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养生有什么作用与功效 > 导航 > 黄芩的作用与功效与作用

黄芩泻白散的功效与作用

养生有什么作用与功效。

天下只有养生之道,没有长生之药。生活中,不同年龄的人都开始关注如何养生,养生除带给我们好的身体,更有心灵的健康。您对中医养生是如何看待的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黄芩泻白散的功效与作用”,希望对您的养生有所帮助。

对于人类来说,养生是很重要的,毕竟身体会健康,而且气色也会改善不少,这让很多人为之心动,不过,养生的方法有很多种,很多朋友不知道用哪一种好,对此,下面就为朋友们说一说中药方剂黄芩泻白散,它是一种效果非常好的养生法,并且也是很多朋友共同使用的养生秘诀。

【处方】黄芩 桑白皮 地骨皮 甘草

【功能主治】泻肺热,利小便。治肺经有热,喘咳面肿,气逆胸满,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症因脉治》卷四

【处方】泻白散加黄芩。

【功能主治】房劳不谨,水中之火刑金而致内伤腋痛;肺经有热而致热结小便不利。肺中伏火之胁痛,肺火嗽。

【摘录】《症因脉治》卷一

上面介绍了黄芩泻白散是怎样制作出来的,饮用黄芩泻白散可以帮助我们治疗一些方面的问题。但是想要体会到方剂带来的好处或是功效,只有去食用它们才知道哦。大家有没有兴趣试一试呢。

Ys630.com相关知识

加减泻白散的功效与作用


你知道加减泻白散吗?日常生活中要如何利用加减泻白散治疗呢?加减泻白散的治疗效果怎么样呢?一起来简单的了解一下吧。

【处方】桑白皮9克 桔梗6克 地骨皮 甘草(炙)各4.5克 知母2.1克 麦门冬 黄芩各1.5克 五味子20个。

【制法】上药哎咀,作一服。

【功能主治】泻肺清火,养阴利咽。治肺经伏火,咳嗽气喘,气息腥臭,涕唾稠粘,口舌干燥,咽喉疼痛者。

【用法用量】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食后温服。

【备注】肺经火盛,故以桑白皮、地骨皮,味苦微寒,降肺中伏火为君;黄芩、知母清肺气为臣;用五味之酸温以收肺气,麦门冬甘苦寒养阴生津为佐;桔梗宣肺化痰,清利咽喉为使。配合成方,共奏泻肺清火,养阴利咽之功。

【摘录】《卫生宝鉴》卷十一

【处方】知母 陈皮(去白)各150克 桑白皮30克 桔梗 地骨皮各15克 青皮(去白)甘草 黄芩各9克

【制法】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泻肺清火。治肺经火盛发喘。

【用法用量】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温服,食后。数服良愈。

【摘录】《卫生宝鉴》卷十二

【处方】桑白皮(蜜炒)、地骨皮、炒甘草、人参、白茯苓、肥知母、枯黄芩。

【功能主治】肺炎喘嗽。

【用法用量】粳米1撮为引。

【摘录】《麻科活人》卷一

【处方】桑白皮1两,地骨皮7钱,甘草半两,陈皮半两,青皮(去白)半两,五味子半两,人参(去芦)半两,白茯苓3钱。

【功能主治】阴气在下,阳气在上,咳嗽呕吐喘促。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4钱,水1盏半,入粳米10粒,同煎至1盏,去滓,食后大温服。

【摘录】《医学发明》卷四

【处方】桑皮、知母、橘红、黄芩、贝母、桔梗、甘草、瓜蒌、地骨皮、苏子。

【功能主治】烦热胸膈不利,上气喘促,口燥或咳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伤寒全生集》卷三

【处方】桑白皮、地骨皮、甘草。

【功能主治】痰结上焦。

【用法用量】

【摘录】《症因脉治》卷一

上面是关于加减泻白散这种中药方剂的一个简单的介绍,通过这些我们可以了解到加减泻白散中含有各种各样的营养元素,对于治疗和预防一些疾病都有很大的功效。日常生活中大家可以在有关人士的指导下食用。

加味泻白散的功效与作用


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养生的重要性了,生活中养生的方法有很多,而中药的方剂可以说就是一种很好的养生方法,下面为大家介绍一种叫做加味泻白散的方剂。

【处方】桑白皮、地骨皮、甘草、黄芩、柴胡、钩藤、苏梗、桔梗、山栀。

【功能主治】恼怒伤肝,木火刑金,内伤腋痛。

【摘录】《症因脉治》卷一

【处方】炙桑皮、骨皮、竹叶、荆芥、力子、甘草、元参、薄荷、木通、赤芍、连翘。

【功能主治】麻疹,眼现红赤不开。

【摘录】《麻症集成》卷四

【处方】桑白皮、地骨皮、桔梗、杏仁、防风、黄芩、瓜蒌仁、知母、薄荷、枳壳、橘红、甘草。

【功能主治】外感风邪,伤肺腋痛。

【用法用量】

【摘录】《症因脉治》卷一

【处方】桑白皮(生)3钱,地骨皮3钱,生甘草8分,桔梗2钱,辛夷2钱,黄芩1钱5分,陈皮1钱5分,木通1钱5分(1方加山栀仁[生研]1钱)。

【功能主治】鼻痔。生鼻孔内,如肉赘下垂,色紫微硬,撑塞鼻孔,气息不通,香臭莫辨,或臭不可近,痛不可摇。

【用法用量】水煎,食远服。

【摘录】《外科证治全书》卷二

【处方】桑白皮、地骨皮、白茯苓、知母、黄芩、人参、甘草。

【功能主治】小儿麻症,肺炎喘嗽。

【用法用量】原书治上症,以本方去人参、甘草。

【摘录】《麻科活人》卷三

【处方】桑白皮2钱,苏梗1钱,川贝母1钱,橘红1钱,甘草3分,瓜蒌皮3钱,杏仁2钱,地骨皮1钱半,茯苓2钱,雪梨3片。

【功能主治】鸡胸,气粗身热。

【摘录】《马培之医案》

【处方】桑白皮、地骨皮、甘草、防风、荆芥、桔梗。

【功能主治】伤风咳嗽,脉浮数,自汗身热。

【摘录】《症因脉治》卷二

【处方】桑根皮(姜汁和蜜炙)1两,地骨皮1两,甘草(炙)5钱,橘红、桔梗。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肺热咳,手足心热。

【用法用量】方中橘红、桔梗用量原缺。

【注意】如有客邪禁用。

【摘录】《张氏医通》卷十三

【处方】桑皮(蜜炙)、地骨皮、甘草(生)、川贝母(去心,研)、麦冬(去心)、知母(生)、桔梗、黄芩、薄荷。

【功能主治】火嗽,面赤咽干燥,痰黄气秽带粘稠,便软。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金鉴》卷五十三

【处方】桑白皮1钱2分,地骨皮1钱2分,桔梗1钱2分,知母1钱2分,陈皮1钱2分,黄芩1钱,青皮1钱,甘草4分。

【功能主治】感热喘嗽,口干烦热,胸满有痰。

【用法用量】用水2钟,煎8分,食后温服。

【摘录】《济阳纲目》卷二十八

以上就是关于加味泻白散的一些简单的介绍了,虽然说加味泻白散可以很方便服用,但是长期吃药还是不好的,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日常最重要的还是从根本上提高身体的抵抗力,这样才能减少疾病的危害,让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黄芩散的功效与作用


俗话说,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人们在现如今生活极大丰富的情况下,对养生的追求也更加的迫切,中医方剂一直都是养生的重要方法,那么黄芩散作为一种中药方剂又有什么功效作用呢?接下来为大家一一解答。

【处方】黄芩1两半(锉),黄耆1两半(锉),木通1两半(锉),前胡1两半(去芦头),川升麻1两半,栝楼根2两,赤芍药1两,赤茯苓1两,甘草1两(生,锉),川大黄2两(锉碎,微炒),人参半两(去芦头),当归半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大热发痈在背,或于阴股间。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入竹叶2-7片,小麦100粒,生地黄1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六十二

【处方】黄芩1两,知母1两,葛根1两(锉),麻黄1两(去根节),甘草半两(炙微赤,锉),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伤寒后,朝暮发寒热,或如疟状。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以衣覆之。汗出为效。

【摘录】《圣惠》卷十四

【处方】黄芩1两,栀子仁1两,前胡2两(去芦头),赤芍药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石膏3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热病5日,头痛壮热,骨节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入豉少半合,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七

【处方】黄芩1两,栀子仁1两,犀角屑1两,赤芍药1两,柴胡(去苗)1两,枳壳(麸炒微黄,去瓤,焙)1两,槟榔1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时气5日,心腹壅闷,骨节疼痛,背膊烦热,不下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中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五

【处方】黄芩1两,川大黄2两(锉碎,微炒),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大腹皮1两(锉),郁李仁1两(汤浸去皮尖),羚羊角屑1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伤寒8-9日,大便不通,心神闷乱。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以得利为度。

【摘录】《圣惠》卷十三

【处方】黄芩3分,麻黄1两(去根节),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葛根半两(锉),桂心半两,赤芍药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川朴消半两,石膏1两。

【制法】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热病2日,头痛壮热。

【用法用量】每服2钱,以葱豉汤调下,不拘时候,衣盖取汗;未汗再取。

【摘录】《圣惠》卷十七

【处方】黄芩1两,川升麻1两,赤芍药半两,麦门冬半两(去心),石膏2两,柴胡1两(去苗),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阳毒伤寒。气盛,昏昏如醉,热躁烦渴,口苦舌干。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一

【处方】黄芩1分,决明子1分,防风1分(去芦头),川升麻1分,川大黄1分(锉,微炒),甘草(炙微赤,锉)1分。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小儿眼生翳膜,体热心烦。

【用法用量】每服1钱,以水1小盏.入淡竹叶7片,煎至5分,去滓温服,1日3-4次。

【摘录】《圣惠》卷八十九

【处方】黄芩1两,黄柏1两,黄连(去须)1两,生干地黄1两,地榆(锉)1两,犀角屑1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大肠积热,下血不止,日夜度数无恒。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入青竹茹半鸡子大,煎至6分,去滓,食后温服。

【摘录】《圣惠》卷三十七

【处方】黄芩半两,猬皮半两,当归半两,芍药1两,牡蛎2两半,竹皮2两半,狐茎1具。

【制法】上药治下筛。

【功能主治】妇人阴脱。

【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以饮送下,每日3次。

【注意】禁举重、房劳,勿冷食。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阴脱与子门不闭不同,劳则泄而不收,脱则虚热下坠,故以黄芩、竹皮清理湿热;当归、芍药调和血气;猬皮治阴肿下血;牡蛎治赤白带下;狐茎取其善缩入腹。

【摘录】《千金》卷三

【处方】黄芩半两(去黑心),黄柏半两(去粗皮,锉),黄连半两(去须),郁金半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诸瘤血出。

【用法用量】入寒食面5钱匕,水调。贴之。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二五

【处方】黄芩不拘多少(用童子小便浸3日,取出锉碎,焙干)。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小儿咳嗽。

【用法用量】每服1字或半钱,乳食后以白汤少许调下。

【摘录】《幼幼新书》卷十六引丘松年方

【处方】黄芩1两,黄连(去须)1两,决明子1两,玄参1两,柴胡(去苗)1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伤寒热毒气攻眼,翳膜赤痛。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入竹叶3-7片,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

【处方】黄芩3分,川大黄3分(锉碎,微炒),栀子仁1分,犀角屑半两,石膏3分,羚羊角屑半两,蓝叶3分,川朴消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伤寒上焦壅热。心神烦躁,鼻衄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以愈为度

【摘录】《圣惠》卷十

【处方】黄芩1两,淡豆豉3两(研)。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小儿肝热,眼生障晕,不能视物。

【用法用量】每服3钱,用熟猪肝裹药同吃,温汤送下,不拘时候,1日2-3次。

【注意】忌酒、面。

【摘录】《普济方》卷七十二引《卫生家宝》

【别名】漏芦汤

【处方】黄芩2两,白及2两,麻黄2两(去节),漏芦2两(真者),白薇2两,枳壳2两(麸炒,去瓤),升麻2两,白芍药2两,川当归2两,川牛膝2两,甘草2两,大黄5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时行热毒而致痈疽发背,丹疹赤肿,恶肉变作赤色;及眼赤肿生障翳。

【用法用量】一云:痈疽发背等疾服此获安之后,宜常服四物汤交和黄耆建中汤,空心煎服,以御未来,恐后再作。

【摘录】《普济方》卷二八三

【处方】黄芩、当归、川芎、白矾、黄连。

【制法】上锉散。

【功能主治】阴门生疮。

【用法用量】煮水熏洗即安。

【摘录】《普济方》卷三二六

【处方】黄芩半两,瞿麦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麦门冬半两(去心),滑石1两,水通1两(锉),车前子1两,葵子1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产后小肠结热淋涩,心神烦躁,口舌干焦,不思食饮。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每日3-4次。

【摘录】《圣惠》卷七十九

【处方】黄芩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白薇1两,栀子仁1两,大青1两,知母1两,栝楼1两,川消石1两,白鲜皮1两。

【制法】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伤寒热毒在内,心烦发狂。

【用法用量】每服2钱,以新汲水调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一

【别名】黄芩汤

【处方】黄芩1两,栀子仁1两,黄连(去须)1两,葳蕤1两,川升麻1两,蕤仁(汤浸,去赤皮)1两,甘草(炙微赤,锉)1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斑痘疮入眼,口干心烦。

【用法用量】黄芩汤(《圣济总录》卷一一○)。

【摘录】《圣惠》卷三十三

【处方】黄芩1两,栀子仁半两,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甘草1两(炙微赤,锉),铁粉半两(细研),川马牙消1两。

【制法】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热病毒热不解,口干烦躁。

【用法用量】每服2钱,以温温蜜水调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七

【处方】黄芩半两,麻黄1两(去根节),赤芍药3分,石膏2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桂心3分,细辛3分,前胡1两(去芦头)。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伤寒。头痛,心神烦热,四肢不利。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一

【处方】黄芩、山栀子、黄丹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小儿斑疮入眼。

【用法用量】用牛蒡子叶杵汁调,涂在顶门。

【摘录】《幼幼新书》卷十八引丁时发方

【处方】黄芩1两,赤茯苓1两,石膏2两,麦门冬1两(去心),甘草半两(炙微赤,锉),葛根半两(锉),甘菊花半两。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心胸烦热,头疼目涩,烦渴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入豉2-7粒,淡竹叶2-7片,煎至5分,去滓,入生地黄汁1合,更煎1-2沸,不拘时候温服。

【摘录】《圣惠》卷四

【别名】黄芩汤

【处方】黄芩1两,大青1两,川升麻1两,川大黄(锉碎,微炒)1两,茵陈1两,川朴消1两,栀子仁半两,黄连半两(去须),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伤寒。10日内未得汗,表里有热,发斑,狂言欲走,眼目俱黄,心中烦闷,大便不利。

【用法用量】黄芩汤(《圣济总录》卷二十七)。

【摘录】《圣惠》卷十

【处方】黄芩1两,人参(去芦头)1两,甘草(炙微赤,锉)1两,麦门冬1两,柴胡(去苗)1两,葛根(锉)1两,桂心半两。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伤寒。吐下后,内外有热,烦渴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5分,去滓温服,木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

【处方】黄芩2两,秦皮半两(真者),莽草半两,细辛半两,白芷半两,川芎半两,黄连半两,羌活1两半。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化恶血脓汁,活血,调荣卫。主疮肿,癌。

【用法用量】每用1两半,以猪蹄煮熟,去蹄,入前药煎数沸,通手以绵惹洗癌疮,直至药冷为度,洗后使麝香膏贴。春、冬1日1洗,夏、秋1日2洗。

【摘录】《卫济宝书》卷下

【处方】黄芩3分,柴胡3分(去苗),人参3分(去芦头),半夏3分(汤洗7遍去滑),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麦门冬1两(去心)。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伤寒。潮热烦闷,体痛呕逆。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大枣3枚,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一

【处方】黄芩1分(去黑心),人参1分。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小儿心热,惊啼。

【用法用量】每服1字匕,以竹叶汤调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七○

【处方】黄芩半两,枳壳半两(去瓤,麸炒),大黄半两,大腹子半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伤寒5-6日,大便不通,热燥闷乱。

【用法用量】每服1钱半,水半盏,煎至4分,去滓服,不拘时候。

【摘录】《卫生总微》卷七

【别名】萎蕤犀角散

【处方】黄芩1两,栀子仁1两,黄连(去须)1两,葳蕤1两,川升麻1两,蕤仁(汤浸,去赤皮)1两,甘草(炙微赤,锉)1两,犀角屑半两。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眼生蟹目,黑睛疼痛。

【用法用量】萎蕤犀角散(《圣济总录》卷一○六)。

【摘录】《圣惠》卷三十三

【别名】黄芩汤

【处方】黄芩1两,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栀子仁半两,刺蓟1两,蒲黄半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热病,鼻衄不止。

【用法用量】黄芩汤(《圣济总录》卷二十九)。

【摘录】《圣惠》卷十八

【处方】黄芩半两(新瓦焙干),麦门冬(去心)半两。

【功能主治】产后血渴,饮水不止。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3钱,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杨氏家藏方》卷十六

【处方】黄芩1两半,地榆1两半(锉),玄参2两,茜根2两(锉),寒水石1两,麦门冬2两半(去心,焙),川升麻2两,犀角屑1两,甘草1两(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心热,吐血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5钱,以水1大盏,入竹叶2-7片,煎至5分,去滓,每于食后温服。

【摘录】《圣惠》卷三十七

【处方】黄芩1两,木通(锉)1两,黄连(去须)1两,羚羊角屑1两,犀角屑半两,地肤子3分,葳蕤3分,甘草3分(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眼生花翳不退。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入竹叶7片,煎至6分,去滓,食后温服。

【摘录】《圣惠》卷三十三

【处方】黄芩1两,防风(去芦头)1两,石膏(细研,水飞过)1两,知母1两,石决明(捣细研,水飞过)1两,地骨皮1两,栀子仁1两,细辛1两,赤芍药1两,黄连半两(去须)。

【制法】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风毒攻眼,碜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每服1钱,食后及临卧时以温水调下。

【摘录】《圣惠》卷三十二

【别名】黄芩汤

【处方】黄芩1两,川芒消1两,麦门冬1两(去心),白鲜皮3分,秦艽3分(去苗),枳壳3分(麸炒微黄,去瓤),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栀子仁1两,甘草半两(生用)。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乳石发动,烦热满闷,身体生疮。先有癖食不消,或饮酒食肉所致乳石发,腹胀头痛,时苦心急痛者。

【用法用量】黄芩汤(《普济方》卷二六一)。

【摘录】《圣惠》卷三十八

【处方】黄芩半两,大黄半两,山栀子仁3钱,玄参6钱。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解余毒。主疮毒出尽后呕吐。

【用法用量】每服1两,水2升,煎至8合,去滓服。

【摘录】《普济方》卷四○四

【处方】黄芩1两,川升麻1两,黄连3分(去须),石膏1两,栀子仁1分,麻黄1两(去根节),甘草1分(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热病后,余热不解,身体沉重。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七

【处方】黄芩、川芎、白芷、防风、蒺藜、木贼、蝉蜕、僵蚕、蔓荆、香附、甘草、夏枯草。

【功能主治】风热泪淋。

【摘录】《医学集成》卷二

【处方】黄芩不拘多少(用童子小便浸3日,取出锉碎,焙干)。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小儿嗽。

【用法用量】每服1字或半钱,乳食后以白汤少许调下。

【摘录】《准绳·幼科》卷九

【处方】黄芩半两,诃黎勒半两(煨,用皮),樗株皮半两,瓜蒌根3分,黄连3分(去须),当归(锉,微炒)3分,乌梅肉1分(微炒)。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小儿痢渴不止。

【用法用量】本方改为丸剂,名“黄芩丸”见原书同卷)。

【摘录】《准绳·幼科》卷七

【处方】黄芩1分(去黑心),升麻1分,黄连1分(去须),大青1分,虾蟆1分(烧灰),角蒿(灰)1分,黄柏(去粗皮)半两。

【制法】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小儿口齿疳。唇口痒痛,齿龈肿黑,宣露摇动;及干湿癣。

【用法用量】每用1字匕,贴齿龈上,有涎即吐。如患干湿癣,以口脂和,涂疮上;或腊月猪脂和亦得。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七二

【处方】黄芩半两,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甘草半两(炙微赤,锉),川芒消半两,麦门冬半两(去心,焙),石膏半两。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小儿脏腑壅实,心神烦热,睡卧不安。少小腹大短气,热有进退,食不安,谷为之不化。

【用法用量】《普济方》有桂心八铢。

【摘录】《圣惠》卷八十三

【处方】黄芩3分,川升麻1两,石膏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玄参半两,柴胡1两(去苗),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小儿热疮生于身体。

【用法用量】每服1钱,以水1小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

【摘录】《圣惠》卷九十

【别名】黄芩饮

【处方】黄芩半两,栝楼根3分,黄连3分(去须),乌梅肉1分(微炒),诃黎勒1两(煨,用皮),樗树皮半两,当归3分(锉,微炒)。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小儿痢渴不止,壮热腹痛。

【用法用量】黄芩饮(《圣济总录》卷一七九)。本方改为丸剂,名“黄芩丸”(见原书同卷)。

【摘录】《圣惠》卷九十三

【处方】黄耆5两,白术5两,前胡5两,枳壳5两,柴胡3两,杏仁3两,人参3两,白茯苓3两,甘草3两,当归3两,半夏3两,黄芩3两,白芍药3两,麦门冬3两,熟干地黄3两。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劳。人不甚虚,有热,胸中烦,手足热,心忪悸,口苦咽干,痰嗽潮热。

【用法用量】每服2大钱,水1盏,煎至7分,去滓,食后临卧温服。

【摘录】《鸡峰》卷九

【处方】黄芩2两(去黑心),玄参2两,大黄1两(锉,炒),甘草1两(炙,锉),枳壳(去瓤,麸炒)1两,升麻1两半(焙)。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伤寒。头痛,大热烦燥。

【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以熟水调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三

【处方】黄芩1两,人参(去芦头)1两,柴胡(去苗)1两,葛根(锉)1两,栀子仁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伤寒7-8日,汗后余热不除。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

【处方】黄芩1两,人参1两(去芦头),阿胶1两(捣碎,炒令黄燥),当归半两(锉,微炒),吴茱萸1分(汤浸7遍,焙干,微炒)。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曾伤二月胎。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食前温服。

【摘录】《圣惠》卷七十六

【处方】黄芩1两,黄连半两(去须),生干地黄半两,川升麻半两,知母半两,葛根半两(锉),栀子仁1分,大青半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除劳热。主热病烦渴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1中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十七

【处方】黄芩3分,知母1两,羚羊角屑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白茯苓1两,酸枣仁1两。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虚劳烦热,不得睡卧。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大枣3枚,煎至6分,不拘时候温服。

【摘录】《圣惠》卷二十七

【处方】黄芩1两,川芒消1两,麦门冬3两(去心,焙),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栀子仁3-7枚,甘草1两(生用)。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乳石热发,烦闷心躁,身体生疮。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葱白7寸,豉50粒,煎至6分,去滓温服,1日3-4次。

【摘录】方出《圣惠》卷三十八,名见《普济方》卷二六二

【处方】黄芩1两,鸡苏1两,滑石1两,小蓟根1两,生干地黄1两,木通1两(锉)。

【制法】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血淋,小便疼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每于食前温服。

【摘录】《圣惠》卷五十八

【处方】黄芩3分,赤茯苓1两,川升麻半两,吴蓝半两,阿胶2分(捣碎,炒令黄燥),黄连半两(去须,微炒),鬼臼半两(去须),黄柏3分(锉),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热痢,心神烦闷,小便赤涩。

【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五十九

【处方】黄芩1两,地榆1两(锉),犀角屑1两,茜根1两,柏叶2两(微炒),甘草1两(炙微赤,锉),诃黎勒1两(煨,用皮),当归1两(锉,微炒),牛角(角思)灰1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蛊注痢。下血,心神烦闷,腹中(疒丂)痛。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五十九

【处方】黄芩1两,乌梅肉10枚(微炒),石膏1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麦门冬1两(去心)。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妊娠患疟,寒热头痛,口干心烦。

【用法用量】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七十四

【处方】黄芩1两(去黑心),甘遂1两(麸炒黄),龙胆(去芦头)1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疗积热。主伤寒。烦热不解,谵语言妄语,欲发狂走。

【用法用量】每服1钱匕,以冷水调下,更令病人饮水2-3盏,腹满则吐。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三

【别名】黄芩饮

【处方】黄芩1两(去心中黑腐)。

【制法】上为细散。

【功能主治】心脏积热,吐血衄血,或发或止。盛夏时有大热症,头大如斗,身热如火者。

【用法用量】黄芩饮(《经验广集》卷一)。

【摘录】《圣惠》卷三十七

怎么样,现在了解黄芩散了吗?是不是觉得它很神奇,祖国医学就是这么神秘而强大,我们平时可以多看一些这方面的知识,说不定哪天就能用上了。

家秘泻白散的功效与作用


说到家秘泻白散有些人可能会感到很陌生,实际上它是 一种中药方剂。今天大家就一起来聊聊家秘泻白散的功效与作用等相关小常识。

【处方】桑白皮、地骨皮、甘草、加白芍、川连。

【功能主治】脾经咳嗽。咳而右胁隐痛,神衰嗜卧,面色萎黄,腹胀黄肿,身重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而肺有热者。

【用法用量】

【摘录】《症因脉治》卷二

【处方】桑白皮、地骨皮、甘草、黄芩、山栀、川黄连。

【功能主治】肺壅不得卧。肺素有热,喘咳气逆,时吐痰涎,右胁缺盆牵引作痛,甚则喘息倚肩不得卧。

【摘录】《症因脉治》卷三

【处方】桑白皮、地骨皮、甘草、桔梗、石膏、川黄连、黄芩

【功能主治】肺痿。肺热痿软,皮毛干揭,上则喘咳,下则挛拳,脉浮数者。

【用法用量】原书治上症,合二母二冬汤同用。

【摘录】《症因脉治》卷三

【处方】桑白皮、地骨皮、甘草、黄芩、石膏、川黄连。

【功能主治】实火刑金,肺热喘咳,唇焦便赤。

【用法用量】

【摘录】《症因脉治》卷一

在我们阅读完上文后可以发现家秘泻白散不仅仅可以增强抵抗力还是治病的良方,我们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了解家秘泻白散的特性就能很好的利用,很容易就能达到养生保健的效果哦!

加减导赤泻白散的功效与作用


加减导赤泻白散,这是一种中药方剂的名字,这种药是由多种常见的药物组成,用途也是比较广泛的,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剂。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处方】生地9g,木通6g,瞿麦6g,桑皮9g,桔梗6g,酒黄芩9g,赤芍9g,归尾6g,蝉蜕3g。

【功能主治】心肺火盛,胬肉攀睛。胬肉肥厚,色赤,头嫩白而尖厚,壅塞刺痛,结眵粘稠者。

【用法用量】

【各家论述】方中生地,木通、瞿麦清心泻火,木通且能导湿热下行兼通血脉,瞿麦又能利小肠,导湿热更兼破瘀退翳;桑皮泻肺利水,能除白睛之赤肿;桔梗宣肺散结,能祛肺中之滞气;酒黄芩除上、中二焦之湿热;赤芍活血凉血以退赤;归尾活血通络以引血下行;蝉蜕轻浮宣散以退翳。

【摘录】《张皆春眼科证治》

通过上文我们知道加减导赤泻白散对人的身体非常有好处,又是纯中药制剂,无副作用,但如果没有需要还是不建议滥服的。

泻黄散的功效与作用


说到泻黄散,大家应该能猜到这是一种中药的方剂,但是这个方剂是用来治疗什么病症的,很多人却不是很清楚。今天我们就来为大家介绍一番。

【别名】泻脾散(《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处方】藿香叶21克 山栀子仁3克 石膏15克 甘草90克 防风120克(去芦,切,焙)

【制法】上锉,同酒、蜜微炒香,为细末。

【功能主治】泻脾胃伏火。治脾胃伏火,口燥唇干,口疮口臭,烦渴易饥;或小儿身凉身黄睛黄,疳热口臭唇焦,泄泻黄沫,脾热口甜,胃热口苦,不吮乳;小儿弄舌。

【用法用量】每服3~6克,用水200毫升,煎至100毫升,温服清汁,不拘时。

【备注】方中石膏、山栀泻脾胃积热为君;防风疏散脾经伏火为臣;藿香叶芳香醒脾为佐;甘草泻火和中为使。配合成方,共奏泻脾胃伏火之功。

【摘录】《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对于泻黄散等很多中药方剂来说,如果改变各个中药材的数量,配比或是制作方法等,都将会得出不同的效果,所以我们要严格按照医师的叮嘱服用,不要擅自更改。

黄芩五物散的功效与作用


黄芩五物散,大家应该都听说过这种药用价值很丰富的中药方剂吧。那么,你对黄芩五物散有多少了解呢?你知道黄芩五物散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吗?它又有哪些营养价值呢?如果不是太了解的话,那就接着往下看吧。

【处方】黄芩5两,黄连5两,黄柏5两,黄耆4两,龙骨6两。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水痢。心腹甚痛,食无妨,但食后即痢,食皆化尽,唯变作水谷无期度,多食多下,少食少下。

【用法用量】以饮下之,初服1方寸匕,日2服,稍稍加至2-3匕。愈乃止。

【注意】忌猪肉、冷水。

【摘录】《外台》卷二十五引《许仁则方》

以上就是向大家介绍了关于黄芩五物散的作用资料,希望对有需要的人有帮助。黄芩五物散的作用是比较多的,只有多了解的它的人才可以将它的作用发挥出来,所以说在生活中应该要多去认识一些疾病和药材,这样对自己是挺有帮助的。

加减泻黄散的功效与作用


加减泻黄散是一种对很多疾病都有一定疗效的中药方剂,加减泻黄散主要是由几种中药材按照一定比例制作而成的,可以说是不会对人体产生的任何伤害的,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下。

【别名】泻黄散、加减黄连散

【处方】黄连5分,茵陈5分,黄柏4分,黄芩4分,茯苓3分,栀子3分,泽泻2分。

【功能主治】退脾土,复肾水,降心火。主小儿季夏身热痿黄。身体蒸热,胸膈烦满,皮肤如渍橘之黄,眼中白睛亦黄,筋骨痿弱,不能行立。

【用法用量】泻黄散、加减黄连散(《普济方》卷三八六)。

【各家论述】《内经》云:土位之主,其泻以苦。又云: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故用黄连、茵陈之苦寒,除湿热为君;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故以黄柏之苦辛寒强筋骨为臣;湿热成烦,以苦泻之,故以黄芩、栀子之苦寒止烦除满为佐;湿淫于内,以淡泄之,故以茯苓、泽泻之甘淡利小便,导湿热为使也。

【摘录】《卫生宝鉴》卷十九

【处方】山栀子1两,防风1两,藿香7钱,石膏5钱,连翘,甘草7钱半,升麻3钱。

【功能主治】心脾热甚口疮。

【用法用量】方中连翘用量原缺。

【摘录】《赤水玄珠》卷二十五

通过本文对于加减泻黄散的一些介绍,我们知道随着现在时代的不断进步,各式各样的养生方法不断的冲击着人们的视线,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要选择对适合自己的,因为不一样的养生方剂是有针对性的。

泻热栀子散的功效与作用


泻热栀子散,作为传统中药方剂在我国应用的历史已很悠久。我国很多的药物学著作中都将其列为上品,且记述了泻热栀子散的神奇功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别名】栀子汤、黄芩栀子汤

【处方】栀子仁1两,赤芍药1两,犀角屑1两,赤茯苓1两,黄芩1两,射干1两,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胃实热,苦头痛,汗不出,状如温疟,唇口皆干,或生乳痈,及缺盆腋下肿。

【用法用量】栀子汤(《圣济总录》卷六十)、黄芩栀子汤(《普济方》卷三十五)。

【注意】忌炙爆热面。

【摘录】《圣惠》卷五

通过上文对泻热栀子散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养生方剂有许多,不管是什么类型的都是拥有着自己独有的营养还有对食用者的功效与作用。不过想要更方便的食用到这样的养生方剂,只有学会这样的制作方法才可以。

黄芩的作用与功效


人们在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是需要注意,尤其是对自身健康问题上,也是需要进行多方面保养,否则也是会引发疾病出现,常见的疾病种类比较多,例如感冒、发烧、上火都是很容易患有的疾病,而且这样疾病对人体健康,也是有着很大的损害,所以要及时治疗。黄芩的作用与功效都有什么呢?


对黄芩的作用与功效也是有着很多方面,而且它治疗生活常见疾病,也是有着很好帮助,例如止血、解毒都是有着一些帮助,但是它的选择,也不是随意的就可以进行。

黄芩的作用与功效:

【功能与主治】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降血压。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

黄芩片: 除去杂质,置沸水中煮10分钟,取出,闷透,切薄片,干燥;或蒸半小时,取出,切薄片,干燥(注意避免曝晒)。该品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薄片,外表皮黄棕色至棕褐色,切面黄棕色或黄绿色,具放射状纹理。照上述[鉴别](1)、(2)项下试验,应显相同的结果;照上述[含量测定]项下的方法测定,含黄芩苷(C21H18O11)不得少于8.0%。

酒黄芩:

取黄芩片,照酒炙法(附录Ⅱ D)炒干。该品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薄片,外表皮棕褐色,切面黄棕色,呈放射状纹理,略带焦斑,中心部分有的呈棕色。照上述[含量测定]项下的方法测定,含黄芩苷不得少于8.0%。

【临床应用】

1.用于湿温发热、胸闷、口渴不欲饮,以及湿热泻痢、黄疸等症。对湿温发热,与滑石、白蔻仁、茯苓等配合应用;对湿热泻痢、腹痛,与白芍、葛根、甘草等同用;对于湿热蕴结所致的黄疸,可与茵陈、栀子、淡竹叶等同用。

2. 用于热病高热烦渴,或肺热咳嗽,或热盛迫血外溢以及热毒疮疡等。治热病高热,常与黄连、栀子等配伍;治肺热咳嗽,可与知母、桑白皮等同用;治血热妄行,可与生地、牡丹皮、侧柏叶等同用;对热毒疮疡,可与金银花、连翘等药同用。此外,该品又有清热安胎作用,可用于胎动不安,常与白术、竹茹等配合应用。

通过以上介绍,对黄芩的作用与功效也是有着很好的了解的,但是要注意的是,这样的药物在使用的时候,也是要注意一些方式方法,尤其是对它不了解的时候,都是不能随意的乱用,否则对自身健康的危害比较大,使得疾病不能治愈。

败毒散加黄芩汤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方剂败毒散加黄芩汤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而且败毒散加黄芩汤营养丰富,含有很多医药成分,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别名】败毒散、败毒加黄芩汤

【处方】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芎、黄芩、桔梗、枳壳、人参、茯苓、甘草。

【功能主治】瘟病壮热,不恶风寒而渴。疟疾。

【用法用量】败毒散(《医林绳墨大全》卷一)、败毒加黄芩汤(《成方切用》卷三)。《医林绳墨大全》本方用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芎、黄芩、枳壳、桔梗、茯苓、人参(不可即用)各七分,甘草三分,生姜三片,水一钟半煎服。

【各家论述】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芎,皆轻清开发之剂也,故用之以解壮热;用黄芩、枳壳、桔梗者,取其清膈而利气也;用人参、茯苓、甘草者,实其中气,使瘟毒不能深入也。培其正气,败其邪毒,故曰败毒。

【摘录】《医方考》卷一

以上就是对于败毒散加黄芩汤的一些介绍,由于每个人的体质等的不尽相同,同一种方剂起到的效果很可能也是不太一样的,所以大家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服用,不要盲目跟风。

黄芩泻白散的功效与作用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