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老人养生。

“知足者常乐,能忍者自安,忍饥者长寿,耐寒者体健。”对于养生,不乏很多流传很广的诗句与名言,要作生活的主人,我们必须注意养生。进行四季养生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端午节习俗》,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端午节习俗

1、端午节习俗之挂香囊

我国很多地方有端午节挂香囊的习俗,也是一种预防传染病的方法。自制端午香囊用到的中药有苍术、藿香、吴茱萸、艾叶、肉桂、砂仁、白芷,每味各两克,另外再加1克丁香。将这几味中药研细,然后放在致密的布袋中,缝合好。可以佩戴在胸前、腰际或肚脐处,也可以把香囊挂在门口、室内或车内。这几味中药,中医认为有散风驱寒、健脾和胃、理气止痛、通九窍的功能,从而起到防病的作用。

2、端午节习俗之吃粽子

端午节粽子主料:糯米,为禾本科草本植物糯稻的种子。味甘、性温,入脾、胃、肺经;具有益肺气、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止虚汗之功效。(糯米有收涩作用,对尿频,盗汗有较好的食疗效果。)

主治:脾胃虚弱,体倦乏力,少食,腹泻;气虚自汗。竹叶甘,淡,寒。

主治:热病心烦口渴,咽喉炎,口腔炎,牙龈肿痛,心火织盛引起的口舌生疮,尿少赤黄色。还可以清热除烦:用于热疡烦热,心烦不寐,小儿夜啼。

3、各地端午节有什么风俗习惯

山东省:

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在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隰州端午,各村祭龙王,并在田间挂纸。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学生需致赠节礼给教师。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陕西省:

兴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端午节吃什么

吃黄鳝:

我国江汉平原每逢端午节时,还必食黄鳝。黄鳝又名鳝鱼、长鱼等。端午时节的黄鳝,圆肥丰满,肉嫩鲜美,营养丰富,不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补功能。因此,民间有“端午黄鳝赛人参”之说。

吃茶蛋:

江西南昌地区,端午节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蛋有鸡蛋、鸭蛋、鹅蛋。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为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无事。

吃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省农村每逢端午节这天,家里的主妇起得特别早,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还在煮大蒜和鸡蛋时放几片艾叶。早餐食大蒜、鸡蛋、烙油馍,这种食法据说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端午饮食需注意

不要把粽子当早餐或者宵夜来吃。

很多人都会在早上蒸一个粽子当早餐或者在晚上蒸一个粽子当宵夜,但实际上,这都是很不健康的行为。首先,早餐是一天重要的能量来源,应当兼顾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等的搭配,而粽子则过于油腻,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含量过多,几乎蛋白质和维生素含量少,不能满足人一天的营养需求。但如果是杂豆粽,加一杯牛奶一个鸡蛋,再加一个水果,也是不错的搭配。

而粽子尤其是肉粽类,由于热量高、难消化,晚上如果当成宵夜进食,不但会导致能量的摄入过多,还会加重肠胃负担,甚至影响睡眠,得不偿失。

粽子好吃,但不宜多食。

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不易消化,如果吃的太多,容易引起腹胀。因此正常人每次也要少吃一点,吃粽子的同时可搭配蔬菜、水果,以帮助肠、胃蠕动,避免消化不良,但不要与含水分很多的寒性瓜果类一起食用,比如西瓜,以免造成腹泻或腹痛。

精选阅读

盘点浙江端午节的习俗


导读:说到浙江端午节的习俗,很多人都不是很了解,其实除了吃粽子、插艾叶、挂菖蒲等这些大众化的习俗,浙江端午节的习俗有很多与别的地区不同,下面小编为您介绍。

浙江端午节的习俗

1、吃粽子

浙江嘉兴粽子历史悠久,闻名华夏,作为一种民俗食品,粽子在嘉兴一带流播的历史,至迟可以追溯到明代。嘉兴粽子为长方形,有鲜肉、豆沙、八宝、鸡肉粽等品种。嘉兴粽子当推五芳斋为最,素有江南粽子大王之称。

它的粽子从选料、制作到烹煮都有独到之处。米要上等白糯米,肉从猪后腿精选,粽子煮熟后,肥肉的油渗入米内。

2、吃面食

淳安很多地方除了吃粽子,更多的地方是吃包子馒头类的面食,究其原委,上了年纪的人会告诉你,那是因为端午时节,正是当地小麦成熟之际,以往条件不好,孩子又多,所以赶上端午,用麦粉做包子馒头是最好的了,而且也只有端午才吃得到。

有些地方吃鸡蛋、杀鸡、杀鸭也是趁过节之际吃得好一些,吃些平常难得吃到的东西。

3、送扇子

端午节又称女儿节,过去在宁波民间,凡新出嫁的姑娘,端午那天要带着端午担回到娘家来避一下,离开时要带上父母送的扇子,俗称送扇子。如宁海等地丈母娘要给女婿回送衣料、手巾、芭蕉扇。寓意一扇解千愁。

可见,扇子承载着一种美好的愿望和祝福。扇子按性别分出等级,送女儿、婆母、姑嫂的,多是制作精致的细芭蕉扇;送公公、大伯则赠以大芭焦扇;送小叔、婿弟则一把折纸扇就够了。

4、插艾叶、挂菖蒲

老宁波一到端午就要到附近田野采艾蒿,到河塘拔菖蒲,扎成艾束菖蒲剑,挂在自家门楣及窗户上。中午要烧苍术,让中草药的清香气味持续均匀地飘浮在每个角落,俗称蒲剑斩千妖,艾旗招百福,目的是祈求合家平安。

有的还在艾旗下面挂一个大蒜头,艾叶、菖蒲、蒜头被称为端午三友,蒜头象征武器铜锤,与蒲剑、艾旗相配合,攘毒防病、斩妖驱魔、镇宅辟邪。还有一种很土的驱虫方法就是在家家户户的屋前屋后撒石灰,这个撒石灰时,嘴里还得念念有词。

5、衣丝、龙舟竞渡

桐卢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医家则于午时采药,相传此日天医星临空。

与其他地方不同,嘉兴端午主要是为了纪念伍子胥,民间有五月五日,时迎伍君的说法,而源远流长的嘉兴端午龙舟竞渡,相传也是源于春秋时期纪念伍子胥的活动。

浙江端午节还有很多有趣的习俗,相信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下面小编继续为您介绍。

6、吃五黄六白

宁波老话讲,忙做忙,勿要忘记五月黄。以前端午节,老底子宁波人都吃五黄六白来过节。

五黄,是指五样黄色的食物:黄瓜,蛋黄、黄鱼、黄鳝、黄蛤。有时候也用雄黄酒代替其中的一样。各地版本不同,但大致上是一样的。六白,是六样白色的食物:茭白、小白菜、豆腐、白条鱼、白斩鸡、白切肉。老一辈的人说,吃了五黄六白,可以辟邪祈福。

7、吃大蒜蛋、蜘蛛煨蛋

吃大蒜蛋是河南、浙江等地端午节的习俗,每年端午节这天,家里的主妇起得特别早,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还在煮大蒜和鸡蛋时放几片艾叶。据说端午节早餐食大蒜、鸡蛋、烙油馍可避五毒,有益身体健康。

在桐乡石门一带的传统端午节俗中,有吃蜘蛛煨蛋的习俗。丰子恺先生的《端阳忆旧》就十分具体地记载了这一习俗:买许多鸡蛋来,在每个的顶上敲一个小洞,放进一只蜘蛛去,用纸把洞封好,把蛋放在打蚊烟得火炉里煨。煨熟了,打开蛋来,取去蜘蛛的尸体,把蛋给孩子们吃。据说,吃煨蛋可以驱毒,吃了之后夏天不生痱子和疥疮。

8、挂香包,穿新衣

淳安当地还有一习俗,就是长辈们在端午节还要给孩子们买新衣穿。这里的长辈一般是指外婆,让孩子跟过大年一样,同时还会送孩子们一些自己绣的小香包,香包里有十多种驱邪驱蚊的中药材。

还有一些地方,也同样有送孩子们香包的习俗,但不同的是香包的做法,有些地方是绣,有些地方却是用编的,即用包粽子用的棕树叶,撕成细条,然后编成一个香囊状,远看有点像蜂窝,再在里面装几种驱虫驱蚊的中药材,自制的绿色香囊就成功了。但因为制作这个费时费力,所以现在很少有人会做了。

9、画端午老虎

描端午老虎是旧时宁波人过端午一个非常重要的习俗。至于为何要描端午老虎,是因为人们想用百兽之王的老虎来镇住蛇、蜈蚣、蜥蜴、蜘蛛、蝎子这五毒。在这一天,大人会用雄黄在孩子的额上写上虎头上的王字,也有的给孩子穿虎纹的衣服,缝制布虎和老虎枕头。

也有将端午老虎印在约四五寸见方的纸上,绘有虎和孩子,有李存孝七岁打虎、杨香虎下救父等故事图,虎、孩姿态各异,小孩子将黑色版画端午老虎纸填上各种颜色,就是描端午老虎,描好后贴在门或墙上,说是可辟邪。

10、吃蜒蚰螺、戴五色手绳

蜒蚰螺就是蜗牛,旧时宁波有端午节吃蜒蚰螺的习俗。据说,在端午日午时前(尤以午时为佳)捉到的蜒蚰螺炖蛋吃,具体做法是将蛋钻个小孔,把蜗牛肉塞进蛋内,封口后清炖,说是吃后可清凉解毒。

在端午节这天,宁波人给小孩手臂系上五色手绳,叫健绳,待以后弃绳时,要粘上糯米饭,抛至屋瓦上让飞鸟含去(粘去),这样孩子就可以无病无痛、长命百岁了。

此外,浙江有特色的端午习俗还有许多,如毛脚女婿挑端午担上门;制作各种色彩的香袋驱邪;药店对端午光顾的顾客免费赠送雄黄、香料粉等物品。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的到来也带来的各种不同区域的端午节的习俗,其实无论是哪一个地方的端午节都是有着一些共同的习俗的,这些都是属于传统的习俗从很久之前就早已开始流传的,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在平时生活中端午节的时候有哪些习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1、吃粽子

关于端午节的话很多人肯定第一步能够想到的就是食用粽子,因为端午节吃粽子的话早在很久之前就已经有了记载了,所以端午节食用粽子的话肯定是属于一种传统的习俗的,而且关于端午节食用粽子的话我们都知道一些传说是为了纪念我们的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来的,所以在生活中端午节食用粽子的话肯定是属于一种传统的习俗的。

2.赛龙舟

端午节的时候赛龙舟也是属于一种传统的习俗的,在战国时期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流行的了,端午节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将船包装成为龙的样子进行一些竞技项目,既可以起到很好的娱乐的作用也可以起到很好的娱乐的作用,而且早在很久之前划龙舟就已经被载入了体育竞技比赛中的一种,所以在平时生活中的话是可以在端午节的时候进行划龙舟。

3.雄黄酒

端午节的时候饮雄黄酒也是属于一种特色的习俗的,因为端午节前后是属于天气较为的炎热的时候,这个时候的一些虫子和空气质量的话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的,所以很多人在端午的时候饮雄黄酒也是为了可以起到祛除蚊虫的作用,而且在古时古人饮雄黄酒是为了驱邪避祸的作用的。

关于端午节的习俗的话其实也是有着多种的,因为可能根据一些地方区域进行区分的话还会有这各种不同的习俗,但是一些流传已久的传统的习俗的话可能就是食用粽子划龙舟还有就是饮雄黄酒之类的了,所以在生活中端午节的时候可以尝试着进行这几个项目来庆祝端午节的到来,也可以很好的去烘托端午节的气氛,所以在平时生活中的话是需要注意的。


天津端午节习俗大揭秘


导读:你了解天津端午节习俗吗?除了常见的吃粽子、赛龙舟的端午习俗外,天津端午节习俗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如食五毒饼、戴搭拉、用九子盘堆角黍等,很多人都没见识过,下面小编为您介绍。

天津端午节习俗

旧时天津人过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赛龙舟外,还有插蒿子秆、食五毒饼、佩戴褡裢等民俗。下面小编为您介绍天津端午节习俗。

1、避五毒

从时令上讲五月正值仲夏,因此津京地区习惯把端午节称为五月节。仲夏开始,蛇、蝎、蜈蚣、壁虎、蛤蟆五种毒物开始出现,蚊蝇等害虫开始滋生,容易蜇咬人传播疫病,因而从古时起,人们就开始把端午节视为卫生日。端午节搞卫生,不仅是要打扫庭院、清除卫生死角,更留下了避瘟习俗。

2、插艾草

天津传统的端午民俗中,趋福避邪的内容比较多,插艾草是重要一项,天津人叫蒿子。艾有香气,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所谓门悬艾叶菖蒲,就是指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或悬于堂中。除此之外,天津市民还有洒扫庭除的习俗。

3、食五毒饼

老天津卫曾经有一项端午民俗,即食五毒饼,目前几乎绝迹。五毒饼是用模子刻好后蒸烤出来的。模子形状不一,里面刻有五毒图案。五毒饼也曾是端午节走亲访友互相馈赠的常见礼物。

4、用九子盘堆角黍

所谓九子盘,又称攒盘,始于明万历晚期,流行于清代民国,它是古人为婚丧嫁娶或重要节日款待宾客的一种实用器物。到了端午节,天津人常用九子攒盘来摆放粽子,即角黍。粽子最早用菰叶即茭白叶包成牛角形,所以又称角黍。天津市民多以艾叶包制粽子,在江米中放上豆沙、枣子等馅料,蒸煮熟以后再蘸白糖食用。

5、佩香囊

端午节也称浴兰节,除了吃粽子,佩香囊也是一项端午习俗。中药香囊具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是将具有芳香开窍效用的中草药如苍术、藿香、吴茱萸、艾叶、肉桂、砂仁、白芷等制成药末,装在特制的布袋中,佩戴在胸前、腰际、脐中等处,也可以挂在车里、家里。我国民间自古就有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的说法。

6、额间抹雄黄

端午节时,人们还有喝雄黄酒的习俗。古人认为雄黄善能杀百毒、避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由于小孩不便饮用雄黄酒抹七窍,所以,在端午节这天,人们就用雄黄酒涂在小孩儿的耳、鼻、额头、手、足等处,并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

7、戴搭拉

戴搭拉,给孩子求吉利。天津人除在大门上插艾草防虫外,还讲究为孩子佩长命缕,也就是老人们口中的老虎褡拉,这种布艺制品用五色丝线缝制,内部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等辛香草药填充,在夏日可起到驱虫避瘟作用。

8、用柳叶水洗脸

在静海,端午节还有用柳叶水洗脸、洗眼,寓意明目祈福身体健康的习俗。

上面小编为您介绍了天津端午节习俗,这些习俗有趣又养生,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端午节试一下这些习俗。

揭秘潮汕端午节的习俗


导读:潮汕端午节习俗多,而且有很多习俗与众不同,下面小编为您介绍潮汕端午节习俗,想要知道潮汕人是怎么过端午节的,不妨来看看这潮汕端午节习俗吧!

潮汕端午节习俗

潮汕过端午节可引用一首诗来概括家家插艾望消灾,欲食粽球兴满怀。更喜龙舟竞渡处,锣频鼓急桨花开。端午节有不少习俗,如忌拜祖先、赛龙舟、吃粽子、吃栀粽、插艾浴(喝)药汤,吃真珠花菜煮猪血汤等。下面小编为您介绍。

1、赛龙舟

潮汕有韩江、榕江、练江三条主要河流,支流河溪交错,水流平缓,是赛龙舟的黄金水域。端午节期间潮汕人赛的龙舟一般有三种,一种是大型龙舟,长2030米,宽1.41.6米,设2030对桨,周身彩绘鱼龙图案。另外两种是彩头船(饶平、南澳一带)和龙船仔。

有些地方(如澄海),人们在赛龙舟后,要饮龙舟水,吃龙舟饭,祷求平安健康。

2、插艾花浴(吃)药汤

潮汕端午节的另一主要习俗是插艾花浴(吃)药汤。这一天,各家各户门上要插艾(或有些地方是炙艾),艾虎形以辟邪秽,驱瘟辟邪。另外,这一天称作圣日,吃药最有效。

潮人早餐有吃五果汤的习俗。五果汤即莲子、玉米、白果、黄豆、怀山等煮成。异族家的婆婆端午节这一天一定要用艾水洗澡,去风湿等。

3、吃端午粽

潮汕人家,世代相沿,端午包粽,是祭吊屈原遗风之一。民间有句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的气象谚语,可见粽球已成为潮汕名小吃的历史悠长。

在潮汕地区,粽子内部除了猪肉和绿豆外,还会添加咸蛋黄和甜豆沙,有些人还会加入莲子等,在食用前淋上一层经稀释过的糖浆,撒上一些芝麻,让整个咸香的粽子带上一丝甜意,实为特别。

4、吃麦熟

据《潮州府志》载:大城所设正千户二员,副千户三员,百户十员,镇抚一百,旗军一千二百二十三员。这些人来自大江南北,也带来了包括饮食习俗在内的各种风俗。像每年清明节过后,当地便盛行吃一种叫麦熟的食物。饼是从清明节开始,做到端午节过。

麦熟的出现跟古时所城大量来自北方的驻兵有关。明朝的时候,当时就有部队驻扎在所城。麦熟的时候,大丰收,(当时军兵将)收成的麦碾成粉(制作面皮),就叫做麦熟。

5、吃栀粿

在潮汕地区,栀粿一年里仅有在端午节时才有销售。潮汕人家端午食栀粿,希望清热祛疫助消化。

制作栀粿需将采摘下的栀子洗净捣碎,浸泡滤渣成为黄色汁液,后与糯米浆搓匀,放入专用粿帕,装入蒸笼蒸熟。蒸熟后的栀粿呈棕黄色。放凉后食用,食用时不用刀切,而用纱线牵拉切成小片,蘸着白砂糖吃。

6、吃食真珠花菜

潮汕人有时还干脆将端午节称为漏屎(拉稀)节。在这时节,除了要服食圣甘枳和朴籽粿,还吃食真珠花菜(白花艾),用黄栀和蒲姜石灰制成的栀粿,或者用凉粉草做成的草粿等食物。

这个时节,有一种野菜,潮汕人叫叶下红,每年只有这端午节才最稚嫩,长辈说此菜有清肠胃热的功效。

7、吃圣甘枳

清明食叶,端午食药是一句流传广泛的潮汕饮食俗语。汕头当地的民俗是,清明时节要吃食朴子树叶,端午节则要吃食驱虫良药圣甘枳(使君子)。

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端午节是驱毒圣日,吃了药能立即见效,且效果显着,非这一天吃效果不大。记得小时候在端午节这天家长会用圣甘枳(使君子)炒鸡蛋给小孩吃,轻松驱蛔虫。

8、悬插五瑞

潮汕人家,端午相沿要在门楣、门环以至屋檐下,悬挂一束束用红头绳系扎着的艾草、菖蒲、榴花、蒜头、龙船花共合为五种称五瑞。旧俗传为合五以招屈原之魂,其实,古代潮人先贤是针对恶月瘟疫猖獗而采取的防疫保健措施,意在驱瘟辟邪。

澄海旧县志就载有:端午门上插艾,用艾叶和榴花(页)簪在头发上,可辟邪。

端午节为什么叫端午节


导读:端午节为什么叫端午节,而不叫端早节、端晚节呢?相信很多人只知道端午要吃粽子,很少人去了解它的名字的由来。今天小编为您介绍端午节为什么叫端午节,它的名称也有来头。

端午节为什么叫端午节?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那么端午节为什么叫端午节呢?

说法一: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所端午节又叫五月端。

说法二: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说法三:端午节,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本名端五节,又叫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天长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月初五就叫做端午。

其实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书中说: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 从字面上来讲,端午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

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古人纪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而午时又为 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午,古人与五通用,故端午、端五同义。

还有一种说法,因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为了避讳,改五为午,从此,端午之称更加普遍。又因其月日数相同,人们又称端午节为重五节或重午节。

端午节来历及传说

一说端午起源于春秋时,为纪念晋人介子推。春秋五霸之一的重耳(晋文公)曾落难逃亡,介子推跟随。没有食物了,介子推割自己的股肉煮食予重耳。重耳复国后,赏赐随从,介子推独无所得,与母亲隐居绵山(今山西介休东南)。重耳请他出山,他终不肯出。于是重耳烧山,介子推抱木而被烧死。于是重耳为纪念他,规定晋国以五月五日为寒食(不用火)之节。

东汉邯郸淳《曹娥碑》则说,端午节是起源于吴人纪念伍子胥:五月五日,时迎伍君。伍子胥尽忠于吴,反被吴王夫差杀害,抛尸于江,灵魂不死,化为钱塘江江涛之神。故吴越人民以其死之五月五日为纪念节日。

《会稽典录》则记浙人之俗,认为端午是为了纪念汉代之孝女曹娥:女子曹娥,会稽上虞人,父能弦歌为巫。汉安帝二年五月五日于江沂涛迎波神溺死,不得尸骸。曹娥年十四,乃缘江号哭,昼夜不绝声七日,遂投江而死。浙人为纪念曹娥,乃称端午为女儿节。

但是流传影响最广的,自然还是端午节纪念屈原说。此说始见于梁吴均《续齐谐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

上面小编为您介绍了端午节为什么叫端午节,那么你知道端午节都有哪些名称吗?下面小编为你盘点端午节的别称。

端午节都有哪些名称?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浴兰节、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1、端阳节: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2、重午节: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3、天中节: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阳重人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4、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5、解粽节:古人端午吃粽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6、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7、端礼节:在湘南地区沿古俗,于在在夏日来临之时的五月初五,在门上挂艾叶,用艾叶洗澡驱蚊的一个洗礼。人们认为经过洗礼,可以驱走疟疾,能够安全的渡过这个夏日多蚊的季节。

8、菖蒲节: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端午节还有许多有趣的活动。如赛龙舟,挂香囊,挂艾叶、菖蒲等,在端午节这天要记得吃粽子、去看龙舟哦。

端午节习俗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