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饮食养生 > 男性养生咖啡 > 导航 > 喝咖啡的好处和坏处

喝咖啡的好处和坏处

2019-10-07

咖啡粉和水的比例

男性养生咖啡。

“知足者常乐,能忍者自安,忍饥者长寿,耐寒者体健。”古今的人们对养生有很多相关的劝谕和诗句,养生和养性必不可分,它带给我们的是健康。您对饮食养生是如何看待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咖啡粉和水的比例”,仅供您在养生参考。

很多人喜欢在超市或者网购平台自己买一大包咖啡粉,回家自己冲泡咖啡喝,喝咖啡可以提高自己的精神,在工作的时候更能专注,但是睡眠质量不好的人一定不要在晚上喝咖啡,因为晚上喝咖啡是人兴奋会睡不着觉,那么咖啡粉冲水喝用多少粉多少水最为合适呢?下面给大家介绍咖啡粉和水的比例。

手冲咖啡水粉比例实用参数

【重口味】1:10~1:11(咖啡豆克量比上黑咖啡毫升量)即金杯准则的1:12.5~1:13.5(豆重比生水毫升量)

【适中口味】1:12~1:13(即金杯准则的1:14.5~1:15.5)

【小清新】1:14~1:16(即金杯准则的1:16.5~1:18.5)

刻度捉对了,但泡煮比例不对,也不易冲出美味咖啡。学习过程中需要反复试喝与浓度检测,发现手冲最佳冲泡比例,即咖啡豆量比上黑咖啡毫升量,介于1:12~1:13之间,这相当于欧美四大金杯系统,咖啡豆克量比上生水量的1:14.5~1:15.5,最容易命中“金杯方矩”萃出率18%~22%以及浓度1.15%~1.35%的黄金区间,而不致泡出味谱纠结一起的浓咖啡或水味太重的稀薄咖啡。

相信大多数手冲咖啡爱好者的泡煮比例,应落在此区间内,我们最常用的手冲泡煮比例为1:15~1:16,即“金杯准则”的1:16.5~1:18.5。

当然也有些手冲咖啡爱好者采用较极端的泡煮比例,比方喜欢重口味的常以1:10来手冲(即金杯比例的1:12.5),利用较高浓度来弥补萃取的不足,也就是只求萃取低分子量与中分子量的酸甜滋味物,避免萃出高分子量苦涩物,虽然亦可泡出醇厚的美味咖啡,但浓度太高,一般人不易接受,而且太浪费咖啡粉,不值得鼓励,其实,以较正常的1:12(即金杯比例的1:14.5)亦可泡出很醇厚的好咖啡。

有趣的是,也有些淡口味咖啡爱好者,喜欢以较稀释的1:14以下的比例来手冲,但不要轻视这些咖啡爱好者,他们的味蕾可能更敏锐,可从较薄的咖啡液鉴赏出千香万味的层次感。如果非得使用1:10来冲泡,才觉得够味,那可能是味觉太迟钝,需仰赖高浓度来刺激味觉。

泡煮比例不会随着杯数增加而下降

很多咖啡爱好者在制作一个人的咖啡还好,如果增加人数就有些彷徨失措,有人说多一个人就分量乘以二,有些则每增加一人份少用2克粉量,也就是说,如果一人份以14克粉量冲一杯180毫升咖啡,一旦增加为两人份,只需以26克粉量(节省2克粉)就能冲泡两倍量,共360毫升咖啡,咖啡豆可萃取的水溶性成分,顶多只占豆重的30%,有些产地咖啡可能还更低。味蕾会说话,少了2克咖啡粉的泡煮比例1:13.8,喝起来明显比1:12.8更稀薄,经过ExtractMoJo检测1:12.8的浓度为1.42%,明显高于1:13.8的浓度1.39%。

因此,在相同的泡煮比例下,咖啡的浓度不会随着杯数增加而自然上升,也就是说1:12比例,手冲一杯量的浓度,与同比例手冲二杯量或三杯量的浓度,是相同的;咖啡粉的用量也不会因为杯数增加,而有减少用粉的空间,多少粉量能冲出多少咖啡,其浓度自有定数,除非你以更细的咖啡粉或更高的水温冲泡,这另当别论。

扩展阅读

咖啡和咖啡伴侣的比例


在调咖啡的时候,需要加咖啡伴侣,这样会让咖啡的口感上更棒,但是在喝咖啡期间也要注意咖啡办理,不能加的太多,也不能加太少,否则整体的比例和口感会达不到,这样也喝不到最醇度的咖啡,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关于咖啡的添加以及相关的介绍比例。

如何调味

* 黑咖啡──经常喝加了太多糖和奶精的咖啡,往往会沦落在这些甜美的陷阱中,而忽略了咖啡的原味,在添加糖和奶精之前,不妨品尝一口黑咖啡,以最没有包装的方式,与咖啡素面相见。

* 糖──在加奶精前先放糖,以便糖能在高温中充分溶解,与咖啡完美交融。

* 奶精──奶精的分量必须特别斟酌,因为分量不够,往往无法衬托咖啡的风味;而添加太多,则会丧失咖啡原貌

相关名词

风味【Flavor】:对香气、酸度、与醇度的整体印象。

酸度【Acidity】:所有生长在高原的咖啡所具有的酸 辛强烈的特质。此处的酸辛与苦味、发酸(Sour)不同,与酸碱值也无关,它是指促使咖啡发挥提振心神、涤清味觉等功能的一种清新、活泼的特质。

咖啡的酸度不是酸碱度中的酸性或酸臭味,也不是进入胃里让人不舒服的酸。在冲调咖啡时,酸度的表现是很重要的,在良好的条件及技巧下,可发展出酸度清爽的特殊口味,是高级咖啡必备的条件。

咖啡的酸味是形容一种活泼、明亮的风味表现,这个词有点类似于葡萄酒品评中的形容方式。假若咖啡豆缺乏了酸度,就等于失去了生命力,尝起来空洞乏味、毫无层次深度。酸度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像来自也门与肯亚的咖啡豆,其酸度特征就有着袭人的果香味以及类似红酒般的质感。

醇度【Body】:饮用咖啡后,舌头留有的口感。醇度的变化可分为清淡到如水到淡薄、中等、高等、脂状,甚至默写印尼的咖啡如糖浆般浓稠。

气味【Aroma】:咖啡调配完成后所散发出来的气息与香味。用来形容气味的词包括焦糖味、碳烤味、巧克力味、果香味、草味、麦芽味,等等。

苦味【Bitter】:苦是一种基本的味觉,感觉区分布在舌根部分。深度烘焙的苦味是刻意营造出来的,但常见的苦味发生原因,是咖啡粉用量过多,而水太少。

清淡【Bland】:生长在低地的咖啡,口感通常相当清淡、无味。咖啡粉分量不足、而水太多的咖啡,也会造成同样的清淡效果。

咖啡与水的比例是多少?


咖啡是常见的一种饮品,非常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尤其是办公室一族,适当的喝咖啡不仅可以提神醒脑,还可以让人精神愉悦,大家平时喝的咖啡大多数都是速溶咖啡,速溶咖啡在冲调的时候咖啡和水通常是由比例的,即使去咖啡馆喝咖啡,咖啡馆里的咖啡在冲调的时候也是有比例的,那咖啡与水的比例是多少呢?

咖啡与水的比例

1.咖啡粉与水的比例:一般购买滤杯时都会附咖啡匙,一平匙大约8g。手冲咖啡喝淡一点的优点是可以将新鲜咖啡豆风味的层次拉开,咖啡粉与水的比例大约是1g的咖啡粉对10c.c.的水,因此一杯150c.c.的咖啡约使用两平匙的咖啡粉。

2.可以将重点放在不要使水柱断掉,以及下座的咖啡是否冲到目标的量,初学者大多会因过度注意绕圈而没注意到水量,使得咖啡冲得太淡。

3.水柱:壶中的水会因为绕圈所产生的惯性而有很大的晃动,使得出水忽大忽小。

4.绕圈:手冲绕圈的目的如同搅拌一样,水柱的来回绕圈便是对表面的咖啡粉做搅拌的动作。在绕圈时,可看到被水冲过的咖啡粉颜色与其他不同,只要看颜色逐步把粉层均匀冲到即可。

5.出水口的高度:出水口距离粉层越高会对粉层冲击越大。

6.浸泡时间:水柱大小、咖啡粉的粗细、滤杯的孔目均会影响咖啡流出的速度。

注入热水时的速度及方式也会影响萃取时间

在冲煮过程当中,注入的水流大小及注入方式也会影响咖啡的萃取度,因此要尽量控制水量及水温等一些不确定因素,才能减少咖啡味道的改变。

以手冲壶的冲煮方式为例,每次冲煮的水量要保持一定,注水姿势也尽量一致,并注意注水位置不要过高,容易搀入空气,与咖啡黺的表面距离约为3~4厘米,水流接触到咖啡表时要尽量保持圆形,由外而内,由内而外重覆冲煮动作,接著充份闷蒸,就能冲煮出香醇高品质的咖啡了。

咖啡粉的份量与水的比例

每杯以15公克的研磨粉去冲煮,大约可煮出一杯约150c.c.的咖啡。换句话说,一杯150c.c.的咖啡,需使用15公克的咖啡粉去冲煮。espresso机器,每杯的比例为7-9公克细磨的咖啡粉及30~40c.c.的水量。

定量的观念

用标准的咖啡量具。2汤匙研磨咖啡配160克的水;用量可以根据个人的口味和经验来调整。

水质也很重要

用新鲜的水。某些地区可能要用过滤的或瓶装的水,避免使用没有过滤的水。若使用净水器与装活性碳的过滤器,也能够避免水中的杂质及气味。所以,只要使用品质好又新鲜的咖啡,家中随手可得的自来水一样也能泡出香醇可口的咖啡。

燕窝和水的比例


很多病人想要快速恢复身体健康就会经常吃一些有营养的补品,燕窝就是其中一种。燕窝的味道很好,而且还可以放入其他同类效果的食材共同熬制。在熬制燕窝之前,首先要将燕窝进行泡发。泡发燕窝其实并不复杂,只是应该注意燕窝以及水的比例。那么,燕窝和水的比例到底应该是多少呢?

关于泡发的检验方法,一般有下面三个要点:

1、燕丝会完全散开

2、用手捏动,燕丝完全软化

3、燕丝容易撕开

而关于炖煮方面呢,则可以通过这三个要点来判断:

1、燕丝完全透明

2、燕丝与水完全融合

3、燕丝没有化水

当然刚刚接触燕窝的时候总是容易在炖煮环节上出错,下面也来跟大家分享一下炖煮燕窝的两点小技巧:

1、把握火候

火候过大可能会出现燕窝化水的结果,所以我们一般的炉灶来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来炖煮燕窝:一开始用大火,在锅内能听到咕嘟的声音的时候呢,转为最小火,再继续炖煮半个小时左右就刚好能够吃到口感最好的燕窝。

2、水量要合适

一般来说,太多的水分反而会影响燕窝和水的融合,小傅通过自己的反复试验,终于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比例:咱们一顿燕窝的量大概是3-5克,搭配90-120毫升的水是刚刚好的。

掌握上面这些小技巧的话,应该炖煮燕窝就不会有什么大大问题了,多少理论知识都比不上实践,快动起来吧~

燕窝的吃法有很多种,

1 燕窝炖鸡

病后贫血,养阴补阳.

材料:紫燕燕窝半两,去皮鸡半支,龙眼肉三钱,姜两片,水四碗。

制法:将以上材料隔水炖三小时,食时加盐。

2 椰汁燕窝炖冰糖

滋阴,润肺,养颜。

材料:紫燕燕窝半两,鲜奶一碗,椰汁两汤匙,冰糖适量,水三碗。

制法:将燕窝,冰糖,水一起炖,起锅前十五分钟,将鲜奶,椰汁倒入。再炖十五分钟即可。

3 燕窝炖蜜枣

润肺,止咳。

材料:紫燕燕窝半两,杏仁五钱,沙参三钱,金丝蜜枣十枚水四碗,冰糖适量。

制法:将以上材料炖一至三小时即成。

米粉和水的比例


米粉是宝宝常见的一种辅食,一般情况下,宝宝在六个月的时候,家长就需要给宝宝添加辅食了,通常最开始是给宝宝添加米粉,米粉中营养不仅丰富,而且还特别容易消化,对于宝宝来说是很好的辅食,木粉在冲调的时候,也是很方便的,用水就可以直接冲调了,米粉和水的比例是多少呢?

米粉和水的比例是多少呢?

米粉和水的比例没有确切的数据,完全是根据小宝宝的月份与适应能力的。宝宝刚开始接触米粉时,可以冲调得稀一点,慢慢地可以冲调得稠一些。

冲调米粉的水温太高,米粉中的营养容易流失;水温太低,米粉不溶解,混杂在一起会结块,小宝宝吃了会消化不良。比较合适的水温是七八十摄氏度,一般家庭使用的饮水机里的热水,泡米粉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注意,妈妈不必把冲调的米粉再烧煮,否则米粉面的水溶性营养物质容易被破坏。冲调米粉的合适水温是70℃~80℃。

食用米粉的注意事项

婴儿在初生阶段,最需要的是蛋白质,米粉中含有的蛋白质含量较少,不能满足婴儿生长发育的全部需要,因此婴儿在1岁以内还是应该以配方奶粉为主。如只用米粉类食物代替乳类喂养,会出现蛋白质缺乏症。具体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影响婴儿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和肌肉成长,而且抵抗力低下,免疫球蛋白不足,容易生病。

同时,胰淀粉酶要在婴儿6个月左右才达到成人水平,所以6个月之内的婴儿不应加米粉类食品,否则容易造成宝宝消化不良。6个月以后适当喂些米粉类食品,但不能只用米粉喂养,即使与牛奶混合喂养也应以牛奶为主,米粉为辅。

此外宝宝的成长,每一阶段可以适用不同口味的米粉。如在添加米粉的初期,细腻,润滑、容易消化的单一谷类食物,能帮助宝宝成功迈出转奶第一步。而随着宝宝的成长,可以选择给宝宝尝试新的口味,让宝宝体验口味多样的成长乐趣,此时米粉的什锦水果营养米粉和菠菜营养米粉就是不错的选择。当然,当宝宝牙齿和咀嚼能力越强时,还可以尝西红柿牛肉营养米粉、燕麦营养米粉等更多口感和质地的米粉。

稀饭水和米的比例_煮稀饭水和米的比例


对于煮稀饭来说还是有很多的问题需要去注意的,只有这样才可以煮出来最好吃的稀饭,最重要的就是稀饭当中关于水和米的比例,如果是比例不对的话就容易引起口感上的问题,而且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口感在稀饭里面加入一些自己比较爱吃的东西,这样也可以增加食欲的,让稀饭的味道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一些。

做法:首先将益智仁研成粉末,将粳米淘洗干净放入砂锅中,加入清水,先用大火煮沸,再转用小火熬成粥品。加入益智仁粉末及调味品,稍煮片刻即可。

功效:适合于肾虚、腹中冷痛等症状。

冰糖粳米粥

原料:粳米100克,牛奶250毫升,冰糖适量。

制作方法:

首先,往砂锅中倒入适量的水,用大火把水烧开。在等待水开的时间里,用清水将粳米淘洗干净。几分钟后等水开了,再把淘洗干净的粳米下锅,继续用大火烧开。等粥沸腾时改成小火,慢慢再熬约1小时左右。等粥已经粘稠快要熬好时加入牛奶,注意,牛奶一定不能过早的加入,否则会破坏营养成分。加入牛奶后搅伴均匀,再稍微煮上几分钟,使奶粥交融就可以出锅了。最后根据个人需要撒上冰糖调服。

1 粳米下锅,用大火烧开,小火熬1小时

2 粥已经粘稠快要熬好时加入牛奶,搅拌均匀

3 出锅盛碗,加入冰糖。

枣皮粳米粥  取大枣30克,粳米50克,冰糖适量。先将枣皮洗净,去核,与粳米同入沙锅煮粥,待粥熟时,加入适量冰糖即成,每天1次。

功具润肺止咳,养心安神。适用于肺阴不足、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虚烦失眠、神志恍惚者。

枸杞粳米粥

主料:粳米100克

辅料:菟丝子20克,枸杞子20克

调料:白砂糖15克教您枸杞粳米粥怎么做,如何做枸杞粳米粥才好吃

1. 将粳米淘洗干净,用冷水浸泡半小时,捞出,沥干水分。

2. 枸杞用温水泡至回软。

3. 菟丝子洗净后捣碎,加水煮,煮滚后去渣取汁备用。

4. 将枸杞、粳米加入菟丝子汁中,先用旺火煮沸,再改用小火熬煮,煮至粳米熟软,加入白糖调味,稍煮片刻即成。

营养价值

粳米粥最上一层粥油能够补液填精,对滋养人体的阴液和肾精大有裨益,最适宜病人、产妇和老人。粳米具有健脾胃、补中气、养阴生津、除烦止渴、固肠止泻等作用,可用于脾胃虚弱、烦渴、营养不良、病后体弱等病症,但糖尿病患者应注意不宜多食。

感谢阅读养生路上网饮食养生频道的《咖啡粉和水的比例》一文,本文由我们优质撰写和整理而成,希望在您养生路上能帮上忙,也同时希望您继续阅读我们为您精心准备的“男性养生咖啡”专题。

咖啡粉和水的比例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