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养生修心 > 导航 > 养生修心

养生修心

2021-06-16

传统养生贵在修德

养生修心。

“活动有方,五脏自和。”社会发展,人们越来越接受养生的理念,要作生活的主人,我们必须注意养生。关于中医养生,我们该如何去看待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传统养生贵在修德”,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养生专家、青岛市崂山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孙守信日前提出,人们在探求养生的过程中,摸索出许多方法,我们称之为养生术。然而,万变不离其宗,道德修养是中华传统养生术的精髓,贵在修中体悟。

他指出,德,具有清净、自然、公平等特点,是一种无欲、无我、超凡脱俗的虚无境界。自古以来,佛、道儒3家都把道德修养置于养生之道的首位,它既是修身养性的诀窍,又是为人处世的法宝。德者,是道在人身体的体现,所以求道必重修德。德,人人皆有,只是多寡高下不同,只有功德圆满方为得道。生活中,人们指责那些损人利己者缺德或损德。其实,缺德和损德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所谓缺德是指修德尚不全面,不完美,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常态;损德是指德在原有基础上的减少,是一种不正常的状态。

孙守信分析,人在社会上奋斗,不外乎名与利。对名利皆不重的,一是德全德高之人,二是不懂人生价值之人。修德可以提高人的层次,低层次的人只注重眼前的既得利益,过多强调自我,凡事要占上风,得便宜,常常为达到私利而不择手段。高层次的人追求的是民族之名,国家之利,表现出大智若愚,大勇若怯,其行为顺其自然,惟道是从。

养生的目的是要延年益寿,就是指人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要合乎自然规律。这涉及遗传、教育和社会经历,还涉及到情感、意志、信仰等多方面,所以修德养性之路比较艰辛。而立志修德者,首先要把自己追求的层次摆正,不然,层次低者有害,层次中者效微。所谓治病先治心,修行先炼人,也就是这个道理。修德者重人格,重仁义,重道而贵德,心胸宽广包容一切;修德者恬淡而寡欲,不以得喜,不以失忧;修德者注重体察自然平衡之理,探讨社会协调之法,“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窍”。修德具有净化心灵、增加智慧之妙。

孙守信强调,大道无为而至简。通往健康长寿的大道广阔而光明,只需我们从极平凡的小事做起就行了。古人云:“勿因善小而不为,勿因恶小而为之”,养生秘诀恰恰就在这“小”字之中。

ys630.coM延伸阅读

养生之道贵在健脑


中医认为“恼为元神之府”,脑是精髓和神明高度汇聚之处,人之视觉、听觉、嗅觉、感觉、思维记忆力等,都是由于脑的作用,这说明脑是人体极其重要的器官,是生命要害的所在。健脑是健身的关键,健脑方法,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识精健脑。恼为髓海,肾主精生髓。若肾精满盈则髓海充实,故积精可以健脑。积精之法,在于节欲。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说:“善养生者,必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当益壮,皆本乎精也。”

二、气功强脑。练气功得法,可充分发挥意念的主观能动作用,大大激发健脑强脑身的自调功能。气功功法很多,有不少以补脑强脑为目的的功法,具体练习以有气功师指点为好。

三、颐神养脑。脑藏神,精神愉快则脑不伤;如精神紧张,心境不宁,神乱神散,则脑受损。颐神养脑,须重道德修养;如豁达大度,恬淡寡欲,不患得患失,不追名逐利,悠然自得,助人为乐,就利于养脑;如胸襟狭隘,凡事斤斤计较,七情易动,引起脏腑气血功能失调而致病。故健脑养生,尤当注意及此。

四、服食补脑。分析古今健脑方药,一般是以补肝肾、益精血(如山萸肉、地黄、首乌、构杞子、菟丝子、五昧子、川杜仲、牛膝、当归等),益元气、活血脉(如黄芪、人参、丹参等)为主,化浊痰、开清窍(如石菖蒲、远志、茯苓、泽泻等)为辅,临床应用,当据辨证论冶为原则,有针对性地配制较好。此外,如芝麻、动物脑等食补亦可取。

五、防病护脑。据临床报告,目前患老年性痴呆症在65岁以上人群中达10%,并有逐年上升趋势,研究发现,患者脑组织的铝沉积层明显增高,且常伴有缺铁性贫血。预防此病,可适当减少使用铝制餐具,尤其不要用铝制品长期存放有酸或碱性或咸的和菜肴。

六、运指益脑。各项体育运动都有益于健康,但多不是直接的。而书法、绘画、打太极拳等则具有手脑相连、全神贯注之共同点。手脑关系最为密切,我国的健身球运动(即用二小球在手中不断地盘旋互绕)注重手脑协调,具有较好的健脑作用。

养生延年贵在“三和”


俗话说: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一个和字,道出了无穷的意蕴。其实,一个人能否健康长寿,也在于一个和字, 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体内和。就是要保持体内五脏六腑的调和平衡。按中医传统理论,即做到阴阳和、五行和、气血和。若七情六欲失度,必然导致体内和的崩溃。一个脏腑调和、身心调和、气血调和的人,一定会情绪饱满,热爱生活,喜乐自生,抵抗力强而永葆青春。

二是与社会和。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既是自然人,更是社会人,故而一切行为规范都要遵守社会法纪和社会公德,他才能在此基础上获得自由和安逸。若背道而驰、格格不入,必然整天处于提心吊胆的紧张、悔恨、懊丧之中,于健康大为不利。

三是与自然和。风景优美,使人心旷神怡,生活充实;环境脏、乱、差,使人烦躁不安、百病丛生。因此,创造一个和谐优美的生活环境极为重要。

三和之中,体内和是主导,这就必须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有度。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健康长寿与基因密切相关。而促进健康长寿的基因只有先实现体内和时才能逐渐形成,只有完全按照健康生活方式生活,即不抽烟、控制体重、常吃素食、坚持锻炼、心胸开阔,才能达到和的境界而延年益寿。

养生奇方—养德


养生奇方—养德

唐代著名禅师石头希迁称石头和尚,九十一岁时无疾而终,谥号天际大师。希迁曾为世人开列十味奇药:“好肚肠一条,慈悲心一片,温柔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中直一块,孝顺十分,老实一个,阴骘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服用方法为:“此药用宽心锅内炒,不要焦,不要燥,去火性三分,于平等盆内研碎,三思为末,六波罗蜜为丸,如菩提子大,每日进三服,不拘时候,用和气汤送下。果能依此服之,无病无瘥。切忌言清浊,利己损人,肚中毒,笑里刀,两头蛇,平地起风波—以上七件,速须戒之。”

希迁的养生奇方其精要在于养德。养德“不劳主顾,不费药金,不劳煎煮”,却可祛病健身,延年益寿。

德高者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在“与人为善”的助人行为中,会唤起他人对自己的感激、欢喜和热情,由此而产生的温暖的感觉,将有助于彻底免除精神紧张。医学研究表明,那些经常与别人在一起,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人,比缺少社会关系,无交往的孤独者长寿2.5倍。

德高者正直、富于爱心,遇事出于公心,宁静处世,不为世俗势利所动。德高者对人、对事胸襟开阔,无私坦荡,光明磊落,故而无忧无愁,无患无求。身心处于谈泊宁静的良好状态之中,必然有利于健康长寿。

养生重养德是传统养生理论的一大代表,并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传统运动养生法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现代人们越来越重视自我保健,和许多卫生保健措施。事实上,古人比起现代人并不差,他们的健康意识也不弱,他们也不断寻求知识,并总结了一些有效的方法,企图长寿。有些人发明的方法,甚至今天仍然广泛使用。那么,传统运动养生法你知道吗?

太极拳

古代医学家根据太极图说的原理,根据圆柔连贯、阴阳结合的原则,采用内功与外功相结合,使呼吸、意念和运动三者和谐统一,创造了刚柔相济、动静结合的太极拳。其流派众多,主要有陈、杨、吴、武、张等五大流派。

练习太极拳时应注意心静体松,自然呼吸,气沉丹田,掌握呼吸节奏和动作协调。呼吸要慢,慢慢地用鼻吸气后徐徐吐气;动作要和缓、轻灵、沉着、连贯,打起太极拳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轻松自然,舒展柔和。长期练习太极拳,既可强身保健,又可防治许多慢性疾病,是抗衰老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初学太极拳者可到各地太极拳辅导站参加练习,也可在公园、广场跟已会打太极拳的人一起练,每天1-2次,每次5-8分钟。有肺、肾、肝、胃急性炎症者应暂停练习。

咽津

咽津,是传统的运动养生方法之一,此法亦称“赤龙搅水”,即闭合口唇,将舌头伸出齿外唇内,上下左右搅动,令津液盈满口腔,然后鼓漱6-9次咽下。也可用舌舐上腭,意想肚脐,待口内充满津液,再缓缓咽下。总之,可动用多种方法使口腔唾液增多,并将唾液缓缓地、一口一口地咽入腹中,咽时有声音效果更好。一般每次15分钟,每日早晚各1次。

看了上文,传统运动养生法你知道了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分散工作,顺应自然,保护生命遵守自然变化的规律,并使生活变得有节奏。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元素及气候变化和调整,脾胃健康,调养后天,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贵在健脑


中医认为脑为元神之府,脑是精髓和神明高度汇聚之处,人之视觉、听觉、嗅觉、感觉、思维记忆力等,都是由于脑的作用,这说明脑是人体极其重要的器官,是生命要害的所在。健脑是健身的关键,健脑方法,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识精健脑。脑为髓海,肾主精生髓。若肾精满盈则髓海充实,故积精可以健脑。积精之法,在于节欲。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说:善养生者,必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当益壮,皆本乎精也。

二、气功强脑。练气功得法,可充分发挥意念的主观能动作用,大大激发健脑强脑身的自调功能。气功功法很多,有不少以补脑强脑为目的的功法,具体练习以有气功师指点为好。

三、颐神养脑。脑藏神,精神愉快则脑不伤;如精神紧张,心境不宁,神乱神散,则脑受损。颐神养脑,须重道德修养;如豁达大度,恬淡寡欲,不患得患失,不追名逐利,悠然自得,助人为乐,就利于养脑;如胸襟狭隘,凡事斤斤计较,七情易动,引起脏腑气血功能失调而致病。故健脑养生,尤当注意及此。

四、服食补脑。分析古今健脑方药,一般是以补肝肾、益精血(如山萸肉、地黄、首乌、构杞子、菟丝子、五昧子、川杜仲、牛膝、当归等),益元气、活血脉(如黄芪、人参、丹参等)为主,化浊痰、开清窍(如石菖蒲、远志、茯苓、泽泻等)为辅,临床应用,当据辨证论冶为原则,有针对性地配制较好。此外,如芝麻、动物脑等食补亦可取。

五、防病护脑。据临床报告,目前患老年性痴呆症在65岁以上人群中达10%,并有逐年上升趋势,研究发现,患者脑组织的铝沉积层明显增高,且常伴有缺铁性贫血。预防此病,可适当减少使用铝制餐具,尤其不要用铝制品长期存放有酸或碱性或咸的食品和菜肴。

六、运指益脑。各项体育运动都有益于健康,但多不是直接的。而书法、绘画、打太极拳等则具有手脑相连、全神贯注之共同点。手脑关系最为密切,我国的健身球运动(即用二小球在手中不断地盘旋互绕)注重手脑协调,具有较好的健脑作用。

中医传统养生25法


1、牙齿变白:刷牙时在牙膏上加上一点小苏达,刷三次后牙齿洁白如玉,牙锈自然脱落。

2、怎么戒烟:槟榔一只,钻个小孔,再往小孔里灌入一点烟代油用水泡两天取出凉干,想吸烟时,闻一下就不吸了,谁闻都可以戒烟。

3、怎么醒酒:醋、白糖、茶叶水各100克,醉酒以后,立即喝下,可达迅速醒酒,多喝醒多更快。

4、怎么戒酒:取生杏仁二两少量味精化成水,然后浸泡二在放在酒里两滴,一同少喝,可以戒酒。

5、怎样除去口臭:每天放几片茶叶在口中嚼三遍,这样可使你口中保持清香,三天后除去口臭。

6、嗓子哑了怎么办:醋精50克,白糖50克,用凉水250克搅拌均匀后,慢慢饮用,一天即可,严重患者晚上增加两次。

7、大便干燥怎么办:将小手指粗大葱一节,蘸少许香油后,插入肛门,上下抽动,常年干燥用醋精。

8、牛皮癣:半斤米醋浸泡一两去皮的松树籽,泡二天后,一日擦三次,效果更佳。也可用一匙桔皮粉加半匙香油调勺涂抹。

9、牙痛绝招:用桃仁放在火上烧热以后放在痛牙上咬,如此几次永不牙痛。

10、鼻子流血怎么办:当鼻子大量流血时,患者放平躺下,将鼻眼相反的手高举,穴位自动封死,血立即可止。

11、鱼刺卡喉:用陈醋漱喉部,然后慢慢咽下,反复几次即可治愈。

12、脚气小窍门:米醋一斤,将醋倒入盆内,浸泡或浸洗,每日两次,每次约一小时,消炎杀菌,可治脚气,又简单,见效又快,轻者四天根治。

13、病后耳聋、耳鸣:大蒜味猫鼻猫自尿。猫尿滴耳三次一次两滴可根治病后耳聋。耳鸣可将蛇皮焙成灰,吹入耳中,连吹三次可治耳鸣。

14、控制糖尿病新方法:新鲜玉米粒一斤。加水适量煎煮,至玉米开花后分四次,每天喝一碗,此方不能去根,只能控制病情。可以降低血糖。有浮肿尿量增多的患者服用,效果特别好。

15、睡觉打呼咬牙睡觉时口含桔皮一块,含十五分钟后吐出3-5次可根治的呼咬。

16、脚臭、脚出汗:白矾研成细末,擦脚掌心10分钟3-4次脚以后不再出汗不臭。可保持七八个月。

养生之根-德与性


养生之根-德与性

在道德修养与健康、养生和关系方面,我国历史上的许多思想家和养生家都把养性和养德放在养生的重要位置,甚至看成是“养生之根”

孔子提出“德润身”,“大德必得其寿”,“仁者寿”,“修以道,修道以仁”等观点。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同情、友爱的情感。寿,则有两 层含意:其一是指人的实际寿命;其二是“死而不亡谓之寿”。也就是说,有些人他们的实际寿命也许并不很长,但他们的业绩和英名却可以传之久远,其寿可以说超过常人。

老子主张“少私念,去贪心”,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一个在物质享受上贪心不足的人,必然会得陇望蜀,想入非非,甚至损人利已,损公肥私,自已也会终日神不守舍,因心理负担过重而损害健康。

孟子提出了“爱生而不苟生”的积极养生观,把仁义看得高于生命,认为必要时应该“舍生取义”。他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千百年来成为仁人志士的养德名言。他还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尊老爱幼社会风尚。他认为良好的首先修养与练气功一样,有益于人体健康,每一个人都应“善养浩然之气”。

汉代董促舒指出“养心靠义”,高尚的道德、情操可使人心情常保愉悦,心理健康常存。 “夫人有义者,虽贫能自乐;而大无义者,虽富莫能自存”。“故仁人之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在之美以养其身。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写道:“性既自善,内外百病悉不自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在经也。

明代的寿世保元称:”积善有功,常存阴德,可以延年.”张景岳在先后天论中写道 :唯乐可以养生,欲乐者莫如为善.”简明地道出了为善,快乐与养生之间的联系.

清代养生家石天基认为:”善养生者,当以德行为主,而以调养为佐”,提出了常存安静心, 常存正觉心,常存欢喜心,常存善良心,常存和悦心,常存安乐心等,作为养德要诀。

传统养生方法之药酒


传统养生方法在最新的养生热潮中开始被逐渐的热捧起来。我国传统养生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但是很多人并不清楚传统养生方法到底有那些?具体操作方法是什么?今天我就为大家介绍我国传统养生方法之一——药酒的制作和保健功能。

药酒的制作方法多种多样,有蒸馏法、热提取法、稀释法、冷浸法等,家中自制药酒因受条件限制,适合采取冷浸法。市售的药酒价格一般都较为昂贵。如果自己在家中泡制,不仅成本低廉,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变通配方,所以更加适用。

冷浸法就是直接用白酒浸渍药材。先取一只能够密闭、洁净的大口玻璃瓶或瓷缸、瓷坛,将药材切片洗净、沥干,或打成粗粉装入容器中,加入白酒,加酒量约为药材重量的10倍上下。如果是用食物性药材泡酒,加酒量只需5倍重量即可。白酒加入药材后摇匀,密封瓶口或坛口,保存于阴凉避光处。浸泡期间应经常摇动容器或搅动药材,让白酒充分浸润药材,浸泡时间最少要14天以上,有些药材可浸泡数月或1年。如果处方药味较多,一次浸取不完全,可以分两次或多次浸取,但每次加酒量应计算好,不能太多,白酒的总用量应该不变。如果采取多次浸泡的办法,用酒应少量多次,直至浸泡后的药酒颜色变得浅淡,这说明药物成分的萃取比较完全。

浸泡药酒,最好选用55-60度的优质白酒,不能用乙醇(酒精)浸泡,禁用非药用乙醇,因其中有对健康有害的物质。劣质白酒也不能用,甲醇残存量高,酿造原料成分复杂,很难确保药酒的质量。

家中自行浸泡的药酒品种很多,常见的如人参酒、参茸酒、参芪酒、鹿茸酒、洋参酒、红花酒、杜仲酒、枸杞酒、山楂酒、桑椹酒、桔波酒、木瓜酒、乌梢蛇酒等,都可以按一定的比例称量泡制,服用剂量应遵医嘱要求。

家中自制药酒方法简便易行,可以根据需要量配制,但并不是所有的中药都能泡酒,例如含有水溶性有效成分的中药就不宜用酒来浸取。还有一点,就是作用剧烈或毒性的中药,如川乌、草乌、附子、毒虫等,不能随便配制药酒。这些药物都有严格、规范的泡制要求,必须由专业中药师操作。

药酒的选用,除了要了解前面所讲的“药酒的适用范围和禁忌”外,还要熟悉药酒的作用,并选用适宜药酒。

(一)药酒的作用

药酒的作用,包含有“酒的作用和药物功效”的双重作用。由于每种药酒都配入了不同的中药材,因此药酒的作用也随之而异。

就其总体而言,药酒的作用非常广泛,既有补益人体之阴、阳、气、血偏虚的补性药酒,也有祛邪治病的药性药酒,其作用也有区别。如以补虚强壮为主的养生保健美容药酒,主要作用有滋补气血、温肾壮阳、养胃生精、强心安神、抗老防衰、延年益寿。以治病为主的药性药酒,主要作用有祛风散寒。止咳平喘、清热解毒、养血活血、舒经通络等。疾病不同,作用亦异。

药酒,是由酒与药物配制而成。然而药物的配入,是有针对性的和选择性的,都是按特定要求加入的,因此配入酒中的药物不同,其药酒的作用也不同。如药性药酒,是以防治疾病为主的药酒,在配方上都有严格细致的要求,是专为疾病而设的;补性药酒,虽然对某些疾病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但主要是对人体起滋补增益作用,促进人体健康,精力充沛,预防病邪袭人。但也有一定要求,是专门为补虚纠偏,调整阴阳而设的。因此每一种药酒都有不同的作用重点,都有其适应范围,难以尽述。每一药酒的具体作用,可参阅应用篇。

由此可见,药酒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其另一主要作用,酒入药中,可以反佐或缓和苦寒药物的药性,免除了平时服药的苦涩,也为人们所乐于接受。如有很多善于饮酒的人,常用人们日常食品配制药酒。既有医疗作用,又有滋补保健作用,乃一举两得之功,真可谓善饮也。

上述内容就是关于传统养生方法——药酒的部分知识,更多详细内容需要大家自行去搜索,有条件的朋友还可以向专业的医生进行一对一咨询和寻求帮助。建议多多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不要依靠药物进补,多多锻炼身体,防患于未然。

传统运动养生法有哪些


早在数千年前,关于养生健身的观点就出现在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生活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正是因为这样,传统运动养生法也逐渐形成了一套有理念有原则的养生学问。时至今日传统养生运动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下面就带你了解传统运动养生法。

中医将精、气、神称为“三宝”,与人体生命息息相关。运动养生则紧紧抓住了这三个环节:调意识以养神,以意领气,以气导形营养整个机体。如是,则形神兼备,百脉流畅,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从而增进机体健康,以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运动养生的所讲求的原则:

动功与静功结合,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练养相兼,锻炼与合理修养并重。

循序渐进,掌握运动量的大小,强调适量的锻炼,不可急于求成,操之过急,往往欲速而不达。

持之以恒,运动养生不仅是身体的锻炼,也是意志和毅力的锻炼。

形式多样的民间健身法:

这类健身法大多散见于民间,方法简便,器械简单,而活动饶有趣味性。如:轻松和缓的散步、郊游、荡秋千、放风筝、踢毽、保健球等;运动量适中的跳绳、登高、跑马、射箭、举石锁等等。这些方法,多于娱乐中而有运动养生的内容,是民间喜闻乐见的健身措施。

给大家介绍了运动养生法的知识后,你是不是对他更了解更有兴趣了呢?传统运动养生法被运用到今天,这不光是因为他与中医理论密切相关,更多是因为许多人从这之中找寻到了好处,而我们也应将这套学问运用到自己身上。

秋季养生 要传统更要科学


呼吸道疾病篇

不宜民俗:秋季养肺,要以肺补肺

专家解读:中医确实有取类比象的养生理论,认为可以通过以形补形的方法来改善原有病灶或是预防相对应器官的发病。秋季气候干燥,呼吸系统疾病多发,养肺就成为人们想当然的做法。其实,健康的人没有必要针对肺这个脏器进行饮食或药物调补,从生活的日常起居多注意一些就可以了。

适应环境,预防呼吸道疾病

入秋时气温下降较快,遇到冷空气时,人体鼻咽部黏膜上的血管扩张,黏膜充血,具有保卫作用的绒毛运动迟缓,从而降低了黏膜的抵抗力。此时细菌、病毒便可乘虚而入,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的有流感等,比较严重的可能患上咽喉炎、肺炎等。

秋季感冒多为伤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早期症状有咽喉疼痛灼痒、鼻塞、打喷嚏、流鼻涕,少数会出现低热、头痛等症状。人们应该根据天气冷暖变化适时增加衣服,避免风寒侵袭;并通过适当锻炼、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来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

支气管哮喘等过敏性疾病除了要远离致病原之外,还要注意保持空气湿润。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的居室要多开窗通风,加快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新鲜。室内湿度的调节则可通过晾湿毛巾和衣物来提高湿度,有条件的话,可以使用加湿器,控制室内湿度的恒定。

胃肠道疾病篇

不宜:春捂秋冻

专家解读: 春捂秋冻最早是源于我国古代人们的穿衣习惯,夏季到冬季之间可过渡的衣服很少,往往是脱掉夏装就直接穿棉,或脱掉棉衣直接穿夏装,因此留下了春捂秋冻,不得病的古谚。秋冻可保证机体从夏热顺利过渡到秋凉,提高人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与抗寒能力。但盲目推崇秋冻则会危害健康,引发胃肠道疾病。

老胃病加重,肠胃炎高发

秋季是胃病的多发与复发季节,受到冷空气刺激后胃酸分泌增加,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抵抗力和适应性随之降低。而且,秋季多数人情绪易烦躁,加上过度劳累,如果防护不当,就会引发胃肠道疾病而出现反酸、腹胀、腹泻、腹痛等症状,或者使原来的老胃病加重,严重者还会引起胃出血等并发症。

秋季也是急性肠胃炎发病率较高的季节。秋季水果蔬菜大量上市,一些人又有秋季进补的习惯,饮食比较杂乱,如螃蟹、鱼、虾、苹果、梨、红枣、柿子等,很容易引发肠胃病。特别是老年人生理退化,肠胃的运动、吸收功能减退,抵抗力下降,更容易患急性肠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

保养肠胃,别忽视保持乐观情绪

首先,应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防止腹部受凉,患有慢性胃炎的人须尤其小心腹部的保暖,适时增加衣服,夜间睡眠时要盖好被褥,以防止腹部着凉而引发或加重胃病。

其次,要调节饮食,可以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少吃辛辣,防止其侵蚀胃黏膜和溃疡面而加重病情。有老胃病的人或者肠胃一直不太好的人应做到少食多餐,定时定量,同时注意进食时细嚼慢咽,以利于消化吸收,减轻胃肠负担。另外,秋季气候干燥,容易导致便秘,应该多吃水果补充水分。

同时,心理健康对肠胃也很重要。肠胃道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与人的情绪密切相关。因此,保持精神愉快和情绪稳定很重要,避免焦虑、恐惧、紧张、忧伤等不良情绪的刺激。

心脑血管篇

不宜:贴秋膘

专家解读:贴秋膘是中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认为夏季之后,人们应该多吃肉类,增加营养、储备脂肪,以备过冬御寒。但是这个传统适用于过去以谷类为主的单一、匮乏的食物条件,现在生活中食物种类多,人们摄入的脂肪、蛋白质含量并不低,没有贴秋膘的必要了。而且,对于心脑血管患者来说,更不宜贴秋膘,导致疾病发作。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秋季锻炼宜选晚饭后

随着秋季的来临,心脑血管病患者进入发病的高峰季节。据调查统计显示:秋冬季节脑血栓、冠心病的发病人群占全年发病人群的比例高达69.5%。

秋季早晚寒凉,变冷的空气容易导致血管收缩,威胁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健康。因此,心脑血管患者秋季不宜晨练。

秋季的气候特点是温差变化较大,冷暖不定。长期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和脑血栓、脑梗塞、冠心病患者遇到冷空气刺激时,因生理反应使血管骤然收缩,由于血管的内壁较厚,管腔狭窄,加之有大量的脂类沉积与硬化斑块,导致血液流通受阻,从而极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和复发。

建议,老年人和心脑血管患者锻炼最好在晚餐之后,如果是上午活动,也尽量晚一些,以减少心脑血管发病风险。

传统养生贵在修德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