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养生常识 > 含硒最高的水果 > 导航 > 含硒最高的水果

古训:养生的最高境界

含硒最高的水果。

“不怕工资低,就怕命归西。不怕挣钱少,就怕死得早。”养生也日渐被很多人提到了生活中的重要位置,生活中睿智的人,一般都是对养生颇有心得的人。如何在养生常识方面行稳致远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古训:养生的最高境界》,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最好的养生,是养心。

现代人养生的方式多种多样,数不胜数,但是却忘了,养生不如养心。

最好的养生,是内心慈悲。

《中庸》里讲:“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

一个有道之人,慈悲的人,定然福寿安康。

01

人有了慈悲之心,

就会变得宽和。

一个慈悲的人,从不斤斤计较。

他们总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为对方开脱。

被别人冒犯,情绪也不容易走极端。

他们能容人,能谅人,内心常常处于安宁的状态。

晋代著名养生家葛洪云:“常其宽泰自居,恬惔自守,则身安静,灾害不干。”

内心安宁的人,身体更少出现问题。

因为情绪稳定,不会大起大落,所以气血就不会停滞。

他们敞开心扉,宽恕了别人,把愤怒、焦虑、恐惧都放出去,气血自然通常无碍。

正所谓心宽一寸,病退一丈,宽恕才是最好的药方。

02wWW.yS630.COm

人有了慈悲之心,

就会懂得感恩。

父母养育我们,不是理所应当,我们要懂得感恩。

自然万物供我们取用,也不是理所当然,我们是自然的一部分,享受的是自然的赠与。

世界不是围绕着我们转动的,明白了这一点,人才会有谦卑之心,才会懂得感恩别人的赠与。

不懂感恩的人,总是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他们不懂谦卑,总是狂妄自大,索求无度,贪婪狂妄。

周润发、邵逸夫、比尔·盖茨,这些富豪们正是因为懂得感恩,所以才会选择裸捐。

所有人都在苛求财富,他们却选择把财富还给公益、感恩大众。

他们从不认为自己占有了财富,反而谦卑地面对世界。

他们内心没有贪婪郁结,反而活得简单通透。

《黄帝内经》有言:“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者,“德全而不危”。

索求无度,不懂感恩的人已经丧失了德行,迟早要遭受祸患。

03

人有了慈悲之心,

就会变得善良。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道:“夫养性者,性自为善……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径也。”

保持善良,百病不侵,才是养生的大道。

李嘉诚退休之后,醉心公益,出入各个公益组织,为人们带去温暖和快乐。

他有时候要工作到凌晨,甚至比退休之前还要忙。

家人看不下去,希望他能爱惜自己的身体,但是他却越忙越精神。

他说:一个人最要紧的是内心的快乐,物质的富足只是一方面,更多的是内心的快乐和富足。

现代医学也认为:快乐的精神状态可以让人的免疫力大幅提高,增强抗病能力,利于治病防病。

有一个仁慈善良的心,能让人收获快乐,它让人长寿,是健康的源泉。

孙思邈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一个人不讲究品德修养,即便服用灵丹琼浆,也无法延年益寿。

最好的养生,是养心,养一颗慈悲的心。

心怀慈悲之人,以爱待人,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所以才能长寿。

(此文为转载)

延伸阅读

养生的最高境界,是这两个字


最好的养生,是养心。

现代人养生的方式多种多样,数不胜数,但是却忘了,养生不如养心。

最好的养生,是内心慈悲。

《中庸》里讲:“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

一个有道之人,慈悲的人,定然福寿安康。

01

人有了慈悲之心,就会变得宽和。

一个慈悲的人,从不斤斤计较。

他们总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为对方开脱。

被别人冒犯,情绪也不容易走极端。

他们能容人,能谅人,内心常常处于安宁的状态。

晋代著名养生家葛洪云:“常其宽泰自居,恬惔自守,则身安静,灾害不干。”

内心安宁的人,身体更少出现问题。

因为情绪稳定,不会大起大落,所以气血就不会停滞。

他们敞开心扉,宽恕了别人,把愤怒、焦虑、恐惧都放出去,气血自然通常无碍。

正所谓心宽一寸,病退一丈,宽恕才是最好的药方。

02

人有了慈悲之心,就会懂得感恩。

父母养育我们,不是理所应当,我们要懂得感恩。

自然万物供我们取用,也不是理所当然,我们是自然的一部分,享受的是自然的赠与。

世界不是围绕着我们转动的,明白了这一点,人才会有谦卑之心,才会懂得感恩别人的赠与。

不懂感恩的人,总是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他们不懂谦卑,总是狂妄自大,索求无度,贪婪狂妄。

周润发、邵逸夫、比尔·盖茨,这些富豪们正是因为懂得感恩,所以才会选择裸捐。

所有人都在苛求财富,他们却选择把财富还给公益、感恩大众。

他们从不认为自己占有了财富,反而谦卑地面对世界。

他们内心没有贪婪郁结,反而活得简单通透。

《黄帝内经》有言:“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者,“德全而不危”。

索求无度,不懂感恩的人已经丧失了德行,迟早要遭受祸患。

03

人有了慈悲之心,就会变得善良。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道:“夫养性者,性自为善……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径也。”

保持善良,百病不侵,才是养生的大道。

李嘉诚退休之后,醉心公益,出入各个公益组织,为人们带去温暖和快乐。

他有时候要工作到凌晨,甚至比退休之前还要忙。

家人看不下去,希望他能爱惜自己的身体,但是他却越忙越精神。

他说:一个人最要紧的是内心的快乐,物质的富足只是一方面,更多的是内心的快乐和富足。

现代医学也认为:快乐的精神状态可以让人的免疫力大幅提高,增强抗病能力,利于治病防病。

有一个仁慈善良的心,能让人收获快乐,它让人长寿,是健康的源泉。

孙思邈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一个人不讲究品德修养,即便服用灵丹琼浆,也无法延年益寿。

最好的养生,是养心,养一颗慈悲的心。

心怀慈悲之人,以爱待人,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所以才能长寿。

古人“温酒” 是耍境界还是养生秘诀?


从前人的记述来看,古人喝酒似乎与今天不一样,那就是他们喝之前要温酒。例如:《三国演义》里,“关羽温酒斩华雄”的故事。

鲁迅小说里的孔乙己要求店家温两碗酒。温酒的意思是给酒加热,好趁热喝,就象今天喝热的咖啡、牛奶或茶一般。但如今的我们无论喝啤酒还是白酒,直接喝就是了,没见过谁温酒的。

难道过去与现在的酒特点很不一样?或者是古今人们饮酒的习惯不一样?

其实,古人温酒主要是减少对胃的刺激,一是过去的酒都是蒸馏酿造出来的,提纯技术有限,在酿造的过程中会产生甲醇等一些有毒物质,又没有办法提纯;二是度数低,不宜储存,一旦低于适宜温度,酒就会变的浑浊,口感差。那怎么办?

所以,温酒,古人通过加热来使这些有害物质挥发,酒不仅能提升酒活血暖身的功效,还可除酸祛苦提升酒的口感。

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曾说过:"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近时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大麦蒸熟,以普瓦蒸取,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辛、甘、大热、有大毒,过饮败胃伤胆,丧心损寿,甚则黑肠腐胃而死,与姜、蒜同食,令人生痔。盐、冷水、绿豆粉解其毒。“

而从现在的科学角度看,温酒有助于酒中甲醇的挥发,甲醇不仅对人体有害,口感也差。所以,温酒不仅能提升酒活血暖身的功效,还可除酸祛苦提升酒的口感。

温酒主要分为两种方法,一种是微火煮酒酒,另一种是用隔水温酒。有人喜欢在酒中加姜丝和话梅,作调节口味之用,有人则不然,觉得单凭酒味取胜的,才是好酒。

微火煮酒:在寒冷冬日的夜晚,在红泥小火炉里放入木炭,小壶里盛入酒放在炉上温热了,围炉夜话,促膝长谈,其乐融融,宾主尽欢。

隔水温酒:将酒壶或酒杯放在盛着热水的的大碗中,热水不能漫过壶身或杯身,慢慢地温热了,虽然用的时间稍长,但意境同样很美,很吸引人。

现在的酒只要不是黑心商家的工业酒精勾兑的假酒,也许不会出现甲醇中毒;但是劣质的酒难免甲醇要多一些,所以当我们喝酒时,温一下是总没有坏处的。

书画,是最高雅的养生方式


唐朝有个和尚皎然,曾作诗:

“浊酒不饮嫌昏沉,

欲玩草书开我襟。”

道出了书法有排解郁闷、忧愁,

使人昂扬向上的作用。

宋代诗人陆游说:

“一笑玩笔砚,病体为之轻。”

是说练习书法,

笔下生力,墨里增神,

有利于防治疾病,强体健身。

……

古往今来,

人们把写毛作画与健身长寿联系在一起,

当然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练习书法是脑力劳动,

它可以锻炼人的思维能力,

同时也是轻体力劳动,

它几乎需要周身活动。

练习书画不仅要展纸挥毫泼墨,

还要用心用神用气。

每日临池握笔,开卷书写,

必然端坐凝视,专心致志。

写字作画时头正、肩松、身直、臂开、足安;

执笔则指实、掌虚、掌竖、腕平、肘起。

一身之力由腰部而渐次过渡

到肩——肘——腕——掌,

最后贯注到五指,运行于毫端。

古人云:“力发乎腰”,

“务使通身之力奔赴腕下”,

就是指此而言。

练字画看上去只是手在动,

其实全身的气血都在运行,

书画写者绝虑凝神,心正气和,

身安意闲,血脉通畅,

完全进入了“练功”的境地。

因此练习书画被许多人比喻为“练气功”。

中医学认为: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七情太过可使脏气失调,

书画可调节心态,使情绪稳定。

狂喜之时,能凝神静气,精神集中;

暴怒之时,能抑郁肝火,心平气和;

忧悲之时,能散胸中之郁,精神愉悦;

过思之时,能转移情绪,抒发情感;

惊恐之时,能神态安稳,宁神定志。

可见,书画能调节情绪,

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也可以说,

书画是防治心身疾病的非药物疗法。

根据中医经络学说,

手挥笔管,可摩动“足三里”这个强壮穴。

我们常用的五指执笔法,

非但可把字写得刚健有力,

而且通过手指活动能调和气血,

活络关节,平衡阴阳,有益身体,

促进生命活力。

同时,

写字作画还具有不可忽视的心理保健作用。

唐太宗《笔法诀》说:

“夫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去妙;心神不正,字则欹斜;志气不和,书必颠覆……”

“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

不同的心理状态

会使人受到不同的影响暗示,

作出的字画也各不相同。

书画君之前文章也提到过,

不同的字还具有不同的养生功效。

书画有养生的作用,

这是不少学书画的人的共识。

有人把这些作用总结成四句话:

洗笔调墨四体松,

预想字形神思凝。

神气贯注全息动,

赏心悦目乐无穷。

“洗笔调墨四体松”

是书画养生的第一阶段。

在这一阶段,

通过洗笔、调墨等预备动作,

达到四体放松,疏通全身气血经络。

“预想字形神思凝”

是书画养生的第二阶段。

王羲之说:

“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平直、振动,

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先,然后作字”。

这就要思想集中,

把意识调节到最佳状态。

这样才能进入形象思维,

就会顿觉心旷神怡,气力强健。

“神气贯注全息动”

是书画养生的第三阶段。

把神、气贯注于书法运动的全过程,

关键要做到神领笔毫、气运于手,

以此带动全身心的活动。

这个阶段可以说是书画运动的

最实质性的阶段。

“赏心悦目乐无穷”

是书画养生的第四阶段。

好的作品可以赏心悦目,令人乐在其中。

学习书画,

可以从自己的创造中得到满足感,

心境也随之得到一种超然与净化,

达到心绪舒畅。

书画养神

《黄帝内经》说:

“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书画能让人的心静下来,

通过学习书画凝神静虑,少躁动,

书画之动是专一不杂、养神之动。

书画养心

学习书画可以培养我们耐心,

细心的素质。

耐心恒也,细心微也。

老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杜甫有诗曰:“始知豪放在精微”。

书画的起笔收笔处

可培养我们精微的好习惯。

书画养目

书画要心悟手出,耳濡目染,

而观察最为重要。

孙过庭在《书谱》中说:

“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

书画尤其注重眼的观察能力。

书画养美

学习书画是学会

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

书画养正

书画培养人心正。

柳公权说:“心正则字正”,

通过写字提升人格。

书法是人心灵的心电图,

即:“写好字,做好人”。

书画养学

学习书画不仅仅在学写字作画,

同时也是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

诸如经子史集等传统文化。

书画养气

孟子说:“吾善养我浩然之气”,

此气至大至刚也。

我们注重书画的气息、气韵的培养,

更强调“浩然之气”的培养。

这是一种向上的精神力量,

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

书画养敬

《弟子规》说: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我们做学问,

学写字要有虔诚之心,敬重之心,

唯敬重之心才能领略其妙。

书画养礼

不知礼无以立,通过一笔一画的学习,

我们注重礼的培养。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通过学习书画“克己复礼”,

礼的精神在当今尤有提倡的必要。

书画养勤

练习书画需要坚持、勤奋,

会培养人的耐力。

唐杜甫《柏学士茅屋》诗: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书画不仅是一门艺术,

更是一种。

习书画,

既能培养高雅的爱好情操,

也是一种修身养生的好办法。

愿大家在书画逸趣中,

洞彻书学真机,身心怡然,益寿延年。

书画,是最高雅的养生方式!


唐朝有个和尚皎然,曾作诗:

“浊酒不饮嫌昏沉,

欲玩草书开我襟。”

道出了书法有排解郁闷、忧愁,

使人昂扬向上的作用。

宋代诗人陆游说:

“一笑玩笔砚,病体为之轻。”

是说练习书法,

笔下生力,墨里增神,

有利于防治疾病,强体健身。

……

古往今来,

人们把写诗作画与健康长寿联系在一起,

当然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练习书法是脑力劳动,

它可以锻炼人的思维能力,

同时也是轻体力劳动,

它几乎需要周身活动。

练习书画不仅要展纸挥毫泼墨,

还要用心用神用气。

每日临池握笔,开卷书写,

必然端坐凝视,专心致志。

写字作画时头正、肩松、身直、臂开、足安;

执笔则指实、掌虚、掌竖、腕平、肘起。

一身之力由腰部而渐次过渡

到肩——肘——腕——掌,

最后贯注到五指,运行于毫端。

古人云:“力发乎腰”,

“务使通身之力奔赴腕下”,

就是指此而言。

练字画看上去只是手在动,

其实全身的气血都在运行,

书画写者绝虑凝神,心正气和,

身安意闲,血脉通畅,

完全进入了“练功”的境地。

因此练习书画被许多人比喻为“练气功”。

中医学认为: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七情太过可使脏气失调,

书画可调节心态,使情绪稳定。

狂喜之时,能凝神静气,精神集中;

暴怒之时,能抑郁肝火,心平气和;

忧悲之时,能散胸中之郁,精神愉悦;

过思之时,能转移情绪,抒发情感;

惊恐之时,能神态安稳,宁神定志。

可见,书画能调节情绪,

促进人的身心健康。

也可以说,

书画是防治心身疾病的非药物疗法。

根据中医经络学说,

手挥笔管,可摩动“足三里”这个强壮穴。

我们常用的五指执笔法,

非但可把字写得刚健有力,

而且通过手指活动能调和气血,

活络关节,平衡阴阳,有益身体,

促进生命活力。

同时,

写字作画还具有不可忽视的心理保健作用。

唐太宗《笔法诀》说:

“夫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去妙;心神不正,字则欹斜;志气不和,书必颠覆……”

“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

不同的心理状态

会使人受到不同的影响暗示,

作出的字画也各不相同。

不同的字还具有不同的养生功效。

书画有养生的作用,

这是不少学书画的人的共识。

有人把这些作用总结成四句话:

洗笔调墨四体松,

预想字形神思凝。

神气贯注全息动,

赏心悦目乐无穷。

“洗笔调墨四体松”

是书画养生的第一阶段。

在这一阶段,

通过洗笔、调墨等预备动作,

达到四体放松,疏通全身气血经络。

“预想字形神思凝”

是书画养生的第二阶段。

王羲之说:

“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平直、振动,

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先,然后作字”。

这就要思想集中,

把意识调节到最佳状态。

这样才能进入形象思维,

就会顿觉心旷神怡,气力强健。

“神气贯注全息动”

是书画养生的第三阶段。

把神、气贯注于书法运动的全过程,

关键要做到神领笔毫、气运于手,

以此带动全身心的活动。

这个阶段可以说是书画运动的

最实质性的阶段。

“赏心悦目乐无穷”

是书画养生的第四阶段。

好的作品可以赏心悦目,令人乐在其中。

学习书画,

可以从自己的创造中得到满足感,

心境也随之得到一种超然与净化,

达到心绪舒畅。

书画养神

《黄帝内经》说:

“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书画能让人的心静下来,

通过学习书画凝神静虑,少躁动,

书画之动是专一不杂、养神之动。

书画养心

学习书画可以培养我们耐心,

细心的素质。

耐心恒也,细心微也。

老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杜甫有诗曰:“始知豪放在精微”。

书画的起笔收笔处

可培养我们精微的好习惯。

书画养目

书画要心悟手出,耳濡目染,

而观察最为重要。

孙过庭在《书谱》中说:

“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

书画尤其注重眼的观察能力。

书画养美

学习书画是学会

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

书画养正

书画培养人心正。

柳公权说:“心正则字正”,

通过写字提升人格。

书法是人心灵的心电图,

即:“写好字,做好人”。

书画养学

学习书画不仅仅在学写字作画,

同时也是注重传统文化的学习,

诸如经子史集等传统文化。

书画养气

孟子说:“吾善养我浩然之气”,

此气至大至刚也。

我们注重书画的气息、气韵的培养,

更强调“浩然之气”的培养。

这是一种向上的精神力量,

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

书画养敬

《弟子规》说: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我们做学问,

学写字要有虔诚之心,敬重之心,

唯敬重之心才能领略其妙。

书画养礼

不知礼无以立,通过一笔一画的学习,

我们注重礼的培养。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通过学习书画“克己复礼”,

礼的精神在当今尤有提倡的必要。

书画养勤

练习书画需要坚持、勤奋,

会培养人的耐力。

唐杜甫《柏学士茅屋》诗: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书画不仅是一门艺术,

更是一种。

习书画,

既能培养高雅的爱好情操,

也是一种修身养生的好办法。

愿大家在书画逸趣中,

洞彻书学真机,身心怡然,益寿延年。

对诸葛志润书画收藏及交流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加这个专用微信和热线咨询:18779864323

最高端的养生方式,竟是这些


琴医心、

花医肝、

香医脾、

石医肾、

泉医肺、

剑医胆,

心乱则百病生,

心静则万病息。

——清 | 朱锡绶《幽梦续影》

最高端的养生方式,不是满屏的食疗方、非吃不可的丹丸,故弄玄虚的禁忌,而是很高级的一花一琴一茶一清净~~

气血会如何被消耗的?

省思虑则心血不耗,发不易白。

——《医先》明 王文禄

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

――《养生要集》唐 张湛

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

――《抱朴子》晋 葛洪

忧思、焦虑、矛盾、强而为之的心里状态,最易耗气血。

但是,如果心里想的都是自己喜欢干的,即使辛苦,不但不耗气血,还能够增强气血。所以你会看到有些人是越折腾越精神。因为:

人勤于体者,神不外驰,可以集神;

人勤于智,精不外移,可以摄精。

――《退庵随笔》清 梁章钜

疾病的根源

喜怒伤气,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人但知过怒过哀足以害性,而不知过喜过乐亦足以伤生。

――《退庵随笔》清 梁章钜

忍怒以全阴气,抑喜以养阳气。

――《抱朴子》晋葛洪

养心莫善于寡欲。欲不可纵,欲纵成灾;乐不可极,乐极生衰。

――《养生四要》明 万全

暴喜伤心,暴怒伤肝,暴恐伤肾,过衰伤肺,过思伤脾。

――《养生四要》明 万全

嗜欲使人气淫,好憎使人精劳。

——《古今图书集成》清 陈梦雷

那我们该如做?

凡心有所爱,不用深爱,

心有所憎,不用深憎,

并皆损性伤神。

——《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

事从容则有余味,人从容则有余年。

――《呻吟语》明 吕坤

物来顺应,事过心宁,可以延年。

――《寿世保元》明 龚廷贤

如何聚精养精

聚精之道,一曰寡欲,二曰节劳,三曰息怒,四曰戒酒,五曰慎味。

――《摄生三要》明 袁坤仪

男贵寡欲养精,女贵平心养血。

――《广嗣纪要》明 万全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这里的味,就是指饮食、食补)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

――《随息居饮食谱》清 王世雄

常以舌柱上腭,聚清津而咽之,润五脏,悦肌肤,令人长寿不老。

――《养生要录》宋 蒲虔贯

大道至简,千古不变,这些人世间最高端最理想的养生方式,您都明白了吗?

古训:以儒做人,以道养生,以禅清心



以儒做人,以道养生,以禅清心,以墨尽责,以法为基,以兵入市。

孔子和孟子,从道德到政治,一方面树立了伟大的人格理想,另一方面又设计了系统的政经制度。他们的思想逻辑就是要求先做人,然后才能做事,做好人,才能做好事。用儒学的术语,叫做“内圣外王”。

朱熹所谓《大学》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遵循着这个逻辑。因此儒学实际上是从伦理到政治,是一种伦理政治学。

一切都围绕着做人,做有道德的人展开,因此人生境界的追求也就成了儒家的核心诉求。

以儒做人要求我们既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又要踏踏实实地做事,孔子告诉我们“下学上达”。

我们平日的学习都是下学,看似很平常,但是只要坚持这个下学,你的知识水平、文化品位、道德境界就会潜移默化地不断提高,也就是不断地实现上达,不断接近那个理想。

有句话说得好:把一切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把一切简单的事做对就是不简单。平凡中有不平凡,简单中有不简单,用《中庸》的话说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

商汤王的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就是以儒做人的基本要求。

积极的、乐观的、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直接地培育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总是能从刚健运行的宇宙得到启示,得到鼓舞,从而自强不息、坚韧不拔地执著于自己的事业和理想。这句话同样是几千年来激励着中华民族的伟辞名句,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天人合一的文化观,成为中华民族取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儒家的智慧,主要体现为一种太阳的精神。

道家精神就是月亮的精神,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知足常乐、韬光养晦、柔弱胜刚强、不为天下先、无为无不为。多少人生智慧蕴藏在道家不露声色的谦卑中,这种谦卑就像无声呵护大地的月光。

你看那月光,多么温柔,多么含蓄!日月交辉,儒道互补,是中国的一大智慧。儒家和道家的互相补充,就像太阳和月亮交替运行,就像乾坤一体,阴阳互摄,刚柔相济,虚实相生。

儒家风骨和道家气象,入世和出世,有为和无为,兼济天下和独善其身,慷慨悲歌和愤世嫉俗,身在江湖和心存魏阙,那样奇妙地相得益彰,组成了中国智慧既空灵又丰实的壮观画面。

境界无边,禅修五心:

1.慈悲心

慈悲心其实是一种关注人间的崇高情怀,类似儒家讲的道德心。禅家讲“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2.平常心

平凡中有伟大,这就是禅的开悟。因此禅宗又讲平常心、平常事。普愿和尚说“平常心是道”,“随所住处恒安乐”;

3.清净心

“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就是以禅清心的境界。慧能:“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4.自由心

培育自由心,就是要挣脱名缰利锁,跳出十丈红尘,实现超然的精神境界。实现这个精神境界,用佛家的说法,首先要能够舍得,能够放下。舍得什么?佛家说:“内舍六识,中舍六根,外舍六尘。”

5.自然心

李翱赞颂药山的诗极有禅宗气象:

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

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笑一声。

最高的存在都通往自然。老子告诉我们“道法自然”,儒家也讲“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你看那天地万物的存在,都是那样的怡然自得,春夏秋冬的交替、季节的讴歌和人的向往自然的心,合成了一首美丽的生命诗篇。

禅宗力求实现自然的生命境界,和儒、道的追求异曲同工。苏东坡有首《观潮》诗,特别能帮助我们理解禅宗的自然心: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到来无余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禅的自然心,体现为人生的顺其自然,所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顺其自然就是遵循自然规律,好像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禅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命境界,一种特别有情味的活法儿。离开生活没有禅,禅又使生活真的有意义,有价值,让我们在喧嚣不堪的名利场中时时出来透透气,静静心。

一颗慈悲心,会让你的人性放射出佛的光辉,令人间温暖无比;

一颗平常心,会让你甘于淡泊,随遇而安;

一颗清净心,会让你心平如镜,神清气爽;

一颗自由心,会让你得大自在,处处无碍;

一颗自然心,会让你道通天地有形外,回到生命本源,获得最美的安顿。这样你才能战胜人生旅程中的迷惘与虚妄,自由地、舒展地、快乐地生活。

欢迎您阅读养生路上的2022养生常识频道《古训:养生的最高境界》一文,希望我们精心撰写的养生内容能获得您的喜欢,同时我们也准备了丰富的“含硒最高的水果”专题供您欣赏!

古训:养生的最高境界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