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四季养生 > 端午节老人养生 > 导航 > 端午节的养生

端午节的养生

2019-10-12

盘点浙江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老人养生。

“静能养生,静能开悟,静能生慧,静能明道。心静则清,心清则明,心明则灵,心灵则聪慧清醒。”随着社会观念的更新,养生的理念也在不断刷新,很多人生活的不幸,源于没有注意平日的养生。面对四季养生纷繁的话题,我们如何正确认识呢?下面是由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盘点浙江端午节的习俗”,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导读:说到浙江端午节的习俗,很多人都不是很了解,其实除了吃粽子、插艾叶、挂菖蒲等这些大众化的习俗,浙江端午节的习俗有很多与别的地区不同,下面小编为您介绍。

浙江端午节的习俗

1、吃粽子

浙江嘉兴粽子历史悠久,闻名华夏,作为一种民俗食品,粽子在嘉兴一带流播的历史,至迟可以追溯到明代。嘉兴粽子为长方形,有鲜肉、豆沙、八宝、鸡肉粽等品种。嘉兴粽子当推五芳斋为最,素有江南粽子大王之称。

它的粽子从选料、制作到烹煮都有独到之处。米要上等白糯米,肉从猪后腿精选,粽子煮熟后,肥肉的油渗入米内。

2、吃面食

淳安很多地方除了吃粽子,更多的地方是吃包子馒头类的面食,究其原委,上了年纪的人会告诉你,那是因为端午时节,正是当地小麦成熟之际,以往条件不好,孩子又多,所以赶上端午,用麦粉做包子馒头是最好的了,而且也只有端午才吃得到。

有些地方吃鸡蛋、杀鸡、杀鸭也是趁过节之际吃得好一些,吃些平常难得吃到的东西。

3、送扇子

端午节又称女儿节,过去在宁波民间,凡新出嫁的姑娘,端午那天要带着端午担回到娘家来避一下,离开时要带上父母送的扇子,俗称送扇子。如宁海等地丈母娘要给女婿回送衣料、手巾、芭蕉扇。寓意一扇解千愁。

可见,扇子承载着一种美好的愿望和祝福。扇子按性别分出等级,送女儿、婆母、姑嫂的,多是制作精致的细芭蕉扇;送公公、大伯则赠以大芭焦扇;送小叔、婿弟则一把折纸扇就够了。

4、插艾叶、挂菖蒲

老宁波一到端午就要到附近田野采艾蒿,到河塘拔菖蒲,扎成艾束菖蒲剑,挂在自家门楣及窗户上。中午要烧苍术,让中草药的清香气味持续均匀地飘浮在每个角落,俗称蒲剑斩千妖,艾旗招百福,目的是祈求合家平安。

有的还在艾旗下面挂一个大蒜头,艾叶、菖蒲、蒜头被称为端午三友,蒜头象征武器铜锤,与蒲剑、艾旗相配合,攘毒防病、斩妖驱魔、镇宅辟邪。还有一种很土的驱虫方法就是在家家户户的屋前屋后撒石灰,这个撒石灰时,嘴里还得念念有词。

5、衣丝、龙舟竞渡

桐卢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医家则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与其他地方不同,嘉兴端午主要是为了纪念伍子胥,民间有五月五日,时迎伍君的说法,而源远流长的嘉兴端午龙舟竞渡,相传也是源于春秋时期纪念伍子胥的活动。

浙江端午节还有很多有趣的习俗,相信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下面小编继续为您介绍。

6、吃五黄六白

宁波老话讲,忙做忙,勿要忘记五月黄。以前端午节,老底子宁波人都吃五黄六白来过节。

五黄,是指五样黄色的食物:黄瓜,蛋黄、黄鱼、黄鳝、黄蛤。有时候也用雄黄酒代替其中的一样。各地版本不同,但大致上是一样的。六白,是六样白色的食物:茭白、小白菜、豆腐、白条鱼、白斩鸡、白切肉。老一辈的人说,吃了五黄六白,可以辟邪祈福。

7、吃大蒜蛋、蜘蛛煨蛋

吃大蒜蛋是河南、浙江等地端午节的习俗,每年端午节这天,家里的主妇起得特别早,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还在煮大蒜和鸡蛋时放几片艾叶。据说端午节早餐食大蒜、鸡蛋、烙油馍可避五毒,有益身体健康。

在桐乡石门一带的传统端午节俗中,有吃蜘蛛煨蛋的习俗。丰子恺先生的《端阳忆旧》就十分具体地记载了这一习俗:买许多鸡蛋来,在每个的顶上敲一个小洞,放进一只蜘蛛去,用纸把洞封好,把蛋放在打蚊烟得火炉里煨。煨熟了,打开蛋来,取去蜘蛛的尸体,把蛋给孩子们吃。据说,吃煨蛋可以驱毒,吃了之后夏天不生痱子和疥疮。

8、挂香包,穿新衣

淳安当地还有一习俗,就是长辈们在端午节还要给孩子们买新衣穿。这里的长辈一般是指外婆,让孩子跟过大年一样,同时还会送孩子们一些自己绣的小香包,香包里有十多种驱邪驱蚊的中药材。

还有一些地方,也同样有送孩子们香包的习俗,但不同的是香包的做法,有些地方是绣,有些地方却是用编的,即用包粽子用的棕树叶,撕成细条,然后编成一个香囊状,远看有点像蜂窝,再在里面装几种驱虫驱蚊的中药材,自制的绿色香囊就成功了。但因为制作这个费时费力,所以现在很少有人会做了。

9、画端午老虎

描端午老虎是旧时宁波人过端午一个非常重要的习俗。至于为何要描端午老虎,是因为人们想用百兽之王的老虎来镇住蛇、蜈蚣、蜥蜴、蜘蛛、蝎子这五毒。在这一天,大人会用雄黄在孩子的额上写上虎头上的王字,也有的给孩子穿虎纹的衣服,缝制布虎和老虎枕头。

也有将端午老虎印在约四五寸见方的纸上,绘有虎和孩子,有李存孝七岁打虎、杨香虎下救父等故事图,虎、孩姿态各异,小孩子将黑色版画端午老虎纸填上各种颜色,就是描端午老虎,描好后贴在门或墙上,说是可辟邪。

10、吃蜒蚰螺、戴五色手绳

蜒蚰螺就是蜗牛,旧时宁波有端午节吃蜒蚰螺的习俗。据说,在端午日午时前(尤以午时为佳)捉到的蜒蚰螺炖蛋吃,具体做法是将蛋钻个小孔,把蜗牛肉塞进蛋内,封口后清炖,说是吃后可清凉解毒。

在端午节这天,宁波人给小孩手臂系上五色手绳,叫健绳,待以后弃绳时,要粘上糯米饭,抛至屋瓦上让飞鸟含去(粘去),这样孩子就可以无病无痛、长命百岁了。

此外,浙江有特色的端午习俗还有许多,如毛脚女婿挑端午担上门;制作各种色彩的香袋驱邪;药店对端午光顾的顾客免费赠送雄黄、香料粉等物品。

相关推荐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的习俗

1、端午节的习俗

吃粽子。全国人民都有一个共同的习俗,就是要在端午节吃粽子,这个习俗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古代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角黍是因粽子的形状有棱有角,内包有糯米而得名;筒粽是因最初的粽子用竹筒贮米烧煮而成。煮鸡蛋。在胶东地区,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一样不可。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2、端午节的简介

端午从字面上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风土记》里说:“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个五日,头一个五日就是“端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

3、端午节的文化影响

中国大陆南方地区端午节习俗保存较完善,也较北方地区气氛浓厚,各地纷纷举办各种规模的赛龙舟活动,家庭也都包粽子全家同吃,虽然不一定代表端午节本身的纪念屈原的意义,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都不知道它代表的含义。但这种习俗一直保留着。自2008年开始,端午节在中国大陆地区也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

端午节前后的养生

1、端午节前后的。芒种时节,雨量增多,气温升高,天气异常湿热。我国端午节多在此节令之中,民间有“未食端午粽,破裘不可送”的说法。此话告诉人们,端午节没过,御寒的衣服不要收起,以免受寒。在我国长江以南有谚语:“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牵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短短几句话反应了夏天人们的通病——懒散。其原因是夏季气温升高,空气的湿度增加,汗液无法通畅地发散出来。所以,暑令湿胜必多兼外感,使人感到四肢困倦,萎靡不振。

2、芒种的养生重点:在精神上应保持轻松、愉快的状态,使机体得以宣畅;起居方面,要晚睡早起,适当地接受阳光照射(避开直射,注意防暑),以顺应阳气的充盛,利于气血的运行,振奋精神。夏日昼长夜短,中午小憩可助恢复疲劳。芒种过后,午时天热,人易汗出,衣衫要勤洗勤换。为避免中暑,芒种后要常洗澡,这样可使皮肤疏松,“阳热”易于发泄。

端午养生的注意事项

1、吃粽子搭配醋、茶、豆浆和乌梅汤。端午佳节粽飘香,总是让人垂涎三尺食指大动,但对于患有慢性病或是爱美想减重的民众而言,可得小心粽子惊人的热量!营养师表示,粽子的热量大多偏高,以一颗裹蒸粽为例,热量就约有1000大卡,成年女性吃了半个裹蒸粽就相当于摄取了一天1/3的热量,加上内馅多为胆固醇较高的食材,对于部分慢性病患者更应该酌量摄取。

2、夜卧早起、穿衣简单凉爽。端午节前后如何才能养阳呢?《黄帝内经》告诉我们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夜卧早起”与春天的养生原则是一样的,但是相对于春天来说,此时日照时间更长,白昼时间更长,所以睡觉应更晚一些,早上起得更早一些。当然也不能太晚,如果超过11点还不睡,那就不好了。最好是在十点半以前就寝。如果感到困的话,中午可以补个觉。

东北端午节的习俗大盘点


导读:东北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东北人过端午节有很多有趣的习俗,除了大家都知道的吃粽子外,还要吃茶叶蛋、打糕,有克仗斗石、踏青等活动。下面小编为您介绍东北端午节的习俗。

东北端午节的习俗

1、吃粽子

端午节吃的习俗中,排在首位的便是粽子。南北方粽子口味虽不同,可表达的内容却是相同的,吃粽子除了古代的祭祀意义外,现今,已变成了南、北方口味的pK,美食的意味更加浓重。

黄米小枣粽子是东北传统的粽子,粽子主料为糯米,糯米难于消化,一次不宜食用过多。特别是老人和儿童,以及心血管病、胃肠道病、糖尿病患者更要少吃。吃粽子最好搭配蔬菜和水果,以增加纤维质的摄取,使营养更加均衡。

2、吃茶叶蛋

除了吃粽子之外,还要吃茶叶蛋。蛋有鸡蛋、茶叶蛋、鹅蛋、咸鸭蛋等。最初的关于端午节吃蛋的习俗,应该就是为了躲避重午的瘟疫,在这个接近夏至的节日里,阳气高涨至正端,阴气初施,阳气隆盛,天地气交,补充蛋白质就是最当务的要事了。在东北地区,每到端午节,人们都会煮茶叶蛋吃。

端午早晨,东北一带是由长者将煮熟的鸡鸭鹅蛋放在儿童的肚皮上滚动,然后剥皮让儿童吃下,据说这样做可免去儿童的肚子疼,实则为节日的一种嬉儿游戏。其它地区均以煮食为主,据说原为投入河水中饲喂鱼虾而拯救屈原,后演化为煮食纪念。

3、克仗斗石

辽宁省阜新和黑山地区庆祝端午节的方式非常特别,至今保留着克仗斗石的传统。克仗斗石是由两村相互掷石为戏的传统斗石活动,原本是村庄内部的娱乐活动,后来逐渐发展为人们端午节的一项重要习俗。

端午节这天清晨,两个村子的十二三岁的小孩子,站在山丘上互相叫阵,并朝对方扔石头;再过一会儿到了上午,由岁数较大的长者出面叫阵,一边叫阵一边继续互扔石头;11时左右,各方回家吃午饭。等到午后两点钟,克仗斗石正式开始,这时候,种地的也不种了,小商小贩也不卖货了,家家户户关上门窗,跑到山丘上去看热闹,每个人都是兴冲冲的。双方互掷石子,在这一天,被石子打伤、打残都不能报官、不索赔、不怨恨。

4、吃打糕

在我国朝鲜族人较为集中的地方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端午节是朝鲜族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但端午节朝鲜族人主要是吃打糕。

打糕就是用专门的打糕锤在配套的木槽或石槽中捶打出来的食品,原料主要是蒸熟的糯米或粘黄米。除了吃打糕外,端午节这天朝鲜族还有传统的体育活动,如荡秋千、跳跳板和摔跤等。姑娘们荡秋千,小伙子们则进行摔跤比赛,非常热闹。

5、饮酒

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饮用和喷洒雄黄酒就是端午节的一种传统民俗。谚语道:五月五,雄黄烧酒过端午。因为古时的人们迷信端午节也就是农历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是毒气最重的一天,所以,在这天,人们会将采来的蒲草根切细、晒干,拌上少许雄黄,浸泡白酒加以饮用,认为这有驱蛇辟邪之效。

而对于年龄太小、不适合喝酒的孩子,大人就将少量雄黄酒涂抹到孩子的脸颊、耳鼻等部位,用以消灾祛病。但现代科学证明,喝雄黄酒对身体有害,所以不喝为好。

东北端午节的习俗还有很多,下面小编一一为您盘点。

6、踏青

在黑龙江地区过端午节,一般都是清早要出门去郊外,野地或公园等地方散步,叫做踏青。折一些树枝或买些艾草回来,系上各种颜色的葫芦挂在门沿和窗户上。

踏青的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李淖在《秦中岁时记》中曾有记载:上巳(农历三月初三),赐宴曲江,都人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履。

7、挂纸葫芦

早晨,在自家的门楣上挂上葫芦,象征家族人丁兴旺。另外,家里还可以挂上用五彩线和布条做的辣椒、簸箕、扫帚等,这些东西都是寓意吉祥,赶走五毒,扫除瘟疫的意思。

民间挂纸葫芦还有一段故事来历:据说唐朝起义军首领黄巢曾得到一位老太太的帮助。黄巢临走时对老太太说:日后兵荒马乱时,你就做个五彩纸葫芦挂在门上,我就能搭救你。后来恰巧是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黄巢率大军攻进长安,老太太和她的邻居挂上了彩纸葫芦,都得到了起义军的保护,这段传奇一直流传至今。

8、系五彩绳

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五色线只能在夏季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

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9、插艾蒿

相传西周时每逢五月初五,人们便在门户上插挂艾叶(也称艾蒿)和菖蒲,意为攘毒气、避邪气。此习俗历代相传,至今本溪地区的人们仍沿习这一习俗。

五月初五日,居住在本溪的汉、满、回、朝鲜族等民族,都在清晨太阳未出时,家家房檐遍插艾蒿,门楣插桃树枝,枝上系以黄布缝制的小猴子和青麻捆扎的小扫帚。儿童的手腕、脚腕和颈上都结双五色线。男男女女多早起,结伴去山野、河边,趟露水,用长流水洗脸,拔艾蒿盘顶头上,俗谓免灾祛病。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的到来也带来的各种不同区域的端午节的习俗,其实无论是哪一个地方的端午节都是有着一些共同的习俗的,这些都是属于传统的习俗从很久之前就早已开始流传的,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在平时生活中端午节的时候有哪些习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1、吃粽子

关于端午节的话很多人肯定第一步能够想到的就是食用粽子,因为端午节吃粽子的话早在很久之前就已经有了记载了,所以端午节食用粽子的话肯定是属于一种传统的习俗的,而且关于端午节食用粽子的话我们都知道一些传说是为了纪念我们的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来的,所以在生活中端午节食用粽子的话肯定是属于一种传统的习俗的。

2.赛龙舟

端午节的时候赛龙舟也是属于一种传统的习俗的,在战国时期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流行的了,端午节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将船包装成为龙的样子进行一些竞技项目,既可以起到很好的娱乐的作用也可以起到很好的娱乐的作用,而且早在很久之前划龙舟就已经被载入了体育竞技比赛中的一种,所以在平时生活中的话是可以在端午节的时候进行划龙舟。

3.雄黄酒

端午节的时候饮雄黄酒也是属于一种特色的习俗的,因为端午节前后是属于天气较为的炎热的时候,这个时候的一些虫子和空气质量的话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的,所以很多人在端午的时候饮雄黄酒也是为了可以起到祛除蚊虫的作用,而且在古时古人饮雄黄酒是为了驱邪避祸的作用的。

关于端午节的习俗的话其实也是有着多种的,因为可能根据一些地方区域进行区分的话还会有这各种不同的习俗,但是一些流传已久的传统的习俗的话可能就是食用粽子划龙舟还有就是饮雄黄酒之类的了,所以在生活中端午节的时候可以尝试着进行这几个项目来庆祝端午节的到来,也可以很好的去烘托端午节的气氛,所以在平时生活中的话是需要注意的。


揭秘潮汕端午节的习俗


导读:潮汕端午节习俗多,而且有很多习俗与众不同,下面小编为您介绍潮汕端午节习俗,想要知道潮汕人是怎么过端午节的,不妨来看看这潮汕端午节习俗吧!

潮汕端午节习俗

潮汕过端午节可引用一首诗来概括家家插艾望消灾,欲食粽球兴满怀。更喜龙舟竞渡处,锣频鼓急桨花开。端午节有不少习俗,如忌拜祖先、赛龙舟、吃粽子、吃栀粽、插艾浴(喝)药汤,吃真珠花菜煮猪血汤等。下面小编为您介绍。

1、赛龙舟

潮汕有韩江、榕江、练江三条主要河流,支流河溪交错,水流平缓,是赛龙舟的黄金水域。端午节期间潮汕人赛的龙舟一般有三种,一种是大型龙舟,长2030米,宽1.41.6米,设2030对桨,周身彩绘鱼龙图案。另外两种是彩头船(饶平、南澳一带)和龙船仔。

有些地方(如澄海),人们在赛龙舟后,要饮龙舟水,吃龙舟饭,祷求平安健康。

2、插艾花浴(吃)药汤

潮汕端午节的另一主要习俗是插艾花浴(吃)药汤。这一天,各家各户门上要插艾(或有些地方是炙艾),艾虎形以辟邪秽,驱瘟辟邪。另外,这一天称作圣日,吃药最有效。

潮人早餐有吃五果汤的习俗。五果汤即莲子、玉米、白果、黄豆、怀山等煮成。异族家的婆婆端午节这一天一定要用艾水洗澡,去风湿等。

3、吃端午粽

潮汕人家,世代相沿,端午包粽,是祭吊屈原遗风之一。民间有句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的气象谚语,可见粽球已成为潮汕名小吃的历史悠长。

在潮汕地区,粽子内部除了猪肉和绿豆外,还会添加咸蛋黄和甜豆沙,有些人还会加入莲子等,在食用前淋上一层经稀释过的糖浆,撒上一些芝麻,让整个咸香的粽子带上一丝甜意,实为特别。

4、吃麦熟

据《潮州府志》载:大城所设正千户二员,副千户三员,百户十员,镇抚一百,旗军一千二百二十三员。这些人来自大江南北,也带来了包括饮食习俗在内的各种风俗。像每年清明节过后,当地便盛行吃一种叫麦熟的食物。饼是从清明节开始,做到端午节过。

麦熟的出现跟古时所城大量来自北方的驻兵有关。明朝的时候,当时就有部队驻扎在所城。麦熟的时候,大丰收,(当时军兵将)收成的麦碾成粉(制作面皮),就叫做麦熟。

5、吃栀粿

在潮汕地区,栀粿一年里仅有在端午节时才有销售。潮汕人家端午食栀粿,希望清热祛疫助消化。

制作栀粿需将采摘下的栀子洗净捣碎,浸泡滤渣成为黄色汁液,后与糯米浆搓匀,放入专用粿帕,装入蒸笼蒸熟。蒸熟后的栀粿呈棕黄色。放凉后食用,食用时不用刀切,而用纱线牵拉切成小片,蘸着白砂糖吃。

6、吃食真珠花菜

潮汕人有时还干脆将端午节称为漏屎(拉稀)节。在这时节,除了要服食圣甘枳和朴籽粿,还吃食真珠花菜(白花艾),用黄栀和蒲姜石灰制成的栀粿,或者用凉粉草做成的草粿等食物。

这个时节,有一种野菜,潮汕人叫叶下红,每年只有这端午节才最稚嫩,长辈说此菜有清肠胃热的功效。

7、吃圣甘枳

清明食叶,端午食药是一句流传广泛的潮汕饮食俗语。汕头当地的民俗是,清明时节要吃食朴子树叶,端午节则要吃食驱虫良药圣甘枳(使君子)。

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端午节是驱毒圣日,吃了药能立即见效,且效果显着,非这一天吃效果不大。记得小时候在端午节这天家长会用圣甘枳(使君子)炒鸡蛋给小孩吃,轻松驱蛔虫。

8、悬插五瑞

潮汕人家,端午相沿要在门楣、门环以至屋檐下,悬挂一束束用红头绳系扎着的艾草、菖蒲、榴花、蒜头、龙船花共合为五种称五瑞。旧俗传为合五以招屈原之魂,其实,古代潮人先贤是针对恶月瘟疫猖獗而采取的防疫保健措施,意在驱瘟辟邪。

澄海旧县志就载有:端午门上插艾,用艾叶和榴花(页)簪在头发上,可辟邪。

天津端午节习俗大揭秘


导读:你了解天津端午节习俗吗?除了常见的吃粽子、赛龙舟的端午习俗外,天津端午节习俗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如食五毒饼、戴搭拉、用九子盘堆角黍等,很多人都没见识过,下面小编为您介绍。

天津端午节习俗

旧时天津人过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赛龙舟外,还有插蒿子秆、食五毒饼、佩戴褡裢等民俗。下面小编为您介绍天津端午节习俗。

1、避五毒

从时令上讲五月正值仲夏,因此津京地区习惯把端午节称为五月节。仲夏开始,蛇、蝎、蜈蚣、壁虎、蛤蟆五种毒物开始出现,蚊蝇等害虫开始滋生,容易蜇咬人传播疫病,因而从古时起,人们就开始把端午节视为卫生日。端午节搞卫生,不仅是要打扫庭院、清除卫生死角,更留下了避瘟习俗。

2、插艾草

天津传统的端午民俗中,趋福避邪的内容比较多,插艾草是重要一项,天津人叫蒿子。艾有香气,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所谓门悬艾叶菖蒲,就是指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或悬于堂中。除此之外,天津市民还有洒扫庭除的习俗。

3、食五毒饼

老天津卫曾经有一项端午民俗,即食五毒饼,目前几乎绝迹。五毒饼是用模子刻好后蒸烤出来的。模子形状不一,里面刻有五毒图案。五毒饼也曾是端午节走亲访友互相馈赠的常见礼物。

4、用九子盘堆角黍

所谓九子盘,又称攒盘,始于明万历晚期,流行于清代民国,它是古人为婚丧嫁娶或重要节日款待宾客的一种实用器物。到了端午节,天津人常用九子攒盘来摆放粽子,即角黍。粽子最早用菰叶即茭白叶包成牛角形,所以又称角黍。天津市民多以艾叶包制粽子,在江米中放上豆沙、枣子等馅料,蒸煮熟以后再蘸白糖食用。

5、佩香囊

端午节也称浴兰节,除了吃粽子,佩香囊也是一项端午习俗。中药香囊具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是将具有芳香开窍效用的中草药如苍术、藿香、吴茱萸、艾叶、肉桂、砂仁、白芷等制成药末,装在特制的布袋中,佩戴在胸前、腰际、脐中等处,也可以挂在车里、家里。我国民间自古就有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的说法。

6、额间抹雄黄

端午节时,人们还有喝雄黄酒的习俗。古人认为雄黄善能杀百毒、避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由于小孩不便饮用雄黄酒抹七窍,所以,在端午节这天,人们就用雄黄酒涂在小孩儿的耳、鼻、额头、手、足等处,并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

7、戴搭拉

戴搭拉,给孩子求吉利。天津人除在大门上插艾草防虫外,还讲究为孩子佩长命缕,也就是老人们口中的老虎褡拉,这种布艺制品用五色丝线缝制,内部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等辛香草药填充,在夏日可起到驱虫避瘟作用。

8、用柳叶水洗脸

在静海,端午节还有用柳叶水洗脸、洗眼,寓意明目祈福身体健康的习俗。

上面小编为您介绍了天津端午节习俗,这些习俗有趣又养生,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端午节试一下这些习俗。

盘点浙江端午节的习俗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