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四季养生 > 为什么夏季养生 > 导航 > 为什么喝牛奶会上火

端午为什么喝雄黄酒

为什么夏季养生。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生活越来越好,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我们不仅要知道养生,更要懂得养生。关于四季养生有哪些知识需要掌握呢?为此,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端午为什么喝雄黄酒》,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导读:端午为什么喝雄黄酒?端午节要喝雄黄酒,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那么它的由来,你清楚吗?下下面小编为您介绍端午为什么喝雄黄酒,你可要留意了。

端午为什么喝雄黄酒?

五月五,雄黄烧酒过端午。民间于此日将蒲根切细、晒于,拌上少许雄黄,浸白酒,亦有单独用雄黄浸酒者,故名雄黄酒。民间认为雄黄酒可以驱妖避邪,形成端午节饮雄黄酒风俗。

小时候,看《新白娘子传奇》,白娘子不小心喝了雄黄酒现出真身相信在每个观众心目中都印象深刻,喝雄黄酒避邪的功能也不言而喻。

同时,还要以雄黄酒涂抹儿童面颊耳鼻,或在额角写一王字,比作猛虎,以威邪魅。民间还将吃剩的雄黄酒喷洒房屋壁角阴暗处,或贮藏起来,乎日遇有虫咬红肿,可以涂抹解毒消肿。有井人家,还以雄黄一块,裹以丝绵,投入井中,以祛水中之毒。

关于雄黄酒,南京人有很多风俗。南京人端午讲究破火眼,就是把雄黄泡在酒里,在太阳下暴晒,全家人蘸着酒在眼睛上擦一下,这样不得红眼病。老南京人还喜欢将黄豆与雄黄酒一起炒,同样可以起到防毒作用,炒咸菜则可以起到防肚子疼的作用。

端午时节及节后,气候炎热,蝇虫飞动,毒气上升,疫病萌发。古人认为人是吃五谷杂粮生百病的,而病从口入,多为邪杂之气,经口鼻吸入。人们在长期同各种病魔斗争过程中,发现饮雄黄酒、佩戴香包能驱邪解毒,自有它的医理。《清嘉录》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即在酒里加上雄黄。雄黄,橘红色,可入药解病毒。

雄黄酒是端午节的美酒。旧时建宁几乎家家酿雄黄酒,但多为男人饮,有些会喝酒的女人也饮些,小孩不能喝,大人就用手蘸酒在小孩面庞耳鼻手心足心涂沫一番。后来人们就在雄黄里加入艾叶、熏草等原料制成香包供妇女和儿童佩戴。

喝雄黄酒对人体有害

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

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古诗云: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王。意思是说端午节这天,孩子们拿了艾叶,戴上菖蒲,额头上用雄黄酒写了王字,以辟邪防疫。把雄黄酒洒在墙角、床底等处,可以驱虫,清洁环境。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喝雄黄酒对人体是极有害的,即便不喝,只是把雄黄酒涂在孩子的头上、身上,也不可取。

由于雄黄的主要化学成分是有毒的二硫化砷,加热后经化学发应变成三氧化二砷,也就是俗称的砒霜,人饮用后即会中毒,毫不夸张地说喝雄黄酒实际上等于吃砒霜,所以千万不要抱着侥幸的心理,想着能不能以雄黄酒之毒攻毒,或者只喝一点雄黄酒不会有事,这样做都是很危险的。

如果为了应端午节令,一定要用雄黄酒,可将其喷一点在墙角,驱驱夏日里的毒虫。

建议用黄酒代替

从科学的角度,雄黄酒需要谨慎对待,而黄酒则有益于人体健康。黄酒其实是种米酒,与白酒不同的是,黄酒没有经过蒸馏,酒精含量低于20%。

黄酒中含大量蛋白质、B族维生素、钙、磷、硒等,以及一定量的糖、有机酸和氨基酸。中医上,黄酒可以做药用,生饮对心跳过快、厌食、烦躁等有疗效;热饮可以缓解血淤、缺奶、风湿性关节炎、腰酸背痛及手足麻木。

黄酒热着喝是有利身体健康的,烫过之后更会挥发掉一些酒里的有害物质。

相关知识

端午节为什么叫端午节


导读:端午节为什么叫端午节,而不叫端早节、端晚节呢?相信很多人只知道端午要吃粽子,很少人去了解它的名字的由来。今天小编为您介绍端午节为什么叫端午节,它的名称也有来头。

端午节为什么叫端午节?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那么端午节为什么叫端午节呢?

说法一: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所端午节又叫五月端。

说法二: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说法三:端午节,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本名端五节,又叫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天长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月初五就叫做端午。

其实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书中说: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 从字面上来讲,端午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

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古人纪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而午时又为 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午,古人与五通用,故端午、端五同义。

还有一种说法,因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为了避讳,改五为午,从此,端午之称更加普遍。又因其月日数相同,人们又称端午节为重五节或重午节。

端午节来历及传说

一说端午起源于春秋时,为纪念晋人介子推。春秋五霸之一的重耳(晋文公)曾落难逃亡,介子推跟随。没有食物了,介子推割自己的股肉煮食予重耳。重耳复国后,赏赐随从,介子推独无所得,与母亲隐居绵山(今山西介休东南)。重耳请他出山,他终不肯出。于是重耳烧山,介子推抱木而被烧死。于是重耳为纪念他,规定晋国以五月五日为寒食(不用火)之节。

东汉邯郸淳《曹娥碑》则说,端午节是起源于吴人纪念伍子胥:五月五日,时迎伍君。伍子胥尽忠于吴,反被吴王夫差杀害,抛尸于江,灵魂不死,化为钱塘江江涛之神。故吴越人民以其死之五月五日为纪念节日。

《会稽典录》则记浙人之俗,认为端午是为了纪念汉代之孝女曹娥:女子曹娥,会稽上虞人,父能弦歌为巫。汉安帝二年五月五日于江沂涛迎波神溺死,不得尸骸。曹娥年十四,乃缘江号哭,昼夜不绝声七日,遂投江而死。浙人为纪念曹娥,乃称端午为女儿节。

但是流传影响最广的,自然还是端午节纪念屈原说。此说始见于梁吴均《续齐谐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

上面小编为您介绍了端午节为什么叫端午节,那么你知道端午节都有哪些名称吗?下面小编为你盘点端午节的别称。

端午节都有哪些名称?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浴兰节、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1、端阳节: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2、重午节: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3、天中节: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阳重人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4、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5、解粽节:古人端午吃粽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6、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7、端礼节:在湘南地区沿古俗,于在在夏日来临之时的五月初五,在门上挂艾叶,用艾叶洗澡驱蚊的一个洗礼。人们认为经过洗礼,可以驱走疟疾,能够安全的渡过这个夏日多蚊的季节。

8、菖蒲节: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端午节还有许多有趣的活动。如赛龙舟,挂香囊,挂艾叶、菖蒲等,在端午节这天要记得吃粽子、去看龙舟哦。

端午为什么吃咸鸭蛋


导读:端午为什么吃咸鸭蛋?咸鸭蛋是有些地区端午节必吃的食物之一,但端午为什么吃咸鸭蛋,你能说出由来吗?下面小编为你揭秘端午吃咸鸭蛋的原因。

端午为什么吃咸鸭蛋?

端午节吃咸鸭蛋也是一大习俗,为什么要吃咸鸭蛋呢?

俗话有云:要吃咸蛋粽,才把寒意送。因为端午节过后预示着炎热的夏天来临,动植物生命活动进入旺盛阶段,再加上气候潮湿,病虫细菌活跃,容易引发众多疾病。端午节吃咸鸭蛋,可以祛毒,利于保持身体健康。

咸鸭蛋咸而微寒,能滋阴,清肺,可治夏季膈热,咳嗽,喉痛,齿痛,泄利等病症,是夏日食补与佐餐佳品。五月被视为毒月、恶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端午节吃咸鸭蛋,可以祛毒,利于保持身体健康。

端午节除了纪念屈原还有就是要避五毒,因为传说中的五毒妖怪到了端午就会为害人间,这五毒妖怪就是蛇、蜈蚣、蜘蛛、壁虎和蝎子,民间用五种红色的菜象征这五毒的血,吃着这些菜的时候,就会把五毒妖怪吓跑,也就是吃五红了,分别是烤鸭、苋菜、红油鸭蛋、龙虾、雄黄酒,据说端午节吃了这五红,整个夏天就可以辟邪避暑了。

与五红类似,江南民间端午节还有吃五黄的食俗。五黄指黄鳝、黄鱼、黄瓜、咸鸭蛋及雄黄酒。不管是五红还是五黄,都包括鸭蛋在内,所以端午节吃鸭蛋有辟邪祛暑的原因。

江南一带,端午午餐要吃十二红,顾名思义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江苏高邮的咸鸭蛋因其蛋黄鲜红,故为十二红之一。清袁枚《随园食谱》对高邮鸭蛋称赞有加,高邮咸蛋也因之声名大振,越来越多的地方仿效十二红,也就有了端午的咸鸭蛋。

据介绍,鸭蛋介于寒凉和温热性质之间,属于平性食物,适合于一般体质,寒凉、热性病症的人都可选用。鸭蛋中的蛋白质含量和鸡蛋相当,而矿物质总量远胜鸡蛋,尤其铁、钙含量极为丰富,能预防贫血,促进骨骼发育。咸鸭蛋中各种矿物质的更是丰富,特别是身体中迫切需要的铁和钙在咸鸭蛋中更是丰富,对骨骼发育有益,并能预防贫血。

端午节吃的咸鸭蛋,一般是用清明前后的鸭蛋腌制的。开春以后,鸭子吃的活食多。民谚说,清明螺,肥如鹅。鸭子吃了这些营养丰富的活食,产的蛋最饱满,气室特别小,营养最好。新鲜的鸭蛋有些腥味,经过盐腌制,腥味去除了,而且营养更容易吸收。

怎么辨别咸鸭蛋的好坏?

1、看外观。就是看外观,品质好的咸鸭蛋外壳干净,光滑圆润,不应该有裂缝,蛋壳呈青色,又叫青果质量较差的咸鸭蛋外壳灰暗,有白色或黑色的班点,这种咸鸭蛋容易碰碎,保质期也相对较短。

2、摇蛋体。摇蛋体就是轻摇蛋体,质量好的咸鸭蛋应该有轻微的颤动感觉,如果感觉不对并带有异响,说明鸭蛋已经变质了。

3、剥蛋壳。剥蛋壳就是煮熟后剥开蛋壳,质量上乘的咸鸭蛋黄白分明,蛋白洁白凝炼,咸味适中。

咸鸭蛋,油多味美,用筷子一挑便有黄油冒出,蛋黄质地细沙,分为一层一层的,由浅至深,越往蛋心越红,中间无硬心,味道鲜美。而质量差的咸鸭蛋蛋白较烂、腐腻、咸味较大,最好不要食用。

咸鸭蛋不能多吃

中医认为鸭蛋性温,可以亲热降火。但是又不可以多吃,尤其是皮蛋、咸鸭蛋。孕妇、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肝肾疾病患者尤其应少食皮蛋、咸鸭蛋,除了胆固醇高,盐分过高是重要原因。

专家提醒,以上人群,不可过多食用咸鸭蛋,若有不适,应尽快到医院就诊。

端午节为什么吃苋菜


导读:端午节为什么吃苋菜?在有些地区,端午节必吃的一道菜是红苋菜,相信很多人很好奇端午节为什么吃苋菜,下面小编为您介绍端午节吃苋菜的由来。

端午节为什么吃苋菜?

除了吃粽子,有些地方端午要吃红苋菜。端午前后红苋菜遍地,这好吃又清爽的菜,也是很多地方端午必须要吃的十二红中的第一个,也是最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苋菜有红有绿,而此时,必须用红苋。

俗谓饮雄黄酒可防生疥疮,吃苋菜可净腹,土话叫打浪肠子。端午节为什么吃苋菜呢?端午吃苋菜取其生命力顽强之意,也可清热解毒、除湿止痢。

农历五月在俗信中为恶月,民间又称毒月,此时气温迅速升高,杂菌繁殖,毒瘴滋生,人极易生病。为了应付恶月,安度暑日,民间便在此时食用苋菜,以此防病健身,祛毒辟秽,即所谓扶正祛邪。

苋菜盛产于夏季,红苋菜多生长在云南、四川等地。根据《本草纲目》的记载:六苋,并利大小肠。农历五月初五正是初夏时节,天气渐热,细菌滋生,蚊虫出没。而在古人看来,红苋菜不仅能够通润肠道,排出体内毒素,还能趋吉避凶,祈求康健。

端午前后吃些苋菜非常有好处,不仅因为苋菜性味甘凉,还因为它有清热解毒、除湿止痢的功效。端午节多在夏至后,是一年之中阳气至盛的时段,也是主气属湿的长夏时节,人体若被湿邪侵袭,易出现头晕身倦、胸闷腹胀、食欲不振等情况,而苋菜正是最好的选择。

大蒜炒苋菜是端午时节隆重推荐的一道菜肴,二者同炒优势互补,是防治痢疾等夏季肠道疾病不可多得的菜肴。

苋菜味道清香甘美,家庭一般多作炒食,然而热锅沸油烹炒,既失其鲜嫩,又会有一股难闻的石灰味。正确的炒法是,将苋菜倒入冷锅中,不放油,置炉火上塌软至熟,然后盛出,再将生油入锅上火炼熟,倒入苋菜,加盐及蒜泥拌匀食用。这样既可保持苋菜色泽鲜美,又能避免异味。

端午养生宜食苋菜

作为扶正强身,苋菜堪称一流。苋菜的营养价值很高,所含蛋白质比牛奶更能充分被人体吸收,所含胡萝卜素比茄果类高2倍以上。钙、磷、铁含量也很高,其铁的含量是菠菜的1倍,钙的含量则为3倍,属鲜蔬菜中之最。尤其是维生素C更为突出,含量之多在绿叶菜中独占鳌头。一个人一天吃上100克苋菜,即可满足人体对钙、磷、铁和维生素的需求。

民间有六月苋,当猪肝的说法,从营养角度看,苋菜的矿物质和维生素之多确实可与猪肝媲美,民间一向视为补血佳蔬。苋菜还含有10多种氨基酸,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一样不少。

作为祛邪解毒,苋菜毫不逊色。苋菜的药用价值也很高,中医认为,苋菜性味甘凉,具有清热解毒、除湿止痢、收敛止血、通利二便的功效,堪称良药一味。

推荐三款苋菜煲汤食谱

1、苋菜豆腐鱼头汤

材料:苋菜600克、豆腐2块、大鱼头1个(约600克)、姜丝适量。

做法:各物分别洗净,苋菜切段;豆腐切块;鱼头去鳃,起油镬爆香姜,煎至微黄时溅入少许热水。在瓦煲加入清水1500毫升(约6碗量),武火滚沸后,下各物滚沸后改文火煲约45分钟,下盐便可。

2、苋菜鸡蛋汤

材料:苋菜、鸡蛋。

做法:苋菜摘好洗净待用。锅至火上加入水烧开。放入适量的盐。再放入苋菜。当苋菜烧开煮软时,倒入调好的水淀粉搅拌均匀。当锅再次煮开时,即可加入搅好的蛋液,等鸡蛋凝固后即可出锅。

3、上汤苋菜

材料:白苋菜1斤,干贝3粒,咸蛋一个,瘦肉末若干(没有也无所谓),高汤1杯,大蒜头2个。

做法:白苋菜择干净,洗净;锅中入油,爆黄大蒜头,炒瘦肉末至变色,倒入高汤,放入撕成丝的干贝和切碎咸蛋白;高汤煮沸后,关小火,蛋黄切碎放入,尝下咸淡,开大火;汤滚后放入苋菜,煮软后,勾琉璃芡,起锅。

要注意的是,因为苋菜性凉,脾胃虚寒者忌食,平素胃肠有寒气、易腹泻的人也不宜多食。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黄鳝


导读:端午节为什么要吃黄鳝?在江南,端午有吃黄鳝的习俗,黄鳝是补中益气的佳品,但很常见,那么端午节为什么要吃黄鳝呢?下面小编为您介绍端午节吃黄鳝的由来。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黄鳝?

端午不仅仅是吃粽子、咸蛋的时候,也是一年里鳝鱼肉最嫩、最有营养的时候,有端午黄鳝赛人参的俗谚,端午前后吃黄鳝是最佳时节。

黄鳝,通过人工繁殖,现在一年四季都可吃到,而过去,黄鳝是在端午时节吃的。经过一个冬天的蓄养和一个春天的复苏,再加上天气转暖,食源丰富,端午时节的野生黄鳝格外的体壮肥美,而且此时黄鳝肉质细嫩,是择食的最好时节。

另外,黄鳝也是端午五黄中的一种,农历五月,杭州人称五黄月,因有五种带黄音的食物上市而得名。在江南人的传统中,端午节要吃五黄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和雄黄酒(雄黄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黄酒代替雄黄酒)。

在端午节的中午,最适宜吃五黄餐,就是把五种黄色食物混在一起吃。因为中医理论认为,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可利用端午节节气的力量,抑制霉运、提升自己的精力。

黄鳝由于口感软滑无刺,一直都是淡水水产中比较受欢迎的一种,尤其是对于孩子和老人来说,是不错的补养品。黄鳝性温、味甘,入肝、脾、肾经,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固脱、温阳益脾、强精止血、滋补肝肾、祛风通络等功效。

如何挑选黄鳝?

现在许多水产品都采用了人工养殖的方法,这土黄鳝与养殖黄鳝有什么区别呢?

人工养殖的黄鳝,个头比较大,身体至少有成年男性的大拇指般粗,而土黄鳝最大也就是跟女性的无名指差不多,甚至更小一些。此外,在挑选黄鳝时也要看看,一批黄鳝的个头是否有差异,土黄鳝不可能每一条都一样大。而人工养殖的黄鳝则因为放苗、喂食、捕捞的时间是一样的,养出来的黄鳝大小更为均匀些。

不过,根据个头来辨别黄鳝是不是土,未必准确。因为黄鳝个头大小还与生产时间有关系,因此市民还应该有自己的判断。

由于宰杀黄鳝需要特定的工具和技巧,得要先把黄鳝的头固定好,才能开膛破肚取出内脏,在家里难以操作,最好买的时候就请人帮宰杀。

黄鳝一定要炒全熟

需要提醒的是,黄鳝一定要现杀现烹,鳝鱼体内组氨酸含量较多,鳝鱼死后体内的组氨酸会转变为有毒物质,故所加工的鳝鱼必须是活的。黄鳝用开水焯烫,可以洗去外边的粘膜,煮出的汤可减少腥味。

一般吃鱼类,大家都喜欢吃嫩嫩的感觉,很多情况下为了保证黄鳝的口感鲜嫩,在锅中爆炒几下就出锅了,很有可能鳝鱼内部没有完全成熟。鳝鱼体内有一种寄生虫,一定要在完全熟透的情况才能杀死,人若吃了半生的黄鳝,很有可能感染这种寄生虫。

如何保证鲜嫩而又全熟呢?方法是:比一般的爆炒时间略长30-60秒,出锅前用筷子插入鱼身,可以轻松插入的就是全熟的,插不进去的则是生的。

煮黄鳝粥,如果是想口感清甜一些,等白粥煮好,趁着滚烫时,就加入料酒、姜末、切成段的黄鳝,稍稍加热两三分钟,加入调味料就可以了。如果是想口感鲜香一些,可以先用料酒、姜末等,将黄鳝段爆炒一下再加入白粥。

家庭吃黄鳝也可以随意一些。黄鳝汤也是夏季一种不错的汤水选择。做法是将黄鳝的脊椎骨、血、头部分与肉分离,肉待用,先将其他部分熬一下,熬好汤之后再放入鳝肉,熟了就可以关火,加入少许盐等调味料就很鲜美了,这种做法叫原汤炖原肉。想要取得更好的滋补效果,还可以放入一些枸杞、淮山等食材。

端午节为什么挂艾草


导读:挂艾草是古老的端午节习俗,那么你知道端午节为什么挂艾草吗?现在很少地方有这习俗,更不用说知道它的由来。到底端午节为什么挂艾草?下面小编为你介绍。

端午节为什么挂艾草?

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就像贴上一道灵符,可以趋利避害。合肥过端午,一般会将艾草绑成一束,然后插在门楣上,或是在门楣两端分别插上一根艾草。

据了解,艾草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代表招百福,可使主人身体健康。从我国古代开始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也是因为它具备医药功能而来。

艾叶是一味芳香化浊的中药,有较强的驱毒除瘟作用,悬挂艾叶及燃烧艾叶可以杀菌消毒、预防瘟疫流行。艾叶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功能,临床上多数外用,如艾灸、煎水外洗等,成药方子较少,如伤寒论中的胶艾汤等用到了艾叶。

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民族共同的习俗。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

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在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

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端午是入夏后第一个节日,气温上升,正是疾病多发的时期,所以在很多年前人们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

除了在门上悬挂艾草、菖蒲外,妇女们经常在端午节这一天开始把艾虎别在发际,男人们将艾虎或蒲剑佩戴在胸前或挂在腰间,人们认为这样就能防止邪毒侵袭,确保身体健康。

也有人在端午节时在门上挂榕枝、石榴花或胡蒜。在民间,人们认为挂榕枝有使身体矫健的吉祥寓意,胡蒜可除邪治虫毒;石榴皮为一种中药材,石榴花也有治病的功能,所以这些植物被人们视为端午节保佑家人平安的吉祥物。

端午节为什么挂艾草?民间也有一些传说,下面小编为您介绍有趣的两则端午节挂艾草的传说。

端午节挂艾草的传说

1、源于古代黄巢军队对老进姓的屠杀

端午节为什么挂艾草?挂艾草的源于古代黄巢军队对老进姓的屠杀,人们认为在门上挂上艾草就可以规避这个风险,于是这个习俗流传了下来。

唐朝僖宗年间,黄巢领兵造反,所到之处,杀人百万,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听见黄巢来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难。

这一年五月,黄巢的军队攻进河南,兵临邓州城下,黄巢骑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见一波波的老弱妇孺涌出城外,他看见一个妇人背着包袱,一手拉着一个年纪小的男孩,另一只手却抱着年纪较大的男孩。黄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马问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里去?那妇人回答:听说黄巢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大坏蛋,不日就要攻进邓州。城里的男人都被征调去守城,我们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

黄巢又指着小孩问她:你为什么手牵小的,却怀抱大的呢?那妇人就说:怀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里牵的才是我亲生的儿子。万一情况危急时,我宁可丢掉自己的儿子,也得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

黄巢听了,深受感动,就对那妇人说: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门口,这样黄巢的军队就不会伤害你了。

妇人听了,将信将疑,不过她还是回到城里,把这个消息传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阳,黄巢的军队攻进城里,只见家家户户门上都挂起了菖蒲艾草。为了遵守对那位妇人的承诺,黄巢只得无可奈何的领兵离去,全城因而得以幸免于难。

为了纪念这件事,此后每到端午节,大家就会在门上插菖蒲、艾草,这项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2、艾草是神仙的宝剑

端午节有在家门前悬挂艾草的习俗。在民间传说中,这种草是神仙的宝剑。传说,在远古时候,水怪想淹一些地方用来做他的地盘,可是这样的想法被天上的神仙知道了,神仙怜悯地上的百姓,便想了一个方法。

神仙砍了艾草和菖蒲做成宝剑,先去找水怪决斗,在经过了几天几夜以后,神仙终于胜利了。水怪答应神仙,只要是神仙的子孙,那它就不去侵犯,如果做不到,就让神仙做法砍死。神仙答应了,他们就说好,只要在墙上挂艾草和菖蒲的人家,那就属于神仙,没有的,那就归水怪所有。

到端午的时候,水怪乘着浪头来了。当浪来到一户户人家的屋檐下的时候,水怪总会看见这人家屋檐下挂着一束象宝剑一样的艾草和菖蒲,跑了许多的地方,只淹了一些没人住的空房子。最后,天黑了,水怪只好悻悻的回去了。

原来那天决斗后,神仙就把手中用来做宝剑的艾草和菖蒲洒到了人们住的房子上面,所以到了端午,才出现了这样的情景。后来,到了端午节的时候,人们就会在自己家的墙上挂一些艾草和菖蒲,来吓退水怪,以此来保存自己的房屋和财产。

端午为什么喝雄黄酒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