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养生有什么作用与功效 > 导航 > 黄芩的作用与功效与作用

黄芩丸的功效与作用

养生有什么作用与功效。

“今天不养生,明天养医生。”但凡长寿健康之人,一般都很注重养生,养生除带给我们好的身体,更有心灵的健康。如何避开有关中医养生的认识误区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编辑了“黄芩丸的功效与作用”,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人类身体结构的特殊性使得身体更加的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需要时刻的关注身体的变化,当出现不适的时候需要及时的做诊断和治疗。黄芩丸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剂。下面我们来看一下黄芩丸的功效与作用主要有哪些。

【处方】黄芩1分,五倍子1分,蟾酥半分。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鸡头子大。

【功能主治】口舌生疮。

【用法用量】每取1丸含,吐津。以愈为度。

【摘录】方出《圣惠》卷三十六,名见《普济方》卷二九九

【处方】黄芩(去黑心)半两,砒霜(煅,研)3分,乌梅肉(炒干)1分,黄柏(锉)1分。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一切休息痢,日夜不止,四体倦怠。

【用法用量】每服5丸,以冷水送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七十七

【处方】黄芩2分,干姜2分,人参2分。

【制法】上药治下筛,炼蜜为丸,如大豆大。

【功能主治】小儿洞利,昼夜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3丸,每日3次。

【摘录】《医心方》卷二十五引《产经》

【别名】无辜黄芩丸

【处方】黄芩(去黑心)半两,黄连(去须)半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枚(半两者)。

【制法】上为末,用黄雌鸡肥嫩者1只,去毛,勿令着水,腹上开一小窍子,取去肠肚,纳药末,于阳饭上蒸软,即取出晒干,不用鸡,为末,软饭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小儿丁奚,腹大项细,贪食不充肌肉,黄瘁。

【用法用量】无辜黄芩丸(《普济方》卷三九三)。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七五

【处方】黄芩(去黑心)1两,地榆1两,龙骨1两,人参1两,白术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锉)1两,白茯苓(去黑皮)1两半,漏芦(去芦头)1两半,酸石榴皮(切,炒)3分。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小儿血痢,腹痛减食,四肢瘦弱,渴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7丸,空腹以米饮送下,1日2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七八

【处方】黄芩(去黑心)1分,栀子仁1分,犀角镑1分,麝香(研)1钱,虎睛(研)1只。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小儿诸般痫疾,口出白沫。

【用法用量】1-3岁儿每服3丸,3-5岁儿每服5丸,并以米饮送下,1日4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七一

【处方】黄芩1两,栀子仁1两,铁粉1两(细研),栝楼根1两,马牙消1两(研),寒水石1两(研)。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热病,心脾壅热不退,口干烦渴,时发躁闷。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以温浆水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八

【处方】黄芩1两,栀子仁1两,川大黄(锉碎,微炒)、铁粉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伤寒后余热不退,口干烦躁。

【用法用量】每服20丸,以温水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二

【处方】黄芩(去黑心)2两,人参1两,芍药(锉)1两,郁金1两,大黄(锉,炒)1两,甘草(炙)1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热毒上冲,目赤飞血,头旋恶心,坐卧不得,精神恍惚。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后煎黄芩汤送下,临卧再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

【处方】黄芩(去黑心)1两半,黄连(去须)1两半,黄柏(去粗皮)1两半,吴茱萸(汤洗,焙干,炒)1两,诃黎勒皮(炒)2两半。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白痢多脓,腹中痛。

【用法用量】每服40丸,食前以橘皮汤送下,1日2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七十五

以上就是对于黄芩丸的一些介绍,由于每个人的体质等的不尽相同,同一种方剂起到的效果很可能也是不太一样的,所以大家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服用,不要盲目跟风。

ys630.COm精选阅读

黄芩的作用与功效


人们在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是需要注意,尤其是对自身健康问题上,也是需要进行多方面保养,否则也是会引发疾病出现,常见的疾病种类比较多,例如感冒、发烧、上火都是很容易患有的疾病,而且这样疾病对人体健康,也是有着很大的损害,所以要及时治疗。黄芩的作用与功效都有什么呢?


对黄芩的作用与功效也是有着很多方面,而且它治疗生活常见疾病,也是有着很好帮助,例如止血、解毒都是有着一些帮助,但是它的选择,也不是随意的就可以进行。

黄芩的作用与功效:

【功能与主治】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降血压。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黄芩片: 除去杂质,置沸水中煮10分钟,取出,闷透,切薄片,干燥;或蒸半小时,取出,切薄片,干燥(注意避免曝晒)。该品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薄片,外表皮黄棕色至棕褐色,切面黄棕色或黄绿色,具放射状纹理。照上述[鉴别](1)、(2)项下试验,应显相同的结果;照上述[含量测定]项下的方法测定,含黄芩苷(C21H18O11)不得少于8.0%。

酒黄芩:

取黄芩片,照酒炙法(附录Ⅱ D)炒干。该品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薄片,外表皮棕褐色,切面黄棕色,呈放射状纹理,略带焦斑,中心部分有的呈棕色。照上述[含量测定]项下的方法测定,含黄芩苷不得少于8.0%。

【临床应用】

1.用于湿温发热、胸闷、口渴不欲饮,以及湿热泻痢、黄疸等症。对湿温发热,与滑石、白蔻仁、茯苓等配合应用;对湿热泻痢、腹痛,与白芍、葛根、甘草等同用;对于湿热蕴结所致的黄疸,可与茵陈、栀子、淡竹叶等同用。

2. 用于热病高热烦渴,或肺热咳嗽,或热盛迫血外溢以及热毒疮疡等。治热病高热,常与黄连、栀子等配伍;治肺热咳嗽,可与知母、桑白皮等同用;治血热妄行,可与生地、牡丹皮、侧柏叶等同用;对热毒疮疡,可与金银花、连翘等药同用。此外,该品又有清热安胎作用,可用于胎动不安,常与白术、竹茹等配合应用。

通过以上介绍,对黄芩的作用与功效也是有着很好的了解的,但是要注意的是,这样的药物在使用的时候,也是要注意一些方式方法,尤其是对它不了解的时候,都是不能随意的乱用,否则对自身健康的危害比较大,使得疾病不能治愈。

黄芩饮的功效与作用


由于现代人的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变化,疾病的发生也越来越频繁,带来的影响非常不好,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大家的免疫力抵抗疾病呢?其实除了防治各种病外,还可以通过饮食进行调理,中医给大家推荐了一款食疗方剂黄芩饮,一起来看看吧。

【处方】黄芩(去黑心)1两,甘草(炙令黄赤,锉)1两,桑上寄生(炙)1两,防风(去叉)1两,麦门冬(去心,焙)1两,赤芍药(锉,炒)1两,黄耆(锉,炒)1两,木通(锉)1两半。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乳痈。初觉赤肿,有异于常。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加大枣3枚(擘破),同煎至7分,去滓,入乳糖1分,再煎令消,温服,每日3次,早晨、午时、至夜各1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二八

【别名】黄芩散

【处方】黄芩(去黑心)半两,寒水石1两1分,升麻1分,甘草(炙,锉)1分。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小儿赤眼。

【用法用量】黄芩散(《普济方》卷三六三)。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八一

【处方】黄芩1两,栀子仁2-7枚,干姜2两,芒消半两。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服乳石觉大热,不得通泄。

【用法用量】以水3大升,煮取1大升,绞去滓,下芒消调之,分温2服。快利即愈。

【摘录】《普济方》卷二六○

【处方】黄芩(去黑心)1两半,黄柏(去粗皮)1两半,黄连(去须)1两半,槲叶(炙)1两半。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大肠风热,下血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入地黄汁半合,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四三

【处方】黄芩(去黑心)3分,桑根白皮(锉)3分,葛根(锉)1两,麦门冬(去心,焙)1两,甘草(炙)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伤寒汗后烦热,燥渴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三

以上就是为大家介绍的黄芩饮的食用方法等,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大家平时不妨试试,相信对于改善疾病的情况肯定是有帮助的。

峨眉黄芩的功效与作用


如今我们的生活档次在不断的提高,但是我们的健康质量却在不断的下降,饮食不科学对于我们的身体造成了潜在的威胁。而中医的许多药材就可以对我们的身体进行调理改善,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峨眉黄芩。

【英文名】Omei Skullcap

【别名】白藿香

【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峨眉黄芩的全草。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根茎横走,节上具匍匐枝。茎直立,高50-100cm,钝四棱形,深四槽,沿棱角上密生白色贴伏疏柔毛,茎中部叶柄长达1.7cm,腹凹背凸,被白色贴伏柔毛;叶片坚纸质,卵圆形或长卵形,长2-5cm,宽1-3cm,茎中部者最大,茎的两端者渐小,先端短渐尖至长渐尖,基部近圆形或平截而下延,边缘具圆具,上面散布下面仅沿脉上被白色具节小疏柔毛。花序总状,顶生或腑生,长3.5-9cm,少花,花序轴密被白色上曲微柔毛;花梗长3mm,密被具腺微柔毛;苞片卵圆形或长圆形,在花序中部以上者长4-7mm,均具短柄,全缘,被稀疏白色微柔毛;花萼长约2.5mm,果时长约4mm,被具腺微柔毛,口部上方边缘被具节疏柔毛,盾片极发达,高2.2mm,果时竖起呈倒卵形,高达5mm。花冠黄色至紫红色,长约2.2cm,外被具腺短柔毛,内无毛,冠筒中部直径1.8mm,基部前方稍膝油状膨大,冠檐二唇形,上唇半圆形,宽2.8mm,内凹,先端微缺,下唇中裂片三角状卵圆形,两侧裂片卵圆形,宽约2mm;雄蕊4,前对较长,微露出,具能育半药,退化半药明显,后对雄蕊较短,具全药;花柱丝状,先端锐尖,微裂;花盘前方隆起,后方延伸成极短的子房柄;子房4裂,后对裂片稍发达。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亚热带阔叶林下。

【功能主治】化湿和中;除秽止呕。主湿滞痞满;霍乱呕吐。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9g。

【各家论述】《四川中草药》:民间用于藿乱呕吐,又有除风去臭的功效。

【摘录】《中华本草》

经过上文对于峨眉黄芩的介绍,我们对于峨眉黄芩有了详细的了解。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更多的了解峨眉黄芩的特质,充分的利用它的药用价值为我们的生活服务。

黄芩散的功效与作用


俗话说,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人们在现如今生活极大丰富的情况下,对养生的追求也更加的迫切,中医方剂一直都是养生的重要方法,那么黄芩散作为一种中药方剂又有什么功效作用呢?接下来为大家一一解答。

【处方】黄芩1两半(锉),黄耆1两半(锉),木通1两半(锉),前胡1两半(去芦头),川升麻1两半,栝楼根2两,赤芍药1两,赤茯苓1两,甘草1两(生,锉),川大黄2两(锉碎,微炒),人参半两(去芦头),当归半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大热发痈在背,或于阴股间。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入竹叶2-7片,小麦100粒,生地黄1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六十二

【处方】黄芩1两,知母1两,葛根1两(锉),麻黄1两(去根节),甘草半两(炙微赤,锉),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伤寒后,朝暮发寒热,或如疟状。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以衣覆之。汗出为效。

【摘录】《圣惠》卷十四

【处方】黄芩1两,栀子仁1两,前胡2两(去芦头),赤芍药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石膏3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热病5日,头痛壮热,骨节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入豉少半合,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七

【处方】黄芩1两,栀子仁1两,犀角屑1两,赤芍药1两,柴胡(去苗)1两,枳壳(麸炒微黄,去瓤,焙)1两,槟榔1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时气5日,心腹壅闷,骨节疼痛,背膊烦热,不下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中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五

【处方】黄芩1两,川大黄2两(锉碎,微炒),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大腹皮1两(锉),郁李仁1两(汤浸去皮尖),羚羊角屑1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伤寒8-9日,大便不通,心神闷乱。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以得利为度。

【摘录】《圣惠》卷十三

【处方】黄芩3分,麻黄1两(去根节),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葛根半两(锉),桂心半两,赤芍药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川朴消半两,石膏1两。

【制法】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热病2日,头痛壮热。

【用法用量】每服2钱,以葱豉汤调下,不拘时候,衣盖取汗;未汗再取。

【摘录】《圣惠》卷十七

【处方】黄芩1两,川升麻1两,赤芍药半两,麦门冬半两(去心),石膏2两,柴胡1两(去苗),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阳毒伤寒。气盛,昏昏如醉,热躁烦渴,口苦舌干。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一

【处方】黄芩1分,决明子1分,防风1分(去芦头),川升麻1分,川大黄1分(锉,微炒),甘草(炙微赤,锉)1分。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小儿眼生翳膜,体热心烦。

【用法用量】每服1钱,以水1小盏.入淡竹叶7片,煎至5分,去滓温服,1日3-4次。

【摘录】《圣惠》卷八十九

【处方】黄芩1两,黄柏1两,黄连(去须)1两,生干地黄1两,地榆(锉)1两,犀角屑1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大肠积热,下血不止,日夜度数无恒。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入青竹茹半鸡子大,煎至6分,去滓,食后温服。

【摘录】《圣惠》卷三十七

【处方】黄芩半两,猬皮半两,当归半两,芍药1两,牡蛎2两半,竹皮2两半,狐茎1具。

【制法】上药治下筛。

【功能主治】妇人阴脱。

【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以饮送下,每日3次。

【注意】禁举重、房劳,勿冷食。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阴脱与子门不闭不同,劳则泄而不收,脱则虚热下坠,故以黄芩、竹皮清理湿热;当归、芍药调和血气;猬皮治阴肿下血;牡蛎治赤白带下;狐茎取其善缩入腹。

【摘录】《千金》卷三

【处方】黄芩半两(去黑心),黄柏半两(去粗皮,锉),黄连半两(去须),郁金半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诸瘤血出。

【用法用量】入寒食面5钱匕,水调。贴之。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二五

【处方】黄芩不拘多少(用童子小便浸3日,取出锉碎,焙干)。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小儿咳嗽。

【用法用量】每服1字或半钱,乳食后以白汤少许调下。

【摘录】《幼幼新书》卷十六引丘松年方

【处方】黄芩1两,黄连(去须)1两,决明子1两,玄参1两,柴胡(去苗)1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伤寒热毒气攻眼,翳膜赤痛。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入竹叶3-7片,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

【处方】黄芩3分,川大黄3分(锉碎,微炒),栀子仁1分,犀角屑半两,石膏3分,羚羊角屑半两,蓝叶3分,川朴消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伤寒上焦壅热。心神烦躁,鼻衄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以愈为度

【摘录】《圣惠》卷十

【处方】黄芩1两,淡豆豉3两(研)。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小儿肝热,眼生障晕,不能视物。

【用法用量】每服3钱,用熟猪肝裹药同吃,温汤送下,不拘时候,1日2-3次。

【注意】忌酒、面。

【摘录】《普济方》卷七十二引《卫生家宝》

【别名】漏芦汤

【处方】黄芩2两,白及2两,麻黄2两(去节),漏芦2两(真者),白薇2两,枳壳2两(麸炒,去瓤),升麻2两,白芍药2两,川当归2两,川牛膝2两,甘草2两,大黄5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时行热毒而致痈疽发背,丹疹赤肿,恶肉变作赤色;及眼赤肿生障翳。

【用法用量】一云:痈疽发背等疾服此获安之后,宜常服四物汤交和黄耆建中汤,空心煎服,以御未来,恐后再作。

【摘录】《普济方》卷二八三

【处方】黄芩、当归、川芎、白矾、黄连。

【制法】上锉散。

【功能主治】阴门生疮。

【用法用量】煮水熏洗即安。

【摘录】《普济方》卷三二六

【处方】黄芩半两,瞿麦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麦门冬半两(去心),滑石1两,水通1两(锉),车前子1两,葵子1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产后小肠结热淋涩,心神烦躁,口舌干焦,不思食饮。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每日3-4次。

【摘录】《圣惠》卷七十九

【处方】黄芩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白薇1两,栀子仁1两,大青1两,知母1两,栝楼1两,川消石1两,白鲜皮1两。

【制法】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伤寒热毒在内,心烦发狂。

【用法用量】每服2钱,以新汲水调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一

【别名】黄芩汤

【处方】黄芩1两,栀子仁1两,黄连(去须)1两,葳蕤1两,川升麻1两,蕤仁(汤浸,去赤皮)1两,甘草(炙微赤,锉)1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斑痘疮入眼,口干心烦。

【用法用量】黄芩汤(《圣济总录》卷一一○)。

【摘录】《圣惠》卷三十三

【处方】黄芩1两,栀子仁半两,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甘草1两(炙微赤,锉),铁粉半两(细研),川马牙消1两。

【制法】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热病毒热不解,口干烦躁。

【用法用量】每服2钱,以温温蜜水调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七

【处方】黄芩半两,麻黄1两(去根节),赤芍药3分,石膏2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桂心3分,细辛3分,前胡1两(去芦头)。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伤寒。头痛,心神烦热,四肢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一

【处方】黄芩、山栀子、黄丹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小儿斑疮入眼。

【用法用量】用牛蒡子叶杵汁调,涂在顶门。

【摘录】《幼幼新书》卷十八引丁时发方

【处方】黄芩1两,赤茯苓1两,石膏2两,麦门冬1两(去心),甘草半两(炙微赤,锉),葛根半两(锉),甘菊花半两。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心胸烦热,头疼目涩,烦渴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入豉2-7粒,淡竹叶2-7片,煎至5分,去滓,入生地黄汁1合,更煎1-2沸,不拘时候温服。

【摘录】《圣惠》卷四

【别名】黄芩汤

【处方】黄芩1两,大青1两,川升麻1两,川大黄(锉碎,微炒)1两,茵陈1两,川朴消1两,栀子仁半两,黄连半两(去须),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伤寒。10日内未得汗,表里有热,发斑,狂言欲走,眼目俱黄,心中烦闷,大便不利。

【用法用量】黄芩汤(《圣济总录》卷二十七)。

【摘录】《圣惠》卷十

【处方】黄芩1两,人参(去芦头)1两,甘草(炙微赤,锉)1两,麦门冬1两,柴胡(去苗)1两,葛根(锉)1两,桂心半两。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伤寒。吐下后,内外有热,烦渴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5分,去滓温服,木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

【处方】黄芩2两,秦皮半两(真者),莽草半两,细辛半两,白芷半两,川芎半两,黄连半两,羌活1两半。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化恶血脓汁,活血,调荣卫。主疮肿,癌。

【用法用量】每用1两半,以猪蹄煮熟,去蹄,入前药煎数沸,通手以绵惹洗癌疮,直至药冷为度,洗后使麝香膏贴。春、冬1日1洗,夏、秋1日2洗。

【摘录】《卫济宝书》卷下

【处方】黄芩3分,柴胡3分(去苗),人参3分(去芦头),半夏3分(汤洗7遍去滑),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麦门冬1两(去心)。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伤寒。潮热烦闷,体痛呕逆。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一

【处方】黄芩1分(去黑心),人参1分。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小儿心热,惊啼。

【用法用量】每服1字匕,以竹叶汤调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七○

【处方】黄芩半两,枳壳半两(去瓤,麸炒),大黄半两,大腹子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伤寒5-6日,大便不通,热燥闷乱。

【用法用量】每服1钱半,水半盏,煎至4分,去滓服,不拘时候。

【摘录】《卫生总微》卷七

【别名】萎蕤犀角散

【处方】黄芩1两,栀子仁1两,黄连(去须)1两,葳蕤1两,川升麻1两,蕤仁(汤浸,去赤皮)1两,甘草(炙微赤,锉)1两,犀角屑半两。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眼生蟹目,黑睛疼痛。

【用法用量】萎蕤犀角散(《圣济总录》卷一○六)。

【摘录】《圣惠》卷三十三

【别名】黄芩汤

【处方】黄芩1两,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栀子仁半两,刺蓟1两,蒲黄半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热病,鼻衄不止。

【用法用量】黄芩汤(《圣济总录》卷二十九)。

【摘录】《圣惠》卷十八

【处方】黄芩半两(新瓦焙干),麦门冬(去心)半两。

【功能主治】产后血渴,饮水不止。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3钱,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杨氏家藏方》卷十六

【处方】黄芩1两半,地榆1两半(锉),玄参2两,茜根2两(锉),寒水石1两,麦门冬2两半(去心,焙),川升麻2两,犀角屑1两,甘草1两(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心热,吐血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入竹叶2-7片,煎至5分,去滓,每于食后温服。

【摘录】《圣惠》卷三十七

【处方】黄芩1两,木通(锉)1两,黄连(去须)1两,羚羊角屑1两,犀角屑半两,地肤子3分,葳蕤3分,甘草3分(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眼生花翳不退。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入竹叶7片,煎至6分,去滓,食后温服。

【摘录】《圣惠》卷三十三

【处方】黄芩1两,防风(去芦头)1两,石膏(细研,水飞过)1两,知母1两,石决明(捣细研,水飞过)1两,地骨皮1两,栀子仁1两,细辛1两,赤芍药1两,黄连半两(去须)。

【制法】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风毒攻眼,碜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每服1钱,食后及临卧时以温水调下。

【摘录】《圣惠》卷三十二

【别名】黄芩汤

【处方】黄芩1两,川芒消1两,麦门冬1两(去心),白鲜皮3分,秦艽3分(去苗),枳壳3分(麸炒微黄,去瓤),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栀子仁1两,甘草半两(生用)。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乳石发动,烦热满闷,身体生疮。先有癖食不消,或饮酒食肉所致乳石发,腹胀头痛,时苦心急痛者。

【用法用量】黄芩汤(《普济方》卷二六一)。

【摘录】《圣惠》卷三十八

【处方】黄芩半两,大黄半两,山栀子仁3钱,玄参6钱。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解余毒。主疮毒出尽后呕吐。

【用法用量】每服1两,水2升,煎至8合,去滓服。

【摘录】《普济方》卷四○四

【处方】黄芩1两,川升麻1两,黄连3分(去须),石膏1两,栀子仁1分,麻黄1两(去根节),甘草1分(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热病后,余热不解,身体沉重。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七

【处方】黄芩、川芎、白芷、防风、蒺藜、木贼、蝉蜕、僵蚕、蔓荆、香附、甘草、夏枯草。

【功能主治】风热泪淋。

【摘录】《医学集成》卷二

【处方】黄芩不拘多少(用童子小便浸3日,取出锉碎,焙干)。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小儿嗽。

【用法用量】每服1字或半钱,乳食后以白汤少许调下。

【摘录】《准绳·幼科》卷九

【处方】黄芩半两,诃黎勒半两(煨,用皮),樗株皮半两,瓜蒌根3分,黄连3分(去须),当归(锉,微炒)3分,乌梅肉1分(微炒)。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小儿痢渴不止。

【用法用量】本方改为丸剂,名“黄芩丸”见原书同卷)。

【摘录】《准绳·幼科》卷七

【处方】黄芩1分(去黑心),升麻1分,黄连1分(去须),大青1分,虾蟆1分(烧灰),角蒿(灰)1分,黄柏(去粗皮)半两。

【制法】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小儿口齿疳。唇口痒痛,齿龈肿黑,宣露摇动;及干湿癣。

【用法用量】每用1字匕,贴齿龈上,有涎即吐。如患干湿癣,以口脂和,涂疮上;或腊月猪脂和亦得。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七二

【处方】黄芩半两,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甘草半两(炙微赤,锉),川芒消半两,麦门冬半两(去心,焙),石膏半两。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小儿脏腑壅实,心神烦热,睡卧不安。少小腹大短气,热有进退,食不安,谷为之不化。

【用法用量】《普济方》有桂心八铢。

【摘录】《圣惠》卷八十三

【处方】黄芩3分,川升麻1两,石膏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玄参半两,柴胡1两(去苗),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小儿热疮生于身体。

【用法用量】每服1钱,以水1小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

【摘录】《圣惠》卷九十

【别名】黄芩饮

【处方】黄芩半两,栝楼根3分,黄连3分(去须),乌梅肉1分(微炒),诃黎勒1两(煨,用皮),樗树皮半两,当归3分(锉,微炒)。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小儿痢渴不止,壮热腹痛。

【用法用量】黄芩饮(《圣济总录》卷一七九)。本方改为丸剂,名“黄芩丸”(见原书同卷)。

【摘录】《圣惠》卷九十三

【处方】黄耆5两,白术5两,前胡5两,枳壳5两,柴胡3两,杏仁3两,人参3两,白茯苓3两,甘草3两,当归3两,半夏3两,黄芩3两,白芍药3两,麦门冬3两,熟干地黄3两。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劳。人不甚虚,有热,胸中烦,手足热,心忪悸,口苦咽干,痰嗽潮热。

【用法用量】每服2大钱,水1盏,煎至7分,去滓,食后临卧温服。

【摘录】《鸡峰》卷九

【处方】黄芩2两(去黑心),玄参2两,大黄1两(锉,炒),甘草1两(炙,锉),枳壳(去瓤,麸炒)1两,升麻1两半(焙)。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伤寒。头痛,大热烦燥。

【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以熟水调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三

【处方】黄芩1两,人参(去芦头)1两,柴胡(去苗)1两,葛根(锉)1两,栀子仁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伤寒7-8日,汗后余热不除。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

【处方】黄芩1两,人参1两(去芦头),阿胶1两(捣碎,炒令黄燥),当归半两(锉,微炒),吴茱萸1分(汤浸7遍,焙干,微炒)。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曾伤二月胎。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圣惠》卷七十六

【处方】黄芩1两,黄连半两(去须),生干地黄半两,川升麻半两,知母半两,葛根半两(锉),栀子仁1分,大青半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除劳热。主热病烦渴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1中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七

【处方】黄芩3分,知母1两,羚羊角屑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白茯苓1两,酸枣仁1两。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虚劳烦热,不得睡卧。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大枣3枚,煎至6分,不拘时候温服。

【摘录】《圣惠》卷二十七

【处方】黄芩1两,川芒消1两,麦门冬3两(去心,焙),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栀子仁3-7枚,甘草1两(生用)。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乳石热发,烦闷心躁,身体生疮。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葱白7寸,豉50粒,煎至6分,去滓温服,1日3-4次。

【摘录】方出《圣惠》卷三十八,名见《普济方》卷二六二

【处方】黄芩1两,鸡苏1两,滑石1两,小蓟根1两,生干地黄1两,木通1两(锉)。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血淋,小便疼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每于食前温服。

【摘录】《圣惠》卷五十八

【处方】黄芩3分,赤茯苓1两,川升麻半两,吴蓝半两,阿胶2分(捣碎,炒令黄燥),黄连半两(去须,微炒),鬼臼半两(去须),黄柏3分(锉),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热痢,心神烦闷,小便赤涩。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五十九

【处方】黄芩1两,地榆1两(锉),犀角屑1两,茜根1两,柏叶2两(微炒),甘草1两(炙微赤,锉),诃黎勒1两(煨,用皮),当归1两(锉,微炒),牛角(角思)灰1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蛊注痢。下血,心神烦闷,腹中(疒丂)痛。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五十九

【处方】黄芩1两,乌梅肉10枚(微炒),石膏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麦门冬1两(去心)。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妊娠患疟,寒热头痛,口干心烦。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七十四

【处方】黄芩1两(去黑心),甘遂1两(麸炒黄),龙胆(去芦头)1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疗积热。主伤寒。烦热不解,谵语言妄语,欲发狂走。

【用法用量】每服1钱匕,以冷水调下,更令病人饮水2-3盏,腹满则吐。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三

【别名】黄芩饮

【处方】黄芩1两(去心中黑腐)。

【制法】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心脏积热,吐血衄血,或发或止。盛夏时有大热症,头大如斗,身热如火者。

【用法用量】黄芩饮(《经验广集》卷一)。

【摘录】《圣惠》卷三十七

怎么样,现在了解黄芩散了吗?是不是觉得它很神奇,祖国医学就是这么神秘而强大,我们平时可以多看一些这方面的知识,说不定哪天就能用上了。

酒黄芩的功效与作用


相信大家在生活当中经常会知道黄芪,平时在药店里面也经常会看到有出售,黄芪在平时的用药价值还是很高的,不过黄芪的品种有很多类型,黄芪是黄芪的根,其中含有丰富的黄酮,黄芪素等各种各样的成分,所以其中的功效也是非常不错的。

酒黄芩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酒黄芩主要是黄芩的根,含黄酮类化合物,包括黄芩素,黄芩新素,黄芩甙等有效成分。酒黄芩入药的话,味苦、性寒,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可以帮助治疗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湿热黄胆、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动不安、高血压、痈肿疖疮等症。黄芩的临床抗菌性比黄连好,而且不产生抗药性。

另外,酒黄芩对于以下疾病也有一定治疗作用:

1、治疗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

2、治疗慢性气管炎

3、治疗急性菌痢

4、治疗钩端螺旋体病

5、治疗传染性肝炎

6、治疗肾炎、肾盂肾炎

7、治疗高血压病

但是脾肺虚热的人不能食用黄芩。尤其是中寒作泄,中寒腹痛,肝肾虚而少腹痛,血虚腹痛,脾虚泄泻,肾虚溏泻,脾虚水肿,血枯经闭,气虚小水不利,肺受寒邪喘咳,及血虚胎不安,阴虚淋露的人。

刺黄芩的功效与作用


刺黄芩是中药当中非常常见的一种,也是经常使用的一种药物。它在治疗很多疾病方面有着奇特的效果和作用,下面就为大家详细的讲述一些中药刺黄芩的作用。

【别名】十大功劳、老鼠刺、刺黄连。

【来源】药材基源:为小檗科植物大叶刺黄柏的全株。

【原形态】大叶刺黄柏 常绿灌木,高1.5-2m。茎直立,粗壮。羽状复叶,通常有小叶9-15,或更多;小叶片革质,卵形或长圆形,长约7cm,宽约4.5cm,先端渐尖,边缘反卷,有2-7个大刺状锯齿,无小叶柄。总状花序丛生于茎顶,近于直立;花黄色,微下垂;花梗细短。浆果卵圆形,先端柱头宿存,熟时暗蓝色,外有白粉。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路旁或丛林中。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解毒。主肺痨咳嗽咯血;黄疸;湿热腹泻;痢疾;目赤肿痛;湿疹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患处。

【摘录】《中华本草》

文章为我们详细的介绍了刺黄芩的功效与作用,希望大家可以记住它常见的功效,这对我们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刺黄芩起到一定的帮助。刺黄芩可以有效的改善我们的体质,对提高我们的身体免疫力是非常有利的。

黄芩膏的功效与作用


黄芩膏是一个很好很好的中药方剂,对很多疾病都有不错的疗效,不过对于它的食用有着一些方式方法,一起来看一下。

【处方】黄芩。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鸡头大。

【功能主治】小儿衄血、吐血、下血。

【用法用量】3岁每服1丸,以浓盐汤送下。

【摘录】《永乐大典》卷一○三三引《王氏手集》

【处方】黄芩1两半,黄柏3分,栀子仁3分,黄连3分(去须),竹叶2两,生地黄1两半,胡粉3分,川大黄1两,水银1两(入少水,与胡粉同研令星尽)。

【制法】除水银、胡粉外,上锉,如豆大,以新绵裹,用猪脂1斤半入铛内,于慢火上煎10余沸,候药色紫,去绵,以布绞去汁,候凝,下水银、胡粉,以柳木篦搅令匀,膏成,以瓷盒盛。

【功能主治】小儿热疮黄脓出。

【用法用量】每日夜涂3-4次。

【摘录】《圣惠》卷九十

【处方】黄耆1两,黄芩1两,芎䓖1两,白蔹1两,防风1两,芒草1两,白芷1两,芍药1两,大黄1两,细辛1两,当归1两。

【制法】上(口父)咀,以猪脂1升,微火上煎一沸一下,白芷黄即成膏。

【功能主治】痈疽坚强不消。

【用法用量】敷之。坚硬者,日可10易。

【摘录】《鬼遗》卷五

上文我们介绍了什么是黄芩膏,我们知道黄芩膏是一种中药方剂,不但可以用来治疗疾病而且还有很好的保健功效,所以我们要善于利用黄芩膏来为我们的健康护航。

土黄芩的功效与作用


土黄芩做为一种中药,药用价值是很大的,能够治疗很多的疾病。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来了解一下。

【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偏花黄芩的根。

【原形态】偏花黄芩,多年生草本。茎直立或上升,有时具匍匐根茎,连花序高8-30cm,粗1.2-2.5mm,圆棱形,被白色具节长柔毛,基部多少木质化。叶通常仅有3-4对,初时如莲座状排列,以后由于节间伸长呈交互对生,中部叶最大;叶柄长1-5cm,中部者最长,扁平,密被白色具节长柔毛;叶片坚纸质,椭圆形或宽卵状椭圆形,长4.5-5.5cm,宽3.8-4.5cm,下部叶及近花序叶变小,行端圆形或钝,基部心形或圆形,边缘具浅波状圆齿,上面绿色,下面较淡,具橙色腺点,两面均被白色具节糙伏毛,尤以下面沿脉上为甚,侧脉约4对,上面不显着,下面突出,在叶缘内方网结。花对生,于茎顶上排列成背腹面的总状花序,长7-15cm,花葶状,花序轴被具节长柔毛,花序柄长1-4.5cm;花梗长约2mm,有具节长柔毛;苞片小,卵圆形,向花序顶端渐窄,长约2.5mm,密被短柔毛;花冠淡紫至虐蓝色,长1.8-2.5cm,基部成曲膝状,向上渐宽,喉部宽达6mm,外面疏微柔毛,内面仅下唇及冠筒中部后方被微柔毛,余部无毛,冠檐二唇形,上唇盔状,先端微凹,下唇中裂片半圆形,两侧裂片卵圆形;雄蕊4,二强;花丝细长,扁平,中部以下被纤毛;花盘肥大厚,倾斜,前方隆起斜上;子房柄较长可不甚明显,花柱细长,无毛,子房光滑。花期3-5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林下、灌丛中或旷野。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肺;大肠经

【功能主治】清肺止咳;燥湿止痢。主肺热咳嗽;咯血湿热;泄泻痢疾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

【摘录】《中华本草》

对于文章介绍的土黄芩,希望大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去了解一些相关的资料,这样就可以在面对疾病的困扰时正确的进行治疗。

黄芩饮子的功效与作用


中医的很多东西都神秘莫测,让人充满一探究竟的好奇心。黄芩饮子作为中药方剂的一种,也是非常的神奇,不仅治愈疗效好,而且应用广泛,那么大家知道黄芩饮子的成分是哪些吗?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处方】黄芩1两,赤芍药2两,羚羊角屑2两,黄柏2两,大青1两,苦竹叶2两。

【制法】上细锉,和匀。

【功能主治】伤寒,心肺烦热,口疮烂痛。

【用法用量】每服1两,以水1大盏,煎至6分,去滓,温含冷吐,每日3度用之。

【摘录】《圣惠》卷十一

【处方】黄芩2大两,栀子仁2-7枚,干葛2大两,芒消半大两。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服石之后觉大热,不得通泄。

【用法用量】以水3大升,煮取1大升,绞去滓,下芒消调之,分2次温服。快利即愈,止。

【摘录】《外台》卷三十七引薛侍朗方

以上是关于黄芩饮子怎么吃的相关介绍,希望大家看完这篇你文章后能够对黄芩饮子有一定的认识,这样有助于在生活中更好的运用它。

黄芩汤的功效与作用


春夏交际是人抵抗力最差的一个时刻,这个时候的我们很容易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中药方剂在这些小病症上的效果都是非常好的,下面我们来介绍一种中药方剂黄芩汤。

【别名】黄芩芍药汤(《痘疹世医心法》卷十一)。

【处方】黄芩6克 芍药6克 甘草6克 大枣12枚

【功能主治】清热止利,和中止痛。治伤寒,太阳与少阳合病,身热口苦,腹痛下利。

【用法用量】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日二服。

【备注】方中黄芩苦寒,清热止利;芍药味酸,敛阴和营止痛;甘草、大枣和中缓急。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止利,和中止痛之功。

【摘录】《伤寒论》

【处方】黄芩 桂心各9克 茯苓12克 前胡24克 半夏9克(洗)

【制法】上五味,切。

【功能主治】治伤寒六七日,发汗不解,呕逆下利,小便不利,胸胁痞满,微热而烦。

【用法用量】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分为六服,日三服,夜三服。间食生姜粥。以小便畅利为愈。

【注意】服药期间,忌食羊肉,饧、生葱、醋物。

【摘录】《外台秘要》卷一引《深师方》

【别名】黄芩一物汤(《仁斋直指》卷十六)。

【处方】黄芩12克

【制法】哎咀。

【功能主治】清热止血。治鼻衄,吐血,下血,妇人漏下血不止。

【用法用量】用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每次温饮150毫升。

【摘录】《伤寒总病论》卷三

【处方】黄芩 山栀 桔梗 麦门冬(去心)当归 生地黄 干葛 人参 天花粉 白芍各等分 乌梅1个

【制法】上药锉为一剂。

【功能主治】清热生津。治上消渴证。

【用法用量】水煎,食后频服。

【摘录】《万病回春》卷五

【处方】黄芩(去黑心)1两,黄连(去须)3分,大黄(锉,炒)3分,芒消(研)3分,甘草(炙,锉)3分,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3分,枳壳(去瓤,麸炒)半两,土瓜根半两,赤茯芩(去黑皮)1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伤寒后烦热,大便不利,心腹胀满。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半盏,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五

【处方】黄芩(去黑心)半两,甘草(炙,锉)半两,防风(去叉)半两,秦艽(去苗土)1分,葛根(锉)1分,杏仁(去皮尖双仁,麸炒)1分,桂(去粗皮)半两,当归(切、焙)半两,赤茯芩(去黑皮)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周痹,身体不仁。

【用法用量】每服6钱匕,以水、酒各1盏,加大枣2枚(劈破)、生姜1枣大(切),同煎至1盏,去滓温服,白日2次,夜晚1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

【处方】黄芩(去黑心)1两半,麦门冬(去心,焙)2两,白茯苓(去黑心)2两,淡竹茹3分,羚羊角(镑)1两半,防风(去叉)1两半,石膏(碎,研)3两。

【制法】上药各为末。

【功能主治】风邪,心热,神不安。

【用法用量】每服6钱匕,以水2盏,煎取1盏半,去滓,下朴消1钱匕,食后分3服,如人行4-5里1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十四

【处方】黄芩(去黑心)1分,石膏(研)1分,茵陈藁1分,柴胡(去苗)1分,桔梗(锉,炒)1分,牡丹皮1分,荆芥穗1分,栀子仁1分,麻黄(去根节)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伤寒头痛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食后温服。

【摘录】《普济方》卷一三六引《护命》

【处方】黄芩(去黑心)3分,杏仁(去皮尖双仁,炒)3分,麻黄(去根节,汤煮,掠去沫,焙)3分,羌活(去芦)3分,人参3分,升麻3分,桔梗(炒)3分,黄连(去须)半分,蛤蚧(酥炙)半两。

【制法】上药治下筛。

【功能主治】上焦壅热,久患肺与喘急,喉中作声,不能起动。

【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煎5沸,去滓,先宜吃解上焦散子,食后、临卧服;未愈,更服葶苈丸。

【摘录】《普济方》卷二十七引《护命》

【处方】黄芩(去黑心)1两,山栀子仁1两,甘草(炙)1两,马牙消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除胃内瘀热。主伤寒发斑,烦躁。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七

【处方】黄芩(去黑心)1两半,升麻1两,木通(锉)1两,芍药1两,枳实(去瓤,麸炒)1两半,柴胡(去苗)1两,羚羊角(镑)1两,石膏(碎)2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1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风热客于肺经,上搏咽喉,气壅肿痛,语声不出。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以水1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二二

【处方】黄芩3两,人参3两,桂心2两,大枣12枚,半夏半升(洗),干姜3两。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干呕下利。

【用法用量】以水7升,煮取3升,温分3服。

【注意】忌羊肉、饧、生葱。

【摘录】《外台》卷六引《伤寒论》

【处方】赤芍、黄芩、黄连、生地、木通、枳壳、甘草、归尾、人参。

【功能主治】麻疹下利,里急后重。

【用法用量】水煎,调天水散服。

【摘录】《万氏家抄方》卷六

【处方】黄芩(去黑心)2两,赤芍药3两,白茅根3两,大黄(生用)3两,瞿麦穗1两半。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大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入朴消末半钱匕,更煎2沸,空心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五

【处方】黄芩(去黑心)2两,阿胶(炒燥)2两,甘草(炙,锉)2两,柏叶1把(锉)。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小便出血。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入生地黄1分(拍碎),同煎至8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六

【处方】黄芩(去黑心)1两,栀子仁3分,大青半两,黄连(去须)半两,决明子(炒)半两,地骨皮1两半,木通(锉)3分,秦艽(去苗土)3分,大黄(锉,炒)1两半,甘草(炙)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目赤痛。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入马牙消半钱匕,食后温服,临卧再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三

【处方】黄芩(去黑心)1两,枳壳(去瓤,麸炒)1两,萎蕤1两半,木通1两半,甘草(炙)1两半。

【制法】上锉,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热毒攻眼,小毗偏赤。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入地黄汁半合,芒消1钱匕,再煎取沸,去滓,食后良久分温2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三

【处方】黄芩(去黑心)1两,甘草1两,当归(切,焙)1两,细辛(去苗叶)1两,蛇床子(炒)1两,桂心1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齿龈肿痛及虫蚀。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以酸浆2盏,煎10余沸,去滓,热漱,冷吐。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二○

【别名】泻心汤

【处方】黄芩(去黑心)1两,大黄(锉,炒)1两,桔梗(炒)1两,知母(焙)1两,玄参1两半,马兜铃1两半,防风(去叉)2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眼风牵。痛如针刺,视物不能回顾。心脏伏毒热气壅在膈中而致外障,初患之时,微有头痛目眩,眼系常急,夜卧涩痛,泪出难开,时时如针刺,渐生障翳,遮满相牵。

【用法用量】泻心汤(《秘传眼科龙木论》卷五)。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七

【处方】黄芩(去黑心)2两,麻黄(去根节)1两,桂(去粗皮)半两,甘草(炙)半两,石膏(碎)半两,芍药半两,杏仁10枚(汤去皮尖双仁,炒)。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小儿伤寒,体热面赤,口干,或咳嗽。

【用法用量】每服1钱匕,水半盏,加生姜3片,煎至3分,去滓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七四

【处方】黄芩(去黑心)3分,芍药1两半。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胆黄。病人体上黄绿色,胸中气满或硬,不下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7分,去滓,食后温服,日3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六十一

【别名】黄芩散、子芩散

【处方】黄芩。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阳乘阴,天暑地热,经水沸溢,崩中下血。

【用法用量】黄芩散(《医统》卷八十四)、子芩散(《济阴纲目》卷八)。

【注意】脾胃虚不宜用。

【摘录】方出《本事》卷十,名见《医方大成》卷九引《简易》

【处方】黄芩5分,川归4分,侧柏叶4分,蒲黄4分,艾叶1分,生地2钱半,伏龙肝2钱。

【功能主治】经血不止。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服。

【摘录】《赤水玄珠》卷二十

【处方】黄芩3两,川升麻2两,甘草2两(生,锉),石膏5两,蔷薇根3两(锉)。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饮食失度,乳石发动,毒热上攻口舌生疮。

【用法用量】以水5大盏,煎至2大盏去滓,冷含漱口,良久吐却,每日10余次即愈。

【摘录】方出《圣惠》卷三十八,名见《普济方》卷二六二

【处方】当归2分,黄芩2分,芎䓖2分,大黄2分,矾石2分,黄连1分,雄黄2分。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妇人阴中生疮。

【用法用量】以水5升,煮取4升,洗疮,每日3次。

【摘录】《外台》卷三十四引《古今录验》

【处方】栀子2两,香豉3升,黄芩2两。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散发动,腹内切痛。

【用法用量】绵裹,以水9升,煮取3升,分3服。以衣覆卧,亦应有汗。

【摘录】《医心方》卷二十引张仲景方

【处方】黄芩2两,栀子14枚(擘),葱白1握,豉1升(绵裹)。

【功能主治】虚石发,内有客热,胸中痞,外有风湿不解,肌中急挛。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7升,煮豉3沸,去滓,纳诸药,煮取3升,分2服;不止,更为之。

【摘录】《千金翼》卷二十二

【别名】黄芩芍药汤、芍药黄芩汤、黄芩甘草汤

【处方】黄芩1两,赤芍药1两,甘草半两(炙)。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阳明病发热脉浮,口干鼻燥,衄血,及挟热下痢,寒热胁痛,疹疮不出。阳明病,口干但漱水不欲咽者,必衄也;阳明脉浮,发热,口鼻中燥,能食者,亦衄。引钱氏方,挟热下痢,头痛胸满,大渴;或寒热胁痛,脉洪大而实者。挟热作疹疮不出,烦躁不得眠。

【用法用量】黄芩芍药汤(《伤寒总病论》卷三)、芍药黄芩汤(《准绳·类方》卷六引东垣方)、黄芩甘草汤(《得效》卷十一)。

【摘录】《医方类聚》卷五十三引《神巧万全方》

【处方】黄芩1两,人参1两,甘草(炙)1两,半夏(洗)1两,干姜1两,柴胡3两,大枣10个(去核)。

【功能主治】少小中风,往来寒热,胸胁满,嘿嘿烦心,喜呕,不欲食。

【用法用量】上切。以水3升,煮1升,为3服。

【摘录】《幼幼新书》卷十三引《婴孺方》

【处方】黄芩8分,泽泻8分,通草8分,柴胡7分,桑白皮7分,杏仁(汤去皮尖)6分,猪苓(去皮柴)6分,泽漆叶4分。

【功能主治】小儿肿满。小儿痫愈后血气尚虚,而热在皮肤,与气相搏,通身头面皆肿。

【用法用量】以水5升,煮取1升半,4-5岁儿为3服,1-2岁服2合。

【摘录】《幼幼新书》卷三十二引《婴孺方》

【处方】黄芩1两,黄连1两,甘草(炙)1两,黄柏1两。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口疮,喉咽中塞痛,食不得入。

【用法用量】以水3升,煎取1升,含之,冷吐取愈。

【摘录】《外台》卷二十二引《古今录验》

【处方】黄芩1两,大青1两,川升麻1两,石膏1两,栀子仁半两,川朴消2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伤寒脏腑壅毒,不得宣疏,肌肤发斑。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半,加豆豉50粒,葱白2茎,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稍利为度。

【摘录】方出《圣惠》卷十。名见《普济方》卷一三三

【别名】黄芩散

【处方】黄芩5分,钩藤3分,蛇蜕皮1寸(炙),甘草2分(炙),芒消1分,大黄4分,牛黄(大豆大)3粒(汤成纳之)。

【功能主治】小儿温壮,服细辛汤得下后,热不愈,口中疮,兼惊。

【用法用量】黄芩散(《圣惠》卷八十二)。

【摘录】《幼幼新书》卷十引《婴孺方》

【处方】黄芩半两,薤白1握,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豉1合,石膏1两(捣碎),麦门冬半两(去心),粟米半两,生姜半两。

【制法】上锉细。

【功能主治】乳石发动,心躁烦热,痰饮呕逆,不下饮食。

【用法用量】都以水3大盏,煎至1盏半,去滓,分为3服,不拘时候温服。

【摘录】《圣惠》卷三十八

【处方】黄芩1两,白芷1两,川大黄3两,栝楼根1两,甘草1两,当归1两。

【制法】上锉细。

【功能主治】发背不消。

【用法用量】以水7升,煮至3升,去滓,以故帛榅汤,更番揭患处。

【摘录】《圣惠》卷六十二

【处方】黄芩3两,栀子仁3两,芍药3两,豉1升(绵裹)。

【功能主治】天行5-6日,头痛,骨节疼痛,腰痛,兼痢。

【用法用量】上药加水6升,煮取2升半,去滓,分3服。

【注意】忌蒜、热面等5日。

【摘录】《外台》卷三引《延年秘录》

【处方】黄芩1两,桂心1两,赤茯苓1两,前胡2两(去芦头),半夏1两(汤洗7遍去滑),甘草半两(炙微赤,锉),厚朴2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伤寒6日,发汗不解,呕逆,小便不利,胸胁痞满,微热而烦。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九

【处方】黄芩1两,甘皮6铢,人参1两,干地黄6铢,甘草半两(炙),大枣5枚(去核)。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除热止变蒸。主少小辈变蒸时服药下后,有朝夕热,吐利。

【用法用量】以水3升,煮取1升,绞去滓,200日儿每服半合,300日儿每服1合,每日2次。

【摘录】《医心方》卷二十五引《深师方》

【处方】黄芩3两,桂心3两,茯苓4两,前胡8两,半夏半升(洗)。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伤寒6-7日,发汗不解,呕逆下利,小便不利,胸胁痞满,微热而烦。

【用法用量】以水1斗2升,煮取6升,分为6服,白日3次,夜晚3次,间食生姜粥,小便利为愈。

【注意】忌羊肉、饧、生葱、酢物。

【摘录】《外台》卷一引《深师方》

【处方】黄芩2两,枳实(炙)2两,栀子14枚(擘),括楼1两,厚朴(炙)1两,芍药1两,甘草(炙)1两。

【功能主治】石发,身如火烧。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7升,煮取2升5合,分3服。

【摘录】《千金翼》卷二十二引靳邵方

【处方】黄芩(去黑心)半两,柴胡(去苗)半两,地骨皮半两,人参半两,干漆(炒令烟出)半两,鳖甲(去裙襕,醋炙黄)半两,甘草(炙)半两,半夏(汤洗7遍,同生姜捣作饼子,晒干)半两,葛根(锉)半两,干青蒿半两,白茯苓(去黑皮)半两,麦门冬(去心,焙)1分。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热劳。心忪肌热,夜有盗汗,面黄肌瘦,饮食减少,骨节酸痛。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先用水2盏,加小麦、乌梅、生姜各少许,煎5-7沸,去小麦等,入药末煎至1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八十七

【处方】黄芩(去黑心)1两,山栀子仁1两,大黄(锉,醋炒)1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分。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伤寒5日,口干,头痛,大便涩。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一

【处方】黄芩、白术、缩砂、当归各等分。

【制法】上锉散。

【功能主治】胎孕不安。

【用法用量】每服3钱,加水1盏半煎,温服。

【摘录】《得效》卷十四

【处方】黄芩3两,人参3两,干姜3两,桔梗1两,大枣13枚,半夏半升。

【功能主治】干呕下利。

【用法用量】以水7升,煎取3升,温分3服。

【摘录】《普济方》卷一三八

【处方】栀子仁半两,知母(焙)1两,甘草(炙,锉)1两,黄芩(去黑心)1两,大黄(锉,炒)2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表热实,身体生疮,或发疮疖,大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5钱,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入芒消1钱,空心温服。以利为度,未利再服。

【摘录】《普济方》卷二七四

【处方】黄芩(去黑心)1两半,赤茯苓(去黑皮)1两半,麦门冬(去心,焙)1两,大黄(锉,炒)1两,赤芍药2两,生地黄(切,焙)1两,甘草(炙,锉)1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精极。目视不明,齿焦发落,身体虚热。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竹叶5片,生姜1枣大(拍碎),煎至1盏,去滓,食后分温2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二

【处方】黄芩2钱,白术2钱,麦门冬2钱,芍药2钱,甘草2钱,人参2钱,茯苓2钱,阿胶2钱,生姜3片,大枣2枚(一方有当归、川芎2钱,无黄芩、生姜)。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妇人妊娠3月,卒惊恐忧愁嗔怒喜。顿仆,动于经脉,腹满,脐苦痛;或腰背痛,卒有所下。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医学正印》卷下

【处方】黄芩、芍药、苦参、甘草、当归、蜀椒、甘松、猪胆2枚,青黛2两,雄黄2两,豉2两,东引桃根1两,葱白1两,盐1合,麝香半两。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疳湿。不能食,身转心热脚冷,百节疼痛。

【用法用量】方中黄芩至甘松等七味用量原缺。

【注意】七日忌冷、毒物;但是油腻、酱、乳、醋,三十日忌之。

【摘录】《普济方》卷二一三

【处方】条芩(酒洗)、黄连(酒洗)、当归、川芎、甘草、木通、木香、赤芍。

【功能主治】调阴阳。主痘后气血虚不能胜积,故利脓血,肠鸣作痛,里急后重;或因痘出之后,饮水太过,水停作泄,热毒乘虚入里,便下脓血。

【用法用量】先用调胃承气汤以彻其毒,后用本方。

【摘录】《片玉痘疹》卷十一

【处方】炒黄芩2钱,葛根2钱,赤苓3钱,炒车前3钱,炒川连1钱,炒栀子2钱,通草1钱,泽泻3钱。

【功能主治】表邪转里,协热下利,利色红黄,粪似鸭溏。

【摘录】《镐京直指》卷二

【处方】黄芩、赤芍、枳壳、当归、甘草、黄连、生地、木通、槟榔、木香。

【功能主治】麻症火滞气秘,里急后重。

【摘录】《麻症集成》卷三

【处方】黄芩1钱,白芍1钱,洋参1钱,麦冬1钱5分,川贝1钱,桑皮1钱5分,连翘1钱5分,桔梗1钱,薄荷7分,甘草5分。

【功能主治】鼻疽。

【摘录】《外科真诠》卷上

【处方】黄芩、瓜蒌、甘草。

【功能主治】汗后余毒,颊肿痛。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半两,水煎服。

【摘录】《普济方》卷二七八

【处方】黄芩、当归、芍药、熟地、柴胡、木通、川芎。

【功能主治】妇人产后乳蒸,发热,乳汁不通

【摘录】《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四

【处方】黄芩3分,艾叶半两(炒),当归3分(锉,炒)。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小儿血痢不止,肌体黄瘦,腹痛,不能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1钱,水1小盏,加薤白3寸,豉50粒,煎至3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普济方》卷三九七

【处方】黄芩、山栀、桔梗、麦门冬(去心)、当归、生地黄、干葛、人参、天花粉、白芍各等分,乌梅1个。

【制法】上锉1剂。

【功能主治】上焦渴症,饮水多而食少。

【用法用量】食远频服。

【摘录】《回春》卷五

【处方】黄芩1钱,山栀1钱,桔梗1钱,芍药1钱,桑白皮1钱,麦门冬1钱,荆芥1钱,薄荷1钱,连翘1钱,甘草3分。

【制法】上锉1剂。

【功能主治】肺火咳嗽,吐血、痰血、鼻血,咽喉肿痛干燥生疮,或鼻孔干燥生疮,或鼻肿痛,右寸脉洪数。

【用法用量】水煎,食后服。

【摘录】《回春》卷二

【处方】黄芩、荜茇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咽喉肿疼,口疮。

【用法用量】煎汤漱口。

【摘录】《普济方》卷六十三

【处方】黄连、黄芩(条实者)、当归、川芎、人参、木香、青皮、枳壳、槟榔、甘草。

【功能主治】疹前曾有泄痢,未用清解,至疹后变为休息痢,赤白,里急后重,昼夜无度。

【用法用量】水煎,调益元散服。

【摘录】《痘疹全书》卷下

【处方】黄芩、甘草、山栀子、芍药、厚朴、英粉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病人阴阳气俱实,两手三部脉沉数,按之至骨,有力而不断,口燥咽干而渴,时时发热冒闷。

【用法用量】每服2钱,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如脉力差软,住服。

【摘录】《伤寒微旨论》卷上

【处方】黄芩(去黑心)1两,木通(锉)1两,枳壳(去瓤,麸炒)1两,萎蕤1两,甘草(微炙,锉)山栀子仁1两,生干地黄1两,芒消1钱匕(汤成下)。

【制法】上除芒消外,为粗末。

【功能主治】风热目赤痛,赤脉贯黑睛生翳。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2盏,煎取1盏,去滓,入芒消,食后温服,临卧再服。

【摘录

其实用黄芩汤治疗一些疾病时也是有一些讲究的,希望大家能够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服用。

黄芩丸的功效与作用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