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中医拔罐养生知识 > 导航 > 拔罐疗法拔罐养生常用方法

拔罐疗法拔罐养生常用方法

2019-10-12

偏瘫的中医拔罐疗法

中医拔罐养生知识。

身体是智能的载体,是事业的本钱。对自己晚年负责,就不应该对晚年的健康透支。随着社会的进步,养生不再是一个玄而又玄的学问,没有好的身体,万事事皆休。中医养生这方面的知识您掌握多少呢?养生路上(ys630.com)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偏瘫的中医拔罐疗法,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偏瘫(脑中风后遗症)是指急性脑血管疾病治疗后脱离生命危险,但留下肢体功能障碍的病证。表现为意识清醒,但上下肢不能协调运动,口齿不清,吞咽不利,关节强直,半身(3)拔罐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

(三)足内翻

(1)配穴申脉。

图 2-19-8 申脉

(2)定位申脉: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3)拔罐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

(四)足外翻

(1)配穴照海。

(2)定位照海: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见图2-18-2)。

(3)拔罐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

(五)口眼?斜

(1)配穴颧髎、地仓、下关、颊车、大迎。

(2)定位颧髎:在面部,当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见图2-19-9)。

地仓:在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正坐平视,瞳孔直下垂线与口角水平线相交点为取穴部位,见图2-19-9)。

下关: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闭口,由耳屏向前摸有一高骨,其下方有一凹陷,若张口则该凹陷闭合和突起,此凹陷为取穴部位,见图2-19-10)。

图 2-19-9 颧髎、地仓 图 2-19-10 下关、颊车、大迎

颊车: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见图2-19-10)。

大迎:在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的前缘,当面动脉搏动处 (闭口鼓气,下颌角前下方沟形凹陷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9-10)。

(3)拔罐方法采用闪罐法,局部穴位。

(六)大便秘结

(1)配穴支沟、天枢、丰隆。

(2)定位支沟: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见图2-4-6)。

天枢: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见图2-18-1)。

丰隆:在小腿前外侧,当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平腘横纹与足腕横纹连线之中点,在胫骨、腓骨之间,距胫骨前嵴约2横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3-2)。

(3)拔罐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

四、注意事项

(1)本病治疗第一需要的是早期的功能恢复锻炼和及时的对症药物,此外调适情志,增加营养,增强体质也是必要措施。

(2)拔罐、刮痧、按摩等中医理疗手段是中风后遗症功能恢复的重要辅助治疗方法,可有效地促进肢体正常功能的恢复,缩短康复时间。

五、病例

李某,男性,64岁。左侧肢体活动不利半年余,既往曾有脑梗塞病史,现症见左侧肢体手足萎软无力,不能行走,生活不能自理,言语不利,口舌歪斜,伴有精神疲倦,食欲不振,面色淡白。穴取肩髃、臂臑、手三里、合谷、大椎、膈俞、肝俞、脾俞、气海、关元、肾俞、足三里、三阴交、悬钟,采取灸罐法,先在大椎、膈俞、肝俞、脾俞、气海、关元、肾俞、足三里各穴用艾条温和灸5~10分钟,以局部皮肤红晕为度。然后各穴拔罐,留罐15分钟,每日1次,10次1疗程。治疗1疗程后,上述症状稍有好转,能在旁人搀扶下站立,胃口有所改善。继续上法治疗3疗程,能拄拐杖慢慢行走,生活基本自理,言语转清。不遂,口眼?斜,口角流涎,手足麻木等。根据其特点的不同,一般分为实证和虚证2型。

一、实证

(一)症状

半身不遂,肢体强痉,口舌歪斜,言语不利,伴有眩晕头胀痛,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尿黄;或伴有腹胀便秘,头晕目眩,口黏痰多,午后面红、烦热等。

(二)治法

(1)选穴肩髃、曲池、合谷、居髎、环跳、风市、阳陵泉、承山、血海。

(2)定位肩髃: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上臂外展至水平位,在肩部高骨(锁骨肩峰端)外,肩关节上出现两个凹陷,前面的凹陷为取穴部位,见图2-19-1]。

图 2-19-1 肩髃

曲池:在肘横纹的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仰掌屈肘成45,肘关节桡侧,肘横纹头为取穴部位见图2-1-5)。

合谷:第1、第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以一手的拇指掌面指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的拇、食指的指蹼缘上,屈指当拇指尖尽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l-3)。

居髎:在髋部,当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最凸点连线的中点处(见图2-19-2)。

环跳: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骨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侧卧位,下面的腿伸直,以拇指指关节横纹按在大转子头上,拇指指向尾骨尖端,当拇指尖所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9-2)。

风市: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胭横纹上7寸(或直立垂手时,中指尖处,见图2-19-2)。

阳陵泉: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坐位,屈膝成90,膝关节外下方,腓骨小头前缘与下缘交叉处的凹陷,为取穴部位,见图2-19-2)。

承山: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腘横纹中点至外踝尖平齐处连线的中点为取穴部位,见图2-19-2)。

血海: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坐位,屈膝成90,医者立于患者对面,用左手掌心对准右髌骨中央,手掌伏于其膝盖上,拇指尖所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9-3)。

图 2-19-2 居髎、环跳、风市、阳陵泉、承山 图 2-19-3 血海

(3)拔罐方法单纯拔罐法,上述各穴拔罐,留罐1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二、虚证

(一)症状

半身不遂,肢体瘫软,言语不利,口舌歪斜,伴有面色苍白,气短乏力,偏身麻木,心悸自汗出;或伴有手足心热,肢体麻木,五心烦热,失眠,眩晕耳鸣等。

(二)治法

(1)选穴肩髃、臂臑、手三里、合谷、大椎、膈俞、肝俞、脾俞、肾俞、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悬钟。

(2)定位肩髃:见前。

臂臑: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7寸(屈肘,紧握拳,上肢用力令其紧张,三角肌下端偏内侧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9-4)。

手三里: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桡侧肘横纹头下2横指,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见图2-19-5)。

yS630.Com相关推荐

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是指拔火罐、水罐、药罐的治疗方法。临床最常用的是拔火罐法,即运用特殊的玻璃罐或陶罐、竹罐,借助热力,排除罐内空气,以使罐内形成负压,吸附在皮肤或穴位上,引起皮肤充血或瘀血的治疗方法。具有温经散寒、行气活血、止痛消肿、拔毒排脓等功效。
1、物品准备 治疗盘、火罐数个、95%酒精棉球、血管钳1把、火柴、凡士林油膏。
2、操作方法
(1)暴露须拔罐部位(选择肌肉较为丰满、平整处),薄薄涂上凡士林油膏。
(2)用血管钳夹取95%酒精棉球,点燃。
(3)左手持罐,罐口向下,右手持燃有酒精棉球之血管钳,迅速伸入罐内绕一圈,立即抽出,同时将罐叩按在所选部位上。
(4)待罐内皮肤隆起并呈红紫现象,留置10~15分钟。
(5)起罐时,左手按住罐口皮肤,右手扶住罐体,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脱落。
(6)拔罐后除留罐外,尚可在火罐吸着后,立即拔下,再闪火再吸、再拔,反复多次称闪罐;若待火罐吸着后,一手扶住罐体,用力上下左右慢慢来回推动,称走罐,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若患处皮肤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再行拔罐,留置10分钟后,起罐消毒皮肤,称刺血拔罐。
3、护理
(1)拔罐时应使病人保持舒适位置,拔罐部位须平整,肌肉较丰满处。骨骼突出、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2)拔罐前应仔细检查罐口是否光滑,罐体有无裂痕,以免损伤皮肤,或中途罐体破裂、漏气。


(3)根据需拔罐的部位,选择大小适宜的火罐。拔罐动作需稳、准、快,点燃之棉球切勿烧烤罐口,以免烫伤皮肤。
(4)留罐期间,应为病人加盖衣被以免受凉。并应观察罐内皮肤隆起程度及皮色变化,即要防止吸力不够,火罐脱落,影响疗效,又要避免因拔罐时间过长、吸力过大而出现较大水泡。
(5)拔出脓、血者,应用无菌棉球清洗干净,并覆盖无菌纱布,若局部出现较大水泡,则以无菌针头刺破水泡下缘,抽出渗出液,涂以龙胆紫。必要时覆盖无菌纱布,防止感染。
(6)凡高热抽搐、癫狂、出现疾病、皮肤过敏、溃烂处、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4、在护理中的应用
(1)风寒性头痛:拔两侧太阳穴。
(2)虚寒性胃痛、恶心呕吐、拔中脘穴。
(3)腹痛、腹泻:拔中脘、天枢、气海。
(4)风寒湿邪所致腰背痛、腰扭伤、挫伤可拔腰背部。
(5)风寒性咳喘,拔背部俞穴。
(6)疮疡初期,毒蛇咬伤,拔患处。

中医拔罐疗法的方法与体位


拔罐疗法是传统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这种疗法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瘀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所以,许多疾病都可以采用拔罐进行治疗。

拔罐疗法采用的工具罐,有许多种,有玻璃罐、陶瓷罐、竹罐、橡胶罐等,甚至家中的罐头瓶也可以用于拔罐。临床中用得较多的是玻璃罐、陶瓷罐、竹罐。而橡胶罐在家庭中用的较多,因为它使用方便,用手一捏,即可嘬住,不管你是否懂医,非常容易掌握,只要明白哪里痛就拔哪里即可。但它没有用火,少了一个重要的环节,效果就要差一些,所以医院一般不用这种。玻璃罐光滑透明,可以透过玻璃观察罐内皮肤充血、瘀血、起泡及放血时的出血情况等,所以临床中用得最多。

拔罐疗法使用中的另一个工具就是探子,或叫火把。可用一截较粗的铅丝,一头弯成圆圈状,易于用手握住,另一头缠上棉花及纱布,用来蘸酒精、点火。

拔罐的方法很多,主要有四种:拔罐、闪罐、走罐、放血拔罐。

拔罐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方法。一般用一只手持罐,另一只手拿已点着火的探子,将着火的探子在罐中晃上几晃后,撤出,将罐迅速放在要治疗的部位,然后用手轻轻拔一拔罐子,看是否嘬上了。拔罐时应注意:不要将探子上的酒精抹在罐子口上,也不要将探子上的酒精滴落在病人的皮肤上,否则,将会烫伤病人。

闪罐就是将已拔上的罐子,迅速取下,然后再拔、再取下,反复多次。闪罐法多用于虚寒证,或肌肉萎缩,或需重点刺激的穴位。闪罐时应注意:罐子在反复闪拔中,罐子本身的温度也在迅速升高,故应备有多个罐子,交替使用,防止烫伤皮肤。

走罐是指在罐子拔上以后,用一只手,或两只手抓住罐子,微微上提,推拉罐体在患者的皮肤上移动。可以向一个方向移动,也可以来回移动。所以说,走罐不是作用于一个穴位,而是作用了数个穴位,一部分或一段经络。如后背的膀胱经,就是经常走罐的部位。走罐时应注意:走罐前要在欲走罐的部位或罐子口涂抹一些润滑剂,如甘油、石蜡油、刮痧油等,以防止走罐时拉伤皮肤。走罐,常用于后背酸痛、发凉,头晕,感冒等。

放血拔罐是指在选定的穴位上或脓肿处,用三棱针扎上几针,再在上面拔罐。体内的瘀血、脓血会沿着针眼流出。放血拔罐时应注意:起罐后应做好消毒工作。本法一般用于发热、热毒引起的疾病。

拔罐时经常采取的体位:仰卧位、俯卧位、坐位等。

拔罐疗法的禁忌症:心脏病、血液病、皮肤病及皮肤损伤者、精神病或神经质的人、肺结核及各种传染病、各种骨折、极度衰弱、过度疲劳、孕妇、妇女月经期、过饱、过饥、过渴、醉酒等,均应慎用或禁用拔罐疗法。

拔罐时应注意:

1.保暖。拔罐时均要在脱衣服后,才能治疗,所以治疗时应避免有风直吹,防止受凉,保持室内的温度。

2.避免烫伤。不要将燃烧的酒精落在病人的身上,过热的罐子勤更换。

3.不宜拔的部位:心前区、皮肤细嫩处、皮肤破损处、皮肤瘢痕处、乳头、骨突出处均不宜拔罐。

4.同一部位不能天天拔。在拔罐的旧痕未消退前,不可再拔罐。

5.在给患者拔罐时,应密切观察病人的情况,如有晕罐等情况,应及时处理。

中医拔罐疗法的注意事项


本文导读:拔罐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的一种中医治疗方法。而拔罐对于许多不同的疾病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那么在使用中医拔罐的时候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呢?


拔罐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的一种中医治疗方法。而拔罐对于许多不同的疾病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那么在使用中医拔罐的时候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呢?下面给大家介绍中医拔罐疗法的注意事项,供大家参考。

1、应注意保持温暖、避开风口,防止受凉,选择清静、光线和冷暖适宜的室内环境为佳。

2、用过的罐子一定要用过氧乙酸溶液浸泡2小时左右,然后清水洗净,使用前要仔细检查罐子,不符合要求、破损的不能用。

3、尽可能选择一个自认为舒适的体位姿势,如仰卧位、俯卧位等,如果在拔罐过程中要改变体位,可让他人扶稳罐子后,缓慢改变体位。

4、初次治疗者和体弱、年老、儿童等及易发生意外反应的患者,宜选小罐具,并应随时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颜色,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意外情况,对于饥饿、疲劳、精神紧张、酒后的患者,最好不要拔罐。

5、拔罐过程中如果病人出现头晕、心慌、恶心、呕吐等晕罐现象,切勿惊慌失措,应把病人的上衣扣解开,给热开水喝(可加些糖),注意保暖。经上述处理后仍未缓解症状时,应立即起罐,让病人去枕平卧。如出现昏厥、低血压时,应把枕头垫于脚下,成头低脚高状态,同时以指甲缘按患者人中穴或十宣穴,或以指尖按合谷、内关、足三里等穴位。


6、拔罐的部位和穴位,一般以肌肉丰富,皮下组织充实及毛发较少的部位为宜。前一次拔罐部位的罐斑未消退之前,不宜在原处拔罐。

7、起罐后,皮肤局部潮红、瘙痒,不要乱抓,几小时或数日后即可消失。

8、病情重、病灶深及疼痛性疾患,拔罐时间宜长 病情轻、病灶浅的疾患,拔罐时间宜短。拔罐部位肌肉丰厚,如臀部、大腿部,拔罐时间可略长 拔罐部位肌肉薄,如头部、胸部、背部,拔罐时间宜短。气候寒冷,拔罐时间适当延长 天热时则相对缩短。

拔罐疗法之家庭的拔罐禁忌


本文导读:家用真空抽气式罐由于它的简便、易学,已经走进了越来越多的百姓家中。当人们受凉、肩背疼痛时,年纪大一些都会说:“拔拔罐吧”。起罐后的一身轻松,能缓解甚至解除许多不适。但也有人在使用中方法不当,反造成了新的不适。


1.首先,要确定拔罐者的体质。如体质过于虚弱者就不宜拔罐,因为拔罐中有泻法,反而使虚者更虚,达不到治疗的效果。

2.孕妇及年纪大且患有心脏病者拔罐应慎重。因孕妇的腰骶部及腹部是禁止拔罐部位,极易造成流产。在拔罐时,皮肤在负压下收紧,对全身是一种疼痛的刺激,一般人完全可以承受,但年老且患有心脏疾病的患者在这种刺激下可能会使心脏疾病发作。所以此类人群在拔罐时也要慎重。

3.局部有皮肤破溃或有皮肤病的患者,不宜拔罐。

4.拔罐时不易留罐时间过长(一般拔罐时间应掌握在8分钟以内),以免造成起泡(尤其是患有糖尿病者,应尽量避免起泡所带来的感染几率)。

5.若在拔罐后不慎起泡,一般直径在1毫米内散发的(每个罐内少于3个),可不用处理,自行吸收。但直径超过1毫米,每个罐内多于3个或伴有糖尿病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应及时到医院处理。

6.注意罐子的清洁。如1人应专用1套罐具,一般每使用5次后应对罐具进行1次清洗。以防止感染。

7. 儿童是否适用于拔罐,目前没有系统性研究,因儿童皮肤娇嫩,且发育未完全,拔罐前需要咨询临床中医师,确保安全。

操作注意事项:

(1)操作方法:先用干净毛巾,蘸热水将拔罐部位擦洗干净,然后用镊子镊紧棉球稍蘸酒精,火柴燃着,用门火法,往玻璃火罐里一闪,迅速将罐子扣住在皮肤上。

(2)留罐时间:过去留罐时间较长,有从10分钟留到30分钟以上的,这种长时间留罐,容易使局部黑紫一片,郁血严重,增加吸收困难,因此,现在留罐时间一般较前缩短了,根据身体强弱的浅层毛细血管渗出血液情况,可以考虑改从3分钟到6分钟比较合适。实践证明,短时间留罐比长时间留罐好处多。严重郁血减为轻微渗出血或充血,便于吸收,增强抗病能力;不留斑痕;防止吸过度,造成水泡伤引起感染;时间虽短,疗效较高。

(3)起罐:左手轻按罐子,向左倾斜,右手食、中二指按准倾斜对方罐口的肌肉处,轻轻下按,使罐口漏出空隙,透入空气,吸力消失,罐子自然脱落。

(4)火力大小:火力大小,也要掌握好。酒精多,火力大则吸拔力大;酒精少,火力小则吸拔力小。还有罐子叩得快则吸力大;叩得慢则吸力小。这些都可临时掌握。

(5)间隔时间:可根据病情来决定。一般讲来,慢性病或病情缓和的,可隔日一次。病情急的可每日一次,例如发高烧,急性类风湿,或急性胃肠炎等病,每卧一次、二次,甚至三次,皆不为过,但留罐时间却不可过长。

(6)疗程:一般以12次为一疗程,如病情需要,可再继续几个疗程。

(9)部位:肩端、胸、背、腰、臀、肋窝以及颈椎、足踝、腓肠肌等肌肉丰厚、血管较少的部位,皆可拨罐。另外还可根据病情,疼痛范围,可拔l~2个火罐,或4~6个甚至10个玻璃火罐。

99药剂师温馨提示:在拔罐时如有用到火罐,需注意避免烫伤,可以采用以下措施:


(1)涂水:在拔罐地方,事前先涂些水(冬季涂温水)。涂水可使局部降温,保护皮肤,不致烫伤。

(2)火焰朝罐底:酒精棉球火焰,一定要朝向罐底,万不可烧着罐口,罐口也不要沾上酒精。

(3)留罐时间短:缩短留罐时间,不要过长,过长容易吸起水泡,一般3~5分钟即可,最多不要超过10分钟。

拔罐减肥疗法


传统中医古代文献虽无减肥专论,但有关脾胃运化理论,气血理论从生理病理对于肥胖的原理有着辨证论述。过食肥甘厚味,由脾胃运化,变为脂膏,积蓄体内,或变为痰湿阻塞气机。说明了肥胖与脾胃的关系。

传统医学的保健减肥方法对单纯性肥胖有效,对遗传性肥胖目前尚无显效方法。

拔罐操作

1. 中阳亢盛者症状为体质肥胖,胃纳亢进,善食多肌,面赤,苔多腻,舌质红,脉滑数。

治疗:清胃泻火。

取穴:饥点、胃俞、肺俞等穴及阳池、三焦俞等穴。

操作:减肥宜将拔罐与耳压结合的方法综合进行。耳压饥点穴(耳屏前面中点,外鼻穴下方),饥点可使胃脘胀满,食欲减低,系减肥之经验效穴。单罐法留罐肺俞,是由于水谷精微的宣发肃降而输布全身全赖肺主气。取阳池、三焦、胃俞等穴是从饮食的消化吸收输布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上述要穴特别是对于减肥(包括其它减肥法)出现的饥饿感等反应有调和作用。

2.痰湿阻滞者症状为体质肥胖或伴见嗜睡,易疲倦,纳差,口淡无味,女子月经少或闭经,男子阳瘘,舌胖齿痕,脉沉或滑等症。

治疗:法湿化痰。

取穴:耳穴内分泌、肾上腺,体穴三焦俞、脾俞等。

操作:耳压内分泌、肾上腺穴点,取中枢神经对内分泌有调节作用之义。体穴可结合用单罐法走罐,施术15~20分钟,取健脾祛湿化痰的作用。

传统医学减肥的方法是今人在经络脏腑学说上加以推理的临床运用,多采用泻法则寓意于抑制摄食功能,或调节脾胃亢进状态以达到减肥目的。这里不应否认这些疗法具有的心理及暗示的作用,基于病人减肥心切:这些疗法起到了一个暗示疗法作用,通过病人饥时或餐前的操作,起到提示病人自觉控制食量的心理效应,同时也确实引起下丘脑摄食中枢的调节反应。

拔罐疗法-药罐


药罐是在拔罐的操作时加入适量相应的药物,形成相应的药罐,其主要的方法如下。
1.药物闪火法:即是以酒精浸泡一些药物(如红花、全蝎等)制成药物酒精棉球后以镊子夹住点燃的棉球,在罐内绕1~3圈后,将火退出,迅速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即可吸附在皮 肤上。

2.药物投火法:是用易燃的药物(如橘皮、苏合香木等)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罐扣在事先选好的部位上,即可吸附在皮肤之上。

3、药物滴酒法:是用无水酒精或白酒浸泡某些药物(如木香、九香虫、木瓜、千年健等)数周后取该液1~3滴滴入罐内,沿罐内壁摇匀,用火点燃后,迅速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即可吸附于皮肤之上。

4.药物贴附法:是用大小适宜的某些药物(如射干、罗布麻等)浸泡酒精后,贴在罐内壁的1/3处,用火点燃后,迅速扣在应拔的部位上,即可吸附于皮肤上。

5.药物架火法:是先以某些药物(如生姜、龟板等)置于应拔部位,再以不易燃烧的物体置于其上,将95%酒精或酒精棉球置于其中,用火点燃后,将罐迅速扣下,即可吸附于皮肤之上。

6、药物水煮法:即以某些药物配伍组成成方(如川芎、白芷、血竭、小茴香、土木鳖、乳香、没药、乌头、独活、羌活、防风、泽兰、红花等)以布包做袋包,用水煮半小时左右,再将完好的竹罐放在铝锅内煮沸1~3分钟,然后用镊子将罐口朝下夹出来,把水甩干净,口向下,迅速投入另一手持的毛巾中,把水吸干,立即扣在需要治疗的部位上,即可吸附于皮肤之上。

7、药物蒸气法:先将水壶置于旺火上,将壶内的水和药物的混合液煮沸(如硫磺、雄黄等),使水蒸气从壶嘴喷出,以竹罐口对准喷气口1~10秒钟,随即取出,迅速扣在需拔部位上,即可吸附于皮肤之上。

湿疹拔罐疗法


湿疹拔罐疗法

1、湿疹拔罐疗法

湿热型湿疹

双侧穴位交替使用,用闪火法将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10-15分钟,每日治疗一次。对皮损部位常规消毒,用三棱针点刺,以微出血为度,然后在该部位拔罐,拔出一定的血液,以每穴出血量约0.5-1毫升为度,留罐10-15分钟;起罐后用消毒棉球或纱布擦净血迹,隔日治疗一次。这两种方法主要适宜于湿热型湿疹,表现为皮损局部糜烂,渗液较多,瘙痒剧烈,伴随身热,疲乏,便秘或腹泻,舌红,苔黄腻。

血虚风燥型湿疹

双侧膈俞,血海,足三里,三阴交交替使用,用闪火法将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10分钟,每日治疗1次。本法适宜于血虚风燥型,表现为并且反复发作,缠绵不愈,皮肤增厚粗糙,干燥脱屑,肤色暗,部分苔藓样变,色素沉着,舌淡苔白。

2、拔罐治湿疹的原理

中医论证认为,湿疹主要是由于机体脾胃虚弱,湿热内蕴,加之外感风邪相博于皮肤所致。因此,湿疹的治疗主要以排除湿毒为主。采用拔罐的方法能直接作用于病变皮损部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排出湿毒,迅速止痒,消退红疹,缓解病情。

3、湿疹日常护理

保护皮肤

湿疹日常护理最应该做的就是做好保护皮肤措施,调整消化内分泌功能,积极治疗疾病如长期便秘、溃疡性结肠炎、糖尿病等。另外要根据季节变化做好皮肤护理,防吹防晒防雨防冻。

避免外部刺激

避免外部刺激是湿疹日常护理离不开,有过敏体质或者曾有湿疹的患者,尽量让皮肤保持在适当湿润的环境中,注意避免外部刺激如不要烫伤、摩擦、用碱类肥皂等。

注意饮食

湿疹日常护理离不开忌口,特别是在在急性期的时候,饮食更是要特别注意。海鲜类、辛辣类、蛋类、芒果等食物是不能吃的,此外最好是戒掉烟酒。注意饮食与发病的关系如发现食用某种食品加重或诱发本病时,应忌食。

保持心情愉悦

心理因素始终是很难跨过的坎,湿疹日常护理不要忘记了注意劳逸结合,身心都要保持健康,适当锻炼,注意休息,适当放松释放压力。

中医怎么治湿疹

湿疹中医称之为“湿疮”。其病因复杂,常与过敏体质、内外过敏原刺激等有关。中医认为本病多由体质引起,风、湿、热阻于肌肤所致。皮损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往往对称分布。下面介绍一下中医辨证治疗湿疹。

湿热型:多见于急性湿疹、脂溢性湿疹及慢性湿疹急性发作期,皮肤起红斑、水疱,瘙痒剧烈,流黄水,味腥而黏,或结黄痂、糜烂、脱皮。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黄或腻。多因血热脾湿,浸淫肌肤所致。可使用利湿清热的方法,服用龙胆泻肝汤。

脾湿型:多见于亚急性湿疹或泛发型湿疹。皮肤起连片小水泡、颜色暗淡不红、瘙痒出水,或有胃痛、食欲不佳、面色萎黄、腿脚浮肿、大便稀、小便微黄。舌质淡、舌苔白或腻。多因脾运失调,湿从内生,浸淫成疮所致。需用健脾除湿的方法可湿胃苓汤治疗。

血热型:相当于丘疹性湿疹,中医称之为粟疮或血风疮。遍身起红丘疹、剧痒难忍、抓破出血。舌质红,苔薄白。多因湿热内蕴,外受于风,热重于湿所致。需清热凉血,祛风除湿,可服用凉血除湿汤。

伤阴型:多见于亚急性湿疹、泛发型湿疹,皮肤浸润、干燥脱屑、略见出水。舌质红,舌苔光。多因渗水日久,伤阴耗血,血燥生风所致。建议滋阴养血,除湿止痒,可用滋阴除湿汤治疗。

湿疹食疗方

绿豆海带汤

取绿豆30克,海带20克,鱼腥草15克,白糖适量,放锅内加水煎汤。饮汤吃海带、绿豆。可治疗湿热型湿疹。

黄连糖茶

取黄连15克,加水煎汁,调入蜂蜜或白糖适量。治疗婴幼儿湿疹。

冬瓜薏仁粥

取冬瓜30克,薏仁50克,二者煮为粥,每日1剂,早晚服食。治疗脾虚湿困型湿疹。

车前冬瓜薏仁粥

取冬瓜皮30克,薏仁30克,车前草15克,三者一同煮粥,饮汤吃薏仁。可治疗阴囊湿疹。

拔罐疗法时间


拔罐疗法是以各种罐具为工具,利用燃烧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使罐内形成负压状态而吸附于体表一定部位、腧穴、经络或患处等。通过热能、负压产生一定的物理作用,使被治疗的部位温度增高,压力增大,加快血液循环起到消炎、止痛、活血,化瘀、祛寒、除湿功效,达到通经活络、调畅气血的生化效应.

宙于拔罐疗法是用罐具通过热能或负压能直接吸附于人体体表而产生治疗作用,因此拔罐疗法时间的控制和掌握对于治疗和疗效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拔罐疗法的时间控制和掌握主要应以辨证和辨病为指导原则。

一、辨证

主要是遵循:实者泻之不留罐法;虚者补之留罐法;平补者平泻之闪罐法。

不留罐法是指火罐吸附于体表之后,立即取下,且不再进行拔罐。

留罐法是指火罐吸附于人体之后,留置3~5分钟(称为短留罐)或510分钟(称为长留罐)。

闪罐法亦称闪火拔罐法,是指将点火棒点燃迅速递入罐中后,立即取出,将火罐吸附于施术部位,再将火罐取下;再将火罐吸附于施术部位,再取下。如此反复,直至局部皮肤红润为度。闪罐法可以单用一只罐进行小面积操作,如在神阙穴;也可多罐相互交替大面积操作,如在腰背部、下肢部等部位。单罐闪罐法操作时要注意:火罐在使用一段时间后,罐具温度会增高,应及时予以更换,以免烫伤患者皮肤。



二、辨病

1.辨病情的轻重缓急

(1)病情轻,慢性发作者,治疗时间可短;病情重,急性发作者,时间则要长。

(2)病情轻、病程急的患者,冶疗的时间相对长;病情重、病程缓的患者;治疗的间隔时间相对短。

2.辨病位

(1)面部,一般不拔罐。因为面部毛细血管丰富,容易留下紫痕而影响美观,甚至烫伤造成毁容。

(2)胸部,不留罐为好。

(3)腹部,宜用闪罐法。

(4)颈肩上肢部,可根据需要采用留罐法。

(5)腰背部、臀部及下肢部,宜用留罐法。

3.辨病人的具体精况

(1)年势高,体质差的病人治疗时间宜短、间隔治疗时间宜长;年轻、体质好的病人治疗时间可稍长、间隔治疗时间可短些。

(2)某些特殊人群不宜采用拔罐治疗。如一些凝血机制差、孕产妇、某些重症或患有传染性疾病、皮肤病病人以及醉酒、过饥、过饱、情志不宁等病人不宜。

拔罐疗法介绍


拔罐疗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蒸气、抽气等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施行部(穴)位,发生温热刺激,使局部发生充血或瘀血现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常用外治疗法。
拔罐疗法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并且可治疗多种疾病。拔罐疗法古称「角法」,是因为古人以兽角做罐治病,故而得名。
在晋代医家葛洪所着【肘后备急方】中就有以牛角制成罐来拔脓治疗外科疮疡脓肿的记载。
唐代王焘在【外台秘要】一书中,进一步阐述了角法的应用:「患???碌炔厥荩?构亲猿觯?宰痴煞蚯?手头指及中指,夹患人脊骨,从大椎向下尽骨极,指复向上,来去十二三回,然以中指于两畔处极弹之,若是此病,应弹处起作头,多可三十余头,即以墨点上记之,取三指大青竹筒,长寸半,一头留节,无节头削令薄似剑,煮此筒子数沸,及热出筒,笼墨点处,按之良久,以刀弹破所角处,又煮筒子重角之,当初黄白赤水,次有脓出数数如此角之,令恶物出尽,乃即除,当目明身轻也。」
在以后的【古今录验方】中还有以角法治疗蝎螫的记载。此外,【瑞竹堂经验方】的「竹筒吸毒法」,【外科正宗】的「煮竹筒法」。
清代名医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一书中,对火罐的出处、形态、适应病症、操作方法及其优点等,均作了详细介绍,如:「火罐,江右及闽中者皆有之,系窑户烧售,小如人指,两头微狭,使促口以受火气。凡患一切风寒,皆用此罐,以小纸烧见焰,投入罐中,即将罐合于患处,或头痛则合在太阳、脑户、巅顶;腹痛,合在脐上。罐得火气,合人肉即牢不可脱,须待其自落,患者但觉有股暖气,从毛孔透入,少顷火力尽,则自落,肉上起红晕,罐中有气水出,风寒尽出,不必服药。治风寒头痛及眩晕、风痹、腹痛等症。」


随着医疗实践的不断发展,拔罐疗法的种类、方法也不断创新,它也从民间转入医院,其罐具也从兽角、竹筒发展为金属罐、陶瓷罐、玻璃罐,乃至近年来研制成的抽气罐、挤压罐、电磁罐等。操作方法亦从单纯的留罐法发展为走罐、闪罐法,以及针罐、药罐、刺血罐、抽气罐、水罐等拔罐方法。适应范围从吸拔脓血发展为治疗风寒痹痛、虚劳、喘息等外感内伤的数百种疾病。
拔罐疗法之所以在民间深受广大患者欢迎,是因其操作简便、经济、患者无痛苦,而且疗效显著。

痤疮的拔罐疗法


痤疮是指人体的面部、胸部、肩颈部、背项部的局部皮肤表面出现的,形如粟米,分散独立,分布与毛孔一致的小丘疹或黑头丘疹,用力挤压,可见有白色米粒样的汁液溢出,且此愈彼起,反复出现,又称肺风粉刺。痤疮是青春期常见的皮脂腺疾病,因青春期性腺成熟、睾丸酮分泌增加、皮脂腺代谢旺盛、排泄增多,过多的皮脂堵塞毛囊口,经细菌感染而引发炎症所致。本病也可因过食脂肪、糖类、消化不良等因素而引发。在青春期过后,约30岁大多可自然痊愈。一般分为肺经蕴热、胃肠湿热、瘀血阻滞3型。

一、肺经蕴热

(一)症状

粉刺初起,红肿疼痛,面部瘙痒,可有口干口渴,小便黄,大便干燥。

(二)治法

(1)选穴大椎、风门、肺俞、曲池、合谷。

(2)定位 大椎:在背部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见图6-l-1)。

风门: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大椎穴往下推2个椎骨,其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6-1-1]。

肺俞: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大椎穴往下推3个椎骨,即为第3胸椎,其下缘旁开约2横指 (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6-1-1]。

曲池:在肘横纹的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仰掌屈肘成45,肘关节桡侧,肘横纹头为取穴部位,见图3-4-1)。

图 6-1-1 大椎、风门、肺俞

合谷:第1、第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以一手的拇指掌面指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的拇、食指的指蹼缘上,屈指当拇指尖尽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3)。

二、胃肠湿热

(一)症状

粉刺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可以挤出黄白色碎米粒样脂栓,或有脓液,颜面出油光亮,伴口臭口苦,食欲时好时坏,大便黏滞不爽。

(二)治法

(1)选穴大肠俞、天枢、曲池、合谷、内庭。

(2)定位大肠俞: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两侧髂前上棘之连线与脊柱之交点即为第4腰椎棘突下,其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4-5-2]。

天枢: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见图2-18-1)。

曲池:见前。

合谷:见前。

内庭:在足背,当第2、第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见图2-12-2)。

(3)拔罐方法刺络拔罐法。曲池、内庭两穴用梅花针轻叩刺,以皮肤微微出血为度,之后在曲池穴上拔罐,以有较多血点冒出皮肤为度。余穴用单纯拔罐法,留罐10分钟,每日1次,3次为1疗程。

三、瘀血阻滞

(一)症状

痤疮日久,粉刺、脓包都有,质地坚硬难消,触压有疼痛感,或者颜面凹凸如橘子皮,女性可有月经量少、痛经、经期痤疮加重等症状。

(二)治法

(1)选穴膈俞、合谷、血海、委中、太冲。

(2)定位 膈俞: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由平双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5-2-1]。

合谷:见前。

血海: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坐位,屈膝成90,医者立于患者对面,用左手掌心对准右髌骨中央,手掌伏于其膝盖上,拇指尖所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9-3)。

委中: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见图2-23-3)。

太冲:在足背侧,当第l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由第1、第2趾间缝纹向足背上推,至其两骨联合缘凹陷中 (约缝纹头上2横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6-3]。

(3)拔罐方法刺络拔罐法。膈俞、委中、太冲3穴用梅花针轻叩刺,以皮肤微微出血为度,之后在膈俞、委中两穴上拔罐,以有较多血点冒出皮肤为度。余穴用单纯拔罐法,留罐10分钟,每日1次,3次为1疗程。

四、注意事项

(1)严禁用手挤压皮疹,以免引起继发感染,遗留瘢痕,有碍美容。

(2)本病以脂溢性为多,治疗期间禁用化妆品及外擦膏剂,宜用温水硫磺肥皂洗面,以减少油脂附着面部而堵塞毛孔。

(3)治疗期间多休息,避免过食脂肪、糖类食品,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戒除烟酒,多食新鲜蔬菜及水果,保持大便通常。

五、病例

马某,女性,26岁。面部红疹发痒半年,此消彼起,持续不断,搔破后灼热疼痛,伴有口干口苦,大便秘结。查体:面部皮疹紫红、油光发亮,大者如绿豆,小者如米粒,边缘清楚,有的皮疹可见有白色脓点。穴取内庭、大肠俞、天枢、曲池、合谷,采取刺络拔罐法,上述各穴用梅花针轻叩剌,以皮肤发红或微微出血为度。上述各穴(除内庭外)拔罐后留罐10分钟,每日1次,3次为1疗程。共治疗4疗程后痊愈,1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落枕的拔罐疗法


落枕是指急性颈部肌肉痉挛、强直、酸胀、疼痛,头颈转动障碍等,轻者可自行痊愈,重者能迁延数周。可因劳累过度、睡眠时头颈部位置不当、枕头高低软硬不适,使颈部肌肉长时间处于过度伸展或紧张状态,引起颈部肌肉静力性损伤或痉挛;也可因风寒湿邪侵袭,或因外力袭击,或因肩扛重物等导致。一般分为风寒阻络和气滞血瘀2型。

一、风寒阻络

(一)症状

晨起出现颈项、肩背部疼痛僵硬不适,转侧受限,尤以旋转后仰为甚,头歪向健侧,肌肉痉挛酸胀,可伴有恶寒,头晕,精神疲倦,口淡不渴。

(二)治法

1.方法一

(1)选穴风池、大椎、风门、外关、后溪。

(2)定位风门: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大椎穴往下推2个椎骨,其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3-2-1]。

风池: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见图3-2-1)。

大椎:在背部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外关: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见图3-2-2)。

后溪: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5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仰掌,握拳,第5掌指关节后,有一皮肤皱褶突起,其尖端为取穴部位,见图3-2-2)。

(3)拔罐方法走罐、留罐、艾灸法。先在疼痛部位采用走罐的方法,走罐前在局部均匀涂抹上红花油,走罐以皮肤红晕为度,之后再在风门、风池、大椎穴位上留罐。起罐后再用艾条温灸所有穴位10分钟,每日1次,2次为l疗程。

2.方法二

(1)选穴大椎、肩外俞、风门、合谷。

(2)定位大椎:见前。

肩外俞: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先取大椎穴,由大椎穴往下推1个椎骨之棘突下即是陶道穴,由这一穴向双侧各旁开4横指处,当肩胛骨内侧缘处为取穴部位

风门:见前。

合谷:第1、第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以一手的拇指掌面指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的拇、食指的指蹼缘上,屈指当拇指尖尽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21-2)。

(3)拔罐方法刺络拔罐、走罐、艾灸法。先用梅花针沿颈背部轻叩罐部位均匀涂抹上红花油,走至皮肤潮红为止。起罐后再用艾条温灸10分钟,每日1次,2次为1疗程。

二、气滞血瘀

(一)症状

症状反复发作,颈项、肩背部疼痛僵硬不适部位固定,转动不利,肌肉痉挛酸胀,多在劳累、睡眠姿势不当后发作。

(二)治法

1.方法一

(1)选穴风池、大椎、膈俞、后溪、血海。

(2)定位风池:见前。

大椎:见前。

咳嗽的拔罐疗法


咳嗽是机体对侵入气道的病邪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古人以有声无痰为之咳,有痰无声为之嗽。临床上二者常并见,通称为咳嗽。根据发作时特点及伴随症状的不同,一般可以分为风寒咳嗽、风热咳嗽及风燥咳嗽3型。

一、风寒咳嗽

(一)症状

咳嗽声音较重,咽痒,咳痰较稀薄,色白,多兼有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痛,怕冷,发热,无汗等。

(二)治法

1.方法一

(1)选穴肺俞、身柱、风门、外关。

(2)定位肺俞: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大椎穴往下推3个椎骨,即为第3胸椎,其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

身柱: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见图2-2-1)。

风门: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大椎穴往下推2个椎骨,其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 取穴部位,见图2-2-1]。

外关: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3)拔罐方法采用单纯拔罐法。留罐15分钟,每日1次。

2.方法二

(1)选穴天突、肺俞、大椎。

(2)定位天突: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大椎:在背部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肺俞: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大椎穴往下推3个椎骨,即为第3胸椎,其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2]。

(3)拔罐方法大椎穴采用刺络拔罐法,用梅花针以轻度手法叩刺大椎穴,以稍有出血点为度,然后拔罐,出血量以较少血点冒出皮肤为准,然后取掉罐具。天突和肺俞用单纯拔罐法,留罐10分钟,每日1次。

二、风热咳嗽

(一)症状

咳嗽频繁、剧烈,气粗或咳声沙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黏稠或稠黄;多兼有咳时出汗,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体酸软,怕风,身体发热。

(二)治法

(1)选穴大椎、风门、肺俞、曲池。

(2)定位大椎:见前。

肺俞:见前。

风门:见前

曲池:屈肘,肱横纹桡侧端凹陷中仰掌屈肘成45,肘关节桡侧,肘横纹头为取穴部位(见图2-1-5)。

(3)拔罐方法大椎、曲池采用刺络拔罐法,用梅花针以轻度手法叩刺穴位,以出血点较多为度,然后拔罐,出血量以较多血点冒出皮肤为准,然后取掉罐具。风门、肺俞用单纯拔罐法,留罐10分钟,每日1次。

偏瘫的中医拔罐疗法的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