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老人养生用具 > 导航 > 老人养生用具

老人养生用具

2021-05-21

古代针灸用具

老人养生用具。

“养生孰为本,元气不可亏;养生孰为先,养心须乐观。”自有人类文明以来,长生不老是很多人的目标,药物不能替代养生,只有观念和行动结合的养生才是有效的。关于中医养生,我们要掌握哪些知识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古代针灸用具”,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中医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有很多的非常大的用处的,针灸也是我们中医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了,也是我们国家特有的一种治疗的方法了,很多人对于针灸都是不怎么的了解的,对于古代的针灸有几针都是不怎么的了解的,今天 我们大家就是一起来了解了解古代针灸用具。

古代针灸用具

1、鑱针

鑱针,这是古针的具名,这种针的形状像箭头一样,这种针主要是用于浅刺出血,经常是用来治疗我们的身体热病和皮肤疾病等。

2、圆针

这也是古代九针之一,针体是像圆筒一样,针尖是卵圆形的,经常是被用来在按摩穴位的时候针灸,用来治疗一些肌肉疾病。

3、鍉针

鍉针长大约是3~4寸,针头是钝圆的,这种针不至于刺入我们的皮肤,经常是用于穴位表面的推压,这种针用粗钢丝制作而成,也是可以用骨质或者是硬木制作。

4、锋针

锋针也就是我们现在常用的三棱针,这种针的针体是圆形的,针尖主要是三棱状,是有刃,这种针主要是用来刺破皮我们的下静脉和小血管,对于治疗热病、肿痛、继续肠胃炎都是有很好的作用的。

5、铍针

铍针也被称为是铍刀、剑针。这种针主要是用于外科,对于痈脓,两热有很好的作用,我们是可以用于刺破痈疽,帮助很好的排出脓血。

6、圆利针

这种针的形状像马尾一样,针尖是又圆又尖,我们可以用这种针来很好的帮助治疗痹病、痈肿以及一些急性病。

7、毫针

毫针是用金属制作的,最常用的材料就是不锈钢了,不锈钢的强度和韧性都是非常的高的,用于刺骨是比较好的,而且耐热和防锈,是不容易被化学物品腐蚀的。

8、长针

长针是针体比较长的一种针,一般的长度是在20~23 厘米或者是会更加的长一些,而且是多用于深刺,经常是用来治疗慢性风湿疾病和坐骨神经痛等。

9、大针

这种针尖的形状是像杖,而且稍微圆一些,像杖锋针,长度大约是在4寸左右。这种针对于关节里面的水气体停留是有很好的缓解作用,主要用于泻水,也是可以用来通利九窍,很好的去除身体邪气。

中医针灸的好处

1、扶正祛邪

我们如果是在生活中长期患有呼吸系统疾病,而且在冬季是容易爆发的,在这个时候气温低,病邪的力量是会增强,我们体内的正气就是会不足,所以我们在冬季进行针灸能够很好的减轻症状。

2、培补脾胃

我们的身体脾胃好坏是会影响到消化功能,这样是会影响到身体能量的供给,我们利用针灸可以很好的帮助调理脾胃,能够健脾化湿,对于帮助我没呢远离腹胀、腹痛、腹泻有很好的缓解的作用。

3、助阳散寒

在冬季不仅是呼吸系统疾病高发,而且也是会容易出现颈肩腰腿痛和阳虚症,在冬季寒气是非常强的,我们是很容易受到寒邪产生疾病,在冬季是不能够很好的消除的,我们是需要等到身体阳气盛的时候,才是可以将身体里面的寒邪很好的排出。

在古代针灸是一般来说就是九种针具,就是上面为大家介绍的这九种,它们制作的形制和用途不相同,但是都是用来医治疾病,在生活中用到最多的就是毫针了,不同的针是有不同的做法和用处,所以大家在使用的时候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进行决定了。

Ys630.com相关知识

古代独门美容秘笈


养生导读:明清前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犹以唐代为盛。现代某文学家如是说:大唐子民的骄傲之心不亚于911以前美国人的骄傲之心。在美容、养身方面更是一枝奇葩,独秀于春,也难怪出产了像杨玉环一样的绝世美女。看来这些古代美容秘法还是有非常之可取的地方。在这里,为大家收集一些古代独门美容秘笈,好好看,好好学,等着变漂亮吧!

一、古代美容整形术

1、汉代以前的穿孔吊环术

据史籍记载,中国在汉代以前民间就有了以审美为目的的穿耳、戴环的习俗。但最初并非是现代式样的耳环,而是腰鼓形的,其戴法也与后世不同,它是从耳垂孔直接横插进去,露其两端在耳外,以显其美,之后才逐渐发展为各种式样的现代吊环。


2、唐代的人工酒窝

唐代就有人工酒窝的记载。唐诗中就有眉间翠细深、当面施圆靥的佳句。徐陵《玉台新咏序》中也有北地胭脂,偏开两靥的赞语。靥(夜)即酒窝、笑窝。所谓当面施圆靥,即是以某种化妆品用于两颊点妆靥。但在中医书中对靥又有类痘痕之解。在《普济方》和《卫生易简方》等医籍中还有许多治靥方。

3、南宋的义眼术

南宋时已有装假眼的记载。如元代陶宗仪撰《南村辍耕录》所载,宋时杭州张存,幼患一目,时称张瞎子,忽遇巧匠,为之安一磁眼障蔽于上,人皆不能辨其伪。



4.缠足,古西欧贵族女性的整形。

与古代西欧女性习以绫帕束腰和在18世纪后期英国女性效仿伊丽莎白一世女皇用铅粉搽脸,以资美容而造成众多妇女中毒身亡等戕身美容类似,在中国的五代至北宋晚期先后在贵族女性中也出现了缠足的美容整形。据史籍记载,南唐李后主令宫嫔窘娘以帛缠足,屈上作新月状,着素袜行舞莲中,回旋有凌云之态。于是宫女们竞相效仿,并很快普及到民间,到宋代已形成风尚。这种戕身求美的现象给广大妇女的身心带来沉重的摧残,直到五四运动之后,才逐渐灭迹。

5、北宋的面部磨削术

中国美容磨削术起步也是很早的,北宋(公元992年)《圣济总录》就记载了用玉磨治疗面部瘢痕的事例,成为现代磨削术的先导,在以后的医著中都有类似记述,而国外最早报道于1905年,比我国晚一千年。


6、元代的鼻梁修补术

更为人惊叹的是中国在元代就有鼻梁修补术的记载。戴良所撰《九灵山房集》中写道,闽夫长陈君,临阵为刀砟其面,疮已愈,而瘠和鼻不能合,肌肉尽热腐,甚恶,乃拜项颜章(元代名医)求治,项命壮士按其面,施洽以法,即面赤如盘,左右贺日复效也,可见中国的鼻梁修补术的创始距今已有700多年。

7、清代的缺唇修复

清代的整形美容术有了很大的发展,清代顾世澄在《疡医大全》记载:整修缺唇,先将麻药涂缺唇上,以一锋刀刺唇缺处皮,即以绣花针穿丝线订住二边皮,然后擦上调血之药,三五日内不可哭泣与大笑,又怕感冒打噱,每日只吃稀粥,肌肉生满,去其丝线,即合一唇矣。从这一兔唇修补中足见我国当时美容整形技术之水平。



古代独门美容秘笈

1、拔毛不痛法

将糖放在陶器中,再将炭灰混合研成细末涂到需要拔毛的部位,毛发自然脱落,没有痛感。

2、白发染黑法

少年白头,最不雅观。用反桐木带皮烧成灰,再将胡桃烧成灰,加入菰米一起研成碎末,用黄蜡溶化,搅拌成膏状,每天傍晚涂擦到头上,白发自然会变成黑发。


3、返老还童法

用黄柏皮、木瓜根,研末后加枣仁一起捣成泥浆,每天早上洗脸,脸部肌肤会变得嫩如凝脂,艳若桃花。此法能保持天然物性,不会破坏皮肤细胞组织,没有副作用。

4、消除汗斑术

用硼砂5两,老姜两片研成末,水调匀,连擦患处,数天便可见效。

古代皇宫美食秘方


古代帝王居住的皇宫无疑是天下云集最多美女的地方了,在华贵的皇宫中,有专门为这些美貌嫔妃负责养生美食的人。渐渐地形成了宫廷专有的秘制养生美食。现在这些秘制的美食已经流传出来了,一起来看一下吧!

润肌肤 悦颜色——玉肌散

原料:白芷、滑石、白附子各6g,绿豆粉120g。

制法:共研极细末,每次少量洗面,或兑人人乳用之,其效甚速。

功效:此散专治面部粗涩不润,黑暗无光,雀斑污子。常洗能润肌肤,悦颜色,光洁如玉,面如凝脂。

说明:方出《太医院秘藏膏丸散方剂》。白芷气味芳香,能滋润肌肤,使它变得白嫩,面色红润,可用来做化妆品,所以宫中常作为美容药使用。现代科学证实白芷含有芳香性挥发油,外用可使局部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从而促进皮肤色素吸收并滋润皮肤。

《本草纲目》载:“白附子主面上百病,治面黑干黑曾瘢疵。”药理研究表明,本品对皮肤有刺激作用,能使表皮剥脱,从而剥蚀黑干黑曾瘢疵。另外本品外用可使局部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从而使色素得以吸收。

诸虚百损 无不神效——八珍膏

原料:党参60g,茯苓60g,白术30g,薏苡仁、芡实、扁豆、莲子、山药各90g,白糖240g。

制法:共研细末,同白米粉蒸糕。每服不拘多少,日进二三次,白开水送下。

功效:此方不寒不热,平和温补,扶养脾胃,男女小儿诸虚百损,服此糕,无不神效。

说明:此为食疗补虚佳方,乾隆皇帝自40岁起,便经常服用此糕。此后清代历朝皇帝妃子,包括慈禧太后,亦竞相服食。方中党参大补元气,薏米、扁豆健脾而利湿,诸药配伍药性平和,对于脾胃虚弱,心肾不足之证更为相宜。

健脾益肾 宁心安神——清宫茯苓糕

原料:茯苓,莲子,芡实,山药,粳米,糯米。

制法:茯苓等药各等分共为细粉,粳米、糯米另磨粉。取药粉3份,粳米粉5份,糯米粉2粉,用水和成糕,放入笼内蒸熟,做成小饼。每日早、晚各食1^2个。

功效:健脾益肾,宁心安神,延年益寿。

说明:此为清宫食疗秘方。茯苓,《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说它“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是古代医家常用的益寿药。现代研究证明,茯苓主含茯苓聚糖、茯苓酸、卵磷脂、组胺酸、麦角甾醇等,具有镇静和降血糖作用。

茯苓聚糖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并有较强的抗癌作用。莲子,《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说它“补中养神,益气力,除百疾,久服,轻身耐老,不饥延年”。芡实,《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说它主治“湿痹,腰背膝痛,补中,除暴疾,益精气,强志,令人耳目聪明,久服轻身不饥,耐老”。

滋肾益肺 健脾养心——集灵膏

原料:人参60g,天冬、麦冬、生地、熟地各120g,牛膝、枸杞各60g。

制法:人参研为细粉,余药煎煮后过滤去渣,加人蜂蜜适量,人人参粉,炼成膏。或将诸药共为粉,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药膏每日2次,每次半匙,白开水冲服。药丸每日2次,每次10g,空腹白开水送下。

功效:滋肾益肺,健脾养心,填精补髓,强身壮体,延龄益寿。

说明:集灵膏是清康熙年间宫廷御医顾松园改进之方。由于方中药物偏于滋阴补血,所以脾虚腹泻者最好不用。

清心润肺 滋阴降火——二冬膏

原料:天门冬500g,麦门冬500g,川贝面120g。

制法:加水熬成膏,加川贝面、蜜收成膏。每日早晨用4“5茶匙、白开水冲服。

功效:此膏清心润肺,止咳化痰,滋阴降火,解渴除烦,除五脏之火,失血劳伤,元阴亏损,不可一日无此药。久服水升火降,阴与阳齐,则无病矣。

说明:方出《清太医院配方》。方中二冬均为甘寒养阴佳品。天门冬是滋补强壮、抗衰老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长期服用”轻身益气,延年不饥“,《日华子本草》称其”润五脏,益皮肤,悦颜色,补五劳七伤“。这可能与其富含天门冬素、粘液质、甾体皂苷等成分有关。

《神农本草经》将麦门冬列为上品,称它”久服轻身不老,不饥“,《名医别录》日”强阴益精,消谷调中,保心神定肺气,安五脏,令人肥健,美颜色,有子“。本品含有多种甾体皂苷、粘液质,B-谷甾醇等,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健脾和胃——太和饼

原料:山药120g,莲子、白术、芡实、茯苓、神曲、使君子、天南星各120g,炙甘草60g。

制法:上药共为细末,用老米饭干500g,蜜糖为小饼。日服1饼。

功效:健脾和胃,男女小儿脾胃虚弱最宜。

说明:方出《清太医院秘录医方》,是一首食疗保健,健脾益气方剂。方中山药、莲子、白术、芡实、茯苓均为健脾益气佳品,其中芡实兼有固涩之功,茯苓兼有利湿之效,一固一利,固正气利湿邪,颇有配伍之妙。现代研究表明茯苓(见前面)、白术、山药、莲子可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其中山药可降血糖、降血脂,而莲子、芡实尚有抗癌作用,可见本方养生益寿抗衰作用并非一般。

清热散风 降血压——明目延龄丸(膏)

原料:霜桑叶60g,菊花60g,蜂蜜适量。

制法:上药为粗粉,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或以水熬透,去渣,再熬成浓汁,兑蜂蜜服膏。每日2^3次,每次6g。

功效:平肝明目,清热散风,降血压。

说明:现代研究表明菊花含有挥发性精油、胆碱、菊苷等成分,能抗菌消炎,还可增强毛细血管的抵抗力,扩张冠脉、有强心降压作用。《神农本草经》把菊花列为上品,称其”久服利气血,轻身耐老延年“。此方为御医张仲元给慈禧开出的处方,此时她已71岁,说明此方对老年人非常适宜。

补肾健脑 滋阴益气——五味子膏

原料:五味子240g。

制法:将五味子洗净,水浸半日,煮烂去渣,再熬成饴,少兑蜂蜜收膏。每日口服1^2次,每次1匙,开水冲服。

功效:补肾健脑,滋阴益气,养心。

说明:此方收录在《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中,用来给慈禧补身体和养心神的。本品性温,味甘酸,入肝、肾、心、肺诸经。历代医药学家认为有”养五脏,壮筋骨“等滋补强壮作用。

现代研究表明它含有五味子素、枸椽酸、挥发油等多种物质,对大脑皮层功能有调节作用,可改善人的智力和体力,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和肾上腺皮质功能;具有保肝、解毒、降低谷丙转氨酶作用等。可称此膏为健脑益寿佳品。

益肾养元气 宁心安神——阳春白雪糕

原料:白茯苓(去皮)60g,山药60g,芡实90g,莲子肉(去心、皮)150g,神曲(炒)30g,麦芽(炒)30g,大米、糯米各500g,白砂糖500g。

制法:将诸药捣粉,与大米、糯米共放布袋内,再放到笼内蒸极熟取出,放簸箕(或大木盘)内,掺入白砂糖同搅极匀,揉成小块,晒(或烘)干贮存,备用。老年人每日2^3次,每次1~2块。

功效:健脾胃,益肾养元气,宁心安神,延年益寿。

说明:这是明代宫廷食疗验方,出自《鲁府禁方》。茯苓作用见前”茯苓糕“。《神农本草经》将山药列为上品,说它”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

“清代名医张锡纯说山药是滋补药中无尚之品。现代医学研究阐明山药含有淀粉酶、氨基酸、胆碱、皂苷等,有增加白细胞吞噬功能,降低血糖等作用,所含淀粉酶能分解蛋白质和糖,所以有滋补生肌的效果。

古代美唇中药秘方


升麻泻热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

【组成】升麻、射干各45克,黄柏、玄参各60克,大青叶、炙甘草、黄连、黄芩各30克,犀角屑(可用水牛角代)1克。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养阴,消肿痛。

【制备】上述各药,捣,粗箩为散。

【用法】每服,取12克药末。入苦竹叶三七片,煎至五分,去滓,入生地黄汁20毫升,蜜10毫升,搅令匀,食后温服。

【说明】本方主治口舌生疮、唇蹇肿赤。方中以升麻清热解毒,主入阳明胃经,善治口舌生疮。犀角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黄连清心火,解热毒,均人心经,通心窍,心开窍于舌,共为主药。辅以黄芩、射干清肺热,黄柏泄相火,大青叶泄肝胆火,共助主药清泻火热,解毒之功。佐以玄参清热凉血,滋阴解毒,散结消肿;生地黄汁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炙甘草味甘养脾胃,润燥解百毒;再以竹叶,导心经火热自小便而出。诸药合用,共收清热解毒,凉血养阴,消肿止痛之功。

润脾膏

【来源】《医方类聚》

【组成】生天门冬、生麦门冬、玉竹各120克,生地黄汁200毫升,猪膏 6 000克,细辛、甘草、川芎、白术各60克,黄芪、升麻各90克。

【功效】润脾荣唇。

【制备】上药除地黄汁、猪膏外,余药以醋浸一宿,然后以布包药与地黄汁、猪膏共加水煎,等水气尽,猪膏沸即可。

【用法】取膏适量,细细含之。

【说明】本方主治口唇焦枯木润,有润脾荣唇之功。方中天门冬、麦门冬、生地黄、猪膏、玉竹均能养阴润燥,清养肺胃,为水枯添水之意;伍以黄芪、升麻、白术、甘草健脾升阳,布散津液以荣唇;川芎上达头面,周行气血;细辛通窍荣唇。诸药合用,可使口唇养而光润丰泽有美唇之功。

古代宫廷秘方:补肾壮阳


补肾壮阳药膳的构造配方:

1.千金秘精方:

早莲蓬、头粉、莲花芯、莲子心各均和。

制法、用法:碾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鸡头子大,一二丸口含。

功用:任意采战不洩。

2.惹意牵裙散:

牡丹花、天仙子、天茄花各均和。

制法、用法:上为末,放在茶酒内与妇人食之。

功用:如增产交合后果,蛇床子加倍;增产坚度,远志加倍;若欲长大,鹿茸加倍;增产射精量,钟乳加倍。

3.长相思:

淀粉、蛇床子、川椒(去目)、狗骨(烧灰)各均和。

制法、用法:碾为细末,津调涂于玉茎上。

功用:初交一次,令女刻骨铭心。

4、浴炉散:

松香、甘松、青皮、荆芥、五味子、蛇床子、朴硝个均和。

制法、用法:每用一服水二钟,连根葱三枝,温洗阴户。

功用:行事兴阳。

运用古代房术纠正早泄


运用古代房术纠正早泄

早泄是男子引以为憾的疾病之一。先秦房中书《天下至道谈》七损八益中的“泄”即指此。《沉氏尊生书》称为“未交即泄或乍交即泄”。早泄的成因大多是精神性的,器质性病变较少见。因而当以重新建立射精的反射性反应为先,并去除各种可能诱因如神经衰弱、精神心理紧张以及生殖系(尤以龟头部)的感染等,早泄往往能及时得以纠正。

祖国医学认为早泄的病因,不外乎阴阳失调。本症有虚实之异:实证每田相火炽盛所致;虚证缘于阴虚阳亢或肾虚不固。治疗当以调整阴阳为主。丹溪云: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二脏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属于心。而精之关虽在肾,其制则在心,心火一动,相火随之,则早泄作矣。

古代房中家为了达到房术养生乃至延龄益寿之目的,在惜“精”思想的指导下,创立了多种“还精补脑”、“采阴补阳”以及气功导引的“功”、“操”和应急措施,虽然有其糟粕的一面,但古房中家创立的意念转移,抑阴提气,运气动阴等法,运用于临床调治早泄,每可取得疗效,使射精和性的控制能力得到锻炼。兹就传统房术中有益于纠正,控制早泄的上述诸法,略述于后。

一、意念转移

对于频频早泄或因此而心理紧张者,治疗之要在于使患者性事时心境安静,所谓“心平如水”,则可使阴精固藏而不致妄泄。《王房指要》云:“精大动者,疾仰头,张目,左右上下视,缩下部,闭气,精自止”。此法可用于射精过早不能自控,但能进入交媾者。又《毓麟验方》有移心至宝丹一法:“用天王补心丹一丸,入房时右手紧紧捏着,须去指甲,方能捏得严密,若泄气则不验矣。须护以银合,郑重其事,则心有所注,火不易泄,自然坚固长久,妙极。内服补中益气汤加肉苁蓉,枸杞子更妙”。此法可用于性事时勃起迅速,但随之即出现,精不能自控者。通过意念转移与暗示,协调阴阳,从而延缓射精。

二、抑阴提气

挤捏疗法治疗早泄,在我国古代房室养生家对此早有认识,只是古代房中家控制射精的部位与现代性学略有差异而已。金礼蒙《房室补益》曰:“交接精大动急欲出,以左手中央两指,抑阴囊后大脉,长吐气,并啄齿十遍,便施其精,终不得出。”洪基《摄生总要》也指出:“但觉欲泄,急退玉茎,按阴额,以右手三指于谷道前闸住,把一口气提上丹田,咽气一口,澄心定虑,不可动作,少顷将玉茎复振,依前扇鼓,若情动蹲身抽去玉茎,如忍大小便状,运气上升,自然不泄矣”。古人提出的抑阴囊后大脉,三指于谷道闸住,所指部位较现代医学稍后,而其受抑面积较单纯挤捏根部与龟头要大得多,且易于掌握,所谓“澄心定虑”实指控制心神、不使妄泄,来平抑亢阳。是法关键是掌握抑阴的时间,必须在情动之初。

三、运气动阴

元气是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原动力,能滋阴发阳,性事时男子欣然快意的产生与精气神相关,它是男子产生这种欣快意境的基础,而纠正早泄的关键则是控制这种快意的迅速来临。这就必须用意念来把握,使射精推迟。诚如《十问》中的《老接阴食神气之道》所云:“治之有节:一曰垂肢、直脊、挠尻;二曰疏股、动阴,缩州;三曰合睫毋听,翕气以充脑。”有感于此,我们于临床每指导病员坚持晨练气、晚动阴;即晨间坚持长跑,深呼吸;晚间休息前作腹部、腰背、会按摩,并用意念作提肛,提睾与动阴锻炼。通过对前垂和阴睾、会阴、肛周肌群有规律的收缩与放松锻炼,改善局部的气血运行,从而提高了男子控制射精的能力。

上述诸法的疗效,取决于锻炼的时间,一般需时一二月方能见效。本法运用时较为繁杂,还需病员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才能有耐心和信心坚持锻炼,但一旦掌握了锻炼要领,持之以恒,不仅早泄可疗,且能令病家精力充沛,且能提高性活动的质量,因而是值得提倡的。

古代常用壮阳回春药物


1、神龙丹

药方:人参、鹿茸、麝香、老虎鞭、海豹鞭、鹿鞭、蛤蚧、淫羊藿、巴戟等。

制法、用法:等两配方,提炼成丸,每日二次,1-2丸/次,温水送服。

功用:温肾壮阳(闺房至宝)

2、长阴方

药方:肉苁蓉、海藻各等分,

制法、用法:白狗肝汁拌和,涂在阴茎龟头

功用:使阴茎长大、变长

3、始皇童女丹

药方:石榴皮,青木香,茱萸去肉核,生明矾各等分

制法、用法:碾为细末,津调入阴户

功用:缩阴如童女

4、相思锁

药方:辰砂三钱,肉苁蓉酒浸培干三钱,麝香五分,地龙七条瓦上烤干

制法、用法:碾为细末,用龟血调为丸,如绿豆大,房事前取一丸置龟头马口内。

功用:使阴茎粗长,胀满阴户。

5、杨妃夜夜娇

药方:蛇床子、远志、蜂房、五味子、细辛、地龙各等分

制法、用法:碾为细末,房事时,用唾液调涂于yin茎龟头,

功用:久战不疲

6、五子丸

药方:菟丝子、炒韭子、益智仁、炒茴香子、炒蛇床子各等分

制法、用法:碾碎,酒糊成丸,绿豆大小,每次30-70丸,盐水送服。

功用:温肾壮阳

7、治女子性冷淡方

药方:蛤蚧粉5克,合欢皮

制法、用法:煎水冲服,每日两次

功用:刺激女子性欲

8、春蚕壮阳方

药方:大蜻蜓20对、蚕蛾15对、大蜈蚣5条微火炒,露蜂房、生枣仁、酒当归、首乌各20克,丁香、木香、桂心各10克,胡椒5克,

制法、用法:碾为细末,炼蜜为丸,绿豆大小,每日2-3次,每次15丸,空腹黄酒送服

功用:治阳萎极验

针灸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是我过中医疗法中特有的一种最普遍的治疗方法。针灸的历史很是久远,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依然在中医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医的形成发展。

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内容包括针灸理论、腧穴、针灸技术以及相关器具,在形成、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鲜明的汉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是基于汉民族文化和科学传统产生的宝贵遗产。

针灸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种从外治内的治疗方法。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手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疾病的关键,辨别疾病的性质,确定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那一类型,做出诊断。然后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进行治疗。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遗产的一部分,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族医疗方法。千百年来,对保卫健康,繁衍民族,有过卓越的贡献,直到现在,仍然担当着这个任务,为广大群众所信赖。

针灸的历史

针灸学起源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说针灸起源于三皇五帝时期,相传伏羲发明了针灸,他尝百药而制九针(东汉医学家皇甫谧记载于《帝王世纪》)。而据古代文献《山海经》和《内经》,有用石篯刺破痈肿的记载,以及《盂子》:七年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再根据近年在我国各地所挖出的历史文物来考证,针灸疗法的起源就在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发生某些病痛或不适的时候,不自觉地用手按摩、捶拍,以至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而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最早的针具:砭石也之而生,随着古人智慧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针具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现在用的不锈钢针。相传,华夏文明的始祖伏羲是[中医针灸的发明人。伏羲氏不仅画八卦,结绳为网,教民田猎,而且尝百药而制九针(东汉皇甫谧记载于《帝王世纪》)、尝草制砭(南宋罗泌记载于《路史》)。砭就是砭石,即华夏民族最早的针灸。灸法的起源与为的发现和使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当身体有某种不适时,用以去烘烤得以减轻,继而用各种树枝作为施灸工具,逐渐发展到艾灸。

针灸治疗方法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其学术思想也随着临床医学经验的积累渐渐完善。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中有《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论述了十一条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现和灸法治疗等,已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黄帝内经》是现存的中医文献中最早而且完整的中医经典著作,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经络系统,即有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经别以及与经脉系统相关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等,并对腧穴、针灸方法、针刺适应症和禁忌症等也做了详细的论述,尤其是《灵枢经》所记载的针灸理论更为丰富而系统,所以《灵枢》是针灸学术的第一次总结,其主要内容至今仍是针灸滨核心内容,故《灵枢》称为《针经》。继《内经》之后,战国时代的神医扁鹊所著《难经》对针灸学说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晋代医学家皇甫谧潜心钻研《内经》等著作,撰写成《针灸甲乙经》,书中全面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发展并确定了349个穴位,并对其位置、主治、操作进行了论述,同时介绍了针灸方法及常见病的治疗,是针灸学术的第二次总结。

唐宋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针灸学术也有很大的发展,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绘制了彩色的"明堂三人图",并提出阿是穴的取法及应用。到了宋代,著名针灸学家王惟一编撰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考证了354个腧穴,并将全书刻于石碑上供学习者参抄拓印,他还铸造了2具铜人模型,外刻经络腧穴,内置脏腑,作为针灸教学的直观教具和考核针灸医生之用,促进了针灸学术的发展。

元代滑伯仁所者的《十四经发挥》,首次将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合称为十四经脉,对后人研究经脉很有裨益。

明代是针灸学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名医辈出,针灸理论研究逐渐深化,也出现了大量的针灸专著,如《针灸大全》、《针灸聚英》、《针灸四书》,特别是杨继洲所著的《针灸大成》,汇集了明以前的针灸著作,总结了临床经验,内容丰富,是后世学习针灸的重要参考书,是针灸学术的第三次总结。

清初至民国时期,针灸医学由兴盛逐渐走向衷退。公元1742年吴谦等撰《医宗金鉴》,其《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不仅继承了历代前贤针灸要旨,并且加以发扬光大,通篇歌图并茂,自乾隆14年以后(公元1749年)定为清太医院医学生必修内容。清代后期,道光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者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的荒谬理由,悍然下令禁止太医院用针灸治病。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入浸中国,加之当时的统治者极力歧视和消灭中医,针灸更加受到了摧残。尽管如此,由于针灸治病深得人心,故在民间仍广为流传。针灸名医李学川公元1822年撰《针灸逢源》,强调辨证取穴、针药并重,并完整地列出了361个经穴,其仍为今之针灸学教材所取用。民国时期政府曾下令废止中医,许多针灸医生为保存和发展针灸学术这一祖国医学文化的瑰宝,成立了针灸学社,编印针灸书刊,开展针灸函授教育等,近代著名针灸学家承淡安先生为振兴针灸学术作出了毕生贡献。在此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明确提倡西医学习和应用针灸治病,在延安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开设针灸门诊,开创了针灸正式进入综合性医院的先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十分重视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制定了中医政策,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中医事业,使针灸医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提高。50年代初期,率先成立了卫生部垆的针灸疗法实验所,即当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的前身。随之,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针灸的研究、医疗、教学机构,从此以后《针灸学》列入了中医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绝大多数中医院校开设了针灸专业,针灸人才辈出。40多年来在继承的基础上翻印、点校、注释了一大批古代针灸书籍,结合现代医家的临床经验和科研成就,出版了大量的针灸学术专著和论文,还成立了中国针灸学会,学术交流十分活跃,并在针刺镇痛的基础上创立了针刺麻醉。针灸的研究工作也不单纯仪在文献的整理,还对其治病的临床疗效进行了系统观察,并对经络理论、针刺镇痛的机制、穴位特异性、刺法灸法的高速功能等,结合现代生理学、解剖学、组织学、生化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声、光、电、磁等边缘学科中的新技术进行了实验研究。临床实践证实了针灸对内、外、妇、儿、骨伤、五官等科多种病证的治疗均有较好的效果。

针灸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科学。早在公元6世纪,中国的针灸学术便开始传播到国外。目前,在亚洲、西欧、东欧、拉美等已有120余个国家和地区应用针灸术为本国人民治病,不少国家还先后成立了针灸学术团体、针灸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著名的巴黎大学医学院就开设有针灸课。据报道,针灸治疗有效的病种达307种,其中效果显著的就有100 多种。1980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43种推荐针灸治疗的适应病症。

结语:针灸的应用很是广泛,讲究的就是要对人体穴位的了解,治疗的病种很多。1987年,世界针灸联合会在北京正式成立,针灸作为世界通行医学的地位在世界医林中得以确立。针灸为世界医学的进步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作用。

古代老人有哪些养生方法


下面来介绍古人的五种养生方法。

睡眠法:南宋诗人陆游,晚间读书,一般以二更鼓尽(相当于晚间10点)为限度。他认为,睡眠是消除疲劳的最好方法,经常熬夜,必然头昏脑胀,记忆力下降。

静坐法:北宋才华横溢的文学家苏拭推崇静坐养生法。他曾建了一个息轩,并题日: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静坐法要求坐姿端正,两目微闭,全身放松,自然吸收,宁神静态,意守丹田,每次时间可在15-30分钟,他说这是大脑最好的休息方法。

散步法:古人强调每次进餐后不能马上坐下工作或上床就寝。如南宋思想家、医学家陶弘景就说过:饱食,不用坐与卧,欲得行步务作以散之。散步时应该徐步缓行。

沐浴法:定期沐浴更衣不仅是良好的卫生习惯,也是助于保持头脑清醒,身心舒畅,消除疲劳。宋代文人沈京中说过:衣服勤洗浣,以香沾之,身数沐浴则神安道胜也。 闲赏法:布置好庭院,栽花种草,饲鸟养鱼,使环境清雅,能调节生活节奏,陶冶心情。明代诗人,戏曲家高该曾著《燕闲情赏笺》,把鉴赏情玩作为文人养生的一项重要内容。 遍游法:苏武说过: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利用节假日外出游览,投身自然,探奇揽胜,能令人心旷神恰,疲惫、郁闷置于身外。

卧游法:就是在年高体弱无法外出旅游的情况下,将许多山水画贴在居室四壁;足不出户,卧而赏之。元朝名画家倪瓒在《顾仲蛰见仿》诗中称之为一畦杞菊为供具,满壁江山作卧游。

防风通圣丸的功效与作用具体分析


可能许多朋友并没有听说过防风通圣丸是什么东西,其实这是一种中成药药物,对于治疗头疼、感冒、喉咙痛都是非常有有效的。除此之外,还可以在治疗肥胖症,眼科疾病等等。

防风通圣丸的功效与作用防风通圣丸(散)出自金·刘完素《宣明论方》 ,有解表通里,清热解毒作用,主治外感表邪,表里俱实所致恶寒发热,头痛眩晕,口苦咽于,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及皮肤疮疡湿疹 等症,近年来临床应用表明,本品还可用来治疗下列疾病。

1. 肥胖症:

早在 20 年代我国就有人用防风通圣丸(散)治疗肥胖症,近年来日本对本品治疗肥胖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表明本品对妇女肥胖确有疗效,尤其是对 20~30 岁妇 女肥胖效果最为显著。具体用法是取防风通圣丸(散)每日 6 次,每次 6

克(散剂 3 克调连 服 3~6 个月,一般体重均有明显减轻。

2. 眼病:

有人用防风通圣丸(散)治疗暴风客热(急性卡他性结膜炎) 。聚星障(点 状结膜炎)、脸缘赤烂、角膜溃疡等多种眼疾,得心应手,屡用屡验,用法是取防风通圣丸 (散)每服 6 克、每日 2 次,重症病人可用防风通圣丸散原方加水煎服,每日 6 剂,分2 次煎服。

3.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

:本病多属外感风热,郁而化火,邪毒循经窜络于耳所致,可选 用防风通圣丸(散)治疗,用法是取本品内服,每次 6 克,每日 2次,或用本品原方加减水 煎服,每日 1 剂,分二次煎服。

古代针灸用具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