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春季健脾祛湿养生汤 > 导航 > 男人养生中成药

男人养生中成药

2019-10-15

健脾祛湿的中成药介绍

春季健脾祛湿养生汤。

“一笑烦恼跑,二笑怒气消,三笑憾事了,四笑病魔逃,五笑人不老,六笑乐逍遥。天天开口笑,寿比彭祖高。”养生,很多人只是听说但并未真正力行,药物不能替代养生,只有观念和行动结合的养生才是有效的。科学的中医养生是怎么进行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健脾祛湿的中成药介绍”,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在我们周围,你可以经常看到一种现象,就是有些人老是出现饮食减少,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这就有可能是脾湿引起的,可能有不少人会有脾湿有症状而不自知,当然精神疲乏,口干舌燥,手脚冰冷等也是脾湿的一些症状,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有哪些中成药可助你“健脾祛湿”。

1、归脾丸:益气健脾,养血安神。

2.木香顺气丸:行气化湿,健脾和胃。

3.附子理中丸:具有温中健脾作用,临床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等病症。

4健脾丸:健脾开胃。用于脾胃虚弱,脘腹胀满,食少便溏。

5参苓白术丸:补脾胃,益肺气。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

“健脾祛湿”脾主运化,喜燥恶湿,若为湿所困,则运化失常,表现为大便稀溏,腹满腹涨,不思饮食,嗳腐吞酸等,其病机为湿邪困脾,故要健脾祛湿。

脾虚湿困时,应健脾去湿,把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利尿)或者减少、清除引起身体免疫反应的物质,而温补脾胃是解除湿困的最好途径。温补脾可食用健脾的食物如鲫鱼、胡萝卜、苹果、淮山、莲子、茨实、猪肚、鸭子等祛湿食物有赤小豆、薏米、莴笋、扁豆、冬瓜等。

潮湿往往与“寒”一起来,要注意保暖,不要受凉,也不要吃太寒凉的食物。

下面介绍几款去湿良方:

食疗法白鲫鱼煲汤用油将鱼两面煎黄,用开水猛火煲汤,煮成白色乳状。然后加砂仁3克、陈皮3克、香菜20克、生姜10克,稍滚三分钟。

鲫鱼性甘平,补而不燥,健脾去湿,而且还含有丰富的营养。中医认为此方补脾胃甚好。田艾煲鲫鱼田艾30克,鲫鱼50克,生姜10克,煲汤饮用。此方不仅健脾去湿,还可以预防蚕豆病。

砂仁苡米淮山粥砂仁5克,苡米30克,淮山30克,大米100克,煲粥食用。此方可健脾祛湿。

淮山薏米莲子粥淮山、薏米各30克,莲子肉15克,大枣10枚,小米60克,淘洗干净后与小米共煮成粥,熟后加白糖调匀即成。

健脾益气,适用于脾胃虚弱,食少纳差,肢体无力。药疗法如果春季得了胃肠型感冒,感觉整身困倦、胃口不好、大便烂、脘腹胀满、舌苔厚腻,可服藿香正气丸或者藿香正气水。如果平时脾胃虚弱者,出现胃口不好、大便稀溏,感觉困倦,可服参苓白术散调补脾胃。

外洗去湿醒脾法用生姜100克、陈皮20克、薄荷30克煮水洗澡,可以暖脾胃、去湿、解困,如觉得烦琐,可以用此水泡脚。

其实想要健脾祛湿的人不仅要健脾,更重要的是要养胃养肝,所以平时我们在饮食当中一定要注意饮食的调理,正因为健脾和养胃分不开,所以在健脾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养胃,除了以上的一些脾湿的药物调理及饮食调理方外,建议我们平时要注意多吃一些养胃的食物,如小米粥之类的,这样更有利于我们的健康。

扩展阅读

健脾祛湿的中成药有哪些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身体有湿邪之气是比较难治疗的,外因是空气的湿度较大,而内因则是肠胃不和,这就容易导致湿气内滞,使患者出现饮食不良等情况,这时候可以吃一些具有健脾祛湿的中成药,这样的药物也是比较多的,比如说木香顺气丸、附子理中丸等等,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健脾祛湿的中成药:健脾丸

健脾丸为著名的消食导滞药,因具有健脾消食之功而得名。它是根据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类方》卷五中的“健脾丸”方加减而成的,为保和丸的姊妹方,小儿消化不良最为常用,此外,还用于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等。

【成分】党参、白术(炒)、陈皮、枳实(炒)、山楂(炒)、麦芽(炒)。

【方解】方中用党参、白术补益脾胃以资运化;山楂、麦芽消食化滞;陈皮、枳实理气和胃。诸药合用,补脾益胃,理气运滞,对于脾虚食积证极为适用。

【功能主治】健脾开胃。用于脾胃虚弱,脘腹胀满,食少便溏。

健脾祛湿的中成药:木香顺气丸

【成分】:木香、枳壳(制)、陈皮、香附(醋制)、槟榔、苍术(炒)、砂仁、厚朴(制)、甘草、青皮(炒)。

【功能主治】行气化湿,健脾和胃。主治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恶心,嗳气纳呆。

健脾祛湿的中成药:附子理中丸

【成分】:附子(制)、党参、白术(炒)、干姜、甘草。

【功能主治】温中健脾。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等病症。

健脾祛湿的中成药:参苓白术丸

此方是治疗脾虚泄泻的代表方剂。用于因稍进油腻食物或饮食稍多,大便次数就时显增多,伴有不消化食物,大便时泻时溏,迁延反复,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成分】人参、白术、茯苓、山药、莲子肉、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大枣。

【功能主治】补脾胃,益肺气。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去湿的中成药介绍


在我们周围,你可以经常看到一种现象,就是有些人老是出现饮食减少,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这就有可能是脾湿引起的,可能有不少人会有脾湿有症状而不自知,当然精神疲乏,口干舌燥,手脚冰冷等也是脾湿的一些症状,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有哪5种中成药可助你“健脾祛湿”。

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其性粘滞、重浊、趋下;易与阻遏气机、影响脾胃运化。当出现脾虚湿困时,应健脾祛湿,把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或者减少、清楚引起身体免疫反应的物资,而中成药就成了人们的首要选择,那么有哪些中成药可以健脾祛湿呢?

中医认为,湿邪是最为常见,也是最难治疗。导致体内湿气的形成可分外因和内因,外因是空气中的湿度大而致,内因则是脾胃不健,运化祛湿能力差而导致湿气内滞。饮食不当,因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也会导致湿症。湿症还常常与其它因素结合而出现、寒湿、暑湿、风湿等症状。

湿症在天气潮湿时更容易发病,常见的症状有:头痛晕重、身体倦怠腰腿酸痛、关节屈伸不利;或见两眼、腿脚浮肿;胸中郁闷、脘腹胀满、口淡、饮食无味、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大便溏泻、舌苔厚腻等症状。这些都属于所谓的“湿气重”。

脾脏能运化水湿。脾喜燥而恶湿,若脾阳振奋,脾脏健运,运水化湿功能正常,湿邪则不易致病。反之,湿气太重致人生病后,病人往往出现头昏头重、四肢酸懒、身重而痛、为预防、减轻湿邪伤人,必须重视护脾。只有脾胃阳气振奋,才能有效抵抗湿邪的侵袭,所以温补脾胃是除湿的最好途径。下面我们一起具体来看看健脾祛湿的中成药都有哪些。

健脾祛湿的中成药:健脾丸

健脾丸为著名的消食导滞药,因具有健脾消食之功而得名。它是根据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类方》卷五中的“健脾丸”方加减而成的,为保和丸的姊妹方,小儿消化不良最为常用,此外,还用于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等。

【成分】党参、白术(炒)、陈皮、枳实(炒)、山楂(炒)、麦芽(炒)。

【方解】方中用党参、白术补益脾胃以资运化;山楂、麦芽消食化滞;陈皮、枳实理气和胃。诸药合用,补脾益胃,理气运滞,对于脾虚食积证极为适用。

【功能主治】健脾开胃。用于脾胃虚弱,脘腹胀满,食少便溏。

健脾祛湿的中成药:木香顺气丸

【成分】:木香、枳壳(制)、陈皮、香附(醋制)、槟榔、苍术(炒)、砂仁、厚朴(制)、甘草、青皮(炒)。

【功能主治】行气化湿,健脾和胃。主治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恶心,嗳气纳呆。

健脾祛湿的中成药:附子理中丸

【成分】:附子(制)、党参、白术(炒)、干姜、甘草。

【功能主治】温中健脾。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等病症。

健脾祛湿的中成药:参苓白术丸

此方是治疗脾虚泄泻的代表方剂。用于因稍进油腻食物或饮食稍多,大便次数就时显增多,伴有不消化食物,大便时泻时溏,迁延反复,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成分】人参、白术、茯苓、山药、莲子肉、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大枣。

【功能主治】补脾胃,益肺气。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健脾祛湿的中成药:归脾丸

【成分】 党参、白术(炒)、炙黄芪、炙甘草、茯苓、远志(制)、酸枣仁(炒)、龙眼肉、当归、木香、大枣(去核)。

【功能主治】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用于心脾两虚,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崩漏便血。

健脾祛湿的食疗方

温补脾胃可食用健脾的食物如鲫鱼、胡萝卜、苹果、淮山、莲子、茨实、猪肚、鸭子等;祛湿食物有赤小豆、薏米,莴笋,扁豆,冬瓜等。潮湿往往与“寒”一起来,要注意保暖,不要受凉,也不要吃太寒凉的食物。民间用赤小豆、薏米熬粥常食对健脾祛湿有很好疗效。

其实想要健脾祛湿的人不仅要健脾,更重要的是要养胃养肝,所以平时我们在饮食当中一定要注意饮食的调理,正因为健脾和养胃分不开,所以在健脾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养胃,除了以上的一些脾湿的药物调理及饮食调理方外,建议我们平时要注意多吃一些养胃的食物,如小米粥之类的,这样更有利于我们的健康。

健脾祛湿的中成药都有哪些呢


中成药一般是指用中药制成的可以直接服用的药物。健脾祛湿是一种医疗保健词。一般我们想要起到健脾祛湿的功效可以通过药疗,食疗来进行。那么健脾祛湿的中成药都有哪些呢?

健脾祛湿的中成药:木香顺气丸

【成分】:木香、枳壳(制)、陈皮、香附(醋制)、槟榔、苍术(炒)、砂仁、厚朴(制)、甘草、青皮(炒)。

【功能主治】行气化湿,健脾和胃。主治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恶心,嗳气纳呆。

健脾祛湿的中成药:附子理中丸

【成分】:附子(制)、党参、白术(炒)、干姜、甘草。

【功能主治】温中健脾。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等病症。

健脾祛湿的中成药:参苓白术丸

此方是治疗脾虚泄泻的代表方剂。用于因稍进油腻食物或饮食稍多,大便次数就时显增多,伴有不消化食物,大便时泻时溏,迁延反复,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成分】人参、白术、茯苓、山药、莲子肉、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大枣。

【功能主治】补脾胃,益肺气。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健脾祛湿的中成药:归脾丸

【成分】 党参、白术(炒)、炙黄芪、炙甘草、茯苓、远志(制)、酸枣仁(炒)、龙眼肉、当归、木香、大枣(去核)。

【功能主治】益气健脾,养血安神。用于心脾两虚,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崩漏便血。

要健脾胃先祛湿,祛湿中成药与祛湿茶推荐


夏季天气炎热,气温高,又常下雨,因此湿气比较重,机体会因此出现很多健康问题。那么在生活中健脾祛湿的中成药有哪些呢?

中成药推荐

清热祛湿颗粒

功能主治:清热祛湿,益气生津。用于暑湿病邪引起的四肢疲倦,食欲不振,身热口干。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0g,一日2~3次。

藿香正气丸

功能主治: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用于暑湿感冒,头痛身重胸闷,或恶寒发热,脘腹胀痛,呕吐泄泻。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8丸,一日3次。

木香顺气丸

功能主治:行气化湿,健脾和胃。湿浊中阻、脾胃不和所致的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恶心、嗳气纳呆。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9g,一日2~3次。

祛湿茶推荐

陈皮茯苓茶

材料:茯苓5g,陈皮2g。

做法:茯苓、陈皮洗净,放人保温杯中,冲入热水,等5分钟即可饮用。

功效:健脾利湿,化痰减肥,健脾燥湿,化痰祛脂。

成分作用:

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用于脘腹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枸杞薏米茶

材料:薏米300g,枸杞子一把,红枣2~3颗,冰糖、水适量。

做法:洗干净后,控干水分。将薏米放入平底锅中,锅中不可放油,开小火翻炒烘焙薏米,直至炒出薏米香味即可关火;将红枣、枸杞,冲入滚烫的开水,浸泡5~10分钟即可饮用。

功效:养肝明目,利水祛湿。

成分作用:

枸杞:养肝,滋肾,润肺。

薏米:具有利水、健脾、除痹、清热排脓的功效。

疏肝健脾去湿的中成药


疏肝健脾祛湿的中成药是比较多的,比如说比较常见的有穿金益肝片,它是常见的一种中成药,在疏肝理气,解毒祛湿方面有很好的作用,另外对于肝肾阴虚也能达到一定的治疗的作用,另外还有五酯胶囊,参紫肝康片等等,都是比较常见的中成药,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舒肝健脾祛湿的中成药有哪些?

疏肝健脾去湿的中成药

1、疏肝利胆的中药

【主要成分】积雪草480g 金银花480g 茵陈480g 龙胆50g 硬酯酸镁0.9g 淀粉15g 制成

1000片【适应症】:清热利湿,疏肝利胆。用于肝胆湿热所致的急性黄疸型肝炎。【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10片,一一日3次,二十日为一疗程。

2、穿金益肝片

【主要成分】穿破石820g 铁包金820g 虎杖410g 广金钱草820g 水牛角820g 绞股蓝410g 黄芪410g 龟甲83g 淀粉96g 制成

1000片【适应症】清热利湿、解毒退黄。用于黄疸、胁痛及急慢性肝炎属肝胆湿热证者。【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片,一日3次;或遵医嘱。【禁忌】孕妇禁服。复方益肝灵片【主要成分】本品为复方制剂,其组分为水飞蓟素(silymarin),五仁醇浸膏等。【适应症】益肝滋肾,解毒祛湿。用于肝肾阴虚,湿毒未清引起胁痛,纳差,腹胀,腰酸乏力,尿黄等症;或慢性肝炎转氨酶增高者。【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片,一日3次,饭后服用为佳。

3、参柴肝康片

【成份】:柴胡、人参茎叶皂苷【性状】:本品为薄膜衣片,除去薄膜衣显棕黄色;味微苦。【功能主治】:益气舒肝,用于急、慢性肝炎属气虚肝郁证者。【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片,一日3次;或遵医嘱。【注意事项】:定期复查肝功能。【规格】:每片重0.25g【有效期】:二年。

4、五酯胶囊

【主要成分】本品为华中五味子的醇浸膏制成的胶囊。【适应症】能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可用于慢性、迁延性肝炎谷丙转氨酶升高者。【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粒,一日3次。猪苓多糖胶囊【主要成分】猪苓多糖。【适应症】清热利湿。用于湿热内蕴型慢性乙型肝炎的辅助治疗。【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粒。一日三次,疗程3个月。乙肝健片【主要成分】本品为花锚草、黄芪、甘草经加工制成的A、B两种片剂。【适应症】利胆退黄,改善肝功,调节免疫机能。用于急慢性乙型肝炎和其他肝炎。【用法用量】口服,A、B片合用,一次各2~3片,一日3次。

5、清热解毒胶囊

【主要成分】虎杖、白花蛇舌草、北豆根、拳参、菌陈、白茅根、茜草、淫羊藿、土茯苓、蚕砂、甘草等。【适应症】清肝利胆,利湿解毒。用于肝胆湿热引起的黄疸、发烧,口干苦或粘臭,厌油,胃肠不适,舌质红,舌苔厚腻,脉弦滑数等。【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7粒,一日3次。【禁忌】忌烟,酒,油腻。

清热利湿健脾的中成药


中成药就是一种合成药,不同的药都有其不同的生理效应,他们的组成成分也不同,而且它们的服用方法也有可能不同,最重要的是它们的功效也不同,人体经常会出现干燥等毛病,同时还伴随着热证,这时候就应该使用清热利湿健脾的药,其中就包括中成药,那么清热利湿健脾的中成药有哪些?

凡是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于内热、火毒、湿热、瘟疫等多种里热证的中成药,统称为清热类中成药。

白云山星群夏桑菊是家庭常备的清热类中成药,它源自于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的经典名方“桑菊饮”,味道甘甜,气味芳香,可以清热解毒,还具有清肝明目,疏风散热,除湿痹,解疮毒的功效。可用于风热感冒,目赤头痛,高血压,头晕耳鸣,咽喉肿痛,疔疮肿毒等症。

造成里热证的原因主要是外感温热泄气、六淫入礼化热、情志过极化火、阳盛所生内火及饮食失调化火等。温、热、火三者本质相同,只是程度不同。热为温之渐,火为热之极。热多属外感,如风热、暑热、湿热;而火多数内伤,是脏腑阴阳气血失调,阳气亢盛的结果,如肝火亢盛、心火上炎等。《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温者清之”、“热者寒之”、“治热以寒”的治疗原则,对由温、热、火所致的里热证皆适用。由于里热证病情复杂,邪在气分、血分、脏腑等不同,所以,清热类中成药又分为清热泻火类中成药、清热解毒类中成药、清热燥湿类中成药和清热凉血类中成药四类。

清热泻火类中成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作用。适用于或热炽盛,化为热毒,熏肌蚀肤,深入脏腑,发于官窍,症见烦躁狂乱,头面红肿焮痛,口鼻生疮,咽喉不利,疮疡疔毒,化脓溃烂,大便燥结等。代表中成药:白云山敬修堂清热消炎宁胶囊等。

白云山敬修堂“清热消炎宁胶囊”是一种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的中药,尤其对感冒、咽炎等上呼吸道感染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抗流感病毒的功效,是预防和治疗流行性感冒、咽喉炎、热毒诸症、急性胃肠炎最理想的天然药物。

“清热消炎宁胶囊”的主要成分是九节茶,其提纯成分含香豆酮、延胡索酸、黄酮甙、内酯、酚类挥发油等药理活性成分,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对呼吸道和消化道常见的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伤寒杆菌等作用较强;对呼吸道合胞病毒、甲3型流感病毒、疱疹病毒Ⅰ型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1]因此在临床上,九节茶多应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对多种急慢性炎症有较好的疗效,如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喉炎、肺炎等。

中药健脾胃祛湿中成药食物方子


当今社会脾胃不好的人越来越多,湿气重的也非常多,大多数都是生活不规律,饮食不健康导致的等。中药不仅作为药材来喝,和我们很多食物搭配起来也是有治病的效果的哦。溪黄草、土茯苓、淮山、白菜、薏米粥 、猪胰、粉葛、赤小豆、扁豆、陈皮、水8碗、淡竹叶、马齿笕、槐米、芡实、绿茶 这些食物和药材搭配在一起不仅能健脾护胃祛湿。而且可以清热消肿,美白养颜的功效。

1清热去湿汤

材料:土伏苓250克,粉葛250克,赤小豆50克,扁豆50克,陈皮半个,水8碗。

做法:土伏苓去皮切段,粉葛去皮切块,将材料放入煲内,水滚转慢火煲3小时即可。

健脾祛湿汤

材料:淮山(干品)10克,土茯苓10克,溪黄草10克,猪胰(猪横月利)300克,清水适量。 做法:淮山、土茯苓、溪黄草、猪横月利洗净一同放进砂煲中,加适量清水煲开,然后转小火煲1小时即可饮用。

白菜薏米粥

材料:小白菜500克,薏米60克。先将薏米煮成稀粥,再加入切好、洗净的小白菜,煮二三沸,待白菜熟即成,不可久煮。 用法:食用时不加盐或少加盐,每日2次。

赤小豆薏仁茶

材料: 薏米仁5g、赤小豆5g、淡竹叶5g、马齿笕5g、槐米5g、芡实5g、绿茶5g(源自本草纲目)

食用方法:(可直接购买一包装)170ml开水浸泡3~5分钟即可,饮至1/3时续水。

辅助功效: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为常用的利水渗湿药,祛湿能够起到淡斑美白的作用。(小编认为是最健康的疗法,还可以美白)

中成药

1、木香顺气丸:行气化湿,健脾和胃

2、附子理中丸:温中健脾,脘腹冷痛,肢冷便溏3、健脾丸:健脾开胃,食少便溏

4、参苓白术片:健脾益气,体倦乏力,食少便溏5、霍香正气丸(水):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祛湿中成药有哪些呢?


湿气是身体当中产生的一种疾病因素,湿气会导致身体出现较多的疾病,例如,风湿性关节炎就是由湿气引起的一种疾病表现,因此,祛湿是预防关节炎的重要方法,祛湿可以服用中成药,效果非常突出,下面就来看看祛湿中成药有哪些的讲解吧。

1、茯苓茯苓味甘淡,性平,人心、脾、肝、肾经,具有健脾和胃、补脑健身、利水渗湿、宁心安神等功效,被誉为中药“八珍”之一。茯苓特点是补而不峻,利而不猛。药性平和,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是脾虚湿盛者必不可缺的健脾祛湿中药。

2、五指毛桃五指毛桃食药兼之,在众多祛湿食材中它的补虚作用较强,又能补脾肺之气,中医认为它能健脾补气、养胃祛湿。体内湿气较重时,利用五指毛桃煲汤煮水饮用,有助祛湿养生!

3、苍术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茅苍术和北苍术的根茎。芳香能化湿,味苦也能化湿,故祛湿力较强,湿浊去而脾运健,故有健脾作用。适用于脾为湿困、运化失司引起的食欲不振、脘闷呕恶、腹痛泄泻、舌苔白腻等,常与厚朴、陈皮等同用。

4、绵茵陈绵茵陈是广东民间十分熟悉的祛湿类中药,在春湿夏暑时常入药入汤,它价格十分便宜且随处可见,但它早在《神农本草经》时就被列为上品。中医认为它能清湿退热、利胆去黄,尤善治三焦湿热,以及黄疸、肝炎、小便不利、风痒疮疥等。

5、五加皮五加皮为祛风湿类中药,具有祛风湿、强筋骨和利水的功效,同时它还有补肝肾、壮筋骨的作用。五加皮的药用主要为治疝气、腹痛、男子阳痿、小便余沥、女人腰脊痛、两脚疼等。地处潮湿的区域,特别适合在端午节喝五加酒。

6、白术白术具有补脾益胃、燥湿和中、止汗、利尿、安胎的功能。《本草汇言》中记载,白术“乃扶植脾胃,散湿除痹,消食除痞之要药也”。白术能改善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易泄泻等症状,黄疸、容易出汗、水肿之人以及小便不利者亦可使用。

健脾祛湿的中成药介绍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