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疳积中医推拿疗法

小儿推拿中医养生知识。

“寡欲以清心,寡染以清身,寡言以清口。”生活越来越好,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养生不应只是调侃或者卖弄,而是必须认真地践行。中医养生有哪些好的理念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小儿疳积中医推拿疗法”,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疳积是疳证和积滞的总称,积滞与疳证是一病证的两种不同病理阶段,积滞轻,疳证重。积滞是小儿伤于乳食,损伤脾胃而致脾胃运化失司,积聚留滞于中焦,积而不消,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胃肠疾患。疳证是指小儿脾胃虚损,运化失职,吸收功能长期障碍,脏腑失养,津液干涸,形体羸瘦,饮食不为肌肤,影响生长发育,病程较长的一种慢性疾患。

病因病机临床表现 1. 积滞伤脾(积滞)面黄肌瘦,神疲纳呆,腹痛胀满拒按,呕吐酸馊食物或溢奶,口有酸臭味,烦躁哭闹,夜眠不安,可伴身热,有时夜间两腮红赤,大便干结或溏泄秽臭,小便混浊如米泔,舌质红,苔厚腻,脉弦滑或滑数,指纹紫滞。2. 脾胃虚损(疳证)面色萎黄或白,毛发枯黄稀疏,骨瘦如柴,精神萎靡,困倦无力,或烦躁哭闹,睡卧不宁,睡时露睛,四肢不温,食纳量少,腹部凹陷,发育迟缓,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细弱无力,指纹色淡。 中医推拿治疗 1. 治疗原则:健脾和胃,消导积滞,补益气血。2. 手法处方:补脾经,揉板门,推四横纹,运内八卦,揉中脘,摩腹,按揉足三里,捏脊。3. 方义:补脾经,揉板门,揉中脘,运内八卦健脾开胃,助运和中。其中运内八卦理气和中,与补脾经相配,一补一消,一守一行,既补益脾胃之气,又调理中焦气机,使全方补而不滞,消而不伤正,可保证中焦气机畅通。推四横纹,摩腹理气消积,和中散聚。按揉足三里,捏脊健脾补虚,其中捏脊取其调理脾胃,强壮身体,补益气血之功,本法为治疳积专用法之一。4. 加减治疗⑴饮食伤脾(积滞):加揉天枢,分腹阴阳,按弦走搓摩以加强消食导滞,疏调肠胃的作用。⑵脾胃虚损(疳证):a.证属虚热时:加清天河水,补肾经,水底捞明月,揉二人上马以滋阴补虚,清热除烦。b.证属虚寒时:加推三关,揉外劳宫,补肾经,揉关元以温阳散寒,培元固本。

wWw.YS630.Com

ys630.COm精选阅读

疳积的推拿疗法


【概述】

疳积是疳症积滞的总称,积滞是指小儿伤食损伤脾胃,脾失健运,积聚留滞,疳症则是指小儿脾胃虚弱,吸收功能长期障碍,脏腑失养,气液干涸,形体赢瘦,饮食不为肌肤,影响生长发育,病程较长的一种慢性疾患,往往是积滞的进一步发展,所以有无积不成疳的说法。本证与现代医学所说的小儿营养不良相似。

本证主要病因是由于乳食不节,喂养不当,伤及脾胃,脾胃失司,受纳运化失节,升降不调,乃成积滞。积滞日久,脾胃更伤,转化为疳。由于脾胃虚弱,乳食难于腐熟,而使乳食停积,无以生化气血精微,致使营养失调,患儿赢瘦;气液虚衰,所以积滞可损伤脾胃;而脾胃虚弱又产生积滞,两者互为因果。临床上积滞者可见形体消瘦,脘腹胀满,纳食不香,夜卧不安,大便恶臭等症;发展为疳症则可见面色白光白,四肢不温,毛发稀疏,精神萎靡,啼声低微,腹部凹陷,大便溏泄等症。

按摩治疗疳积的原则是消积导滞、健脾和胃,但须视病情阶段而治。如病初期,实证尚显著者,应着重消积,然后理脾;虚实并见者,可攻补兼施;倘虚象毕现者,应着重补脾益气。临床处理,应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按摩疗法】

1.积滞伤脾(积滞)

(1)取坐位,用拇指桡侧端补脾经100次,清大肠100次,推四横纹100次;再用中指指腹端揉板门100次;最后用拇指指腹端运内八卦50次。

(2)取仰卧位,用掌摩法顺时针摩腹2分钟;再用中指指腹端揉天枢、中脘穴各1分钟;最后用拇指指腹端按揉足三里穴2分钟。

(3)取俯卧位,用双手拇指、示(食)指捏脊5遍。

2.气血两亏(疳证)

(1)取坐位,用手拇指桡侧端补脾经100次,推三关100次,用拇指指腹端运内八卦50次,用拇指甲掐揉四横纹各5次,用中指指腹端揉外劳宫50次。

(2)取仰卧位,用双手拇指指腹分推腹阴阳100次;再用中指指腹端揉中脘穴2分钟;最后用拇指指腹端按揉足三里、血海穴各2分钟。

(3)取俯卧位,用双手拇、示(食)指自下而上捏脊5遍;再用禅推法推脾俞、肾俞穴各1分钟。

小儿便秘中医推拿疗法


便秘是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虽有便意,而排便困难的一种病症。

病因病机1. 肠胃积热素体热盛,过食辛辣厚味,热病之后,余热留恋肠胃燥热津液耗伤大肠失润而干涩便秘。2. 气机郁滞性格孤僻(易怒好恼,久坐少动)气机郁滞大肠传导失职便秘。3. 气血亏虚4. 阴寒凝滞素体阳气不足,过用苦寒之品,大病久病后失养阳气虚少,寒自内生寒凝肠胃大肠传导无力便秘。 临床表现 1. 热秘大便干结,面赤身热,口干口臭;唇红烦渴,小便短赤,腹部胀痛,纳食减少,舌红苔黄燥,脉滑数,指纹色紫。2. 气秘此型常见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大便秘结,欲便不得,嗳气,胸胁痞满,腹中胀痛,纳食减少,好哭易怒,舌苔薄腻,脉弦,指纹滞。3. 气虚秘大便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临厕努挣难下,汗出气短,面色白,形瘦乏力,神疲气怯,身懒少动,纳食不香,晚上腹胀,喜按,嗜睡,睡时露睛,舌淡苔薄,脉虚无力,指纹色淡。4. 阴虚秘大便秘结,面色无华,毛发稀疏,枯黄少泽,形体消瘦,午后潮热,颧红盗汗,五心烦热,口唇干燥,多梦少寐,烦躁哭闹,舌红少苔或花剥苔,脉细,指纹淡紫。5. 阳虚秘大便坚涩,排出困难,面色白,四肢不温,喜暖恶寒,精神萎靡,腹中冷痛,喜温喜按可见脱肛,舌淡苔白,脉沉迟,指纹淡红。 中医推拿治疗1. 治疗原则:调腑和中,润肠通便。2. 手法处方:推脾经,运内八卦,清大肠,摩腹,拿肚角,揉天枢,推下七节骨,揉龟尾。3.方义:推脾经,清大肠,摩腹,运内八卦健脾调中,理气助运,润肠通便。拿肚角,揉天枢调腑宽肠,行气通便。推下七节骨,揉龟尾调腑导滞,泻下通便。4. 加减治疗⑴热秘:加退六腑,按弦走搓摩,推脾经用调法以清泻脏腑实热,荡涤肠腑积滞。⑵气秘:加平肝经,按弦走搓摩,推脾经用调法以理气解郁,调中通便。⑶气虚秘:加推三关,按揉足三里,捏脊,推脾经用补法以健脾益气,助运通便。⑷阴虚秘:加揉二人上马,补肾经,水底捞明月,推脾经用补法以滋阴养血,润肠通便。⑸阳虚秘:加推三关,揉外劳宫,揉脐,摩关元,推脾经用补法,以温阳散寒,调中通便。

小儿咳嗽中医推拿疗法


小儿咳嗽是由于外感六淫,或内伤诸因造成肺失清肃,而引起的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咳嗽是小儿肺系疾患中常见证候,例如感冒、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等病都可引起咳嗽,临床上以外感咳嗽多见。

病因病机临床表现 1. 风寒咳嗽咳嗽,白痰,发热,恶寒,无汗,咽痒,鼻塞,流清涕,苔薄白,脉浮紧,指纹红。2. 风热咳嗽咳嗽,黄粘痰,发热微恶寒,微汗出,咽喉红肿而痛,鼻塞,流黄浊涕,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紫红。3. 阴虚咳嗽久咳,干咳无痰,盗汗潮红,五心烦热,烦躁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指纹淡红。4. 痰湿咳嗽久咳,痰多泛呕,胸闷气促,头沉神疲,舌淡,苔白腻,脉滑,指纹暗红而滞。5. 肺热咳嗽咳嗽气粗,面赤唇红,咽干口渴,烦躁便秘,痰粘色黄,舌红苔黄,脉数,指纹紫红。6. 肺虚咳嗽久咳,咳声无力,神疲气短,自汗纳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指纹淡。 治疗1. 治疗原则:宣肺理气,调理肺脾,化痰止咳。2. 手法处方:清肺经,调脾经,运内八卦,揉掌小横纹,推揉膻中,揉乳根,揉乳旁,揉肺俞。3. 方义:清肺经,揉肺俞,调脾经调理脾肺,调脾以化痰,调肺以理气。推揉膻中,揉掌小横纹,揉乳根,揉乳旁宽胸理气,止咳化痰。运内八卦调理气机,并有加强及调和其他手法的作用。4. 加减治疗⑴风寒咳嗽:加治外感四大手法,掐揉风池以疏风散寒,解表止咳。⑵风热咳嗽:加推天柱骨,清天河水以清热解表降逆止咳。⑶阴虚咳嗽:加揉二人上马,水底捞明月,改调脾经为补脾经以滋阴润肺。⑷痰湿咳嗽:加摩腹,按弦走搓摩,揉丰隆,捏脊,改调脾经为补脾经以健脾助运,化痰止咳。⑸肺热咳嗽:加清大肠,退六腑,推脊柱,按弦走搓摩以清肺泻火,降气止咳。⑹肺虚咳嗽:加推三关,捏脊,改清肺经及调脾经为补肺经及补脾经以补益肺气,宣肺止咳。

小儿呕吐中医推拿疗法


呕吐是由于胃气上逆而引起的以呕吐为主要表现的消化道常见病症,可见于多种疾病中。由于小儿胃脏娇嫩,贲门松弛,如果喂养不当,可出现少量乳汁溢出,此称溢乳,不属于病态。

病因病机 临床表现 1. 寒吐饮食稍多即吐,时作时止,吐物酸臭不甚,面色苍白,四肢欠温,腹痛喜暖,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迟,指纹色红。2. 热吐食入即吐,呕吐物酸臭,身热口渴,烦躁不安,大便粘滞臭秽或秘结,小便黄赤,唇舌红而干,苔黄腻,脉滑数,指纹色紫。3. 伤食吐呕吐酸溲频繁,口气臭秽,胸闷厌食,肚腹胀痛,大便酸臭,或溏或秘,苔厚腻,脉滑实,指纹色紫而滞。 中医推拿治疗 1. 治疗原则:祛邪和胃,降逆止呕。2. 手法处方:调脾经,横纹推向板门,揉板门,运内八卦,揉中脘,摩腹,揉天突,推天柱骨。3. 方义:调脾经,揉板门,运内八卦健脾和胃,消食助运。揉中脘,摩腹行气调中,消食导滞。推天柱骨,横纹推向板门,揉天突降逆止呕。4. 加减治疗⑴寒吐:加推三关,揉外劳宫,摩百会,以温阳散寒。⑵热吐:加清天河水,清大肠,退六腑,以清热泻火。⑶伤食吐:加揉四横纹,分腹阴阳以消食化积,和中助运。

小儿腹痛中医推拿疗法


腹痛主要指胃脘以下,脐周围及小腹疼痛为主症的无外科急腹症指征的一类机能性腹痛。

腹痛是小儿常见的证候,可见于多种疾病,涉及范围较广,由于小儿病情变化多端,对疼痛表达能力差,而且部分病例有进一步演变为急腹症的可能,所以一定要认真辨证,属急腹症的患儿宜马上接受手术治疗。 病因病机1. 感受寒邪护理不当、腹部受凉、饮食当风、过食生冷寒邪搏结肠间,中阳受遏(寒主收引,寒凝不散)气机凝涩,经脉不通(不通则痛)腹痛。2. 乳食积滞乳食不节(暴饮暴食,恣食肥甘),饮食不洁损伤脾胃,升降失和,气机阻遏,郁而不通食积而痛。3. 脾胃虚寒素体阳虚,久病体弱,脾胃虚弱,脾阳不振中焦虚寒,水谷失运寒湿滞留,气机不畅,或气血不足,脏腑失养腹痛。4. 虫积气滞虫体扰动于胃肠中气机受阻气滞腹痛。5. 脾胃蕴热暑热外侵,内邪(寒邪,食积等)郁久化热,恣食辛辣厚味中焦湿热交阻,气机不和,传导失职腑气不通腹痛。6. 气滞血瘀跌仆创伤,腹部手术之后,恐惧惊吓腹内经络受损,气血逆乱气血经脉失调肠腑气滞血瘀腹痛。 中医推拿治疗1. 治疗原则:调和脏腑,畅通气血,缓急止痛。2. 手法处方:推脾经,掐揉一窝风,运内八卦,摩腹,拿肚角,分腹阴阳。3. 方义:推脾经,摩腹,分腹阴阳调理脾胃,和中止痛。运内八卦理气调中,并能起到调和及加强其他手法的作用。拿肚角,掐揉一窝风缓急止痛。4. 加减治疗⑴寒实痛:加揉外劳宫,推三关,推脾经用补法以温中散寒,助阳止痛。⑵伤食痛:加揉板门,清大肠,揉中脘,揉天枢以消食导滞,理气助运,和中止痛。⑶虚寒痛:加补肾经,推三关,揉外劳宫,揉脐,按揉足三里,推脾经用补法以温补脾肾,助阳散寒,益气止痛。⑷虫积痛:加揉外劳宫,推三关,揉脐以温中安蛔,缓急止痛,蛔遇寒易扰动不安,遇温则静。⑸热痛:加清大肠,退六腑,推下七节骨,推脾经用调法以清泻胃肠实热积滞,调通中焦气机升降。⑹气滞血瘀:加平肝经,清心经,按弦走搓摩,推脾经用调法以行气活血,通络解郁,以通止痛。

小儿哮喘中医推拿疗法


小儿哮喘为阵发性呼吸困难,呼气延长,喘鸣有声的一种呼吸道疾病,为小儿常见病症之一。这里所述的哮喘主要指支气管哮喘和喘息性支气管炎。该病为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疾病,在秋冬二季易发病,每遇气候变化,或某种过敏因素(花粉、灰尘、油漆、鱼虾、煤烟、霉菌、棉绒、某些药物等)即可发病。

病因病机治疗1. 治疗原则:宣肺降气,化痰平喘。2. 手法处方:清肺经,调脾经,运内八卦,推揉膻中,擦肺俞,揉天突,按弦走搓摩,推天柱骨。3. 方义:清肺经,擦肺俞──清宣肺气,理气平喘。调脾经,运内八卦──调中助运,理气化痰。揉天突,按弦走搓摩,推天柱骨,推揉膻中──宽胸畅膈,理气化痰,降逆平喘。4. 加减治疗⑴ 寒喘:加推三关,揉外劳宫,掐揉风池以温阳散寒。⑵ 热喘:加清天河水,推脊柱,清大肠以清热泻火。⑶ 虚喘:加揉关元,按揉足三里,捏脊以补益脾肾,温阳纳气。 日常护理1. 避免接触过敏物。2. 天气突变时,注意保暖。3. 适当进行室外体育锻炼。

小儿遗尿中医推拿疗法


小儿遗尿是指3周岁以上的小儿在睡眠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症,俗称尿床。3岁以下的婴幼儿由于脑髓未充,智力未健,或正常排尿习惯尚未养成,而产生遗尿者,不属病态。有的3岁以上的小儿偶然遗尿,亦不属病态。本证病延日久,会影响小儿身心健康和正常生长发育,故应及早治疗。

病因病机临床表现 1. 下元虚寒型睡中遗尿,一夜1至数次,小便清长,每遇白天疲劳,或天气寒冷时遗尿加重,面色白,精神不振,头晕乏力,肢冷恶寒,大便稀薄,舌淡苔薄白或少苔,脉沉迟。2. 脾肺气虚型多发于病后,睡中遗尿,尿频而量少,面色白,神疲气短,自汗乏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易反复感冒咳喘,舌淡苔薄白,脉沉细。3. 肝经湿热型睡中遗尿,小便臊臭,色黄量少,情性急躁,目赤面红,口唇色红,口渴喜饮,大便干燥或粘腻不爽,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疗1. 治疗原则:调理脏腑,固肾缩泉。2. 手法处方:补脾经,补肺经,补肾经,运内八卦,捣小天心,揉脐,揉关元,推上七节骨,揉三阴交,按揉百会。3. 方义: 补肾经,揉关元,揉脐,推上七节骨温补肾气,固涩下元。补肺经,补脾经补益脾肺,通调水道。揉三阴交疏理下焦,通理水道。按揉百会,捣小天心清脑醒神,助小儿在睡眠中控制小便,按揉百会还能温阳升提。运内八卦调理气机,疏通三焦,兼能调和诸手法的作用。4. 加减治疗⑴下元虚寒型:加推三关,揉外劳宫以温阳散寒,固肾缩泉。⑵脾肺气虚型:加揉肺俞,按揉足三里,捏脊以健脾补肺,疏通水道。⑶肝经湿热型:加平肝经,清心经,清天河水,清大肠,将补脾经改为调脾经以清肝解郁,化湿泻热。 日常调理 1. 晚饭要清淡,少吃流质食物,晚饭后尽量少饮水。2. 下午4点以后不宜过度疲劳,避免受各种刺激(过度兴奋或恐惧等)。3. 夜间以侧卧入睡为佳,家长应定时叫醒患儿排尿。

小儿发热中医推拿疗法


小儿发热是由于感受外邪,或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体温异常升高的一种常见病症。临床上许多急性传染病初起往往以发热为主要症状,应予注意,以防延误救治。

病因病机1. 感受外邪多发生于气候突然变化,冷热失常的冬春两季。风寒、风热之邪从口鼻而入客于肺卫表卫调节失调卫阳闭郁发热2. 阴虚内热素体阴虚,久病热病伤阴,久泻久吐伤津,过食温燥之品阴津亏损阴不制火发热3. 肺胃实热外感日久不愈,乳食停滞过久肺胃壅实郁而化热发热 临床表现1. 外感风寒型发热恶寒,无汗,鼻塞,流清涕,喷嚏,咳嗽,清稀痰,头痛,咽喉痒,舌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而鲜红。2. 外感风热型发热重,微恶寒,有汗,头痛,鼻塞,流黄涕,喷嚏,咳嗽,黄稠痰,咽喉红肿疼痛,口干而渴,舌红薄黄苔,脉浮数,指纹浮而紫红。3. 阴虚内热型午后或夜间发热,手足心热,骨蒸颧红,心烦盗汗,失眠多梦,形体消瘦,口渴喜饮,大便秘结,尿少而黄,舌红而干,无苔或少苔或花剥苔,脉细数,指纹淡紫。4. 肺胃实热型高热面赤,唇红气促,不思饮食,便秘烦躁,口渴喜饮,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指纹深紫。 治疗1. 治疗原则:祛邪解表,调理脏腑,清热泻火。2. 手法处方:调脾经,平肝经,清肺经,运内八卦,清天河水,推天柱骨,摩腹,推涌泉。3. 方义:清肺经,推天柱骨,清天河水宣肺祛邪,清热泻火。平肝经疏肝解郁,清热泻火。调脾经,运内八卦,摩腹调中理气,养血生津,上助肺津,下助肾阴。推涌泉引热下行。4. 加减治疗⑴外感风寒型:加推三关,掐揉二扇门,拿风池以祛风散寒,发汗解表,三关穴是散寒之要穴;二扇门是发汗之要穴;风池穴是祛风之要穴,三穴相配,祛风散寒发汗功效较佳。⑵外感风热型:加治外感常用四大手法,揉大椎以清热解表。⑶阴虚内热型:加揉二人上马,水底捞明月,按揉三里以滋阴清热。⑷肺胃实热型:加清大肠,退六腑,推脊柱以清泻实热。

小儿疳积的刮痧疗法


小儿疳积是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症,又称蛋白质、热量不足性营养不良症,多发生在3岁以下的婴幼儿。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喂养不当或某些疾病(婴幼儿腹泻,先天幽门狭窄,腭裂,急慢性传染病,寄生虫病等)引起的蛋白质或热量不足所致。营养不良属于中医学的疳积范围。患儿体重不增或减轻是营养不良的最初症状。久病者身高也低于正常。皮下脂肪逐渐减少和消失,明显消瘦。皮下脂肪消减的顺序是,先为腹部,其次为胸、背、腰部、上下肢、臂部,最后是额、颈及面部;还表现有皮肤干燥、苍白、松弛和失去弹性。患儿的肌肉多发育不良,运动机能多发育迟缓。重度营养不良者体温偏低,智育发育不全。初起往往多哭而烦躁,继之变为呆钝,睡眠不佳,对周围环境反应较差,食欲低下以致消失。往往伴有腹泻与呕吐,极重度者可发生水肿,可伴发营养性贫血和各种维生素缺乏症等。

一、刮痧治疗

(一)症状

初期有不思饮食,恶心呕吐,腹胀或腹泻,继而可见烦躁好哭,睡眠不实,喜欢俯卧,手足心热,午后两颧部发红,大便时干时溏,小便如淘米水样,日久则见面色苍黄,机体消瘦,头发稀少如穗状,头大颈细,腹大肚脐突出,精神委靡不振等。

(二)治法

(1)选穴脾俞、胃俞、中脘、天枢、章门、气海、足三里、鱼际、四缝。(见图8-2-1、图8-2-2、图8-2-3、图8-2-4、图8-2-5、图8-2-6)

(2)定位 脾俞: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胃俞:在背部,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中皖: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小儿肌性斜颈中医推拿疗法


小儿肌性斜颈是指以头向患侧歪斜,颜面旋向健侧为其特点的先天性疾病,俗称歪脖。临床上,斜颈分为四型:肌性斜颈,骨性斜颈,眼源性斜颈,神经性斜颈。本节只讨论第1型即肌性斜颈,本病早期(6个月以内)推拿治疗,疗效较好。

病因病机临床表现 出生马上或数日后可发现患儿头向一侧偏斜,一侧颈部胸锁乳突肌可触及棱形肿块(部分患儿数月后可自行吸收),继而胸锁乳突肌挛缩,僵硬,头向患侧歪斜及向患侧旋转活动受限,严重者随年龄增大,可发生颜面、五官,甚至肩背不对称畸形。 治疗 1. 治疗原则:舒筋活血,软坚散结。2. 手法处方⑴用食、中指与拇指拿住患侧肌肉硬节处捏揉10~15分钟。⑵用拇指或食、中二指自患侧胸锁乳突肌起点至止点推揉2~3分钟。⑶一手扶住患侧肩部,另一手扶住患儿头部,两手同时向相反方向扳拉,使患儿头部渐渐向健侧肩部倾斜,称斜扳或被动扳拉活动法,反复操作7~10次;然后用双手托拿住患儿头部向上牵引的同时向患侧旋转,称被动转头活动法,反复操作7~10次。 3. 方义:推揉及捏揉肌肉局部能舒筋活血,改善局部血供,缓解肌肉痉挛。被动扳拉及转头活动能拉长伸展挛缩的肌肉,有助于恢复肌肉的弹性,改善和恢复颈部功能活动。4. 加减治疗⑴如患儿面部及肩部畸形明显者,加点按太阳、颊车、人中、迎香、风池、肩井、肩髃、天宗等穴各5~10次,以活血通络,改善局部畸形。⑵患侧上肢活动障碍者:加在患侧上肢施以揉、拿、一指禅推等法2~3分钟,同时点按肩髎、肩髃、臂臑、天宗、曲池、尺泽、手三里、内关、外关、合谷等穴各5~10次,以加强患肢血供,促进恢复患侧上肢功能活动。 日常护理1. 家长应尽量及时纠正患儿头颈歪斜的姿势。2. 使患儿尽可能多地作主动或被动转头及歪头(斜扳)动作。3. 每次推拿治疗后,可配合10~15分钟局部热敷。

小儿疳积的拔罐疗法


疳积是小儿时期,尤其是1~5岁儿童的一种常见病证。是指由于喂养不当,或寄生虫病等引起,使脾胃受损而导致全身虚弱、消瘦面黄、发枯等慢性病证。临床主要症状有:初起恶心呕吐、不思饮食、腹胀腹泻;继而烦躁哭闹、睡眠不好、喜俯卧、手足心发热、口渴、午后两颧骨发红、大便时干时稀;最后见面黄肌瘦、头发稀疏、头大颈细、肚脐突出、精神委靡。一般分为饮食不节、脾胃亏虚和感染寄生虫2型。

一、饮食不节、脾胃亏虚

(一)症状

形体消瘦,体重不增,面色少华或萎黄,毛发稀疏,食欲不振,或能食善饥,烦躁易怒,大便不调,舌质偏淡,苔薄白。

(二)治法

(1)选穴脾俞、胃俞、中脘、章门、四缝、足三里。

(2)定位脾俞:在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两侧旁开1.5寸[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3个椎体,即为第11胸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 (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7-3]。

胃俞: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2个椎体,即为第12胸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7-3]。

中脘: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处[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与胸剑联合部(心窝上边)的中点为取穴部位,见图8-1-1]。

章门:在侧腹部,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由腋前线往下循摸肋弓下之第1游离肋之前下缘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3-3)。

四缝:在第2至第5指掌侧,近端指关节的中央,每手4穴,左右各8穴(在手2、3、4、5指的掌面,当第2指关节横纹中点为取穴部位,见图8-1-2)。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 (中指)(站位,用同侧手张开虎口围住髌骨上外缘,余4指向下,中指尖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20一4)。

(3)

拔罐方法灸罐法。先用艾条温灸各穴10分钟,以皮肤有温热感及人体感觉舒适为宜,之后吸拔火罐(除四缝外),留罐5~1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四缝三棱针点刺,挤出黄白色透明样黏液或点刺出血,两侧交替操作。

二、感染寄生虫

(一)症状

形体消瘦,肚腹胀满,甚则青筋暴露,面色萎黄无华,毛发稀疏干枯,精神烦躁,睡眠不宁,或见揉眉挖鼻,吮指磨牙,食欲不振,部分食欲亢进,甚或喜食异物,大便下虫,舌淡苔腻。

(二)治法

(1)选穴膻中、中脘、章门、天枢、气海、百虫窝、足三里。

(2)定位膻中: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小儿疳积中医推拿疗法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