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中医运动养生的作用是什么 > 导航 > 桂花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大腹皮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中医运动养生的作用是什么。

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百病息。心静才是养生之本。养生已经成为一个热度越来越高的话题,勿以恶小而为之,不注意养生,这种“恶”会报复我们的身体。日常生活中关于中医养生我们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大腹皮功效与作用是什么,仅供您在养生参考。

对于大腹皮好多人都不是很熟悉,其实它也就是我们生活中非常常见的槟郎的一层表皮,在一些热带地区生产,其对治疗水肿、浮肿有不错的效果,下面就来介绍一下。

1、大腹皮治三焦气逆,解大便秘滞,下胸胁胀满:大腹皮、紫苏、独活、沉香、木瓜、川芎各3g,白术、木香、甘草、槟榔各1g,陈橘皮0.6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方中大腹皮行气导滞,为君药。(《传家秘宝方》大三脘散)

2、大腹皮治脚气冲心,胸膈烦闷,得效:大腹皮3g,紫苏、干木瓜、甘草、木香、羌活各0.3g。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方中大腹皮行气导滞,为君药。(《传家秘宝方》木瓜散)

3、大腹皮治胃肠气滞,脘腹胀闷,大便不爽。本品辛能行散,主入脾胃经,能行气导滞,为宽中利气之捷药。治食积气滞之脘腹痞胀,嗳气吞酸、大便秘结或泻而不爽,可与山楂、麦芽、枳实等同用;若治湿阻气滞之脘腹胀满,可与藿香、陈皮、厚朴等同用。

4、大腹皮治病喘手足皆肿,脾病横泻四肢:大腹皮60g,蓬莪术、三棱各30g,槟榔0.3g,木香15g。上为末,炒麦捣碎,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30丸,生姜汤下。方中大腹皮行气导滞,利水消肿,为君药。(《苏沈良方》无碍丸)

5、大腹皮,丹溪常用之以治肺气喘促,及水肿药中又多用之,盖亦取其泄肺,以杀水之源也。《药性类明》

6、大腹皮治水肿胀满,脚气浮肿,小便不利。本品味辛,能开宣肺气而行水消肿。治疗水湿外溢,皮肤水肿,小便不利,可与茯苓皮、五加皮等同用,如五皮饮(《麻科活人全书》);若治脚气肿痛,二便不通,可与桑白皮、木通、牵牛子等同用。

7、大腹皮下一切气,止霍乱,通大小肠,健脾开胃,调中。《日华子本草》

8、槟榔性沉重,泄有形之积滞;腹皮性轻浮,散无形之滞气。故痞满膨胀,水气浮肿,脚气壅逆者宜之。惟虚胀禁用,以其能泄真气也。《本经逢原》

9、大腹皮治虚肿者,用大补气之味,而少入腹皮。又见有治痰火者,常以此味少少入健脾之剂,或皆取其能导壅顺气而不甚酷烈乎?用者审之。《本草述》

10、大腹皮治小儿腹内痞结;二便不利。(《太平圣惠方》大腹皮散)大腹子散:《赤水玄珠》:风毒脚气。癫狂梦醒汤《医林改错》:癫狂;疏凿饮子《世医得效方》:大小便不利。

相关阅读

大腹皮汤的功效与作用


很多人到了一定年龄,就会患有一些疾病,因此在对药物进行选择时,一定要注意不能随意,对大腹皮汤这种中药方剂也是一样,需要先对它进行很好的了解,下面我们来看一下。

【处方】大腹皮5枚(细锉),枳壳(去瓤,麸炒)1两,赤芍药(锉)1两,秦艽(去苗土)半两,羌活(去芦头)半两,天门冬(去心,焙干)3分,生干地黄(焙)1两,甘草(炙)3分,郁李仁(去皮)半两(炒)。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产后热毒气结燥,大便不通,壅滞气闷疼痛,腰重胁胀。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得利为度。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六五

【处方】大腹皮3钱,槟榔3钱,三棱(煨)3钱,莪术3钱,枳壳2两,苍术2两,甘草2钱。

【制法】上锉散。

【功能主治】小儿疟疾,用药太早,退热变作浮肿,外肾肿大,饮食塞于脾胃。

【用法用量】每服3钱,加生姜皮、萝卜子、椒目同煎服。

【摘录】《袖珍小儿》卷下

【处方】大腹皮(锉)1两,槟榔(煨,锉)1两,前胡(去芦头)1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防己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赤芍药1两,甘草(炙,锉)半两,桑根白皮(锉)2两,木通(锉)2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虚劳,身体浮肿,上气喘促,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1日2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一

【处方】大腹皮(锉)1两,大黄(锉,醋炒)1两,朴消半两,木香半两,桂(去粗皮)半两,白术3分,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3分。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伤寒食毒,心腹胀满,时复呕吐,不下饮食,大便秘涩。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食前温服。以利为度。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七

【处方】大腹皮1钱5分,桑白皮(蜜炒)1钱,生姜皮5分,茯苓皮1钱5分,广陈皮1钱,白术(土炒)1钱,条芩7分,车前子2钱(焙,研),木瓜7分,大枣2枚。

【功能主治】子肿。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古今医彻》卷五

【处方】大腹皮、五加皮、青皮、陈皮、姜皮。

【功能主治】胎前浮肿。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经验女科》

【处方】大腹皮1两,前胡(去芦)1两,槟榔(煨)1两,百部根1两,陈皮(去白)1两,枳实(麸炒)1两,桑皮1两,杏仁(去皮尖双仁,麸炒)1两,当归1两,人参1两。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产后上气,喘急满闷。

【用法用量】每服2钱,水1盏,煎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普济方》卷三五五

【处方】大腹皮1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当归(切,焙)1两,紫苏茎叶1两,青橘皮(汤浸,去白,炒)1两,甘草(炙,锉)1两,木通(锉)1两,桑根白皮(锉)半两,木香半两,槟榔(锉)半两,大黄(锉,炒)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产后肿满,因宿有抑郁,滞气留结不散,变为浮肿,烦闷咳逆,恶血不行。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1日3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六五

【处方】大腹皮(锉)1两,柴胡(去苗)1两,赤茯苓(去黑皮)3分,桑根白皮(微炙,锉)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伤寒汗后发喘,壮热不除。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3片,同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四

【处方】大腹皮(锉,炒)3分,柴胡(去苗)2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桂(去粗皮)1两,半夏(汤浸去滑,生姜汁同炒干)1两,青蒿(童便浸1日,晒干)1两,白术1两,桔梗(炒)1两,黄芩(去黑心)1两,山栀子(去皮)1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热劳,肌瘦盗汗,潮热咳嗽。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童便半盏,煎至1盏,去滓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八十七

今天给大家讲解了一些关于大腹皮汤的食疗方法等,你是否有记住一些呢,其实如果生病的话不仅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还应该在饮食上多加注意,这样才会让身体更快的恢复健康。

大腹皮散的功效与作用


最近食用中药方剂的人开始越来越多,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大腹皮散,那么大腹皮散的功效作用呢?如果不清楚的话,就来看一看下面这篇文章吧。

【处方】大腹皮1两(锉),草豆蔻半两(去皮),人参半两(去芦头),白茯苓半两,白术1两半,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干姜半两(炮裂,锉),厚朴半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白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桂心半两。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和气,益脾胃。主伤寒后,胃气不和,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三

【处方】大腹皮1两(锉),木香半两,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赤芍药半两,前胡3分(去芦头),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赤茯苓3分。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乳石发动,心膈痞满,喘息微促,腹胁妨痛。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二十八

【处方】大腹皮1两(锉),郁李仁1两(汤浸,去皮尖,微炒),泽泻1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妊娠气壅攻腰,疼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七十五

【处方】陈橘皮1两,青橘皮1分,大芎1分,五味子1分,芍药1分,香白芷1分,甘草1分,大腹皮半两,草豆蔻半两,木香4铢,槟榔4铢。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寒湿之胜,大腑反秘。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8分,和滓服,不拘时候。

【摘录】《史载之方》卷上

【处方】大腹皮(锉)半两,高良姜1两,芍药1两,吴茱萸(汤浸1宿,焙干,炒)1分。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心中寒发痛甚。

【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温酒调下;不饮酒,生姜汤亦得。

【摘录】《圣济总录》卷四十三

【处方】大腹皮3两,紫苏子(微炒)1两,槟榔1两,荆芥穗1两,乌药1两,橘红1两,紫苏叶1两,萝卜子(炒)半两,沉香(不见火)1两半,桑白皮(炙)1两半,枳壳(去瓤,麸炒)1两半,干宣木瓜(去瓤)2两半。

【功能主治】脚气肿满,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至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济生》卷三

【处方】大腹皮1两(锉),赤茯苓3分,枳实3分(麸炒微黄),柴胡3分(去苗),桑根白皮3分(锉),人参1两(去芦头)。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热病,肺壅气喘,膈中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七

【处方】青皮、陈皮、槟榔、川芎、羌活、大腹皮、防己。

【功能主治】风寒身肿。

【摘录】《症因脉治》卷三

【处方】大腹皮3分(锉),前胡3分(去芦头),厚朴1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鸡苏茎叶3分,木香半两,枳实3分(麸炒微黄),白术3分,桑根白皮3分(锉),赤芍药半两,续断半两,茯神3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妊娠4月伤寒,胃中有冷,心中欲呕,胸膈烦闷,不思饮食,时有虚热;或小便如淋,脐下急满;或头项强痛,有时胎上迫心,心中烦闷。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七十四

【处方】大腹皮1两(锉),前胡3分(去芦头),桔梗半两(去芦头),赤茯苓3分,青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桂心半两。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妇人两胁胀满,上冲心胸满闷,不下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分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七十一

【处方】大腹皮1两(锉),槟榔1两,桑根白皮2两(锉),前胡1两(去芦头),赤茯苓1两,木通2两(锉),汉防己1两,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赤芍药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气水肿满,喘息,小便涩。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1日3-4次。

【摘录】《圣惠》卷五十四

【处方】大腹皮2两(锉),桑根白皮2两(锉),芎䓖1两,汉防己1两,羌活1两,青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槟榔1两,桂心1两,川大黄1两半(锉碎,微炒),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风水,身体浮肿,发歇不定,肢节疼痛,上气喘息。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五十四

【处方】大腹皮(锉)半两,赤茯苓半两,木香半两,丁香半两,芎䓖半两,白术半两,沉香半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半两,人参(去芦头)半两,草豆蔻(去皮)半两,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半两,桂心半两,甘草1分(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膈气,心胸壅滞,妨闷。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五十

【处方】大腹皮1两(锉),赤茯苓3分,桔梗3分(去芦头),牡丹3分,桃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槟榔1两,桑根白皮1两(锉),枳壳3分(麸炒微黄),鳖甲1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襕),郁李仁1两(汤浸,去皮,微炒),川大黄1两半(锉碎,微炒)。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痃癖气,腹胁胀满,喘息促急,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方中鳖甲、郁李仁、川大黄三味用量原缺,据《普济方》补。

【摘录】《圣惠》卷四十九

【处方】大腹皮2两(生用),陈橘皮2两(去瓤),厚朴1两(用生姜汁涂,旋炙干,令香熟),吴白芷1两(生用),人参(去芦头后称)半两,肉桂(新者,去粗皮称)半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丈夫或妇人虚滞,饱后冷气烦闷,大小肠不调,心腹胀。

【用法用量】每服1钱,用水2盏,加大枣2枚,生姜少许,同煎至8分以下,热服,1日2-3次,不拘时候。

【注意】忌生冷、油腻。

【摘录】《普济方》卷一八四引《广南四时摄生论》

【别名】大腹子散

【处方】大腹皮1两(锉),紫苏茎叶2两,木通1两(锉),桑根白皮1两(锉),羌活1两,赤芍药1两,荆芥1两,独活1两,青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木瓜1两(干者),枳壳2两(麸炒微黄,去瓤)。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妇人风毒脚气,肢节烦疼,心神壅闷。

【用法用量】大腹子散(《云歧子保命集》卷下)。方中大腹皮,《云歧子保命集》作“大腹子”。

【摘录】《圣惠》卷六十九

【处方】大腹皮5枚,赤茯苓1两,前胡1两(去芦头),诃黎勒皮半两,汉防己半两,木香1两,槟榔半两,桃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息贲气,腹胁胀满,喘急咳嗽,坐卧不安。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四十八

【处方】大腹皮3分(锉),桔梗3分(去芦头),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人参半两(去芦头),赤芍药半两,木通半两(锉),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鳖甲3分(涂醋炙令黄,去裙襕),甘草1分(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小儿腹内痞结。壮热憎寒,大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1钱,以水1小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

【摘录】《圣惠》卷八十八

【别名】大腹皮汤、大腹皮饮

【处方】枳壳(去瓤,麸炒)1钱,大腹皮1钱,甘草(炙)1钱,赤茯苓(去皮)3钱。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妊娠大小便赤涩。妊妇8-9月,胎形肥硕,胎气逼塞,膀胱之气不行,小便短少,小腹胀,身重恶寒,起则晕眩欲倒。

【用法用量】大腹皮汤(《准绳·女科》卷四)、大腹皮饮(《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二)。

【摘录】《济生》引《校正时贤胎前十八论治》(见《医方类聚》卷二二四)

【别名】大腹皮汤

【处方】大腹皮半两(锉),槟榔半两,诃黎勒3分(煨,用皮),桑根白皮半两(锉),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赤茯苓3分。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脾胃冷热气不和,胸膈气滞,不下饮食。

【用法用量】大腹皮汤(《圣济总录》卷四十五)。

【摘录】《圣惠》卷五

【处方】大腹皮3分(锉),汉防己半两,桑根白皮3分(锉),木通3分(锉),赤茯苓1两,郁李仁1两(汤浸,去皮尖,微炒),甜葶苈1两半(隔纸炒令黄或紫色),泽漆3分,桂心半两,百合2分,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肺气壅滞,关膈不通,四肢浮肿,喘息促急,坐卧不得。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六

【处方】大腹皮半两(锉碎),枳壳1分(麸炒令微黄,去瓤),赤茯苓3分,赤芍药3分,桑根白皮3分(锉),百合1两,牵牛子1两(微炒),甘草1分(炙微赤,锉),郁李仁1两(汤浸,去皮尖,微炒)。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伤寒6-7日,大肠壅结不通,腹胁胀满,不下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以得利为度。

【摘录】《圣惠》卷十三

【处方】大腹皮1两(锉),天蓼木半两(锉),白薇半两,猪苓1两(去黑皮),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槟榔半两,枳壳3分(麸炒微黄,去瓤),桑根白皮1两(锉),紫苏叶半两,麻黄半两(去根节),细辛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产后风虚气滞,头面四肢浮肿,喘息促,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七十九

【处方】大腹皮1两(锉),桂心1两,槟榔半两,赤芍药1两,泽泻1两,木通3分(锉),木香半两,川朴消3分。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伤寒后,肝肾风虚,毒气壅滞,大小肠秘涩,气攻腰脚,疼痛妨闷。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圣惠》卷十四

【处方】大腹皮1两(锉),吴茱萸1两(汤浸7遍,焙干,微炒),白术1两,旋覆花1两,枇杷叶1两(拭去毛,炙微黄),桔梗1两(去芦头),甘草3分(炙微赤,锉),木香3分,桂心1两,厚朴1两半(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膈气。胸中痰结,食不消化,腹中胀满雷鸣。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五十

【处方】大腹皮3分(锉),槟榔3分,木香半两,赤茯苓1两,桂心半两,半夏半两(汤洗7遍,去滑),青橘皮2分(汤浸,去白瓤,焙),沉香半两,枳壳3分(麸炒微黄,去瓤),芎䓖半两,前胡1两(去芦头),白芷半两,人参半两(去芦头)。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上焦虚寒气壅,攻注头痛,胸膈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四十七

【处方】大腹皮1两(锉),前胡1两(去芦头),木通1两(锉),赤茯苓1两,枳壳3分(麸炒微黄,去瓤),桑根白皮3分(锉),汉防己3分,羌活3分,桂心半两,紫苏茎叶1两,酸枣仁3分(微炒),郁李仁1两半(汤浸去皮,微炒),赤芍药3分,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槟榔1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脚气肿满疼痛,皮肤不仁,大小便滞涩,心胸壅闷喘促,不能下食。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四十五

【处方】大腹皮1两(锉),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木香半两,桂心半两,白术3分,川芒消1两,厚朴3分(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食毒伤寒,心腹胀满,时复呕吐,憎寒,不下饮食,大小便秘涩。

【用法用量】《普济方》卷一三六引本方无生姜,名“大腹汤”。

【摘录】《圣惠》卷十一

【处方】大腹皮2两(锉),柴胡2(1)两(去苗),诃黎勒皮1两,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川大黄2两(锉碎;微炒),羚羊角屑3分,川朴消2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大肠实热,肠胀不通,热气上冲,口内生疮。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大腹皮汤”。

【摘录】《圣惠》卷六

【处方】大腹皮(锉)半两,赤茯苓半两,枳壳(麸炒微黄,去瓤)半两,桔梗(去芦头)半两,人参(去芦头)半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半两,半夏(汤浸7遍去滑)半两,川大黄(锉碎,微炒)半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半两,诃黎勒皮半两,桂心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肺气喘急,不思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4钱,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六

【处方】大腹皮1两,前胡1两(去芦头),半夏半两(汤浸7遍,去滑),旋覆花半两,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赤茯苓1两,川大黄2两(锉碎,微炒),川升麻3分,川芒消1两,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乳石发动,心胸痰结,头目昏闷,大小肠壅滞不通,四肢烦疼,饮食不下。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1日3-4次。

【摘录】《圣惠》卷三十八

【处方】大腹皮3分(锉),桂心1分,赤茯苓半两,赤芍药半两,木香1分,泽泻2分,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腰疼痛,腹胁胀闷。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大腹皮汤”。

【摘录】《圣惠》卷四十四

【处方】大腹皮1两(锉),麻黄1两半(去根节),紫苏茎叶1两半,陈橘皮1两半(汤浸去白瓤,焙),杏仁2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赤茯苓1两,柴胡1两(去苗),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久咳嗽上气,坐卧不得,咽喉不利,胸中满闷。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四十六

【处方】大腹皮3分(锉),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甜葶苈1两(隔纸炒令紫色),百合半两,紫苑3分(去苗土),半夏半两(汤浸7遍,去滑),赤茯苓1两,桔梗3分(去芦头),桑根白皮1两(锉),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咳嗽上气,肺胀喘急,胸中满闷。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入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四十六

【处方】大腹皮1两(锉),木香半两,诃勒黎皮3分,羚羊角屑半两,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独活半两,前胡3分(去芦头),赤茯苓1两。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疏风利气;春夏防发风毒脚气。主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每于食前温服。

【摘录】《圣惠》卷四十五

【处方】大腹皮1两(锉),槟榔1两,木香半两,木通2两(锉),郁李仁1两(汤浸去皮,微炒),桑根白皮2两(锉),牵牛子2两(微炒)。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脚气肿满腹胀,大小便秘涩。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葱白2-7寸,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以利为度。

【摘录】方出《圣惠》卷四十五,名见《普济方》卷二四四

【处方】大腹皮1两(锉),防风半两(去芦头),羌活半两,桑根白皮1两(锉),赤茯苓1两,郁李仁1两(汤浸去皮,微炒),羚羊角屑3分,木通3分(锉),槟榔1两,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木香半两,紫苏茎叶1两。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脚气风毒,头面脚膝浮肿,心腹壅闷。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每于食前温服。

【摘录】《圣惠》卷四十五

【处方】大腹皮1两(锉),紫苏子1两(微炒),前胡1两(去芦头),诃黎勒皮1两半,五味子1两,赤茯苓1两,槟榔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上气,肺壅胀,胸中满闷,喘急不利。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大腹散”。

【摘录】《圣惠》卷四十二

【处方】大腹皮1两(锉),厚朴1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人参1两(去芦头),桂心3分,白术1两,甘草1分(炙微赤,锉),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半夏1两(汤洗7遍,去滑)。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反胃呕哕,全不任食。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四十七

【处方】大腹皮1两(锉),甜葶苈1两(隔纸炒令紫色),桑根白皮1两(锉),桔梗1两(去芦头),赤茯苓1两,桂心1两,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上焦壅滞,上气,腹胀满。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大腹散”。

【摘录】《圣惠》卷四十二

以上就是对中药方剂大腹皮散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其实生病不怕,怕的就是有些人明知生病了却不肯去看病更不肯医治,这种心态是不能有的,如若不然的话,会使自己的健康受损。

大腹皮丸的功效与作用


方剂就是治病的药方。中药方剂涵盖了人体各个系统的调理,并对其有显著地疗效。大腹皮丸就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方剂,你了解它的功效吗?

【处方】大腹皮2两(锉),桔梗3分(去芦头),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白术半两,当归1两(锉,微炒),川大黄2两(锉碎,微炒),桂心半两,木香半两,芎䓖3分。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腹内诸气胀满,上攻肩背,烦闷,四肢疼痛,不能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20丸,以生姜汤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四十三

【处方】大腹子1两(锉),木香1两,诃黎勒皮1两,桂心半两,川大黄1两半(锉碎,微炒),半夏1两(汤洗7遍去滑),前胡1两(去芦头),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青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芎䓖3分,干木瓜1两,郁李仁1两(汤浸,去皮,微炒)。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胸膈气噎塞,烦闷不下饮食,腹胁妨胀,秘涩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煎生姜、木通汤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五十

【处方】连皮大腹1两半,防己1两,泽泻1两,木香1两,蓬莪术(煨,锉)1两,枳壳(去瓤,麸炒)1两,槟榔(煨,锉)3分,陈橘皮(汤浸,去白,焙)3分,牵牛子(微炒)3分。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妇人水分,肿满不消,经水断绝。

【用法用量】每服30丸至40丸,空心、日午、夜卧生姜汤送下。如减,即少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三

上文介绍了大腹皮丸的功效与作用有很多,大腹皮丸可以保护人体,还有自己的适宜人群,所以在食用的是侯一定要注意。


大腹皮[图]的功效与作用


疾病产生需要药的改善,不同的疾病药物选择也是不同的,想要能够很好的治疗自身疾病,就需要对症下药,中药大腹皮[图]对治疗某些疾病也是有着很好的帮助。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这种药材。

【英文名】pERICARpIUM ARECAE

【来源】本品为棕榈科植物 槟榔 Areca catechu L.的干燥 果皮 。冬季至次春采收未成熟的果实,煮后干燥,纵剖两瓣,剥取果皮,习称“大腹皮”;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果实,煮后干燥,剥取果皮,打松,晒干,习称“大腹毛”。

【性状】大腹皮:略呈椭圆形或长卵形瓢状,长4~7cm,宽2~3.5cm,厚0.2~0.5cm。外果皮深棕色至近黑色,具不规则的纵皱纹及隆起的横纹,顶端有花柱残痕,基部有果梗及残存萼片。内果皮凹陷,褐色或深棕色、光滑呈硬壳状。体轻,质硬,纵向撕裂后可见中果皮纤维。气微,味微涩。

【鉴别】本品粉末黄白色或黄棕色。中果皮纤维成束,细长,直径8~15μm,微木化,纹孔明显,周围细胞中含有圆簇状硅质块,直径约8μm。内果皮细胞呈不规则多角形、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48~88μm,纹孔明显。

【炮制】大腹皮:除去杂质,洗净,切段,干燥。

【性味】辛,微温。

【归经】归脾、胃、大肠、小肠经。

【功能主治】下气宽中,行水消肿。用于湿阻气滞,脘腹胀闷,大便不爽,水肿胀满,脚气浮肿,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4.5~9g。

【贮藏】置干燥处。

【摘录】《中国药典》

【出处】侯宁极《药谱》

大腹皮[图]的功效作用等已经在上文中有了比较详细的描述,相信大家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大腹皮[图]是否还有其它的疗效这个问题还需要大家进一步的去研究。

大腹皮饮的功效与作用


大腹皮饮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方剂,但是不经常服用这种药的人对于大腹皮饮的了解也不多,那么究竟大腹皮饮是怎样的呢,它的功效和作用是什么,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

【处方】大腹皮、防己、木通、厚朴(姜制)、栝楼、黄耆、枳壳(麸炒)、桑白皮(炙)、大黄(蒸)、陈皮、青皮、五味子各等分。

【制法】上锉散。

【功能主治】妇人血癖,单单腹肿。

【用法用量】方中主治“血癖”,原作“血瘿”,据《准绳·女科》改。

【摘录】《三因》卷十八

【处方】大腹皮、当归尾、何首乌、麻黄、川芎、北细辛。

【功能主治】头疼眼胀,及偏正头风。

【摘录】《慈幼新书》卷二

【处方】大腹皮(锉)3分,人参1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当归(切、焙)1两半,枳壳(去瓤,麸炒)1两半,柴胡(去苗)1两半,白术1两半。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妇人妊娠,心腹疼痛,及两胁肋内妨闷,呕逆恶心不止,饮食不下,体倦,四肢少力;或时发气胀,喘息粗大,胎不安稳。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生姜3片,大枣1枚(擘),煎至7分,去滓温服,1日3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五

通过文章的详细介绍,相信大家对大腹皮饮的作用应该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了,这会让我们在生活中得到很大的帮助,更好的保证我们的身体健康。


麦门冬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我们在生活中如果是选择中医治疗疾病的话那是需要用到中药的,期中麦门冬就是属于中药材的一种,也是经常会用到的一种中药材,对于各种疾病的治疗都是具有一定的效果的,很多朋友虽然会选择中医治疗的方法,但是对于中药的功效却是一无所知,那么麦门冬功效与作用是什么呢?

【别名】 麦冬(《药品化义》)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 沿阶草 的 块根 。商品大多为栽培品。浙江于栽培后第三年立夏时采挖,称"杭麦冬";四川于栽培第二年清明后采挖,称"川麦冬"。野麦冬多在清明后挖取,习称"土麦冬"。麦冬挖起后,剪下块根,洗净泥土,暴晒3~4天,堆通风处,使其反潮,蒸发水气,约3日,摊开再晒,如此反复2~3次。晒干后,除净须根杂质即可。

【原形态】沿阶草(《江西通志》),又名:羊韭、马韭、羊荠、爱韭、禹韭、忍陵、不死药、仆垒、随脂(《吴普本草》),羊耆、禹葭(《别录》),阶前草(《纲目》),书带草、秀墩草(《群芳谱》),马粪草、家边草、韭叶麦冬。

【生境分布】生长于溪沟岸边或山坡树林下。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或为栽培。主产浙江、四川。此外,江苏、贵州、云南、广西、安徽、湖北、湖南等地亦产,但多野生,少有栽培。

【性状】 ①杭麦冬

【化学成份】沿阶草块根含多种甾体皂甙,其甙元为罗斯考皂甙元;还含β-谷甾醇、豆甾醇、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果实含沿阶草甙,为山柰酚-3-葡萄糖半乳糖甙。

【药理作用】 ①对血糖的影响

【炮制】麦冬:拣净杂质,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后抽去心,再洗净晒干。朱麦冬:取去心麦冬,置盆内喷水少许,微润,加朱砂细粉,撒布均匀,并随时翻动,至麦冬外面匀被朱砂为度,职出,晾干。(每麦门冬10斤,用朱砂3两)

【性味】甘微苦,寒。

【归经】入肺、胃、心经。

【功能主治】养阴润肺,清心除烦,益胃生津。治肺燥干咳,吐血,咯血,肺痿,肺痈,虚劳烦热,消渴,热病津伤,咽干口燥,便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4钱;或入丸,散。

【注意】凡脾胃虚寒泄泻,胃有痰饮湿浊及暴感风寒咳嗽者均忌服。

【附方】 ①治燥伤肺胃阴分,或热或咳者:沙参三钱,麦冬三钱,玉竹二钱,生甘草一钱,冬桑叶一钱五分,扁豆一钱五分,花粉一钱五分。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温病条辨》沙参麦冬汤)

【备注】此外,西藏所用的麦冬,为百合科植物蜈蚣七的块根。

【摘录】《*辞典》

【出处】出自《神农本草经》。

以上就是关于麦门冬功效与作用的一个介绍,我们在服用中药之前最好是先了解清楚中药的一些功效作用,其实麦门冬这种中药材的功效是十分大的,适当的服用这类药材可以帮助我们达到养生的功效,也不会给我们的身体造成任何伤害。

细辛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可能很多年轻人不知道细辛是什么东西,这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这种植物在我国的分布比较广泛,尤其在东北地区比较多见,这种植物具有很多药用功效,比如在秋冬季节的时候,人们经常会出现风寒感冒,这时候就可以使用细辛这种中药帮助治疗,另外细辛还有下列这些用途。

细辛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解热、利尿、镇痛、镇静药。治头痛,有发汗、祛痰之效

药材外观

干燥的全草,茎方形,四面有纵沟,上部多分枝,长45~90厘米,直径3~5毫米;表面淡紫红色,被有短柔毛。质轻脆,易折断,断面纤维状,黄白色,中心有白色疏松的髓。叶对生,叶片分裂,裂片细长,呈黄色,皱缩卷曲,破碎不全;质脆易脱落。枝顶着生穗状轮伞花序,呈绿色圆柱形,长7~10厘米;花冠多已脱落,只留绿色的萼筒,内有4个棕黑色的小坚果。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以浅紫色、茎细、穗多而密者为佳。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江苏、江西、湖北、河北等地。

细辛的作用

1、镇静、镇痛作用细辛挥发油有明显的中枢抑制作用,小剂量可使动物安静、驯服、自主活动减少;大剂量可使动物睡眠,并有明显的抗惊厥作用。细辛煎剂灌服也有镇痛作用。其较强的镇痛作用为其治疗头身痛、牙痛等的重要药理学基础。

2、解热作用细辛挥发油灌服对多种原因如温刺法、四氢β-萘胺、伤寒、副伤寒混合疫苗所引起的家兔实验性发热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对啤酒酵母所致的大鼠发热也有明显的解热效果。还能降低正常大鼠的体温。

3、抗炎、免疫抑制和抗变态反应细辛挥发油灌服或注射均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如细辛对致炎剂角叉菜胶、酵母、蛋清、甲醛等所致的大鼠关节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能对抗巴豆油所致小鼠耳廓肿胀,抑制抗血清引起的大鼠皮肤浮肿、由组织胺引起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以及抑制塑料环和棉球肉芽增生。对去肾上腺的大鼠,仍有抗炎作用。

牛膝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牛膝是一种植物,根部可以入药,所以说牛膝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牛膝的功效与作用非常多,在临床上的运用也是非常的广泛。牛膝针对女性也有一定的疗伤作用,但是一定要注意牛膝用量。

一、活血祛瘀:牛膝具有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等功效,故常用于血滞经闭、痛经、月经不调,产后瘀滞腹痛,癥瘕及跌打损伤等瘀血凝滞之证。对妇科、伤科各种瘀血凝滞的病症,常和活花、桃仁、当归、延胡索等药同用,既可活血调经,又能祛瘀疗伤。

二、利尿通便:牛膝具有利尿通的作用,用于小便不利、淋沥涩痛、尿血等症,具有非常好的疗效。

三、凉血止血:牛膝具凉血止血的功效,常用于有血热妄行而致吐血、衄血者,可与栀子、白茅根、小蓟等配伍,以增强凉血止血之功。

四、补肾强身的作用:牛膝具有补肾强身的作用,常用它来补肝肾、强筋骨。可与杜仲、续断、桑寄生等配伍,以增强补肝肾强筋骨作用。是男性朋友们的福音。

五、抗衰老作用:牛膝可提高全血SOD的活性,降低血清LpO的含量,具有延缓衰老功效。牛膝有效成分蜕皮甾酮及牛膝煎液或醇提取液均有一定的抗衰老作用。是保持青春的良品。

六、对肠管的作用:选用家兔、雌雄兼用,分别选取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每段3-4cm,按平滑肌常规实验法进行。用16只家兔,56段肠管,给以醇提取液,可使上述肠段兴奋,紧张性提高,收缩力加强,换液后很快即可恢复。

七、抗炎镇痛作用:牛膝对巴豆油性耳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作用随着剂量增加而增加。

大腹皮功效与作用是什么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