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导航 > 中医养生中医

汪精卫授意“淘汰中医”

中医养生。

身体是智能的载体,是事业的本钱。对自己晚年负责,就不应该对晚年的健康透支。生活中,人们越来越关注养生方面的话题,养生的道理大家都懂,但真正践行的并不多。我们该怎么进行科学的中医养生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编辑了“汪精卫授意“淘汰中医””,希望对您的养生有所帮助。

1928年4月,汪精卫授意卫生部,在南京召集了一个中央会议。通过了一个议案,议案的主要内容是淘汰中医。

此案一出,各界震动。ys630.COm

上海中医界名人陈存仁、张赞臣、谢利恒等一起商议应对之策。公推丁仲英为召集人。谢利恒为监事长。议定举行全国代表大会。

1929年3月17日,到达上海的已经有15个省的省代表,243县的县代表,4个市的市代表,共计281人。这次全国中医师抗争大会,假座天后宫桥的上海总商会大厅举行。

第二天,有人主张派代表到南京去请愿,提议立即被通过。请愿团由谢利恒、隋翰英、张梅庵、蒋文芳、陈存仁等5人组成。

1929年3月22日,车到南京下关车站。一千多中医界人士热烈欢迎。

代表们坐在马车上,谈论请愿的对象,除重点要见蒋介石之外,还要见国民政府五院院长和中央党部,对卫生部暂时搁置不理。他们先行谒见行政院院长谭延。代表们还没有开口,谭延便说:中医决不能废止,我做一天行政院院长,非但不废止,还要加以提倡。说时他还伸出手腕,要代表为他诊脉处方。当时即由谢利恒为他按脉。诊毕,谢利恒唱药味,陈存仁执笔记录。次日,各报都把这张方子刊登出来。

请愿团谒见监察院院长于右任,于右任说得很轻松:中医该另外设一个机关来管理,要是由西医组织的卫生部来管,就等于由牧师来管和尚一样,岂非笑话?

下午代表们到各院各部去递请愿书,只是不去卫生部。

深夜,代表们刚回旅馆。卫生部来人,邀约五位代表第二天驾临卫生部一叙。在第二天的午宴上,卫生部长薛笃弼亲自表示要聘请陈存仁和谢利恒担任卫生部的顾问。

当日下午4时,蒋介石召见五位代表。时间5分钟。

蒋介石和五个代表一一握手说:你们的事,我都知道了,我对中医中药绝对拥护。我小时候有病都是请中医看的,现在有时也服中药。你们放心好了。说罢,侍从人员拿出大氅披上蒋介石的肩膀,代表们只好告辞。

隔了几天,蒋介石的批谕便寄到上海。

后来,薛笃弼果然聘请陈存仁、谢利恒两人为卫生部顾问。受聘后,陈存仁提议订立国医条例。国医条例在立法院三读通过。见状,汪精卫于1930年8月急忙致信立法院长孙科阻止,孙科不理,废止中医案被推翻。

ys630.coM延伸阅读

中医讲述中医推拿的作用


【导读】中医讲述中医推拿的作用:中医推拿主要是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滑利关节,中医推拿是从哪些方面来达到这三方面的作用的呢?通过下面的介绍相信大家会有所了解。就让我们来看看中医讲述中医推拿的作用吧。

经络遍布于全身,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和联结人体所有的脏腑、器官、孔窍及皮毛、筋肉、骨骼等组织,再通过气血在经络中运行,组成了整体的联系。推拿手法作用于体表局部,在局部通经络、行气血、濡筋骨,并且由于气血循着经络的分布流注全身,能影响到内脏及其他部位。如按揉背部十一、十二椎旁开一寸半的脾俞、胃俞能健脾和胃,按点合谷穴可止牙痛。由此可知,推拿治病不仅是以痛为输,而且还必须根据经络联系的原则,循经取穴。

现代医学认为,推拿手法的物理刺激,使作用区引起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的变化,局部组织发生生理反应,这种反应,通过神经反射与体液循环的调节,一方面得到加强,另一方面又引起整体的继发性反应,从而产生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的改变,达到治疗效果。

中医讲述中医推拿的作用

推拿对局部组织的作用,据观察,直接接触肌肤操作的摩擦类手法,可以清除衰亡的上皮细胞,改善皮肤呼吸,有利于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增强皮肤光泽和弹性;强刺激手法,可引起部分细胞蛋白质分解,产生组织胺和类组织胺物质,加上手法的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综合作用,促使毛细血管扩张,增强局部皮肤肌肉的营养供应,使肌萎缩得以改善,损害的组织促进修复;手法的断续挤压,可增快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有人在狗的粗大淋巴管内插入套管,看到推拿后比推拿前淋巴液流动增快7倍;在家兔的两侧膝关节内注射墨汁,并对一侧膝关节进行推拿,发现推拿后一侧关节内的墨汁已移向远处,未经推拿一侧关节内的墨汁依然大部分存留)。由于病变部位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的改善,加速了水肿和病变产物的吸收,使肿胀挛缩消除;牵拉、弹拨、整复等一些手法,如运动关节类手法,可解除软组织的痉挛、粘连、嵌顿和错位。

通过神经、体液,局部操作的推拿手法能对整体和其他组织产生作用。推拿能调整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的相对平衡。缓和较轻而又节律的手法,反复刺激,对神经有镇静抑制的作用。急速较重、时间较短的手法,对神经有兴奋的作用。有人观察推拿后脑电图变化,见a波振幅增大,而且振幅增大的时间延续,这个现象可能是推拿后引起内抑制的发展所致。根据脊髓节段反射,推拿颈部,可以调节上肢及脑内血液循环,降低颅内压,并有降低血压的作用;在l~2胸椎部,用振动和叩击的手法,能引起心动反射,表现为心肌收缩;振动叩击1~2腰椎,可使小骨盆充血;捏脊,可引起胃肠蠕动增快;按压缺盆穴处的交感神经星状结节,可发生瞳孔扩大,血管舒张,同侧肢体皮肤温度增高;推拿下腹部及大腿内侧,可引起膀胱收缩而排尿,治疗尿潴留;推拿腹部可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腺分泌。

拿尚可引起血液成份和代谢变化。实验室证明:推拿后白细胞总数和吞噬能力增加,白细胞分类变化中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红细胞轻度增加,血清中补体效价、氧的需要量、排氮量、排尿量和二氧化碳的排泄量也都有增加。

中医推拿主要是改善了机体的功能,而且并非只治疗功能性疾病,也会通过调整功能,使器质病变得到恢复。中医推拿主要达到了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滑利关节这三方面作用,能够治疗人体内的一些疾病。

中医的魅力 中医的智慧


中医发展:中西医何必要结合

西医认为人是蛋白质、是物质构成,而中华民族认为生命的本质是天地合气而成,人的生命由形和神构成。柳教授提到:用这种方法认识生命,人身的脏腑、形体、精神、气血都具有阴阳的属性,均可以用五行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病因分为内外因,内因有喜怒忧思悲恐惊,外因有风寒暑湿燥火,人和自然界的调和失常了就会生病,中医重调和各种因素,。西方用药却是对抗性的,病毒变异就不断地更新对抗,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没完没了。中西医有很大的不同,柳教授指出:两者相安无事,何必结合?中西医结合可以做,但是不要说是未来的目标。相信中医是一种信仰、世界观、价值观和生命观,是西方文化所不能理解的。 中医的智慧:治病用方不用药 中医和养生在当下是很热门的话题,尤其是中医针灸刚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柳教授表示:每每说到中医历史,就会说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创造发明的,这是西方人的史学观。实际上,中医是在中国文化下发展的一种特殊的医学,中华民族崇拜自然,经络源于一种理性的观察和思考。而中医就是这种理性思维和价值观的产物。炎帝神农氏发明药物治疗疾病,黄帝轩辕氏创造了生命与疾病的认知知识,太昊伏羲氏创制九针,发明了用针灸治疗疾病,扁鹊创造诊脉,伊尹创造汤液,张仲景创造辨证论治并撰写《伤寒杂病论》,中医传承并发展了几千年之久,并且历久弥新,中医这种治病用方不用药的特殊方式和中国人打仗用阵不用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柳教授称:中医是大智慧,根据病候来攻病,这种智慧,现代医学没有,现代中国也没有。 中医魅力:回家自己熬药汤 中医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共生共存,从古至今持续表现为专门的和大众的医疗保健行为,中华民族视其为生活中的一部分。这是柳教授对中医的定义。他强调:中医是专门的和大众的,是一种代代相传的家族方式和氏族方式;而如今的医学是专门的,大众的都是非法的。中医利用自然属性,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而西医则是运用化合物,在不断的使用淘汰的循环中,给人类造成潜在的威胁。柳教授强烈呼吁慎重使用抗生素,并举例:皮试不过敏但是注射青霉素国民死亡比比皆是。足三里穴他还提出:现代人即使吃中药也很少自己回家熬药,这是不对的。古代大夫都是到家里看病,开好药方,病人家属去抓药,回来再用黑砂锅熬药,药香弥漫在病人屋里,亲人忙里忙外最终将熬好的药端到病人面前,药未入口,病已好了一半,这才是中医文化、中医的魅力。

中医脾胃


脾胃在中医的角度里面是用来将食物转化为气血的,所以在中医里面我们的脾胃是非常重要的,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胃不好对于我们整个身体都会有很大的影响,我们如何才能做好对于脾胃的养生和保健呢,既然脾胃是中医的说法,那么我们就用中医的手段来调理吧。

采用中医的方法保养脾胃也是有多种方式的,我们可以采用针灸的方法来保养,也可以采用按摩的手法来保养,此外我们可以采用食疗的方式对脾胃进行保养。

中医在领域十分重视脾胃功能,并将脾胃功能简称为“胃气”。五行理论,脾属土,取万物源泉之义,难养而易伤。而饮食不节是损伤脾胃的重要原因。既然伤了必然要养才能平衡机体,重建健康,那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方法呢?

遵循保护肠胃饮食原则

1、定时定量:即每日三餐定时,到了规定时间,不管肚子饿还是不饿。都应主动进食。避免过饥或过饱,使胃保持有规律的活动。每餐还应保持食量适度。

2、温度适宜:饮食的温度应以“不烫不凉”为度。否则,过烫过冷的食物进入胃部之后,都会刺激胃黏膜,久而久之,易引发胃病。

3、细嚼慢咽:对食物充分咀嚼,使食物尽可能变“细”,以减轻胃的工作负担。咀嚼的次数愈多,随之分泌的唾液也愈多。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

4、饮水择时:最佳的饮水时间是早晨起床空腹时及每次进餐前一小时。餐后立即饮水会稀释胃液。汤泡饭也会影响食物的消化。

5、适当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C对胃有保护作用。胃液中保持正常的维生素C量。可有效发挥胃的功能,保护胃部和增强胃的抗癌力。

6、多甘多暖:甘味食物能滋补脾胃。比如山药、小米、南瓜等食物,都具有很好的补益脾胃的作用,且可以提高免疫力。

上文我们介绍了什么是脾胃,从中医的角度出发我们知道脾胃就是用于将食物化为气血的,所以脾胃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是后天之本,在保养脾胃上面我们有很多的方法,上文介绍了几种中医脾胃的方法。

中医长寿


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大思想家都把修炼德行放在养生的重要位置,甚至看成是养生之根。

孔子提出德润身、大德必得其寿、仁者寿、修以道,修道以仁等观点。寿,有两层意思:其一指人的实际寿命;其二是死而不亡谓之寿。也就是说,有些人的实际寿命也许并不很长,但他们的业绩和英明却传之很远,其寿可以说超过常人。


老子主张少私念,去贪心,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意即一个在物质上贪心不足的人,必然会得陇望蜀,想入非非,甚至损人利己,损公肥私,自己也会终日神不守舍,因心理负担过重而损害健康。

孟子提出了爱生而不苟生的积极养生观,把仁义看得高于生命,认为必要时应该舍生取义。

历代养生学家都十分注重道德的养生价值。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善心仁厚、重义轻利、乐善好施的德行,做一个真正的德高望重的人,必然福寿延年。

修德,志为首,培养自己具有远大志向和高尚品德。

修德,业为贵,要有言行一致的敬业精神。

修德,善先行,以善为本,不做坏事恶事。

德高寿自长的理论已经得到实践证明。资料显示,大凡长寿者,其90%左右的老人都德高望重。

中医简介


对于中医学术的认识,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中药,针灸、推拿等。的确,中医的领域很广,中医的历史也很悠久。需要我们多多研究才能理出头绪,下面小编和大家说说中医简介,对中医有兴趣的朋友一起来看看吧!

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我国一项民族文化遗产。它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为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内容;孕育着很多现代医学和生物学的新理论、新学说的胚胎和萌芽,正是这些宝贵精髓,赋予了它强大的生命活力。

中医的发展

中国是医药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从文明的曙光在天幕上耀映亚细亚大地之时,遍及神州大地的簇簇史前文化篝火,由点到面联接起来,形成燎原之势,逐渐的融化在文明时代的光华之中。中医是个专用名词,它的中字显然是为了区别西医的西字。因此,大家理解的中医是指传统中国医学或中国大夫。不过认真求实地考证一下,这个中医之中,本来的意思根本就不是指中国呢!

西汉开始有中医的说法,若中不指中国,究竟何意呢?中国最早认识尤物的思想基础,来源于《易经》,将世界一切事物均纳入阴阳的轨道,对后世的哲学、社会、堪舆、天文、地理、医学都具有重要和直接的影响。因此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认为,人体的阴阳保持中和才会取得平衡不会生病。若阴阳失衡,则疾病必来。中医大夫有持中守一而医百病的说法,意即身体若无阳燥,又不阴虚,一直保持中和之气,会百病全无。所以尚中和中和是中医之中的真正含意。

中医二字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经方》,其云:以热益热,以寒增寒,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故谚云: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在这里中字念去声,中。中医这个名词真正出现得到鸦片战争前后。东印度公司的西医为区别中西医给中国医学起名中医。这个时候的中医的名称是为和西医做一个对比。到了1936年,国民党政府制定了《中医条例》正式法定了中医两个字。过去人们又叫中国医学为汉医传统医国医这些都是区别于西医而先后出现的。两千多年前,《汉书》里的那个中医概念,倒是体现了中国医学中的一个最高境界。

中医发源于中国黄河流域,很早就建立了学术体系。中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历代都有不同的创造,涌现了许多名医,出现了许多重要学派和名著。

中国历史上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过程,也是中药起源于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

早在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2世纪末--前256年),中国就已出现药酒及汤液。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的《诗经》是中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有药物的书籍。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内经》提出了"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五味所入","五脏苦欲补泻"等学说,为中药基本理论奠定了基础。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是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了先秦以来丰富药学资料而成书的。本书载药365种,至今尚为临床所习用。它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立。

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中国已经有关于医疗卫生以及十多种疾病的记载。周代已经使用望、闻、问、切等诊病方法和药物、针灸、手术等治疗方法。秦汉时期,形成了《黄帝内经》这样具有系统理论的著作。此书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性经典著作。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专门论述了多种杂病的辨证诊断、治疗原则,为后世的临床医学奠定了发展的基础。汉代外科学已具有较高水平。据《三国志》记载,名医华佗已开始使用全身麻醉剂"麻沸散"进行各种外科手术。

从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到隋唐五代(公元581--960年),脉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晋代名医王叔和所著的《脉经》归纳了24种脉象。该书不仅对中国医学有很大影响,而且还传到了国外。这一时期医学各科的专科化已趋成熟。针灸专著有《针灸甲乙经》;《抱朴子》和《肘后方》是炼丹的代表著作;制药方面有《雷公炮炙论》;外科有《刘涓子鬼遗方》;《诸病源候论》是病因专著,《颅囟经》是儿科专著;《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药典;眼科专著有《银海精微》等等。另外,唐代还有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等大型方书。

唐代(公元618--907年)经济繁荣,促进了中药学的发展。唐政府率先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药典性本草--《唐本草》的编修工作。全书载药850种,还增加了药物图谱,进一步完善了中药学的规模格局。

在宋代(公元960---1279年)医学教育中,针灸教学有了重大改革。王惟一著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后来,他又设计制造等身大针灸铜人两具,教学时供学生实习操作。这一创举,对后世针灸的发展影响很大。明代(公元1368--1644年)时,有一批医学家提出把伤寒、温病和温疫等病区分开。到了清代,温病学说达到成熟阶段,出现了《温热论》等专著。

从明代开始,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一批医学家们主张"中西医汇通",成为当代中西医结合的先声。到了明代(公元1368---1644年),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完成了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全书载药1892种,成为中国本草史上最伟大的集成之作。

清朝末期,洋务运动引起了传统中医界的重视。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当时医学界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态度和主张;一些人对传统中医一概加以鄙视,认为不科学,极力主张取缔;一些人拒绝接受新事物,认为西方医学全部不适合中国人;有一些受过西方思想的人,认识到中西医各有所长,迫切探索发展中国医学之路,试图把西医学术加以汇通。当然根据当时历史背景和医家们本身条件限制,其汇通中西医的活动,未能取得明显的成就。

中医药学在中国历史悠久,自1982年国家《宪法》写入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之后,1991年我国又将中西医并重作为新时期卫生工作总方针之一。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一次明确指出要中西医并重、扶植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在法律上和政策角度赋予中医合法的地位,神圣不可侵犯。

结语:中医的文化源远流长,及时在如今的时代,还有很多遇到疑难杂症,都会寻求中医的帮助。的确,中医注重内在的调理与调养,没事想要强身健体,也可以开些方子补补身体。希望大家对于上述小便介绍的中医简介多多研究,多多了解中医。

中医春季


二、春季养生吃什么食物好三、春季养生的禁忌有哪些

中医春季

1、中医春季养生方法之春捂秋冻

这是民间多年防病实践的经验,符合人体生理机能。由于春季气温乍暖乍寒,人体皮肤血管舒张,汗孔松弛,如突然骤减衣服,极易使“风邪入内”,引起感冒、支气管炎、肺部疾病。应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服,切莫受凉,特别要注意背部保暖。尤其是老年、气弱骨疏体怯者,捂一捂,以免冷风侵袭为宜。

2、中医春季养生方法之省酸增甘

省酸增甘即少吃点酸味,多吃点甜味的食品。这是因为春季为肝旺之时,肝气旺则会影响到脾。也是慢性胃炎和消化道溃疡多在春季频繁发病的原因之一。因吃酸味食品会使肝气偏亢,故不宜多吃。多吃甜品能加强脾的功能,以助抗御肝气侵犯的能力。因此,春秋饮食宜选辛、甘、温之品,如葱、姜、枣、花生等。忌酸涩、高油腻、生冷之物。多食黄绿色蔬菜如胡萝卜、青椒、菜花等。

3、中医春季养生方法之保健防病

春天温暖多风,最适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繁殖传播,易发生流感、肺炎、支气管炎、流脑、猩红热、腮腺炎、以及病毒性心肌炎等疾病。所以一定要讲卫生,勤洗晒衣被,除虫害,开窗通风,提高防御能力,流行时少去公共场所,避免传染;春天又是气候交替的过度季节,着不重视保健,或过食辛热助火之品,再被时令之邪引发,一些旧病宿疾即易复发,如偏头痛、慢性咽炎、过敏性哮喘、高血压、心肌梗塞、精神病等,应特别注意从衣食住行各方面调摄预防。

4、中医春季养生方法之运动锻炼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体质投资最佳季节。春天空气清新,这种环境最有利于吐故纳新,充养脏腑。春天多锻炼,会增强兔疫力与抗病能力,一年之中少患流感等各种疾病,且令人思维敏捷,不易疲劳,人们可根据自己年龄与体质状况选择户外活动,如太极拳,慢跑、放风筝、春游踏青等。

春季养生吃什么食物好

1、红薯:红薯是大家十分熟悉的食物,特别受欢迎,它纤维质松软,最容易被人体消化,通便排毒的功效极强,又具有饱腹感,所以常被人们当作减肥食物来食用。

也有人直接让红薯当作主食,制成红薯饭、红薯粥、清蒸红薯,也可将红薯与牛奶搭配制成红薯牛奶饮用。红薯的热量是很低的,大约只有同等分量馒头的一半多。

2、大麦茶:很多人都有喝茶的习惯,而大麦茶又有去除脂肪的功效,解油腻、助消化,益气健胃。

用焙炒过的大麦制成的大麦茶,不仅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不饱和脂肪酸和膳食纤维,而且糖的含量还很低,所以被称之为“保健饮料”。

3、山楂:我们常常在吃多了东西,不太好消化的时候就吃点山楂糕,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迅速消化。山楂中含有的粗纤维高达20%,可促进肠蠕动。

山楂还可以增加胃蛋白酶活性,所含的脂肪酶能促进脂肪分解,起到消食积、助消化作用,在消化肉类方面功效尤其显着。它还有降血脂及血压的作用,对预防心血管疾病及强化心脏分外有益。

春季养生的禁忌有哪些

1、忌伤肝:中医认为,“肝为罢极之本”,是指肝为人体力量最强大并能耐受疲劳的根本,所以肝健康的人总是精力充沛。因此,按时就寝、充足睡眠是最好的保肝良药,也是预防“春困”最简单的办法。

2、忌食酸:中医养生学认为:“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这是因为春季易出现脾胃虚弱之症,故饮食最好少食酸辣,稍微偏甜较为合适,比如山药、百合、木耳等,可补益脾胃、调理中气。

3、忌伤风:众多引起疾病的外感因素中,风邪是主要致病因素,春天防病,首当防风。

防风不是让大家关着窗子不透气,春季应每天定时开窗通风2个小时左右,时间最好安排在上午9点-11点和下午2点-4点,春季通风,比任何季节都重要。

闲话中医 中医的4种“小名”


中医,即相对西医而言。在西方医学没有流入我国以前,中医基本不叫中医这个名字,而是有独特且内涵丰富的称谓。

第一个名字是歧黄

这个名字来源于《黄帝内经》。因其是黄帝与歧伯讨论医学的专著,便称《黄帝内经》为歧黄之术。自然,歧黄也就成了中医的别名。

第二个名字叫青囊

现在知此名字并使用者甚少。它的来源与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有关。据说,华佗被杀前,为报一狱吏酒肉侍奉之恩,曾将所用医书装满一青囊送与他。华佗死后,狱吏亦行医,使华佗的部分医术流传下来,据此,后人称中医为青囊。

第三个名称唤杏林

这个名字的起始,也与三国有关。有资料介绍,三国时吴国有位名医叫董奉,他一度在江西庐山隐居。附近百姓闻名求医,但董奉从不收取钱财,只求轻症被治愈者种一棵杏树,大病重病被治愈者种五棵杏树。数年后,董奉门前杏树成林,一望无际。从此,人们便唤中医为杏林。

第四个名字称悬壶

传说河南汝南的费长房在街上看到一卖药老者的竿杆上挂一葫芦,奇怪的是,天黑散街后,老者就跳入那葫芦中。为弄清底细,费长房以酒款待,老者后来约他同入葫芦中,只见玉堂俨丽,甘肴旨酒。费长房即拜老者为师,学修仙之道。数载后,他术精业成,辞师出山,又得壶翁传赠的治病鞭鬼之竹杖,从此悬壶行医。从那时起,医生腰间挂的和诊所前悬的葫芦,便成了中医的标志。

汪精卫授意“淘汰中医”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