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四季养生 > 秋冬季节养生要点 > 导航 > 秋冬季节养生要点

秋冬养生三要点

秋冬季节养生要点。

“一笑烦恼跑,二笑怒气消,三笑憾事了,四笑病魔逃,五笑人不老,六笑乐逍遥。天天开口笑,寿比彭祖高。”生活中,不同年龄的人都开始关注如何养生,不注意养生,将为我们的生活埋下悲剧的种子。面对四季养生纷繁的话题,我们如何正确认识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秋冬养生三要点”,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夏季主“长”,秋季主“收”,现在开始,秋冬饮食上应该注意三大要点。

吃蜜不吃姜

蜂蜜有润肺养肺的作用,而秋季需要的就是固护肺阴。另一方面,要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类的食品,包括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及酒等,特别是生姜。这些食品属于热性,又在烹饪中失去了不少水分,食后容易上火,加重秋燥对人体的危害。比如生姜,在古代医书中就出现这样的警示:“一年之内,秋不食姜”。

除蜂蜜外,也可多进食些芝麻、杏仁等食品,既补脾胃又能养肺润肠,可防止秋燥带来的津液不足,常见的干咳、咽干口燥、肌肤失去光泽、肠燥便秘等身体不适症状也能得到缓解。

吃“果”不吃“瓜”

民间有句俗语叫做“秋瓜坏肚”,一些美味的瓜类多属阴寒性质,吃多了会损伤脾胃,因此要适可而止。但一些“果类”却可以多吃。梨可润肺,能够消痰止咳,是秋天最提倡吃的水果。苹果富含多种维生素和钾,不但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有益,还可止泻。

龙眼有滋补、强壮、安神、补血等作用,对夜间失眠的老人尤为适宜。葡萄可以预防疲劳,有益气、补血、利筋骨、健胃、利尿等作用。

开胃三宝:萝卜、鸭肉、糯米有养阴的功效,秋季可以适当喝点糯米粥。萝卜和鸭肉也是人们熟知的适合秋天吃的食物,有润燥的功效。女性可多吃些百合,能达到润肺养阴的效果。

总体来说,秋季更应注意饮食中食物的多样性,特别应多吃耐嚼、富含纤维的食物。进食时,应细嚼慢咽,有利于食物的充分消化。

扩展阅读

清明节期间养生三要点


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节是春三月的一个节气,处于春末夏初这样一个交替的时间,气候多变,人体的生理活动也会随之有一些变化,所以清明前后的养生,是春季养生的一个重点环节,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清明饮食宜清淡

春三月,人体的阳气升发达到最高值,为夏季来临做好了准备,清明期间,人们如果饮食过于油腻厚重,容易造成阳气升发过度,导致肝阳上亢,引起血压上升,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这也是为什么清明期间高血压、心脏病、脑血栓等疾病多发的原因。

因此,在清明期间人们的饮食一定要注意以蔬菜水果为主,不要过量的食用肉类,尤其是一些羊肉、狗肉、海鲜等具有发散性质的食物,最容易助长风邪,导致血压和心率不稳,要避免食用。

清明要注意排除毒素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在寒冷的冬季,人体各项生理机能缓慢,排泄机能很弱,人们在冬季进补所吃的食物,会大量的积累在体内,其中不光是营养,还有各种毒素也会积累不少。

清明期间,随着阳气的升发,人体排毒功能增强,这时采取有利措施帮助人体排毒,可以为一年的健康打下基础。

人们可以多吃一些黑木耳、南瓜、山药、土豆等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来排毒,还可以喝酸奶、蜂蜜、红豆粥等来促进毒素排泄,有条件的朋友也可以通过按摩穴位,增强血液循环来排除毒素。

清明要保持充足睡眠助养肝

春季是以养肝为主的季节,清明期间,人体阳气大多充斥于体表,内脏的气血相对不足,肝脏很需要养护,而肝脏的保养需要充足的睡眠来保证,所以在清明期间,人们要顺应天地自然的变化,加强对肝脏的保护,要养成在晚上11点之前入睡的习惯,避免熬夜、劳累等不良习惯,以滋养肝血,促进健康。

秋季饮食养生应该注意三要点


立秋过后,天气依然以闷热为主,所谓“秋老虎”说的就是这段时间。这时起,饮食应该开始慢慢过渡,为迎接秋冬的寒冷打好基础。北京中医药大学养生学教授张湖德说,夏季主“长”,秋季主“收”,现在开始,饮食上应该注意三大要点。

吃蜜不吃姜

蜂蜜有润肺养肺的作用,而秋季需要的就是固护肺阴。另一方面,要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类的食品,包括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及酒等,特别是生姜。这些食品属于热性,又在烹饪中失去了不少水分,食后容易上火,加重秋燥对人体的危害。比如生姜,在古代医书中就出现这样的警示:“一年之内,秋不食姜”。

除蜂蜜外,也可多进食些芝麻、杏仁等食品,既补脾胃又能养肺润肠,可防止秋燥带来的津液不足,常见的干咳、咽干口燥、肌肤失去光泽、肠燥便秘等身体不适症状也能得到缓解。

吃“果”不吃“瓜”

民间有句俗语叫做“秋瓜坏肚”,一些美味的瓜类多属阴寒性质,吃多了会损伤脾胃,因此要适可而止。但一些“果类”却可以多吃。梨可润肺,能够消痰止咳,是秋天最提倡吃的水果。苹果富含多种维生素和钾,不但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有益,还可止泻。

龙眼有滋补、强壮、安神、补血等作用,对夜间失眠的老人尤为适宜。葡萄可以预防疲劳,有益气、补血、利筋骨、健胃、利尿等作用。

开胃三宝:萝卜、鸭肉、糯米粥

糯米有养阴的功效,秋季可以适当喝点糯米粥。萝卜和鸭肉也是人们熟知的适合秋天吃的食物,有润燥的功效。女性可多吃些百合,能达到润肺养阴的效果。

总体来说,秋季更应注意饮食中食物的多样性,特别应多吃耐嚼、富含纤维的食物。进食时,应细嚼慢咽,有利于食物的充分消化。

芒种节气健康养生抓住三要点


六日左右,将来迎来芒种节气,这意味着气温将进一步升高,夏季将进入热潮。小编提醒大家,夏季养生应注意,衣衫常换洗,饮食宜清淡,喝点绿豆汤,提防热伤风,注意养生细节,提前预防冬病。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6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75的时候。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此时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6日迎来芒种节气,人们在养生方面应注意三方面:

衣衫要勤洗

晚睡早起适当地接受阳光照射(避开太阳直射,注意防暑),以顺应阳气的充盛,利于气血的运行,振奋精神。芒种过后,午时天热,人易汗出,衣衫要勤洗勤换。

为避免中暑,芒种后要常洗澡,这样可使皮肤疏松,阳热易于发泄。但须注意的一点,在出汗时不要立即洗澡,中国有句老话,汗出不见湿,若汗出见湿,乃生痤疮。

饮食宜清淡

历代养生家都认为夏季的饮食宜清补。从营养学角度看,饮食清淡在养生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告诫人们食勿过咸、过甜。饮食过咸,体内钠离子过剩,会使血压升高,甚者可造成脑血管功能障碍。

吃甜食过多,易引起中间产物如蔗糖的积累,而蔗糖可导致高脂血症和高胆固醇症,严重者还可诱发糖尿病。

提防热伤风

夏天易患感冒,中医称为热伤风,流涕、鼻塞、打喷嚏,有时还出现发热、头痛等,有的还会出现呕吐、腹泻症状。在饮食上可饮绿豆汤、金银花露、菊花茶、芦根花以清热解暑。同时忌食油腻、黏滞、酸腥、麻辣的食品,如糯米饭、油炸食品、海鱼、甜食。

慎用补品,发热时不要吃人参及冬虫夏草、紫河车、鹿茸等温性补品,也不要吃羊肉、狗肉。

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的患者和虚寒性胃痛患者等,除了注意以上事项外,在饮食上还要忌过度食用冷饮,最好不食冷饮。

三月惊蛰 养生注意四要点


养生导读:三月惊蛰,天气转暖,万物复苏。这个时候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乎阳气的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此时养生应从四方面入手。

一、饮食方面。

1、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新鲜蔬菜。

惊蛰天气明显变暖,饮食应清温平淡,并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新鲜蔬菜,诸如春笋、菠菜、芹菜、鸡、蛋、牛奶、鸭血、芦荟、水萝卜、苦瓜、木耳菜、油菜、山药、莲子、银耳等食物。

2、多吃梨子。

惊蛰时节,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梨的吃法很多,比如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等。


3、少食动物脂肪类食物。

饮食宜清淡,油腻的食物尽量少吃,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葱蒜、胡椒也应少吃。



二、预防疾病。

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意思是说,在人体正气强盛的情况下,邪气不易侵入机体,也就不会发生疾病。所以,增强体质、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十分重要。

精神上要保持愉快、心平气和的良好心态,切忌妄动肝火,否则肝气太盛,易患头晕、目眩、中风和精神疾患。



预防疾病
春季与肝相应,如养生不当则可伤肝。惊蛰时节,属肝病高发季节,流感、流脑、水痘、带状疱疹、流行性出血热等在这一节气都易流行爆发,因此要严防此类疾病。

夏季养生要点


夏三月,从立夏到立秋前,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六个节气。夏季烈日炎炎,雨水充沛,万物竞长,日新月异。阳极阴生,万物成实。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人在气交之中,故亦应之。所以,夏季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养护阳气,着眼于一个“长”字。

一、精神调养

夏属火,与心相应,所以在赤日炎炎的夏季,要重视心神的调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就是说,夏季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胸怀宽阔,精神饱满,如同含苞待放的花朵需要阳光那样,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与此相反,举凡懈怠厌倦,恼怒忧郁,则有碍气机,皆非所宜,嵇康《养生论》说,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这里指出了“心静自然凉”的夏季养生法,很有参考价值。

二、起居调养

夏季作息,宜晚些入睡,早些起床,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

“暑易伤气”,炎热可使汗泄太过,令人头昏胸闷,心悸口渴、恶心、甚至昏迷。所以,安排劳动或体育锻炼时,要避开烈日炽热之时,并注意加强防护。午饭后,需安排午睡,一则避炎热之势,二则可恢复疲劳。

酷热盛夏,每天洗一次温水澡,是一项值得提倡的健身措施。不仅能洗掉汗水、污垢,使皮肤清爽,消暑防病,而且能够锻炼身体。因为温水中冲洗时水压及机械按摩作用,可使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扩张体表血管,加快血液循环,改善肌肤和组织的营养,降低肌肉张力消除疲劳,改善睡眠,增强抵抗力。没有条件洗温水澡时,可用温水毛巾擦身,也能起到以上作用。

夏日炎热,腠理开泄,易受风寒湿邪侵英.睡眠时不”上厕粪送风,更不宜夜晚出宿。有空调的房间,也不宜室内外温差过大。纳凉时不要在房檐下、过道里,且应远门窗之缝隙。可在树萌下、水亭中、凉台上纳凉,但不要时间过长,以防贼风入中得阴暑症。

夏日天热多汗,衣衫要勤洗勤换,久穿湿衣或穿刚晒过的衣服都会使人得病。

三、饮食调养

五行学说认为夏时心火当令,心火过旺则克肺金,故《金匮要略》有“夏不食心”之说。味苦之物亦能助心气而制肺气。故孙思邈主张:“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夏季出汗多,则盐分损失亦多。若心肌缺盐,搏动就会失常。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素问藏气法时沦》说:心主夏,“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补之,甘泻之”。阴阳学说则认为,夏月伏阴在内,饮食不可过寒,如《颐身集》指出:“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凉粉、冷粥。饱腹受寒,必起霍乱。”心主表,肾主里,心旺肾衰,即外热内寒之意,唯其外热内寒,故冷食不宜多吃,少则犹可,食多定会寒伤脾胃,令人吐泻。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镇。夏季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较弱,饮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

夏季致病微生物极易繁殖,食物极易腐败、变质。肠道疾病多有发生。因此,讲究饮食卫生,谨防“病从口入”。

四、运动调养

夏天运动锻炼,最好在清晨或傍晚较凉爽时进行,场地宜选择公园、河湖水边、庭院空气新鲜处,锻炼项目以散步、慢跑、太极拳、气功、广播操为好,有条件最好能到高山森林、海滨地区去疗养,夏天不宜做过分剧烈的运动。因为剧烈运动,可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仅伤阴,也伤损阳气。出汗过多时,可适当饮用盐开水或绿豆盐汤,切不可饮用大量凉开水;不要立即用冷水冲头、林浴。否则,会引起寒湿痹证、“黄汗”等多种疾病。

五、防病保健

夏季酷热多雨,暑湿之气容易乘虚而入,易致疰夏、中暑等病。疰夏主要表现为胸闷、胃纳欠佳、四肢无力,精神萎靡、大便稀薄、微热嗜睡、出汗多、日渐消瘦。预防疰夏,在夏令之前,可取补肺健脾益气之品,并少吃油腻厚味,减轻脾胃负担,进入夏季,宜服芳香化浊,清解湿热之方,如每天用鲜藿香叶、佩兰叶各10g,飞滑石、炒麦芽各30g,甘草3g,水煎代茶饮。

如果出现全身明显乏力、头昏、胸闷、心悸、注意力不能集中、大量出汗、四肢发麻、口渴,恶心等症状,是中暑的先兆。应立即将病人移至通风处休息,给病人喝些淡盐开水或绿豆汤,若用西瓜汁、芦根水、酸梅汤,则效果更好。预防中暑的方法: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在烈日下过度曝晒,注意室内降温;睡眠要充足;讲究饮食卫生。另外,防暑饮料和药物,如绿豆汤、酸梅汁、仁丹、十滴水、清凉油等,亦不可少。

秋冬养生三要点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