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冬令进补 > 导航 > 冬令进补

揭秘 冬令进补勿忘“四戒”

冬令进补。

“知足者常乐,能忍者自安,忍饥者长寿,耐寒者体健。”随着生活的提升,养生已经成为社会性的关注焦点,养生关系着你、我、他的生活质量。积极而有效的中医养生是如何进行的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揭秘 冬令进补勿忘“四戒””,希望对您的养生有所帮助。

一戒:胡乱进补身体强壮的人不需要进补。对于想健身长寿者来说,光靠补药不是好办法。众所周知,古代帝王将相总是补品不离口、补药不离身,到头来又有几个长命百岁了!

因此,还应注意适当运动锻炼、饮食调理、多用大脑等等,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养生;对于体虚者,补虚也有气虚、血虚、阳虚、阴虚之别,冬令进补也要兼顾气血阴阳,不可一味偏补,过偏则反而引发疾病。因此,冬令进补最好在医师指导下进行。一般来说,中年人以健脾胃为主,老年人以补肾气为主。

二戒:以贵贱论优劣对于补药,绝不要存在越贵越好、越贵越有效的想法。中医认为,药物只要运用得当,大黄可以当补药;服药失准,人参即为毒草。

三戒:滋腻厚味对于身体虚弱,脾胃消化不良,经常腹泻、腹胀者,首先要恢复脾胃的功能,只有脾胃消化功能良好,才能保障营养成分的吸收,否则再多的补品也是无用。因此,冬令进补不要过于滋腻厚味,应以易于消化为准则。

四戒:留邪为寇在患有感冒、发热、咳嗽等外感病症时,不要进补,以免留邪为寇,后患无穷。

ys630.coM延伸阅读

冬令度身进补才能健康


中医学认为,冬季是万物收藏之季,此时人体需要补充更多热量。而热量来自于营养,冬令进补就是要补充营养物质以补充热量、抵御寒冷。但有一点必须注意:冬令进补不仅是补益,也是治疗,所以必须对症下药。

讲究阴阳调和的老祖宗们很早就告诉我们,冬天是要“藏阳气”的时候,藏得好,接下来的一年都可以健健康康。

但是,曾经觉得自己根本完全不需要进补,凭自己冬天就会大增的食欲,肯定能补得绰绰有余。但是突然觉得,现实情形并不完全如此--

先看自己:晚上睡不着白天醒不了、走到室外就浑身发冷、稍作运动就气喘吁吁、内分泌极度不正常,还有还有,腰酸背痛、两眼发花……这些爷爷辈人才会得的毛病居然已经降临到了自己身上,进补看来势在必行;

再看看周围人:还没入冬,配膏滋药的专家门诊前已经排起了长队,同事每天抓一把药丸塞进嘴里,超市简装的“冬令补汤药材”卖到脱销……似乎冬令进补已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早已成为此间“大军”。这个冬天,年轻人究竟需不需要额外进补呢?

专家建议 度身定做很重要

其实进补的方式有很多,食补是一种,“开膏方”、服用保健品也是办法--但无论是采取那种方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度身定做。根据每个人不同的体质,进补的方法不一样,换句时髦的话说,绝对是“个体化”的服务。补什么、补多少,都和身体状况有关,切不可盲目跟着或者别人的建议走。

怎么服用有讲究

要使冬令药物进补收到预期的效果,正确服用很重要。

首先不主张在急性患病期间服用所谓补药,如果身体有发热、腹泻、咳嗽等症状时,应在治愈或基本缓解后再以调补。否则不但起不到很好的补益作用,反而会使病情复杂。

另外在服用期间应该少用油腻、海鲜、辛辣的,同时还要尽量做到戒烟限酒、饮淡茶。如果是服用膏滋药的话,因为其不含防腐剂,加上上海地区气候偏暖,稍不注意就会有霉变。所以一定要把药放于冰箱或阴凉干燥的地方。

调查案例

熬一碗粥善待自己 叶子 女 33岁 公司财务

我婆婆每天都会隔夜熬一锅粥给全家当早餐--寒冷冬日,捧一碗热粥在手,连心情也会跟着暖起来。所以我总是相信,百分百自然的食补才是最有效的。婆婆冬天熬粥最讲究原料,常放些中药材在里面。其实中药并不一定都是苦不堪言的,很多中药味道不错--比如红枣、莲子、米仁,还有胡桃肉等等,都能起到保健效果。

难言之隐,膏方缓解 阿达 男 23岁 在校大学生

说来尴尬,我一直有个“难言之隐”,那就是便秘,每星期的那一次都像是进行一项巨大的工程。为此我想尽了各种办法,酸奶加香蕉的方法试过,不得已的时候连泻药都用上了,但是情况仍然不见好转,每到冬天情况反而愈加严重起来。

两年前秋天偶尔看中医,医生为我开了一剂膏滋药,里面特意加入了很多健脾通腑的药材。才吃了两星期,“问题”便得到了极大程度的缓解。由此我便格外相信膏滋药,每年一到深秋,必然拉上全家同“看病”,保证人手一剂。

简直是美味啊 Andrew 男 34岁 IT工程师

记得去年冬天,日日加班至深夜,不但眼圈发黑精神不振,居然还长出了不少白头发。

还没女朋友先有白发怎么行!老妈急坏了,死活把我拉去看中医。可是小时候喝中药时拈着鼻子一口闷的经历至今难忘,我便要求医生给配成膏滋药。尝过以后才发觉,与汤药相比,膏方的味道绝对算是美味。至于方便更是不用说了,少了熬药的辛苦,放在冰箱里随时都可以食用,不像古人一样还要为了如何保存而大伤脑筋。

稍不留神就“催肥” Jolin 女 27岁 外企HR经理

每年冬天,最怕的就是肉肉在不知不觉中悄悄生长,只要稍不留神,明天春装至少要加大一个码。所以我最害怕就是膏滋药了,不但味道太苦、吃起来麻烦,拿来药方一看,里面“催肥”的东东一大把--核桃、红枣、冰糖等等,糖分和卡路里实在太高。

所以我还是宁愿当“胶囊族”,每天要吃的保健药都放在小盒子里,到点往嘴里一倒就行。维生素A、C、E,再加上钙片,一年四季我都不拉下,天天补都不会胖。

我的可怕经历 David 37岁 国企财务经理

关于冬令进补,我还真有段“不堪回首”的经历!

那年,从不下厨的太太突然心血来潮,说是要亲手为我做一味补酒。也不知她从哪儿弄来了一大堆药材,又是买酒、又是找大号玻璃瓶,足足折腾了两个月。眼见着酒的颜色从清红变得乌黑,太太特意选了圣诞夜,打开了她那瓶补酒……

当天晚上,我半夜就被送往医院--我莫名其妙地发起高烧,全身还长了好多奇痒难忍的红疙瘩,几天后才渐渐痊愈。太太至今说不清那瓶酒里她究竟放了些什么,听说是在地摊上买的药材,她各种抓了一大把,统统扔进了酒里!

补肾阳 男人冬令进补之关键


男人冬天关键要补肾阳

冬季进补,补什么好呢。有吃鹿茸补血的,有吃人参补气的。其实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冬天属于封藏养肾的季节,补肾是最根本的。肾分肾阳肾阴,应该补肾阳还是肾阴呢。黄健平认为是补肾阳。因为冬天日短夜长,天气寒冷,人体顺应这变化,多休息,这就是滋补肾阴了,在肾阴得到滋养的同时,适当进补肾阳,可以使肾功能进一步加强,从而使肾精得以充盈,而肾精为人之根本,这就达到了进补的目的。

冬季气温骤降,寒气袭人,阳气收藏,气血趋向于里,故冬令食疗应以保持体内阴阳平衡,藏精御寒为主。

一宜运脾进补

冬季气温骤降,脾受寒困,脾不运化,故冬季食疗应以补阳运脾,滋益进补为主。虚则补之,寒则温之,温补脾阳,多吃温性运脾食物,如粳米、莲子、芡实等;鳝鱼、鲢鱼、鲤鱼、带鱼、虾等水产类。

二宜辨证食疗

冬季要根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加以食疗。若本身原已有病,要遵照医嘱,不可盲目食疗。比如糖尿病人,可用淮山药、葛粉等作为食疗品,但忌用粳米及其他含糖较多的食物。凡血脂过高、动脉硬化,有冠心病、胆囊炎、痛风等疾病者,绝不可应用高蛋白、高脂肪、多糖分的食品,如甲鱼、桂圆等。因为进食这类食品,反而会助长病情发展。

三宜温肾填精

冬季适当摄入具有营养丰富,温肾填精,产热量高,易于消化的食物,如羊肉,补体之虚,益肾之气,提高免疫力。或者食用药膳调理,如牛肉200克,鲜山药250克,水煎,待肉烂熟,食肉饮汤,益肺补肾。也可食用温性水果,如大枣、柿子等,补血益肾填精,抵御寒邪。

四宜果蔬补体

冬天是蔬菜的淡季,应注意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b、c的蔬菜,如白菜、白萝卜、胡萝卜、豆芽、油菜、苹果、橘子等;还要多吃含钙、铁、钠、钾等丰富的食物,如虾米、虾皮、芝麻酱、猪肝、香蕉等。

冬令进补 自我保健方法之一


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令进补,是我国传统的防病强身、扶持虚弱的自我保健方法之一。

祖国医学认为,冬令进补与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有密切关系。

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减退、抵抗能力低下等,在寒冷季节,更宜进行食补。这对改善营养状况,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进病体康复等方面,更能显示出药物所不能替代的效果。

冬令进补应顺应自然,注意养阳,以滋补为主,根据中医虚则补之,寒则温之的原则,在膳食中应多吃温性、热性特别是温补肾阳的食物进行调理,以提高机体的耐寒能力。

冬季食补,应供给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易于消化的食物。

老年人每天晨起服人参酒或黄芪酒1小杯,可防风御寒活血。体质虚弱的老年人,冬季常食炖母鸡、精肉、蹄筋,常饮牛奶、豆浆等,可增强体质。

将牛肉适量切小块,加黄酒、葱、姜,用砂锅炖烂,食肉喝汤,有益气止渴、强筋壮骨、滋养脾胃功效。

阳气不足的老人,可将羊肉与萝卜同煮,然后去掉萝卜(即用以除去羊肉的膻腥味),加肉苁蓉15克,巴戟天15克,枸杞子15克同煮,食羊肉饮汤,有兴阳温运之功效。

养生三大戒 戒大怒戒大欲戒大醉


本文导读:养生有三大戒,分别为戒大怒、戒大欲、戒大醉,这三者都要注意,有一戒存在的话就会损伤元气,下面我们来看看具体的介绍。


养生三大戒

卫生切要知三戒,大欲大怒并大醉。

三者若还有一焉,须防损失真元气。

养生有三戒:戒大怒、戒大欲、戒大醉,三者只要还有一个,就会损真元气,损坏生命的根本。

大怒

人不可不怒,那种正气凛然之怒是肝的生发之气的象征,是血性的标志,故 武王一怒而安天下 。但即使是这种怒,也要发而中节,不能过分。还有一种怒,是自私顽愚之怒,这种怒发起来,尤其没有止境,怒不可遏。

怒,可以有,但大了就会动肝气。怒则气上,气上则血上,气血都不得平和,而且牵动了气血就牵动了五脏。所以很多老年人往往因为发怒,血压升高,甚至中风。

大欲

大欲就是欲望,包括物欲、性欲。二者也可以有,但不可以大。太大了,它就会耗伤我们的精神气血。只要有欲望,你就会想得到,就会挖空心思,从而耗费精神。即使得到了,也是得不偿失。

大醉

人是可以饮酒的,喝到微醺也无妨,但千万不要大醉。大醉会动五脏六腑,会伤神,而且酒能乱性。

佛家有五戒:杀、盗、淫、妄、酒。佛家主张把这五者完全戒断,所以叫五戒。五戒是良师,在五戒过程中,会有很多很深刻的体会、感悟。所以释迦牟尼佛在临终之前,告诉大家以戒为师,提醒在持戒中体会佛法的意义。

儒家则是另一法门,并不把这五者完全戒断,只不过是戒其 大 。你可以怒,可以醉,可以有各种欲望,但不要太大。到底何为大何为小,只能靠个人把握。

儒家养生以心为本


儒家在论及养生时,多取 修身 之说,儒家 以心为本 。儒家养生是通过锻炼、活动筋骨、培养道德以达到心灵的升华,孔子提出了 知者乐,仁者寿 的养生主张。孔子思想的核心就是一个 仁 字。孔子将仁学说成是一种善行、善举,并以此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提出 知者乐,仁者寿 ,意为只有成为一个仁者,才能长寿,《黄帝内经》接受了孔孟的上述养生观点,认为那些能 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的长寿者,多为 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 ,即所谓 德全而不危 。其后中国的养生家基本上依循这一思路,强调养生必须与道德修养相协调。孔子认为:养生要从养德开始,要修身发扬人的善性,以清除心理上的障碍,取得心理的平衡,即 有大德者必得其寿 。孔子并指出: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贪求无厌)。 这种 三戒 的,儒家承认性生活在人类生活中的合理性,并认为要恰到好处,不要纵欲过头,从而伐性伤生;孔子还认为,一个人的心情要 申申如也 ,对任何事物都抱乐观的态度。

中庸 是儒家的思想行为准绳

所谓 中庸 ,就是要求人们的行为和处事不偏不倚, 允执其中 而礼则是衡量太过或不及的标准,此即 以礼节之 的意思。《孔子家语 五仪解》所谓 劳逸过度者,疾共杀之 ,便是中庸观念在养生方面的具体体现。其影响所及,养生学中几乎无不循为法式。如《素问 上古天真论》之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淮南子,诠言训》之 节寝处,适饮食,和喜怒,便动静 ,《抱朴子 释滞》之 人复不可绝阴阳(指房事) 唯有得其节宣之和,可以不损 ,乃至于明万全《养生四要》之 人食必兼昧者,相因欲其和也。无放饭、无流歠(音辍chu 。饮;啜)者,节之礼,谨防其过也 苟不知节,必餍足而后止,则气味之偏,其中和之气传化之迟,斯成菀病之积 等等,莫不从其 允中 之道。

阿胶雪蛤不宜乱用 冬令进补要对症下药


昨天,上海市健康讲堂举办冬令养生保健专场,邀请沪上著名中医专家讲授亚健康人群冬令如何进补,如何抗寒保健康。

阿胶雪蛤不宜乱用

据调查,城市现代人不少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又以白领人群的健康欠账最多。

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导何裕民教授指出,白领大多从事长期的超负荷脑力劳动,这种脑力透支妨碍了大脑细胞对氧和营养的及时补充,使内分泌功能紊乱,身体机能失调,导致脑疲劳。

中医认为,思虑太过,用脑过度,劳神太甚,最易耗伤精血。白领办公族要远离亚健康状态,应该积极调整,多加些补养精血之品,如灵芝、人工栽培的虫草等,但不宜乱用阿胶、雪蛤之类。否则不仅有助湿生痰之虞,而且每每使机能失调更严重。

补药并非越贵越好

针对冬令进补热及市民热衷吃膏方,专家们指出其中存在不少误区。

比如进补一定要在冬至后一说,专家认为,进补是中医药中一种针对虚症的治疗方法,就是补充人体的不足之处。现代人中,真正虚的不多,失调更为严重,而失调的调整,一年四季均可。

再比如补药越贵越好,上海市中医医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朱凌云教授认为,对于补药,绝不存在越贵越好、越贵越有效。中医认为药物只要运用得当,大黄可以当补药;服药失准,人参即为毒草。应根据需要确定如何进补。所以,补药的使用要量力而行,不要盲目追求高价位补品,力求对症下药就能取得好效果。

冬令保健方式多样

国家亚健康科研课题组研究表明,70%现代人有种种失调,包括内分泌、免疫、植物神经系统、精神心理、代谢、消化、睡眠而冬天是最好的人体调理季节。中医认为,冬季精气藏于肾,肾精充沛,体质上升,活力增加,足以将亚健康状态逆转回健康状态。

讲堂上,闸北区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徐蓓蓓主任医师介绍了多种冬令养生保健方式,如改善饮食(冬天消耗减少)、加强户外活动(如多晒太阳)、改善睡眠(冬令夜长)等。此外,练功十八法等保健体操,使用中药熏洗、针灸推拿、食疗药膳等传统中医适宜技术保健治疗,只要在中医师的指导下,合理搭配使用,同样可达到养生保健之功效。

昨天的健康讲堂由市卫生局、市健康教育所等联合主办,闸北区卫生局承办。

揭秘 冬季进补的6个禁忌


戒乱进补

首先,应该了解自己该不该补,属于何种体质,属于何脏何腑有虚。一般而言,中年人以补益脾胃为主,老年人以补益肾气为主。但具体到个人,又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气血阴阳共虚等不同,要认真分析,最好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判定。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不犯虚虚实实之戒。

戒惟补药而补

对于想健身长寿者来说,光靠补药不是好办法。还要注意适当的运动锻炼、饮食调整、多用大脑(做脑操)、避邪就静等,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养生

补而戒偏

中医认为,气与血、阴与阳虽然是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但是又互为生长。冬令进补时也要注意兼顾气血阴阳,不可一味偏补,防止过偏反而引发它疾。

补而戒腻

对于身体状态不太好,脾胃消化不良者来说,首先是要恢复脾胃的功能,否则服再多的补物也是无用。因此,冬令进补不要过于滋腻厚味,以易于消化为准则。

外感戒补

在患有感冒、咳嗽等外感病症时,不要进补,以免留邪为寇,后患无穷。

戒以贵贱论英雄

对于如何进补,最好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对于补药,不要抱着越贵越好、越贵越有效的想法。

顺应四时 适时进补


著名中医养生专家、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原古籍编辑室主任樊正伦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中医解决的是人体内在的环境,养生要顺应四时,并且应适时进补。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养生要顺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这就是人法自然。与自然相适应、相和谐则身体健康,否则,就会疾病缠身。

人和细菌要和谐共处

每个人都生活在自然环境里,这个环境不是纯之又纯的。如果我们到医院去做检查,可以发现从口腔到咽喉再到全身不知道有多少细菌和病毒。虽然这些细菌、病毒都存在,为什么人却不得病呢?

这个问题从中医学的角度讲比较容易理解。中医认为: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就是说人和自然之间本来是可以完全自然和谐的。大自然给予人生存的权利,同样也给予细菌生存的权利。这些细菌、病毒如果与人和谐共处,在这种情况下人就不会生病。但如果外受风寒暑湿燥火等邪气影响,或喜怒忧思悲恐惊过度,致使人体内部环境发生改变,给予致病因子发展的条件,并达到一定程度时,人就会生病。

中医重视人体环境

人患感冒,发烧咳嗽了要到医院去,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呢?我们知道,到医院查体温也好,测血压也好,化验血液也好,按西医的思路就一定要找到致病因子,即到底是什么细菌和病毒使人患病,这恐怕是现代医院首先要查的。

从上世纪40年代到现在,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已经研究出了7000多种抗生素,但是今天在临床上依然在使用的抗生素不过几十种。大量的抗生素都被淘汰了,现代医学面临困惑。而中医是怎么治病的呢?中医治病靠的是草根、树皮,现在用的药方大多是使用了两千多年的方子。两千年前的中药方还有效,中医解决的是人体的内在环境,是依据自然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

养生要顺应四时

养生首先要顺应四时,要顺应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类似记载。中医认为要研究四季与养生的关系,必须先要了解人生存的环境。人活在气交之中,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根据春夏秋冬的自然法则,完成生、长、壮、老、已的全过程,这是中医学特有的一面。中医认为人法自然,人要顺应四时,如果按照四时,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规律养生,就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内经》中有一句话叫做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中医把许多致病因素、异常气候等叫做虚邪贼风,这些都会导致人生病。所以,夏天空调开得太凉,冬天暖气烧得过热,这些都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因为,中医认为冬天气血是潜藏的,如果太热,令气血耗散,冬不藏精,春天就要得温病。

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构建了自然界一切生物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中医认为,人的气血运行状态和五脏是直接相关的,而五脏又对应四季。春季易肝阴不足,产生春困;到了夏季,汗出得多,容易胸闷、气短;到了秋季,易感燥邪而干咳、少痰;到了冬季,气血应该潜藏于内。所以说肝、心、肺、肾这四个脏器和春夏秋冬直接相关,在人的生命过程中,要想很好地完成生、长、壮、老、已的过程,在每一年、每一季注重养生都是至关重要的。

四季进补,春宜养肝

春天时,气血从内向外调动,此时应该注意养肝,最好吃点乌鸡白凤丸,女性以肝为先天,以血为主,乌鸡白凤丸更多地是使用在女性身上。可是春天时气血达表,无论男女都会出现肝血不足的状况。如果男士每天早上吃一粒乌鸡白凤丸,就会觉得不疲劳了,春困的感觉也消失了;到了夏天,天气闷热,阳气不足,会出现胸闷、气短、汗多等症状,此时中老年朋友应该喝一点生脉饮,生脉饮里面就三味药,人参、麦冬、五味子,人参补气,麦冬清肺热,五味子收敛心气,有助于滋养心气;而秋天应吃点秋梨膏,梨有润肺、止咳作用,可入肺经,它可以有助于气血从外向内走;到了冬天时,气血都到里面去了,这时应注重补肾,过了更年期的女性,可用六味地黄丸来补肾。中青年女性还应补血,可吃一点阿胶、大枣、冰糖、核桃仁做成的膏。吃了这些富有营养的东西,通过在身体内的充分运化,就能达到四季养生的目的。

中医临床也有“七戒” 是哪“七戒”


你知道吗,佛家有八大戒,其实我们中医临床上也是有七戒的,那么这七戒指的是什么呢,我们要戒哪些呢?同时,我们在看中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下面就由小编给大家介绍下这方法的知识吧,一起来看下文吧。

我们都知道,佛家清规戒律是非常多的,常言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八戒这名字就是这样,其中你知道吗,我们中医临床也有七戒。

一、戒囿于经验

所谓经验,是指医生在临床实践中获得的诊治疾病的知识和技能,它是在医学理论指导下进行医疗实践的产物。它能够提供和启发诊治思路。经验是宝贵的,它在诊治疾病,促进医学发展中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经验也有它的局限性,囿于经验使之固定或绝对化也不正确。

因为一个临床医生所经历的病种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其临床经验也是有限的,而这种经验的思维形成后,常常束缚思维特定的习惯模式内,一遇病人便自然而然的与以往的经验联系起来,在疾病的诊治上容易墨守成规,对新情况,新问题,照旧是老经验,把貌似经验范围内的疾病误诊为经验认识范围内熟悉的疾病,把已变化了的疾病误诊为原来的疾病。

如一遇胆湿热阳黄患者,肝功不正常,经用清热利湿退黄,治疗一段时间后,病情好转,但有纳差,腹胀,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等脾气虚弱之征,此时若胶柱鼓瑟,仍然是老经验,方药如前,虚当实治,苦寒败胃,其结果只能是耽误病情。

一个医生不管他有多么丰富的经验,他对病情的了解也是无限度的、无止境的,尤其是对于一些疑难病证的诊治,也就只能够靠经验,不能够获得好的治疗方法和效果。

我们应该让宝贵的经验在脑子里留下一条痕迹,但不能把它当作一种重复,只能在诊治疾病思维过程中起向导作用。

二、戒弃枪取弹

辨证论治乃祖国医学精华所在,是认识与治疗疾病的独特方法,对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临床上却有这样,一种趋向:西医诊断,中药治疗。一味追求某方某药可以消炎,抗病毒、降压、降脂、降酶等。这实际上是一种弃枪(指辨证)取弹(指方药)的作法,貌似中西医结合,实则曲解,背离中西医结合。非但不能有利于临床治疗,有时还会误治、失治,或谬治。因为中药的升降浮沉,四性五味是和证紧密相联,中医治病组方用药必须根据证的特点,有是证用是药,药随证变,只要证情相符,虽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却能殊途同归。

因此,我们应该坚定继承辨证论治,保持证的特色,让宝库中的方药在中医理论体系指导下,发挥其全部作用。诚然,笔者并不是否定某些方药的新进展,也并不排斥其它研究方法,而意在要重视中医传统理论,免失根本。

三、戒以病统证

中医、西医是两个各自独立的医学体系。西医着眼于局部病理变化的病,则中医重视概括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结果的证,认为发病机制不同,人体内部联系图不同,证也就不同病因病机一样,人休内部联系图一样,证也就一样。证包括了病因、病位、病性,临床表现及其发展规律,是有形、有色、有症可寻,且包含了邪正关系、体质、情志、时令、气候等。

但目前临床上存在这样一种做法:以现代医学的病统祖国医学的证,证机械地为病服务。如贫血,气血虚弱,益气养血;髙血压病,肝阳上亢,平肝潜阳等等。这种诊治思维,把两种不同理论的医学体系混为一谈,将中医的证局限于西医的病,违背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难免是要失败的。中医、西医都是研究人的生命与疾病这同一对象,所以在许多方面与环节上粗看相似,但实则大异。

如果先辨西医的病,然后再进行中医辨证,西医的诊断先存于医生的表象之中,那么他的注意范围很容易局限在已明确的诊断范围内,因而出现思维狭窄僵化,忽视中医基本理论的弊端。因为西医的病只是临床某些症状与中医的证候相类似,但二者概念的内涵是不相同的,若视为相等关系,得出的判断推理也是不可靠或错误的。

四、戒本本主义

青年中医记忆力强,思维敏捷,基础理论较扎实,但是也还存在着一种对理论对书本的思维惯性,容易搞本本主义。一些青年中医认为只要理论记得熟,条文背得多,就能做一个好医生,而忽视读书与实践的关系和积累临床经验的重要性。

殊不见,有些人中医理论讲得头头是道,可病人服药并不灵验,有人称其为有学(理论)无术(临床实际技术)。因书本知识是前人经验的总结,记载的疾病是疾病的典型,但在临床实践中很多病人并不是按书本上的规律生病。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只有经过反复实践,才能对正常舌、脉和异常舌、脉作出较准确的判断。若仅照书本知识来应付瞬息多变的临床病证,难免有按图索骥之弊。

笔者在实习时,曾遇一患者,坐则俯桌,声称头重痛,难以支撑,身困乏力,舌淡红、苔簿腻,脉浮,辨证为风湿头痛,用九味羌活汤加减治疗罔效。后让实习老师诊治时指出:舌虽淡红而边有齿痕,脉虽浮而无力,此乃气虚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窍不利而头重痛。用补中益气汤加味三剂而愈。对于中医学这门学科,既要钻研理论,又要勤于实践,积累经验,才能提高诊治水平。

五、戒今方明更

近年来疾病谱的改变,中医门诊上多见顽固、慢性、疑难病证和一些经西医治疗效又不大的疾病,迁延缠绵,恢复缓慢,这就要求医生具有卓识定见和刚毅守方的思想。这里的守,是在认识疾病变化规律,辨证准确,立法选方对路,用药恰当前提下的守,不能和静止性临床诊治思维方法混为一谈。临床报道常可见到某病服几十剂而愈,某方坚持服几百剂而病愈,都说明了有方有守的重要性。因为上述疾病的收效往往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有时一个对证的药,初服三五剂,尚未达到饱和量,看不到成效,若医无定见,改弦易辙,更法更方,就把治疗在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中止了,其结果必然是前功尽弃。

冬令养肾以御寒


与春风、夏暑、秋燥不同,冬天带给人的是另一种感受———寒。祖国医学认为,寒为阴邪,易伤阳气。由于人身之阳气根源于肾,所以寒邪最易中伤肾阳。可见,数九严冬,若欲御寒,首当养肾。

冬天的生活起居要有规律,宜多开展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这不但能增强与人体免疫有关的肾气功能,提高抗病力,还因“肾主纳气”,而帮助肺气呼吸,预防多种慢性呼吸疾病。“肾主骨”,冬天经常叩齿有益肾、坚肾之功。肾“在液为唾”,冬日以舌抵上腭,待唾液满口后,慢慢咽下,能够滋养肾精。肾之经脉起于足部,足心涌泉穴为其主穴,冬夜睡前最好用热水泡脚,并按揉脚心。冬天人处于“阴盛阳衰”状态,因而宜“负日之暄”———进行“日光浴”,以助肾中阳气升发。肾与膀胱,一脏一腑,互为表里,“肝胆相照”,膀胱经脉行于背部,寒邪入侵,首当其冲,故冬天应注意背部保暖,着件棉或毛背心,以保肾阳。古人认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因而,冬天切忌房事过度,工作、运动不可过多出汗,防止肾之阴精亏损、阳气耗散。对于养肾防寒来说,饮食调摄也很重要。冬天宜选食如羊肉、狗肉、雀肉等温肾壮阳、产热量高的食物,这对素体虚寒者尤其有益。还可食一些具有补肾益肾功能的,如核桃、板栗、桂圆等。“黑色”能入肾强肾,亦宜择食,如黑米、黑豆、黑芝麻、黑枣、黑木耳、骨鸡、海带、紫菜之类。冬日宜常进各类温性热粥,若将上述置入粥中煮食,既能祛寒,又可给养,还能疗疾。我国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有句名言:“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对于肾之阴精渐衰的老人,冬天可配食鳖、龟、藕、木耳等护阴之品。冬令饮食不可过咸,因咸味入肾,致肾水更寒,有扰心阳。另切忌寒凉,以免“雪上加霜”,折伤元阳。

揭秘 冬令进补勿忘“四戒”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