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中医针灸养生 > 导航 > 中医针灸养生

中医针灸里究竟什么是隔姜灸

中医针灸养生。

“静能养生,静能开悟,静能生慧,静能明道。心静则清,心清则明,心明则灵,心灵则聪慧清醒。”从古至今,关于养生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或名言,不注意养生,将为我们的生活埋下悲剧的种子。如何分辩关于中医养生话题的对错呢?以下是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医针灸里究竟什么是隔姜灸”,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核心提示:灸法种类很多,其中隔姜灸属于间接灸中的一种方法,那么究竟什么是隔姜灸?隔姜灸又是怎样操作的?

隔姜灸就是用姜片做隔垫物的一种灸法。类似的灸法还有隔盐灸、隔蒜灸等。隔姜灸,在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即有记载: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之后在明。张景岳的《类经图翼》中提到治疗痔疾单用生姜切薄片,放痔痛处,用艾炷于姜上灸三壮,黄水即出,自消散矣。在清代吴尚先的《理瀹骈文》和李学川的《针灸逢源》等书籍中有亦有载述。现代由于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已成为最常用的隔物灸法之一。灸治方法与古代大体相同,亦有略加改进的,如在艾炷中增加某些药物或在灸片下面先填上一层药末,以加强治疗效果。

【主治病证】

呕吐、泄泻、脘腹隐痛、遗精、阳痿、痛经、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等。

如胃病(虚寒性胃痛):取中脘(在上腹部,当脐上4寸,前正中线上)、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处)和内关(在前臂掌侧,当大陵穴与曲泽穴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穴,把生姜切成约0.2厘米厚的薄片置于以上各穴,取捏成宝塔糖样大小的艾炷置于姜片上施灸,每穴1炷,大约灸45分钟,每日两次。

【操作方法】

取生姜一块,选新鲜老姜,沿生姜纤维纵向切取,切成厚约0.2~0.5cm厚的姜片,大小可据穴区部位所在和选用的艾炷的大小而定,中间用三棱针穿刺数孔。施灸时,将其放在穴区,置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其上,点燃。待患者有局部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一般每次灸5~10壮,以局部潮红为度。灸毕用正红花油涂于施灸部位,一是防皮肤灼伤,二是更能增强艾灸活血化瘀,散寒止痛功效。近年来,亦有针灸工作者采用隔姜行化脓灸法,对某些病证有较好的效果。其施灸方法及灸后护理可参照化脓灸法。

【注意事项】

1.隔姜灸用的姜应选用新鲜的老姜,宜现切现用,不可用干姜或嫩姜。

2.姜片的厚薄,宜根椐部位和病证而定。一般而言,面部等较为敏感的部位,姜片可厚些;而急性或疼痛性病证,姜片可切得薄一些。

3.在施灸过程中若不慎灼伤皮肤,致皮肤起透明发亮的水泡,须注意防止感染,处理方法可参照无瘢痕灸法。

ys630.coM延伸阅读

什么是隔姜炙


导读:隔姜灸就是用姜片做隔垫物的一种灸法,隔姜灸疗的方法应用很广,所以我们要对其有一定的了解。

什么是隔姜灸?隔姜灸就是用姜片做隔垫物的一种灸法。类似的灸法还有隔盐灸、隔蒜灸等。

操作方法:用鲜生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穿刺数孔;放在应灸的部位,上置艾炷,然后点燃施灸。当艾炷燃尽后,可易炷再灸。一般灸5~10壮,以皮肤红晕而不起泡为度。在施灸过程中,若被灸者感觉灼热不可忍受时可将姜片向上提起,或缓慢移动姜片。

适应症:

隔姜灸疗的方法应用很广,多用于因寒而致的呕吐、腹痛、泄泻、风寒湿痹和外感表证等。

如胃病(尤其是虚寒性胃痛):取中脘(在上腹部,当脐上4寸,前正中线上)、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处)和内关(在前臂掌侧,当大陵穴与曲泽穴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穴,把生姜切成约0.2厘米厚的薄片置于以上各穴,取捏成宝塔糖样大小的艾炷置于姜片上施灸,每穴1炷,大约灸45分钟,每日两次。

特别要注意,在施灸过程中,若被灸者感觉灼热不可忍受时可将姜片向上提起,或缓慢移动姜片。

隔姜灸的操作及作用有哪些?


隔姜灸是用姜片做隔垫的一种灸法。隔姜灸的灸法类似于隔盐灸以及隔蒜灸等。把红花油抹在施灸的地方,可以避免皮肤被灼伤,还可以增强艾灸活血化瘀,这样对散寒止痛功效,具体操作的方法也比较简单,基本上一学就会了,隔姜灸的操作及作用有哪些?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吧。

一.隔姜灸的操作及作用有哪些

隔姜灸就是用姜片做隔垫物的一种灸法。类似的灸法还有隔盐灸、隔蒜灸等。隔姜灸,在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即有记载:“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钱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之后在明。张景岳的《类经图翼》中提到治疗痔疾“单用生姜切薄片,放痔痛处,用艾炷于姜上灸三壮,黄水即出,自消散矣”。在清代吴尚先的《理瀹骈文》和李学川的《针灸逢源》等书籍中有亦有载述。现代由于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已成为最常用的隔物灸法之一。

二.主治病证

如胃病:取中脘(在上腹部,当脐上4寸,前正中线上)、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处)和内关(在前臂掌侧,当大陵穴与曲泽穴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穴,把生姜切成约0.2厘米厚的薄片置于以上各穴,取捏成宝塔糖样大小的艾炷置于姜片上施灸,每穴1炷,大约灸45分钟,每日两次。

三.操作方法

取生姜一块,选新鲜老姜,沿生姜纤维纵向切取,切成厚约0.2~0.5cm厚的姜片,大小可据穴区部位所在和选用的艾炷的大小而定,中间用三棱针穿刺数孔。施灸时,将其放在穴区,置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其上,点燃。待患者有局部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一般每次灸5~10壮,以局部潮红为度。灸毕用正红花油涂于施灸部位,一是防皮肤灼伤,二是更能增强艾灸活血化瘀,散寒止痛功效。近年来,亦有针灸工作者采用隔姜行化脓灸法,对某些病证有较好的效果。其施灸方法及灸后护理可参照化脓灸法。

简便灵验“隔蒜灸”


1974年,我和弟弟都是生产队的主劳力。就在这一年初夏的一天,气温突降,下到水田劳动时双脚顿生寒意。第二天,弟弟说感觉左侧腹股处隐隐发痛。从第三天起,就见痛处肿起,微红,步履受限。我因抽工余自学了中医,就去抓了些中药让弟弟内服兼外敷,但治疗两天后以无效告终。后又请公社卫生院医生肌注青霉素两日,却见肿势愈增,面积达半巴掌大,疼痛难忍使弟弟卧床呻吟。

束手无策之际,听说一村民刚好从20里外请来一位姓黄的为家人诊病,我立即将其邀至家中。黄老诊毕,要我立即去取艾叶和大蒜。邻居家存有艾叶,大蒜又正值成熟期,两物很快齐备。遵医嘱,我将艾叶反复揉搓成绒,将大蒜分瓣去皮,捣如泥状。只见黄老取出桑皮纸,将艾绒裹入其中,在桌上滚搓成长约1尺的圆柱形艾条。他搓毕,我如法搓制两根备用。他将蒜泥涂敷于弟弟的患处,厚约半厘米,将肿部覆盖无余,再点燃艾条,距蒜泥2~3寸外,以热力灸烤之。约1小时后,弟弟说已感觉好些,腿可慢慢伸展。黄老又嘱母亲熬些生姜紫苏汤加红糖,令弟弟喝一大碗后盖厚被出汗,并说汗出则疮好。就这样,先后灸治5次、调理3天后,弟弟即可出工劳动了,其肿处的疙瘩半月后便消散无迹。

以后数十年,我曾以上法治愈20余例病情相似的患者。这种得之不易的偏方也因此让我难忘。

北京天坛医院中医科主任樊永平点评:灸法是借助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刺激,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疗法。古书言,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灸法的原料很多,但临床上多以艾叶为主。艾叶气味芳香,易燃,具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及防病保健的作用。《名医别录》曰艾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

隔蒜灸是临床常用的艾柱灸中间接灸的一种,所谓间接灸就是灸时艾不直接接触皮肤。其他间接灸还有隔姜灸、隔盐灸等,临床可根据病症选择。同样,艾灸亦具有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的作用。同时,用蒜的目的有二:使传热均匀,防止局部皮肤灼伤。除此,蒜本身具有散寒解毒之功。

文中患者因外感寒湿,阻滞经络,气血不通而发为疖肿,肢体活动功能受限。用隔蒜灸治疗有效。本法要点是因受寒湿且时间不长,但若系热毒所致或感受寒湿已久,早已化脓,则非本法所宜。文中还提及患者服生姜紫苏汤加红糖,也符合中医的原理,因疮痒初起,故服生姜、紫苏、红糖汤,具有散寒解表的功能,有助于疮痒的治疗。

中医养生艾炷隔盐灸可以治腹泻


腹泻可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两大类。中医学认为胃为水谷之海、主降,脾主运化、主升,脾胃健旺、脾健胃和,则水谷腐熟吸收功能正常气血以行营卫;一旦由于饮食失节,寒温不调等致脾胃受伤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运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泄泻作矣。采用艾炷隔盐灸法治腹泻,简便易行,患者不妨一试。

取神阙穴(肚脐眼),患者取舒适仰卧位,宽衣解带并使腹部充分暴露。将适量精盐填平肚脐眼后,把纯艾绒用拇、食二指搓成纺锤状,再以拇、食、中三指捏紧置于平板上用力压紧制成上尖下圆、呈圆锥形如大花生米大小的艾炷,放于精盐上,用线香由艾炷顶尖部点燃令其自燃成灰,或患者自觉施灸部有发烫感时将艾炷移除,再如前法换一状继续灸,不拘壮数,连续灸至患者自感肚腹内温热、舒服为度。清除艾炷、肚脐眼中精盐后,随即用医用膏药贴敷肚脐眼,防止施术后受风寒。每日一次,连续灸至痊愈后再巩固一、两次。

神阙穴其名首见于《外台秘要》,历代文献又有“命蒂”、“脐中”、“气舍”、“环谷”、“维会”之称。位于腹部中央,为生命之蒂、中下二焦之枢纽。《针灸穴名解》曰:“先天之结蒂,又为后天之气舍,此间元气尚存,在内紧接近大小两肠,大肠为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该法治疗腹泻与神阙穴自身特有的功能与神阙对艾灸的敏感性有关,通过热刺激可以调理脾胃、补益气血、温脾,同时又引食盐入其所属肾经补益肾阳、暖肾,从而到达无需内服任何药物而治愈腹泻的目的。

姜灸用什么料


姜灸用什么料

1、姜灸用什么料

姜灸最主要的材料就是一片姜。

取生姜一块,切成厚约0.3厘米厚的姜片,(或一元钱硬币的厚度)大小可据穴区部位所在和选用的艾炷的大小而定,中间用牙签穿刺数孔。施灸时,将其放在穴区,置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其上,点燃。待病人有局部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移到附近穴位,或更换艾炷再灸。一般每次灸5~10壮,以局部潮红为度。

姜灸到非常热的时候,必须经常移动,否则皮下就会烫起水泡。被施灸人员,一定要常常提热的信息,而施灸人员,一定要听取被施灸的指挥常常移动姜片。(这个操作仅限于背部,自己不能操作的部位)隔姜灸热的渗透力非常强,隔姜灸不仅仅有艾热的参与,同时还有姜的有效成分参与,所以用于温经散寒。

姜灸可适应一切虚寒病症,尤其对呕吐、腹痛、泄泻、遗精、阳痿、早泄、不孕、痛经、面瘫、麻木、萎症及风寒湿痹等,疗效可靠。

2、隔姜艾灸的作用

隔姜灸是在艾柱下面用姜片做隔垫物的一种灸法。生姜,辛温无毒,升发宣散,调和营卫,驱寒发表,通经活络,将新鲜姜和艾结合起来施灸,既能避免直接灸分寸掌握不好容易起泡、遗留疤痕的缺点,又能和生姜发挥协同作用。

传统中医认为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气血不足、运行不畅就容易衰老生病。那么气血有“遇温则行,遇寒则凝”的两大特点。当今社会大多爱美女性,在着装上喜爱露脐装,在春秋季节容易使风寒之邪入侵丹田,在夏季喜欢吹空调,又喜欢吃冰冻的食物,使大多数女性形成了寒凉体质,出现了畏寒肢冷、手脚冰凉、痛经、脾胃虚弱等亚健康状况。

3、体寒者最应当姜灸的部位

3.1、穴位:大椎穴是人体最大的穴位,属督脉,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

作用:此穴有解表、疏风、散寒,温阳、通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的作用。

主治疾病为:幼儿体质虚弱、哮喘、颈酸疼、肩部酸痛、手臂疼痛、手臂麻痹等。此外,大椎穴有明显的退热作用,姜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气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还可用于肺气肿、哮喘的防治。

3.2、穴位: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三寸。四指并拢,置于脐下横量,可在小手指的下缘处取穴。

作用:关元穴具有温肾阳、补虚,壮阳的作用。

主治疾病为:元气亏损的病症如中风、脱肛、身体无力、易疲劳、怕冷;男科疾病如遗精、阳萎、早泄、性功能低下等;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闭经、痛经、白带病、子宫脱垂,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各种妇科疾病;下焦疾病如痢疾、脱肛、疝气、便血小便滴沥不尽,尿频尿急、尿痛等。

灸法适应症广泛

灸法是经历几千年临床实践验证有效的一种医疗方法。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之说。所谓“七年之病”,是指一些疑难顽固的慢性疾患;“三年之艾”,则表示用艾以陈者效力较好的意思。在唐宋以前,将灸法与汤药、针刺并列,为治病的三大法之一。古代著名医学家如扁鹊、仓公、仲景、华佗等都熟谙灸法,随时运用。

孙思邈也是以这三种方法作为治病的重要手段,故在其著作中有“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的记载,三法各有特点,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有关古代论述灸法的专著,现尚存有《明堂灸经》《备急灸法》《扁鹊心书》等书,其中记述灸法的适应证很广,有内、外、妇、儿、伤科的一些疾病,不胜枚举。

不能灸的3个穴位

1、乳中穴

虽然乳中穴禁忌针灸,但在古代的一些书籍中尚有关于本穴刺灸的记述。如:晋代的《肘后备急方》载:治卒癫“可灸三壮”;又如:《铜人针灸腧穴图经》提到:“可微刺三分”。表明亦非绝对禁忌。但现代已未见灸刺的报道,仅作为定穴的一种标志。

2、脑户

本穴禁针,最早记载见于《针灸甲乙经》,而禁灸一说,则至清代才出现。脑户,为督脉穴,穴近枕骨大孔,可能是古人在针灸过程中曾发生过意外的原因之一。

3、鱼际穴

该穴的禁针提法,首见于《素问·刺禁》:“刺手鱼腹,内陷为肿”;禁灸,则见于《医学入门》一书。究其禁忌的原因不外乎上述几种。

中医针灸里究竟什么是隔姜灸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