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四季养生 > 六月养生 > 导航 > 六月养生

北京六月六的习俗:洗浴、晒物、洗象

六月养生。

“活动有方,五脏自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更好注重养生,要作生活的主人,我们必须注意养生。正确有效的四季养生是如何进行的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北京六月六的习俗:洗浴、晒物、洗象,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导读:到了农历六月六,民间习俗多,那么北京六月六的习俗,你了解吗?洗浴、晒物、洗象、晒经、赏荷这些北京六月六的习俗,你听说过吗?下面小编为你具体介绍。

北京六月六的习俗

农历六月初六,老北京有很多民俗:洗浴、晒物、洗象、晒经、赏荷、看谷秀等。下面小编为你详细介绍北京六月六的习俗。

1、看谷秀

过去有这样一段民谣:知了叫,河水响,你看庄稼长不长。这时节气温高,光照足,雨水充沛,秋庄稼长势正旺,春茬谷子、黍子等作物已开始抽穗,于是就有了辈辈相传的习俗:六月六,看谷秀(抽穗),揭开包子一包肉。

意思是六月六这天晌午,家家户户都要吃一顿肉包子,祈望秋收前风调雨顺,秋收时五谷丰登。

2、晒伏

六月六相传这是龙宫晒龙袍的日子。民谚有云:六月六,人晒衣裳龙晒袍,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红绿就是指五颜六色的各样衣服。因为这一天,差不多是在小暑的前夕,为一年中气温最高,日照时间最长,阳关辐射最强的日子,所以家家户户多会不约而同的选择这一天晒伏,就是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阳光的暴晒,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

民间的轿铺、估衣铺、皮货铺、旧书铺、字画店、药店以及林林总总的各类商店,都要晾晒各种商品。城市和农村的黎民百姓要晒衣服、被褥。清代的北京居民,都在六月初六日那天翻箱倒柜,拿出衣物、鞋帽、被褥晾晒。因此,有的地叫晒衣节或晒伏。

3、晒经

农历六月初六,是佛教传统的晒经节,亦称翻经节。传说玄奘西天取经时,于六月初六不慎将经书落入水中,捞起后将经书散于石上晒干,使经书得以完好带回。

后来寺庵僧尼集信众,于每年六月初六日把收藏的经卷拿出来翻晒,以利经卷保存。另晒经有取晒经度众生,功德大无穷之意。

4、洗象

元明清定都北京,周边的暹罗、掸国、安南每年都要带大象进奉。乾隆时期大象最多达三十多头,驯象师多达百人。象房当时就设在宣武门内西侧城墙根一带,据说旧址即现在的宣武门新华社大院处,至今留有象来街、象房胡同的美名。明清时期,六月初六,都要举行洗象仪式。

在这一天,驯象师要打着旗、敲着鼓,引着大象出宣武门,到城南墙根的护城河中让象洗澡。当天也会临时设有很多茶棚、小吃摊,如同赶庙会一般,观者如潮。为了观看洗象活动,有钱的人家会提早占据附近酒肆茶楼的好位置,以一饱眼福。

5、赏荷

六月初六,老北京还有郊游和赏荷的民俗。为了防热消暑,文人墨客常到有庙宇有树荫之名胜地及长河、御河两岸、东便门外二闸等地野游。旧时的二闸是通惠河上第二道闸所在地,是老北京春夏之时百姓观景旅游的胜地。

六月正值荷花盛开,人们也常到什刹海边尝莲品藕。两岸柳垂成荫,水中荷花争艳,在此乘凉消闲吃冰食,别有韵味。

6、吃素食

同其他节气一样,六月六这天还有许多专门的食俗。从六月初六起,老北京街市上的中药铺和一些寺庙开始施舍冰水、绿豆汤和用中药制作成的暑汤。四合院的主妇们也在这一天开始自制大酱。

每到六月六,当天的饭食要吃素食,如炒韭菜、煎茄子和烙煎饼等。吃素食之俗除有清淡之意,是否还有深意,现在不得而知。

北京六月六的习俗很有趣,六月六若是个大晴天,可要把你的衣服拿出来晒一晒太阳哦。

相关阅读

六月六为什么要晒书


导读:六月六为什么要晒书?六月六又称晒书节,古时人们在这天晒书来防虫!那么六月六为什么要晒书,您知道由来吗?民间传说有几种说法,下面小编为你介绍。

六月六为什么要晒书?

六月六也称为晒书节。六月初六晒书,大概起自明代。清代书画家潘弈隽曾有一首六月六晒书诗:三伏乘朝爽,闲庭散旧编。如游千载上,与结半生缘。读喜年非耋,题惊岁又迁。呼儿勤检点,家世只青毡。写的就是六月初六他带领儿女晒书,边晒边翻看,感叹时光空流的情景。

六月六为什么要晒书?民间有几种说法。

相传朱彝尊在六月六日这天露着大肚皮晒太阳,正好被微服私访的康熙看见,康熙问他为何露着肚皮晒太阳,他说一肚皮的书派不上用场,快发霉了,所以要晒晒。康熙回宫后就招朱彝尊进宫,经过交谈,发现他果然满腹经纶,于是把撰修《明史》的重任交给了他。此后读书人都在这一天晒诗书字画,以示学问高深,系成晒书节。

晒书节还与佛教有关,相传唐僧从西天取经归来,途中经书掉进河里,他把经书捞出来晾晒,而这天正是六月初六。此后寺庙里就把六月六作为晒经书的日子,并称此日为晾经节。

晒书节来源于晒龙袍的说法在民间也很有市场。古谚云:六月六,家家晒龙袍。这故事依然和帝王有关。据说乾隆皇帝有一次在扬州巡行,不料天降一场雷阵雨。虽然很快就雨过天晴,云开日现,但皇帝的外衣已被淋湿。身为九五之尊,不便穿平民衣服,下属官僚就出主意说不妨将龙袍晒一晒吧。这天凑巧是六月初六,于是民间就将该日定为晒龙袍的日子。还有一种说法是,因这天龙王老爷要晒龙鳞,故而不施雨水,所以人间百姓正好逮机会晒东西。

有学者考证,最早的六月六日,名叫天贶(读况)节,贶,是赐赠的意思。此节起源于宋代。宋真宗赵恒是一个非常迷信神仙的皇帝,有一年的六月六日,他声称上天赐予他一部天书,并要天下的百姓相信他的胡言,乃钦定这天为天贶节。他还在泰山脚下的岱庙建造了一座恢宏的殿堂,名之为天贶殿。但此节毕竟行之不远,逐渐泯灭了,代之而起的是晒伏,讲究实用的老百姓,利用这一天的好太阳,晒衣服被褥,晒书籍字画。

其实,定六月六为晒书节,最终还是民间智慧和生活经验的一种凝结、体现。六月六,正值初夏,阳光充足但还不至于太过暴烈。此日晒书,既能起干燥收湿的作用,又可驱赶藏匿于书页间的书蠹。

但时至今日,阳光晒书其实并不可取。首先,现代出版技术已大大杜绝了书籍霉变、长虫的可能(古人制书,用的是糨糊。晚清、民国时印刷的书籍采用酸性纸,都易生虫)。

其次,保存书籍,也要根据不同的地域采取不同措施。南方多雨,书易发霉。所以遇晴好天气,掸掸灰,见见光,也无不可。北方气候干燥,不常翻的书以及加了函套的书,油墨相对挥发快,纸质会受损,所以最好平时就放在通风、防尘之所。要是天气下雨,可能还得特意开一下窗,让书籍适当接触水汽,以免纸页因太干而日渐松脆。

当然了,那些大型图书馆内配有专门的去湿机、中央空调,将藏书间内的各项指标控制在标准内:温度20℃左右,湿度在45%55%之间,灯光为白炽灯,窗帘要透光,杜绝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侵入。我们私人藏书者达不到这些标准,但也可以参照、学习,而并不一定非要去学古人,将书全部摊开在日头底下曝晒。

扬州六月六的八大习俗


导读:扬州六月六的习俗多样,晒红绿、接姑姑、系五色缕、吃饺子这些六月六习俗,你听过吗?下面小编为您介绍扬州六月六的习俗,这8大习俗很有趣哦!

扬州六月六的习俗

农历六月六,民间又称天贶节,扬州人对这一天情有独钟,给这一天赋予许多有趣的内容。下面小编为您介绍扬州六月六的习俗。

1、晒红绿

扬州旧有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的谚语。梅雨过后,扬州人家无不抓紧机会,利用强烈的日照,曝晒全家老小的棉衣、被褥和换季衣服,俗称为晒伏,又称为晒福。不仅是古代的皇宫在这天要晒銮驾,是凡士庶人家也要曝晒衣冠带履之类,同时还将容易被虫蛀咬的书籍、字画等都摊开来曝晒,以杀灭蠹虫,以防止霉烂。

民间又有家家晒龙袍的说法。说乾隆皇帝在扬州巡游的路上恰遭大雨,淋湿了外衣,又不好借百姓的衣服替换,只好等待雨过天晴,将湿衣晒干再穿,这一天正好是六月六,因而有晒龙袍之说。过去还有说法,就是晒的衣裳要在太阳落山前收回来,把热气散尽后收回折叠整齐了放好,还要塞进樟脑丸防霉防蛀,否则还会干霉。

2、翻经

梅雨季节里,经书也易发霉生蠹,寺院里就在每年的六月六日把经书翻开,摊在烈日下曝晒,僧众便把这天叫做翻经节。

旧时,有些信佛的妇女在这天主动地到寺庙里参与翻经念佛,她们翻经是另有所图的:据说女子一生到寺庙里参加十次翻经,来世就可以转为男身。顾禄《清嘉录》卷六即云:诸丛林各以藏经曝烈日中,僧人集村妪为翻经会。谓翻经十次,他生可转男身。

3、接姑娘回娘家歇夏

旧日,扬州地区有六月六接姑娘回娘家歇夏的风俗习惯。如属新婚,要在娘家歇一个月之久。到农历七月初七这天回婆家时,娘家还要为姑娘做两套衣服、一双袜子。现在多已改为买现成的,更为适意。不过,又为姑娘置一把扇子和一条毛巾,以便姑娘安然度过整个夏天。

六月六,带乖乖肉(扬州话中古音,肉音同六)。上人疼子女,把子女称为乖乖肉。这时候农村大忙结束,在人家做媳妇的都回到娘家来了,妈妈心疼姑娘,于是包饺子款待姑娘。在邗江洲上5个乡镇,也保留着这样一个风俗:六月六这天,出门的姑娘带上丈夫孩子回娘家吃饺子。

4、帮狗洗澡

跟六月六有关的习俗还有:有的人家在这一天给猫狗洗澡,俗语叫六月六,猫儿狗儿同洗浴。据说,猫狗在六月六这天洗了澡,就不生虼蚤了。

扬州民间素有六月六,狗瓷浴的说法。一般地说,狗是终年不下水的。但六月六这天让狗下水洗个澡,将身上的寄生虫冲洗干净,则可以享受一下过节的乐趣。对一些喜爱以狗为宠物的人来说,就更加能体味到乐趣了。

5、系五色缕

端午节这天,许多人家都为小孩子在手腕上系上五色缕,俗称百索子。但随着天气的转热,加之小孩子好动、易出汗,百索子自然就会惹脏了。不过扬州人有一句谚语,叫作六月六,百索子撂上屋。这句谚语便十分简便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到了六月六这天,按习俗要撂到屋顶上。这其中还有一个传说,扔上屋顶的百索子会被喜鹊衔去,等到农历七月初七的时候,搭成鹊桥,牛郎织女能够鹊桥相会。

6、凤仙花染指甲

六月六这一天,年轻女子用凤仙花加上明矾染指甲。具体做法是:七分花加三分叶子,加明矾和水烟丝,捣碎,用布包上,麻丝扎紧,一夜过来,指甲就红彤彤的。如果嫌颜色不够红,则包起来再染。

为什么这时候染指甲呢?过去在农村,一趟栽秧季节过后,妇女们的指甲苦得要秃掉一层。因为凤仙花有较强的养护指甲的功能,还能治疗灰指甲,所以,年轻妇女便趁闲染指甲;另外,过去的农村孩子夏天都是光着脚的,为了让光脚更漂亮,大人也会给女孩子手指甲和脚指甲用凤仙花染上。

7、吃饺子

旧时,扬州还有六月六吃饺子的习俗。六月初六,农村新麦子已经收好,夏收夏种基本结束。老扬州就利用这个闲暇,把新麦磨成面,包饺子吃,也算尝个新。

据说在这天吃了饺子,可以避免疰夏,不被蚊子叮咬。这天的饺子讲究多包点,不仅是六月六吃,还要晾起来吃上几天。但也有说法是,五月为毒月,为庆祝顺利度过毒月,要包饺子吃。

另外,扬州还有一个有趣的习俗:六月六,种红绿。扬州民间流传的这一谚语,旨在提醒农人每到农历六月六,开始种下红豆和绿豆。

六月六是什么节日 各地习俗大盘点


导读:六月六是什么节日?六月六是汉族和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各地叫法不一,有洗晒节、天贶节、晒谱节、洗澡节等名称。到底六月六是什么节日?有什么习俗?下面小编为您介绍。

六月六是什么节日?

六月六是我国汉族和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因各地区节日内容和起源不同,又有多种名称,有洗晒节、尝新节、晾经节、虫王节、姑姑节、天贶节等。布依族、侗族、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还有许多不同的叫法,甚至有称为小年的,可见其隆重程度。

下面小编为您介绍几种常见的六月六的叫法及习俗。

1、晒秋节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2、天贶节

北宋真宗时,诏定六月六日为天贶节(贶,即赐),谓此日乃神人降天书之日,并于岱庙修天贶殿。六月六为天贶节,寺院藏经阁在这一天要进行翻检暴晒,后来沿用到民间。百姓们认为六月六晒衣服、晒书籍、给家畜洗澡,能使衣服晒后不蛀,书籍晒后不霉,家畜洗后不生虱子。

3、晒谱节

农历六月初六,农村有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的习俗,同时是中国传统的晒谱节,我国民间流传着六月六,晒家谱的习俗。当天,有家谱人家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晒谱祭祖活动,一是为了团结宗亲,二是教育后人勿忘先祖,更深地了解自己的姓氏文化。

4、洗澡节

每年农历六月六这一天是水族的洗澡节,只有独山县温泉乡的居民有条件过。水族同胞从五六十里地外赶到温泉乡的温泉洗澡,多则上万,少则数千,热闹非凡。

5、晒红节

西向客家人仍保留着过六月六的习俗,并称之为晒红节。每年当天,凡嫁出的女儿都要回娘家团聚;各家各户拿出衣物、棉被、书籍曝晒,从此不再发霉;人们开展祭祀活动,祈求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6、禾苗节

桂东是种中稻地区,农历六月,正上禾苗生长的旺季,预防虫灾十分关键。所以,桂东的先人把六月六这一天当作禾苗节,世代相传,利用舞稻草龙、抓虫王、祭田神等形式来祈求消灾辟邪,五谷丰登。

7、姑姑节

中原一带称陆月陆为姑姑节。麦稍黄,妞看娘。每年收麦前,青黄不接的时候,闺女都会去看望母亲,麦收后老母亲则会带上新麦面食物到闺女家问问收成如何,倘若收成不好,老岳母就要为难女婿了。因此时为麦收后农闲期,故有六月六,走麦罢的说法。

六月六是什么节日?六月六,不同地区的习俗不一样,下面小编继续为您介绍六月六的传统习俗。

8、嫘祖节

在新郑始祖山上有座嫘祖庙,是供俸黄帝元妃嫘祖娘娘的。相传,嫘祖是蚕桑丝绸的发明人,他被后人尊称为蚕神、祖神、和人文女祖。当地还传说,农历六月初六是黄帝和嫘祖成亲的日子,每年这一天当地民众都要举办隆重的庆典活动,以纪念这位人文女祖的大功大德。如今,新郑每年都要在六月六日举办嫘祖文化节,以示对先祖的敬祀。

9、花儿会

花儿会是土族传统节日,节日时间因地而异,主要的花儿会五峰山花儿会流行于青海互助一带,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于五峰山举行。每逢节日,方圆数百里的群众、成千上万的民间歌手和正在热恋之中的青年男女,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花儿会上,尽情地赛歌。

10、晒衣节

农历六月六,是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金坑瑶寨的传统节日晒衣节。当地红瑶(瑶族支系)妇女在屋外挂出鲜艳的民族服装晾晒,企盼去除晦气。同时,当地红瑶群众穿上节日盛装,为来自各地的游客表演红瑶迎亲、瑶族姑娘绣女红等具传统民族特色的节目。

11、洗象节

农历六月初六,在元明清时期的北京城,这个日子是洗象节。每年的这一天,看大象洗浴曾是北京人的一大乐事。象来啦!象来啦!,还是北京象来街这一地名的由来。自古以来,大象就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古人以象寓意太平有象与万象更新。

12、尝新节

尝新节又称半年节,这时地里稻谷虽然还未成熟,但已丰收在望,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因此尝新节就成为农家除春节外最重要的热闹节日,主要是感谢祖宗和天地神灵,祈求庇佑五谷丰登。六月六尝新节庄严而隆重,家家备办香烛钱纸,将鸡鸭鱼肉和新采的稻穗瓜果蔬菜,恭恭敬敬地祭供在供桌上,焚香祭祀,祭拜天地祖宗,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13、赶歌节

苗族六月六苗语叫奏月奏,又叫赶歌节,苗语叫够傻或情人节,是湘西苗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每到这一天,苗族男女老幼,特别是年轻人,身穿节日盛装,三五成群,从各个苗寨来到歌场,结伴对歌,互诉衷肠,会亲访友,叙谈家常,是苗族人快乐而美好的日子。

六月六,每个地区对此节日的叫法、庆祝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其核心庆祝方式都离不开 晒衣物、蒸面食等内容。在六月六这天,你不妨来试试这些有趣的习俗!

六月六为什么要吃炒面


导读:六月六为什么要吃炒面?在江苏,六月六有吃炒面的习俗,而这炒面不是用面条做的,是用新麦面炒熟调食的,那么六月六为什么要吃炒面呢?小编为你揭秘答案。

六月六为什么要吃炒面?

节日往往离不开吃,六月六也有吃的节目,江苏淮安、海州一带有六月六吃炒面的习俗。即把新麦面炒熟,用水和红糖调食,俗称吃炒面。

邹平、淄川等地吃炒面,据说把炒面炒老一些,吃了一夏天不拉肚子,潍坊高密等地说吃炒面治痢疾,其实是在这个日子天气炎热,吃炒面既凉快又省事,直到现在人们沿用此习俗,意在去暑降温。

这里的炒面并非炒面条,而是现在市面上已很少见的一种传统食物。制作时将面粉中掺入白糖用油一起炒熟,吃的时候,倒一些在碗中,用开水和匀即可。虽然看起来卖相不佳,俨然一团棕色的面糊糊,但是吃起来却是香甜可口。

六月六为什么要吃炒面?关于民间六月六吃炒面的习俗有好多种说法。但总的有三种,一是说吃炒面可以治疗腹泻腹痛,祛除湿热、不枯夏等;一是说六月六是天贶节,相传于北宋,吃炒面是为了祁雨,以求风调雨顺;一是说六月六吃炒面为了让四海龙王忘记在这天比赛下雨的事情。

还有人说是古时战事频繁,炒面加工简单方便。吃时烧点水,一冲就可。即便没有水,抓一把也能充饥。炒面就是古人的方便面;也有人说,连云港地处沂水淮水入海囗,气候潮湿。六月份又是雨季,食物不宜保存。将面粉做成炒面,就方便存放了。

在河南汝南、上蔡一带,六月六要吃炒面,据说是为了纪念岳飞。因为当年岳武穆收复蔡州(今汝南)时,当地老百姓曾拿炒面慰问抗金将士。

农历六月初六,按照淮安的传统习俗应当吃炒面。古时候,淮安东门外就是大海,是黄河的入海口,如今尚有遗迹,即从市区穿城而过的废黄河。那时黄河年年泛滥成灾,人们以为是海龙王作怪,就修龙王庙,敬龙王神。结果,庙修了又冲了,冲了再修,白白花费了许多钱物,还是没能感动海龙王。后来,人们终于学会了对付洪水的办法修筑堤坝。

修坝是个辛苦的工程,男人们发现由于长期在河边干活,湿气大,带去充饥的馍馍饼子,放不了几天就馊了。后来,有个叫善姑的姑娘想出个办法,把面粉炒干,让筑堤的人们带去用开水冲着吃,果然就算放了很长时间也不变质。从此,人们都学着善姑的作法,每逢六月六家家户户制作炒面,傍晚时分,炒面的香味飘满全城。

农历六月是雨水季节,也是防汛高峰时期,后来人们把六月六定为节日,一方面提醒人们要团结奋斗,夺取防洪的胜利,一方面为了对善姑表示感谢和怀念。所以,在旧时的淮安过这个节日时,每家每户虽有丰盛的饭菜,也必定要吃点炒面。

六月六民间习俗多多

农历六月初六当天,民间还有许多习俗。首先是晒书节。民间有个典故,康熙年间学者朱彝尊满腹经纶,他在六月初六这天袒肚露胸晒太阳,谓之晒书,被微服出巡的康熙看见,后被封为翰林院检讨,负责撰修明史。此后,读书人都要在这一天晒诗书,晒字画,系成晒书节。

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传说唐僧到西天取经回来,不慎将所有经书丢落到海中,捞起来晒干了,方才保存下来。因此寺院藏经也在这一天翻检曝晒。

此外,民间还有六月六,请姑姑的说法。每逢农历六月初六,农村的风俗都要请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

六月六为什么要回娘家


导读:六月六为什么要回娘家?农历六月六又称回娘家节、姑姑节,是妇女回娘家的节日。那么六月六为什么要回娘家,你了解由来吗?民间有很多传说,我们来看看。

六月六为什么要回娘家?

按民间风俗,六月六这天,妇女要回娘家消夏,所以也有把六月六这天称为回娘家节。六月六是妇女回娘家的日子。那么六月六为什么要回娘家呢?

传说一:与晋国卿狐偃有关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卿狐偃骄傲自大,气死亲家赵衰。有一年晋国遭受灾害,孤偃出京城放粮,女婿想乘孤偃过生日之时,为父亲报仇,杀死孤偃。女儿知道后,星夜赶回娘家报信,让父亲有个准备。

孤偃放粮回城,深知自己办了坏事,悔恨不已。他不仅不怪女婿,还改正了自己的毛病。事后,每年农历六月六日,孤偃都把女婿、女儿接回家里,合家团聚。后来传到民间,逐渐成了妇女回娘家的节日,还称为姑姑节。

传说二:与翠花有关

相说:唐朝时候,关中泾阳县银王村,村里住着一个穷人王老五,家有一儿一女,儿子婚后,王老五老俩口就死了,家里留下一个女儿名翠花,和哥哥一起生活。翠花姑娘长到十七八岁时候,提亲的人也不少。可翠花和离家五里路陈刘村一个羊娃从小相好,只是没有订下婚期。王老五在世时,因穷困潦倒,曾借下当地财主王银匠一笔帐债,共计20两银子,王银匠下了狠心,不给银子,就得许人,一心想娶翠花当他的小老婆,抵销一笔旧债。

翠花的哥哥是个爱钱如命的赌徒,认钱不认人,他逼翠花要嫁给王银匠,断了羊娃家这门亲。当时风俗是:娶妙姑,六月六,事长久,三六九。所以把续娶翠花的事定在六月六日。翠花姑娘暗地收拾衣物,又等了羊娃半夜,后半夜时辰,就背上衣物,手里拿着一个拐线拐子,把纺成的线一头拴在前门拴上,用拐子边走边绽,朝东南方向逃跑。

一两天功夫,翠花就跑到长安以南一个山上,等她到了山顶,遇到一位老道长,老道长在她头顶上摩压点化了一下说:苦命的娃娃,你先在上台洞口歇息一会。翠花刚一坐下,跟线追踪寻找她的王银匠家丁,翠花哥哥,羊娃家人都纷纷赶到山上。刚巧,他们碰上老道人,询问翠花姑娘去向,老道人顺手一指:那就是你们要找的翠花姑娘!这时,恰好日出,这一伙人赶到山顶,只见一只手,不见人身,翠花姑娘已经坐化了,只有一只手未化,伸向空中,手里还有一条白线。

此后,每年六月六日,翠花的哥哥和羊娃都要到山上来朝祭一回。说是接翠花的灵回娘家。去时,骑的毛驴,带的祭品,毛驴撒欢,回来时,毛驴空背,虽不见翠花人影,但毛驴周身冒汗,显得负重累累。人们都说:翠花姑娘回娘家来了!久而久之,泾河两岸,渭河两岸,都学着效这种做法,每逢农历六月六日,总要把自己女儿接回娘家团聚,免得像苦命的翠花姑娘那样,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来历:农闲时,是探亲的时期

女儿回娘家是经常性的,但是什么时候能回,要看夫家能否离开,如农忙时节、节日期间,女儿要在丈夫家生活。而农历六月农闲期间,才为女儿回娘家提供了方便条件,民谚说六月六,请姑姑,因此,妇女回娘家是天贶节的重要内容。

六月六为什么要回娘家?溯其原因,晋南盛产小麦,六月六日前后,小麦已经收打完毕,正处在一个农闲阶段,是探亲的绝佳时期。民间就有六月六,走罢麦的俗语。

六月六姑娘回娘家,要用新产的小麦面粉,蒸一个大月形的角子馍,意喻自家又获得了丰收。丈母娘招待姑爷,要做七、八样饭菜。主食有凉粉、凉面、蒸馍、烙饼等等。

在安邑、解州一带,招待姑爷以吃胡饼为荣,传说是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由于西晋大书法家王羲之被东床择婿时,裸体睡觉,口里大嚼的就是胡饼,故相沿成俗。这种胡饼用南瓜丝丝和精面粉做成,松软可口,非常好吃。万荣一带要吃煎饼、配以椒叶、呈五色,取意女娲炼五色石补天,暗喻女儿的精明强干。

如果是新出嫁的姑娘,这一天,娘家还要给亲家送馍,馍内夹以碎肉,蒸熟后必须呈开口形状,称为张口馒头,象征着早为婆家生儿育女。这种特殊的民俗,其源盖出于远古时期的原始崇拜,属于女性生殖器崇拜的遗俗。

据说,我国酒令之六六大顺,其原意就是源自上面所说请姑姑之俗:由于六月六日处于气候多变时节,每当这天,有女儿嫁出的人家就会祈盼这天天气晴好,让女儿顺顺利利回家来,时间久了,人们的这种思亲之情就反映在酒令中了。

北京六月六的习俗:洗浴、晒物、洗象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