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四季养生 > 中秋节后养生常识 > 导航 > 中秋节的饮食养生

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后养生常识。

物质是健康的基础,精神是健康的支柱,运动是健康源泉,科学是健康的法宝!自有人类文明以来,长生不老是很多人的目标,作好了养生我们的生活质量才更好。关于四季养生有哪些知识需要掌握呢?下面是由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秋节的来历”,仅供您在养生参考。

中秋节的来历

1、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传说是为了纪念嫦娥奔月。“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此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农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称“中秋”。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2、中秋节起源的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3、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关于中秋节的起源的另两个说法是: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

中秋节吃什么

1、石榴

中秋正是石榴成熟时。石榴因其色彩鲜艳、子多饱满,常被用作喜庆水果,象征多子多福、子孙满堂,团圆和吉祥。因此是中秋过节必备水果之一。

2、葡萄

传说月圆的晚上坐在葡萄树底下可以听见牛郎织女在说话。如今的高楼大厦让葡萄架成为奢侈品,不过水灵灵,甜滋滋的葡萄也是中秋桌上不可缺少的水果。

3、月饼

中秋节的月饼绝对是美食中的主角,五仁月饼、蛋黄莲蓉月饼、水果月饼、冰激凌月饼,品种繁多。

4、菱角

吃菱角能化解油腻,在不少地方还有小孩吃菱角会聪明伶俐的说法,因此,它是中秋餐桌上非常常见的一道点心。

5、炒田螺

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因此,肉质特别肥美。是食口螺的最佳时节。在广东、湖南等地,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吃炒田螺的习惯。

6、芋头

南方不少地方,在八月十五祭神时,有一款贡品是芋头。将整个芋头煮熟装在大碗里摆在供桌上,以此来祭谢土地神的习俗。而将芋头剥皮之后与排骨或者鸭子一起煮,又是餐桌一道传统美味。

7、螃蟹

中秋时节的螃蟹最好吃~俗话说“九月团脐十月尖”,就是指农历九月雌蟹最佳,到了农历十月雄蟹当道。此时正值雌蟹膏香肉嫩之时,甘香流油的蟹黄、白嫩鲜甜的蟹肉,绝对会让吃货们直流口水,食指大动。

中秋节的习俗

1、福建浦城

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2、广东潮汕

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

3、江南一带

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 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4、南京

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玩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玩月桥”在夫子庙秦淮河南,桥旁为名妓马湘兰宅第,这夜,士子聚集桥头笙箫弹唱,追忆牛渚玩月,对月赋诗,故称此桥为玩月桥。明亡后,渐渐衰落,后人有诗去:“风流南曲已烟销,剩得西风长板桥,却忆玉人桥上坐,月明相对教吹箫”。

扩展阅读

中秋节拜月的来历


导读:中秋节拜月的来历,你了解吗?中秋节除了赏月,还有拜月的习俗,拜月的人主要是妇女、小孩,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下面小编为您介绍中秋节拜月的来历。

中秋节拜月的来历

拜月即拜祭月神,也就是平时老百姓说的嫦娥。古人通过祭拜的形式,祈求团聚、康乐与幸福。拜月是从秋分祭月这一古老礼俗演化而来的,周朝有每年秋分天子率群臣祭月的礼制。按习俗,女子拜月,男子观礼。

严格地说,拜月祭,有两次。一次是在秋分日,目的是迎寒。立秋之后,阴气渐盛,古人在这一天晚上举行祭祀活动拜月祭。又月亮属阴,代表的是寒,所以谓之迎寒。唐人陆德明在为《周礼》圭璧以祀日月一句作的释文中说:祭日月,谓曰春分朝日,秋分夕月。夕月就是指秋分晚上祭月。但古人最重要的一次拜月祭,是在农历八月十五晚上,是日是中秋佳节。此风延续至今。

拜月是对月神的崇拜活动,宋代以后开始流行。唐代确有赏月风尚,但未见拜月习俗;宋代男女拜月各有不同需求:男子希望科举有好功名,女子则祈求拥有美丽容颜。随着时代演进,明清以后才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拜月仪式大体上是在八月十五晚上,在家或户外设月神牌位,摆上供品如瓜果、月饼等,然后叩拜,祈求月神给予福佑。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着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中秋节如何拜月?

因时代、地域不同,拜月祭俗,大同而小异。一般的家庭是:在庭中陈瓜果、月饼供月,进行祭拜,然后赏月。如嘉靖河南《固始县志》:中秋列瓜果酒饼,男女望月罗拜,已而欢饮,谓之玩月。《帝京景物略》又曰:于月出所方,向月供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家之人必遍。这些,都是家庭祭拜的形式。

潮汕各地中秋拜月,主要为妇女和小孩,成年男子多不进行叩拜,故有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潮人谓拜月为拜月娘。月属阴,叫太阴娘,民间管叫月娘。拜月都在露天场所,城市居民,在阳台天台或自家庭院进行;乡村百姓拜月,大都集中到村里的大埕祭拜。

拜月,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待出嫁姑娘拜月的重要心愿是寻求一个好夫婿。潮汕是个侨乡,不少妇人的丈夫远隔重洋,于是妇人托月寄意,更为情切。正在上学的小孩喜欢在供桌上安放新文具和新本子,祈盼月娘保佑其读书聪明,成绩优秀。

有时大人还要撮一点香灰,慎重地包在红纸上,然后用井心水(刚从井里打上来的水,打水水桶不能碰到井沿)送服,说这是月娘恩赐的仙丹,喝了能使人变得聪明、健康。

由于拜月是女人的事情,所以中秋节又叫女儿节。为何又名女儿节?过去八月十六这一天,女人要回娘家看看。而且老北京有句话叫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因为过去讲究月亮属阴,所以拜月都是女人的事。

中秋节吃月饼的来历


中秋节吃月饼的来历

1、据说,中秋吃月饼最早可以上溯到周代,源自我们民族拜月的仪式。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都在演绎着农业时代人们对月亮的崇拜。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那时还有卖兔儿爷的,现在早被米老鼠和樱桃小丸子取代了。

2、传说到了唐代,月饼还不叫月饼,因馅中有核桃芝麻的舶来品而叫做胡饼,是杨贵妃中秋吃饼赏月时,一时心血来潮说就把它叫做月饼吧,便讨好一般把月饼的冠名权归于了杨贵妃。当然,这只是民间传说,其实,我国最早出现月饼的文字记载,是出于苏东坡的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也就是说从宋代时起,月饼才渐渐大行其市,并且多了团圆的含义,万里此情同皎洁,一年今日最分明。到了清代,有竹枝词写道:“红白翻毛制造精,中秋送礼遍都城。”到了民国,有北平俗曲唱道:“荷花未全卸,又到中秋节,家家户户把月饼切,香蜡纸马兔儿爷,猜拳行令同赏月。”可以想见,在岁月的更迭变迁中,月饼曾怎样的辉煌与深入人心。

3、于是,水到渠成一般,传到我们这一代,中秋理所当然要吃月饼,只是它早已失去了祖先们纯真美好的想像力和对大自然质朴而敬畏的亲和力,成了一种惯性而机械地存在。

4、我们中国的节日从来都是和吃联系在一起的,比如春节要吃饺子,端午要吃粽子,这和我们国家几千年是农业社会有关,所有节日的吃食,都是对大地的亲近。春节、端午和中秋,是中国传统的三大节,吃月饼自然就变得重要起来。

中秋节吃什么

1、月饼

铁打不走的食品,中秋节,家家户户盼望着团员,和睦,共享天伦之乐。如果在今天晚上,一家子或者几家子一起集合,在户外的大桌子上面,看着月亮,切着四斤的大月饼,每个人都会非常的开心的,同能还能家家人朋友的关系。

2、泡茶

月饼是高脂肪,高蛋白,高糖分的食品,虽然好吃,虽然一年只有那么1次,但是也要注意进肚的份量。这个时候,不妨冲一壶普洱,铁观音,或者是西湖龙井,天山雪菊,绝对是最佳的搭配。

3、汤圆

这个汤圆,以前是自己家里人今天白天就用糯米粉一起制作的手工汤圆,粉里面增加一些红粉,使得汤圆是红色的,今天晚上拿出来一起品尝,象征着家人甜蜜,生活甜美之意。

4、小零食

这里说的零食包含的内容不是很广,比如可以增加一些花生,腰果,松子,小米饼,这样可以让你在今天晚上充分得到最完美的味蕾。

5、汤类

南方地区比较懂得享受烫的文化。一般来说,中秋节是夏季,天气还是比较炎热,那么南方地区的家庭多数会在今天买足清热解暑,滋补型的材料,放入砂锅,跟鸡或者猪骨头一起熬制几个小时,最后等到晚上一起分享这个美味。

6、水果

月饼吃多了容易腻,肚子容易造成消化不良,茶喝多了,会导致夜间兴奋不容易睡觉,那么不妨还可以吃一些水果。这里的水果也比较讲究,应选择一些清淡,开胃的水果。

中秋节的传统习俗

1、祭月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

2、燃灯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悬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

3、偷葱偷菜

相传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别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葱,就表示她将来会遇到一个如意郎。台湾有句俗语“偷着葱,嫁好郎;偷着菜,嫁好婿”指的就是这一习俗。

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


中秋节的来历和习俗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相关的习俗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着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如今,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传说之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节为什么叫中秋节


导读:很多人只知道中秋节要吃月饼,而对于中秋节为什么叫中秋节,知之者少。中秋一词,最早于《周礼》,而关于中秋节的来历有三种说法。小编为您介绍中秋节为什么叫中秋节。

中秋节为什么叫中秋节?

中秋一词,最早于《周礼》:所谓中秋,是因为八月居孟仲季三秋之中,而十五夕恰为月中,所以八月十五被称为中秋,或称八月半。

从字意上说,阴历的春夏秋冬,也是以三个月为一季的,七、八、九三个月是秋季,七月叫孟秋,八月叫仲秋,九月叫季秋。八月正好是在秋季的当中间,八月十五又正好是仲秋的中间心里,所以叫中秋,又因为这天子的月亮是又亮、又圆、又满,有圆满的意思,所以又把中秋节叫团圆节。

原本,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礼记》上说: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在酷热的夏天过后,天朗气清,万里无云的秋夜天空,正足突显出月皎洁的光华。因此,每到秋天,天子总要到国都西郊的月坛去祭月。上古祭月的礼仪,很可能就是中秋节的起源。

中秋节正式成为岁时节日,应起于唐朝,唐书太宗纪,以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以后就成为年中节日,至宋代更为普遍,常在中秋举行欢宴的活动,到了元末明初更具有创新的意义。

中秋有二种算法,一是依据四季算,因四季之中,七、八、九为秋,八月十五居秋季之中,故称中秋;另一种算法则依据节气,按照二十四节气,一季共六个节气,秋季的六节气分别是立秋、处暑、百露、秋分、寒露、霜降,而秋分则是秋季之中;而秋天正是人人辛苦耕耘之后的五谷丰收、团聚庆祝的季节,因此,家家拜祀土地神,答谢神的保佑,于是出现一系列仪式和风尚活动,此外加上我国古代即有拜月习俗,因此由祭月、拜月逐步演化出赏月之风。

中秋节原分为三部份:八月十四日为迎接,八月十五日为正节,八月十六日则叫余节。今天,大家在八月十五日正节吃月饼、过中秋。

关于中秋节的来历有三种说法,下面小编为您介绍:

1、嫦娥奔月的传说

嫦娥奔月后,后羿日夜思念,便让侍女在月光下摆上供桌,上面放着嫦娥最爱吃的各种水果。邻里乡亲也在自家院内摆上供桌和水果,祝福美丽善良的嫦娥。

从此以后,年年如此,代代相传。每到八月十五这一天,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到月下供奉嫦娥。由于这天时值中秋,所以,人们就把这一天定为中秋节。

2、起源于古代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在传统的农耕社会里,春播、夏收、秋获、冬藏是主要的劳作活动。土地收成的情况,对于以此为生的人们来说至关重要。因此,人们对于土地还有深深的敬畏之情。每到春天播种之时,都会祭祀土地神,祈求土地神赐予五谷丰登,这种活动被称为春祈。

到了秋季,正是收获的季节,也要祭祀土地神,拜谢神的庇护,称为秋报。八月十五是秋季收获的季节,各家都要拜土地神。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3、与古代的祭月风俗有关

春分祭日,秋分则祭月,自古以来,秋分就是传统的祭月节。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现在的中秋节就是由传统的祭月节演化而来。

有确切的史料表明,最初的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是大煞风景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调至每年的八月十五,这就有了中秋节。

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中秋节各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俗,如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关注了解更多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节和重阳节的来历


中秋节和重阳节的来历

1、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为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且又因农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称”中秋“。到了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了固定的节日。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习俗。

2、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3、中国传统节日有什么意义

传统节日有一定的社会功能价值。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体系中,各国都逐渐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发展中国家都希望文化的多样性,都尽可能地保护本国文化,保护本国文化中,重要的是保护传统文化,而传统节日具有丰富的和谐文化内涵,民俗通过生活事象来表现文化,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转化为日常生活和日常表演时,才会使人可感可触,生动形象。传统节日就将民俗事象加以集中。

传统节日以情为纽带显示了团结的力量。它展示了浓浓的乡情、亲情或爱情。如清明节祭拜祖先,缅怀先烈,也是某些少数民族的恋爱节;端午节是已婚女儿回娘家,已订婚小伙子去岳母家拜节;中秋则是团圆节,人间月半天上月圆,希望家家都能团圆。

传统节日以体育活动为扩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端午节的划龙舟比赛能强身健体,增强团结,它积淀了浓厚的爱国热情,更是进行爱国主义的很好方式。

中秋节的习俗

1、吃鸭、螺和芋头

我国西南的仫佬族讲究在这一天买饼子,杀鸭子。南京的桂花鸭、咸水鸭、樟茶鸭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卖得很旺。如果你什么都没找到,拎一只北京烤鸭回家吃,估计味道也不赖。有人指出,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因此,肉质特别肥美。如今在广州民间,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习惯。

2、饮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夜,人们仰望着明月,闻着阵阵桂香,遥想吴刚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欢庆合家甜甜蜜蜜,欢聚一堂,已成为节日的享受。桂花不仅可供观赏,而且还有食用价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骥斗兮酌桂浆”、“奠桂兮椒浆”的诗句。可见我国饮桂花酿酒的年代,已是相当久远了。但到了现在,人们多是拿红酒代替了。

3、偷葱偷菜

相传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别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葱,就表示她将来会遇到一个如意郎。台湾有句俗语“偷着葱,嫁好郎;偷着菜,嫁好婿”指的就是这一习俗。

重阳节的习俗

1、赏菊

历来重阳节都有观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在古时重阳节又叫菊花节,人们认为菊花是长寿的象征,重阳节期间很多地方都会举行菊花大会、菊花展,全城的人都会出动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成为一种风尚。

2、饮菊花酒

我国古人在重阳节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被看作是重阳节必饮的吉祥酒,可祛灾祈福,从汉代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都盛行在九月九饮菊花酒。

3、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

4、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中秋节的来历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