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 中医养生 > 养生的功效 > 导航 > 杜仲的作用与功效

杜仲药用功效的历史发展

养生的功效。

运动可以代替保健品,但所有的药物和保健品都不能代替运动。但凡长寿健康之人,一般都很注重养生,养生在于平日一点一滴的积累,而非一蹴而就!面对中医养生纷繁的话题,我们如何正确认识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杜仲药用功效的历史发展”,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人们自从发现了杜仲这种强健筋骨的植物后,历代医药学家开始对其药性进行了长期不懈的研究。东汉以后,历代本草着作层出不穷,均对杜仲有所记载,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对杜仲的认识也不断的深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年)

名医陶弘景的《名医别录》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对各种药物补充了大量新内容,增加了杜仲药性的新认识、新的功能和异名、具体产地和采收时间等,第一次明确记载杜仲以皮入药。记载杜仲药性甘、温、无毒,地道药材生上虞山谷及上党、汉中;使用方法用之,薄削去上皮,横理,切令丝断也;指出了杜仲的特征,确立了折之多白丝为佳的鉴别标准。

宋金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

我国药物学经隋唐以来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注重调查研究,对药物的记载更重实际,重视药性理论的研究,对杜仲的认识也到达新的水平。公元1061年,在全国性药物大普查基础上编成的《本草图经》一书,汇总调查结果,广征前代文献,对药物的记载更加全面深刻。书中对杜仲增补了大量新的内容,特别是对杜仲叶、花、果实、木材的药用功能作了首次重要的记载:初生叶嫩时采食,主风毒,脚气,及久积,风冷,肠痔下血。亦宜干末作汤,谓之檰芽。花,实苦涩,亦堪入药。木作屐,亦主益脚。这一时期对杜仲的认识已相当全面,取得不少突破性进展,其中有关杜仲叶、花、果实、木材的利用和独特的功效是重要的新发现。与现代科学研究证实杜仲叶、花、果实的药用有效成分与杜仲皮相似的结论已近乎一致。

金元时期

着名医学家张元素、李昊、王好古等人,对杜仲的药性、药理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如王好古认为杜仲是肝经气分药。润肝燥,补肝经,风虚。这一看法极受明朝着名医药家李时珍赞崇。

明朝

中医药发展达到空前高峰,我国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巨着《本草纲目》集16世纪前药物学之大成,被誉为医学史上的里程碑。有关杜仲千余年来的知识和经验,也就在这部巨着中得到了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李时珍以它精深的医学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对杜仲的药性理论提出了深刻的见解。它认为:杜仲古方只知滋肾,唯王好古言是肝经气分药,润肝燥,补肝虚,发昔人所未发也。还进一步阐述其药理盖肝主筋,肾生骨。肾充则骨强,肝充则筋健。屈伸利用,皆属于筋。杜仲色紫而润,味甘微辛,其气温平。甘温能补,微辛能润,故能入肝而补肾,子能令母实也。至此,我国传统医药学对杜仲的认识,经李时珍总结阐述,更加系统完备化,达到了经验科学的最高峰。

此后,经清朝到民国时期,对杜仲的认识再未有大的进展。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我国历代杜仲研究的基础上,国内外医药学家、植物化学专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了杜仲研究,使杜仲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特别是美、俄、日医学界和我国科研人员,用高新科技手段对杜仲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取得了重大科研成果。

Ys630.com相关知识

拔罐疗法的发展历史


先秦时期

拔罐疗法,古代典籍中亦称之为角法。这是因为我国远古时代医家,是应用动物的角作为吸拔工具的。在一九七三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已经有关于角法治病的记述:牡痔居窍旁,大者如枣,小者如核者,方以小角角之,如孰(熟)二斗米顷,而张角。其中以小角角之,即指用小兽角吸拔。据医史文献方面的专家考证,《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医书,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这就表明我国医家至少在公元前六~二世纪,已经采用拔罐这一治疗方法。

晋唐时期

东晋人葛洪,在其所撰的《肘后备急方》中。提到用角法治疗脱肿;所用的角为牛角。鉴于当时此法盛行,应用不当易造成事故。所以葛洪特别告诫要慎重地选择适应症候,书中强调:痈疽、瘤、石痈、结筋、瘰疬、皆不可就针角。针角者,少有不及祸者也(《肘后备急方卷中》)。这显然是有道理,即使以今天的目光来看,所列的多数病症,也确实不是拔罐的适应症。

到了隋唐时期,拔罐的工具有了突破性的改进,开始用经过削制加工的竹罐来代替兽角。竹罐取材广泛,价廉易得,大大有助于这一疗法的变及和推广;同时竹罐质地轻巧,吸拔力强,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治疗的效果。在隋唐的医籍中,记载这方面内容较多的是王焘的《外台秘要》。如《外台秘要卷四十》中就有关于用竹罐吸拔的详细描述:遂依角法,以意用竹做作小角,留一节长三、四寸,孔经四、五分。若指上,可取细竹作之。才冷搭得螯处,指用大角角之,气漏不嗍,故角不厌大,大即朔急差。速作五、四枚,铛内熟煮,取之角螫处,冷即换。指出应据不同的部位,取用不同大小的竹罐。而当时所用的吸拔方法,即为当今还在沿用的煮罐法,或称煮拔筒法。值得指出的是,《外台秘要》对这一方法在多处加以具体的介绍,在第十三卷中提到,先在拔罐的部位上,以墨点上记之。取三指大青竹筒,长寸半,一头留节,无节头削令薄似剑。煮此筒数沸,及热出筒,笼墨点处按之。吸拔工具和吸拔方法和改进,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宋金元时期

如果说,在隋唐时代还是兽角和竹罐交替使用的话,那么,到了宋金元时代,则竹罐已完全代替了兽角。拔罐疗法的名称,亦由吸筒法替换了角法。在操作上,则进一步由单纯用水煮的煮拔筒法发展为药筒法。亦即先将竹罐在按一定处方配制的药物中煮过备用,需要时,再将此罐置于沸水中煮后,乘热拔在穴位上,以发挥吸拔和药物外治的双重作用。元代医家萨谦斋所撰的《瑞竹堂经验方》中曾明确地加以记述:吸筒,以慈竹为之削去青。五倍子(多用),白矾(少用些子),二味和筒煮了收起。用时,再于沸汤煮令热,以筋箕(箝)筒,乘热安于患处。

明代

拔罐法已经成为中医外科中重要的外治法之一。当时一些主要外科著作几乎都列有此法。主要用于吸拔脓血,治疗痈肿。在吸拔方法上,较之前代,又有所改进。用得较多的是将竹罐直接在多味中药煎熬后的汁液中,煮沸直接吸拔。所以,竹罐又被称之为药筒。明代外科大家陈实功,对此曾作过详尽的记载:煮拔筒方:羌活、独活、紫苏、艾叶、鲜菖蒲、甘草、白芷各五钱,连须葱二两。预用径一寸二、三分新鲜嫩竹一段,长七寸,一头留节,用力划去外青,留内白一半,约厚一分许,靠节钻一小孔,以栅木条塞紧。将前药放入筒内,筒口用葱塞之。将筒横放锅内以物压,勿得浮起。用清水十大碗筒煮数滚,约内药浓熟为度候用。再用披针于疮顶上一寸内品字放开三孔,深入浅寸,约筒圈内,将药筒连汤用大磁钵盛贮患者榻前,将筒药倒出,急用筒口乘热对疮合上,以手捺紧其筒,自然吸住。约待片时,药筒已温,拔去塞孔木条,其筒自脱。(《外科正宗痈疽门》)。这种煮拔药筒的方法,在明清的一些重要外科著作如《外科大成》等以及《医宗金鉴》,都有详略不等的载述,表明此法当时十分流行。



除了煮拔筒法,也应用一些更为简便的拔罐法,如明申斗垣的《外科启玄》就载有竹筒拔脓法:疮脓已溃已破,因脓塞阻之不通如此当用竹筒吸法,自吸其脓,乃泄其毒也。

清代

至清代,拔罐法获得了更大的发展。首先是拔罐工具的又一次革新。竹罐尽管价廉易得,但吸力较差,且久置干燥后,易产生燥裂漏气。为补此不足,清代出现了陶土烧制成的陶罐,并正式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火罐一词。对此,清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一书叙述颇详:火罐:江右及闽中皆有之,系窑户烧售,小如人大指,腹大两头微狭,使促口以受火气,凡患一切风寒,皆用此罐。表明陶罐已作为商品买卖,广为流行了。

其次拔罐方法,有较大进步,以小纸烧见焰,投入罐中,即将罐合于患处。如头痛则合在太阳、脑户或颠顶,腹痛合在脐上。罐得火气舍于内,即卒不可脱,须得其自落,肉上起红晕,罐中有气水出。此类拔罐法即目前仍颇为常用的投火法。同时,一改以往以病灶区作为拔罐部位,采用吸拔穴位来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拔罐疗法的治疗范围也突破了历代以吸拔脓血疮毒为主的界限,开始应用于多种病症,恰如《本草纲目拾遗》所云:拔罐可治风寒头痛及眩晕、风痹、腹痛等症,可使风寒尽出,不必服药。

另外,清《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中还提到一种治疗疯狗咬伤的特殊拔罐之法,即在咬伤处,急用大嘴砂酒壶一个,内盛于热酒,烫极热,去酒以酒壶嘴向咬处,如拔火罐样,吸尽恶血为度,击破自落。

杜仲树皮的作用功效


我们知道杜仲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中药,杜仲树皮也是有很好的药用价值,是比较名贵的一种中药材,同时它还有很好的食疗作用,可以做成各种美味的药膳,具有养生保健的功效,杜仲树皮最主要的治疗作用就是补肝肾,强筋骨,对于女性来说还有很好的安排效果,在治疗腰膝酸软,小便不利效果也很好。

杜仲树皮的作用与功效

1、杜仲树皮功用主治:补肝肾、强筋骨、安胎。治疗腰肌酸疼、足膝萎弱、小便余沥、阴下湿痒、胎漏欲堕、胎动不安、高血压等。

2、杜仲树皮含有B2和微量的维生素B1,以及铜、铁、钙、磷、硼、锌等13中元素,这些都是人体所必需的,适当服用杜仲皮可以预防疾病,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3、杜仲树皮还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和热量消耗,从而使体重下降,降低中性脂肪,具有很好的预防衰老、强身健体的作用。

4、杜仲树皮含有17种游离氨基酸,其中有7种是人体必需但是又不能合成的,利用杜仲皮泡茶、泡酒喝可以补充这类氨基酸。

5、杜仲树皮还具有食用作用,在煲汤的时候加一些杜仲皮不仅味道更鲜美还能补充多种身体所必需物质。

杜仲树皮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和热量消耗,从而降低体重,并且具有很好的预防衰老的作用。

杜仲树皮怎么吃

1、杜仲树皮磁石粥

材料:磁石40克,杜仲树皮10克,粳米100克,猪肾1只。

做法:将磁石捣碎;杜仲树皮制后切丝放入沙锅内,加清水适量,用旺火煮1小时后,滤去渣,留汁备用;粳米淘净;猪肾洗净,剔除腰臊,切成小丁,氽烫一下去其腥味;粳米、猪肾丁、杜仲树皮、磁石汁,放入沙锅内,加葱、姜、清水适量,用旺火烧沸后,转用小火煮至米烂成粥。

2、杜仲树皮寄生茶

材料:杜仲树皮、桑寄生各等分。

做法:共研为粗末。每次10克,沸水浸泡饮。

功效:用于高血压而有肝肾虚弱,耳鸣眩晕,腰膝酸软者

乌木的药用功效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中药材能对身体进行改善,乌木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木材,并且非常不容易出现腐朽的现象,但是我们一般都是用来制作家具的,并且乌木的价格也是非常的昂贵,其实乌木除了制作家具之外还有很大的药用价值,能对我们的身体进行更好的改善,下面一起了解下乌木的药用功效。

乌木的药用功效

   乌木的药用价值

根据明代的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的记载我们了解到,乌木具有能够解读,治疗霍乱吐痢、感冒、风湿等等的疾病,在民间还流传着建有乌木半方,胜过财宝一箱的说法。

乌木的木材用途

历史上阴沉木一般用于棺材或小器物的制作,极少用于家具的制作。到了明清之际,乌木不腐、不朽、不蛀的特性得到了皇室的亲睐,乌木由此被封为御用木材,成为制作高档家具、寺庙佛像、手工艺术品的极佳材料。

乌木的辟邪作用

历代都把乌木用作辟邪之物,制作的工艺品、佛像、护身符挂件,可以用来驱邪防身。

乌木在现代的用途

乌木事四川人碎玉阴沉木的一种称法,他并不是非洲大陆中地面上面活的黑色的木料。

它是两千年至万年前,古四川地域天体发生自然变异,由地震、洪水、泥石流将地上植物生物等全部埋入古河床等低洼处。

一些埋入淤泥中的部分树木,在缺氧、高压状态下,细菌等微生物的作用下,经过数千年甚至上万年的炭化过程而形成,故又称“炭化木”。

释名: 乌木、乌文木。

气味: 甘、咸、平、无毒。

主治: 有解毒,亦治霍乱吐利。取木片研为末,温酒冲服。 《本草纲目》记载:阴沉木,还有祛风除湿之功效!

上面就是对乌木的药用功效的介绍,通过了解之后我们知道乌木有很好的解毒作用,并且对治疗风湿也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在我们的身体出现问题的时候最好能及时的到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平时也要多进行体育锻炼。

杜仲续断合用功效是什么


杜仲续断这种中药药材很多人都是不熟悉的,这种药材在生活当中虽然经常的使用,但大多都是和很多的药材搭配使用的因此不被人们熟知,因此很多人对于这种中医药材对身体有什么功效和作用并不清楚,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这种药材有什么功效。那么,杜仲续断合用功效是什么?

第一,杜仲续断合用功效是什么?杜仲游离氨基酸极少,含有的少量蛋白质,是和绝大多数食品类似的完全蛋白,即能够水解检出对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测定了杜仲所含的15种矿物元素,其中有锌、铜、铁等微量元素,及钙、磷、钾、镁等宏量元素。药用杜仲,即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干燥树皮,是中国名贵滋补药材。其味甘,性温。有补益肝肾、强筋壮骨、调理冲任、固经安胎的功效。可治疗肾阳虚引起的腰腿痛或酸软无力,肝气虚引起的胞胎不固,阴囊湿痒等症。在《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

第二,续断,中药名。又名和尚头,为川续断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川续断的干燥根,因能“续折接骨”而得名。秋季采挖,除去根头及须根,用微火烘至半干,堆置“发汗”至内部变绿色时,再烘干。《滇南本草》:“补肝,强筋骨,定经络,止经中(筋骨)酸痛,安胎,治妇人白带,生新血,破瘀血,落死胎,止咳嗽咳血,治赤白便浊。续断有补肝肾,壮筋骨功效,与杜仲同用治疗腰肌劳损、骨质疏松、骨质增生、骨坏死和外伤后遗症,辨证为肝肾不足,风湿血脉阻滞之腰背酸痛,腿膝酸冷,喜敲喜温者,常用能强壮体质,改善症状。煎汤服或浸酒服味苦,放入红枣或甘草可改善口味。

杜仲续断合用功效是什么?中药材续断是川续断科植物川续断的干燥根。其性微温,味苦、辛;归肝、肾经。有补肝肾、强筋骨、续折伤、止崩漏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肝肾不足、腰膝酸软、风湿痹痛、筋伤骨折、崩漏、胎漏、跌扑损伤等病症。其中酒续断多用于风湿痹痛、筋伤骨折、跌扑损伤,盐续断多用于腰膝酸软。

杨树叶的药用功效


杨树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种树类,它的叶子有着诸多的功效因此深受人们的欢迎,尤其是圆叶的白杨树叶,在中药材应用上非常广泛。不仅可以治疗脚气、口疮等疾病,而且可以清热解毒、去风痹宿血,有需要的朋友们可以试一试,但是需要询问医生的意见,避免出现过敏症状。

普通杨树叶没有药用价值。圆叶白杨树是功效非常广泛的一种中药材,圆叶白杨树也在很多疾病的治疗和缓解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别名】 响叶杨

【来源】 杨柳科 圆叶白杨树 populus bonatii Levl.,以 皮 、 叶 入药。

【生境分布】 云南。

【性味】 微苦、涩,凉。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消炎利水,杀虫,治风痹,脚气,扑损瘀血,妊娠下痢,牙痛,口疮。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治风痹、四肢不遂,干燥树皮(去粗皮)五钱,酒蒸服。治龋齿,叶,水煎含漱。治损伤瘀血肿痛,根皮加苦参、蛇葡萄根等量,和酒糟捣烂包敷伤处。祛风,行瘀,消痰。

①《唐本草》:主久风脚气肿,四肢缓弱不随,毒气游易在皮肤中,痰癖等。

酒渍服之。

②《本草拾遗》:去风痹宿血,折伤,血沥在骨肉间,痛不可忍,及皮肤风瘙肿,杂五木为汤,捋浸损处。

③《日华子本草》:治扑损瘀血,并须酒服,煎膏可续筋骨。

④《纲目》:煎浆水入盐含漱,治口疮。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3两;或浸酒。

外用:煎水含漱或浸洗。

杨树是世界上分布最广、适应性最强的树种。杨树在我国的分布很广,从新疆到东部沿海,北起黑龙江、内蒙古到长江流域都有分布。 杨树叶的价值: 首先,杨树叶子和其他树叶的作用一样,那就是当秋天到的时候,树叶随风而将,落入土壤,给杨树提供天然的肥料,里面有许多的矿质元素可以再次被杨树所吸收利用。 其次,杨树叶可以做成美观的工艺品,供人们欣赏! 杨树叶的药用:杨树叶用药属于土方法,没有考究,民间传杨树叶有消炎作用。

马粪包的药用功效


马粪包也叫做马勃,这是一种具有止血杀菌作用的中药,在很多地方都有,比如说,有些地方的草原就生长着一种马粪包,它的主要治疗作用是风热郁肺咽痛,对于咳嗽,创伤出血都能发挥很好的效果,具有不错的清热解毒,宣肺利咽的功效,有凉血止血的作用,经常用于治疗咽喉肿痛。

马勃的药用功效

【性味】味辛,性平。

【归经】肺经。

【功效】清肺利咽、止血,主治风热郁肺咽痛、音哑、咳嗽,外治鼻衄、创伤出血。

马勃的配伍效用

1、配伍薄荷、牛蒡子、板蓝根:马勃能散肺经风热而利咽止痛,薄荷、牛蒡子能疏散风热利咽,板蓝根长於解毒利咽,诸药伍用,有疏散风热、利咽消肿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疗肺经风热所致之咽喉肿痛。

2、配伍青黛:马勃味辛性平,清热解毒、宣肺利咽,功擅宣散,青黛味苦性寒,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长於清热.二者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利咽消肿止痛之功效,用於治疗咽喉肿痛因热邪火毒所致者。

马勃的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清肺,散血热,解毒。能清肺热咳嗽,喉痹,衄血,失音诸病。

2、《本草从新》:每见用寒凉药敷疮者,虽愈而热毒内攻,变生他病,为害不小,惟马勃辛平而散,甚为稳妥。

3、《本草衍义》:膜,以蜜揉拌,少以水调呷,治喉闭咽痛。

马勃的药用选方

1、治咽喉肿痛,咽物不得:蛇脱皮一条(烧令烟尽),马勃一分。上药细研为散,以绵裹一钱,含咽津。

2、治急喉闭:马屁勃、焰硝各一两。上为末,每用一字许,吹入喉内,吐涎血出,愈。

3、治久嗽:马屁勃不以多少,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汤送下。

4、治声失不出:马屁勃、马牙消等分,研末,沙糖和丸芡子大,噙之。

5、治吐血:马屁包,为末,砂糖丸如弹子大,每服半丸,冷水下。

6、治妊娠吐衄不止:马勃末,浓米饮服半钱。

7、治臁疮不敛:葱盐汤洗净,拭干,以马屁勃末敷之。

8、治痈疽:马勃擦粉,米醋调敷即消,并入连翘少许,煎服亦可。

9、积热吐血:用马勃感想为末,加沙糖做成丸了,如弹子大。每服半丸,冷水化下。

茯苓药用功效有哪些


茯苓作为一种中药,自然含有它的药用价值,为我们的身体健康服务,所以很多时候想要利用茯苓保证健康或者治疗一些疾病之前,那么大家也需要先了解一下,它的药用功效有哪些,这样我们才能够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去了解自己是否适合使用茯苓,避免其他不利的影响。

茯苓的功效

茯苓性味甘淡平,入心、肺、脾经。具有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的功效。可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逆,恶阻,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等症。茯苓之利水,是通过健运脾肺功能而达到的,与其它直接利水的中药不同。苓桂术甘汤、四君子汤、四苓汤等均是有茯苓配伍的常用方剂。

1、开胃汤。

茯苓15克,淮山药12克,谷麦芽各30克,鲜、干鸭胗各1个,煮汤饮服。治小儿消化不良,不思饮食。

2、茯苓薏米粥。

茯苓、薏米各25克,陈皮5克,粳米适量,煮粥食。治小儿脾虚泄泻,小便不利。

3、茯苓薏米饼。

茯苓、薏米、白面粉各30克,白糖适量,研成细末和匀压成饼,蒸熟。适合小儿食用,有和脾胃之效。

4、茯苓陈皮姜汁茶。

茯苓25克,陈皮5克,水煎,饮服时加入生姜汁10滴。有健脾和胃之效,可治妊娠呕吐。

以上就是胡玲对解决身体健康的一些方法介绍,希望大家了解了这些方法之后,能够科学地利用这些药物,帮助治疗和解决身体的疾病,当然如果身体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的话,那么最好的方法还是及时的去医院。

美味莲藕 药用功效多


莲藕除了好吃之外,药用价值也不低,下面我们来看看,吃莲藕,对治疗哪些病有良效。

肺结核

鲜莲藕、鲜百合、枇杷果各30克。将三物洗净,加水煮沸,食果饮汁,每日1剂,连服数月。可作为辅助治疗。

白带异常

藕汁半碗,红鸡冠花3朵。加水半碗煮沸,以红糖调服。主治白带有赤色,或全是赤带,颜色鲜红或紫黑色,气味腥臭者。

妇女功能性子宫出血

藕节5~6个,劈碎,以红糖煎服。或用莲蓬3~4个煎服亦可。

鼻衄、吐血、便血

藕汁1杯,韭菜汁1杯。蒸至微热,1次饮完;或藕片250~500克,头发灰少许,白糖200克,用藕片蘸发灰及白糖食用。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鲜莲藕250克,白萝卜120克。共同洗净,切碎绞汁,混合均匀,加入适量蜂蜜调味,每次30克,饭后饮服,每日4次,连服7天,作为辅助治疗。

血淋

生藕节100克,白冬瓜一个。将生藕节、白冬瓜洗净切碎,加水煮汤,当莱常食。

尿路感染

生莲藕汁100毫升,生地黄汁60毫升,生葡萄汁10毫升。共同混匀,每次20毫升,加热温服,每日2~3次。

泄泻

老莲藕250克,粳米100克,白砂糖60克。莲藕洗净,粳米淘净后同入锅中,加水煮粥,入白砂糖调味,早晚空腹服食,连服4天。对慢性肠炎脾胃虚弱型腹泻疗效明显。

呕吐

藕汁、蔗汁、荸荠汁、韭菜汁各1杯,白糖100克。共同混合均匀,煮热饮服。

消化性溃疡

鲜藕1节,洗净,切去一端藕节,注入蜂蜜适量,放入锅中蒸熟,每次服120克,佐餐食用,每日2次,连服1周。辅助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急慢性胃肠炎

鲜莲藕500克,洗净去皮,切碎捣烂后用纱布绞汁.每次10毫升,以生姜汁兑服,每日3次,连服3-5天。此方对寒邪犯胃型呕吐效果也较好。

消化不良

鲜藕60克,茯苓10克,青皮10克,麦芽15克。水煎早、晚分2次服,每日1剂,连服3~5天。

磺胺结晶粉的药用功效


磺胺结晶粉是一种可以抗菌药物成分,对于多种病原菌都有着一定的抑制功效,也可以治疗各种感染性的疾病,比如说败血症、肠炎、腹泻、住白细胞原虫感染等。磺胺结晶粉还能够与小苏打、增效剂合用,可以提高其功效。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磺胺结晶粉的抗菌作用、药物应用以及配合应用。

一、抗菌作用

磺胺药抗菌范围广,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有抑制作用。对磺胺药高度敏感的病原菌有:链球菌、肺炎球菌、沙门氏菌、化脓棒状杆菌、大肠杆菌等;次敏感菌有: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巴氏杆菌、产气荚膜梭菌、肺炎杆菌、炭疽杆菌、绿脓杆菌、李氏杆菌、痢疾杆菌等。磺胺类药对某些放线菌、衣原体和某些原虫如球虫、阿米巴原虫、弓形虫也有较好的作用。磺胺药对螺旋体、结核杆菌、立克次体等完全无效。

磺胺药在体外和体内的抑菌作用强度是一致的(少数例外)。当然,对感染的最后治愈还有赖于机体的防御机能。在某些性状下,磺胺药确实有杀菌作用。磺胺药通过阻止细菌的叶酸代谢而抑制其生长繁殖。

二、药物应用

根据疾病性质选用不同类型的磺胺类药物。

全身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应选用肠道易吸收的药物,如复方新诺明、磺胺嘧啶等。肠道感染:如肠炎、腹泻病,应选用肠道不易吸收的药物,如磺胺脒等。局部感染:如烧伤等,应选用外用磺胺药物。寄生虫感染,如球虫、住白细胞原虫感染,应用磺胺二甲嘧啶、磺胺喹俄啉。

根据磺胺类药物的性质确定用药时间和剂量。磺胺类药物的用量分为首次用量和维持用量,首次用量为正常用量的二倍,然后改为维持用量即正常用量。

三、配合应用

和小苏打合用。磺胺类药物在酸性环境中容易析出结晶,如果单纯使用磺胺药物,肾排泄时,容易析出磺胺结晶,堵塞输尿管,所以使用时应和小苏打合用,防止结晶出现。肾功能减退和全身酸中毒时应慎用或禁用磺胺类药物。

应和增效剂合用。磺胺类药物和增效剂(如TMp)合用后抗菌作用比单纯使用时增加数倍。和VK、VB合用。磺胺类药物在使用时影响VK、VB的吸收,所以使用磺胺药物时,料中应加入VK、VB。

​回香根的药用功效


茴香属于植物的一种,它为伞科的植物,茴香根具有很好的药效。茴香根可以用来做中药,茴香跟还能用来煎中药汤,能够起到治疗风湿,关节疼痛的作用。除此之外,茴香根还可以治疗胃寒。因此茴香根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稀有药品,下面给大家具体介绍一下茴香根的药用功效。

1茴香根 (《本草图经》)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茴香的根,植物形态详茴香条。

【采集】7月间采挖。

【化学成分】根含挥发油。

油含莳萝油脑、α-松油烯、γ-松油烯、异松油烯、α-蒎烯、β-蒎烯。

β-月桂烯、α-水芹烯、对聚伞花素、柠檬烯等。

尚含棕榈酸豆甾醇酯,5-甲氧基呋喃香豆精、豆甾醇、伞形花内酯。

【性味】辛甘,温。

①《草木便方》:辛平,温。

②成都《常用草药治疗手册》:性温,味甘辛。

【功用主治-茴香根的功效】温肾和中,行气止痛。

2治寒疝,胃寒呕逆、腹痛,风湿关节痛。

①《草木便方》:暖丹田,通肾经。

治肾气冲心卒痛。

②《分类草药性》:治一切气痛,膀胱疝气。

③《天宝本草》:治胃气胀满。

④《贵州民间方药集》:消阴囊肿,膀胱气,表风寒,治腹痛。

⑤成都《常用草药治疗手册》:行气散寐,和中止痛。

3治胃寒腹痛,反胃呕吐,寒疝疼痛。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鲜者1~2两;捣汁或炖肉。

【选方】①治丹停、肿胀:小茴香根、筋骨草炖猪蹄子服。

(《四川中药志》) ②治风湿关节痛:茴香根、白土茯苓各一两。

煨水服。

(《贵州草药》) ③治疝气痛:茴香根五钱,茴香子、吴萸子各一钱,臭牡丹花和根、通花根各三钱。

煨水服。

1、茴香根能吃

茴香根是可以吃的,但是平时人们食用它时多以中药的身份去食用,因为茴香根中含有大量的挥发油多种烯类物质,味辛性平,能暖丹田,也能通肾经,对人类的风寒、腹痛以及反胃呕吐等常见疾病都有很好的治疗功效。

2、茴香根能治丹停肿胀

茴香根对人类的丹停肿胀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平时治疗时需要取适量的茴香根再加入筋骨草和一个猪蹄,然后加入清水一起炖制,炖好以后加入食用盐和香油等调味料,调匀,取出以后吃猪蹄喝汤就可以。

3、茴香根能治风湿关节痛

功利根能治疗人类的风湿关节痛,平时治疗时可以取茴香根和白茯苓各一两,把它们入锅以后加清水煎制,然后取出药液直接服用,每天一次,能让风湿关节痛的症状很快好转。

中草药柴胡的药用功效


相信大家对于柴胡肯定是不会陌生的吧,柴胡是我们常见到的一种中草药,柴胡的用途非常的广泛,我们建议广大的读者朋友们不妨多了解一些关于柴胡的知识,这样我们就能够好好的利用柴胡来为我们的身体健康服务,柴胡有治疗感冒和月经不调等好处,下文我们给大家介绍一下中草药柴胡的药用功效。

柴胡,中药名。为《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药用部位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茎叶及泥沙,干燥。柴胡是常用解表药。别名地熏、山菜、菇草、柴草,性味苦、微寒,归肝、胆经。有和解表里,疏肝升阳之功效。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肝郁气滞、胸肋胀痛、脱肛、子宫脱垂、月经不调。

功效

和解表里,疏肝解郁,升阳举陷,退热截疟。

主治

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脱肛。

用法用量

3-10g。

禁忌

柴胡其性升散,肝风内动,肝阳上亢,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炮制方法

①柴胡:除去杂质和残茎,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②醋柴胡:取净柴胡片,加入定量米醋拌匀,闷润至醋被吸尽,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柴胡片每100kg,用米醋20kg。

③鳖血柴胡:取净柴胡片,用鳖血及适量清水拌匀,稍闷,待汁液被吸尽后,文火炒干,取出放凉。柴胡片每100kg,用鳖血12.5kg。

生理特性

柴胡是《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为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北柴胡及南柴胡。其生长于沙质草原、沙丘草甸及阳坡疏林下。

在上面的文章里面我们介绍了什么是柴胡,我们知道柴胡的用途广泛,我们不但可以采用柴胡来治疗月经不调和脱肛而且还可以采用柴胡来治疗感冒发热,上文为我们详细介绍了中草药柴胡的药用功效。

杜仲药用功效的历史发展的延伸阅读