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 重阳节有哪些饮食习俗

重阳节老人足浴养生。

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百病息。心静才是养生之本。随着社会的进步,养生不再是一个玄而又玄的学问,没有好的身体,万事事皆休。如何避免关于中医养生的误区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重阳节 重阳节有哪些饮食习俗”,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本文导读:重阳节又称老人节,那么重阳节有哪些习俗呢?重阳节的饮食习俗是什么呢?下面就来了解一下重阳节的饮食习俗。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 老人节 。因为《易经》中把 六 定为阴数,把 九 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 避灾 ,插茱萸、赏菊花。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饮菊花酒

菊花是我国名花,也是长寿名花。在 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 ,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早在屈原笔下,就已有 夕餐秋菊之落英 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五曾在重阳赠菊给钟蹈,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 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 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 吉祥酒 。我国酿制菊花酒,早在汉魏时期就已盛行。据《西京杂记》载称 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 《荆楚岁时记》载称 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莲耳,饮菊花酒,令长寿。

到了明清时代,菊花酒中又加入多种草药,其效更佳。制作方法为:用甘菊花煎汁,用曲、米酿酒或加地黄、当归、枸杞诸药。由于菊花酒能疏风除热、养肝明目、消炎解毒,故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指出,菊花具有 治头风、明耳目、去瘘瘅、治百病 的功效。

古时的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和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齐用来酿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传说喝了这种酒,可以延年益寿。从医学角度看,菊花酒可以明目、治头昏、降血压,有减肥、轻身、补肝气、安肠胃、利血之妙。时逢佳节,清秋气爽,菊花盛开,窗前篱下,片片金黄。除登高插茱萸外,亲友们三五相邀,同饮菊酒,共赏黄花,确实别有一番情趣。尤其是诗人们,赏菊饮酒,吟诗唱酬,给后世留下不少佳句。

由于菊花酒的缘故,重阳又成了祭祀酒业神的酒神节。如《山东民俗 重阳节》介绍,山东酒坊于重阳节祭缸神,神为杜康。在贵州仁怀县茅台镇,每年重阳,开始投料下药酿酒,传说是因九九重阳,阳气旺盛才酿得出好酒。每当烤出初酒时,老板在贴 杜康先师之神位 的地方点香烛,摆供品祈祷酿酒顺利(见《中国民俗采英录》)。在湖南宁远,每于九月九日 竞造酒,日重阳酒 。这些风俗说明,重阳与酒的关系极深。重阳糕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 点灯 、 吃糕 代替 登高 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做法:

原料:三只鸡蛋、白沙糖(或红糖粉)约80~100克、自发粉/牛奶约大年半夜碗、三粒红枣、食用花生油(最好用猪油) 制造方法:先把鸡蛋、糖和牛奶放在一碗上打到起大泡;然后再渐渐加进自发粉轻轻搅拌平均成糊浆便可(切勿太过搅拌,以避免起筋),以后让糊浆静止30分钟。其间可以预备一锅水,水开后,把糊浆倒进事前备好的铁盒(或糕盆等器皿)里,在上面加上红枣,放进锅中蒸上20-30分钟就好了。

重阳节菜谱推荐:一:油酱毛蟹

材料:河蟹500克,姜未5克,白糖15克,酱油15克,干面粉25克,味精1.5克,葱花2.5克,黄酒15克,猪油60克,水淀粉10克。

烹制:1.将河蟹的泥沙洗净,斩往尖爪后,蟹肚朝上齐正中地斩成两段,挖往蟹腮。蟹肚被斩剖处,蘸上干面粉; 2.将锅烧热,用油滑锅后,放油40克,烧至油五成热时,将蟹(蘸面粉的一面朝下)放进锅中煎至呈黄色后,翻个身再煎,使蟹四面受热平均,煎至蟹壳发红时,加葱姜、黄酒、酱油、白糖、清水,烧8分钟阁下至蟹肉全部熟透后,加味精,收浓汤汁,再加水淀粉,翻几下身,淋上熟猪油,出锅即成。


烹制:花生、陈皮洗净,稍浸泡;猪脚刮净毛,洗净,斩件。然后与生姜一路放进瓦煲内,加进清水3000毫升(约12碗水量),武火煲沸后,改成文火煲约3个小时,调进适当食盐与少量生油便可。此量可供3~4人用,花生、猪脚可捞起拌进酱油(油食品)佐餐用。此汤健筋骨、益气血、润肌肤。汤中花生性平味甘,进脾、胃、肺经,有补脾益气、养血润燥的感化;陈皮补气健脾,滋而不腻;猪脚性平味甘、咸,进脾、胃、肾经,能强健腰腿、补血(补血食品)润燥、填肾益精。因此此汤既实用于登山郊游的健筋骨,又合适于初金风抽丰燥的润肌肤,还能合适于秋凉时节的温补气血。同时广东平易近间还用于妇女产后(产后食品)阴血不足之乳汁缺乏等。

相关阅读

养生协会党支部、宝鸡岐伯中医医院:情满重阳节,关爱老党员


老党员一生忠于党的事业、尽心尽力服务人民,是共产党队伍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关心照顾好老党员是各党组织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宝鸡市养生协会党支部、宝鸡岐伯中医医院为了提高老党员抵御疾病风险的能力,提升对自身健康的认知,切实做到有病早发现、早治疗,从10月16日以来,联合社区党委、辖区党建综合体单位组织社区老党员到岐伯中医医院开展免费健康体检活动。

本次体检项目包括:抽血化验、做心电图、B超、内科检查、中医问诊等内容,岐伯中医医院医务人员也在现场详细地向他们讲解倢康防病知识,提醒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的各种问题,并耐心解答了老党员们提出的医疗、健康方面的咨询,为每个老人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统一管理,定期随防,跟踪服务,为提高生活质量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宝鸡市养生协会党支部作为渭滨红色商圈党建联盟第一届理事长单位,积极推进联盟“党旗飘飘”传递活动,精心筹划这次活动, 希望通过对老党员多种形式的关怀,进一步倡导全社会尊重老党员、关爱老党员,让他们发挥余热,老有所为,继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24节气清明节有哪些习俗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如果按农历计算,没有确定的日期,即上一年的冬至过了106天就是清明;按阳历计算则在4月4日或5日(以当年二月平或闰而差异),太阳到达了黄经15度时,清明就开始了。这时候,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万木凋零的寒冬已经过去,草木茂盛,到处一片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清明两字,根据宋代陈元靓的《岁时广记》中所说: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清明时节,风和日丽,莺飞草长,柳绿桃红,改变冬季寒冷枯黄景象,大地一片清净明洁。汉代刘安所著《淮南子》中写到:春分后加十五日则清明风至。这里说的清明风至之时正值阳春三月,所以有三月节之称。《岁时百问》一书也曾做解释: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可见,清明节是由它所处的时令,在气温、光照、降雨各方面俱佳而得名。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所以,国家通过立法,将清明节纳入法定的节假日。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多彩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扫墓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

《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挂纸 挂纸在台湾的习俗中称为压墓纸。挂纸时,先要将生长在祖先坟墓上的野草,用锄头或镰刀整理清除,在用小石头或砖块将墓纸压在坟上,表示这个坟是有后嗣的,否则很容易被人误以为是无主的孤坟,而受到破坏。墓纸分为白色、红色、黄色的古仔纸以及五色纸(红黄蓝白黑)两类,现在则多用五色纸,其用意是盖厝瓦或表示子孙已祭拜过。至于传统的客家人挂纸时比较慎重,先用锄头挖一块绿色的草皮,并把带来一迭滴有鸡血的黄纸,用草皮压在坟上,然后在坟地四周摆上十二张银纸,除了挂墓纸的目的外,还有血祭的象征。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宋代清明时节,京都人民踏青郊游,市集买卖的热闹情景。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插柳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拔河拔河发明于春秋战国时代,当时叫做牵钩。主要使用的设备是一条粗麻绳,两头还分有许多小麻绳,在古代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视哪一方先把另一方拔过中线(代表河流)就算是胜利。拔河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体质,最初是在军队中盛行,后来才流行于民间。

唐玄宗时,曾在清明节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此以后,清明拔河遂成习俗。放风筝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24节气之清明节有哪些习俗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节 传统的清明节有哪些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节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节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节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节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节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饮食有节


饮食有节

饮食养生是我们祖先的一大发明,其在发展形成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饮食有节,这对养生保健来说十分重要。饮食有节是指饮食要有规律,定时定量,不可过饥过饱。

(1)饮食要定时

定时进食是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条件。《吕氏春秋》说:“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尚书》也主张“食哉唯时”。按照一定时间有规律的进食,能使人体建立起条件反射,可以保证消化、吸收功能有节律地进行活动。每当接近的时候,胃肠便开始分泌消化液,饮食之物则可在体内有条不紊地被消化、吸收,并将营养输布全身。如果随意进食,不分时间,就会使肠胃长时间工作,得不到休息,以致打乱胃肠消化的正常规律,使消化功能减弱,从而导致食欲减退,影响健康。我国传统的进食方法是一日三餐,若能严格按时进食,不随便吃零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则消化功能健旺,于身体健康大有益处。

(2)饮食要定量

人体每天均需摄入一定量的食物,以维持生命活动的需要。如摄入量不足,人体得不到足够的营养物质,会影响健康,甚至会滋生各种疾病。反之,如果饮食量超过一定的限度,亦可损伤脾胃功能,引起疾病。正如《素问·痹论》所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现代医学也已证实,进食过饱后,人大脑中的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比进食前要猛增数万倍,而这种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正是引起人体大脑早衰的一种主要物质。大脑一早衰,其他器官也会相应跟着衰老。因此,现在流行一种说法,即适当减少进食,使机体处于半饥饿状态,能使自主神经、内分泌及免疫受到冲击,从而促进机体的调节功能,使机体内环境更趋稳定,增加免疫力,保持神经功能平衡。美国国立老年研究所所进行的动物实验也表明,自由进食的动物的寿命要比限制进食的动物的寿命短,而疾病则以自由进食的动物为多。因此,研究者根据动物实验推断,用限制摄取能量的方法来减慢生理性衰老的进程,人能延长生命40年。

24节气小满的饮食习俗


春风吹,苦菜长,荒滩野地是粮仓。小满前后也是吃苦菜的时节,苦菜是中国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周书》:小满之日苦菜秀。《诗经》:采苦采苦,首阳之下。苦苦菜遍布全国,医学上叫它败酱草,宁夏人叫它苦苦菜,陕西人叫它苦麻菜,李时珍称它为天香草。

苦苦菜,苦中带涩,涩中带甜,新鲜爽口,清凉嫩香,营养丰富,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多种维生素、矿物质、胆碱、糖类、核黄素和甘露醇等,具有清热、凉血和解毒的功能。《本草纲目》:(苦苦菜)久服,安心益气,轻身、耐老。医学上多用苦苦菜来治疗热症,古人还用它醒酒。宁夏人喜欢把苦菜烫熟,冷淘凉拌,调以盐、醋、辣油或蒜泥,清凉辣香,吃馒头、米饭,使人食欲大增。也有用黄米汤将苦苦菜腌成黄色,吃起来酸中带甜,脆嫩爽口。有的人还将苦苦菜用开水烫熟,挤出苦汁,用以做汤、做馅、热炒、煮面,各具风味。

另外,小满节气中气温明显增高,雨量增多,下雨后,气温会急剧下降,所以要注意添加衣服,不要着凉受风而患感冒。小满是湿性皮肤病的易发期,所以饮食调养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为主,常吃具有清利湿热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绿豆、冬瓜、黄瓜、黄花菜、水芹、黑木耳、胡萝卜、西红柿等。

腊八节有哪些习俗?吃什么


至今我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地区仍然保留着吃腊八粥、过腊八节的习俗。各地腊八粥所用材料各有不同,争奇竞巧,品种繁多。

北京

北京的腊八粥可以说是最为讲究的。掺在白米中的东西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葡萄、白果、青丝、玫瑰、红豆、花生不下20种。人们在腊月初七晚上就开始洗米、泡果、拨皮、去核,半夜时分开始用微火炖,直到第二天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西北

腊八节在陕北高原,熬粥除了用多种米、豆之外,还得加入各种干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吃完以后,还要将粥抹在门上、灶台上及门外树上,以驱邪避灾,迎接来年的农业大丰收。而且,腊八这天忌吃菜。如果这天吃菜的话,庄稼地里就会杂草多。腊八这天人们除了吃腊八粥,还得用粥供奉祖先和粮仓。

陕西有些不产或者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用各种果品、蔬菜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上全家人一起吃。

甘肃传统煮腊八粥用五谷、蔬菜,煮熟后除家人吃,还分送给邻里,还要用来喂家畜。甘肃武威地区讲究过素腊八,吃大米稠饭、扁豆饭或是稠饭,煮熟后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宁夏做腊八饭一般用各种豆类加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麦面或荞麦面切成菱形柳叶片的麦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圆蛋的雀儿头,出锅之前再入葱花油。和陕北一样,这天全家人只吃腊八饭,不吃菜。

西宁腊八节并不喝粥,而是吃麦仁饭。腊月初七晚上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一夜文火煮熬,麦仁饭异香扑鼻,十分可口。

江浙

江苏人吃腊八粥分甜咸两种。腊八粥里要加入茨菰、荸荠、胡桃仁、松子仁、芡实、红枣、栗子、木耳、青菜、金针菇等。如果煮的是咸粥的话,在里面加入青菜和油即可。

浙江人煮腊八粥则一般用胡桃仁、松子仁、莲子、红枣、桂圆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据说,这种煮粥方法还是从南京流传过来的。

饮食不节


病因学名词指饮食不能节制。致病因素之。《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病在胃及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中医内伤病因之一。包括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等。饮食不节。过饥过饱,或饥饱无常,营养不得补充或损害脾胃,致使气血亏少,正气不足而致病。饮食不洁。进食不洁或有毒食物,可伤及气血、脏腑,扰乱气机升降,引起吐泻、腹痛、痢疾,甚或昏迷等中毒现象。饮食偏嗜。过食肥甘,可助湿生热或生痈疡;过食生冷,损伤脾阳,而致吐泻、腹痛;过食辛辣,可使胃肠积热,而致便秘或痔疮下血。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饮食的得宜,对疾病的发生、性质及转归都有重要的影响。

饮食不规律 男人软骨头

当男人的饮食不规律时,其骨头的伤害程度甚至比女人更严重。

爱荷华大学的阿诺德安徒生博士和他的同事对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他们对380个饮食不规律的人进行了研究,其中46%为男性。研究结果发现,饮食不规律的男人的骨钙密度要远低于规律饮食男人的骨钙密度。

根据研究结果,与女人相比,特别是那些患有易饿症的男人,如果饮食不规律的话,更易出现骨质损伤的情况。研究人员指出,已经骨质疏松的男人。

一般都是饮食不规律惹的祸。这种骨质损伤的情况并不仅仅是普通的饮食不规律的并发症,实际上,问题还相当严重。

安徒生博士告诉路透社健康专栏记者,据估计有大约1/6的男人有饮食不规律的不良习惯。很遗憾,很多男人,甚至包括许多医生对饮食不规律的严重后果都缺乏足够的认识。

他们总认为这种情况只会发生在女人身上,而忽略了他们其实同样也是受害者。安徒生还补充说,一些治疗饮食疾病的诊所很本就不接待男性病人。

安徒生又谈到了关于骨质损伤的治疗问题。他说,治疗由饮食不规律引起的骨质疏松症并没有固定的最佳疗法,但是,却可以采取一些手段来帮助恢复骨钙密度。多摄取钙和维生素D能促进骨钙增长并且能够增加骨钙的抗击强度。

然而,对有骨质疏松症的男人来说,应尽量避免在体育活动及其他高强度运动中发生激烈的身体对抗和接触,因为这样极易发生骨折。

研究人员还发现,饮食不规律男人的雄性荷尔蒙含量通常较低,这也可能影响骨钙密度。目前,安徒生和他的同事们正在探索利用荷尔蒙恢复骨骼密度的治疗方法,通过提高雄性激素含量以帮助男人们硬起骨头来。

清明节习俗之踏青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清明通常在农历三月前后,恰是大地春回的时节。经历了一个漫长寒冬之后,人们纷纷走出居室,来到户外探寻春天的气息或在田野踏青,或在郊外放风,这些郊游活动便被称为踏青。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传说,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这一活动了。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杜甫有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的诗句。到了宋代,踏青之风盛行。

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极其生动地描绘出以汴京外汴河为中心的清明时节的热闹情景。在这一画卷,画面人物就达 550多人,牲畜50余头,船20多艘,车、轿20多乘。清明踏青之盛况,可见一斑。

赵之珩表示,由于全国各地春天到来的时间不一,因而踏青节也就有先有后。农历二月二为福建一带的踏青节,三月三为陕西一带的踏青节。北京、东北由于春来得特别迟,到了五月初五才开始踏青。由于踏青是一项有意义的习俗,因此代代流传。

重阳节 重阳节有哪些饮食习俗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