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养生常识 > 清明节前后的养生 > 导航 > 清明节前后的养生

清明节前后,这样养生就好

清明节前后的养生。

“中医养生之道,不在求仙丹灵药,而首在养心调神,养心养性可称是养生之道的“道中之道”!”那些健康而长寿的人,他们在养生方面都有自己的心得。养生除带给我们好的身体,更有心灵的健康。如何在养生常识方面行稳致远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清明节前后,这样养生就好》,仅供您在养生参考。

春江水暖,梨花莹莹。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清明节前后植树踏青、扫墓祭祖,一睹春色。殊不知,清明节气人体内肝气随之愈盛,达到最旺。常言道过犹不及,如果肝气过旺,会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正常消化吸收,还可造成情绪波动影响气血运行,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因此,清明时节需要养肝护脾、畅通气血、畅达心胸。那么究竟该如何把握时机,健康养生,做到景美人挺好呢?健康教育科普小编给您支招如下:

一、节气前后 这些病爱找上门

乍暖还寒的多变天气容易使人受凉感冒,发生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此时又是呼吸道传染病,如白喉、猩红热、百日咳、麻疹、水痘、流行性脑膜炎的多发季节,因而要注意天气变化,增减衣服,避免到人员密集的场所,以防传染。

此时,身体阴虚阳亢的人特别容易出现头痛、眩晕等不适,易患高血压、脑血管等疾病,防治高血压,重在精神调养。高血压人群要保持心情舒畅,学会调节和释放生活、工作中的压力,并要遵医嘱坚持服用降压药。每年的3-5月份,是精神病复发率最高的时段,约占全年的70%以上。临床实践证实,当暖流性的春风吹来时,精神分裂症、情感性和更年期精神病患者无法入睡的情况显著增加,情绪变化、行为异常、躁动不安和吵架摔东西的比例也比寒冷时多10%左右,精神病人的自虐和自杀也常常发生在春季里。

二、晚睡早起 促进人体阳气生发

清明作息时间宜提前,为了能使阳气更好地生发,尽量做到夜卧早起。当然,这里说的晚睡,并不是让人熬夜,早起也非“起得比鸡早”,而是相对于冬天的早睡晚起而言,适当地晚睡早起能让人神清气爽。早上7时至9时是辰时,中医认为此时属胃经最旺,如不早起会导致阳气欲发而不能发,化为内火上扰心肺及脑,可引起人心躁、喉干、头昏、目浊等不适。因此,要尽量把自己的作息时间向前调,早起后积极进行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不仅能舒筋活络、畅通气血,还能畅达心胸、怡情养性、增强抗病能力。

三、 选择顺时令 应气候的食物

在饮食方面,绿叶食材入肝,所以清明首选绿叶蔬菜,其中清明食材最经典的就是能够养护肝脏的芹菜和春笋、韭菜(韭黄更好)、菠菜。另外,这个时候田螺还未繁殖,最为肥美,但田螺容易成为寄生虫的宿主,因此,食用田螺时一定要烧熟、煮透。如果买生的田螺,在家应放养两三天,水中滴入香油或加少量食盐,经常换水,让田螺吐尽肠腔内的污物。肝气郁结、肝阴不足的人则应多进食些动物肝脏,最后,建议大家平时喝些粥,比如菊花枸杞粥、佛手山药扁豆粥等,来健脾益气,调理肝肾。

精选阅读

清明节饮食禁忌五个养生禁忌你知道多少?


清明节饮食禁忌有哪些?有什么细节在生活中要注意的?清明是24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其交节日期在公历每年的4月5日前后,自太阳到达黄经l5°时开始。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又称“寒食节”,有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禁火吃冷食的习惯。不过,“有些人是不适合吃冷食的。在清明时节,凡是耗损或阻碍阳气的情况都应该避免。

清明养生保健禁忌

不静:春天自然界阳气开始升发,人体应该借助这一自然特点,重点养阳,养阳的关键是“动”,切忌“静”,人们应积极到室外锻炼,但是老人春练不要太早,应在太阳升起后外出锻炼,锻炼前应喝些热水、牛奶、蛋汤等热汤饮,同时运动要舒缓。

不湿:居室每天中午要开窗通风,被褥和衣服要保持干燥透气,春季多穿纯棉的宽松衣服,可避免发生湿疹。另外,不要选择潮湿的地方进行锻炼,运动出汗后要及时擦干。

不冻:春季气候忽冷忽热,要遵循“春捂”之说,不宜马上脱下棉衣,换装时应遵循“下厚上薄”的原则,先把上衣减掉一些,裤子可晚一些减,下身宁热勿冷,以助养阳气。特别是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老年人、有痛经史的年轻女性,初春时要尽量使身体“不冻不寒”。

不酸:春天饮食应“省酸增甘”,因春天本来肝阳上亢,若再吃酸性食物,易导致肝气过于旺盛,而肝旺容易损伤脾胃,所以,春季饮食忌酸。酸性食物有羊肉、狗肉、鹌鹑、炒花生、炒瓜子、海鱼、虾、螃蟹等。宜食用甘温补脾之品,可多吃山药、春笋、菠菜、大枣、韭菜等。

不怒:春季是肝阳亢盛之时,情绪易急躁,要做到心胸开阔,身心和谐。心情抑郁会导致肝气郁滞,也使免疫力下降,容易引发精神病、肝病、心脑血管疾病等。

古人清明节最爱做的3件事,学会了你也可以这样养生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自古以来,对于清明节就十分重视,它不仅仅是重要的传统节日,更是一年中的第五个节气,到了这个时候,大部分的地区气温都已经回升,南方更是进入雨季。

古往今来,清明节日就有诸多的习俗,他们不仅丰富节日氛围,还可以有益于健康养生:

1.寒食

从古至今,清明与寒食就是“焦不离孟”的一对,虽然说寒食节的日期严格来说在清明前两天,但是在清明大家还是会制作许多寒食的美食。

艾叶青团是以艾草、糯米等为原材料制作的传统寒食之一,艾叶也就是近几年鼎鼎大名的青蒿,它性味温、辛,苦,清明时节的艾草还处于嫩叶阶段,带有独特的清香味,和以糯米烹饪之后适量食用可以温养脾胃,补益中气。

桃花粥,也是清明传统寒食的一种,“人间四月芳菲尽”,用美食留住的桃花,芳香四溢,适量食用可以通便利肠,帮助驱除水肿,桃花通经活血,适宜女孩子食用,可以“令人好颜色”,但是也要浅尝辄止,过量食用可能带来血气妄行。

2.踏青

清明美景不胜收,自古就有踏青的习俗,而到了现代,平时的工作、生活十分繁忙,没有时间出外踏青欣赏,幸好清明有一个短暂的小长假。

在小长假这几天,可以约三两好友外出踏青、欣赏美景,最主要的是,投入大自然可以帮助很好地缓解日常紧张带来的精神压力。春季通应肝气,若是情志得不到调和,就很容易刺激肝气的疾病,肝阳上亢则怒、头痛,甚至暴躁,肝气郁滞则胁痛、忧愁,甚至抑郁。清明外出踏青正是可以调节精神、恢复平和的好时机。

3.运动

古人清明时期有植柳、荡秋千、蹴鞠、放风筝等休闲运动,适量的运动可以帮助调整身体气血,调动阳气,使人精神振奋、气血运行更畅。

对于现代人来说,有的运动已经失传,比如蹴鞠,但还是可以选择别的运动方式,如足球,更休闲的运动可以外出放风筝、散步,“春三月”应该“被发缓形,广步于庭”,休闲放松的运动可以让人的心态更平稳,阴阳更加调和。但一定要注意,运动以“汗出为宜”,过度的运动也会伤害肌肉、气血。

【本文由“金兰中医学社”新媒体独家出品,图片来源于网络。作者荷西,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

清明节的传说 你知道吗


有一句古诗说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句诗点出来了一个很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节。那么,清明节的由来是什么呢,有哪些古老的传说呢。下面一起去解开这个神秘吧。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人们借此节日向自己的祖先和亲人表达自己的哀思之情。这是一种孝道也是一种文化,在得知这个节日的由来之后,也希望越来越多的人更能够传承和发扬清明节文化。

养生就是养阳气



人要活到多少岁才算尽其天年

为何现代人的平均寿命才七八十岁,而且大多是死于疾病!为什么今人比古人所预期的天年寿命减少了将近三分之一呢?是谁偷走了这四五十年的宝贵生命呢?

在长期从医经历中,我面对的病人是各种各样的,我经常会问他们一个问题:「你想活到多大岁数?」令我惊讶的是,很多人都说没有仔细想过这个问题。

生命的长短与质量好坏是我们一生中最大的事情,如果你对它关心不够,那人生还有多少快乐可言呢?

我们的确应该为自己的健康长寿早作准备了,这个准备工作花不了您多少时间和金钱,但换来的却是高质量的生命。

高质量的生命就是活到「天年」。那么多大岁数才能称为「天年」呢?《黄帝内经》说:「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乃去,而尽终其天年」。早在几千年前,充满智慧的中国人就能按照自然界的运行规律来推演人的一生了。

根据细胞分裂次数来推算人的寿命,得出的结论是人的寿命应该为120岁。这些研究结果,与我们祖先对天年寿数的记载惊人地一致。但是,为何现代人的平均寿命才七八十岁,而且大多是死于疾病!为什么今人比古人所预期的天年寿命减少了将近三分之一呢?这是值得每个人深思的问题。

是什么导致我们生病,是谁偷走了我们四五十年的阳寿呢?

当然是阴气!

阴气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我们经常人为地伤害自己的阳气,助长自己的阴气,以至于半百而衰,不能终其天年。这一点,我们的先人早在几千年前就帮我们指出来了。《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说,不善养生的人喝酒就像喝饮料那样没有节制。喝酒喝多了以后,既伤人的精神,又伤人的脏腑和血脉。还有,常常把有害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当成正常的,深陷各种健康误区而浑然不觉。比如,醉酒之后入房纵欲,伤于酒又劳于色,只贪图一时的欢欣,而肆意地纵欲妄泄,不知道保持自身的精气。另外像熬夜、暴饮暴食、生活起居没有规律等等诸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都能导致人们半百而早衰,疾病缠身而不能终其天年!

有人说:「现在人的平均寿命比过去长了,活到八九十岁的老人比比皆是。」但我想:这些长寿老人,他们年轻的时候,生活与现在是不相同的。如今这些整天劳心劳身的人们,他们的身体真的是不容乐观。比如高血压、糖尿病、肩周炎、血管硬化等病,已过早地在这群三四十岁的人士身上出现了。

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我希望人人都有完美的成功和幸福,不希望有谁到了成功的时候忽然身体垮下去。但我不希望看到的这些事情,却天天在我们的身边上演。

其实,我们的老祖先早就在《黄帝内经》中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活到天年的光明大道:「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起居有常,食饮有节,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什么意思呢?就是让我们随时随地都不要人为地去伤害自己的阳气,但我觉得这还说得不够,依我看,任何时候我们都还要积极主动地以各种方法培养自己的阳气,以增强人体的自愈能力。要记住,无论你现在多大年纪,只要阳气一足,活到天年就不是梦想。

养生就是养阳气

当人体有不适的时候,体内就好比是阴冷潮湿的天气,但只要太阳一出来,这种环境就不利于疾病的生长、发展了,所以,我们一定要用自己的双手,把人体的太阳托起来,让它光耀我们的五脏六腑,给我们带来长久的健康。

现在,有很多病比较难治,用常规的方法很难获得好的疗效,如何才能迅捷地解除这些疑难杂症,这成了困扰我多年的一个难题。也正是这些难题,促使我常常在生活中结合着古人的智慧和经验不停地思考,苦苦地追寻,直到有一天重新研读《黄帝内经》,才发现其中暗藏着一个很重要的玄机。

这个玄机就是固护阳气。《黄帝内经》中的《生气通天论》篇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阴阳应象大论》篇说:阴阳为「生杀之本始」。张景岳注曰:「生杀之道,阴阳而已。阳来则物生,阳去则物死。」正是这两段话使我悟出了治病和养生保命的真谛,困扰多年的难题一下子豁然贯通了。

原来,人的生命全在「阳气」二字上做文章。只有固护阳气,才能百病不生,也只有阳气旺盛,人体的自我康复能力才能正常发挥,医药才有用武之地。正是阳气的虚衰导致了我们的身体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健康问题,很多人的疾病久治不愈并非医药无用,而是因为他们自身的阳气没有激发出来。

这个思路一打开,我马上发现,原来,中国历代名医治病养生,无不是在调动人体的阳气。

宋代的医学家窦才是一位倡导阳气养生的大家,他强调「阳精若壮千年寿,阴气如强必毖伤」,其中尤以艾灸关元为重点,他认为,人在每年夏秋之交的时候要灸关元穴一千壮,也就是大概灸一个月的时间,便可以保持强健旺盛的精力和体力,年年如此,久而久之,便会使小腹丹田处时常像有一团太阳那样温暖,使人其乐融融。

《黄帝内经》中的这一玄机,古代许许多多大医都发现了,并且成功地用在临床上;自此,我在治病和给人做健康指导的时候,也把固护阳气作为核心内容,以此为指导,很多疑难杂症迎刃而解。

我让人们用站桩的方法振奋全身的阳气,教人们利用穴位激起人的阳气,利用食疗等方法去征服阳气的最大杀手---湿气。实践证明,这样做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养生,就是养阳气。

当人体有不适的时候,体内就好比是阴冷潮湿的天气,但只要太阳一出来,这种环境就不利于疾病的生长、发展了,所以,我们一定要用自己的双手,把人体的太阳托起来,让它光耀我们的五脏六腑,给我们带来长久的健康。

现代人为什么会阴盛阳衰

我们应该调整呼吸和饮食,以养足身体的阳气。在呼吸方面,应该多去呼吸那种带着上天的灵气和草木万物的生机的新鲜空气。在饮食方面,要利用食物的特性来帮助阳气的生发。

在现实生活中,体衰的人往往会出现下列症状:手足不温,面色淡白无光泽,或面色黧黑,明显怕冷,对气候转凉特别敏感,或腰背部有被冷水浇的感觉,喜喝热茶、热汤,疲乏无力,易出现慢性腹泻、消化不良、营养不良、贫血或水肿等;其次是稍微运动则心慌、气短、容易出汗,或大便稀薄、不成形,受寒后易腹泻,劳累后浮肿,或夜间多尿,性欲减退,男性易阳萎、早泄,女性月经减少,不孕、不育……

这一切,都是阴盛阳衰的表现。人体笼罩在疾病气势汹汹的阴霾之下,阳气虚衰,所以会出现这些症状。时至今日,上面那些症状似乎不再专属于久病体衰的人,我们正常人也或多或少地分得了上述症状中的几种。现代人为什么会阴盛阳衰呢?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人是天地所生的,天以气养人的阳,地以食物养人的阴。我们可以看看周围的环境,污染太严重了,在这种质量的空气中呼吸,我们的阳气肯定受损。另外,我们餐桌上的食物精美而丰富,而且大多是鸡鸭鱼肉等「血肉有情之品」,最能滋阴。在这种生活中,很多人的体型都富态起来了,但精神头却不能跟着提起来。

精神属阳,肉体属阴,二者不平衡,阴盛阳虚,就出现了中医所说的「形胜气」的现象,《黄帝内经》讲:「气胜形者寿,形胜气者夭。」也就是当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无法完全驾驭形体的时候,他就会生病,而且难以治愈。

这一点提示我们:我们应该调整呼吸和饮食,以养足身体的阳气。在呼吸方面,应该多去呼吸那种带着上天的灵气和草木万物的生机的新鲜空气;在饮食方面,要利用食物的特性来帮助阳气的生发,比如,体内有湿气是现代人的通病,湿为阴邪,能遏制阳气,薏米红豆汤可以祛除身体内的湿气,湿气除掉了,阳气自然生出来。此外还要注意食物的搭配,比如,酒与葛花同饮,可免醉酒;寒凉的螃蟹,要配上温性的生姜、苏叶同吃,才能预防痛风。生活中的这些细小问题,我们只要稍加留意,健康就能前进一大步!

《黄帝内经》还告诉我们:动属阳,静属阴。现代人的身体缺乏正确的锻炼,使人体变得静多动少,阴气过剩,两者相加会同时伤害人体的阳气,导致我们的身体呈现出病理性的阳虚状态,使我们的阳气比古人更虚。

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人之生长壮老,皆由阳气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所化,但是,我们所处的时代、环境、生活给我们的阳气实在太少了,因此我们今天才会有各种各样的疾病缠身。

养生就要养阳气


当人体有不适的时候,体内就好比是阴冷潮湿的天气,但只要太阳一出来,这种环境就不利于疾病的生长、发展了,所以,我们一定要用自己的双手,把人体的太阳托起来,让它光耀我们的五脏六腑,给我们带来长久的健康。

现在,有很多病比较难治,用常规的方法很难获得好的疗效,如何才能迅捷地解除这些疑难杂症,这成了困扰我多年的一个难题。也正是这些难题,促使我常常在生活中结合着古人的智慧和经验不停地思考,苦苦地追寻,直到有一天重新研读《黄帝内经》,才发现其中暗藏着一个很重要的玄机。

这个玄机就是固护阳气。《黄帝内经》中的《生气通天论》篇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阴阳应象大论》篇说:阴阳为「生杀之本始」。张景岳注曰:「生杀之道,阴阳而已。阳来则物生,阳去则物死。」正是这两段话使我悟出了治病和养生保命的真谛,困扰多年的难题一下子豁然贯通了。原来,人的生命全在「阳气」二字上做文章。只有固护阳气,才能百病不生,也只有阳气旺盛,人体的自我康复能力才能正常发挥,医药才有用武之地。正是阳气的虚衰导致了我们的身体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健康问题,很多人的疾病久治不愈并非医药无用,而是因为他们自身的阳气没有激发出来。

这个思路一打开,我马上发现,原来,中国历代名医治病养生,无不是在调动人体的阳气。

宋代的医学家窦才是一位倡导阳气养生的大家,他强调「阳精若壮千年寿,阴气如强必毖伤」,其中,尤以艾灸关元为重点,他认为,人在每年夏秋之交的时候要灸关元穴一千壮,也就是大概灸一个月的时间,便可以保持强健旺盛的精力和体力,年年如此,久而久之,便会使小腹丹田处时常像有一团太阳那样温暖,使人其乐融融。

《黄帝内经》中的这一玄机,古代许许多多大医都发现了,并且成功地用在临床上;自此,我在治病和给人做健康指导的时候,也把固护阳气作为核心内容,以此为指导,很多疑难杂症迎刃而解。

我让人们用站桩的方法振奋全身的阳气,教人们利用穴位激起人的阳气,利用食疗等方法去征服阳气的最大杀手---湿气。实践证明,这样做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二、现代人为什么会阴盛阳衰

我们应该调整呼吸和饮食,以养足身体的阳气。在呼吸方面,应该多去呼吸那种带着上天的灵气和草木万物的生机的新鲜空气。在饮食方面,要利用食物的特性来帮助阳气的生发。

在现实生活中,体衰的人往往会出现下列症状:手足不温,面色淡白无光泽,或面色黧黑,明显怕冷,对气候转凉特别敏感,或腰背部有被冷水浇的感觉,喜喝热茶、热汤,疲乏无力,易出现慢性腹泻、消化不良、营养不良、贫血或水肿等;其次是稍微运动则心慌、气短、容易出汗,或大便稀薄、不成形,受寒后易腹泻,劳累后浮肿,或夜间多尿,性欲减退,男性易阳萎、早泄,女性月经减少,不孕、不育……

这一切,都是阴盛阳衰的表现。人体笼罩在疾病气势汹汹的阴霾之下,阳气虚衰,所以会出现这些症状。时至今日,上面那些症状似乎不再专属于久病体衰的人,我们正常人也或多或少地分得了上述症状中的几种。现代人为什么会阴盛阳衰呢?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人是天地所生的,天以气养人的阳,地以食物养人的阴。我们可以看看周围的环境,污染太严重了,在这种质量的空气中呼吸,我们的阳气肯定受损。另外,我们餐桌上的食物精美而丰富,而且大多是鸡鸭鱼肉等「血肉有情之品」,最能滋阴。在这种生活中,很多人的体型都富态起来了,但精神头却不能跟着提起来。

精神属阳,肉体属阴,二者不平衡,阴盛阳虚,就出现了中医所说的「形胜气」的现象,《黄帝内经》讲:「气胜形者寿,形胜气者夭。」也就是当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无法完全驾驭形体的时候,他就会生病,而且难以治愈。

这一点提示我们:我们应该调整呼吸和饮食,以养足身体的阳气。在呼吸方面,应该多去呼吸那种带着上天的灵气和草木万物的生机的新鲜空气;在饮食方面,要利用食物的特性来帮助阳气的生发,比如,体内有湿气是现代人的通病,湿为阴邪,能遏制阳气,薏米红豆汤可以祛除身体内的湿气,湿气除掉了,阳气自然生出来。此外还要注意食物的搭配,比如,酒与葛花同饮,可免醉酒;寒凉的螃蟹,要配上温性的生姜、苏叶同吃,才能预防痛风。生活中的这些细小问题,我们只要稍加留意,健康就能前进一大步!

《黄帝内经》还告诉我们:动属阳,静属阴。现代人的身体缺乏正确的锻炼,使人体变得静多动少,阴气过剩,两者相加会同时伤害人体的阳气,导致我们的身体呈现出病理性的阳虚状态,使我们的阳气比古人更虚。

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人之生长壮老,皆由阳气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所化,但是,我们所处的时代、环境、生活给我们的阳气实在太少了,因此我们今天才会有各种各样的疾病缠身。

三、阳气旺盛,百病不侵

现代人生点小病的时候,比如感冒,一般是不轻易找中医的。很多人,久病体虚,在述说各种病情的时候,往往都会问我:「我这些病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说:「你以前和现在所生的病,根源只有一个,就是阳气虚弱。」

人生天地之间,大自然中的风、寒、暑、湿、燥、火时时刻刻都在威胁着我们的健康,这就是中医所说的「六淫邪气」。一年四季,春有风邪,夏有暑邪、湿邪,秋有燥邪,冬有寒邪。它们侵入人体后,有的很快就发病,有的则要潜伏相当长一段时间,转化成各种形式的其他病变。然而,同在六淫邪气之中的包围之中,为什么有的人会生病,有的人不生呢?

原来,人体自身是有抵御外邪的能力的。这种能力就是阳气,在中医里又叫「卫阳」或「卫气」。卫就是卫兵、保卫的意思。阳气好比人体的卫兵,它们分布在肌肤表层(腠理),负责抵制一切外邪,保卫人体的安全。

任何人,只要阳气旺盛,就可以百病不侵。人生天地之间,大自然中的风、寒、暑、湿、燥、火时时刻刻都在威胁着我们的健康,这就是中医所说的「六淫邪气」。一年四季,春有风邪,夏有暑邪、湿邪,秋有燥邪,冬有寒邪。它们侵入人体后,有的很快就发病,有的则要潜伏相当长一段时间,转化成各种形式的其他病变。然而,同在六淫邪气之中的包围之中,为什么有的人会生病,有的人不生呢?

在六淫邪气中,阳气旺盛的人可以轻而易举地把邪气拦在身体之外,所以,不管环境如何恶劣,不管外面流行什么样的病菌,他都不会生病。为什么有的人能逃过瘟疫,还是因为他的阳气非常旺,而阳气虚的人就不同了,邪气在体表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就长驱直入,直伤人体。

所以,那些身患各种疑难杂病、重病或慢性病的人,基本上都是卫阳不固、腠理不密的,都是由于阳气不盛,以致外来的各种邪气陆续占领人体并日积月累而成。

产生疾病的原因,在人体外有六淫,在人体内则有七情,就是: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绪。大喜伤心,大怒伤肝,忧思伤脾,大悲伤肺,惊恐伤肾,五脏的病变很多都是由于情绪波动产生的。

人的情绪在什么时候波动最大呢?还是在阳气不足的时候。阳气充足的人乐观、通达,阳气不足的人悲观绝望,忧思绵绵。所以,把阳气升提起来了,人的精神面貌就会有一个重大的改观,所谓「七情」产生的病,也都会统统离我们远去。即使偶尔不慎生病,人体的自愈功能也会在最短时间内把我们的身体修复如初。

还有,所谓衰老,就是阳消阴长而已。衰老是自然规律,但是,通过努力却可以使衰老延期,一直延期到自然赋予我们寿命的极限。当人活到天年的时候,死亡不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而是一种大解脱、大欢喜。

总而言之,只要阳气足,我们就油然地不怕生病、不怕衰老、再没有对死亡的恐惧。医生能做的,只是用针用药调动人体的阳气,复活人体的自我修复功能而已。如果我们自己懂得固护阳气,培养阳气,那么,我们可以毫不惭愧地说:最好的大医就是我们

关于清明节的那些传说你知道几个


清明节,是中国很重要的节日,这个日子的时候我们都会祭祖也会踏青,这个时候很多人都会出来放松一下身体,抖擞精神,迎接新的春天,但是很多人是不知道清明节的由来的,那么清明节有什么传说呢?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清明节的时候我们是要进行扫墓的,对我们的先祖列宗进行纪念,而且还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这个时候我们要教育好我们的孩子,让孩子知道我们的清明节的由来和传说,这样传统文化才能得到传承。

欢迎您阅读养生路上的2023养生常识频道《清明节前后,这样养生就好》一文,希望我们精心撰写的养生内容能获得您的喜欢,同时我们也准备了丰富的“清明节前后的养生”专题供您欣赏!

清明节前后,这样养生就好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