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养生人群 > 老年人健康养生小贴士 > 导航 > 中医心理健康养生

时刻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

老年人健康养生小贴士。

“心静乾坤大,心安理数明,只有理性的清静才能大智大慧,大彻大悟。”随着社会观念的更新,养生的理念也在不断刷新,养生和养性必不可分,它带给我们的是健康。正确有效的不同人群的养生是如何进行的呢?以下是养路上网站小编收集整理的“时刻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但愿对您的养生带来帮助。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的行为是由心理支配的,行为是人心理的外部表现。有关调查资料显示:老人由于社会心理因素而影响健康的占其中的1/3还多,这些因素的产生与其社会角色的转变有密切的关系。老人们离退休后从社会走向家庭,生活也由职业型转变为休闲型,社会活动的范围也相对缩小,从而出现了心理健康失衡和抑郁状态。

老人在休闲时常会产生一种失落感、自卑感和孤独感的“心病”,尤其是儿孙们上班或上学后,或子女不在身边,老人自守家门,忧郁之情就更难以排解。此时若邀上几位知己朋友,海阔天空地“侃”上一阵子,老人的精神状态可大为改观。

“话疗”可健脑养神

聊天内容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家长里短;大到国家政治时事和社会新闻,小到凡人琐事和柴米油盐酱醋茶。聊天时,老人既可缅怀留恋风光的过去,又可憧憬幸福的晚年,还可畅谈交流饮食保健和延年益寿的经验体会,从“话疗”中消除了“心病”,增长知识,获得信息,真是领略真情在人间,体会趣味哲理在百事。聊天也有助于老人思考,防止患老年痴呆症等。

“话疗”可消除寂寞愁苦

一旦有空闲,就可到左邻右舍或老朋友家里坐坐,侃侃“海阔天空”,倾诉“肺腑之言”,能将忧愁苦闷抛至九霄云外。如此会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对调节情绪宽阔胸怀,增强机体免疫能力大有好处。

对于晚辈,孝敬老人,赡养老人,不仅包括物质上的赡养和生活上的照顾,而且还包括精神上的安慰,这往往比物质上的照顾更重要。正如一句名言说得好:“子教父心宽”。子女们也应像歌里唱的那样:“找点空闲,找点时间,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陪同爱人,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儿女们的孝心,使老人们感到精神上得到安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老人的身心健康长寿,便是老人和晚辈们的同喜共福。

相关阅读

关注老年人心理问题


上海等大城市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全社会对老年人的关爱都在加强,但是我觉得,这些关爱往往还比较集中在物质层面。一位独居老人说过,她家的新被子有近十条,比过去新娘子还要多,柜子快要放不下了,精制油必定要吃到变质,这些都是方方面面“关爱”来的,而她自己感到最缺少的还是能够有人经常和她说说话的机会。上海某部和驻地街道建立了“双拥”结对关系,一些战士和驻地的老人关系非常密切,老人们把这些战士当成了亲人。什么原因?战士说,帮老人干活只是一方面,主要就是经常和老人“唠唠家常”,就是这点老人最开心。

有统计数据显示,本市老年人患各类心理疾病的人数逐年增加,其中尤以患神经官能性恐惧症、忧郁症和综合焦虑症居多。不少老年人从工作岗位上退休回家后,无所事事,闲得无聊,特别缺少交流,一旦遇到一些不如意的生活小事后,心理疾病便“一触即发”。在这样的状况下,有部分老年人喜欢没病找病,“对号入座”,结果使本已比较脆弱的心理更加脆弱,甚至导致忧郁症的出现。

老年人各类心理疾病的上升,一方面反映了目前老年人心理疾病亟需加大医治力度,但另一方面也给我们的家庭、社会敲响了警钟,那就是如何来预防、疏导老年人的心理障碍。这首先需要我们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也是大事,同样要有人关心、重视。这恐怕比送被子送油还重要得多。

给老年人送上心理的关爱,需要家庭、街道、居委、社工、义工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形成合力,只有全社会都来重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送“温暖”送到心里,心灵被温暖了,老人才会真正拥有生理和心理都健康的美好生活。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如何呵护


老年人上了年纪,他们的心理等各个方面也会跟着发生不同的变化。因些说老人更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关心。那么怎样呵护老人心理?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又有哪些?

呵护老人的心理主要有6大方法:

1.丰富业余生活老年人应当根据身体条件和兴趣爱好,把生活内容安排得充实些,如练书法、种花草、养禽鸟、读书报、看影视剧等,这样既可舒展心情,又能珍惜时光,使生活更有意义。

2.活到老,学到老老年人学习不单纯是为了学习新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使自己不感到寂寞。

3.保持乐观情绪老年人要对生活充满信心,尽量做到心胸开阔,情绪乐观,发挥自己在知识、经验、技能、智力及特长上的优势,寻找新的生活乐趣。

4.学会摆脱烦恼生活既丰富多彩,同时也充满坎坷和烦恼,人生本来如此。大风大浪已经经过,不必为小事烦恼,更不要处于郁闷状态,要通过各种途径把坏情绪及时释放出来,保持一份好心情。

5.家庭和社会关心家庭和社会的关心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外部环境和必要条件,生病时需要照顾,不但给予物质上的关心,更重要的是给予心理上的理解和支持。

6.加强人际交流老年人要经常和好友聊天谈心,交流思想感情,在集体活动和人际交往中汲取生活营养,使自己心情舒畅、生活愉快。

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


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人们在活动的时候,通常各种感官认识外部世界事物,通过头脑的活动思考着事物的因果关系,并伴随着喜.怒.哀.乐等情感体验等。这折射着一系列心理现象的整个过程就是心理过程。

以下是老年人心理健康标准:

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个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生活中才能体验出幸福感和满足感。例如一个人的能力很强,但对其所从事的工作无兴趣,也不适合他的性格,所以他未必能够体验成功感和满足感。相反,如果他对自己的工作感兴趣,但能力很差,力不从心,也会感到很烦恼。

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在现代社会中,为了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就必须不断学习。比如:不学习电脑就体会不到上网的乐趣;不学健康新观念就会使生活仍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水平上。学习可以锻炼老年人的记忆和思维能力,对于预防脑功能减退和老年痴呆有益。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形成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三个方面的心理因素。情感方面的联系是人际关系的主要特征。在人际关系中,有正性积极的关系,也有负性消极的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充分地了解自己。就是指能够客观分析自己的能力,并作出恰如其分的判断。能否对自己的能力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对自身的情绪有很大的影响。如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勉强去做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常常会得不到想象中的预期结果,而使自己的精神遭受失败的打击;过低的估计自己的能力,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心,常常会产生抑郁情绪。

生活目标切合实际。要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家庭条件及相应的社会环境来制定生活目标。生活目标的制定既要符合实际,还要留有余地,不要超出自己及家庭经济能力的范围。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

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这样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包括三个方面,即与自然、社会和人的接触。老年人退休在家,有着过多的空闲时间,常常产生抑郁或焦虑情绪。如今的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文化活动站以及老年大学为老年人与外界环境接触提供了条件。

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值得关注


随着人口的高龄化,患病率、残障率的上升,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老年人的养老需求问题更值得关注。

每天早上6点多,一个人居住的王老伯就会准时起床,到早市去逛逛。8点,他在附近小公园里和其他闲聊。11点,回到家中做午饭、睡午觉。15点,他去公园散步。16点,回到家中准备晚饭,晚饭后坐在沙发上看电视。21点,准时上床睡觉……自从老伴去世后,他每天都在重复着这样的生活。而据了解,像王老伯这样的老人并不在少数,不少老人在面临养老问题时都有各自的难处。

孤寡老人难防老

虽然这几天天气明媚,家住里河新村79岁的田阿姨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我现在几乎不能行动,生活要靠近70岁的弟媳妇照料,弟媳妇也一大把年纪了,照顾自己都成问题,还要照顾我……”由于田阿姨一生没有结过婚,无儿无女,而且身体残疾,一直以来,都是由70多岁高龄的弟弟和弟媳妇照顾着。“像我这样的三无老人,以后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70多岁老人很孤独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就物质生活而言,大多数老人对自己的晚年生活都很满意,但在精神生活上,许多70多岁的老人却常常觉得孤独。50至60岁之间的老人,生活中大多有配偶相伴,同时身体状况较好,可以四处活动,从工作岗位上下来后,他们对晚年惬意的生活还很陶醉。而70多岁的老人,配偶去世的增多,子女在老人的这个年龄段内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的家庭上,很少跟父母在一起,因此老人孤独感相对较高。

老人不愿与子女同住

现一个人生活在彩香的朱阿姨一直以来都不愿意和女儿住,去年女儿买了房子,准备接她到新家,可是她就是舍不得原来的居住环境,不愿和子女一起生活。每次女儿将她接到新房后,她就会悄悄溜回原来的房子。记者了解到,很多老人不愿意跟子女一起生活,他们觉得,自己与子女的“生活规律不一致”,而且“兴趣不同”,就连看电视也很难看到一块去,宁愿自己住。而老人之所以不愿意跟子女住在一起,精神上的担忧是主要原因。老人不愿去影响年轻人的生活,而且老人们也想过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不愿受子女干扰。但这也造成了一个新的问题,很多独居的老人由于身体原因,照顾自己却存在着一定的难处。

碍于面子不愿去敬老院

记者了解到,苏城大多数老人在选择养老方式上大多选择了居家养老,很少有老人选择在托老机构养老。认为,在托老机构养老要好过居家养老。因为养老机构里养老设备齐全、结构合理,又有很多伙伴。可是多年来的传统观念,令大多数人认为,只有儿女不孝顺、不赡养老人,老人无处容身才会无奈选择敬老院。

面对亟待解决的老年人精神孤独问题,记者最近正在和有关政府部门和机构联系,期望他们能为更多的老年人搭起一个互相交流和互相照顾的平台,也为各类老人找到一个合理科学的养老方式,使老年人能够过上幸福安乐的晚年。毕竟,善待今天的他们,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老人面对衰老,以及伴随着衰老而来的权利和能力的丧失,你能否心静如水?如果你不能看破红尘,审时度势,而是固守着原有的种种观念,那么你 定会产生诸多不健康的心理。而这些不健康心理会毫不客气地加速你的衰老。

心理专家提醒老年朋友,为了活得轻松快乐,就必须避免以下6种不良心理:

1.幻想心理

受身体逐渐衰老的影响,有些老年人盼望长寿的愿望会越发强烈。于是,他们会常常用幻想来欺骗自己,以获得一时的心理宽慰,如爱听他人关于自己健康的恭维话等。

2.抑郁心理

有些老年人心理比较脆弱,面对衰老的客观事实既惧怕又无奈,这种心态如果不及时调整,极易导致抑郁。这种抑郁比较顽固,很容易使人丧失生活的兴趣,令人感到疲惫。因而这种人很容易情绪激动,动不动就发火,常常自卑自责、自怨自叹,严重者可有自杀的倾向和行为。

3.怕孤独心理

这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一种心理异常,其主要表现是自我评价过低、生存意识消极、经常对他人不满及抱怨。长此以往,有此情况的老人就会加强对自我行为的约束、强化自我内心的封闭,逐渐地疏远社会,最终会形成孤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模式,并将默默地承受孤独带来的痛苦。这类老人既希望别人关心照顾,又害怕由于过分期望而出现过大的心理落差和失望,于是常常拒绝与他人交往,因而会变得行为孤独、性情孤僻,与周围人的距离越来越远。

4.偏激心理

这种情绪可表现为两个相反的趋向。一种趋向是因衰老以点带面地否定自我,把自己看成无用之人,经常自责、自卑、自怜和自贬。另一种趋向是因为自己衰老而更高地要求别人,总是希望得到他人的敬重、关心和照顾,却不考虑他人及社会的实际条件和能力。当这种希望得不到满足时,又加剧了其心理上的偏激,并因此而自暴自弃。

5.多疑心理

有些老人因身体有病而多疑,常表现为无病也疑,有病更疑。即使自己有一些轻伤小恙也自以为是病入膏肓、无药可救。间或谈病色变,问病又止,求医换药不断。这种疑病可令其对衰退的机能极度敏感,对一般人感觉不到的体内变化或体验不到的痛苦也都会有所感觉,如对心脏的跳动、胃肠的蠕动等方面的变化也能感觉到。这些过度的敏感更容易加重其疑心病。

6.怕死心理

他们害怕衰老的核心是恐惧死亡。惧怕谈论死亡,不敢探视病人,怕经过墓地和听到哀乐,甚至看到一只死亡的动物也备受刺激,不敢正视。

老年人如果发现自己有前文提到的类似症状就应及时调整心态,做到正确地对待人生,科学地看待生命,树立积极的生存意识。如果想继续服务于社会,老年人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存在的价值。如果觉得自己的身体不舒服,可让亲属或朋友陪同你去医院就诊,或找专业人士咨询,不要过分地关注自己生理上的细微变化,更不能片面地强调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要相信科学。独乐不如与众同乐,如能加入到多数人的活动中去,加强人际交往,缩短与他人的距离,避免自我孤立,就可以克服或远离这些不健康的心理。否则,这些不良酌情绪会使你的身体每况愈下,后患无穷。

现代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


黄昏心理因为丧偶、子女离家工作、自身年老体弱或罹患疾病,感到生活失去乐趣,对未来丧失信心,甚至对生活前景感到悲观等,对任何人和事都怀有一种消极,否定的灰色心理。自卑心理由于退休后经济收入减少,社会地位下降,感到不再受人尊敬和重视,而产生失落感和自卑心理,可表现为发牢骚、埋怨,指责子女或过去的同事和下属,或是自暴自弃。无价值感对退休后的无所事事不能适应,认为自己成了家庭和社会的累赘,失去存在的价值,对自己评价过低。不安全心理有些老年人对外界社会反感,有偏见,从而封闭自己,很少与人效,同时,也产生孤独无助的感觉,变得惧怕外面的世界。老年性精神障碍有些老年人,假如缺少规律的生活,又很少参加群体活动,或是家庭中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不和,生活没有愉悦感,就可能诱发各种精神障碍,如神经衰弱、焦虑症、抑郁症、疑病症、惧怕症、强迫症、癔症等。总的看来,老年期的精神障碍发病率略高于其他年龄里。老年性精神病近年来,老年性精神病发病率也有增加趋势,常见的有:老年性情感性精神病,老年性痴呆,老年性精神分裂症,由于某些慢性疾病引起的大脑衰退和心理变态等。

感谢阅读养生路上网养生人群频道的《时刻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一文,本文由我们优质撰写和整理而成,希望在您养生路上能帮上忙,也同时希望您继续阅读我们为您精心准备的“老年人健康养生小贴士”专题。

时刻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