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养生人群 > 中医心理健康养生 > 导航 > 老人心理健康养生知识

老人心理健康更需管理

中医心理健康养生。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生活中,人们越来越关注养生方面的话题,勿以善小而不为,养生的“善”在于平日的积累。面对不同人群的养生纷繁的话题,我们如何正确认识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养路上网站小编特地编辑了“老人心理健康更需管理”,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健康管理直向天津特别报道(四)任勇姚文生

很多老年人由于难以适应退休后生活环境的变化,加之独居生活使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被隔离、被冷落、被社会所弃的心理感受逐渐滋生,最终导致心理障碍。

记者任勇摄影姚文生

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剧,越来越多老年人出现心理问题。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却长期为人们所忽视,直至空巢老人法庭自爆、六旬老太斧杀老伴等悲剧的上演,这一问题才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日前,南方某省一60多岁备受孤独折磨的空巢老汉,为让外出打工的儿子回到自己身边,竟将其子告上法庭,在法庭多次调解未果的情况下,一时冲动怀揣雷管自爆于法庭之上。

近日,本市一六旬老太因无法忍受退休后丈夫的长期虐待,趁丈夫熟睡时用利斧将其残忍杀害。

这些活生生的令人痛心的悲剧,不得不让我们将焦点转到老年人心理健康这个被很多人忽视了的问题上来。本市首家专业从事健康管理服务的机构———市九月九康保中心的心理健康顾问蒋雪峰,值此本报天天健康工作室直接参与发起以关爱生命、管理健康为主题,免费为万名退休职工健康体检大型公益活动之际,提醒广大读者:心理健康是老年人生存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幸福晚年的前提和保证。子女在关注、管理老年人身体健康的同时,更需对其心理健康实行有效管理。

85%老人有“心”病

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

国家有关部门统计资料表明,由于老年人大脑功能退化和离、退休前后生活的急剧变化,85%的老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27%的老人有明显焦虑、忧郁等心理障碍,0.34%的老人有一定的精神分裂症状,0.75%的老人患老年痴呆症。可见,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大问题。蒋雪峰说,世界卫生组织有关健康的纲领性标准包括心理健康、体格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四个方面,其中心理健康是统领性健康标准,也是健康管理中个人健康促进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市去年60岁以上老年人已占城市总人口的13%,超过老龄化社会标准3个百分点,标志着本市已完全步入老龄化社会,因而,关注老人心理健康更加重要。

健康观念相对落后

导致老人“心”病被忽视

“老年人心理疾病与一般生理疾患一样,同样要经历由健康到亚健康再到疾病的由量变到质变过程。”蒋雪峰说,当老年人出现孤独、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时,若不经很好地干预和指导,就会演变为心理疾病,严重影响正常生活,个别重症患者甚至会做出如文章开头例子中所述的极端行为。但事实上,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往往被人们忽视。其原因主要是,健康观念相对落后导致很多子女认为老人不愁吃、不愁喝,体格没毛病就行,或子女工作太忙很少有时间陪伴老人,而忽视了其心理感受,导致老年人心理疾病高发。

退休空巢“心”病诱因

被冷落感受导致心理障碍

张某是本市某高校教师,虽老伴早逝、子女出国不在身边,但平时上课、批论文、带研究生,工作一大堆,生活也很充实、快乐。可自从退休后,他突然闲了下来,终日在家无所事事,思维变得恍惚,成天少言寡语、无精打采,人一下子老了许多。

蒋雪峰说,现在社会进入多元化,很多价值评判标准发生改变,当老人思想中根深蒂固的标准与现有标准发生矛盾时,就会发生心理疾病,这是老年人心理障碍的产生根源。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和竞争的日益激烈,退休、空巢成为老年人群的普遍现象,这成为诱发他们心理问题的“导火索”。张某由于难以适应退休后生活环境的变化,加之独居生活使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被隔离、被冷落、被社会所弃的心理感受逐渐滋生,最终导致心理障碍。

“心”病严重伤身

消极情绪破坏身体免疫系统

“心理障碍不单影响心理,”蒋雪峰指出,“它将极大危害老年人身体健康。”现代医学证明,消极情绪是破坏身体免疫系统的一大“元凶”,是身心疾病的诱因,30%至40%常见病的发生、发展与其有关。被称为老年人“三大杀手”的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的致病因素中,心理原因已超过生理原因。同时,心理疾病还会诱发或加重老年人原有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等。大量实践证明,情绪的稳定、健康的心理可起到预防疾病、控制病情、延缓衰老的作用。

老人心理咋管理

个人家庭社会三方管理不能少

蒋雪峰认为,老年人要拥有健康心理,需从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管理。个人方面,老年人应摆正心态。“好汉不提当年勇”,不要只想过去的辉煌,应转移注意力,利用退休后充裕的时间尽情享受生活,多参加老年社团,培养兴趣爱好;其次,多和人交流、沟通,学会排解不良情绪。家庭方面,子女应多抽时间陪陪老人,因为老年人对情感的需求超过一切;此外,子女不要事事包办,应适时、适度地让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满足其心理上的“被需要”感。社会方面,应为老人提供参与社会活动、满足自身爱好的机会和条件。作为专业健康管理服务机构,九月九康保中心将在这方面为老年朋友提供全方位、个性化服务,包括心理健康检查、心理健康促进计划,以及心理咨询、讲座、沙龙(如书画比赛、文娱)等,以更好地帮助老年朋友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晚年。

相关阅读

老人心理健康12条


心理专家吉中孚告诉记者,老人心理健康有12条标准,老年朋友不妨加以对照,找出自己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调整。

1.感知觉保持尚好 老年人的感知觉常出现一定程度的减退,但可以通过适当的手段进行弥补,如戴眼镜、使用助听器等。调整后判断事物不经常发生错觉。

2.能充分利用老人的记忆特点,使记忆保持较好状态在日常生活中,不用人提醒常能记住重要的事情。能轻松地记住刚读过的7位数字。

3.能处理日常生活 逻辑思维健全,回答问题条理清楚明了,说话不颠三倒四。对外界事物能进行正常的分析、判断。

4.情感反应适度 积极的情绪多于消极的情绪,具有自我控制能力,情绪稳定,乐观开朗。对自己内心的抑郁能及时表达出来,当挫折和打击突然出现时,能冷静对待,并能在较短时间内调整自己的心态,摆脱逆境。对发生的不愉快事情不去反复回忆,能保持愉快而又平衡的情绪。

5.对精神刺激或压力具有承受力和抵抗力 每个人对精神刺激的反应有所不同。如亲人不幸死亡,有人悲痛欲绝,大哭不止;有人虽受强烈的情感打击,但仍可理智处之;有的人则可能导致反应性精神病或癔症。健康的心理状态应具有一定耐受力。

6.意志坚强,保持正常的行为 办事有始有终,不轻易冲动,其行为表现符合大多数老年人的行为规范。

7.有良好的自我认识 对自己的作用和价值有正确的认识,知道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尊重自己,尊重他人;既不自满,也不自卑;一切行为三思而后行,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心中有数。

8.热爱生活,有奋斗目标,善于接受新事物 坚持学习某些方面的知识或技能。有正当的兴趣爱好。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为社会服务,不计较个人得失。勇于克服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在工作和生活中享受乐趣。

9.具有现实主义态度 对现实有客观的认识,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适当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

10.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与多数人友好相处,以礼相待,礼尚往来,感情上能与别人互相交流,乐意帮助他人,也受他人欢迎。当一个人毫无理由与亲友断绝往来,把自己孤立起来并变得冷漠无情时,就要考虑他是否出现精神障碍;相反,过分交往,无选择地广泛交往,并过于热情和兴奋,也要考虑他是否属于躁狂状态。一般来说,人们在交往中应当适度。

11.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对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内环境)的适应能力是人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适者生存”是生物进化的普遍规律。人在一生中,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着的,要求人能随着环境的变化,保持良好的适应,这是判断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人人都会有些紧张,但有人能随遇而安很快适应,表明心理状态良好;有人则焦虑不安,血压升高,甚至出现躯体症状或精神症状;这是适应能力较差的表现。

12.意识保持清晰 老年入时有发生意识障碍,表现为老年人对周围环境及自身主观状态的认识能力的障碍。意识障碍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功能异常,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均受累,特别是表现在对时间、地点和人物辨认能力(即定向力)出现障碍。可以通过了解老年人的定向力和行为变化来确定有无意识障碍。

老人心理健康的威胁因素


老年人走的路比较多,经历的事情也比较多,可是,老人心理却如同孩童般的脆弱,本来他们可以安度晚年,过上幸福而无忧无虑的生活,为何还要承受心理问题带给他们的烦恼呢?心理学专家指出,老人心理健康受到下面这些因素的威胁:

死亡威胁:生老病死是生命的必然过程,然而对于年轻人来说,死亡似乎总是件很遥远的事情,而老年人则不同,迟暮之年,与死亡的距离越来越近,对死亡的畏惧也越来越强烈。

角色改变:从壮年到老年,是生活的重要转折,身体状况是如此,社会角色更是如此。每个人都是社会动物,角色的改变带来的心理落差,很容易诱发心理问题。

孤独处境:孤独感是老年人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老年人的心理会变得有些像孩子,格外敏感,依赖性特别强,特别需要别人的关心。而现代社会的现实,是年轻子女忙于工作,往往没有时间陪伴老人。

子女问题:许多老年人为子女操劳一辈子,退了休仍不能放下心来。子女虽已长大成家,却总把他们当孩子,担心他们不会这个不会那个。

病痛折磨:不可忽视的还有躯体方面的病痛。老年人难免患上一些病症,而且以慢性病居多,长期的病痛折磨容易使心情烦躁易怒,敏感多疑,而久久看不到治愈的希望也会让一些老年人丧失生活的希望。

内向个性:当然,以上只是一些影响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但并不是说人到老年就一定会发生心理问题。专家指出,心理障碍的发生与个人的性格因素也有一定关系。

老人心理健康受上述因素的威胁比较严重,因此,老年人要明白生老病死这个道理,对待人与事物要看开些,不要耿耿于怀自己没有了生存的意义,不能够创造价值,与儿女意见不和等鸡毛蒜皮小事,要着眼于自己幸福的晚年生活。

老人心理健康五原则


近年来,社会上流行的促进老年心理健康的一二三四五原则,对老年人养生保健十分有益,即“一个中心:以健康为中心;二个要点:潇洒一点,糊涂一点;三个忘记:忘记年龄、疾病、恩怨;四老:有个老伴、老本、老窝、老友;五要:要掉、要俏、要笑、要跳、要聊”。

一个中心:老年人应该保护好自己的心身健康。老年人心身健康了,就不会给社会和家庭造成负担,这本身就是对社会和家庭做贡献。一个心身健康的人,他的生活质量才能提高,才能享受到生活给予的乐趣。

二个要点:潇洒一点,糊涂一点。老年人应该活得更轻松一些、宽容一些。潇洒者,自然大方,轻松自如,不拘束;糊涂者,大彻大悟,淡泊宁心,不为琐碎事所扰。人生苦短,生命才是第一位的,何必斤斤计较那些生活中的无聊琐事?糊涂一点,宽容一点,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何乐而不为呢?

三个忘记:忘记年龄,忘记疾病,忘记恩怨。老年人不要总担心自己年事已高,疾病缠身,也不要总回忆过去的恩恩怨怨。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没有人能够逃脱这个过程,所以没有必要对必然要发生的事情过分担忧。人生旅途中难免会有一些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恩恩怨怨,没有必要对已经过去的事情斤斤计较。老年人应该放松自己,乐观地生活,这才是最重要的。

四老:有个老伴、有个老窝、有点老底、有几个老友。老年人一定要有个老伴,特别是男性老人。俗话说:“满堂儿女,不如半路夫妻。”就是说,老夫老妻在一起生活是最好的,儿女再好也不如夫妻相互照应好,即使是新组合的老夫妻也比子女的照顾要好得多。老夫老妻在精神上相互安慰寄托,在生活上相互照顾关怀,是其他关系所无法替代的。夫妻间的感情沟通对养生保健非常有益。

有个老窝。老年人一定要有一所属于自己的住宅,才会有安全感,才有利于心身健康。

有点老底。老年人应该老有一些积蓄以备不时之需。手中有点积蓄能够及时拿出以解燃眉之急。

有几个老友。老年人应该有几个老朋友,平时一起聊聊天,有事相互帮帮忙,对养生保健很有好处。

五要:要掉、要跳、要笑、要俏、要聊(唠)。

要掉。老年人要放下架子,保持一颗平常心,这对于有社会地位的人来讲尤为重要。老年人离退休后,不要再讲我是某某长、我是老专家、我是老教授、我是著名艺术家,想当初我如何如何等。要把自己放在一名普通老百姓的位置,用一颗平常心来看待问题和处理周围事物,心态才会平和,心身才会健康。

要跳。老年人要经常活动,而不是单纯指跳舞。“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可以增强体质,使机体充满活力,还可以调节情绪。

要笑。老年人要对生活充满乐观情绪,时时保持着愉快的心态。每天对着镜子笑几次,就会有好心情。

要俏。老年人的穿着要漂亮一些,让自身的形象更美一些,这样就会感觉年轻了许多,别人也会看到其焕发出的青春朝气。

要聊。老年人要经常与别人进行思想和感情交流。封闭自己和孤独感是危害老年人心身健康的重要因素,是引起老年抑郁症和老年痴呆的原因之一。聊天是一种最经济实惠而且又非常有益于心身健康的活动,对防治抑郁症和痴呆均有益处。

老人心理更需要细心护理


(1)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有位心理学家说过,“感觉是一种主观东西,而生活就是一种感觉。人以什么样的态度感觉它、对待它,它就以什么样的姿势回报你,只要你热情、积极、乐观、进取、你的生活就将充满阳光。”宜兴善卷洞中有一个钟乳石,从这方面看像骏马,而从另一方面看又像只绵羊。生活中的事情也如此。从一个角度看,用积极的观念看就可发现其积极的意义,从而使人走出心理困境。把半空的玻璃杯看成半满的,这对于我们的生活是十分有利的。

(2)活到老学到老。要防止心理老、空虚和无聊,首先须让老年人具有好奇心和上进心。好奇心是追求新事物、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动力,启发好奇心的有效措施是组织老年人学习。老年人要了解自已在生理及心理上可能发生的诸多变化及适应方法。对老人易患疾病、意外事件以及心理困扰也要有认识,然后才能自我预防和治疗。所有的了解和认识都是学习和结果。据研究,适度的学习对延缓衰老,尤其是延缓心理衰老很有益。

(3)老有所用、老有所乐。虽然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人在生理上应服老、不要做自已力不能及的事,但在精神上不能服老、怕老,要老当益壮,老有所用。老人可做一些力所能及、自己擅长而又不很紧张的工作,使精神有所寄托,人生价值得以体现。劳动,包括脑力劳动,能锻炼神经系统,而游手好闲对神经系统有害。一些健康有趣的爱好,如书法、绘画、摄影、集邮、钓鱼等,都能使人做老有所乐。

(4)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许多影视作品中“老玩童”的形象,相信大家是不陌生的。确实,具有一颗天真烂漫的童心,保持朴素纯真的感情,对维持老人的健康、延缓其衰老是非常重要的。民间也有“苦要好,老做人”的俗话,说明老年人要和晚辈和睦相处,不倚老卖老、以老压小,乐于接受现在的“被领导”地位是关键所在,同样,家庭和社会上的其他成员尊敬老人,满足他们合理的各种需要,也是做好老年人心理保健的必备条件。

老人心理健康要注意些什么?


老人心理健康要注意些什么呢?有哪些注意要点?下面就来具体的了解一下。

会做三件事——会关门、会计算、会放弃

人一辈子有几天?我的回答是“3天”,即昨天、今天和明天。“3天”中“今天最重要”。把每一个今天过好,首先是会关门,把通往昨天的后门和通往明天的前门都关紧了,人一下子就轻松了。其次是会计算,一是要学会计算幸福;二是要学会计算自己做对的事情。最后是会放弃,请牢记先舍后得,舍了才会得。

学说三句话——算了、不要紧、会过去的

算了,钱包被偷了,算了。对于既成事实,最好的办法就是接受这个事实。不要紧,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一定要学会说不要紧,要心胸豁达,乐观处事。会过去的,有一首流行歌曲叫做《阳光总在风雨后》,别烦恼,一切都会过去的。

学会三方法——三乐法、三不要法、年龄减十法

三乐法,就是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三不要法,一是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二是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来惩罚别人;三是不要拿自己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年龄减十法,假如您今年78岁了,当别人问您多大年纪时,您应该这样回答,我今年68岁,不要小看了这种方法,它有显著的使自己心态变得年轻和焕发青春活力的功效。

老人心理健康 你呵护对了吗?


想要保护好老年人能够健康的度过晚年,就不单单需要注意老年人的身体健康还需要注意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与否也直接关心到老年人的总体健康情况哦。那么要怎么关心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情况呢?


呵护老人的心理主要有6大方法:


1、活到老,学到老老年人学习不单纯是为了学习新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使自己不感到寂寞。


2、保持乐观情绪老年人要对生活充满信心,尽量做到心胸开阔,情绪乐观,发挥自己在知识、经验、技能、智力及特长上的优势,寻找新的生活乐趣。


3、丰富业余生活老年人应当根据身体条件和兴趣爱好,把生活内容安排得充实些,如练书法、种花草、养禽鸟、读书报、看影视剧等,这样既可舒展心情,又能珍惜时光,使生活更有意义。


4、家庭和社会关心家庭和社会的关心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外部环境和必要条件,生病时需要照顾,不但给予物质上的关心,更重要的是给予心理上的理解和支持。


5、加强人际交流老年人要经常和好友聊天谈心,交流思想感情,在集体活动和人际交往中汲取生活营养,使自己心情舒畅、生活愉快。


6、学会摆脱烦恼生活既丰富多彩,同时也充满坎坷和烦恼,人生本来如此。大风大浪已经经过,不必为小事烦恼,更不要处于郁闷状态,要通过各种途径把坏情绪及时释放出来,保持一份好心情。

老人心理健康 十条标准


一、充分的安全感。安全感需要多层次的环境条件,如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工作环境、家庭环境等等,其中家庭环境对安全感的影响最为重要。家是躲避风浪的港湾,有了家才会有安全感。

二、充分地了解自己。就是指能够客观分析自己的能力,并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能否对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对自身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如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勉强去做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常常会得不到想象中的预期结果,而使自己的精神遭受失败的打击;过低的估计自己的能力,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心,常常会产生抑郁情绪。

三、生活目标切合实际。要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家庭条件及相应的社会环境来制定生活目标。生活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实际,还要留有余地,不要超出自己及家庭经济能力的范围。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

四、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包括三个方面,即与自然、社会和人的接触。老年人退休在家,有着过多的空闲时间,常常产生抑郁或焦虑情绪。如今的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文化活动站以及老年大学为老年人与外界环境接触提供了条件。

五、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个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生活中才能体验出幸福感和满足感。例如一个人的能力很强,但对其所从事的工作无兴趣,也不适合他的性格,所以他未必能够体验成功感和满足感。相反,如果他对自己的工作感兴趣,但能力很差,力不从心,也会感到很烦恼。

六、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在现代社会中,为了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就必须不断学习。比如:不学习电脑就体会不到上网的乐趣;不学健康新观念就会使生活仍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水平上。学习可以锻炼老年人的记忆和思维能力,对于预防脑功能减退和老年痴呆有益。

七、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形成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的心理因素。情感方面的联系是人际关系的主要特征。在人际关系中,有正性积极的关系,也有负性消极的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八、能适度地表达与控制自己的情绪。对不愉快的情绪必须给予释放或称为宣泄,但不能发泄过分,否则,既影响自己的生活,又加剧了人际矛盾。另外,客观事物不是决定情绪的主要因素,情绪是通过人们对事物的评价而产生的,不同的评价结果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有一位老太太,大儿子是晒盐的,小儿子是卖伞的。老太太总是发愁,阴天她为大儿子担心,晴天为小儿子担心。一位心理医生对老太太说:“您真有福气,晴天您的大儿子赚钱,雨天您的小儿子赚钱。”老太太一想很有道理,便高兴起来。

九、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一个人的才能与兴趣爱好应该对自己有利,对家庭有利,对社会有利。否则只顾得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兴趣,而损害了他人或团体的利益,就会引起人际纠纷,而增添不必要的烦恼。

十、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情况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当个人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愉快感和幸福感。但人的需求往往是无止境的,在法律与道德的规范下,满足个人适当的需求为最佳的选择。

老人心理健康十条标准


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益于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老年人应该具有怎样的心理状态才算是健康呢?有关学者制定了10条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充分的安全感

安全感需要多层次的环境条件,如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工作环境、家庭环境等等。其中家庭环境对安全感的影响最为重要。家是躲避风浪的港湾,有了家才会有安全感。

二、充分地了解自己

能够客观分析自己的能力,并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如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勉强去做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常常会得不到想象中的预期结果,使自己遭受打击;过低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常常会产生抑郁情绪。

三、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要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家庭条件及相应的社会环境来制定既符合实际,又留有余地的生活目标,不要超出自己及家庭经济能力的范围。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

四、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

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老年人退休在家,有着过多的空闲时间,常常产生抑郁或焦虑情绪。而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文化活动站以及老年大学为老年人与外界环境接触提供了条件。

五、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

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个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生活中才能体验出幸福感和满足感。

六、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为了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就必须不断学习。比如:不学习电脑就体会不到上网的乐趣;不学健康新观念就会使生活仍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水平上。学习可以锻炼老年人的记忆和思维能力,有利于预防脑功能衰退和老年痴呆。

七、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形成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的心理因素。情感方面的联系是人际关系的主要特征。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八、能适度地表达与控制自己的情绪

对不愉快的情绪必须给予释放或宣泄,但不能发泄过分,否则,既影响自己的生活,又加剧了人际矛盾。另外,客观事物不是决定情绪的主要因素,情绪是通过人们对事物的评价而产生的,不同的评价结果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

九、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

一个人的才能与兴趣爱好应该对自己有利,对家庭有利,对社会有利。否则只顾得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兴趣,而损害了他人或团体的利益,就会引起人际纠纷,增添不必要的烦恼。

十、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情况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当个人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愉快感和幸福感。但人的需求往往是无止境的,在法律与道德的规范下,满足个人适当的需求为最佳的选择。

老人心理健康需注重的五要点


老年人在青壮年时期为家人,为社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到了安享晚年的时期,老人就应保持健康的心理,健康、快乐的享受晚年生活。下面就告诉大家保持心理健康的五个要点。

一个中心,是指以健康为中心。

有人戏称:“青年人用健康换金钱,老年人用金钱换健康。”此话并非没有一点道理。年轻人忙事业,忙家庭建设。现在各行各业竞争激烈,年轻人不同程度地透支生命,用健康的体魄赚前途、换金钱。老年人在青壮年时期已经对社会和家庭尽了义务,作了贡献,所以到了晚年应该不再是追求事业或金钱,而是要以健康为主题。

退休以后,老年人主要有两种生活方式,一种是在家安度晚年,另一种就是再就业发挥余热。但无论干什么,都应该有利于身心健康,如果与健康的目的相矛盾,就不应该去做,就要坚决纠正。有的老年人退休后,什么事都不做,什么事都不想,一心享清福,结果缺少必要的活动,很快便疾病缠身。有的老年人不太愿意歇下来,为了赚钱而不顾惜自己的身体,结果因操劳过度而病倒,甚至丢掉了性命。这样的退休生活方式都是错误的。实际上,老年人做到身心健康,不给社会和子女添麻烦,就是对社会和家庭的最大贡献。

二个要点,是指潇洒一点,糊涂一点。

潇洒,即自然大方,轻松自如,不受拘束。退休后,不再为单位复杂的人际关系所累,不再受严格的作息制度限制,也没有了工作的压力,应该说已经具备了潇洒生活的基本条件。既然如此,“何不潇洒走一回”呢?

有位老人中年丧偶,自己辛辛苦苦地将5个子女抚养成人。晚年苦尽甘来,子女们都各自事业有成。但他仍然独自过着清苦的日子,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出门舍不得坐车,晚年生活质量不高。老人逝世时,子女们却惊奇地发现,他居然有十几万元的存款。人活着,当然不能完全为了物质享受,但到了晚年,有了一定的消费实力,为什么不可以把生活安排得宽松、舒适、丰富一点呢?人们生产劳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水平啊!

糊涂一点,并非说人到老年就不要学习、不明事理或者思想糊涂,而是说要淡泊一点,看开一点,不为日常琐碎事所捆扰。通俗地说,就是小事上随意一点。人生苦短,生命第一,何必对日常生活中那些无聊琐事斤斤计较呢?“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宽容一点,潇洒一点,糊涂一点,会使自己生活得更轻松、更愉快、更充实。

三个忘记,是指忘记年龄,忘记疾病,忘记恩怨。

忘记年龄,是说老年人没有必要总在心里惦记着一个“老”字。有的人常常叹息“岁月催人老,时光不饶人”,甚至害怕过年过生日。其实,年龄有着不同的计算方法,可分为“日历年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一般情况下,我们经常使用的是“日历年龄”,又称“年代年龄”或“时序年龄”,计算单位为年。“生理年龄”又称“生理学年龄”或“生物学年龄”,是指从生理学和生物学角度来衡量人的年龄。“心理年龄”则是指从大脑功能和心理衰老程度来衡量人的年龄。“日历年龄”的“老”,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身体的衰老程度,如果用日历年龄来与生理、心理年龄进行比较,就会发现有的人是未老先衰,有的人则是老而不衰。

比如,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快乐老人——宋书如,从“日历年龄”来讲,她是一位老年人,已经82岁了。但是,如果从“生理年龄”来讲,她还只是一位中年人,思维活跃,身手敏捷,活动自如。尤其可贵的是,从“心理年龄”来讲,她甚至只是一位年轻人,从不看重自己的年龄和生死,整天阳光灿烂,穿着时髦,一副健康快乐的心情。

忘记疾病,并不是说老年人有病也不要去治疗,而是不要过度担心自己的疾病。人老了,难免会有病,但不必对所患的疾病过分地担心和害怕。对常见的老年性疾病,理当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但防御过度非但无益,反而有害。有的老年人虽然没有什么大病,却总是怀疑自己患了某种严重的疾病而到处求医问药,或对照着医学书籍自己“找病”。这种对疾病过度恐惧的心理状态是非常有害的。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本来没病的人,也可能“怕”出病来。不要怕病,但有病也不要讳疾忌医,积极治疗就是了。

忘记恩怨,是指老年人要忘记过去的恩恩怨怨。人生旅途上总会经历一些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和恩恩怨怨,不必对过去的事情耿耿于怀。有人说:“伤害自己的最好办法,就是记住那些令你不快的事情。你‘怀念’它一次,它就伤害你一次。”为什么要自己伤害自己呢?我国科学工作者对长寿老人的凋查结果表明,性格开朗、心态平和是他们的共同性格特点。老年人要想获得平和的心态,最好的办法就是宽容、豁达,给记忆装一层滤网,滤去过去的不愉快,只留下快乐与自己相伴。

四个有,是指有个老伴、有个老窝、有点老底、有几个老友。

有个老伴,是指夫妻白头偕老当然最好,不幸丧偶之后,也应该找个合适的伴。俗话说:“满堂儿女,不如半路夫妻。”老夫老妻在一起是最好的生活方式,儿女再多也比不过夫妻之间的相互照应。即便是再婚的老年夫妻,相互的关照也要比子女的及时、周到、细致。老来有个伴,精神上可以相互安慰,生活上可以相互照顾,这种感情是其他亲情关系无法替代的。

有个老窝,是指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有个老人怕自己身后留给子女的房子要交遗产税,于是将房产全部分给了子女。谁想分房之后,子女互相扯皮,把他当作了包袱,谁都不想尽赡养义务,他这家住几天,那家住几天,后悔极了。像这样的例子可能极端了一点,但不管怎么说,老少之间难免有“代沟”,老年人有一个家,有一个独立的小天地,起码生活上要自由自在得多。

有点老底,是指留有一点积蓄。有积蓄的作用很奥妙,不说可以防备儿女不孝,重要的是有那么一点老底子,心里才能踏实,精神上才能放松,思想会有安全感。这对老年人身心健康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有几个老友,是指有几个情投意合的老朋友。年龄大致相同的老年人,生活经历和人生观基本相同,有共同语言,相互间更容易进行思想交流。老哥老姐在一起,平时一起聊聊天,有事相互帮帮忙,对身心健康很有好处。

五个要,是指要掉、要俏、要笑、要跳、要聊。

要掉,是指放下架子。对于原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老年人来讲,这一点非常重要。离退休后,就不要再比职位高低、成就大小,也不要再讲当初如何如j何。要把自己放在普通老百姓的位置上,用一颗平常心来看待和处理周围事物。这样就不会叹息“人走茶凉”等等,就不一会因失落感的困扰而影响自己的心情。

要俏,是指穿着要漂亮一些,老来俏,让自身的形象更美一些。老年人千万不要有“上了年纪还讲什么穿着打扮,有身衣服穿就行了”的想法。老年人衣着漂亮一点,能增强自信心,自我感觉就会年轻许多。

要笑,是指对生活充满乐观的情绪,时时保持着愉快的心态。有人说:“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传统养生学认为,一个人如果精神愉快,性格开朗,对人生充满乐观情绪,就会阴阳平和,气血通畅,五脏六腑协调,机体自然会处于健康状态。现代医学也证实,心理因素对机体的健康有明显影响,心胸豁达、性格乐观开朗的人,则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处于最佳的水平,免疫功能也处于正常状态。

要跳,是指经常活动。适量的活动(包括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可以活动筋骨,调节气息、畅达经络,疏通气血,调和脏腑,增强体质,使人健康长寿。所以,有的专家说:“运动可以代替药物,但药物却不能代替运动。”

要聊,是指经常与亲人或朋友聊天。进行思想上和感情的交流。老年人(特别是空巢家庭的老年人)一定要走出家门,多参加社会活动和集体生活,多交—些朋友,多到大自然环境中去寻找乐趣。这就是我们提倡的“走出小天地,融人大自然”。房子的四壁就像个”口”字,人在当中,就是个“囚”字,我们为什么要把自己囚在家里呢?走出家门,经常和朋友在一起,聊聊天,唱唱歌,散散步,或到风景名胜地去观光旅游,都是解放自己、放松心情的好方法。聊天是一种最经济实惠而且又非常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茶余饭后与家人或朋友聚在一起,谈古论今,不但能调节情绪,促进大脑的思维活动,还能起到防治抑郁症和老年痴呆的作用。

老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标准,那你了解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怎样的吗?

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如下几点:

一、有正当的业余爱好。如养鱼、下棋、种花等喜好。

二、保持正常的行为。能坚持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和活动。能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变化。

三、逻辑思维健全。说话不颠三倒四,回答问题条理清晰。

四、想象力丰富。不拘泥于现有的框框,做的梦常新奇有趣。

五、情感反映适度。积极的情绪多于消极的情绪。对事物能泰然处之。

六、意志坚强。办事有始有终,能经得起悲伤和挫折。

七、人际关系良好,乐意助人也受他人欢迎。

八、态度和蔼可亲。能知足常乐,能制怒。

九、保持学习的兴趣。能坚持某一方面不倦地学习。

十、感知觉尚好。稍有衰者,可通过戴眼镜、助听器等方法弥补,判断事物不常发生错觉。

十一、与大多数人的心理活动基本保持一致。

十二、记忆良好。能轻松地记住一读而过的七位数字可说明记忆良好。

以上就是心理健康老人的标准,多陪陪老人,他们害怕孤单害怕寂寞,这也可以让你的心情也变好。

感谢阅读养生路上网养生人群频道的《老人心理健康更需管理》一文,本文由我们优质撰写和整理而成,希望在您养生路上能帮上忙,也同时希望您继续阅读我们为您精心准备的“中医心理健康养生”专题。

老人心理健康更需管理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