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养生人群 > 老人性养生 > 导航 > 老了老了养生

老了老了养生

2019-10-06

心理:别把老人叫老了

老人性养生。

“笑一笑,十年少,笑口常开,健康常在。愁一愁,白了头,天天发愁,添病减寿。”生活中,人们越来越关注养生方面的话题,药物不能替代养生,只有观念和行动结合的养生才是有效的。如何避开有关不同人群的养生的认识误区呢?以下是养路上网站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心理:别把老人叫老了”,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国人的“尊老敬老”,通常都会很明显地体现在称呼上。如“老先生”、“老人家”等冠以“老”字头的叫法,就让人由生一种尊重之感。但随着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把人往老字辈上“架”,以示尊重的传统正在悄悄转变。

年届五十的梁先生,就曾感受了一把因称呼引发的郁闷。那年春节,同事带着孩子来拜年,1岁多的小朋友张口就亲切地叫了声“爷爷”,梁先生一听,心里犯起了嘀咕:“我有那么老吗?”于是赶紧纠正孩子,“要叫舅舅。”孩子满口答应,可谁知,临走前仍是脆生生地道了句:“爷爷,再见!”梁先生为此着实郁闷了很久。

其实,与梁先生一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我老爸就很有意思。因为面相比较老,经常有年轻人叫他“老人家”、“大爷”,每到这时,他就会自动屏蔽这些称呼,不爱搭理;若是碰到人家喊他“老哥”,他就会迅速答应。对面楼上的张大妈,也时常纠正小孩子给她的“奶奶”称呼,一定要让他们改叫“阿姨”。

要我看,这还真是个好事。你看国外很多老人,尽管白发苍苍,甚至步履蹒跚,心态却仍然年轻,对新事物的接受度也比较高。这或者就有称呼上的原因,因为他们对男性均称“某某先生”,对女士都叫“某某女士”,就是在家里,小辈也可以直呼其名或昵称。

把人叫年轻,就像给老人灌输“您还年轻”的概念,久了,老人会更注重保养,心态也变得年轻。从今天开始,年轻人不妨试着换个称呼,把老人叫年轻点;老人也不妨放下长辈的架子,试试跟“小朋友们”称兄道弟,感受一下别样的青春。

ys630.coM延伸阅读

老人再婚是心理需求


目前,世界上的老龄人口越来越多,随之产生的老年问题也越来越多,孤独老人的再婚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近几年来,老年人再婚在我国已逐渐增多。我们常常可以听到或看到一些孤独老人找到了合意的老伴,重新过上了舒心的家庭生活的事例。但是,老人再婚,在社会上还存在不少障碍,传统习俗对老年人再婚持否定态度,即很多现代的年青人,对自己年老的父亲或母亲再婚,感情上也转不过弯来。有的认为独身老人不愁吃不愁穿,为什么还要结婚呢?难道还那么迷恋性生活吗?人们往往忽略,老年人的再婚不仅是生理上的需要,也是心理上的需求。

(一)再婚老人几种常见心理老年丧偶者,很想再找伴侣,他们认为子女各自已建立了小家庭,难以照顾自己的生活。虽然,子女多的能够体贴和尊重他们,但两代人在情感、需求和行为方式上都有一定的差别。子女的情感、行为以及多么周到的照顾均不可能替代老夫老妻之间那种时有的情感和行为。丧偶的老年人有很多难言的苦衷,哪怕是一般的生活琐事,也有不便让子女去做之处,何况性爱及情爱的伴恋就更不用说了。

对于中青年守寡至老年的妇女,由于年轻时考虑子女尚小,其成长和教育等问题促使她们没有再嫁人。待辛辛苦苦把孩子抚养长大成家后,孩子们忙于经营自己的小家庭,对其母不加关心、照顾而要求再嫁。

有的老年人则是由于受子女虐待岐视渴望再婚。他们无法忍受子女对其冷淡、岐视、甚至仇视的生活,他们为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渴望寻找到新的伴侣,另找家庭温暖。

还有少数的独身老人是因为中青年期离婚后,由于当时要抚养教育子女,经济负担或其它原因,当时没有再婚,现在年岁大了,精神上没有寄托,生活上需要照顾,希望再婚。

(二)老年人再婚的障碍现实生活中老年人恋爱和结婚常常会遇到种种的干涉和阻力,引起家庭纠纷,家庭关系紧张,甚至造成悲剧者,也屡有见闻。

通常造成老年人再婚的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种:

1、老年人本身旧观念的障碍传统的观念把老年人再婚看成是不光彩的事。老年人本身受这些观念的影响也往往给自己泼凉水。怕再婚会引起别人的耻笑。他们认为对性欲冷淡才是高尚的,自己都这把年纪了,还谈什么恋爱。他们没有想到,老年人也是人,他有权利按自己的意志来自由地恋爱和结婚。

2、子女造成的障碍有许多老年人再婚受到子女的反对。好不容易谈妥了的婚事、交往,就因为子女关过不了而被迫解除。老年人双方都有意,就是结合不了。小辈们把父母永远钉在了“父母”的位子上,而不是把他们看作同自己一样的人。他们根本没有为父母着想过,风烛残年的父母是单身孤零零地活着好呢,还是幸福地有意义地生活着好。

子女反对老年人再婚一般有几种理由,如遗产会落入他人之手;会让人说是因为晚辈对长辈不孝,长辈方会出此下策;会愧对已故的亲长;不愿照顾护理后母(继父)等。因经济原因反对的占绝大多数。有积蓄的老年人再婚,受到子女干涉阻止的,比积蓄不多的老年人再婚要严重的多。无经济来源的老年人再婚,遭到子女的反对干涉就少些。

3、居住及经济条件造成的障碍在目前居住条件偏紧的情况下,增多的家庭人口,会影响现有的居住条件。此外,有些老人缺乏足以维持独立生活的收入。因而,造成老年人再婚障碍。必须健全社会性保障制度,同时,使老年人认识到应把遗产投资到自己的老年生活中去,才能消除这一障碍。

4、社会因素造成的障碍社会因素一方面指社会上舆论对老年人再婚的压力。有些人认为老年再婚是耻辱的。有些人认为老年人再婚不符合我国国情。特别是有的老年人与年龄比自己轻的中年寡妇结婚,社会舆论的压力更大,高龄老人要求再婚,更是舆论哗然。另一方面,社会缺乏为老年人恋爱、结婚服务的咨询机构和专家。即使有不少婚姻介绍所,也大多数是面向年青人的。

(三)老年人再婚的效用老年期是丧失期,将失掉金钱、健康、配偶等。正因为如此,也是容易丧失生存意义的时期。老年人要生活得充实,其最根本的条件有:(1)经济上的保障;(2)身心健康;(3)要有能够从心底里相互谅解的对话人;(4)要有益于别人的工作及作用;(5)能得到适当的性满足。老年期的恋爱与结婚,在多数情况下,起着能使这些条件得以满足的作用。

所谓性,并不单纯意味着性欲的满足。从广义上来讲,老年期的性,就是满足相互认为还有必要的一种感情,使双方得到相互鼓励,增强团结,分享欢乐。进而使双方的情绪都得以满足,既能打消孤独感,又增添了自信心。

大量的事实证明,做好老年人的再婚工作,对社会,对家庭,对老年人的健康长寿均是有益的,尤其是对鼓励、支持老年人充分发挥余热,完成未竟的业绩是不可缺少的,应当从法律上予以保护,从道义上给予支持。这样做不仅使希望再婚的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而且对整个社会也有多种好处:

1、有利于减轻子女的精神负担。多数独身老人的子女已建立了小家庭,他们忙于自己的工作,忙于抚男育女,忙于家庭生活,担心对老年人照顾不到,如老年人再婚的要求和愿望得到满足,就可以减轻一部分子女挂念老人的精神负担。

2、有利于抚育下一代。家庭是子女成长的摇篮,目前我国的家庭多系双职工,夫妻早出晚归,对子女的抚育出现了不少问题,不利于下一代的成长。如果老年人再婚,不仅老夫老妻可以互相体贴照顾,而且他们精神愉快,身心健康,还可以分担抚育后辈的任务。

3、有利于减轻国家对孤老者的负担。我国目前还不能把老年人特别是孤老的生活问题全部包下来。如果有条件的丧偶老人求偶结合,这样可以使一些孤老者有新的归宿,可以减轻养老院和民政部门的负担。

4、有利于减少和防止嫌弃和虐待遗弃老人行为的发生。

5、有利于使老年人的精神得到安慰,心理健康发展。

总之,老年人是否再婚是他们自己的权利,家庭和社会只能给他们提供参考意见。老年期恋爱、结婚是提高生存意义的“特效药”,无论是再婚还是独身,都应该得到家庭和社会的认可。

老人孤独 心理如何自救


老年人由于年龄大了,活动圈子也小了,和孩子也都存在着一些代沟,不免会有些孤独。老人孤独怎么办?孤独老人该如何心理自救呢?

孤独心理自救方法之一:认知疗法

老年朋友首先要看到,子女“离巢”是家庭发展的必然趋势。子女长大成人,从父母身边离开,成家立业,哺育自己的后代,应该是子女成熟的标志。如果孩子长大了都不愿离家,长期与父母住在一起,这反而是家庭不幸的表现。所以,老年人应该为子女的离巢而感到高兴。

孤独心理自救方法之二:行为疗法

当自己感到孤独时,可以制定一个计划,向自己布置不同难度的交往任务。开始时,交往任务可以简单一些,然后逐渐加强交往的难度。在与各种人的交往过程中,要尊重别人的特点与习惯,努力与人和睦相处。如果自命清高,遇到困难不肯求助于人,或者对别人的困难不屑一顾,结果必然加剧自己的孤独感。所以,一方面要善于帮助他人,从中赢得别人的尊重和真诚的友谊,另一方面,又要善于求助于人,通过别人的帮助,使自己的心情变得开朗。

孤独心理自救方法之三:婚姻疗法

少年夫妻老来伴。孩子离巢,老年夫妇应该及时地将情感转向老伴,以此去填补因子女离巢而留下来的“真空”。如果是丧偶老人,可以在适当的情况下考虑再婚,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寄托,以此来摆脱孤独。

孤独心理自救方法之四:生活疗法

摆脱孤独的最佳方法是创造良好的生活情境。这里有两层意思。子女离巢并不等于断绝彼此的关系。子女离家建立新的生活空间后,老人还应该继续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尽量增强两代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给他们适当的帮助。或者,条件许可时,老人也可以在子女家轮流居住,以免独守空房。这就是一种生活情境的创造。

孤独心理自救方法之五:个人兴趣

从看书、习字、画画、练琴、打拳、击剑、种花、饲养动物等活动中获得乐趣。这些均有助于自己从孤独的小圈子里解脱出来。即使从事这些活动时可能只有一个人,但是,一旦全身心地投入,孤独感也就悄然消失了。

以上就是老人心理自救的方法,各位老人不妨一试,让孤独感离你远去。

关心老人要从心理开始


关心老人不单单需要关心老人的身体健康,老人心理的健康也是至关重要的。那么说到关心老人的心理,要怎么做才能真正的关心到老人心理健康呢?

呵护老人的心理主要有6大方法:

1、活到老,学到老。

老年人学习不单纯是为了学习新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使自己不感到寂寞。

2、加强人际交流。

老年人要经常和好友聊天谈心,交流思想感情,在集体活动和人际交往中汲取生活营养,使自己心情舒畅、生活愉快。

3、保持乐观情绪。

老年人要对生活充满信心,尽量做到心胸开阔,情绪乐观,发挥自己在知识、经验、技能、智力及特长上的优势,寻找新的生活乐趣。

4、家庭和社会关心。

家庭和社会的关心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外部环境和必要条件,生病时需要照顾,不但给予物质上的关心,更重要的是给予心理上的理解和支持。

5、学会摆脱烦恼。

生活既丰富多彩,同时也充满坎坷和烦恼,人生本来如此。大风大浪已经经过,不必为小事烦恼,更不要处于郁闷状态,要通过各种途径把坏情绪及时释放出来,保持一份好心情。

6、丰富业余生活。

老年人应当根据身体条件和兴趣爱好,把生活内容安排得充实些,如练书法、种花草、养禽鸟、读书报、看影视剧等,这样既可舒展心情,又能珍惜时光,使生活更有意义。

丧偶老人怎样调适心理


邻居张老师刚刚退休,与她共同生活了38年的老伴因突发脑溢血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张老师的精神当即崩溃了,她和丈夫恩恩爱爱、感情甚笃,如今人去楼空,使她失去了继续生活下去的信心。她原本就患有多种慢性疾病,以前总害怕治不好,现在却企盼着病情恶化,好早日到另一个世界与老伴重新团聚。

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在经历过了几十年的沟沟坎坎和磕磕绊绊后,两个人正相携安度晚年之时,倘若一方“先走一步”,必定会给另一方在精神上造成巨大的创伤,甚至会使其丧失继续生活下去的信心与勇气。据心理专家分析,丧偶老人的精神世界,往往要经历一个剧烈悲痛的过程。这个过程大致有三个阶段。

一、自责 与老伴洒泪告别之后,总觉得对不起逝者:为什么过去常常对他(她)发脾气?为什么没有坚持让他(她)去医院检查?甚至认为对方的死自己负有主要责任。于是生者精神恍惚,心理负担沉重,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在言行上还会出现一系列反常现象。

二、怀念 老伴逝世,生者在剧烈的情感波涛稍稍平息之后,会进入一个深沉的回忆和思念阶段,在头脑中经常出现老伴的身影,时而感到失去他(她)之后,自己是多么地凄凉和孤寂。

三、恢复 在亲友的关怀和帮助下,自己终于领悟了“生老病死乃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这个道理。于是,理智战胜了感情,身心渐渐恢复了常态,从而以坚强的毅力面对现实,又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为了能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消除悲痛在心灵上造成的阴影,老伴过世后的当务之急,便是进行正确的心理调适。首先,欲使自己尽快地从悲痛的氛围中解脱出来,不妨通过各种方式尽情地渲泄一番,如在亲人挚友面前嚎啕大哭一场;也可将自己的眷恋怀念之情,用诗文、书信或日记等形式写出来,以抒发胸怀并作为永久的纪念。其次,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尽管宣泄对于维护身心健康有益,但是,无休止的悲哀必然造成人为的精神消耗。所以,过一段时间之后,要设法转移自已的注意力,可以到亲友处小住一段时间,更重要的是走出斗室,多接触外面的世界,多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只要生活的视野开阔了,精神上的痛苦也就会随之淡化和消失。

最后,所谓“老两口到另一个世界再团聚”的企盼,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罢了,是不可能实现的。对老伴最好的寄托和思念,应该是悟透人生的哲理,勇敢地挑起社会和家庭的重担,迎着火红的夕阳,坚强、乐观地生活下去。

震后老人心理援救


继2008年汶川地震后,2010年04月15日青海玉树发生了7.1级大地震,至今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已达1144人,失踪417人,伤员达11744人,其中重伤1192人。

这场巨大灾难中,无数人流离失所,无数孩童失去父母,无数父母失去儿女。老人本来就是需要社会关心和照顾的弱势群体,面对地震导致的家园坍塌,忍着丧失亲人的伤痛,一些幸存下来的老人出现了严重的心理危机,他们有的整日嚎啕大哭,也有的目光呆滞沉默不语,更有甚者不吃不喝意欲轻生。因此,对灾区老人的心理救援工作不可忽视。

老人出现心理危机的两大原因:

儿女亡逝

在地震中,白发苍苍的老人丧失了辛苦抚养大的儿女,白发人送黑发人本就是人生一大悲剧,这种痛苦是老人们很难承受的,对于这种情况,心理医生往往无法劝慰。只有让老人意识到自己并非独自一人,甚至还有要承担的责任时,老人才会从痛苦中挣脱,老人有漫长的人生经历,风雨走来,清楚的明白死者已去,生者犹存,比起沉溺于对死者的思念,照顾幼小的孙辈更为重要。

住处倒塌

老人们讲究落叶归根。常常是攒一辈子的钱用来建自己晚年安住的房子,老人衰老后常常害怕自己被儿女遗弃,失去属于自己的房子,顿觉得自己晚年将无安身之所,生命没有了希望。这个时候可以告诉他政府将采取应急措施,保证老人的房子能在最短之间内修复。告诉他他不会被抛弃。

做好老人的心理救援工作是地震后重建重要工作之一。

老人再婚的心理建设


老人再婚后应特别注意培养双方的感情。因为老年人可塑性较差,长期的生活模式要改变是有困难的,再婚后双方一有矛盾,就会与前妻或前夫相比较,容易产生感情上的不谐调而导致婚姻破裂。

为了使双方迅速建立融洽的感情,呵护这朵迟来的爱情之花,首先要尽快摆脱前妻或前夫的影子。这显然不是易事,但必须努力去做,如在征得对方的同意和理解之后,将旧人的物品搬走,以免引起睹物思人的尴尬 ;尽量不在对方面前提与旧人相处的情景,或尽可能不去进行二者的比较;多了解一些对方旧人的情况,努力比对方旧人在各方面做得更好一点。

其次要注意不去触 动各自心理上的敏感点,例如双方条件的优劣问题、对方带来子女的问题、彼此间的信任问题,特别是那些因受过严重刺激而竭力回避或厌恶的事情,即对方的心里疮疤、感情上不幸的烙印,并且时时注意培养新的感情。经过上述努力,再婚夫妇的关系就会变得和谐起来,就能建立起一个新型的幸福家庭。

老人怎样进行心理保健


人到老年,生理功能开始衰退,出现视力、听力下降,记忆力减退,行动迟缓等变化。这些生理变化往往导致老人悲观失望、焦虑不安、精神不振、生活兴趣低下等等,使老年生活质量大大下降。要克服这些心理障碍,老年人应该掌握心理保健的5个要点:

老年人对生活要充满信心,尽量做到性情豪爽,心胸开阔,情绪乐观,尽量发挥自己在知识、经验、技能、智力及特长上的优势,寻找新的生活乐趣。

老年人应当根据身体条件和兴趣爱好,把生活内容安排得充实些,如练书法、学绘画、种花草、养禽鸟、读书报、看影视剧等。这样既可舒展心灵,又能珍惜时光、学习新知识,使生活更有意义。

面对生活中的烦恼事不必心绪不安,更不要处于郁闷状态,而要通过各种途径把坏情绪及时释放出来。对于外界名利之事要善于超脱,对家务事不要操劳过度,让自己保持一份好心情。

一个人拥有健康的身体更能保证心理的健康。老年人平时要多摄取优质蛋白质,多食用富含维生素、低脂肪的食物,如瘦肉、奶类、蛋类、豆制品及莲子、桂圆等。老年人还应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如散步、慢跑、打拳、做操等,强度以感觉舒适为宜。

老年人既要注意联系老朋友,又要善交新朋友,要经常和好友聊天谈心,交流思想感情,做到生活上互相关心体贴,思想上沟通交流,在集体活动和人际交往中取长补短,汲取生活营养,使自己心情舒畅、生活愉快。

揭秘:长寿老人的心理


有人统计分析了古今中外200名70-135岁老人的资料,其中,心理健康者占87.5%,居21项长寿因素之首。古人认为:凡欲身无病,必先正其心。《内经》指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人体所有脏腑组织都受大脑神经的调节支配,这种支配在心理健康的情况下,能使机体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提高,从而让人延年益寿。长寿老人多半有以下心理特征:

(1)乐观豁达。长寿老人大都胸襟开阔,心态平和,为人处事热情,乐于工作,善于助人,遇事不怒。他们生活得自由自在,轻松大方,没有压力。事实证明“心胸窄,忧患多;心胸宽,人快活:人快活,疾病躲”。

(2)兴趣广泛。大多数长寿老人,都有业余爱好,兴趣比较广泛。如种花养鱼、吹拉弹唱、书法绘画、集邮写作、河边垂钓等。生活充实,才能“乐以忘忧”,并且使大脑和全身各器官得到锻炼,延缓衰老。

(3)热爱生活。长寿老人多数有“老骤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显得精力充沛,生气勃勃。这主要是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家庭。他们每天读书看报,能与时代共前进,每天有事干,精神有寄托。而且他们具有比较科学的生活方式,起居有规律,睡眠有保证,能顺应自然。基本做到了人与自然的平衡。这些自然有益于健康长寿。

(4)知足常乐。研究表明,一个人有过多的奢求,必然会经常失望,心理出现不平衡,影响健康长寿。而长寿老人则多具备知足而乐的心态。因为他们知道,高兴是一天。不高兴也是一天,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快乐地度过每一天呢?所以,他们能够从实际出发,对自己和他人从不苛求。这种和善、平静、知足的心理,使他们的身心与环境长期处于平衡而有规律的状态,为健康长寿铺平道路。

(5)节哀制怒。在人生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坎坷、挫折,甚至灾难等,这些自然会让人气愤。而长寿老人遇到这种情形,都能尽量做到制怒,顺其自然,想得通、看得远,在逆境中自强自立,努力走出困境。

(6)宽以待人。长寿老人大多能做到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凡事不斤斤计较,不患得患失。当自己吃亏时,能为国家、集体和他人着想,做出一些让步和牺牲,平时能多看他人的长处和优点,取长补短。具有这种良好心理和精神境界,心理上自然容易保持平衡,有益于延年益寿。

别让老人心理着凉!


别让老人心理“着凉”

合肥晚报讯一位93岁老太太从七楼坠下身亡,儿媳妇说老太太生前一直叨念“不如死了算了”。本报曾就此事于7月26日2版进行过报道。近两日,该报道引发了诸多市民的思考,纷纷向本报表达着一个心声:千万别让老年人心理“着凉”了!

市民:子女多关心老人精神生活

通过QQ聊天和电话采访的30位市民中,80%的人都提出,作为子女,不仅要从物质上多关心老人,让他们享受现代的物质文明,更应该在精神上多关注老人,让他们也拥有丰足的精神世界,鼓励老人多走出去,让他们充分地感觉到老年人一样可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

一位昵称“青峰道人”的读者通过QQ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虽然现在的人生活压力很大,但子女们也应常回家陪陪老人,至少每周一次;多给老人买些营养品,赡养费定期打进老人的账户;多关心老人的精神生活,陪他们聊聊天,千万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那时就只剩下悔恨的泪水了。陈先生也在此做自我反省。

社区:用关爱守望老人

社区生活在老年人生活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通过走访,记者了解到,各街道部门常采取各种形式关爱照顾社区老人,例如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社会福利、文体活动等诸多服务,由此让老人们多享受到社会的关爱。

针对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专家认为:老年人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并不能把主要责任归咎于子女,而是由多方面原因所造成的。

感谢阅读养生路上网养生人群频道的《心理:别把老人叫老了》一文,本文由我们优质撰写和整理而成,希望在您养生路上能帮上忙,也同时希望您继续阅读我们为您精心准备的“老人性养生”专题。

心理:别把老人叫老了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