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养生人群 > 老年人养生 > 导航 > 老年人要注重养生

抗菌药,老年人要三思再用

【www.ys630.com - 老年人养生】

在慢性病患者中,老年人是最大的群体,在长期看病吃药过程中,许多老人也能根据自己的情况买药“自疗”。随着人的年龄增长,老年人的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特别是患有慢性疾病者抵抗力减弱,比一般成年人更容易合并细菌感染。老年人一旦合并感染很难像成年人一样能“扛”过去,往往病情迅速恶化,必须及时使用抗菌药才可转危为安。可在使用抗菌药方面,老年人有着特殊性,需要特别关注。

警惕产生耐药性

耐药性(又称抗药性)是指病菌接触药物后,通过自身的变异避免被药物抑制或杀灭,从而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的性质。细菌对任何抗菌药都可能产生耐药,常见于滥用或长期应用剂量不足时产生。老年人发生感染性疾病的次数和使用抗菌药的概率多于成年人,因而产生耐药性的概率明显增加。避免或延缓耐药性发生的关键是要合理地使用抗菌药。

老年人抗感染适合选用窄谱抗菌药,尽量不用广谱抗菌药,有条件者应当参考血、尿、便检验和细菌培养的结果选择药物。只有药物的抗菌谱与所感染的致病菌相适应,才有利于彻底杀灭细菌。

通常老年患者使用药物需要减少剂量,60岁以上的用量为成年人的3/4-4/5,80岁以上为1/2,但在使用抗菌药时有所不同。由于每位老年人衰老的程度、患病史和药物治疗史不同,使用抗菌药的剂量应当个体化量身制定。多数老年人使用抗菌药不应减少剂量,这是因为病菌的生长不受人体衰老的影响,抗菌药在体内达不到有效的浓度就无法杀灭病菌,反而可加速耐药性。但是肝、肾功能减退的老年人,特别是使用经肾脏排泄的药物时,用药剂量以偏小为宜。

老年人使用抗菌药的时间和疗程要适当,切不可随意用用停停,这样,才能不给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会。例如,使用青霉素时不仅要求足够的剂量,而且一般感染每日需用药2次,严重感染每日需用药3-4次。

减少发生不良反应

老年人的组织器官功能老化,适应力减退,影响着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成年人高,程度更严重。老年患者宜选用毒性低、杀菌作用强的抗菌药,常用药物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应尽量避免使用毒性大的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等抗菌药。

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是老年患者首选的抗菌药,但也不能忽视其存在不良反应。青霉素类主要经肾脏清除,而多数老年人肾功能减退,如用药剂量过大可引起肌肉痉挛、抽搐、昏迷等青霉素脑病。心功能减退的老年人调解电解质平衡的能力低,当静脉点滴青霉素钠盐时,应注意避免钠潴留、低钾性中毒或充血性心力衰竭。老年人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应避免维生素K缺乏所致的出血,必要时应加服维生素K。

喹诺酮类如诺氟沙星(氟哌酸)、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是老年患者常用的抗菌药。由于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脑萎缩、脑动脉硬化、肾功能减退,使用此类药物所引起精神紊乱或中枢神经兴奋的发生率较成年人高。

氨基糖苷类如庆大霉素、链霉素、阿米卡星等是老年人应当避免使用的抗菌药。该类药物有不可逆的耳毒性和不同程度的肾毒性,老年人使用易发生眩晕、耳聋、耳鸣、血尿、蛋白尿、肾功能不全等,甚至引起肌肉无力综合征。

老年人应当慎用氯霉素和四环素类抗菌药,因老年人肝脏解毒能力下降,易造成肝细胞和骨髓损害。

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老年人一人多病的现象极为常见,需常年服用多种药物,这些药物与抗菌药同时使用常产生不良的相互作用。因此当患急性感染时应当确定优先治疗原则:使用抗菌药时应暂停软化血管、降血脂、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

相关阅读

为何老年人要服老


今天,与老年朋友们分享为何服老是一种智慧。我们一起了看看吧。

家住北京的张大爷已经75岁了,身体一直很硬朗。最近张大爷家要搬家,张大爷觉得自己还很年轻,不服老,主动和儿女一起搬运大件家具。但在搬运过程中,张大爷一脚踩空,造成左腿粉碎性骨折,从此卧床不起,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影响。

近日,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研究员蒂莫西·普拉茨通过研究发现,有约23%的老人不能够对自己的活动能力做出准确的判断,12%的老人虽然嘴上说不需要帮助,但在实际行动中,需要一定的辅助措施。有的老人虽然声称自己可以通过助行器或者拐杖行走,但他们其中48%的人不是需要有人陪同,就是完全无法自己行走。声称自己可以在别人的搀扶下行走的老人中,24%的人即便有他人陪同也无法正常行走。

很多老人由于高估了自己的行动能力导致意外受伤而送入急诊室,但仍无法对自己做出准确的判断。参加研究的米尔斯研究员指出,在急诊室接受紧急外伤治疗的老人,觉得自己可以用辅助工具行走,其实他们需要的是卧床休息,如果他们一个人走回家,很有可能再次跌倒受伤。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医师耿引循认为,人的老化是人生必经的过程,也是一种自然现象。人到老年,精力肯定在减退,身体也在老化,这是谁都无法避免的。因此,老人们必须面对现实,正视自然规律。不用害怕自己出现衰老的现象,而是要树立正确的观念,努力去适应自己逐渐衰老的身体,并通过适当的调整来延缓衰老。

耿引循表示:“老人服老是一种智慧,而不是认输的行为,不要逞强,做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否则会导致身体伤害,影响晚年生活质量。”其实,“服老”的智慧就是教会老人面对现实,找到适合自己年龄段的生活方式,能让老人活得更健康,达到长寿的目的。

对老人来说,散步是最理想、最方便的运动方式。现代医学研究提示,健康的老人每天散步可遵循“355”原则,即每天散步30分钟、每次5000米、每周5次。老人在外出散步时,一定要随身携带“老人三宝”,即合脚的鞋子、小凳子和帽子。老人卧室宜静宜简,杂物不要太多,以免造成意外磕碰;家中的电话要通畅,可随时与外界联络;浴室要铺设防滑垫等设备,防意外跌倒。

希望以上的分享,为老年朋友带来借鉴作用。

老年人低烧要重视


许多疾病都会引起体温升高,可老人由于身体退化,机体反应迟钝,有时有了炎症体温也变化不大。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张国玺教授告诉《生命时报》记者,由于老年人新陈代谢率降低,体内产热也就减少,所以老年人的正常体温就比年轻时低,加上老人周围血液循环较差,往往低热了也没什么感觉。

据张国玺介绍,老人的平均清晨口腔温度为36.7摄氏度,发热一般指口腔温度持续为37.2摄氏度。不论用任何温度计在任何部位测量,只要温度比基础体温升高1.3摄氏度,即表明发热了。

张国玺说,老人感染后出现炎症,通常发热反应较慢,而且热度低,退热也慢。当老人热度高时,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如果出现低热,常常会被忽略,所以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老年人一旦出现发热,常提示患有严重的感染。有资料显示,老年人发热有25%―35%的病因为感染,其中结核感染的概率远高于年轻入;结缔组织病占25%―31%,如类风湿关节炎、颞动脉炎等;恶性肿瘤占12%―23%。另外,当老人患心内膜炎、肺炎时,发热要比年轻人低,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急性胆囊炎、阑尾炎、胃肠穿孔的老年患者,体温低于37.5℃。患严重感染的老年人中,还有约20%―30%不发热或发热反应迟缓,这往往是预后较差的表现。

因此,当老人有发热或有功能状态的急剧变化时,必须尽快到医院治疗。因为大量的临床观察发现,老年人感染疾病时,发热并不明显或不发热,容易造成漏诊而延误治疗,从而使老年人发生并发症和死亡的危险增高。因此,老年人发热切不可麻痹大意,要尽快查明其原因,以求得及时正确的治疗。

感谢阅读养生路上网养生人群频道的《抗菌药,老年人要三思再用》一文,本文由我们优质撰写和整理而成,希望在您养生路上能帮上忙,也同时希望您继续阅读我们为您精心准备的“老年人养生”专题。

抗菌药,老年人要三思再用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