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四季养生 > 小暑过后如何养生 > 导航 > 多久运动才养生

小暑过后多久才入伏

小暑过后如何养生。

天下只有养生之道,没有长生之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养生这种件越来越关注,养生不应只是调侃或者卖弄,而是必须认真地践行。有没有更好的方式来实现四季养生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小暑过后多久才入伏”,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养身之道网导读:7月7号是2016年的小暑,现在小暑已过,那么小暑过后多久才入伏?入伏后就是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下面小编告诉你小暑过后多久才入伏?一起来看看吧。

小暑过后多久才入伏?

入伏,意指进入三伏天。百姓常说:热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伏天是一年内气温最高、湿度最大的季节,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其中初伏和末伏均固定为10天,中伏有的年份10天,有的年份20天。伏期开始称入伏或交伏,伏期结束称出伏。

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立秋之间, 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2016年第一个庚日是7月17日,第二个庚日是7月27日,第三个庚日是8月16日,所以2016年从7月17日开始入伏,中伏为7月27日到8月15日,末伏8月16日到8月26日。

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入伏后如何养生?

1、防中暑

步入三伏天,中暑也进入高发期。平时注意多喝水,家庭中可常备一些藿香正气水、十滴水等防暑解暑、调理肠胃的中成药,以防万一。中暑后如果症状比较严重,出现虚脱、昏迷,可掐人中帮其恢复知觉,同时拨打急救电话,及时把病人送至医院。

2、补钾

一到天热,出汗多,这个时候要补钾,可以多吃点香蕉。也需要及时正确地补水,平时最好手边常备一瓶水,随时补充,遵循少量、多次、慢饮的原则。

3、注意饮食安全

三伏天温度高、湿度大,成了细菌和霉菌的乐园。在微生物繁殖较快的夏季,还需格外当心吃坏肚子,即食物中毒。

4、多吃苦

夏日吃苦,胜似进补。研究证明,苦味食品含有生物碱、氨基酸、苦味素、维生素及矿物质等大量人体需要的物质,能解毒、明目、抗菌消炎、解热祛暑、提神除烦。适当吃点,还可以刺激脾胃的消化能力。

5、少吃寒凉食物

夏天是阳气最盛的季节,适合多吃些温性食物,助阳升发。如果为了一时痛快,大吃寒凉性食物,身体的气血遇热则行,遇冷则凝,反而将散热渠道堵塞了,更容易中暑。

6、选择合适的运动

夏天运动对体力消耗比较大,走路、太极、瑜伽等比较缓慢的运动最适合夏天进行,对缓解失眠、平复情绪有一定的帮助。没有病的人还可以快走和慢跑交替进行。

7、洗温水澡

天气热,不少人会选择直接用凉水洗澡降温,其实这并不是正确的做法。伏天气温高,人体毛孔处于张开状态,代谢速度也较快,直接冲凉,会导致皮肤表面温度骤降,毛孔关闭,血管骤缩,体热无法散出。洗完后不仅不能起到解乏的作用,还可能让人四肢无力、肩膝酸痛,甚至诱发关节炎和慢性肠胃炎。因此,伏天最好还是洗温水澡,水温在35℃~37℃为最佳。这个温度比皮肤温高,却比体温低,非常适合消暑散热。

8、保持愉快的心情

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来说,燥热的夏天,特别爱发火。这种情绪的不稳定很危险,可能引起疾病突发。所以夏日养生很关键的两个字就是少怒。

2016小暑过后多久才入伏?以上就是为您介绍的全部内容了,您都了解了吧!

相关阅读

7月7日小暑到 小暑就是入伏吗


导读:今年7月7日就是小暑节气,意味着炎热天气的到来,那么小暑就是入伏吗?夏至三庚数头伏,三伏天一般在小暑前后。到底小暑就是入伏吗?下面小编为您介绍。

小暑就是入伏吗?

小暑是相对大暑而言,古人认为小暑期间,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故称为小暑。每年7月7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05时,小暑节气开始。2015年小暑是公历2015年7月7日。

俗话说:热在三伏。我国三伏天气一般出现在夏至后的第28天,即所谓夏至三庚数头伏。中国历法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入伏,其中第一个10天为初伏,初伏最早离夏至20天,最晚30天,小暑离夏至16天。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而2015年入伏是7月13日,末伏最后一天是8月21日,共40天。

小暑过,每日热三分,小暑节气期间正好赶上入伏,从小暑至立秋这段时间,称为伏夏,即三伏天,是全年气温最高的时候,民间有小暑接大暑,热得无处躲、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说法。

小暑期间是雷暴、雨水最多的季节,二十四节气之小暑后还有一周时间就将入伏,进入一年中最酷热的日子。今年的伏天有40天,比去年多出了10天。

小暑节气的到来标志着将进入夏季最炎热的阶段。小编提醒,小暑与入伏不同,小暑不是入伏,但小暑和入伏期间均是高温天气要注意防暑。

小暑如何养生?

小暑节气,流传最广的是吃炒面之俗,史书记载,宋代皇帝在伏天向臣下赐炒面,可见这种风俗已经渗入皇宫。在江南一带流行吃莲藕、黄鳝,并有谚语云小暑黄鳝赛人参。中医认为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小暑前后多吃淡水鱼、海带等对身体也有益处。

此时节,要合理作息,晚睡早起,穿浅色衣服,随身带防暑降温用品,如防晒霜、清凉油、仁丹、藿香正气水,多喝水、尤其是加盐的凉白开水。在饮食调理上,少油腻,多清淡,可适当多吃一些苦味和酸味食物,清泄暑热,生津解渴,健胃消食,增进食欲。

另外,小暑养生重点应突出心静。此时心脏最脆弱,暑热逼人容易烦躁伤心,易伤心血。莲子芯的味道虽然比较苦,但可以清心火,是养心安神的佳品。养生要注意早睡早起,避免熬夜。运动最好选在早上和晚上,晨练不宜过早,以免影响睡眠。

三伏天饮食: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在夏至后气温骤升,形成灼热的暑天。把最热的暑天称为伏天,是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史记秦纪六》中云: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唐人张守节曰: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古代伏天时跟其他节令一样,民间传承着很多食俗。

老北京民间有句俗语: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就说的是旧京数伏天家家信守的饮食民俗。

为什么有这个食俗和俗语呢?据说与节气和那时菜农生产技艺有关:农业落后,也没有暖棚设施,没有更多夏令青菜供应百姓,夏至数伏时正是蔬菜青黄不接断档之时,也因老北京伏天时特炎热,汗流浃背的人们都愿在此时弄些简单少油又清淡爽口的饭食,所以就衍生出伏天吃饺子、面条、烙饼的食俗。

小暑节气 小暑和入伏是一个意思吗


2016年小暑的时间是7月7日,也就是明天了,这是属于24节气中的一个,那么你知道节气是什么意思吗?小暑的到来意味着夏季的温度又会高上一层,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好防暑工作呢?小暑和入伏是同一个概念吗啊?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接着往下面看吧!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夏至三庚数头伏,也就是说三伏天一般是在小暑的前后,所以小暑和三伏有差别又有相同。那么小暑就是入伏吗?

小暑就是入伏

小暑是相对大暑而言,古人认为小暑期间,还不是一年中热的时候,故称为小暑。每年7月7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05时,小暑节气开始。2016年小暑是公历2016年7月7日。

俗话说:热在三伏。我国三伏天气一般出现在夏至后的第28天,即所谓夏至三庚数头伏。中国历法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入伏,其中第一个10天为初伏,初伏早离夏至20天,晚30天,小暑离夏至16天。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而2016年入伏是7月13日,末伏后一天是8月21日,共40天。

小暑过,每日热三分,小暑节气期间正好赶上入伏,从小暑至立秋这段时间,称为伏夏,即三伏天,是全年气温高的时候,民间有小暑接大暑,热得无处躲、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说法。

小暑期间是雷暴、雨水多的季节,二十四节气之小暑后还有一周时间就将入伏,进入一年中酷热的日子。今年的伏天有40天,比去年多出了10天。

小暑节气的到来标志着将进入夏季炎热的阶段。小编提醒,小暑与入伏不同,小暑不是入伏,但小暑和入伏期间均是高温天气要注意防暑。

小暑如何养生?

小暑节气,流传广的是吃炒面之俗,史书记载,宋代皇帝在伏天向臣下赐炒面,可见这种风俗已经渗入皇宫。在江南一带流行吃莲藕、黄鳝,并有谚语云小暑黄鳝赛人参。中医认为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小暑前后多吃淡水鱼、海带等对身体也有益处。

此时节,要合理作息,晚睡早起,穿浅色衣服,随身带防暑降温用品,如防晒霜、清凉油、仁丹、藿香正气水,多喝水、尤其是加盐的凉白开水。在饮食调理上,少油腻,多清淡,可适当多吃一些苦味和酸味食物,清泄暑热,生津解渴,健胃消食,增进食欲。

小暑入伏民间有吃伏羊习俗


徐州食伏羊的习俗历史悠久,据说可以追溯到尧舜时期。羊肉是我国人民食用的主要肉类之一,肉质细嫩,脂肪、胆固醇含量比猪肉和牛肉要低。其性温,味甘,入脾、胃、肾、心经,具有温补脾、暖中胃的佳品,是一种优良的温补强壮剂,可用于脾胃虚寒所致的反胃、身体瘦弱、畏寒等症和肾阳虚所致的腰膝酸软冷痛、阳痿等症,亦可用于产后血虚经寒所致的腹冷痛。

《食医心镜》记载:“壮阳益肾:用白羊肉半斤生切,以蒜虀食之,三日一度。”《本草纲目》记载:“五劳七伤虚寒,用肥羊肉一腿,密盖煮烂,绞取汁服,并食肉。”《金匮要略》记载有“当归生姜五两,羊肉一斤。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姚僧坦集验方》记载:“治虚寒疟疾,羊肉作臛饼,饱食之,更饮酒暖卧取汗。”羊肉性温,适宜在冬季食用,不但可进补,而且可增加人体热量,抵御寒冷。羊肉比较适合体虚胃寒者,凡外感时邪或内有宿热者忌食羊肉。一般夏季不宜多吃羊肉。徐州地区在伏天吃羊肉的用意在于排汗排毒、去除冬春积聚在体内的湿寒之邪。另外,夏季暑阳在外,人体伏阴在内,且人们夏季饮食多贪寒凉,适当食用羊肉可以温中暖胃,对人体有益,因此,民谚云“鹏程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但是夏季吃羊肉要适可而止。


小暑入伏民间有吃头伏面习俗


旧时,民间小暑有“食新”之俗。也就是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家往往要举行用新米饭供祀五谷神和祖先的仪式,人人要喝新酒等。城市居民一般用新米与老米同煮,并食用新上市的蔬菜。北方俚语云“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民间有头伏吃饺子的传统习俗。山东有的地方入伏的早晨只吃鸡蛋。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徐州民谣云“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

民间头伏日吃面的习俗由来已久,最早在三国时期就已开始。《魏氏春秋》记载:“何晏以伏日食汤饼,以巾拭汗,面色皎然,乃知非傅粉。”此处的汤饼就是热汤面,这则记载是说何晏和汤面后大汗,用手巾拭面后,面色洁白,从而表明其肌肤洁白不是涂粉掩饰,而是自然白。为什么伏日吃汤面呢?《荆楚岁时记》中云:“六月伏日,并作汤饼,名为‘辟恶饼’。”吃面一方面可以增益身体,另一方面淌汗亦是排毒之法。当然,伏天还可吃过水面、炒面等。炒面就是把新麦炒熟磨成粉,加水和红糖调食,据说吃了炒面可以祛暑气,不拉肚子。


小暑过后热浪来袭 必过“六道关”


小暑的到来,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开始进入炎热季节,很多地区的平均气温已接近30度,时有热浪袭人之感,民间亦有小暑接大暑,热到无处躲之说。

第一关:养阳关

养阳关

首先是暑天容易伤气,这将导致体力、元气不足,机体功能下降。例如,出汗过多、水分得不到及时补充的情况下,人就容易伤津脱液;免疫机能一旦下降,感冒、肠胃疾病往往乘虚而入;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而言,夏季心脏功能容易混乱。简而言之,夏天人的阳气从旺盛的顶点慢慢下降,所以夏令养生尤其要注意养气,以防到了冬天阳气不足。

对策:

调节好体温和室温间的差别,且房间内外温差不能太大。室温保持在27度℃,不宜太低。总之,夏季要在一个凉爽、干燥、舒适的环境中生活,切忌因贪凉而引发各种疾病。

第二关:情绪关

夏日天气炎热,情绪容易波动激动,导致血压上升,加重心脏负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疾病容易发作。此外,中风在夏天的发病率也相当高,需引起重视。值得一提的是,情绪波动过大还会导致肠胃功能的紊乱,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等也与情绪有很大的关联。

对策

:有意识地调节情绪。原本就有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的患者在夏天一定要注意控制情绪,保持平和的心情,以降低疾病发作的风险。

小暑过后多久才入伏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