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养生有什么作用与功效 > 导航 > 柠檬水的功效与作用美白

加减导赤泻白散的功效与作用

养生有什么作用与功效。

“不怕工资低,就怕命归西。不怕挣钱少,就怕死得早。”随着社会的进步,养生不再是一个玄而又玄的学问,只有进行科学的养生,我们才能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有效的中医养生是如何做的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加减导赤泻白散的功效与作用,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加减导赤泻白散,这是一种中药方剂的名字,这种药是由多种常见的药物组成,用途也是比较广泛的,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剂。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处方】生地9g,木通6g,瞿麦6g,桑皮9g,桔梗6g,酒黄芩9g,赤芍9g,归尾6g,蝉蜕3g。

【功能主治】心肺火盛,胬肉攀睛。胬肉肥厚,色赤,头嫩白而尖厚,壅塞刺痛,结眵粘稠者。

【用法用量】

【各家论述】方中生地,木通、瞿麦清心泻火,木通且能导湿热下行兼通血脉,瞿麦又能利小肠,导湿热更兼破瘀退翳;桑皮泻肺利水,能除白睛之赤肿;桔梗宣肺散结,能祛肺中之滞气;酒黄芩除上、中二焦之湿热;赤芍活血凉血以退赤;归尾活血通络以引血下行;蝉蜕轻浮宣散以退翳。

【摘录】《张皆春眼科证治》

通过上文我们知道加减导赤泻白散对人的身体非常有好处,又是纯中药制剂,无副作用,但如果没有需要还是不建议滥服的。

ys630.coM延伸阅读

加减泻白散的功效与作用


你知道加减泻白散吗?日常生活中要如何利用加减泻白散治疗呢?加减泻白散的治疗效果怎么样呢?一起来简单的了解一下吧。

【处方】桑白皮9克 桔梗6克 地骨皮 甘草(炙)各4.5克 知母2.1克 麦门冬 黄芩各1.5克 五味子20个。

【制法】上药哎咀,作一服。

【功能主治】泻肺清火,养阴利咽。治肺经伏火,咳嗽气喘,气息腥臭,涕唾稠粘,口舌干燥,咽喉疼痛者。

【用法用量】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食后温服。

【备注】肺经火盛,故以桑白皮、地骨皮,味苦微寒,降肺中伏火为君;黄芩、知母清肺气为臣;用五味之酸温以收肺气,麦门冬甘苦寒养阴生津为佐;桔梗宣肺化痰,清利咽喉为使。配合成方,共奏泻肺清火,养阴利咽之功。

【摘录】《卫生宝鉴》卷十一

【处方】知母 陈皮(去白)各150克 桑白皮30克 桔梗 地骨皮各15克 青皮(去白)甘草 黄芩各9克

【制法】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泻肺清火。治肺经火盛发喘。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温服,食后。数服良愈。

【摘录】《卫生宝鉴》卷十二

【处方】桑白皮(蜜炒)、地骨皮、炒甘草、人参、白茯苓、肥知母、枯黄芩。

【功能主治】肺炎喘嗽。

【用法用量】粳米1撮为引。

【摘录】《麻科活人》卷一

【处方】桑白皮1两,地骨皮7钱,甘草半两,陈皮半两,青皮(去白)半两,五味子半两,人参(去芦)半两,白茯苓3钱。

【功能主治】阴气在下,阳气在上,咳嗽呕吐喘促。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4钱,水1盏半,入粳米10粒,同煎至1盏,去滓,食后大温服。

【摘录】《医学发明》卷四

【处方】桑皮、知母、橘红、黄芩、贝母、桔梗、甘草、瓜蒌、地骨皮、苏子。

【功能主治】烦热胸膈不利,上气喘促,口燥或咳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伤寒全生集》卷三

【处方】桑白皮、地骨皮、甘草。

【功能主治】痰结上焦。

【用法用量】

【摘录】《症因脉治》卷一

上面是关于加减泻白散这种中药方剂的一个简单的介绍,通过这些我们可以了解到加减泻白散中含有各种各样的营养元素,对于治疗和预防一些疾病都有很大的功效。日常生活中大家可以在有关人士的指导下食用。

导赤散的功效与作用


养生的方法很多,实践证明中药中的方剂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今天为大家介绍一种疗效非常好的方剂导赤散!

【处方】生干地黄、木通、甘草(生),各等分。

【炮制】上俰咀。

【功能主治】治大人、小儿心经内虚,邪热相乘,烦躁闷乱,传流下经,小便赤涩淋涩,脐下满痛。

【用法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竹叶少许,同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别名】导赤汤(《外科证治全书》卷五)。

【处方】生地黄 甘草(生)木通各等分

【制法】上药同为末。

【功能主治】清心凉血,利水通淋。主心经热盛,心胸烦热,口渴面赤,口舌生疮;心移热于小肠,小便短涩不畅,尿时刺痛,舌红脉数。现用于急性泌尿系感染、肥大型前列腺炎等属湿热内蕴者。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入竹叶,同煎至80毫升,食后温服。

【备注】方中生地黄清热凉血,兼能养阴;木通、竹叶清心降火,利水通淋;生甘草和胃清热,通淋止痛。诸药相合,既能清热凉血,而又利水通淋。由于利水与益阴并重,所以利水而不伤阴。

【摘录】《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处方】当归5钱,白芍5钱,生地5钱,川芎5钱,甘草4钱,半夏4钱,陈皮4钱,白茯苓4钱,樗白皮4钱,青黛3钱,滑石3钱。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赤浊。

【用法用量】每服2钱,空心以灯心汤送下。

【摘录】《玉案》卷五

【处方】牛蒡子(炒)、榆子、槐子(炒)、生干地黄、黄芩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心脏积热,上攻眼目,两眦浮肿,血浸白睛,羞明洒泪。

【用法用量】每服2钱,食后麦门冬汤调服。

【摘录】《医方大成》卷七引曾师干家传方

【处方】赤芍药半两,羌活半两,防风半两,大黄1钱,甘草1钱。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小儿心热,小便赤,眼目赤肿。

【用法用量】灯心、黑豆煎,食后服。

【摘录】《医学纲目》卷三十六引汤氏方

【处方】生地、栀子、木通、甘草、灯心、淡竹根。

【功能主治】泻火退热。主三焦相火炎上,或劳神心事太过,或夜观书史,或能饮酒,或好食五辛诸热物,心之实热侵肝,赤脉穿睛,甚则看物如隔纸绢。

【用法用量】水煎,食后服。

【摘录】《眼科全书》卷四

【处方】麦冬3钱,木通1钱,生地3钱,甘草4分,竹叶10片,车前1钱5分,赤茯苓1钱5分。

【功能主治】热闭小便不通。

【摘录】《笔花医镜》卷二

【处方】生地、木通、黄芩、甘草、竹叶、赤茯苓、麦冬。

【功能主治】热淋出血。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幼科金针》卷上

【处方】木通、甘草、车前子、瞿麦、滑石、赤茯苓、淡竹叶、山栀。

【功能主治】痘疮收靥后,小便不利,热蓄膀胱者。

【用法用量】灯心为引,水煎服。

【摘录】《片玉痘疹》卷十二

【处方】茯苓、猪苓、泽泻、桂枝、白术、甘草、滑石、山栀。

【功能主治】利小便。主伤寒小水不利,小腹满;或下焦蓄热,或引饮过多,或小水短赤而渴,或得病时无热,谵语烦躁不安,精采不与人相当,脉沉数者。

【用法用量】《寿世保元》本方用茯苓3钱、猪苓2钱、泽泻2钱、桂枝8分、白术1钱5分、甘草8分、滑石3钱、山栀3钱。

【注意】汗后亡津液与阳明汗多者不宜服。

【摘录】《伤寒六书》卷三

【处方】车前子3钱(炒),木通1钱,淡竹叶2钱,生甘草8分,生地6钱。

【功能主治】心移热于小肠,口糜淋痛。

【摘录】《医方简义》卷二

【处方】山栀仁(盐水炒)1钱5分,五灵脂1钱,草豆仁1钱,真蒲黄(炒)1钱。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妊娠胃脘当心被寒邪所郁,气不通而痛。

【用法用量】每服1-2匙,以醋汤调下。

【摘录】《宋氏女科》

【处方】生地黄、木通、小甘草、防风、薄荷叶、辰砂。

【功能主治】痘疮发热有惊搐者。

【用法用量】灯心为引,水煎服。

【摘录】《片玉痘疹》卷六

【处方】木通2钱,生地3钱(酒洗),丹皮2钱(酒洗),犀角末1钱,生甘草1钱,竹叶9片。

【功能主治】心经实热,两大眼角有赤,内外红丝现,渐入白睛,瘀血堆积不散。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眼科阐微》卷三

【处方】人参、木通、麦门冬(去心)、生地黄、甘草(炙)各等分。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小儿疮疹,心经蕴热,睡卧不宁,烦躁而小便不利,面赤多渴,贪食乳者。

【用法用量】每服2钱,水1小盏,煎至半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奇效良方》卷六十五

【处方】木通、甘草、栀子、黄柏、生地黄、知母。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目大眦赤脉传睛。

【用法用量】每服4-5钱,水1钟,入竹叶、灯心草同煎,食后服。

【摘录】《银海精微》卷上

【处方】木通8分,赤茯苓(去皮)8分,麦冬8分,车前子(微炒)4分,生地4分,人参2分,甘草2分。

【功能主治】小儿痘症,小便赤涩者。

【用法用量】加灯心1团如龙眼大,同煎,饥时服。

【摘录】《痘疹活幼至宝》卷终

【处方】生地1钱,木通1钱,甘草1钱,淡竹叶20片,犀角1钱5分,薄荷1钱5分,连翘1钱5分。

【功能主治】心经发热。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玉案》卷三

【处方】生地、木通、茯苓、山栀、甘草。

【功能主治】妇人胎前内热,小便尿血。

【摘录】《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二

【别名】实热导赤散

【处方】生干地黄2两,木通4两,黄芩1两,甘草1两。

【制法】上锉散。

【功能主治】宣导。主心气热。

【用法用量】实热导赤散(《普济方》卷三八四)。

【摘录】《得效》卷十一

【处方】生干地黄(净洗)1两,木通(去皮节)1两,黄芩2钱半,赤茯苓(去皮)2钱半,甘草3钱。

【功能主治】小儿心经壅热,烦躁睡语,或时复上窜咬牙,小便黄涩,久则成惊,触物易动。

【用法用量】每服2钱,水1盏,加竹叶3皮,煎7分,不拘时候温服。或加麦门冬(去心)同煎。

【摘录】《活幼心书》卷下

【处方】水通1钱,生干地黄2钱,甘草7分,麦门冬(去心)1钱,灯草15茎。

【功能主治】大人、小儿心经内虚,邪热相乘,烦躁闷乱,传流下经,小便赤涩淋沥,脐下满痛;及血淋。

【用法用量】水1盏半,煎至7分,食前温服。

【摘录】《医方类聚》卷一三六引《经验良方》

【处方】黄连、黄芩、车前子、木通、滑石、大黄、枳壳各等分。

【功能主治】通利小便。主痔漏敷后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医方类聚》卷一八三引《修月鲁班经》

【处方】黄连(去须)1两,麦门冬(去心)1两,半夏(汤泡7次)1两,地骨皮(去木)1两,茯神(去木)1两,赤芍药1两,木通(去节)1两,生地黄(洗)1两,黄芩1两,甘草(炙)半两。

【功能主治】心脏实热,口干烦渴;或口舌生疮,惊怖不安。

【用法用量】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8分,去滓服,不拘时候。

【摘录】《普济方》卷十六

【处方】生地黄2两,黄芩3两。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痔漏。

【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煎至6-7分,温服。

【摘录】《秘传外科方》引《李防御五痔方》

对于导赤散等很多中药方剂来说,如果改变各个中药材的数量,配比或是制作方法等,都将会得出不同的效果,所以我们要严格按照医师的叮嘱服用,不要擅自更改。

辰砂导赤散的功效与作用


随着现在人对于健康的关注,在平时的时候也非常注意补充营养和调理身体,在如今市场上,中西药各有各的优势和不足,而中药方剂由于天然无公害,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下面为大家介绍一种:辰砂导赤散。

【别名】辰砂导赤汤

【处方】茯神、人参、黄连(炒)、栀子仁(炒)、麦门冬(去心)、木通、石菖蒲、灯心、辰砂(另研)、牛黄(另研)。

【功能主治】痘,毒气内攻,神思不清,发热谵语,如见鬼神,或梦中喃喃,或狂走、寻衣摸床者。

【用法用量】辰砂导赤汤(《片玉痘疹》卷六)。《片玉痘疹》有白术,无茯神。

【摘录】《万氏家抄方》卷六

【处方】生地、木通、甘草、辰砂、滑石、黄连。

【功能主治】痘疮,心肝二经之火盛,发热,发惊者。

【用法用量】服此药,惊不退者,用泻青散。

【摘录】《片玉痘疹》卷三

上面已经详细为大家推荐了辰砂导赤散,大家可根据自己的需要,熬制不同的养生方剂,尤其是家中有老人和小孩的家庭,更应该照顾老人和小孩的身体需要。

防风导赤散的功效与作用


防风导赤散是什么大家知道吗,其实它是一味中药方剂,而且防风导赤散的功效与作用是非常的大的,能够治疗很多种类型的疾病。那么我们一起来了解些防风导赤散的相关知识吧。

【处方】生地黄、木通、防风、甘草、黄苓、赤芍、羌活各等分。

【功能主治】小儿初见惊搐之证,而热尚浅者。

【用法用量】每服3钱,加竹叶3片、灯草3茎,水煎服。

【各家论述】生地黄滋肾水以济心火,木通泻心火于小肠,防风宣达肝木之气,甘草和中缓肝,黄芩保肺清肺气,赤芍敛肝靖血热,羌活助防风以达肝气,且祛外风,竹叶达肝气,灯草除心火于下极。

【摘录】《医林纂要》卷九

【处方】导赤散加防风。

【功能主治】小儿初惊。

【用法用量】《朱氏集验方》本方用法:每服三钱,水1盏,竹叶少许同煎。

【摘录】《观聚方要补》卷十引《局方》

以上就是本文对于防风导赤散这种中药方剂的一些介绍,现在人们对养生都已经重视起来,特别是各大电视上都会报道一些有关养生的方法,从饮食方面到运动方面等。大家也可以多学习一些这样的方法,对自己的身体进行好的调养。

加减退赤散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方剂加减退赤散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而且加减退赤散营养丰富,含有很多医药成分,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处方】酒黄芩12g,秦皮3g,赤芍9g,牡丹皮9g,生地9g,木通3g,炒栀子6g,青黛0.3g。

【功能主治】清心凉肝退翳,活血祛瘀通脉。主赤膜下垂初起,菲薄翳膜,从白睛上部发起,其上有赤丝牵绊,逐渐变厚增大,下侵风轮,甚至掩及瞳神,影响视力,障边赤脉尽处常起星翳数点,色黄或白,肥而厚,似凝脂之微。常伴有头痛目昏,酸涩难睁等症。

【用法用量】

【各家论述】方中酒黄芩、秦皮、青黛清肝中郁火,秦皮且能退翳;生地、木通、炒栀子清心中邪热,木通且能通脉;赤药、牡丹皮活血凉血祛瘀以退目赤。

【临床应用】赤膜下垂赵某,女,48岁。左目沙涩不适5-6个月,时轻时重,近十几天来症状忽然加重,目珠涩痛,流泪羞明,视物不清。检查,左眼上睑睑内椒粒密集,疙瘩不平,赤膜从白睛上方垂下,已近瞳神边缘,赤脉密集,此为赤膜下垂。投以加减退赤散加川黄连1.5g。外用海螵蛸棒擦法,治疗睑内椒粒,服药6剂,摩擦:次。复诊:睑内椒粒见疏,赤膜稍退,又行擦法1次,服上药6剂。睑内椒粒大部已平,留有少量疤痕,眦帷部尚有少数椒粒,赤膜已去大半,已不羞明流泪,视物较前清晰,又服上方21剂而愈。

【摘录】《张皆春眼科证治》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也已经了解了加减退赤散的组成药材等,也证明了这款方剂的纯天然无公害。大家可以放心服用。

加减导赤泻白散的功效与作用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