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中药养生方剂 > 导航 > 中老年男人养生中药方剂

中老年男人养生中药方剂

2019-10-20

小儿夏季高热中药方剂

中药养生方剂。

千保健,万保健,心理平衡是关键。千养生,万养生,心理平衡是“真经”。随着时间的失衡,养生这个话题走入大众视野,不注意养生,将为我们的生活埋下悲剧的种子。如何在中医养生方面行稳致远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小儿夏季高热中药方剂”,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中药处方

【辨证】暑热伤阴,阴虚火旺。

【治法】清热涤暑。

【方名】清络饮加味。

【组成】青蒿3克,黄芩3克,银花5克,扁豆花3克,竹叶3克,荷叶3克,西瓜翠衣5克,丝瓜络3克,益元散5克,鲜小青(爵床)10克,五叶莲(蛇含)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张芝芳方

高热

发热是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高热(High Fever)在临床上属于危重症范畴。小儿正常体温常以肛温36.5~37.5℃,腋温36~37℃衡量。通常情况下,腋温比口温(舌下)低0.2~0.5℃,肛温比腋温约高0.5℃左右。肛温虽比腋温准确,但因种种原因常以腋温为准。若腋温超过37.4℃,且一日间体温波动超过1℃以上,可认为发热。所谓低热,指腋温为37.5℃38、中度热38.1~39℃、高热39.1~40℃、超高热则为41℃以上。发热时间超过两周为长期发热。

概述

人体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其前部为散热中枢,后部为产热中枢,这两种调节中枢机能彼此相互制约,保持动态平衡,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小儿年龄愈小,体温调节中枢机能愈不完善,可致体温升高。新生儿汗腺发育相对不足,通过汗液蒸发散热受到限制,故天气炎热时,也可致体温增高。

发热与病情轻重有时不一定平行。婴幼儿对高热耐受力较强,即使体温高达40℃,一般情况仍相当好,热退后很快恢复。相反,体弱儿、新生儿即使感染很严重,体温可不高甚或不升。年长儿体温较稳定,若体温骤然升高,全身情况较差,常常反映有严重疾病存在。

热型分为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和双峰热等,在一定范围内,热型对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由于小儿对疾病的反应与成人不同,其热型的表现不如成人典型。加之,近年来抗生素与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于临床,热型随之发生变化,因而热型的特点,在疾病的鉴别诊断中已失去其原有的重要性。

发热是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发热可使吞噬细胞活动性增强,抗体生成增多,白细胞内酶的活力及肝脏的解毒功能增强,抵御疾病的侵袭,促进机体恢复。因此,如发热不是太高,一般情况尚好,不应盲目或急于降温治疗。但是发热过久或高热持续不退,对机体有一定危害性。可使代谢加快,耗氧量增加,脂肪代谢发生紊乱而致酮血症,发生自身蛋白质的破坏而致消瘦,脑皮质兴奋、抑制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消化酶活力降低,胃肠功能紊乱等,出现一系列严重症状,加重病情,影响机体恢复,因此应尽快查明原因。

病因

急性高热

1.感染性疾病急性传染病早期,各系统急性感染性疾病。

2.非感染疾病 暑热症、新生儿脱水热、颅内损伤、惊厥及癫痫大发作等。

3.变态反应 过敏,异体血清,疫苗接种反应,输液、输血反应等。

长期高热

1.常见病 败血症、沙门氏菌属感染、结核、风湿热、幼年类风湿症等。

2.少见病 恶性肿瘤(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结缔组织病。

高热是一些疾病的前驱症状,引起发热的病因可分为急性感染性疾病和急性非感染性疾病两大类。前者最为多见,如细菌、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消化道、尿路及皮肤感染等,后者主要由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药物热、血清病以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代谢疾病所引起。

生理反应

发热是人体患病时常见的病理生理反应。不同的疾病,在发热时常有不同的其他症状,大体地说有如下几种情况:

1. 发热伴寒战,可能是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或败血症等。

2. 发热伴咳嗽、吐痰、胸痛、气喘等,可能是肺炎、胸膜炎、肺结核或肺脓肿。

3. 发热伴头痛、呕吐,可能是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

4. 发热伴上腹痛、恶心、呕吐,可能是急性胃炎、急性胆囊炎等。

5. 发热伴下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便等,可能是细菌性痢疾。

6. 发热伴右上腹痛、厌食或黄疸等可以是病毒性肝炎或胆囊炎。

7. 发热伴关节肿痛,可能是风湿热或败血症等。

8. 发热伴腰痛、尿急、尿刺痛,可能是尿路感染、肾结核等。

9. 发热伴有局部红肿、压痛,可能是脓肿、软组织感染等。

10. 间歇性发热伴寒战、畏寒、大汗等,可能是疟疾或伤寒等病。

11. 发热伴皮下出血及粘膜出血,可能是流行性出血热、重症病毒性肝炎、败血症或急性白血病等。

综述

对高热患者应及时适当降温,以防惊厥及其它不良后果。对既往有高热惊厥史或烦躁不安者,在降温同时给予镇静药。发热待诊者,尽可能查明原因,可暂不给予特殊治疗,否则改变热型,模糊临床征象,延误诊断。

降温措施

1.物理降温 将患儿置放于环境安静、阴凉、空气流通处。用冷温毛巾或冷水袋,敷头额、双腋及腹股沟等部位,或用布包裹的冰袋枕于头部或放置于上述部位。亦可用冷水(28~30℃)或酒精(30~50%)于四肢、躯干两侧及背部擦浴。擦浴时如患儿出现皮肤苍白或全身皮肤发凉应立即停止。也可用冷生理盐水(30~32℃)灌肠,对疑为中毒型菌莉者更为适宜,既可降温,又便于取粪便标本送检。

2.针刺降温 常用穴位为曲池、合谷、大椎、少商、十宣等。

3.药物降温 对未成熟儿,小婴儿与体弱儿一般不用解热剂降温。常用的解热剂有ApC5~10mg/kg/次,或阿鲁散1-2岁婴儿每次1-2片(每片含阿斯匹林0.06克,鲁米那0.015克)。也可用小儿退热栓(扑热息痛栓),1~6岁,1粒/次,一日1-2次,将栓剂塞入肛门。

其它对症处理

高热时不显性水分丢失增多,加之食欲减退,应及时补充水份和电解质。口服有困难者给予静脉补液,并注意热量的供给,使用1:4(含钠液:葡萄糖液)液,可适当予以钾盐等。

对伴烦躁不安、反复惊厥或一般降温措施效果不著者,可酌情选用氯丙嗪与异丙嗪。

病因治疗

对于由感染引起的高热,应根据病情选用有效抗生素治疗。对局部感染病灶要及时清除。因非感染性疾病所致的高热,也需根据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预防

1、衣着要凉爽,切忌采用捂被子发汗的办法。

2、居室空气要流通,必要时用电扇来回吹风,千万不可关窗闭户不让孩子见风。

3、鼓励饮水,保持口舌滋润,小便通畅。

4、注意营养,不要随意忌口,无明显咳嗽的可多吃点水果,尤其西瓜,既能补充水分、糖分和维生素,又有清热的功效,此外还应注意大便通畅。

5、由于高热常见于体质较差的小儿,因而平日要加强体质锻炼,增强肌体免疫力;

6、注意及时增减衣服,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7、常备退热药,观察测量体温,一旦达38℃即口服退热药物,以防高热引起抽搐。

8、密切观察病情,防止复发。

ys630.coM延伸阅读

产后发热中药方剂


产后发热对于一些女性来说,它是在产后会遇到的问题,但大部分女性都对产后发热不是太了解。产后发热症状是什么呢?那么有哪些中药方剂学来治疗产后发热呢?有没有产后发热治疗方法呢?带着这些疑问,跟着小编一起去下面的文章中看看吧!

中药处方

〖辨证〗

邪在少阳,产后阴虚发热。

〖治法〗

清热育阴。

〖方名〗

小柴胡汤。

〖组成〗

人参4.5克,花粉6克,黄芩3克,柴胡3克,甘草3克,生姜3片。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

《女科切要》卷七。

产后发热症状

1.感染邪毒

产后血室正开,若接生不慎或护理不洁,邪毒趁虚侵犯胞宫,正邪交争而致发热;

2.外感

产后气血骤虚,元气受损,腠理不密,外邪趁虚而入,营卫不和,可致发热;

3.血瘀

产后恶露不畅,瘀血停滞,阻碍气机,营卫不通,郁而发热;

4.血虚

产时、产后失血过多,阴血骤虚,以致阳浮于外而发热。西医认为引起产褥热的主要原因为各种细菌、支原体、衣原体引发的产褥感染,主要有外源性和内源性两个感染途径。若接生时消毒不严或护理不洁及产妇临产前有性生活等可致外界病原菌进入产道引起感染,称为外源性感染。若产妇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下降时,导致寄生于正常孕妇生殖道的病原体数量、毒力增加时引发的感染,称为内源性感染。

结语:通过以上文章的介绍,大家应该对产后发热有所了解了吧。其实有了产后发热的情况,我们并不用慌张,也不要为它而苦恼,按照文章的办法来做,应该可以对产后发热的症状有所缓解。希望小编的文章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帮助。

小儿厌食中药方剂


这个小儿厌食一定要治疗,不然的话,小儿非常很有可能会出现营养不良的症状。那么,这个小儿厌食应该如何进行治疗呢?治疗小儿厌食的中药方剂是什么?小儿厌食的症状是什么?

厌食是近十几年来比较多见的消化道疾病,主要是由于喂养不当、多病久病及先天不足,而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所引起。

患病的小儿最主要的症状是食欲不振,甚至厌恶进食。本病各个年龄都可发生,以1~6岁为多见,城市儿童发病率较高。

其发生无明显季节性,但夏季暑湿当令,可使症状加重。一般预后良好,但长期不愈,可造成气血生化乏源,抵抗力差,易感外邪,合并贫血,甚则转为营养不良。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厌食症。

简易方药

(1)苍术、山楂各10g,陈皮、鸡内金各6g,水煎服,每日分3~4次服。用于脾运失健证。

(2)全蝎8g,鸡内金10g,研极细末。2岁以下0.2g,3岁以上0.6g,每日2次。连服4日为1个疗程,每疗程间歇3日。用于脾运失健证。

(3)皂角,研末,过100目筛。1~2岁0.3g,3~4岁0.5g,5~6岁0.8g,每日2次,糖水送服。用于脾胃气虚兼痰湿内阻证。

(4)山药10g,焦山楂、鸡内金、扁豆各6g,甘草4g,乌梅、沙参、白芍药各5 g。水煎服,每日 1剂。用于胃阴不足证。

(5)太子参30g,枸杞子15g,五味子6g,鸡内金10g,煎后去渣,加适量蜂蜜即可。每日1剂,早晚分服。用于胃阴不足证。

中成药

(1)健脾八珍糕,每次2~4块,每日3次。用于脾运失健证。

(2)曲麦枳术丸,每次3~6g,每日2次,饭前服。用于脾运失健兼食滞证。

(3)香砂六君丸,每次3g,每日2~3次。用于脾胃气虚证。

(4)儿康宁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3次。用于脾胃气虚证。

小儿厌食的主要症状

厌食的小儿主要的症状就是食欲不振,形体略消瘦,面色稍微发黄,小儿一般来说精神都比较好。

按中医辨证,大部分的小儿食欲不振,厌恶进食,食不知味,多食或强迫进食后则恶心、呕吐、脘腹胀满,精神尚好,形体略瘦,是脾运失健证。

病程较长的小儿,或体质比较差的小儿可以见到食欲不振,不思进食,形体消瘦,伴面色萎黄,精神委靡,食少懒言,小便多,大便溏薄,夹不消化食物残渣,容易出汗,经常感冒,是脾胃气虚证。

有些小儿由于患肺炎、麻疹后,食欲不振,不欲进食,口舌干燥,食少饮多,面色欠华,皮肤失润,大便偏干,小便黄赤,甚至烦躁少寐,手足心热,舌质红少苔,是胃阴不足证。

结语:以上的这篇文章的相关介绍,相信看完了以上的这篇文章之后,大家对这个小儿厌食的中药方剂一定也是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和独到的了解了吧!没错哦!小儿厌食的中药方剂真的很有效没懂的话!就再看一遍哦!

小儿遗尿中药方剂


这个小儿遗尿是一个比较常见的症状,这种症状一定要及时的进行治疗。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这个小儿遗尿的中药方剂以及这个小儿遗尿的症状和药膳方,赶紧来看看!

遗尿就是夜间熟睡时小便自遗,俗称尿床。因为年幼小儿不会控制小便,所以女孩4岁、男孩5岁以上经常睡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才诊断为遗尿。约有15%~20%的5岁儿童,5%的10岁儿童,2%的12~14岁儿童患遗尿症。遗尿大多数病程长,或反复发作,重症病例白天睡眠中也会发生遗尿,虽然预后比较好,但会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与生长发育。

主要症状

轻症的小儿夜间遗尿,数夜1次或1夜1次,严重的可1夜数次,甚至白天睡眠时也见遗尿。

按中医辨证,睡中遗尿,醒后方觉,每晚1次以上,小便清长,面色苍白,腰膝酸软,形寒脚冷,智力较同龄儿稍差,属于肾气不足证。睡中遗尿,量不多但次数频繁,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自汗出,易感冒,是肺脾气虚证。部分小儿睡中遗尿,小便黄而尿少,性情急躁,夜梦多,或夜间磨齿,手足心热,面赤唇红,口渴饮水,甚或目睛红赤,是肝经湿热证。

药膳方

(1)益智仁、乌药、小茴香各10g,装入猪膀胱内,用线将口扎紧,与鸡内金10g一起,用沙锅以文火将猪膀胱煮至烂熟,去药渣,加入大青叶10g,早晚空腹吃猪膀胱喝汤,连服5剂为1个疗程。

(2)猪小肚1具,纳入西洋参1.8~2g,加水炖服,每日1次。

(3)将鸡蛋大头一端轻敲1小孔,放入白胡椒5~7粒,再取原破片封住小孔,蒸熟。5岁以下患儿每晚蒸吃1个,5岁以上每晚蒸吃2个,一般连吃5~7日即可。

(4)狗肉250g,黑豆100g,文火炖煮,肉汤顿服。

外治疗法

(1)五倍子、何首乌各3g,研末,用醋调敷于脐部,外用纱布覆盖,每晚1次,连用3~5次。

(2)覆盆子、金樱子、菟丝子、五味子、仙茅、补骨脂、山茱萸、桑螵蛸各60g,丁香、肉桂各30g,研末装瓶备用。每次1g,填入脐中,滴1~2滴白酒后,外用胶布固定,3日换药1次。

(3)鲜葱根7个,生硫黄末45g。先将葱根捣烂,与硫黄末拌匀,睡前置药于脐部,油覆盖,纱布固定,次日晚继用1次。

推拿疗法

(1)用掌跟揉丹田200次,摩腹20分钟,揉龟尾30次。较大儿童可用擦法,横擦肾俞,以热为度。

(2)补脾土、补肾水各800次,推三关300次,揉丹田20分钟,按百会50次,每日下午进行。

结语:看完了以上的这篇文章之后,相信广大的读者朋友们对于这个小儿遗尿的中药方剂一定是有了一个比较全新的认识和一定的了解了吧!如果想要有效地治疗,还是请到正规的医院进行就诊哦!

小儿哮喘中药方剂


小儿哮喘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病症,这种病症一定要及时的进行治疗。那么,这个小儿哮喘应该如何进行治疗呢?治疗小儿哮喘的中药方剂是什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这个小儿哮喘的症状吧!

哮喘也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呼吸道疾病,患病的小儿可以见到发作性的哮鸣气促,呼气延长,严重者还可以见到口唇青紫。哮喘在春秋两季的发病率比较高,常常会反复发作,往往是因气候骤然变化而诱发,以夜间和清晨居多。随着小儿生长发育的完善,发作可逐渐减少,以至痊愈。部分小儿有家族史,常常久治不愈,病程越长,对患儿机体影响则越大。哮喘包括了西医学所称的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

1.简易方药

(1)麻黄粉0.1g,枳壳0.2g,大黄粉0.3g。上药研细粉后装入胶囊备用。每丸0.6g,每日3次,每次剂量视年龄、病情给予1/2~2丸。用于痰热咳喘。

(2)地龙研为细粉,口服,3岁每次1~3g,每日3次。用于哮喘发作。

(3)沉香2.5g,侧柏叶3g,共为细粉,临睡前顿服。用于哮喘夜间发作。

(4)皂荚15g,水浸白芥子20g,12小时后焙干,每次1~1.5g,每日3次。用于哮喘发作期痰多者。

(5)玉竹10g,白梨1个,水煎,分3次服。5岁者吃梨饮汁,每日3次,连服1个月。用于哮喘肺虚有热者。

(6)胡桃肉3~5g,每日3次,久服。用于哮喘缓解期肾虚者。

(7)黄芪5g,乌梅3g,五味子2g,甘草2g,大枣5枚,水煎2次,混合药汁,加热浓缩至15ml,1~3岁每次5ml,每日3次,连服1个月,有脱敏作用。用于哮喘的预防。

(8)何首乌10g,牡蛎、胡桃仁、补骨脂各15g,共为细粉,每次5g,每日3次,久服可预防哮喘。

2.中成药

(1)寒喘丸,每次2~4g,每日2次。用于寒喘证。

(2)百花定喘片,每次2~4片,每日2次。用于热喘证。

(3)蛤蚧定喘丸,每次3~6g,每日2次。用于肺肾两虚。

(4)河车大造丸,每次3~6g,每日3次。用于缓解期肺肾阴虚。

(5)黄芪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2ml,每星期2次。用于缓解期肺脾两虚。

主要症状

哮喘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发作时常有剧烈咳嗽,随之咯大量白色泡沫状粘痰,患儿烦躁不安,呼吸困难伴呼吸性哮鸣,夜间重,可自行缓解。严重者不能平卧,面色苍白,鼻翼煽动,口唇、指甲青紫。部分患儿哮喘持续发作24小时以上,一般治疗效果较差,称为哮喘持续状态。

按中医辨证,哮喘发作期有寒热两型,寒性哮喘发作时气促哮鸣,痰涎稀薄,颜色白有泡沫,面色晦暗,畏寒肢冷,口不渴或者口渴喜欢喝热的饮料。热性哮喘发作时气息短粗,痰黄而粘,咳痰不利,面色潮红,心中总是烦热,口渴喜欢喝冷的饮料。

哮喘平时不发作,称为缓解期,哮喘的缓解期多表现为虚证,属肺气虚的患儿,可以见到白天容易出汗,怕风,没有力气,不喜欢说话;脾气虚的患儿,食欲不振,吃饭很少,大便不成形,痰多;肾气虚的患儿,可以见到腰酸耳鸣,稍微活动则气喘更加厉害。

结语:看完了以上的这几种能够治疗小儿哮喘的中药方剂,相信广大的读者朋友们对于这几种中药方剂应该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相关的认识。那么,如果想要得到更好的治疗的话!还是请到正规的医院进行就诊哦!

小儿感冒中药方剂


中药处方(一)

【辨证】外感风热,内挟食积。

【治法】疏风解表,清热消食。

【方名】祛风寒。

【组成】金银花6克,钩藤6克,薄荷6克,连翘6克,蝉蜕3克,炒莱菔子5克,甘草2克。

【用法】此为1岁以下小儿剂量,不足1月减半,2岁以上小儿剂量加倍。加水120毫升,煎至60毫升,分3次服,每日1剂,亦可研细末,每服3-6克,白开水冲服。

【出处】周济安方。

中药处方(二)

【辨证】外感温热,饮食积滞。

【治法】清宣导滞。

【方名】清宣导滞汤。

【组成】生石膏15-60克,花粉9-15克,青蒿9-18克,白薇31克,桑叶9-12克,赤芍6-9克,柴胡6-9克,荆芥9克,黄连3-6克,山楂9-15克,建曲9-15克,槟榔6-9克,板蓝根15-31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文火煮沸5-10分钟,去渣取汁,视患儿年龄,适量频服。年龄较大的患儿可作茶饮,不计时服。药后勿外出,宜休息,取微汗。

【出处】王静安方。

中药处方(三)

【辨证】邪在卫分或卫气同病。

【治法】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方名】石膏知母青蒿汤。

【组成】生石膏10-25克(先煎),知母6-10克,青蒿10-15克,甘草3-5克。

【用法】水煎汤频频口服,每日1剂。

【出处】陈进方。

中药处方(四)

【辨证】风邪挟湿,阻中发热。

【治法】解表化湿,清热和中。

【方名】新加正气汤。

【组成】苏叶10克,藿香10克,连翘15克,薄荷5克,白芷10克,川连10克,黄芩10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水煎为150毫升,1岁以内1次服20毫升,2岁以内30毫升,3岁以内40毫升,隔2小时服1次,日服4次,3岁以上150毫升,分3次口服。

小儿药疹中药方剂


这个小儿药疹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病症,如果不能够及时的进行治疗,很可能会患有其他的不同的并发症。那么,这种病症应该如何进行治疗呢?治疗的偏方又有什么?小儿药疹的症状是什么?接下来赶紧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药疹又称药物性皮疹,是药物经各种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的皮肤粘膜炎症反应。药疹发病较急,严重者可以累及内脏。

近年来,由于医药工业迅速发展,新药不断产生,从国外进口的新药也不断增加,致敏药物的种类亦逐渐增多,发生药疹的小儿也逐年增多。

1.外治疗法

(1)三黄洗剂,每日1包,外洗。用于小范围皮损未破溃者。

(2)青黛散,每次适量,每日1次。用麻油调敷,用于小范围皮损未破溃,有糜烂渗液者。

(3)黄芩油膏,外搽,每日1次。用于有脱屑者。

(4)苦参10g,黄芩10g,黄柏10g,水煎外洗,每日2~3次。用于大面积皮损者。

(5)紫柄冬青适量,用麻油调敷,每日1次。用于皮损固定者。

(6)芒硝30g,自矾30g,取冷开水100ml。将上药溶解过滤,用纱布浸泡药液后敷于创面,每日1次。用于因外用药引起的药疹。

2.西药

(1)扑尔敏,每日每千克体重0.3~0.4mg,分3~4次服。

(2)息斯敏,6岁以下每日2 mg,6~12岁每日5 mg,12岁以上每日10mg,分3次服。

(3)维生素C,每日300~600mg,分3次服。

(4)泼尼松,每日20~40 mg分2~3次服。

(5)3%硼酸液湿敷,用于小面积皮肤糜烂者。

主要症状

药疹的症状多样,表现复杂,但都有明确的用药史和经过一定的潜伏期。主要症状是皮疹,在出疹前有发热、头痛、大便干结等前驱症状。皮疹类型多样,除固定型皮疹外,还有发病突然,皮疹对称,泛发,颜色鲜艳,瘙痒的特点。

按中医辨证,如皮疹以红斑、丘疹、风团为主,来势急,分布疏散或紧密,上半身多,皮肤鲜红瘙痒,伴发热,恶寒,口渴,大便干结,是风盛热毒证。

如果见皮肤肿胀,潮红,有水疱、糜烂、渗液,病势较重,皮损容易擦破,分布广泛,又痒又痛,伴胸闷,食欲不振,是热毒挟湿证。

见皮肤或粘膜起红斑,或针尖大小瘀点,色泽鲜艳,压之不退色,皮肤鲜红疼痛,灼热瘙痒,甚至口腔、外阴糜烂疼痛,伴发热,口干,便秘,是血热入营证。

如果严重药疹后期,见皮肤潮红,大片脱皮,粘膜剥脱,伴精神委靡,口干唇裂,食欲不振,大便干结,是气阴两伤证。

结语:通过以上的这篇文章在那个相关介绍之后,相信绝大多数的读者朋友们对于这个小儿药疹的中药方剂一定是有了一个比较全新的认识和了解了吧!如果小儿药疹不见好转,还是请及时有效的就医哦!

治疗经行发热中药方剂


经行发热的病因有很多种,这种症状在生活中并不常见,它的症状表现很是明显,但是有的时候不及时的治疗可能会造成很多的原因。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治疗经行发热中药方剂有哪些?又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呢?

经行发热病机

1. 肝肾阴虚

素体阴血不足,或房劳多产,或久病耗血伤阴,致肝肾阴虚,阴虚生内热,经行之际,血注胞宫,营阴愈虚,虚阳浮越,以致经行发热。

2. 血气虚弱

禀赋素虚,或劳倦过度,或久病失养,血气不足,经行气随血泄,其气益虚,营卫阴阳失调,遂致低热不扬。

3. 瘀热壅阻

经期产后,余血未净,或因经期产后外感内伤,瘀血留滞胞中,积瘀化热,经行之际,血海充盈,瘀热内郁,气血营卫失调,遂致经行发热。

中药处方(一)

辨证

肝胆火郁。

治法

清肝泻火,活血调经。

方名

达气养营汤。

组成

人参3克,黄连3克,当归身9克,白芍9克,川芎4.5克,木香3克,白豆蔻3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

《陆氏三世医验》卷五。

结语:通过以上文章介绍我们是不是对中医方剂治疗经行发热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治疗经行发热的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辩证施治,最好是发现症状及时的治疗。以上的中药方剂希望能帮助到有这类症状的患者。

小儿积滞中药方剂


中药处方(一)

【方名】小儿积滞方剂一。

【组成】厚朴200克 茯苓100克 建曲100克 谷芽100克 麦芽100克 槟榔100克 广木香50克 内金60克。

【用法】上药按质分炒(广木香后下)共研细末,瓶装备用。每日3次。1岁以内,每次2克;1~3岁,每次3克;1~7岁,每次5克;7岁以上,每次6~10克。

【主治】积滞。症见纳呆,口渴喜饮,口臭,嗳腐吞酸,腹部胀满,大便或干或溏,头顶法多,手足心热,夜寐不安,舌苔厚腻等。

【加减】临床若兼风寒加苏叶、姜夏;兼风热者加银花、连翘,兼暑湿加藿香、佩兰;兼发热者加地骨皮;口臭加生石膏。

【出处】中药方剂大全。

中药处方(二)

【方名】小儿积滞方剂二。

【组成】建曲6克 谷芽6克 麦芽6克 焦鸡内金6克 焦山楂9克 莱菔子6克 香附3克 广陈皮3克 炒积壳3克 厚朴6克 甘草1.5克。

【用法】每日1付,研粗末,水煎,分3~4次温服。3岁小儿用量。

【治法】消积和胃,理气止疼。

【主治】消化不良,饮食积滞。症见胃脘胀满,按之作痛,纳食不佳,大便有不消化食物。

【出处】中药方剂大全

小儿夏季高热中药方剂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