,如列子之所引与夫《素问》、《握奇》之属;明方孝儒认为:皆出战国、秦、汉之人;方以智认为:守其业而浸广之,《灵枢》、《素问》也,皆周末笔。清魏荔彤认为:轩岐之书类春秋战国人所为,而托于上古。

综上所说,将《黄帝内经》之成书定为战国时期是较为可信的,但也不能认为《素问》八十一篇、《灵枢》八十一篇尽出于战国。吕复对此发表过中肯的见解:《内经素问》,世称黄帝岐伯问答之书,及观其旨意,殆非一时之言,其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刘向指为韩诸公子所著,程子谓出于战国之末,而其大略正如《礼记》之萃于汉儒而与孔子、子思之言并传也。以上仅仅是从大多数学者的看法上加以归纳分析所做的判断。其实还可以从《黄帝内经》的哲学思想、理论体系、内容特点、先秦古韵等诸方面论证《黄帝内经》的绝大多数篇章(也即《黄帝内经》的主体部分)成于战国。限于篇幅,这方面的论述只好从略了。

二、《难经》

中医理论著作。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3卷。原题秦越人撰,。难是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经乃指《内经》,即问难《内经》。作者把自己认为难点和疑点提出,然后逐一解释阐发,部分问题做出了发挥性阐解。全书共分八十一难,对人体腑脏功能形态、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论述。但据考证,该书是一部托名之作。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该书以问难的形式,亦即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予以编纂,故名为《难经》。

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其中1~22难论脉;23~29难论经络;30~47难论脏腑,48~61难论病;62~68难论俞穴;69~81难论针法。书中对命门和三焦的学术见解以及所论七冲门(消化道的7个冲要部位)和八会(脏、腑、筋、髓、血、骨、脉、气等精气会合处)等名目,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该书还明确提出伤寒有五(包括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并对五脏之积,泄痢等病多有阐发,为后世医家所重视。全书内容简扼,辨析精微,在中医学典籍中常与《内经》并提,被认为是重要的古典医籍之一。有多种刊本和注释本。

中医祛湿经典药方


湿气太重影响这人们的心情爱好和饮食,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使人看起来没有精神,无精打采的。不仅影响别人,自己也浑身难受,食欲不好,不能吃自己喜欢吃的东西,所以我们应该采取一定的方法祛湿去改善,其实有很多方法,但是中医祛湿这一方法效果更好。

中医里有着“六淫之邪”之说,代表着疾病的根源,如果一个人出现阴阳不调、正气不足时,这六种邪气就会肆意侵入人体,导致外感或者内伤的疾病。而湿气也是属于中医学中“六淫之邪”的范畴,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黏滞,湿性趋下,易伤阴位。

祛湿离不开健脾,脾主运化体内水湿,如果一个人脾胃功能足够强大时,任外界湿邪入侵人体也不会引起什么问题,因为脾胃能够帮助调理身体,将体内多余的湿气排出体外。然而一个人的脾胃出现虚弱、功能受损时,仅靠身体本身排湿是不够的,当体内过多的湿气排不尽时,就算没有外湿,也会受到内湿的困扰。

中医在治病的思想提倡的未病先治,不管现在脾胃功能是否有损伤,是有出现脾虚的现象,都要用一些药材治疗或者巩固脾脏,祛湿利湿。

有一位著名中医收藏了一条祛湿的秘方,据他所说是慈禧老佛爷所使用的祛湿配方,现在把原方放出来:芦根15g竹茹4g焦山楂、炒谷芽各9g化橘红4g桑叶6g苏叶6g,此药方能够祛湿热邪而不伤正气,清利头目咽喉,调和脾胃。

中药的确有治理湿气过重的效果,但是药三分毒,任何药物都不能多用,所以仅靠一个祛湿秘方就显得祛湿力量的不足,祛湿最重要的还是要有正常的作息时间和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平时没必要时尽量少睡地板,空气中的水分会在下层凝聚。

中医吃春经典秘籍


关于春季的饮食民间有很多流传,中医也有很多讲究,俗称吃春,而此时春分时节,天气乍暖还寒,气候很不稳定,极易感冒。究竟应该怎么吃?吃什么才最养生呢?下面就将吃春秘籍献给热爱美丽和美食的你。

春分养生:吃对八种节令食物

(1)红枣等养脾甜食

我国古代名医孙思邈说过: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说,春季宜少吃酸的,多吃甜的。中医认为春季为肝气旺盛之时,多食酸味食品会使肝气过盛而损害脾胃,所以应少食酸味食品。而人们在春天里的户外活动比冬天增多,体力消耗较大,需要的热量增多。但此时脾胃偏弱,胃肠的消化能力较差,不适合多吃油腻的肉食,因此,热量可适当由甜食供应。红枣正是这样一味春季养脾佳品。

(2)蜂蜜

中医认为,蜂蜜味甘,入脾胃二经,能补中益气、润肠通便。春季气候多变,天气乍寒还暖,人就容易感冒。由于蜂蜜含有多种矿物质、维生素,还有清肺解毒的功能,故能增强人体免疫力,是春季最理想的滋补品。因此,在春季,如果每天能饮用1-2匙蜂蜜,以一杯温开水冲服或加牛奶服用,对身体有滋补的作用。

(3)春芽

春日食春芽。孔子说不时,不食,意思是,不是这个季节的(东西)就不吃。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也说要食岁谷,就是要吃时令食物。春天里所有的植物都生发出鲜绿的嫩芽,可以食用的春芽有很多,如香椿、豆芽、蒜苗、豆苗、莴苣等。

(4)韭菜

春天气候冷暖不一,需要保养阳气,而韭菜最宜人体阳气。韭菜含有挥发油、蛋白质、脂肪和多种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有健胃、提神、强肾等功效。春韭为韭菜中的佼佼者,味道尤为鲜美。其根白如玉,叶绿似翠,清香馥郁。春韭吃法多样,既可佐肉、蛋、虾、墨鱼等,又可做蒸包水饺的馅料。炒绿豆芽或豆腐干时加些春韭,格外芳香可口。

(5)春笋

被誉为素食第一品的春笋作为美味佳肴,自古以来备受人们喜爱。文人墨客和美食家对它赞叹不已,有尝鲜无不道春笋之说。春笋笋体肥厚,美味爽口,营养丰富,可荤可素。做法不同,风味也各异,炒、炖、煮、煨皆成佳肴。地方名菜春笋均占一席之地,如上海的枸杞春笋,南京的春笋白拌鸡,浙江的南肉春笋。不过,北方很难吃到新鲜的春笋,如果是弗尔马林里泡过的就算了吧。

从亚健康说中医养生文化


亚健康状态是中医养生文化关注和发挥作用的重要领域,中医可采用顺时养生、调神养生、饮食养生、传统健身术等多种养生方法,逐渐改善人体的内环境,使人体内环境、外环境以及内外环境达到平衡、和谐,向更有利于人体健康的方向转化。

和为精魂的养生文化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的内涵是延长生命的时限和提高生活的质量。中医养生文化以达和为精魂,即茫茫宇宙,浑然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斗则俱损,和则两利。故人类与自然应和,人类本身应和,每个人的身心也应和。

为达此和态,中医养生文化从理念上提出顺应自然、协调阴阳、未病先防、形神共养、动静互涵、调和脏腑、畅达经络等;在策略上拥有饮食养生、房事养生、运动养生、精神养生等;在具体方法上拥有饮食、针灸、按摩、推拿、足浴、音乐等。中医养生文化的核心理念即灌其根,培其本,善其后,防亚健康于未然。

灌其根做好产前养生

中医学认为,先天禀赋和体质因素与亚健康的发生密切相关。体质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体的健康状况。一项全国调查发现,气虚体质与亚健康的关系最为密切,特别是由于推动人体生长发育的元气不足而导致亚健康状态的更为多见。

21世纪中国医学发展的战略重点前移,其内容包括:从单纯重视生命后期到重视生命全过程,尤其重视生命前期,以至个体发生之前,尽可能将遗传性疾病控制在受孕之前。

中医养生学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开始重视性与生育的卫生。首先,避免近亲结婚。《曲礼》中指出:男女同姓,其生不藩;其次,反对早婚早育。提出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再次,重视胎教。如夏商周时期的《列女传》已记载了最早的胎教:太妊者,文王之母也,及其有妊,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最后,现代社会由于受自然、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增强新生儿的体质,预防亚健康状态的出现,提倡多角度注意养生。一方面男女双方在孕前应注意自身体质,做好产前检查,以保障新生儿具有良好的遗传素质;另一方面,要注意房事养生。房事应在安静、舒适、健康、愉悦的气氛中进行,男女双方患病时不宜同房。

培其本后天的调养

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六合之中,是整个世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首先要做到顺时养生,顺应气候与阴阳的变化规律,从精神、起居、饮食等各方面综合调养;其次注重调神养生,尤其在现代社会,社会压力大、信息量广,更要保持心理平衡,不过度悲喜,适度缓解心理压力,以达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再次,性养生是养生之本,其重大意义在于协调人体的阴阳平衡,惜精护肾,顾护人体生命之本;此外,重视饮食调养,利用食物的属性合理膳食,可有效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保持健康;最后,传统健身养生、药物养生、针灸推拿养生等,也在现代社会发挥着积极作用。

善其后对尸体的妥善处理

在中医养生学中,尸体的妥善处理是不能忽视的一环。人死后必须严格做好尸体的处理工作,防止尸体对环境造成污染或危害,特别是对于生前有肝炎、结核等传染病的尸体,更要慎重对待。

现今尸体的处理以火化为主,但在广大农村和偏远山区还有不少地方存在土葬。腐烂的尸体会对周围的空气、水源和土壤造成污染,进而影响居民的生产生活与身体健康。这种环境污染因素对亚健康的产生有加速作用,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养生类纂》曰:积水沉之可生病,沟渠通浚,屋宇清洁无秽气,不生瘟疫病。

健康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家庭和社会。因此,善其后,妥善处理死者的尸体,体现了中医学所特有的整体思想,体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主动和谐,亦是中医养生文化的重要内容。

中医退烧有四法


养生导读:发烧是一种常见现象,需要采用各种方法来退烧。中医常用的退烧方法共有四种,每种方法都各有一定的适应症,如果选错了,不但不能治疗疾病,往往还会起到相反的效果。这四种方法在中医的退热治疗中都十分常用,下面我就把这四种常用的退烧方法及使用范围介绍如下,供朋友们作为参考。

一、热者寒之法

也是中医最常用的退热法之一,即用药性寒凉(甘寒或苦寒)的药物来达到退热的目的。


主要适用于发热而不恶寒的病人。如见高热不退,汗出较多,口渴喜喝冷饮,脉象洪大而数时,为热盛津伤证,此时不能用发汗退热法,宜用甘寒退热法,如石膏、生地、麦冬等;如见高热烦躁,口燥咽干,便秘尿热,舌红苔黄,脉数有力,为热毒炽盛证,当用苦寒清热法,如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等。由于本类药物性多寒凉,易伤脾胃,故应注意适可而止。



二、釜底抽薪法

相当于中医通腑泄热法,即用苦寒通便的药物来达到退热的目的。

主要适用于高热而有便秘的病人。如病人出现高热汗出,大便不通,腹胀、腹痛拒按,甚至胡言乱语,舌苔黄糙起刺,脉滑有力时。此犹如锅下柴多火旺,抽去柴薪则火熄热退。故常用大黄、芒硝等药,或将其配入清热方剂中,以通利大便,泻下热结,使邪热从下而去,可达到去火退热之功;再者,通便去火,又能保护阴液,犹如防止火太旺而将水烧干,限制体温上升,这也有利于退热。


三、扬汤止沸法

相当于中医疏散退热法,即用药性辛散的药物来达到退热的目的。它主要包括两个内容:。



1、发汗退热法

适用于表证发热的病人,常见发热与恶寒怕冷同时并见,无汗或有汗不畅,这是由于体表受外邪困遏引起的发热,因受邪性质的不同和病人体质的差异,又可分为风寒表证和风热表证两大类。前者恶寒明显,一般无汗,且兼有头痛,肢体酸痛,鼻塞流清涕,口不渴,咽喉不痛,脉浮紧等;后者发热明显,一般有汗,且兼有头痛,口渴,咽喉肿痛,脉浮数等。发汗退热法宜根据寒热之异来选取不同的药物,如风寒表证常用辛温发汗药,如麻黄、桂枝、羌活等;风热表证常用辛凉发汗药,如柴胡、升麻、薄荷等。通过发汗散邪,使邪热外达,发热随之减轻,从而达到退热之效,符合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所说的体若燔炭,汗也而散的治则,发汗法对无汗高热者尤其有效。




2、升散退热法

适用于内有郁热的病人,因邪热内郁于里,常表现为发热,胸膈烦热,口干唇裂,面色红赤,口舌生疮,舌红苔黄,脉数等,可于清热方剂中酌加薄荷、升麻等以加强疏散清热之功,此符合《黄帝内经》所说的火郁发之的治则。但应注意的是,发汗退热法虽十分常用,且有很好的退热作用,但过汗能损伤津液,故对体虚病人应当慎用。

中医文化 中医四小经典有哪些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