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四季养生 > 为什么要养生 > 导航 > 端午节养生

端午节为什么要赛龙舟

为什么要养生。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养生越来越看重,每个人要想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不能忽视养生。我们该怎么进行科学的四季养生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端午节为什么要赛龙舟”,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导读:端午节为什么要赛龙舟?民间流传最广泛的是端午节赛龙舟与屈原有关,其实关于赛龙舟的传说有很多版本,到底端午节为什么要赛龙舟?下面小编为您介绍。

端午节为什么要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对于赛龙舟的由来,有着各种各样的传说,不同的地方都有不同的说法,但是流传的最为广的就是纪念屈原说了,以下是赛龙舟由来的各种说法。

1、纪念龙神说

传说,很久以前,邹圩没有河流,只有一条又小又脏的水沟。一天,有个打鱼人在水沟里网住了一条小蛇。渔人生恻隐之心,抚了一下它的鳞片,就把它放回了水沟。谁知那九片鳞忽然落了,小蛇长身而舞,化为一条小龙。渔人无意中竟打开了小龙身上的千年枷锁。

小龙为了感谢渔人,在水沟里不停地翻动,并从口里不停的喷出水来,灌注在小水沟里。慢慢地,小水沟变成了大河(也就是现在的邹圩清水河),河水为邹圩带来了五谷丰登。为了纪念这条神龙,人们把沿河的村子称为龙头寨,上龙首等村。在神龙升天这一天,也就是端午节举行赛龙舟,以示庆贺。

2、源于纪念屈原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3、沅陵盘瓠招魂说

早在屈原之前,沅陵就有了龙舟。沅陵龙舟发源于远古,祭祀的对象是五溪各族共同的始祖盘瓠。盘瓠曾落户沅陵半溪石穴,生六儿六女,儿女互婚配,繁衍成苗、瑶、侗、土、畲、黎六个民族。

盘瓠死后,六族人宴巫请神,为其招魂。因沅陵山多水密,巫师不知他魂落何处,就让各族打造一只龙舟,逐溪逐河寻找呼喊,以至演变成后来的划船招魂的祭巫活动。沅陵龙舟起源5千年前,比纪念屈原的说法要早3千多年。

传说归于传说,史料记载还是有其可考性。赛龙舟最早当应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其实龙舟竞渡的习俗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那时候的古人,在急鼓声中划着刻成龙形的独木舟,进行竞渡游戏,娱神乐人。这是一种祭祀仪式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龙舟竞渡游戏是熟习水性的南方人发明的,之后才渐渐传入北方。

龙在传说中是能够呼风唤雨的神物,是南方稻作民族的文化崇拜图腾。人们在祈祷风调雨顺的时候,往往就是对龙进行祷告。稻作民族的生活,与龙的寓意息息相关。所以龙舟竞渡发展到今天,已经不是一种单纯的竞技运动,它的背后还有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以及团结协作奋进的文化内涵。

龙舟赛有着严谨的仪式

整个龙舟赛活动有着一套严格的程序和严谨的仪式,每年的端午节前一个月,参赛者必须进行严格的训练,在下水训练前村中要订好日子,然后选一位年纪大、威望高的老人作代表为龙舟点睛,村中的赛龙舟教头(即教练师傅)在定好的良辰到来之时,把往年埋在沙田里的龙尾取出来,这叫起龙神,龙神起出来后必须先拜龙神。

再将龙尾洗净晒干,把龙尾抬回祠堂内,对破损、残缺的部位进行修补,并且用鲜艳的油漆为龙尾上颜色,画上新的龙鳞,这叫穿新衣,最后把龙头龙尾连接,合并成可承载五六十人的大龙船。

下水训练这一天挑选好良辰吉日为采青,就是把事先已经准备好的采青用的材料,如香茅草、柚子叶或黄皮叶、生菜捆绑在一起,然后把香茅草围住龙船嘴,接着用准备好的食物祭拜龙神,意思是让龙神吃饱,好有劲冲刺,同时也保佑划手们平安。

延伸阅读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黄鳝


导读:端午节为什么要吃黄鳝?在江南,端午有吃黄鳝的习俗,黄鳝是补中益气的佳品,但很常见,那么端午节为什么要吃黄鳝呢?下面小编为您介绍端午节吃黄鳝的由来。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黄鳝?

端午不仅仅是吃粽子、咸蛋的时候,也是一年里鳝鱼肉最嫩、最有营养的时候,有端午黄鳝赛人参的俗谚,端午前后吃黄鳝是最佳时节。

黄鳝,通过人工繁殖,现在一年四季都可吃到,而过去,黄鳝是在端午时节吃的。经过一个冬天的蓄养和一个春天的复苏,再加上天气转暖,食源丰富,端午时节的野生黄鳝格外的体壮肥美,而且此时黄鳝肉质细嫩,是择食的最好时节。

另外,黄鳝也是端午五黄中的一种,农历五月,杭州人称五黄月,因有五种带黄音的食物上市而得名。在江南人的传统中,端午节要吃五黄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和雄黄酒(雄黄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黄酒代替雄黄酒)。

在端午节的中午,最适宜吃五黄餐,就是把五种黄色食物混在一起吃。因为中医理论认为,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可利用端午节节气的力量,抑制霉运、提升自己的精力。

黄鳝由于口感软滑无刺,一直都是淡水水产中比较受欢迎的一种,尤其是对于孩子和老人来说,是不错的补养品。黄鳝性温、味甘,入肝、脾、肾经,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固脱、温阳益脾、强精止血、滋补肝肾、祛风通络等功效。

如何挑选黄鳝?

现在许多水产品都采用了人工养殖的方法,这土黄鳝与养殖黄鳝有什么区别呢?

人工养殖的黄鳝,个头比较大,身体至少有成年男性的大拇指般粗,而土黄鳝最大也就是跟女性的无名指差不多,甚至更小一些。此外,在挑选黄鳝时也要看看,一批黄鳝的个头是否有差异,土黄鳝不可能每一条都一样大。而人工养殖的黄鳝则因为放苗、喂食、捕捞的时间是一样的,养出来的黄鳝大小更为均匀些。

不过,根据个头来辨别黄鳝是不是土,未必准确。因为黄鳝个头大小还与生产时间有关系,因此市民还应该有自己的判断。

由于宰杀黄鳝需要特定的工具和技巧,得要先把黄鳝的头固定好,才能开膛破肚取出内脏,在家里难以操作,最好买的时候就请人帮宰杀。

黄鳝一定要炒全熟

需要提醒的是,黄鳝一定要现杀现烹,鳝鱼体内组氨酸含量较多,鳝鱼死后体内的组氨酸会转变为有毒物质,故所加工的鳝鱼必须是活的。黄鳝用开水焯烫,可以洗去外边的粘膜,煮出的汤可减少腥味。

一般吃鱼类,大家都喜欢吃嫩嫩的感觉,很多情况下为了保证黄鳝的口感鲜嫩,在锅中爆炒几下就出锅了,很有可能鳝鱼内部没有完全成熟。鳝鱼体内有一种寄生虫,一定要在完全熟透的情况才能杀死,人若吃了半生的黄鳝,很有可能感染这种寄生虫。

如何保证鲜嫩而又全熟呢?方法是:比一般的爆炒时间略长30-60秒,出锅前用筷子插入鱼身,可以轻松插入的就是全熟的,插不进去的则是生的。

煮黄鳝粥,如果是想口感清甜一些,等白粥煮好,趁着滚烫时,就加入料酒、姜末、切成段的黄鳝,稍稍加热两三分钟,加入调味料就可以了。如果是想口感鲜香一些,可以先用料酒、姜末等,将黄鳝段爆炒一下再加入白粥。

家庭吃黄鳝也可以随意一些。黄鳝汤也是夏季一种不错的汤水选择。做法是将黄鳝的脊椎骨、血、头部分与肉分离,肉待用,先将其他部分熬一下,熬好汤之后再放入鳝肉,熟了就可以关火,加入少许盐等调味料就很鲜美了,这种做法叫原汤炖原肉。想要取得更好的滋补效果,还可以放入一些枸杞、淮山等食材。

端午节为什么吃苋菜


导读:端午节为什么吃苋菜?在有些地区,端午节必吃的一道菜是红苋菜,相信很多人很好奇端午节为什么吃苋菜,下面小编为您介绍端午节吃苋菜的由来。

端午节为什么吃苋菜?

除了吃粽子,有些地方端午要吃红苋菜。端午前后红苋菜遍地,这好吃又清爽的菜,也是很多地方端午必须要吃的十二红中的第一个,也是最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苋菜有红有绿,而此时,必须用红苋。

俗谓饮雄黄酒可防生疥疮,吃苋菜可净腹,土话叫打浪肠子。端午节为什么吃苋菜呢?端午吃苋菜取其生命力顽强之意,也可清热解毒、除湿止痢。

农历五月在俗信中为恶月,民间又称毒月,此时气温迅速升高,杂菌繁殖,毒瘴滋生,人极易生病。为了应付恶月,安度暑日,民间便在此时食用苋菜,以此防病健身,祛毒辟秽,即所谓扶正祛邪。

苋菜盛产于夏季,红苋菜多生长在云南、四川等地。根据《本草纲目》的记载:六苋,并利大小肠。农历五月初五正是初夏时节,天气渐热,细菌滋生,蚊虫出没。而在古人看来,红苋菜不仅能够通润肠道,排出体内毒素,还能趋吉避凶,祈求康健。

端午前后吃些苋菜非常有好处,不仅因为苋菜性味甘凉,还因为它有清热解毒、除湿止痢的功效。端午节多在夏至后,是一年之中阳气至盛的时段,也是主气属湿的长夏时节,人体若被湿邪侵袭,易出现头晕身倦、胸闷腹胀、食欲不振等情况,而苋菜正是最好的选择。

大蒜炒苋菜是端午时节隆重推荐的一道菜肴,二者同炒优势互补,是防治痢疾等夏季肠道疾病不可多得的菜肴。

苋菜味道清香甘美,家庭一般多作炒食,然而热锅沸油烹炒,既失其鲜嫩,又会有一股难闻的石灰味。正确的炒法是,将苋菜倒入冷锅中,不放油,置炉火上塌软至熟,然后盛出,再将生油入锅上火炼熟,倒入苋菜,加盐及蒜泥拌匀食用。这样既可保持苋菜色泽鲜美,又能避免异味。

端午养生宜食苋菜

作为扶正强身,苋菜堪称一流。苋菜的营养价值很高,所含蛋白质比牛奶更能充分被人体吸收,所含胡萝卜素比茄果类高2倍以上。钙、磷、铁含量也很高,其铁的含量是菠菜的1倍,钙的含量则为3倍,属鲜蔬菜中之最。尤其是维生素C更为突出,含量之多在绿叶菜中独占鳌头。一个人一天吃上100克苋菜,即可满足人体对钙、磷、铁和维生素的需求。

民间有六月苋,当猪肝的说法,从营养角度看,苋菜的矿物质和维生素之多确实可与猪肝媲美,民间一向视为补血佳蔬。苋菜还含有10多种氨基酸,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一样不少。

作为祛邪解毒,苋菜毫不逊色。苋菜的药用价值也很高,中医认为,苋菜性味甘凉,具有清热解毒、除湿止痢、收敛止血、通利二便的功效,堪称良药一味。

推荐三款苋菜煲汤食谱

1、苋菜豆腐鱼头汤

材料:苋菜600克、豆腐2块、大鱼头1个(约600克)、姜丝适量。

做法:各物分别洗净,苋菜切段;豆腐切块;鱼头去鳃,起油镬爆香姜,煎至微黄时溅入少许热水。在瓦煲加入清水1500毫升(约6碗量),武火滚沸后,下各物滚沸后改文火煲约45分钟,下盐便可。

2、苋菜鸡蛋汤

材料:苋菜、鸡蛋。

做法:苋菜摘好洗净待用。锅至火上加入水烧开。放入适量的盐。再放入苋菜。当苋菜烧开煮软时,倒入调好的水淀粉搅拌均匀。当锅再次煮开时,即可加入搅好的蛋液,等鸡蛋凝固后即可出锅。

3、上汤苋菜

材料:白苋菜1斤,干贝3粒,咸蛋一个,瘦肉末若干(没有也无所谓),高汤1杯,大蒜头2个。

做法:白苋菜择干净,洗净;锅中入油,爆黄大蒜头,炒瘦肉末至变色,倒入高汤,放入撕成丝的干贝和切碎咸蛋白;高汤煮沸后,关小火,蛋黄切碎放入,尝下咸淡,开大火;汤滚后放入苋菜,煮软后,勾琉璃芡,起锅。

要注意的是,因为苋菜性凉,脾胃虚寒者忌食,平素胃肠有寒气、易腹泻的人也不宜多食。

端午节为什么挂艾草


导读:挂艾草是古老的端午节习俗,那么你知道端午节为什么挂艾草吗?现在很少地方有这习俗,更不用说知道它的由来。到底端午节为什么挂艾草?下面小编为你介绍。

端午节为什么挂艾草?

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就像贴上一道灵符,可以趋利避害。合肥过端午,一般会将艾草绑成一束,然后插在门楣上,或是在门楣两端分别插上一根艾草。

据了解,艾草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代表招百福,可使主人身体健康。从我国古代开始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也是因为它具备医药功能而来。

艾叶是一味芳香化浊的中药,有较强的驱毒除瘟作用,悬挂艾叶及燃烧艾叶可以杀菌消毒、预防瘟疫流行。艾叶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功能,临床上多数外用,如艾灸、煎水外洗等,成药方子较少,如伤寒论中的胶艾汤等用到了艾叶。

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民族共同的习俗。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

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在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

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端午是入夏后第一个节日,气温上升,正是疾病多发的时期,所以在很多年前人们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

除了在门上悬挂艾草、菖蒲外,妇女们经常在端午节这一天开始把艾虎别在发际,男人们将艾虎或蒲剑佩戴在胸前或挂在腰间,人们认为这样就能防止邪毒侵袭,确保身体健康。

也有人在端午节时在门上挂榕枝、石榴花或胡蒜。在民间,人们认为挂榕枝有使身体矫健的吉祥寓意,胡蒜可除邪治虫毒;石榴皮为一种中药材,石榴花也有治病的功能,所以这些植物被人们视为端午节保佑家人平安的吉祥物。

端午节为什么挂艾草?民间也有一些传说,下面小编为您介绍有趣的两则端午节挂艾草的传说。

端午节挂艾草的传说

1、源于古代黄巢军队对老进姓的屠杀

端午节为什么挂艾草?挂艾草的源于古代黄巢军队对老进姓的屠杀,人们认为在门上挂上艾草就可以规避这个风险,于是这个习俗流传了下来。

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杀人百万,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难。

这一年五月,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见一波波的老弱妇孺涌出城外,他看见一个妇人背着包袱,一手拉着一个年纪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却抱着年纪较大的男孩。黄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马问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里去?那妇人回答:听说黄巢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坏蛋,不日就要攻进邓州。城里的男人都被征调去守城,我们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

黄巢又指着小孩问她:你为什么手牵小的,却怀抱大的呢?那妇人就说:怀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里牵的才是我亲生的儿子。万一情况危急时,我宁可丢掉自己的儿子,也得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

黄巢听了,深受感动,就对那妇人说: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了。

妇人听了,将信将疑,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起了菖蒲艾草。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黄巢只得无可奈何的领兵离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于难。

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节,大家就会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项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2、艾草是神仙的宝剑

端午节有在家门前悬挂艾草的习俗。在民间传说中,这种草是神仙的宝剑。传说,在远古时候,水怪想淹一些地方用来做他的地盘,可是这样的想法被天上的神仙知道了,神仙怜悯地上的百姓,便想了一个方法。

神仙砍了艾草和菖蒲做成宝剑,先去找水怪决斗,在经过了几天几夜以后,神仙终于胜利了。水怪答应神仙,只要是神仙的子孙,那它就不去侵犯,如果做不到,就让神仙做法砍死。神仙答应了,他们就说好,只要在墙上挂艾草和菖蒲的人家,那就属于神仙,没有的,那就归水怪所有。

到端午的时候,水怪乘着浪头来了。当浪来到一户户人家的屋檐下的时候,水怪总会看见这人家屋檐下挂着一束象宝剑一样的艾草和菖蒲,跑了许多的地方,只淹了一些没人住的空房子。最后,天黑了,水怪只好悻悻的回去了。

原来那天决斗后,神仙就把手中用来做宝剑的艾草和菖蒲洒到了人们住的房子上面,所以到了端午,才出现了这样的情景。后来,到了端午节的时候,人们就会在自己家的墙上挂一些艾草和菖蒲,来吓退水怪,以此来保存自己的房屋和财产。

端午节为什么戴香包


导读:端午节为什么戴香包?很多人都知道端午节有佩戴香包的习俗,但是它的由来,很多人都说不清楚。那么端午节为什么戴香包呢?下面小编为您介绍。

端午节为什么戴香包?

追溯香包的起源,早在先秦时代,女子用五线制成的饰物戴在头上,到了南北朝时期,就发展为香袋,到了唐代,出现了装有香料的香球。香包的主要原料是雄黄、艾叶、熏草等,其作用在古代被神化了,就如《封神榜》中的小哪吒的红兜肚,有斗邪必胜的效果。

在所有的端午的习俗中,最富于静态美和温馨气息的莫过于制作和佩戴香包。以前医药水平不发达,人们就把具有杀菌作用的雄黄、艾草、菖蒲研成粉末,用布包起来戴在胸前,利用它散发出来的气味驱散夏天的蚊虫。同时,做香包属于女红,也有很多女孩子做来送给意中人。

它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呢?五月俗称毒月,根据风土志记载,农历五月五日为阳极之日又叫中天节,有制造各式各样避邪物的风俗,而在荆楚岁时记,也记载着每逢端午节这一天,以艾草剪成老虎的形状,或者剪裁布做成小老虎,来避除一些有毒的东西,另外风俗通上面记载,用五色彩线系绑在小孩子的手臂上,可使他长命百岁,叫它做长命缕。

慢慢的这两项风俗逐渐合而为一,演变成用五色彩线系着一个装满艾草,雄黄和檀香粉末,混合香料的小布袋给小孩挂着,防止毒虫侵扰,有袪毒避邪的功用,并成为一种保命吉祥的象征。于是就此确定了香包的地位。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香包的组成及功效

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

古语说: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子等等。佩香囊,避邪驱瘟、襟头点缀。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拴五色丝线。

香囊中所用的中草药物,能散发出天然的香气,这种香气属中药学理论中的五臭范畴,具有开窍醒神、化湿醒脾、辟秽悦神等功效。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这些药物之所以有芳香气味,是由于其含有大量挥发油,这些挥发油具有抗菌、抗病毒等作用。端午节传统香囊中的香料可以预防感冒、手足口病等,且对防蚊驱虫有一定作用。

戴香囊颇有讲究

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竽、斗鸡赶免等。

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有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端午节前夕,假如给孩子佩戴的中药保健香囊是从正规中医医疗机构所购的,并且香囊严格按照传统标准制作,则对孩子具有一定的预防保健效果,否则适得其反。但对于怀孕女性,尤其是怀孕前三个月,并不适宜长期随身佩戴香囊。

端午节为什么挂葫芦


导读: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外,还有在家门口挂葫芦的习俗。那么端午节为什么挂葫芦呢?葫芦是福禄的谐音,民间关于其由来有很多传说。到底端午节为什么挂葫芦?小编告诉你来历。

端午节为什么挂葫芦?

在古代先民们认为五月为恶月或毒月。五月的南方天气已十分炎热,雨水大量增多,山洪暴发突然而无妨。人们为了求生,便利用自然界中的葫芦绑在身上,险中求生,这时葫芦被称为腰舟。

由于葫芦的特殊功能,能在危急时刻救人性命,人们便对葫芦产生了崇拜。后来演变成端午节家家户户门上挂葫芦的习俗。在北方即是家里没有葫芦,便用剪纸剪一个葫芦贴在大门上。

葫芦有福禄之意,有收集福气的作用。葫芦本为藤本植物,藤蔓绵延则寓意万代绵长。由于葫芦的形状与太极阴阳极为贴近,可以收纳不吉之气,易进不易出,因此在端午节,民间有用葫芦去病化煞的习惯,可将桃木八卦葫芦挂在家中或戴在身上,能起到避邪驱瘟、带来好运的作用。

北京人喜欢葫芦,因为葫芦是福禄的谐音。红色毛边纸剪成葫芦,里面收进五毒图案,称为葫芦花,自农历四月末就有小贩在街上叫卖了。葫芦花据说能辟五毒,五月一日贴出,五月五日午时摘下扔掉,称为扔灾。

到底端午节为什么挂葫芦呢?民间有四种传说,下面小编为您介绍。

传说一

关于门上挂葫芦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说在古代有一位卖油的老翁走村串乡卖油,他这样喊:一葫芦四两,四葫芦半斤(注:在过去一斤为十六两,半斤为八两),于是,很多人为讨便宜都打四葫芦。

这时唯独一村童只打一葫芦,老人问他为什么不打四葫芦,村童说出了其中的原由,卖油老翁认为这孩子诚实,就告知他,五月五日将有大灾大难,如在自家门上挂个葫芦便可免灾。

村童回家将其卖油老翁的话告母亲,并如此照办,果然在五月五日这一天避免了一场灾难,从此在民间便有了五月端午门上挂葫芦的习俗。

传说二

据神话传说,八仙之中的吕洞宾化作卖油郎到一山村中卖油,油价标明后任人根据所打油的多少而自付油款。于是有好多人都是油多取而钱则少付。有一少年也学着别人的样子,也是多取了油而少付了钱。

这位少年归家后将大家买油及自身买油情况向母亲如实介绍,母亲对儿子进行了严肃批评,并责令儿子立即把多打的油退回,并前去对卖油郎赔礼。吕洞宾深感其诚实,于是告诉这位少年,五月初一将有大祸降到人间,在门口挂一个葫芦则可太平无事,躲过灾难。

这位心地善良的母亲急忙把这一消息转告邻友,凡是听到消息的家家户户都纷纷在门眉处挂起了葫芦。果然未过数日,一场特大山洪卷走了没有挂葫芦的人家,而挂葫芦人家则是安然无恙。从此留下了端午节前几天挂葫芦的习俗。

传说三

也有民间传俗,说的是在某一年的五月初一,药王爷下凡,见到人间毒虫横行,瘟病四起,他就把自己装神药的葫芦挂在一家门口,灭虫降瘟,普救众生,留下了这一习俗。

传说四

端午这天,家家户户用柳枝扎成葫芦状,糊以红纸,挂在门口。此俗相传由黄巢起义演变而来。

黄巢举兵起义的时候,传说黄巢的兵就象当年日本鬼子进村一样,杀人放火,啥坏事都干,特别是见小孩就杀。就在端午节这天,黄巢带队伍行军路过一个村庄,见到一个村妇身上背着一个大孩子,手上领着一个小孩子,非常惊慌地往外跑,就象逃命一样的。

黄巢见此情景很是蹊跷就下马问村妇:老夫人你跑啥啊?听说黄巢的兵杀小孩啊!村妇喘着粗气回答,但脚步并没有停下,黄巢又接着问:那你怎么还背着大的,领着小的啊?村妇说:小的是我亲生的,大的是别人家的。

黄巢闻听此言很受感动,就对这个村妇说:你不要跑了,回去在你家的房檐下挂个黄葫芦,黄巢的兵就不会杀你家人了。随后又叫卫兵给村妇一袋米。端午节挂葫芦就是这样来的,这习俗一直流传到现在。

端午节为什么挂葫芦?上面小编告诉你由来了,到了端午节,不妨在家里挂一个葫芦吧,可以带来好运哦。

端午节为什么要赛龙舟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